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 被引量:5
1
作者 任文京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4-79,共6页
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诗人往往以汉代英雄为追慕、言说的对象 ,其诗作且大都具有军旅色彩 ;许多诗人投笔从戎 ,其诗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 ;诗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注边塞安危和国家命运 ... 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诗人往往以汉代英雄为追慕、言说的对象 ,其诗作且大都具有军旅色彩 ;许多诗人投笔从戎 ,其诗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 ;诗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注边塞安危和国家命运 ,关注士卒生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边塞诗人 英雄意识 军旅色彩 忧患意识 社会责任感 人生理想
下载PDF
在悲冷意境中拷问英雄意识——解读毕淑敏的《昆仑殇》
2
作者 陈迪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11-114,共4页
毕淑敏在其早期作品《昆仑殇》中,创造了凄冷悲壮与征服后的豪情相互辉映的高原意境,直面了生与死、使命荣誉与生命尊严的矛盾与搏击,在悲冷凝重的意境中拷问过于理想化的悲壮的英雄意识,给人们、给社会留下了严肃、深邃又绵长的思索。
关键词 毕淑敏 《昆仑殇》 意境 英雄意识
下载PDF
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革命英雄意识的心理动力探源
3
作者 李奇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3-77,共5页
与“天壤王郎”的婚姻、对社会功名的与众不同的欲望和“生不为男”的嫉怨是秋瑾“英雄有雌”追求的个体性自觉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而当秋瑾立志把反清革命作为自己英雄追求的事业依托时,其心理动力就主要以革命道德规范对革命者生命的... 与“天壤王郎”的婚姻、对社会功名的与众不同的欲望和“生不为男”的嫉怨是秋瑾“英雄有雌”追求的个体性自觉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而当秋瑾立志把反清革命作为自己英雄追求的事业依托时,其心理动力就主要以革命道德规范对革命者生命的要求为基准而凸现了。当然,这种心理动力因着高位格的道德诉求的参与、因着对个体生命或身体的限制而呈现出了复杂而悲壮的胶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瑾 英雄意识 心理动力
下载PDF
英雄的沉浮——论当代文坛中英雄意识的流变和走向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永建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36,共7页
1一九八七年以来,文坛消失了那种文学思潮、流派、热点交叠更替的局面,开始走向平和甚至冷清。这使人们一度感到不解、忧虑和失望。文学为什么失去了轰响效应?文坛的冷清标志着文学走向低谷还是开始回归自身?
关键词 英雄意识 文学走向 文坛 文学思潮 流变 交叠 毛泽东 新时期文学 高加林 文学现象
下载PDF
少不得的“英雄意识”
5
作者 郑少芬 《同舟共进》 1995年第7期46-46,共1页
时下的影视文艺片,"儿女"情长而"英雄"气短。艺术作品,教材中很少英雄人物。教师又是以女性为主。家庭中大多是奶奶、姥姥、姑姑、姨姨,"英雄式父母"寥若晨星,稀如凤毛。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泡"... 时下的影视文艺片,"儿女"情长而"英雄"气短。艺术作品,教材中很少英雄人物。教师又是以女性为主。家庭中大多是奶奶、姥姥、姑姑、姨姨,"英雄式父母"寥若晨星,稀如凤毛。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泡"大的孩子,怎么会有"英雄意识"和"英雄人格"呢?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曾经陶冶了五十年代中小学生的心灵。再看国外,那个机智聪明,用智慧来"打不平"的一休,那个以自己的智慧和体能与妖怪搏杀的宇宙英雄奥特曼,都毫无例外地体现了一种"英雄意识"。所谓"英雄意识",切莫以为就是指逐鹿中原称王称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意识 英雄人物 英雄人格 五十年代 影视文艺 中小学生 艺术作品 环境氛围 智慧 教材
下载PDF
岑参西域诗中的汉代情结和英雄意识
6
作者 裴佳敏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1-44,共4页
岑参的西域诗具有广阔而深厚的汉代情结和英雄意识。汉代情结让他在对汉代名将追忆的同时,对唐朝的社会和军武文化进行了对比与反思。深沉而强烈的英雄意识使他对古今英雄在景仰中赞美,在崇拜中歌颂。他以历代英雄为榜样,呼吁将士们勇... 岑参的西域诗具有广阔而深厚的汉代情结和英雄意识。汉代情结让他在对汉代名将追忆的同时,对唐朝的社会和军武文化进行了对比与反思。深沉而强烈的英雄意识使他对古今英雄在景仰中赞美,在崇拜中歌颂。他以历代英雄为榜样,呼吁将士们勇建功勋、成就大业,并勉励自己坚定建功立业的决心。为了国家的强盛,他希冀更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英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西域诗 汉代情结 英雄意识
下载PDF
英雄意识与集体记忆——杨力舟、王迎春艺术中的象征与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殷双喜 《中国拍卖》 2015年第2期26-37,共12页
杨力舟、王迎春夫妇都来自黄土地,带着一股浑朴厚重的生命气息进入主流画坛,并以天衣无缝的合作为同行所瞩目。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颂美奔腾咆哮的黄河、搏浪激水的好汉、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先烈,并以写实的手法、浪漫的精神、强... 杨力舟、王迎春夫妇都来自黄土地,带着一股浑朴厚重的生命气息进入主流画坛,并以天衣无缝的合作为同行所瞩目。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颂美奔腾咆哮的黄河、搏浪激水的好汉、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先烈,并以写实的手法、浪漫的精神、强悍的风格、质朴的笔墨为基本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力舟 王迎春 集体记忆 英雄意识 20世纪80年代 象征 艺术 解放事业
原文传递
英雄人格意识探微稼轩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海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X期93-100,共8页
稼轩词中的英雄人格意识关联着英雄人格崇拜这一文化母题,投射着宋金战争的刀光剑影,蕴涵着宋代文人的审美心态。它具体表现为忧患意识、自我英雄意识、他人英雄意识、苦闷与解脱意识。后者是英雄意识在强大压抑之下的变向表达。在中、... 稼轩词中的英雄人格意识关联着英雄人格崇拜这一文化母题,投射着宋金战争的刀光剑影,蕴涵着宋代文人的审美心态。它具体表现为忧患意识、自我英雄意识、他人英雄意识、苦闷与解脱意识。后者是英雄意识在强大压抑之下的变向表达。在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中,稼轩词中的英雄人格意识更显出可贵的文明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意识 英雄人格 辛弃疾 稼轩词 英雄人物 英雄意识 具体表现 忧患意识 文化精神 文化母题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英雄人格意识调查——以广州市为例
9
作者 郑敏燕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5期79-81,共3页
现时的中国,处于一系列的重大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等等,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转型,经济实现腾飞,社会空前繁荣。这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曾兴起"非英雄化"的思潮,人们认为现代社会似乎不需要英雄;还... 现时的中国,处于一系列的重大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等等,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转型,经济实现腾飞,社会空前繁荣。这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曾兴起"非英雄化"的思潮,人们认为现代社会似乎不需要英雄;还有人基于对"高大全"的反感,对"救世主"意识的逆反,把英雄与群众截然对立,认为宣扬英雄就必然会贬抑一般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 英雄人格意识
下载PDF
青天与青天意识——关于《新星》批评的批评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炫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63-68,共6页
围绕着《新星》所展开的对其“青天意识”的批判,无疑是自1986年以来人们关心的各种批评的话题之一。评论界对《新星》的否定和读者对《新星》的鼓掌构成了文化断裂与重建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显然,《新星》的轰动是具有沉重的文化... 围绕着《新星》所展开的对其“青天意识”的批判,无疑是自1986年以来人们关心的各种批评的话题之一。评论界对《新星》的否定和读者对《新星》的鼓掌构成了文化断裂与重建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显然,《新星》的轰动是具有沉重的文化意味的。其中的悖论在于李向南倡导的青天式的改革方案在现代的意义上本身就是应该被改革的,它的隐喻符号直接指向现实的改革与改革的理论的一种无意识脱节,上升到文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天意识 文化断裂 文化意味 文学现象 英雄主义 政治背景 中国知识分子 评论 英雄意识 个人主义
下载PDF
剧诗与民族意识——论黑格尔剧诗观念及中西剧诗异同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德厚 《文艺研究》 1987年第6期52-60,共9页
剧诗,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黑格尔《美学》中。剧诗即戏剧体的诗。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美学界尚未引起充分注意。但张庚先生和张松如先生早有慧见,他们先后分别在《戏曲艺术论》和《中国诗歌史论》中对剧诗问题作了详尽论述。他... 剧诗,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黑格尔《美学》中。剧诗即戏剧体的诗。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美学界尚未引起充分注意。但张庚先生和张松如先生早有慧见,他们先后分别在《戏曲艺术论》和《中国诗歌史论》中对剧诗问题作了详尽论述。他们主张把中国古代戏曲看作剧诗,强调戏曲是以戏剧形式出现的诗,其本质应与诗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识 黑格尔 英雄意识 剧诗 抒情诗 生存意识 世界观 思维方式 中西悲剧 人格理想
下载PDF
没有英雄的年代里的英雄─—《今天》派诗歌片论之二
12
作者 朱明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15-19,共5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早期《今天派》诗歌对英雄意识的张扬这一突出的创作倾向。并具体分析了英雄意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英雄意识在《今天》派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以及最终趋于衰亡的原因。
关键词 《今天》 诗歌 文化背景 英雄意识 英雄人格 忧患意识
全文增补中
有关“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光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204,共3页
关键词 诗歌写作 地震 市场经济意识 文学杂志 英雄意识 社会公德 文学作品 价值观
下载PDF
大写的渔夫与“做作的男子气概”——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建德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1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1952年,《老人与海》在《生活》杂志上一发表,评论家就对作品的象征寓意作了种种猜测。海明威反对象征主义的解读,后来又曾解释,他无非是想把老人、孩子、大海与鱼塑造得出色和真实而已。小说里一幕幕场景读来确有真实感。
关键词 海明威 老人 马林鱼 渔夫 男子 小说 象征主义 鱼肉 通讯 英雄意识
下载PDF
精神原野上的一只坚强的蝴蝶──读博比的《潜水衣与蝴蝶》
15
作者 高莉莉 胡昕 《法国研究》 1999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关键词 潜水衣与蝴蝶 精神原野 博比 脑血管疾病 文学语言 玻璃气泡 英雄意识 生存愿望 蒙太奇手法 审美功能
下载PDF
论玛拉沁夫小说对民族气派的弘扬
16
作者 蔡继莲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2-25,共4页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某种凝聚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凝聚力来自内涵的向心力,蓬勃的创造力产生于自在的生命力。从玛拉沁夫这个重量级的蒙古族作家的作品切入,去深入研究和追溯草原民族在长久的生存和心理积淀中形成的以原初性、地域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某种凝聚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凝聚力来自内涵的向心力,蓬勃的创造力产生于自在的生命力。从玛拉沁夫这个重量级的蒙古族作家的作品切入,去深入研究和追溯草原民族在长久的生存和心理积淀中形成的以原初性、地域性、诗意性和发展性为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探索出草原文化为什么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极大的创造力,为什么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具有时代性和深远意义的研究。本文从自然意识、惜生心态、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三个方面论述玛拉沁夫小说对民族气派的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拉沁夫 自然意识 惜生心态 英雄意识
下载PDF
边塞诗潮,宏观审视——评任文京先生《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
17
作者 李新 王宏力 《时代人物》 2007年第11期157-157,共1页
任文京先生的《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终于付梓出版了,该书系以其同名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订而成,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前瞻性,对于唐代文学特别是边塞诗研究领域来说,均是一件可喜之事!边塞诗作,从《诗经》时代即已有之,经过汉、魏... 任文京先生的《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终于付梓出版了,该书系以其同名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订而成,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前瞻性,对于唐代文学特别是边塞诗研究领域来说,均是一件可喜之事!边塞诗作,从《诗经》时代即已有之,经过汉、魏乐府诗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在诗坛蔚为大观,"入唐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边塞诗人 文化阐释 宏观审视 唐代文学 汉代情结 博士学位论文 英雄意识 历史意识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新世纪之交的生存叙事视角的意义
18
作者 郑明娥 《理论与创作》 2009年第3期59-63,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学演变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原本作为文学创作底色的“英雄意识”转变为“平民意识”,文学由侧重于关注重大政治事件、历史进程、现实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焦点、社会理想、道德风尚等,转向对凡俗的日常生...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学演变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原本作为文学创作底色的“英雄意识”转变为“平民意识”,文学由侧重于关注重大政治事件、历史进程、现实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焦点、社会理想、道德风尚等,转向对凡俗的日常生存、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睡等世俗生存内容的关注,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生存视角”。生存视角的序幕是由“新写实小说”拉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视角 20世纪80年代 “平民意识 “新写实小说” 文学演变 英雄意识 文学创作 政治事件
下载PDF
寄忧患于雄放——大后方戏剧的总体审美观照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全京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2期73-80,共8页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进入批评主体和鉴赏主体审美视野的大后方戏剧,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种特殊而又璀璨的戏剧美学现象。中国话剧艺术,从这时迅速地进入成熟,在这里艰难地走向世界。话剧在战时大后方所获得的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进入批评主体和鉴赏主体审美视野的大后方戏剧,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种特殊而又璀璨的戏剧美学现象。中国话剧艺术,从这时迅速地进入成熟,在这里艰难地走向世界。话剧在战时大后方所获得的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戏剧艺术美在某种程度上的总体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究竟应当如何估价大后方戏剧的这种实现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话剧史必须回答的问题。一、大忧患时代审美体验的物化那是一个大忧患的时代。异族的入侵与本民族统治的黑暗,使所有跳荡着、奔腾着的生命感到极度压抑、痛苦、窒息。于是,作为一种历史精神的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后方戏剧 审美意识 审美观照 忧患意识 雄放 剧作家 抗战前期 审美感受 审美体验 英雄意识
下载PDF
从《动物凶猛》看顽主之“来历”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晓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89-93,共5页
从《动物凶猛》看顽主之“来历”姚晓雷一、从“来历”看顽主群像之心理顽症“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当我混在街上芸芸红尘中这种‘卓尔不群’的感觉比独处一室时更为强烈”①。王朔作品,主人公一开始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表白。近几年王朔... 从《动物凶猛》看顽主之“来历”姚晓雷一、从“来历”看顽主群像之心理顽症“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当我混在街上芸芸红尘中这种‘卓尔不群’的感觉比独处一室时更为强烈”①。王朔作品,主人公一开始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表白。近几年王朔的确贡献给人们一群“卓尔不群”的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人公 顽主 王朔 价值观 社会角色 小说 现实主义 反人性 英雄情结 英雄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