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碱通过Hippo信号通路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及血管生成
1
作者 曾华 郑勇 +4 位作者 周林 冯上新 唐俊 孙妍婧 罗玮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MT)对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在48只大鼠中成功建立全层皮肤切除创伤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涂抹100μL等渗盐水)、阳性药物组(PD组,涂抹100μL的京万红软膏)、苦参碱组(MT组,涂抹浓度为... 目的探讨苦参碱(MT)对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在48只大鼠中成功建立全层皮肤切除创伤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涂抹100μL等渗盐水)、阳性药物组(PD组,涂抹100μL的京万红软膏)、苦参碱组(MT组,涂抹浓度为200 ng/mL的苦参碱混合液100μL)、苦参碱+维替泊芬组(MT+VP组,涂抹苦参碱混合液100μL后,腹腔注射100 mg/kg维替泊芬),每组12只。各组每日给药1次,持续7 d。比较各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病理组织损伤情况、CD31阳性染色细胞比例,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Hippo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3、7、14 d时,与模型组创面愈合率[(14.02±1.87)%、(36.23±3.62)%、(65.53±3.85)%]相比,PD组[(21.36±2.51)%、(61.86±3.13)%、(94.26±0.26)%]和MT组[(21.57±2.24)%、(54.35±3.66)%、(94.18±3.13)%]均明显升高(P<0.05);与MT组相比,MT+VP组创面愈合率[(18.35±2.03)%、(43.68±3.54)%、(74.26±3.55)%]均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7 d,与模型组(186.75±18.53、85.73±10.15、57.96±5.85)相比,PD组(89.75±9.75、43.12±5.75、8.76±1.13)和MT组(92.57±23.62、46.62±6.54、12.36±1.06)的IL-1β、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D31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MST1、LAST1和YAP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YAP核移位明显降低(P<0.05)。与MT组相比,MT+VP组IL-1β、IL-6、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CD31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MST1、LAST1和YAP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YAP核移位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皮肤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6.33±0.94)d]和瘢痕厚度[(0.58±0.11)mm]相比,PD组[(19.50±0.82)d、(0.24±0.04)mm]和MT组[(19.00±0.50)d、(0.25±0.04)mm]明显减少(P<0.05);与MT组相比,MT+VP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2.33±0.94)d]和瘢痕厚度[(0.41±0.04)mm]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苦参碱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加速全层皮肤切除创伤大鼠的皮肤创面愈合,这一过程可能涉及苦参碱对Hippo-Yap通路的激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创面愈合 苦参 炎症 血管生成 Hippo通路
下载PDF
苦参碱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
2
作者 孙海东 邓敏 +1 位作者 苏霞 潘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究苦参碱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苦参碱低剂量组(10 mg/kg)、苦参碱高剂量组(20 mg/kg)、苦参碱高剂量+晚... 目的探究苦参碱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苦参碱低剂量组(10 mg/kg)、苦参碱高剂量组(20 mg/kg)、苦参碱高剂量+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血清蛋白组(20 mg/kg苦参碱+100 mg/kg AGE血清蛋白)和假手术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Longa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检测脑梗死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海马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HMGB1、RAGE蛋白表达。结果苦参碱高剂量组Longa评分、脑梗死面积、IL-1β、IL-6、TNF-α、HMGB1和RAGE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和苦参碱低剂量组(P<0.05)。苦参碱高剂量+AGE血清蛋白组Longa评分、脑梗死面积、IL-1β、IL-6、TNF-α、RAGE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苦参碱高剂量组[(2.93±0.30)分vs(1.10±0.12)分,(38.18±4.04)%vs(15.52±1.74)%,(78.57±8.33)pg/ml vs(39.27±4.76)pg/ml,(203.14±24.39)pg/ml vs(92.45±11.23)pg/ml,(243.53±26.81)pg/ml vs(150.49±18.79)pg/ml,0.73±0.07 vs 0.44±0.04,P<0.05]。结论苦参碱可能通过抑制HMGB1-RAGE信号通路减轻IS大鼠的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卒中 大鼠 Sprague-Dawley 模型 动物 神经炎 HMGB1-RAGE信号通路
下载PDF
苦参碱对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毕珺辉 张静怡 修俭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95-99,共5页
目的:对苦参碱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苦参碱对心血管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类阐述苦参碱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苦参碱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损伤、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抗... 目的:对苦参碱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苦参碱对心血管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类阐述苦参碱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苦参碱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损伤、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抗心肌细胞纤维化、抗柯萨奇病毒、改善心衰等心血管作用,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优势日益凸显。结论:通过对苦参碱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的讨论,以期为今后以苦参碱为基础的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心血管疾病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苦参总黄酮对D-半乳糖致神经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
4
作者 马亚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苦参总黄酮对D-半乳糖致神经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D-半乳糖处理PC12神经元细胞建立细胞衰老模型,分为模型组,10、20、40μg/ml苦参总黄酮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衰老细胞情况、凋亡率、细... 目的探讨苦参总黄酮对D-半乳糖致神经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D-半乳糖处理PC12神经元细胞建立细胞衰老模型,分为模型组,10、20、40μg/ml苦参总黄酮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衰老细胞情况、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情况;测定细胞中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脱氢酶浓度;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yt)-C、Bcl-2、人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苦参总黄酮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P<0.05)。各组G0/G1期、S期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苦参总黄酮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丙二醛、乳酸脱氢酶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苦参总黄酮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丙二醛、乳酸脱氢酶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Cyt-C、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苦参总黄酮组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Cyt-C、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苦参总黄酮组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总黄酮可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神经细胞衰老,且呈剂量依赖性,可能与激活Nrf2抗氧化信号途径、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总黄酮 PC12神经元细胞 D-半乳糖 衰老 氧化应激损伤 凋亡相关蛋白
下载PDF
同位素内标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六堡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
5
作者 石金娥 张洪禹 +2 位作者 辛若竹 丁梅 奚广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4,共6页
目的:以广西六堡茶为例,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80%乙腈+0.2%氨水)超声提取,流动相为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内标法定量。结果:... 目的:以广西六堡茶为例,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80%乙腈+0.2%氨水)超声提取,流动相为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内标法定量。结果: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0.1~8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6,检出限均为1.0μg/kg,定量限均为3.0μg/kg,满足茶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的监管判定要求。通过加标验证,回收率均为92.0%~104.7%,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4%。结论:试验方法结合净化管净化(147.7 mg PSA,15.1 mg GCB,887.2 mg硫酸镁),以Kinetex 2.6μm Biphenyl 100色谱柱(100 mm×3.0 mm)分离,解决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提取回收率低、前处理复杂的问题,使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出峰良好,抗干扰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苦参 氧化苦参 UPLC-MS/MS
下载PDF
柴草瓜果 第98讲 苦参的医用处方、单验方和茶饮食疗方法
6
作者 吕选民 常钰曼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苦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安神止惊、祛痰平喘、利尿、解毒杀虫等作用。清热燥湿以治下焦湿热病证和杀虫止痒治湿疹疮毒、女阴瘙痒等皮肤病是其特长,常用于湿热痢疾、热毒血痢、肠风下血、泄泻、小便不... 苦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安神止惊、祛痰平喘、利尿、解毒杀虫等作用。清热燥湿以治下焦湿热病证和杀虫止痒治湿疹疮毒、女阴瘙痒等皮肤病是其特长,常用于湿热痢疾、热毒血痢、肠风下血、泄泻、小便不利、痰饮胸痹、心悸怔忡、水肿腹水、黄疸、尿闭、感冒痰多、疳积、赤白带下、瘰疬、阴肿阴痒、痔疮肿痛、脱肛、湿疹、肿毒疮疖、皮肤瘙痒、疥癣麻风等病证的治疗;熏洗患处治皮肤病、滴虫性阴道炎等。本文在复习古今诸多论述苦参文献的基础上,就其别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及配伍、现代药理研究、医用处方、单验方做了重点归纳和总结,以便现今临床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单方 医用处方及经验方 临床配伍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枸杞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的方法
7
作者 张闯 赵孔祥 +4 位作者 潘红蕊 于艳军 宓捷波 苏明跃 杨永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5期189-195,共7页
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定量,建立枸杞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测定方法。样品经1.0%磷酸水溶液超声提取,强阳离子固相萃取柱净化,10 mL 5%氨水甲醇溶液洗脱,采用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通过T3... 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定量,建立枸杞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测定方法。样品经1.0%磷酸水溶液超声提取,强阳离子固相萃取柱净化,10 mL 5%氨水甲醇溶液洗脱,采用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通过T3色谱柱分离,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通过考察不同种类提取溶剂、超声时间、固相萃取条件下目标化合物峰面积,确定最优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0.5~50.0μg/kg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0.05μg/kg,定量限0.2μg/kg。低、中、高3个浓度加标回收试验,苦参碱回收率范围在76.3%~90.7%,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在2.2%~7.4%,氧化苦参碱回收率范围在79.2%~89.0%,RSD在3.1%~6.6%。该方法适用于枸杞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枸杞 苦参 氧化苦参 内标法
下载PDF
苦参中苦参碱与苦参素提取研究
8
作者 冯淼 奚文祥 +1 位作者 杜敏 高敏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年第3期83-85,共3页
本文采用苦参为原料,经纯水提取,料液比为1∶10,将甲醇进行醇沉。在酸性条件下,乙酸乙酯萃取除杂pH为1~3,在强碱条件下三氯甲烷萃取除杂pH为10~13。合并三氯甲烷有机相浓缩至干,得到苦参碱高含量粗品,用丙酮溶解做重结晶,冷却析出,得到... 本文采用苦参为原料,经纯水提取,料液比为1∶10,将甲醇进行醇沉。在酸性条件下,乙酸乙酯萃取除杂pH为1~3,在强碱条件下三氯甲烷萃取除杂pH为10~13。合并三氯甲烷有机相浓缩至干,得到苦参碱高含量粗品,用丙酮溶解做重结晶,冷却析出,得到高纯度苦参碱。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完成苦参碱与苦参素间的相互转化,转化率>95%,从原料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操作步骤简单,解决了工业化生产问题。同时,苦参碱与苦参素相互转化,达到了纯度超过98%的原料药级别,为苦参碱与苦参素单体的提取和纯化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苦参 提取 结晶
下载PDF
吡虫啉和苦参碱及其复配对毛叶苕子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9
作者 谢殿杰 刘悦秋 +4 位作者 张蕾 王丹丹 程云霞 朱国梁 江幸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27,共4页
为防治绿肥作物毛叶苕子上蚜虫危害,筛选出对毛叶苕子蚜虫高效配方,选择作用机理不同的吡虫啉和苦参碱,开展了最佳配比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吡虫啉和苦参碱4种混配组合(有效成分含量之比分别为1∶10、1∶20、1∶40和1∶80... 为防治绿肥作物毛叶苕子上蚜虫危害,筛选出对毛叶苕子蚜虫高效配方,选择作用机理不同的吡虫啉和苦参碱,开展了最佳配比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吡虫啉和苦参碱4种混配组合(有效成分含量之比分别为1∶10、1∶20、1∶40和1∶80)对毛叶苕子上棉蚜的毒力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20组合的共毒系数最高,为376.14。选择该配比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该混剂组合在有效成分用量为5.94 g/hm^(2)时,药后3、7 d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单剂,最高防效近80%,可作为今后混剂的开发或生产中防治毛叶苕子蚜虫的推荐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棉蚜 吡虫啉 苦参 复配 田间防效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水凝胶通过激活角化细胞Nrf2/HO-1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10
作者 刘璐 刘淑丹 +5 位作者 刘晓丹 杨丽 凌晨 海小明 马会明 陈冬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4620-4627,共8页
背景:慢性创面炎症和氧化应激阻碍了角化细胞的再生,氧化苦参碱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可能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效应。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以及对H_(2)O_(2)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 背景:慢性创面炎症和氧化应激阻碍了角化细胞的再生,氧化苦参碱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可能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效应。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以及对H_(2)O_(2)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①体内实验:分别制备含0,0.05,0.1,0.2 g/L氧化苦参碱的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HAMA)水凝胶。在75只糖尿病小鼠背中部制作直径12 mm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5组干预,每组15只:模型组创面包扎固定,单纯水凝胶组以HAMA水凝胶覆盖创面,低、中、高剂量氧化苦参碱组分别以含0.05,0.1,0.2 g/L氧化苦参碱的HAMA水凝胶覆盖创面,光固化后包扎固定,14 d内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②体外实验:将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分5组培养,正常组常规培养,H_(2)O_(2)组及低、中、高浓度氧化苦参碱组均加入H_(2)O_(2)干预4 h,然后分别更换为含0,0.05,0.1,0.2 g/L氧化苦参碱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与结论:①体内实验:与模型组比较,单纯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变化,低、中、高剂量氧化苦参碱组治疗后7,14 d的创面愈合率升高(P<0.05)。治疗后14 d的创面样本切片病理观察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氧化苦参碱组再生表皮层厚度、显微血管数量与胶原沉积均增加(P<0.05)。术后7 d的创面样本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氧化苦参碱组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②体外实验:CCK-8检测、EdU及Ki67染色显示,与H_(2)O_(2)组相比,中、高浓度氧化苦参碱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升高(P<0.05)。与H_(2)O_(2)组相比,中、高浓度氧化苦参碱组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活性氧含量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H_(2)O_(2)组相比,高浓度氧化苦参碱组Nrf2核蛋白、Nrf2总蛋白、HO-1蛋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1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③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能够通过上调Nrf2、HO-1蛋白减轻HaCat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加速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 水凝胶 抗氧化 创面愈合 Nrf2/HO-1信号通路 HaCat细胞
下载PDF
苦参凝胶对痔疮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
11
作者 徐珊 窦燕 +3 位作者 李小军 孔晓明 闫茹 刘石萍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目的:探究苦参凝胶对痔疮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炎症反应、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痔疮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苦参凝胶低剂量组和苦参凝胶高剂量组,每组2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 目的:探究苦参凝胶对痔疮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炎症反应、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痔疮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苦参凝胶低剂量组和苦参凝胶高剂量组,每组2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使用巴豆油制剂涂抹肛门直肠区诱导大鼠痔疮模型,然后给药治疗3 d。采用伊文思蓝染料外渗实验评估血浆渗出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对肛门直肠系数进行分析;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肛门直肠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痔疮模型组大鼠肛门直肠组织出现严重水肿,白细胞浸润,腺上皮、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变性坏死,且炎症区黏膜增厚,血管严重扩张,伊文思蓝血浆渗出量、血清中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肛门直肠系数、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评分、COX-2、iNOS和VEGF 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痔疮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苦参凝胶低、高剂量组大鼠涂抹巴豆油制剂部位附近的腺上皮部分不完整、增生,但黏膜增厚、血管充血均有减轻,伊文思蓝血浆渗出量、血清中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肛门直肠系数、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评分、COX-2、iNOS mRNA表达水平降低,VEGF 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苦参凝胶高剂量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优于苦参凝胶低剂量组(P<0.05)。结论:苦参凝胶高剂量组对痔疮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明显,可改善炎症反应和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并可增高VEG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凝胶 痔疮 大鼠 炎症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苦参碱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12
作者 王利宁 赵新芝 +4 位作者 宋军帅 王淑燕 孙广玉 李克明 杨真真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7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在MG-63细胞中促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0浓度组和10%苦参碱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10%苦参碱制备大鼠含药血清,干预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 目的探讨苦参碱在MG-63细胞中促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0浓度组和10%苦参碱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10%苦参碱制备大鼠含药血清,干预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c-myc、胱天蛋白酶9(caspase-9)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Nur77、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5(MEK5)及凋亡相关蛋白c-myc,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0浓度组相比,10%苦参碱组能显著抑制MG-63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10%苦参碱组能抑制c-myc转录,并促进caspase-9转录;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在ERK5信号通路中,10%苦参碱组Nur77、MEK5及c-myc蛋白表达下调,而caspase-9蛋白表达上调。结论苦参碱可能通过干扰ERK5信号通路,调控c-myc,caspase-9等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MG-63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骨肉瘤 MG-63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信号通路 凋亡
下载PDF
苦参和土茯苓联用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武兴康 王鹭 +2 位作者 李洋 马瑜爽 秦雪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目的采用62.5 mg咪喹莫特乳膏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探索苦参和土茯苓联用外治银屑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首先通过银屑病进行期和复发期的小鼠模型,结合HE染色,评价其外治银屑病的作用;其次采用免疫组化研究苦参和土茯苓联用对... 目的采用62.5 mg咪喹莫特乳膏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探索苦参和土茯苓联用外治银屑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首先通过银屑病进行期和复发期的小鼠模型,结合HE染色,评价其外治银屑病的作用;其次采用免疫组化研究苦参和土茯苓联用对银屑病的核心病理机制——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与皮肤免疫微环境正反馈环路的干预作用;最后利用代谢组学探索苦参和土茯苓联合外用是否通过调节银屑病中炎症、脂质相关代谢通路等治疗银屑病。结果苦参和土茯苓联用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有效减弱小鼠银屑病痊愈后复发,药效与本维莫德相当,并且抑制小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减少皮肤中T细胞的数量,调节花生四烯酸、鞘脂、色氨酸、苯丙氨酸等代谢通路。结论苦参和土茯苓联合外用通过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减少皮肤中T细胞的数量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及调节代谢干预其复发,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减缓银屑病复发的潜在外用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苦参 土茯苓 机制 角质形成细胞 免疫微环境 代谢组学
下载PDF
苦参碱-脂肪酸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物性
14
作者 杨清华 王小永 殷天翔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7,共9页
构建了一系列基于苦参碱和脂肪酸的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探讨了脂肪酸烷基链长、氢键供体(HBD)与氢键受体(HBA)的物质的量之比对DES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ES的密度、表面张力、电导率、极性随脂肪酸烷基链长... 构建了一系列基于苦参碱和脂肪酸的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探讨了脂肪酸烷基链长、氢键供体(HBD)与氢键受体(HBA)的物质的量之比对DES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ES的密度、表面张力、电导率、极性随脂肪酸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黏度随脂肪酸链长的增大而增加;密度、表面张力和黏度随苦参碱与脂肪酸物质的量之比的减小而降低,电导率则随苦参碱与脂肪酸物质的量之比的减小而增加,上述不同的变化趋势源于苦参碱和脂肪酸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苦参 脂肪酸 Kamlet-Taft参数 氢键
下载PDF
五味苦参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15
作者 熊加彬 李珍 +3 位作者 吴俊俊 李春霞 王宇芳 李华铭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464-469,I0004,共7页
目的 探讨五味苦参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五味苦参肠溶胶囊组,每组10只,每日给予0.9%氯化... 目的 探讨五味苦参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五味苦参肠溶胶囊组,每组10只,每日给予0.9%氯化钠溶液或相应药物灌胃,连续2周,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IL-6、IL-10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内黏液蛋白2(MUC2)表达水平,采用髓过氧化物酶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IL-6水平及结肠组织IL-6 mRNA表达水平、MPO活性均升高(均P<0.05),血清IL-10水平及结肠组织IL-10 mRNA、MUC2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五味苦参肠溶胶囊组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IL-6水平及结肠组织IL-6 mRNA表达水平、MPO活性均下降(均P<0.05),血清IL-10水平及结肠组织IL-10 mRNA、MUC2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五味苦参肠溶胶囊可能通过降低促炎因子IL-6水平和升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上调MUC2表达量、降低MPO活性来减轻UC大鼠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五味苦参肠溶胶囊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高糖诱导乳鼠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
16
作者 张宇菲 罗红 +3 位作者 肖红 陶玲 沈祥春 常楚瑞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9-339,共11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高糖(HG)诱导乳鼠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CFBs)增殖和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SD)乳鼠20只,取乳鼠心脏的心尖部分分离与培养原代CFBs,取对数生长期CFBs细胞分为空白(Control)组、40 mmol/L甘露醇...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高糖(HG)诱导乳鼠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CFBs)增殖和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SD)乳鼠20只,取乳鼠心脏的心尖部分分离与培养原代CFBs,取对数生长期CFBs细胞分为空白(Control)组、40 mmol/L甘露醇(Mannitol)组、不同浓度(30、35、40、45及50 mmol/L)HG组及不同浓度(25、50、100、200、400 mg/L)OMT组,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确定后续实验OMT的保护浓度;按前述OMT的保护浓度结果,取对数生长期CFBs细胞分为空白(Control)组、40 mmol/L甘露醇(Mannitol)组、40 mmol/L HG(HG)组、40 mmol/L HG+50 mg/L OMT(OMT低剂量)组、40 mmol/L HG+100 mg/L OMT(OMT中剂量)组及40 mmol/LHG+200 mg/L OMT(OMT高剂量)组,采用天狼星红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的胶原纤维表达及形态变化,采用羟脯氨酸(Hyp)试剂盒检测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Hyp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比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FBs中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Collagen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G组相比,50、100及200 mg/L OMT组CFBs细胞活力下降(P<0.05);与HG组相比,50、100及200 mg/L OMT组CFBs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数量变少;与HG组相比,50、100及200 mg/L OMT组CFBs内Hyp含量减少,细胞在S期分布比例降低(P<0.05);与Control组相比,HG组CFBs细胞数量增多,α-SMA表达增多;与HG组相比,50、100及200 mg/L OMT组CFBs细胞数量减少,α-SMA表达减少;与HG组相比,50、100及200 mg/L OMT组HIF-1α、VEGFA、α-SMA、CTGF、CollagenⅠ、CollagenⅢ及FN表达下调(P<0.05)。结论OMT可抑制乳鼠CFBs增殖并诱导细胞转分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HIF-1α信号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糖尿病心肌病 缺氧诱导因子-1α 乳鼠 氧化苦参 高糖 心肌成纤维细胞 转分化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苦参治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
17
作者 袁晨越 刘湘君 +3 位作者 刘怡 黄人可 陆鑫熠 任建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I0004,共5页
目的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抗肿瘤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并使用PubChem数据库验证所收集活性成分化合物结构,运用SwissTa... 目的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抗肿瘤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并使用PubChem数据库验证所收集活性成分化合物结构,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反向分子对接预测苦参活性成分可能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TTD、MalaCards数据库预测结直肠癌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 3.8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关系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苦参-结直肠癌共同靶蛋白PPI蛋白间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获得中药苦参活性成分45个,通过调控结直肠癌相关作用靶点54个,参与体内信号传导、蛋白质磷酸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调控癌症相关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蛋白聚糖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中药苦参能够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协同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结直肠癌 网络药理学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苦参碱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18
作者 迟鹏 宿颖 +3 位作者 吴堰霖 文金林 陈佳慧 张辛燕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AL27细胞至对数生长期,采用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细胞24 h、48 h、72 h,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划痕实验检测苦参碱对细胞迁移...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AL27细胞至对数生长期,采用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细胞24 h、48 h、72 h,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划痕实验检测苦参碱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苦参碱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苦参碱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应用苦参碱可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克隆形成能力。结论苦参碱可以抑制人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克隆形成能力,有望成为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新型辅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口腔鳞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通过调节免疫相关基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
19
作者 赵香妍 罗卫华 +3 位作者 姚海涛 闫晓媛 王雅丽 刘宇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2期211-217,共7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相关文献获取苦参的成分靶点信息,应用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206285)获取UC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免疫相关基...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相关文献获取苦参的成分靶点信息,应用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206285)获取UC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免疫相关基因(IRGs)数据库收集IRGs,再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苦参通过调节IRGs的表达治疗UC的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相关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将苦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苦参通过调节免疫相关蛋白治疗UC的潜在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8-异戊烯基-山柰酚、菜豆素、怀特酮、大豆抗毒素、高丽槐素、苦参素和苦参碱;核心靶点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白细胞介素(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和IL-6;参与的信号通路为癌症相关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MMP9与怀特酮的结合能为-42.7 kJ/mol;PPARG与菜豆素的结合能为-41.9 kJ/mol;MMP9与木犀草素、PTGS2与木犀草素、PTGS2与菜豆素、PTGS2与大豆抗毒素的结合能均为-40.6 kJ/mol。结论:本研究探讨了苦参通过调节IRGs治疗UC的潜在机制,为苦参临床应用的拓展及UC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溃疡性结肠炎 生物信息学 免疫相关基因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基于血水同治法刍议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
20
作者 闫津豪 付强 +1 位作者 曲春成 李冀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3期346-350,共5页
目的 基于血水同治法刍议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方法 以血水同治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之组方原理,探讨其异病同治之临床应用。结果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血水同治法代表方剂,为治疗妇女妊娠并发小便难之名方。现代中医学者... 目的 基于血水同治法刍议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方法 以血水同治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之组方原理,探讨其异病同治之临床应用。结果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血水同治法代表方剂,为治疗妇女妊娠并发小便难之名方。现代中医学者基于其血水同治的组方思路,扩展其临床应用,如盆腔炎、前列腺炎、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肿瘤类疾病。结论 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皆为其血水同治之配伍功效与多种疾病之病机吻合,临证之时应灵活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水同治 当归贝母苦参 异病同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