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英培安的身体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松建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85,共14页
有关新加坡作家英培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叙事技艺、现代主义实验与杂文写作的鲁迅风。本文把他的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杂文和评论在内的全部作品,视为一个完整开放的结构和系统,展开"跨文类"阅读,以"身体书写"... 有关新加坡作家英培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叙事技艺、现代主义实验与杂文写作的鲁迅风。本文把他的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杂文和评论在内的全部作品,视为一个完整开放的结构和系统,展开"跨文类"阅读,以"身体书写"作为切入点,采用性别研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后殖民研究的理论框架,研讨文学文本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张力对话,考察身体论述如何变成英氏写作时的支配性框架,他如何讲述身体与自我、与情欲、与疾病、与权力相互纠葛的故事,并且评价其洞见和盲点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培安 身体 自我 情欲 疾病 权力
下载PDF
(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崇科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6期91-97,共7页
《画室》是英培安迄今为止最长、最丰富也是最厚重的一部长篇,无论是在离散诗学营构上,还是在结合新加坡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反省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英深刻地指出了有关认同内部的被离散乃至内部殖民等复杂结构。在其中,台湾影响日益凸... 《画室》是英培安迄今为止最长、最丰富也是最厚重的一部长篇,无论是在离散诗学营构上,还是在结合新加坡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反省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英深刻地指出了有关认同内部的被离散乃至内部殖民等复杂结构。在其中,台湾影响日益凸显,也显示出英培安在潜意识里希望借此疗治此困境的一种文化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培安 《画室》 新加坡 离散 认同
下载PDF
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崇科 《华文文学》 2008年第5期66-72,共7页
新加坡文坛上在许多文体试验上都比较成功的怪才——英培安无疑引人关注。戏剧在新华文坛上的地位颇显尴尬,相关批评也是差强人意,似乎除了郭宝昆以外,乏善可陈。实际上,作为诗人、小说家和杂文家的英培安其戏剧也同样引人注目:它在有... 新加坡文坛上在许多文体试验上都比较成功的怪才——英培安无疑引人关注。戏剧在新华文坛上的地位颇显尴尬,相关批评也是差强人意,似乎除了郭宝昆以外,乏善可陈。实际上,作为诗人、小说家和杂文家的英培安其戏剧也同样引人注目:它在有限的表达空间内更加精炼的表达了新加坡城市与人的困顿与突破企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英培安的戏剧和其小说等存在着耐人寻味的文体互参,值得深入探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培安 戏剧 新加坡 本土
下载PDF
尼采存在主义与英培安和吴宝星的作品
4
作者 沈伟赳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6期98-105,共8页
后殖民转型和共同文化再评价,是吴宝星和英培安的兴趣所在,两位作家都倾向塑造背负着存在主义行为和探问的孤独角色,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尼采主题。他们认为当代的新加坡文化是高度虚无的,被商品化和非本真性所控制,因此,他们将优先权给... 后殖民转型和共同文化再评价,是吴宝星和英培安的兴趣所在,两位作家都倾向塑造背负着存在主义行为和探问的孤独角色,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尼采主题。他们认为当代的新加坡文化是高度虚无的,被商品化和非本真性所控制,因此,他们将优先权给予类似隐士的人物,这类人物拒绝盲目跟随的畜群本能,关注文化更新以及其它自为(存在主义的)课题。这两位作家都强调死亡和人的极限,重视真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存在主义 吴宝星 英培安 新加坡文学 后殖民主义
下载PDF
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崇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8-163,共6页
通过对高行健、英培安着力实验而且卓有成效的小说人称叙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在人称叙事上锐意创新、特色鲜明,不仅可以通过叙事人称的分裂、游移、隐藏等等呈现虚构叙事的推进,同时,其试验也可以彰显出其深刻而独到的意义张力追... 通过对高行健、英培安着力实验而且卓有成效的小说人称叙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在人称叙事上锐意创新、特色鲜明,不仅可以通过叙事人称的分裂、游移、隐藏等等呈现虚构叙事的推进,同时,其试验也可以彰显出其深刻而独到的意义张力追求以及丰富的吊诡。在此基础上,采用华语比较文学的视角进行观照与提升,立足而又跳出二人的小说文本,我们又可以深切感受到华文文学的丰富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行健 英培安 人称叙事 华语比较文学
下载PDF
新加坡作家英培安创作中的外来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金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6,共9页
英培安无疑是新华文坛最重要的资深本土作家,他由创作现代主义诗歌起步,是1970年代新马两地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1980年代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效法鲁迅,他又开始长达十年的杂文创作,其杂文成为1980年以降新加坡社会变迁的备忘... 英培安无疑是新华文坛最重要的资深本土作家,他由创作现代主义诗歌起步,是1970年代新马两地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1980年代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效法鲁迅,他又开始长达十年的杂文创作,其杂文成为1980年以降新加坡社会变迁的备忘录。到了1990年代,他一系列长篇小说出手时,精神分析学说、卡尔维诺以及马丁.布伯的影子充满着他的文学世界。英培安曾获两个年度的"亚洲周刊十大中文小说",两度获得"新加坡文学奖",这都是在新华文坛上空前绝后的,他也成为最值得我们期待的新加坡华人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培安 现代主义 鲁迅风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国民性”的跨域流变:从鲁迅到英培安
7
作者 冷继颖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第2期70-77,共8页
考察“国民性”话语从鲁迅笔下旅行到英培安文本后的不同内涵与特质,可以召唤“国民性”在不同场域内部的文本活力与繁复意义。从世界文学视野出发,以英培安对鲁迅“国民性”话语的延续与变形为范例,考察二者以“国民性”为方法时的不... 考察“国民性”话语从鲁迅笔下旅行到英培安文本后的不同内涵与特质,可以召唤“国民性”在不同场域内部的文本活力与繁复意义。从世界文学视野出发,以英培安对鲁迅“国民性”话语的延续与变形为范例,考察二者以“国民性”为方法时的不同立场与姿态,梳理并论证一条有迹可循的“国民性”流变路线,彰显“国民性”在全球视域下的流动与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性 鲁迅 英培安
原文传递
从三篇作品窥见新华文学双文化原乡的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志锐 《华文文学》 201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相较于中港台澳马等场域产出的中文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中的原乡图像其实是更游移不定且模糊抽象的。在新加坡的国家结构与意识日趋稳定后,原乡更明显成为文化和语言的想象,而在双语和双文化的新华社群中,此原乡的构建不仅是文化中国与... 相较于中港台澳马等场域产出的中文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中的原乡图像其实是更游移不定且模糊抽象的。在新加坡的国家结构与意识日趋稳定后,原乡更明显成为文化和语言的想象,而在双语和双文化的新华社群中,此原乡的构建不仅是文化中国与文化西方的相加,更是此双文化的沟通交融、合作相乘,甚至是相克消长、互轧断绝。分析英培安、希尼尔、黄孟文等三位新加坡华文作家的各一篇作品,即可发现新华文学中双文化原乡构建的端倪:在双语书写、符码表征、时空转移、背景视角等方面,都已经透露出独特的新华文学的双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文学 原乡书写 双文化 英培安 希尼尔 黄孟文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实践——论新华文学中的中国粤文化再现与建构
9
作者 朱崇科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中国粤文化元素在百余年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史上不断被再现与建构,不同时期也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作家作品创制机制与功能效用。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影响一直广泛且久远,从普通的语言文字、饮食风物与文化习惯再现,到内在的身份建构... 中国粤文化元素在百余年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史上不断被再现与建构,不同时期也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作家作品创制机制与功能效用。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影响一直广泛且久远,从普通的语言文字、饮食风物与文化习惯再现,到内在的身份建构、认同挪用、族群凝聚等各有千秋;从微观层面上看,经典作家(如英培安)的书写尤其发人深省,作家不仅从所熟悉的话语与精神的幽微层面进行再现,而且也通过深邃的反思性与文化再确认作创新性建构。整体而言,这种衍生与变异更多彰显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海外的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与兼容并蓄。粤文化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的展演作为经典案例,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新华文学 粤文化 再现与建构 英培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