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苦欲补泻”理论在双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韵儒 桓娜 王承龙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03-305,共3页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最早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脏“苦欲补泻”理论指出心以缓为苦,以软为欲。心苦缓,是指心脏苦患的病理状态,具体体现在心苦气缓、神缓和血缓;心欲软,是指心脏顺应天地之气的生理特性,具体含义为心火欲...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最早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脏“苦欲补泻”理论指出心以缓为苦,以软为欲。心苦缓,是指心脏苦患的病理状态,具体体现在心苦气缓、神缓和血缓;心欲软,是指心脏顺应天地之气的生理特性,具体含义为心火欲软、血脉欲软、神志欲软以及舌面欲软。治疗上当遵循“急食酸以收之”“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双心疾病是指心脏和心理共病,其心脏、心理之间相互影响,气与血的失调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同时存在,“气—血—神”的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而心“苦欲”理论内涵的根本也在于心气、血、神的失常,二者在病机方面相系紧密。双心疾病患者情绪特点分为生命活力低下的抑郁状态以及紧张担心的焦虑状态两类,治疗时在心“补泻”理论指导下,当辨证选择酸味药、咸味药、甘味药纠正偏颇,通过酸收心气、潜摄心神,甘益元气、泻火缓神,咸破血癥、滋水制火,以恢复心脏气血神三者调和的阴平阳秘之态,以期为双心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欲补泻 双心疾病 气血神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基于“苦欲补泻”从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2
作者 侯艳 俞鹏 陈晓虎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中医概括其病机为“虚”“瘀”“水”,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以血瘀、水停为标,病位涉及五脏,尤以心脾关系密切。苦欲补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原则。本文结合脾...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中医概括其病机为“虚”“瘀”“水”,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以血瘀、水停为标,病位涉及五脏,尤以心脾关系密切。苦欲补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原则。本文结合脾苦欲补泻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病机,论述苦温燥湿、甘淡补脾、甘温补虚的治疗原则,以期为慢性心衰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欲补泻 慢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治疗冠心病组方遣药的指导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宇石 张明雪 史海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06,共3页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起源于《内经》,是在基于法象思维的藏象理论基础上,根据五脏功能失调的病理状态,通过药物的五味属性,结合其自身生理特性,顺应其生理特性为补,逆其生理特性为泻,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来调整五脏功能,使五脏顺应四时...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起源于《内经》,是在基于法象思维的藏象理论基础上,根据五脏功能失调的病理状态,通过药物的五味属性,结合其自身生理特性,顺应其生理特性为补,逆其生理特性为泻,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来调整五脏功能,使五脏顺应四时之气。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冠心病,临证之时,应从肝、心、脾、肺、肾入手,以“五脏苦欲补泻”为用药的指导原则对其进行辨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苦欲补泻 用药特点 冠心病
原文传递
从“五脏苦欲补泻”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4
作者 张烨雯 徐明成 刘忠琴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141-143,151,共4页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增加,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也有其自身的体系与规则。“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有极高的地位,无论在经方还是时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增加,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也有其自身的体系与规则。“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有极高的地位,无论在经方还是时方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以《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指导依据,探析其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具体应用。从现状分析到理论源流追溯,再分别从肝、心、脾、肺、肾五脏之“苦”和“欲”以及“补”与“泻”具体分析其中用药遣方的奥义。以中药五味对应五脏不同时期的生理特性,以求更好地剖析、挖掘和发挥《黄帝内经》中经典理论对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指导,也为中医临床治疗神经性头痛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苦欲补泻 血管神经性头痛 《黄帝内经》 五味
下载PDF
五脏苦欲补泻之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方光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2年第2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五脏苦欲补泻 《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之苦欲补泻 心之苦欲补泻
下载PDF
苦欲补泻,顺应五脏天性;升降浮沉,参合脏气法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宁 张保春 +8 位作者 赵进喜 贾海忠 逯俭 王世东 肖永华 张龙生 庞博 任北大 阮智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712-1716,共5页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于《素问·脏器法时论篇》,其论“补泻”具有特定内涵,对五脏病补泻治法与临床用药组方均具有指导价值。该理论影响宋金元明,尤以易水学派多有发挥,至今对我们认识中药功效及其临床辨证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于《素问·脏器法时论篇》,其论“补泻”具有特定内涵,对五脏病补泻治法与临床用药组方均具有指导价值。该理论影响宋金元明,尤以易水学派多有发挥,至今对我们认识中药功效及其临床辨证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所以很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五脏苦欲补泻 易水学派 临床中药学
下载PDF
五味与五脏苦欲补泻学说浅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尹萌辰 莫文 《河南中医》 2014年第8期1448-1449,共2页
《黄帝内经》认为药食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既有共同的营养作用,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因此我们常利用五味与五脏之间的联系治疗和防治五脏疾病;五脏所苦,实际就是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性则为补... 《黄帝内经》认为药食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既有共同的营养作用,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因此我们常利用五味与五脏之间的联系治疗和防治五脏疾病;五脏所苦,实际就是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性则为补;逆本脏所喜,反其性则为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五脏 苦欲补泻
下载PDF
基于心肝苦欲补泻理论治疗心身疾病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硕 王戈 +1 位作者 孙文军 唐启盛 《北京中医药》 2022年第2期153-156,共4页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是以藏象为基础,以五行生克为原则,依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脏腑的气血阴阳进行调整而形成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法则。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采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心身疾病,每...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是以藏象为基础,以五行生克为原则,依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脏腑的气血阴阳进行调整而形成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法则。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采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心身疾病,每获良效。结合临床案例,说明心肝苦欲补泻的理论内涵和应用思路,并指出酸味药在不同疾病的理法方药中起不同作用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疾病 五脏苦欲补泻 失眠 郁病
原文传递
从苦欲补泻理论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凯 任献青 +3 位作者 霍桢毅 丁樱 张博 张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51-1452,1458,共3页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率呈渐增趋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造成肾脏不可逆损害。目前西医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副作用较大。苦欲补泻理论根据脏腑所喜恶之性味来补泻调整脏腑之偏治疗疾病,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以苦味坚...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率呈渐增趋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造成肾脏不可逆损害。目前西医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副作用较大。苦欲补泻理论根据脏腑所喜恶之性味来补泻调整脏腑之偏治疗疾病,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以苦味坚肾、淡渗利水、甘寒养阴、甘补中脾、甘温益肾为主。饮食上急性期嘱患儿多食用苦味食物坚肾、燥湿、利水肿,勿多食咸味食物以防伤肾加重病情,稳定期宜多食甘味食物健脾益气,增强体质以抵御外邪。基于苦欲补泻理论可从古法开新境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进行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欲补泻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饮食预防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张元素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任北大 陈靓 +1 位作者 吴昊天 张保春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87-89,共3页
系统整理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从肝、心、脾、肺、肾五脏分而论之,明晰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张元素临床用药特点的总结,并是对其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同时也对现代临证治疗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张元素 医学启源 五脏苦欲补泻 用药特点
下载PDF
从“五脏苦欲补泻”论肝病传脾的用药法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昱芃 刘华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199-200,共2页
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出发,阐述肝与脾二脏苦欲补泻及肝病传脾的用药法度、组方原则。剖析后世与此相关的经典方剂的配伍原则,认为肝病传脾,无论肝的疏泄功能太过与不及,皆可伤及脾胃,但治法迥然不同,疏泄不足应以辛味为主,疏泄... 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出发,阐述肝与脾二脏苦欲补泻及肝病传脾的用药法度、组方原则。剖析后世与此相关的经典方剂的配伍原则,认为肝病传脾,无论肝的疏泄功能太过与不及,皆可伤及脾胃,但治法迥然不同,疏泄不足应以辛味为主,疏泄太过应以酸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苦欲补泻 肝病传脾 方剂配伍 辛味药 酸味药
下载PDF
肝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含义及临床运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海雷 娄彦蕊 谢慧丽 《中医研究》 2015年第1期38-39,共2页
"苦欲补泻理论"是指根据五脏不同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采取的"补泻"原则,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肝之苦欲补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肝病的治法越来越完善。对于肝病的治疗,不能囿于苦欲补... "苦欲补泻理论"是指根据五脏不同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采取的"补泻"原则,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肝之苦欲补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肝病的治法越来越完善。对于肝病的治疗,不能囿于苦欲补泻理论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欲补泻 阳有余而阴不足 含义
下载PDF
论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德平 黄和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0-621,共2页
依据《内经》发掘中医中药的另一种补泻理论,这种补泻是根据中药五味的特性,结合五脏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来确定的,其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精神,并提出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至为重要。
关键词 五脏苦欲补泻 组方遣药
下载PDF
基于苦欲补泻理论的从脾论治消渴证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俞亚琴 宋迎杰 +1 位作者 黄万秋 周雯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9-11,共3页
消渴是泛指以多尿、多食、多饮且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与糖尿病症状相似。《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消渴,并称消渴为“脾瘅”“消渴”“消瘅”等。从中医药角度探讨消渴的治法对临床治疗现代糖尿病意义重大。本文将以脏腑病机... 消渴是泛指以多尿、多食、多饮且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与糖尿病症状相似。《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消渴,并称消渴为“脾瘅”“消渴”“消瘅”等。从中医药角度探讨消渴的治法对临床治疗现代糖尿病意义重大。本文将以脏腑病机为切入点,探究脾功能失调下发生的消渴病机,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脾之苦欲补泻角度来探讨从脾治疗消渴的用药,并举一医案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苦欲补泻 消渴 糖尿病 用药
下载PDF
基于《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探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瀚林 魏陵博 戎冬梅 《江苏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53-56,共4页
李东垣运用《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脾胃虚弱,并创制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但遣方用药之依据所述简略,理解较为困难。《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为梁代陶弘景所撰,于敦煌藏经洞流出后毁佚,经多... 李东垣运用《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脾胃虚弱,并创制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但遣方用药之依据所述简略,理解较为困难。《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为梁代陶弘景所撰,于敦煌藏经洞流出后毁佚,经多方辗转,最终张大昌及其弟子手抄卷流传至今。通过对比《辅行诀》和《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关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差异,并运用《辅行诀》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分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发现该方遵循了“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的原则,治以升阳为主,对内伤虚损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五脏苦欲补泻
下载PDF
基于“肝苦欲补泻”理论探讨肝纤维化的诊治
16
作者 胡蓝烁 黄炫淳 杨先照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23期3275-3280,共6页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归宿,中医药可一定程度上逆转纤维化的进程,其病机虚实夹杂,以其阴亏、阳衰、脾损、肾耗、气血不养为正虚之基本,而络阻、气塞、血瘀、毒聚、湿浊为邪实之根由。“肝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肝脏性质,其苦为急...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归宿,中医药可一定程度上逆转纤维化的进程,其病机虚实夹杂,以其阴亏、阳衰、脾损、肾耗、气血不养为正虚之基本,而络阻、气塞、血瘀、毒聚、湿浊为邪实之根由。“肝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肝脏性质,其苦为急,其欲为散,通过四气五味理论,体现顺其性为补,逆其性则泻的治疗特点。肝纤维化病机特点与苦欲补泻理论相系紧密,并对肝纤维化进行分证论治,归纳了该理论指导下同时具有临床与实验基础的经典药物,可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苦欲补泻 肝体 肝用 络病
下载PDF
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德平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6-27,共2页
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杨德平指导谢文光(92级研究生)关键词五脏,苦欲补泻,方剂配伍中医关于药物的补泻学说,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五味作用补泻学说,根据五味辛散、苦泄、咸软、甘补、酸收的基本作用,一般把甘... 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杨德平指导谢文光(92级研究生)关键词五脏,苦欲补泻,方剂配伍中医关于药物的补泻学说,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五味作用补泻学说,根据五味辛散、苦泄、咸软、甘补、酸收的基本作用,一般把甘和酸作为补药,把辛、苦、咸作为泻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苦欲补泻 中药配伍 方剂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18
作者 季文达 马骏 +3 位作者 肖正 白敏 杨晓轶 李应存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38-2143,共6页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五行归属思维下运用五行生克理论,依五脏生理特性之欲、病理状态之苦,假借药物之味调节人体脏气平和而衍生的用药理论及组方配伍原则,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黄帝内经》中的五...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五行归属思维下运用五行生克理论,依五脏生理特性之欲、病理状态之苦,假借药物之味调节人体脏气平和而衍生的用药理论及组方配伍原则,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黄帝内经》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体例相近,或因《黄帝内经》于流传过程中失其原貌而致二书内容及内涵上有着明显差异,使得学界对此众说纷揉。故文章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从“五行-五味-五脏”之间的关系对五脏所欲的补、泻之味以及五脏所苦的急食之味进行考辨,以期溯本清源、阐明五脏苦欲补泻之理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苦欲补泻 天人合一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浅析《辅行诀》与《金匮要略》用药规律
19
作者 李丰源 宋一男 +5 位作者 田源 吕一航 罗容 杨艳 赵微 王维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71-2973,共3页
基于《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通过对比《辅行诀》与《金匮要略》之间的相似病症的遣方用药,探析二者的组方用药规律。发现《金匮要略》与《辅行诀》的组方用药法则均效法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且仲景能够依据疾病变化而灵... 基于《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通过对比《辅行诀》与《金匮要略》之间的相似病症的遣方用药,探析二者的组方用药规律。发现《金匮要略》与《辅行诀》的组方用药法则均效法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且仲景能够依据疾病变化而灵活变通。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可深入浅出《辅行诀》与《金匮要略》之奥秘,可进一步丰富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思维方式,以及在解读和运用仲景方药上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苦欲补泻 辅行诀 金匮要略 用药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