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富集主控因素
1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4 位作者 王必金 郭战峰 刘皓天 张莉 朱志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继二叠系吴家坪组获得勘探突破后,将低勘探程度层系——茅口组“高灰”页岩气作为重要的勘探接替方向。利用HYM-1等井的岩心、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茅口组页岩气藏条件与富... 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继二叠系吴家坪组获得勘探突破后,将低勘探程度层系——茅口组“高灰”页岩气作为重要的勘探接替方向。利用HYM-1等井的岩心、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茅口组页岩气藏条件与富集特征的研究,认为茅口组四段一亚段页岩具有高碳、高灰、高孔隙度、高含气性、高杨氏模量、薄储层、多夹层的“五高一薄一多”的典型地质特征;与五峰组—龙马溪组等页岩相比,茅四段页岩碳酸盐矿物含量更高、黏土矿物含量更低,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无机孔较少,孔隙度平均4.27%,整体表现为高孔隙度;茅四段一亚段平均含气量为4.96m^(3)/t,具备较高的含气量。综合分析认为,富藻高碳页岩的发育、良好的储集能力和保存条件,以及页岩储层的可压裂性,是茅四段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红星地区 二叠系 茅口组 海相页岩 地质特征 富集控制因素
下载PDF
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组成与成岩演化过程--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茅一段为例
2
作者 宋金民 王佳蕊 +12 位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罗平 江青春 金鑫 杨迪 黄士鹏 范建平 叶玥豪 王俊轲 邓豪爽 王斌 郭嘉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序列,建立黏土矿物沉积-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在富Si^(4+)、Mg^(2+)的凉水文石海中沉淀自生海泡石矿物,形成含海泡石层系;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黏土矿物会经历两条可能的演化序列:①早成岩A期到中成岩A_(1)期,在普遍缺乏Al^(3+)的浅埋藏环境中,海泡石维持稳定状态;中成岩A_(2)期,自生海泡石开始演化为斯蒂文石;中成岩B_(1)期演化为无序滑石;中成岩B_(2)期至晚成岩期,最终演化为滑石,形成了茅一段主要的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斯蒂文石—无序滑石—滑石”。②早成岩A期,风暴和上升洋流携带的Al^(3+)参与成岩过程,微量海泡石向蒙脱石演化,部分蒙脱石继续演化为绿泥石;早成岩B期至中成岩A_(1)期,部分蒙脱石演化为伊/蒙混层;中成岩A_(2)期至中成岩B_(2)期,伊/蒙混层向伊利石发生演化,至晚成岩期全部转化为伊利石,由此形成茅一段次级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与演化具有两方面的油气地质意义:①海泡石吸附和聚集大量有机质,有效提升茅一段烃源岩的品质和生烃潜力。②海泡石向滑石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收缩孔(缝),同时释放富Mg^(2+)成岩转化流体,使凹陷内或凹陷边缘区的灰岩发生白云石化,在中二叠统形成自生自储和(旁)下生(侧)上储型的源储配置新模式,提高了油气成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海泡石层系 自生黏土矿物 成岩演化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坦 贾梦瑶 +4 位作者 孙雅雄 丁文龙 石司宇 范昕禹 姚威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②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m,其中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③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易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为油气圈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法 地层厚度对比法 古地貌恢复 岩溶储集体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川东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钟佳倚 王尉 +6 位作者 刘冉 李阳 杨西燕 白晓亮 范存辉 彭思桥 袁小玲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8,共11页
为阐明川东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厘清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以及大量测井资料,开展了川东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亮晶颗粒灰岩、颗粒云岩与细—中晶白云岩为川东地区茅口组主要储集岩;2)溶洞与裂缝在... 为阐明川东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厘清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以及大量测井资料,开展了川东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亮晶颗粒灰岩、颗粒云岩与细—中晶白云岩为川东地区茅口组主要储集岩;2)溶洞与裂缝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均有发育,孔隙主要分布于细—中晶白云岩中;3)茅口组储层主要分布于茅二a,b亚段,平面上受到颗粒滩及断裂带的控制;4)颗粒岩为茅口组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形成储层的最重要因素,断裂系统决定了储层的最终分布,表生期岩溶以及白云石化作用形成了大量储集空间,是改善储层质量的关键。研究认为,邻水—丰都一带沿15#基底断裂分布的茅二a,b亚段地层中的颗粒滩可以作为重点勘探开发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储层 白云岩储层 主控因素 茅口组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三段白云岩成因机理
5
作者 杨浩 潘磊 +5 位作者 全力 李让彬 王广伟 高俊杰 周玲 徐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18,共8页
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 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研究了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川东南地区茅三段白云岩可分为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以及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是最主要的白云岩类型,未受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04‰~-6.08‰,与泥晶灰岩相似,^(87)Sr/^(86)Sr比值为0.707 550~0.707 740,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值内,主要成因为准同生—埋藏期封闭局限海水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受到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33‰~-7.11‰,与泥晶灰岩相比略微偏负,^(87)Sr/^(86)Sr比值为0.707 950~0.708 171,高于同期海水。层状粉晶白云岩未明显受到热液影响改造,其成因与上述未受热液影响的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一致。而溶洞、裂缝中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则是热液流体直接沉淀或重结晶所形成,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均值0.707 970)、明显偏负的δ^(18)O_(VPDB)值(均值-7.32‰)以及Eu的正异常。从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到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呈现出一种受控于封闭局限海水到热液流体的梯度性变化,研究区内的白云岩是由多期次流体、多次成岩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理 白云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微相与环境演变——以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剖面为例
6
作者 张赫驿 杨帅 +5 位作者 张玺华 彭瀚霖 李乾 陈聪 高兆龙 陈安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7-470,共14页
近年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持续发现工业气流,研究该区域茅口组的沉积微相与环境演化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沉积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沉积微相及该... 近年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持续发现工业气流,研究该区域茅口组的沉积微相与环境演化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沉积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沉积微相及该地区茅口组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羊角剖面茅口组主要发育5种沉积微相。茅口组下部主要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沉积微相,是水体能量低的较深水环境下的沉积产物。茅口组中部以亮晶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的出现表明高能的沉积环境,水体较浅。茅口组上部以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为主,此时水体再次变深。茅口组下部δ^(13)C_(carb)值较低,平均3.00‰,中-上部δ^(13)C_(carb)值主要在4.00‰以上。显示茅口组一段为缺氧环境,随后氧化性增强转换成贫氧环境,茅口组沉积晚期再次回到缺氧环境。川东地区茅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海平面变化受冰期影响,全球海平面下降是沉积环境转变的主控因素,浅水沉积环境是高能颗粒滩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高能滩发育是川东地区茅口组中-上部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微相 地球化学指标 沉积环境 茅口组 川东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沉积微相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7
作者 翟常博 林良彪 +2 位作者 尤东华 刘冯斌 刘思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6,共17页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沉积微相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开展了岩石学、沉积微相分析。将川西南乐山沙湾剖面茅一段划分为生物碎屑含灰泥岩(MF1)、生物碎屑泥灰岩(MF2)、生物碎屑含泥灰岩(MF3)、灰泥灰岩(MF4)、生物碎...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沉积微相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开展了岩石学、沉积微相分析。将川西南乐山沙湾剖面茅一段划分为生物碎屑含灰泥岩(MF1)、生物碎屑泥灰岩(MF2)、生物碎屑含泥灰岩(MF3)、灰泥灰岩(MF4)、生物碎屑粒泥灰岩(MF5)、钙藻粒泥灰岩(MF6)、生物碎屑泥粒灰岩(MF7)和钙藻泥粒灰岩(MF8)共8个沉积微相。结合沉积古环境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①茅一段早、中期,主要发育MF2沉积微相,其次为MF7和MF8沉积微相。该期整体为海侵、缺氧环境,发育上升洋流,初级生产力较高。中、晚期主要发育MF6、MF7和MF8沉积微相,为相对海退环境,含氧量略有上升,上升洋流强度减弱,初级生产力下降。末期以MF2沉积微相为主,含氧量略有上升,初级生产力增强。②茅一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缺氧环境的调控,同时受上升洋流的间接影响。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与较低的含氧量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与保存。上升洋流可带来深层营养成分,从而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③MF2与MF7沉积微相在区域上稳定分布,且具有较高初级生产力和较低含氧量沉积环境,是茅一段有机质富集的有利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地球化学特征 古环境 沉积微相 茅口组一段 中二叠统 川西南地区
下载PDF
蜀南自贡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成因及地震预测方法
8
作者 王雷 纪学武 +6 位作者 屈卫华 孙增玖 柯钦 孙国翔 查小军 陈迎楠 李瑞珍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48,471,共13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茅口组大量非构造圈闭钻井获得高产,证实了岩溶储层是茅口组岩性气藏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但岩溶储层的成因及地震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不同地区的岩溶储层预测方法不尽相同。通过对蜀南自贡地区茅口组构造特征、... 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茅口组大量非构造圈闭钻井获得高产,证实了岩溶储层是茅口组岩性气藏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但岩溶储层的成因及地震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不同地区的岩溶储层预测方法不尽相同。通过对蜀南自贡地区茅口组构造特征、地层特征和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得出以下5方面认识:①台内滩相是岩溶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自贡地区茅口组台内滩相主要在茅三段和茅二b段发育;②东吴运动差异抬升是研究区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③断层形成于茅口组沉积之后,茅口组顶部岩溶储层受后期局部持续风化控制,茅口组内部岩溶储层受后期断层改造控制;④距茅口组顶距离不同,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同,茅三段表层型岩溶储层物性与茅口组顶部波峰振幅呈负相关,茅二b段内幕型岩溶储层物性则与茅口组内部波峰振幅呈正相关;⑤表层型岩溶储层在平面上不依赖断层且具有一定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南自贡地区 茅口组 岩溶储层成因 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东吴运动 内幕型岩溶 表层型岩溶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刻画及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毕松 苏建龙 +5 位作者 蒲勇 缪志伟 张文军 肖伟 张雷 江馀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通过岩溶古地貌恢复、倾角约束增强相干、相控岩溶地震反演和非线性伽马模拟等技术,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异常及有效储层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在纵向上可划分为表层风化壳、... 通过岩溶古地貌恢复、倾角约束增强相干、相控岩溶地震反演和非线性伽马模拟等技术,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异常及有效储层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在纵向上可划分为表层风化壳、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3个岩溶作用带,茅三段相控岩溶储层受浅滩相带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储层类型分为孔隙-孔洞型和半充填溶洞型。②岩溶残丘地貌相对较高,为岩溶作用供水区域,是相控岩溶发育的有利位置;溶丘平原地貌相对较低,为岩溶作用汇水区域。③倾角约束的增强相干技术可定性描述岩溶残丘内相控岩溶发育的有利带,研究区的该类储层主要分布于古地貌高部位,并呈北西向展布。④相控岩溶储层预测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有效岩溶储层的分布范围,研究区垄脊带、峰丛带岩溶储层最为发育,最大厚度为2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角约束的增强相干技术 相控岩溶 古地貌恢复 岩溶地震刻画 岩溶储层预测 茅口组 二叠系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与岩溶层组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庆玉 季少聪 +4 位作者 曾韬 夏文谦 巴俊杰 董红琪 梁彬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根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等资料、辅于溶蚀模拟实验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北部茅口组岩溶层组特征...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根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等资料、辅于溶蚀模拟实验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北部茅口组岩溶层组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茅口组一段以泥质灰岩、生屑泥晶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高;茅二段、茅三段以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低。溶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矿物类型、化学成分等是影响茅口组岩石可溶性的主要因素,样品溶蚀速率、溶液离子浓度及微观溶蚀变化特征均表现为生屑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茅口组岩溶层组类型可划分为2类3型9亚型,不同岩溶层组类型岩溶作用条件、岩溶化程度不同,缝洞型岩溶储层发育规模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模拟实验 岩溶层组 岩溶储层 茅口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多类型储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华 杨光 +3 位作者 屈卫华 孙国翔 皮雄 张昌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63,共15页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的差异发育机制与分布规律,基于丰富的测井、录井、取心和测试资料,对储层类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存在石灰岩类、白云岩类两种储集岩类。白云岩类储层主要发...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的差异发育机制与分布规律,基于丰富的测井、录井、取心和测试资料,对储层类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存在石灰岩类、白云岩类两种储集岩类。白云岩类储层主要发育于茅二段和茅四段,一般单层厚十几至几十厘米,多发育于向上变浅序列顶部,平面上茅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威远—自贡—富顺一线,而茅四段白云岩储层则主要分布于观音场—青杠坪一带;石灰岩类储层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可发育于茅二段—茅四段,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沉积期地貌或风化壳岩溶地貌的高地或斜坡。进一步分析表明,白云岩储层形成与高频海平面下降驱动的蒸发浓缩—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和短期暴露岩溶相关,其中沉积期地貌相对坡折和滩体叠置迁移加剧了研究区局限蒸发的海水环境;石灰岩储层主要有滩控早成岩期岩溶、风化壳岩溶和断溶优化3种成因类型,分别受沉积期地貌坡折、岩溶地貌高地和斜坡以及断裂控制。综合分析认为,区内茅口组强非均质性、多成因类型储层具有受沉积期古地貌、古环境、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古断裂等“四古”复合控储特征。有利储层具有“沿高环坡”的分布规律,下一步勘探方向应重视东北部自贡—富顺区带的多层系、多成因类型储层的立体勘探和西南部观音场—青杠坪一带规模性白云岩储层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四古”控储 茅口组 中二叠统 自贡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德铭 谢晓斌 +2 位作者 黄董 余良志 张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及室内薄片观察,通过分析主要岩石类型及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震相特征,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依据生物(屑)灰岩、礁灰岩和硅质岩等岩相发育规律以及地震地层结构和... 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及室内薄片观察,通过分析主要岩石类型及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震相特征,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依据生物(屑)灰岩、礁灰岩和硅质岩等岩相发育规律以及地震地层结构和地层厚度变化特征,认为茅口组发育了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斜坡—盆地等沉积亚相,总结出了开阔海夹点礁、开阔海夹点滩、台地边缘滩和灰质—硅质盆地等4种沉积微相组合,明确了沉积相纵向演化和平面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台地边缘高能生物滩平面上呈条带状在剑阁—元坝—龙岗一带规模发育,生物(屑)灰岩的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生物体腔孔发育,物性好,是优质储集层发育带;川西海槽和广元—旺苍海槽茅四段的硅质岩和泥岩有机碳含量高,则是优质生油岩,优越的沉积环境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生油和储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沉积特征 台地边缘 茅口组 四川盆地北部
下载PDF
川西北部广元建峰佛山村发现茅口组油苗剖面
13
作者 刘建 段吉星 +4 位作者 谢睿 林小云 彭金宁 徐康 蒋小琼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96,共6页
0引言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地区。早在1866年就有中外学者开展对四川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勘探研究,1966年在江油发现了中坝构造,于1971年首次在川19井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获得工业油流,在中坝构造4号井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也... 0引言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地区。早在1866年就有中外学者开展对四川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勘探研究,1966年在江油发现了中坝构造,于1971年首次在川19井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获得工业油流,在中坝构造4号井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也获得工业气流,显示了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以气田居多,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川南、川东北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油流 勘探研究 工业气流 油气资源 油气地质调查 四川盆地 茅口组 油苗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茅口组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预测方法
14
作者 赵虎 刘嘉伟 +4 位作者 张航 吕乐 张洁伟 张光荣 李明翼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5-939,共15页
川东北龙会场—龙门地区位于茅口组沉积高能相带及古地貌有利部位,具备形成相控和岩溶储层的条件,区内钻遇茅口组的井常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茅口组储层非均质性强,厚度薄,展布规律不清,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导致一... 川东北龙会场—龙门地区位于茅口组沉积高能相带及古地貌有利部位,具备形成相控和岩溶储层的条件,区内钻遇茅口组的井常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茅口组储层非均质性强,厚度薄,展布规律不清,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导致一直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储层地震识别模式。针对以上问题,综合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从储层单井特征研究出发,结合正演模拟挖掘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建立茅口组储层地震预测模式。重点分析了古地貌、高角度和低角度断层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建立了川东北地区茅口组储层综合地震识别模式。研究认为,高能沉积的颗粒滩相及岩溶古地貌是茅口组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低角度和高角度断层进一步改造储层,高角度断层是沟通志留系和奥陶系烃源岩的纽带。因此,有利相带、古地貌高部位以及高、低角度断层发育区为勘探的最有利区,满足此识别模式的广大向斜区同样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口组 岩溶古地貌 地震响应特征 识别模式 储层主控因素
下载PDF
构造作用约束下的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成因分析
15
作者 方进 张连进 +4 位作者 郑斌嵩 李顺 刘芳兰 梁新玉 彭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4期13-26,共14页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二叠统茅口组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力产层之一,近年来以白云岩储层为目标,掀起了新的勘探高潮。然而,在储层成因的认识上,目前还缺乏针对各类储集空间的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制约了下一步的滚动勘探。为此,以...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二叠统茅口组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力产层之一,近年来以白云岩储层为目标,掀起了新的勘探高潮。然而,在储层成因的认识上,目前还缺乏针对各类储集空间的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制约了下一步的滚动勘探。为此,以阐明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为主要目标,依据地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解释等资料,从构造作用约束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储层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细—中晶白云岩,由滩相颗粒灰岩经白云石化形成;②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热液冲击破裂孔洞和非选择性溶蚀孔洞,构造裂缝和溶缝作为次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在热液运移和提高储层渗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海西期峨眉地裂运动和勉略洋北向俯冲所控制的基底断裂活动诱发了中二叠世晚期川北台盆的形成,并控制了台盆边缘滩相颗粒灰岩的分布;④在较高的古地温梯度、残余的海源流体和随断裂运移的热液流体所提供的丰富的镁离子的作用下,滩相颗粒灰岩被广泛白云石化;⑤海西期的断裂—裂缝—热液活动以及印支期的断裂—裂缝活动控制了区内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各类储集空间的形成;⑥构造作用是川中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机制,下一步滚动勘探应当重视断裂集中分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储层 茅口组二段 龙女寺地区 储层特征 储层成因 构造作用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
16
作者 山述娇 陈聪 +3 位作者 张玺华 谢忱 陈延贵 徐正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4期27-34,共8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针对该储层的天然气勘探近期获得重大发现,因此储层面貌的表征、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及白云岩储层主控因素的把握,对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岩心和露头样品的...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针对该储层的天然气勘探近期获得重大发现,因此储层面貌的表征、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及白云岩储层主控因素的把握,对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岩心和露头样品的宏观、微观观测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位于茅二段上部,横向稳定分布,岩性主要为细—中晶残余砂屑云岩、生屑云岩、云质灰岩等,储集类型以白云岩溶蚀孔隙型、白云岩溶蚀缝洞型、石灰岩孔隙型为主;②通过岩石学特征、矿物特征及接触关系,建立成岩序列,共识别出8期成岩作用:同生期暴露溶蚀作用—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浅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浅埋藏期硅化作用—东吴期白云石化作用—印支期热液溶蚀作用—印支期热硅化作用—深埋藏期溶蚀作用;③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发育分布受台缘高能滩、早期暴露溶蚀和早期白云石化联合控制,后期热液及埋藏期溶蚀作用有利于改造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二叠系茅口组 白云岩 成岩序列 同生期暴露溶蚀 白云石化 台缘滩 早期白云石化
下载PDF
川中资阳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识别模式及分布预测
17
作者 李素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8-655,共8页
近期,二叠系茅口组岩溶储层相继在川中和川南斜坡或向斜区取得油气突破。资阳地区紧邻威远和高石梯-磨溪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预示着资阳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为了明确资阳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情况,文中利用高精度三... 近期,二叠系茅口组岩溶储层相继在川中和川南斜坡或向斜区取得油气突破。资阳地区紧邻威远和高石梯-磨溪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预示着资阳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为了明确资阳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情况,文中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典型钻井井震标定,结合正演模拟结果建立了顶部、层间和与断层相伴生的3类岩溶储层识别模式;利用古地貌、地震相、地震反演和断裂、裂缝预测等数据综合确定3类岩溶储层的分布,形成了一套低勘探区茅口组岩溶储层预测技术。其中,微古地貌高地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地貌单元,有利沉积相带控制生屑滩发育的规模,断裂、裂缝进一步改善岩溶储层发育的程度,结合地震反演预测结果可定性、定量确定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研究表明:研究区中南部发育生屑滩有利沉积相带,且位于岩溶残丘和岩溶坡地高部位,与2条NE向大断层共同控制3类岩溶储层和微裂缝的分布。该研究成果为资阳地区茅口组下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屑滩 古地貌 岩溶储层 茅口组 资阳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测井特征及有效性评价
18
作者 刘帅 王建波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8期126-128,238,共4页
川东北元坝地区茅口组钻遇浅滩叠岩溶新类型储层,取得油气勘探突破。为了落实茅口组浅滩叠岩溶新类型储层的测井特征及有效性评价方法,结合岩心和电成像资料,分析垂向岩溶带测井特征,对储层类型进行定性识别,开展储层有效性评价。
关键词 岩溶带 储层类型 有效性评价 茅口组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段展布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昇 范存辉 +4 位作者 张本健 张亚 王尉 罗冰 白晓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3-1008,共16页
基于钻井岩-电特征和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沉积-构造格局,利用宏观及微观观察、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手段对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段展布特征、沉积环境和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基于钻井岩-电特征和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沉积-构造格局,利用宏观及微观观察、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手段对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段展布特征、沉积环境和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孤峰段的存在,证实茅口中、晚期受构造-沉积分异的影响,出现槽台格局。在茅口组二段B亚段沉积期(茅二B沉积期),川东地区孤峰段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角。在茅口组二段A亚段沉积期(茅二A沉积期),孤峰段向南扩大到渠县—大竹—梁平,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厚度在0.8~26.6 m,川西北-川北则对应茅口组三段(茅三段)或茅口组四段(茅四段)。②孤峰段硅质页岩富含硅质放射虫,有机质含量高,具有典型的深水海槽相沉积特征。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反映硅质页岩为深水缺氧还原环境且盐度较高,硅质来源以生物硅为主。③孤峰段烃源岩为一套富有机质的优质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整体较高、变化范围大,分布在1.69%~38.27%,平均值为11.51%,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④川东地区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可通过断裂与开江-梁平海槽礁滩相储层沟通,构成“下生上储”的源-储关系;此外,也可与茅口组优势滩相储层形成“旁生侧储”的成藏组合。川东地区孤峰段有望作为区域内优质烃源岩的接力勘探层系,对研究区内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生上储 旁生侧储 硅质页岩 深水沉积 孤峰段 茅口组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岩溶古地貌恢复及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磊 刘宏 +5 位作者 谭磊 夏吉文 伍亚 陈聪 曾云贤 于童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9,共10页
文中基于钻测井、薄片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对川南泸州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的探讨。选用残厚法恢复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并划分出岩溶台地、斜坡和洼... 文中基于钻测井、薄片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对川南泸州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的探讨。选用残厚法恢复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并划分出岩溶台地、斜坡和洼地,以及溶丘、浅洼等地貌单元。结果显示,岩溶洼地地层保存最为完整,岩溶台地普遍剥蚀茅四段、局部影响至茅三段顶部,岩溶斜坡的地层剥蚀程度介于洼地与台地之间。研究表明:中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引发的地壳抬升促使全区形成泸州古隆起雏形,进而导致区内茅口组地层普遍遭受剥蚀,且剥蚀程度由古隆起核部向两翼逐渐减弱,并由此形成茅口组顶部“北东高、西南低”的古地貌格局;晚二叠世初期,受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影响,龙潭组沉积前的古地貌演变为“西南高、北东低”格局。结合区内油气显示及生产测试资料,指出了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岩溶储层 中二叠统 茅口组 泸州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