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嘉道年间英华书院创校南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夏泉 徐天舒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3年第5期77-80,共4页
英华书院是清嘉道年间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内地后,伦敦会传教士为冲破清朝“禁教”政策的束缚,在中国本土之外的南洋华侨社区创办的一所主要面向华侨、办学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新教教会学校。本文主要分析了该校创办南洋的缘由与始末及... 英华书院是清嘉道年间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内地后,伦敦会传教士为冲破清朝“禁教”政策的束缚,在中国本土之外的南洋华侨社区创办的一所主要面向华侨、办学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新教教会学校。本文主要分析了该校创办南洋的缘由与始末及其对中国本土社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新教 英华书院 南洋 清朝 嘉道年间 创校 传教事业
下载PDF
英华书院与晚清翻译人才之培养——以袁德辉、马儒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2
作者 谭树林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3-72,共10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华书院,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亦颇有成就,袁德辉和马儒翰无疑是其中最负盛名者:袁德辉成为林则徐翻译班子重要成员,马儒翰则担任英方首席翻译。他们以其翻译作为对晚清中外关系乃至中外文化交流施加了...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华书院,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亦颇有成就,袁德辉和马儒翰无疑是其中最负盛名者:袁德辉成为林则徐翻译班子重要成员,马儒翰则担任英方首席翻译。他们以其翻译作为对晚清中外关系乃至中外文化交流施加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亦藉此认识到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京师同文馆及各地广方言馆等学堂的设立就是这种认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袁德辉 马儒翰 翻译人才培养
下载PDF
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中国西式教育发轫述评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岩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98-102,共5页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能有助于推进传教事业。其教育活动始于南洋英华书院,后经马礼逊学校十多年成功运作,逐渐形...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能有助于推进传教事业。其教育活动始于南洋英华书院,后经马礼逊学校十多年成功运作,逐渐形成以西式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基本思路,开创了在华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西式教育模式 英华书院 马礼逊学校
下载PDF
英华书院之印刷出版与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3
4
作者 谭树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1-251,共11页
英华书院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刷出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马六甲还是香港时期,印刷出版均为学院主要工作。尤其是1856年以后英华书院不再授课,更藉印刷出版得以延续。印刷出版之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体现在... 英华书院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刷出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马六甲还是香港时期,印刷出版均为学院主要工作。尤其是1856年以后英华书院不再授课,更藉印刷出版得以延续。印刷出版之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宗教类书刊阐发了基督教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第二、世俗类书刊促成中西方的互识,尤其是极大加深了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第三、中文铅活字的研制及推广,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印刷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出版机构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印刷出版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英华书院:近代教会学校之滥觞 被引量:3
5
作者 谭树林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2-66,共5页
近代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温床。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只关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而对此前早期新教传教士在澳门... 近代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温床。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只关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而对此前早期新教传教士在澳门、南洋等地所办的旨在教育华人的学校重视不够。实际上 ,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Morrison1782 - 1834)是近代新教传教士开办学校、从事教育的始作佣者 ,他在马六甲开设的英华书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马礼逊 传教士 教育
下载PDF
伦敦会与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以“英华书院”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肖朗 傅政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81,共12页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会 教会中等教育 英华书院 西学东渐
下载PDF
英华书院英语教育活动刍议
7
作者 王坦 李迎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82-87,共6页
英华书院是马礼逊和米怜按首先在海外以华人为对象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它是一种游离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的新式教育,但其在学生和教师的选聘、课程设置与考察方式、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先进理念,成为... 英华书院是马礼逊和米怜按首先在海外以华人为对象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它是一种游离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的新式教育,但其在学生和教师的选聘、课程设置与考察方式、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先进理念,成为近代英语教学活动的圭臬。它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会讲英语的人才,对我国近代的英语教学起到了催化作用,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先声,但也有强制灌输基督教教义、损害国家尊严和形象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英语 教育活动
下载PDF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8
作者 杨华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35,共2页
1813年7月的一天,伦敦布道会的年轻传教士米怜带着新婚的妻子漂洋过海来到澳门,协助早在1807年9月就已奉命到中国的马礼逊开展对华传教事业。此时的马礼逊虽然熟识中文典籍、精通中国官话和粤语,但布道工作却颇费周折,局面难以突破... 1813年7月的一天,伦敦布道会的年轻传教士米怜带着新婚的妻子漂洋过海来到澳门,协助早在1807年9月就已奉命到中国的马礼逊开展对华传教事业。此时的马礼逊虽然熟识中文典籍、精通中国官话和粤语,但布道工作却颇费周折,局面难以突破,米怜夫妇的到来,使得一心要建立对华传教基地的马礼逊看到了希望。他们辗转于南洋群岛,四处寻访适宜传教之地,最终选择落脚在马六甲,编印书报,设馆授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新闻传播事业 英华书院 传教士 马礼逊 传教事业 马六甲 得一
下载PDF
马六甲英华书院与近代海外汉语教学
9
作者 卞浩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5年第4期86-92,共7页
马六甲英华书院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也是第一所中文学校。为实现培养来华传教士这一最终目标,书院从创办伊始便在制度保障、资源配备、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书院的... 马六甲英华书院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也是第一所中文学校。为实现培养来华传教士这一最终目标,书院从创办伊始便在制度保障、资源配备、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书院的汉语教学不但为近代中西交流造就了一批精通中文的汉学人才,也推动了近代教会教育事业和西方汉学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六甲 英华书院 汉语教学 影响
下载PDF
英华书院对中国近代编译行业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燕霞 王曼锦 王欢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3期148-149,共2页
本文通过研究英华书院中的一些编译作品,重点对英华书院对我国近代编译事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性阐释英华书院对我国培养编译人才、创立近代华文报刊以及创建编译出版机构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英华书院 编译行业 晚清
下载PDF
马六甲英华书院寻踪
11
作者 颜宜葳 《科学文化评论》 2010年第3期108-115,共8页
一 古商港和传教驿站 与“书同文、车同轨”、自古重农轻商的中国相比,马来西亚的旅游胜地马六甲几乎代表着世界的另外一个极端。这个港口城市扼守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心腹地带,因商业而兴起,因殖民而繁荣,一度是世界... 一 古商港和传教驿站 与“书同文、车同轨”、自古重农轻商的中国相比,马来西亚的旅游胜地马六甲几乎代表着世界的另外一个极端。这个港口城市扼守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心腹地带,因商业而兴起,因殖民而繁荣,一度是世界贸易的集散中心,在它的全盛时代,街道上行走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东、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以及马来半岛当地的各色人等,海港里帆樯云集,商舶辐辏。据说,那时人们在马六甲可以听到80多种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六甲海峡 英华书院 世界贸易 旅游胜地 马来西亚 交通要道 港口城市 集散中心
下载PDF
英华书院
12
作者 严锡禹 《天风》 2018年第6期24-24,共1页
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的想法最先由马礼逊于1812年提出,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设立书院的目的在于以中文为媒介,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米怜成为马礼逊理想的落实者,他的想... 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的想法最先由马礼逊于1812年提出,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设立书院的目的在于以中文为媒介,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米怜成为马礼逊理想的落实者,他的想法与马礼逊完全一致,在向董事会报告此事时,他特别指出,书院不是一个传教机构,而是一所进修中文、了解中国文学的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中国文学 神学 董事会报告 马礼逊 文化交流 传教士
下载PDF
英华书院与晚清编译事业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静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本论文以英华书院的编译作品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英华书院对晚清编译事业以及中国近代出版的意义,并阐述英华书院对中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对近代华文报刊的创立、翻译出版机构的建立,以及其对近代中国教育格局塑造的推动作用和在翻译实... 本论文以英华书院的编译作品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英华书院对晚清编译事业以及中国近代出版的意义,并阐述英华书院对中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对近代华文报刊的创立、翻译出版机构的建立,以及其对近代中国教育格局塑造的推动作用和在翻译实践、译学理论与译法探讨方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晚清 编译事业
下载PDF
伦敦会与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以“英华书院”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肖朗 傅政 《江南(诗)》 2010年第6期1-12,共12页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会 教会中等教育 英华书院 西学东渐
原文传递
共有历史:马六甲英华书院的音乐教育
15
作者 郭登杰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68,共14页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基调可追溯到马六甲英华书院。英华书院开启了来华新教传教士办学宣教的先河,承载着中西文化资源与学术薪火的积聚与传送,谱写了近代中西音乐文化共有历史的新篇章。文章打破以往中西音乐关系研究注重对抗、...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基调可追溯到马六甲英华书院。英华书院开启了来华新教传教士办学宣教的先河,承载着中西文化资源与学术薪火的积聚与传送,谱写了近代中西音乐文化共有历史的新篇章。文章打破以往中西音乐关系研究注重对抗、冲突或不同的特点,以中西“共有历史”的视角出发,从刊印汉语赞美诗韦籍、唱诵汉语赞美诗以及开展中国乐器知识教育三方面,考察1818-1843年马六甲英华书院音乐教育的事实,突出中西历史发展中的合作与共有之处,尤其对近代中国第一本汉语赞美诗书籍《养心神诗》的生产、制作进行详尽考证,补正以往研究中的不足或失实之误,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对近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音乐教育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英华书院与晚清女子教育
16
作者 潘琳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1期134-140,205,共8页
晚清女子教育基本发端于海外,初期与基督教会关系极为密切。英华书院迁入香港后,理雅各的妻子玛丽·莱格(Mary Legge,1816—1852)创办了英华女学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具有时代意义的英华女学校所留下的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却寥寥... 晚清女子教育基本发端于海外,初期与基督教会关系极为密切。英华书院迁入香港后,理雅各的妻子玛丽·莱格(Mary Legge,1816—1852)创办了英华女学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具有时代意义的英华女学校所留下的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中杰出中国学生的名字都有记录,但曾经接受教育的女孩们,包括曾陪同理雅各夫妇回英国的简阿莎(Jane Asha),却几乎全部"不知所踪"。本论文将通过梳理教会档案、会议记录、书信等,寻找英华书院初创阶段中女子教育的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重现这些在历史中被"隐身"的早期妇女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华书院 女子教育 理雅各 简阿莎
原文传递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传播中西文化的书院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西宁 《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06X期165-166,共2页
马礼逊是英国最早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徒。本文主要探讨他创办传播中西文化书院的目的是什么?
关键词 马礼逊 传教士 英华书院
下载PDF
首位《四书》英译者柯大卫生平诸事考述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126,共6页
柯大卫(Collie David)是19世纪初期伦敦会派往马六甲的传教士,英华书院第三任校长。主持英华书院期间,著译了十几种中英作品,培养了一批熟悉中西文化的学生,在19世纪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对他知之甚少,连出生年... 柯大卫(Collie David)是19世纪初期伦敦会派往马六甲的传教士,英华书院第三任校长。主持英华书院期间,著译了十几种中英作品,培养了一批熟悉中西文化的学生,在19世纪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对他知之甚少,连出生年月都尚待考证。本文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伦敦会档案、苏格兰人民中心老教区档案等相关资料为依据,遵循史学研究的实证—文献学方法,就柯大卫生平、事功、后人评价等内容进行爬梳、考证,力图再现这位新教传教士的"庐山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柯大卫 新教传教士 英华书院
下载PDF
中国早期英语教育评述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岩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中国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前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开创的对华义学活动。以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为代表的西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自中国社会底层造就了一批学贯东西的英语专业人才,迎合了晚清中西文化与贸易往来的客观需求,开启了中国英... 中国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前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开创的对华义学活动。以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为代表的西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自中国社会底层造就了一批学贯东西的英语专业人才,迎合了晚清中西文化与贸易往来的客观需求,开启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育 新教传教士 英华书院 马礼逊学校
下载PDF
翁独健先生与蒙元史及民族史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薄音湖 罗贤佑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6年第6期57-61,共5页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国著名的蒙元史专家翁独健先生因病不幸谢世。翁独健先生从事学术动半个世纪之久,成绩卓著,饮誉中外,德厚流光,众人景仰。先生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 先生原名翁贤华,一九○六年十一月二...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国著名的蒙元史专家翁独健先生因病不幸谢世。翁独健先生从事学术动半个世纪之久,成绩卓著,饮誉中外,德厚流光,众人景仰。先生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 先生原名翁贤华,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坑边村。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三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从此终身一足残废。先生自幼勤奋读书。在小学四年级时越格升入本县融美中学,后至福州英华书院,各门功课每试辄冠侪辈,文章尤受师友赞赏,当时的几篇作文至今尚作为范文保存在融美中学。 在英华书院求学期间,先生为了表明自己一足虽跛,仍要实现行万里路的凌云壮志,为自己另取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翁独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元史 民族史研究 翁独健 斡脱 元史研究 《元史》 蒙古史研究 《元典章》 英华书院 法典编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