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嫁接技术研发应用
1
作者 戴成富 《云南农业》 2025年第1期54-55,共2页
1研发应用背景,近年消费者对茶叶需求越来越向高香、高鲜、高抗等质优茶树品种转变,外观肥硕、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的茶产品深受爱茶人士追崇和喜爱。通过嫁接“雪芽”“普景”“佛香”“班章”“冰岛”等优质茶树品种可满足消费者需求,... 1研发应用背景,近年消费者对茶叶需求越来越向高香、高鲜、高抗等质优茶树品种转变,外观肥硕、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的茶产品深受爱茶人士追崇和喜爱。通过嫁接“雪芽”“普景”“佛香”“班章”“冰岛”等优质茶树品种可满足消费者需求,采摘省工省时且茶叶品质得到提高。但传统茶树嫁接成活率低,费工费时,成本高,因此自主研发“一种提高茶树良种苗嫁接成活率的装置”“一种无性系茶树良种种植用枝条嫁接装置”“一种减轻土壤板结且方便浇水的茶树园艺栽培装置”等大大提高了茶树嫁接成活率,是能降低嫁接成本的重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嫁接成活率 茶树品种 土壤板结 茶树良种 园艺栽培 茶叶品质 茶树嫁接 滋味醇厚
下载PDF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2
作者 朱倩 邵陈禹 +3 位作者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0,共18页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ICE基因家族 抗寒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下载PDF
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3
作者 杨芳 江冰冰 +6 位作者 雷金梅 郭存武 李丽梅 徐嘉忆 王兴华 袁文侠 王白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2,共7页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为明确该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有伤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的3个菌株均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ITS、TUB2和TEF-1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igrospora musae。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树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斑病 黑孢菌 病原鉴定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茶树新品系‘春绿’代谢物分析
4
作者 钟秋生 单睿阳 +3 位作者 林郑和 黄婷 李鑫磊 陈常颂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为探明茶树新品系‘春绿’叶片代谢物的成分,利用LC-MS和GC-MS分析‘春绿’和对照种(母本‘福云6号’)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利用GC-MS鉴定出5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0),主要包含糖类、氨基酸类等,其中9个上调,41个下调,绿原酸... 为探明茶树新品系‘春绿’叶片代谢物的成分,利用LC-MS和GC-MS分析‘春绿’和对照种(母本‘福云6号’)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利用GC-MS鉴定出5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0),主要包含糖类、氨基酸类等,其中9个上调,41个下调,绿原酸含量差异最大;而LC-MS鉴定出297个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0),176个上调,121个下调,主要集中在多酚类、醇酸类、糖类等,其中咖啡碱差异最大。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途径等。OPLS-DA的可变贡献分析表明,大多数潜在生物标志物与能量代谢和品质相关,亚麻油酸、油酸、叶绿醇、羟基哌扣立酸、核糖醇、木糖与能量代谢相关,绿原酸、色氨酸、咖啡碱、茶碱等与品质密切相关。这些代谢物质和代谢通路分析为‘春绿’品质形成和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新品系 代谢物 非靶向代谢组学
下载PDF
基于神经辐射场和路径分析的油茶树表型参数提取
5
作者 朱幸辉 张杨聪 +1 位作者 谭泗桥 李斌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0,共10页
为提取油茶树的表型参数,解决复杂冠层结构植物和田间环境下表型提取速度慢且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将传统的重建算法和聚类分割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神经辐射场和路径分析的表型参数提取方法。通过多视角相机获取油茶树图像,训练神... 为提取油茶树的表型参数,解决复杂冠层结构植物和田间环境下表型提取速度慢且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将传统的重建算法和聚类分割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神经辐射场和路径分析的表型参数提取方法。通过多视角相机获取油茶树图像,训练神经辐射场生成三维点云模型,然后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割树干和叶片点云,提取油茶树的表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基于运动结构恢复的多视立体几何方法,采用神经辐射场重建的时间平均减少约90%,自由视角渲染图像峰值信噪比提升约10%。茎叶分割结果在召回率、精确率和分割时间等指标上优于几何特征法和区域生长法。计算的树高、冠幅、冠层高度和树干与人工测量结果的误差分别为0.519%、0.325%、0.364%、4.491%,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形指数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0.94、0.97、0.93。该方法不仅能快速构建真实形态的油茶树点云模型,而且能精准获取油茶树各器官的表型参数,可为复杂冠层植物的田间表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三维重建 神经辐射场 路径分析 表型参数
下载PDF
茶树农药登记现状分析
6
作者 肖婷 马圣洲 +2 位作者 姚克兵 许媛 刘雨晴 《茶叶学报》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查询了解茶树农药登记现状,为更好指导江苏丘陵地区茶树病虫害防控与保障茶叶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登记作物为茶树或者使用场所为茶园的农药,并结合多年来对江苏丘陵山区茶园害虫的监测... 【目的】查询了解茶树农药登记现状,为更好指导江苏丘陵地区茶树病虫害防控与保障茶叶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登记作物为茶树或者使用场所为茶园的农药,并结合多年来对江苏丘陵山区茶园害虫的监测调查情况,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24年9月20日,我国现有登记农药4.7209万个,可用于茶树且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仅有970个,占比极低;其中,单剂784个,混剂186个。杀虫杀螨剂有818个,占所有药剂产品的84.33%,除草剂105个,杀菌剂39个,生长调节剂7个,诱抗剂1个。在登记的所有药剂中,用于防治小绿叶蝉的农药产品居首位,涉及87种有效成分。杀菌剂的防治对象仅有炭疽病和茶饼病,其中防治炭疽病的药剂占杀菌剂的92.31%。所有登记药剂中有144个登记产品25种有效成分符合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结论】我国登记在茶树上的药剂较少且不均衡,与实际生产中病虫害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农药 登记 害虫
下载PDF
大叶种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对比研究
7
作者 邓少春 许燕 +5 位作者 李友勇 田易萍 赵才美 孙超 陈春林 朱兴正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以及酚氨比均高于嫁接茶树,嫁接茶树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砧木茶树。4个茶树新梢样品中共检测得到76种香气物质,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有42种,嫁接茶树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新梢中分别有40、29、32种,嫁接后茶树新梢中香气物质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有所降低。从香气物质的种类看,砧木茶树新梢中碳氢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而嫁接茶树新梢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 嫁接茶树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下载PDF
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茶树栽培总论的探索
8
作者 张显晨 周子文 李叶云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59-162,共4页
研究生课程茶树栽培总论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肥料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茶树栽培学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茶树生长需肥规律、水肥管理和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研究生课程茶树栽培总论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肥料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茶树栽培学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茶树生长需肥规律、水肥管理和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农科建设导向,通过引入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等思政元素,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加深茶学研究生对茶树栽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厚植“爱自然、爱生命、爱三农、爱科学”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营养 茶树栽培 课程思政 茶学 茶科技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间作遮荫对幼龄茶树农艺性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9
作者 王明释 梁贤智 +7 位作者 骆妍妃 巫虹颖 黄静 吴玲玲 阳景阳 农玉琴 陈杏 陈远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483,共9页
为了筛选适合幼龄茶树间套作的玉米品种,探究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和定植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幼龄茶树间作3个玉米品种处理[‘桂单162’(T162)、‘桂糯231’(T231)、‘桂甜糯228’(T228)],以幼龄茶树单作(CK)为对照,共4... 为了筛选适合幼龄茶树间套作的玉米品种,探究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和定植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幼龄茶树间作3个玉米品种处理[‘桂单162’(T162)、‘桂糯231’(T231)、‘桂甜糯228’(T228)],以幼龄茶树单作(CK)为对照,共4个处理,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调查测定间作玉米生物量和遮荫效果、幼龄茶树生长势及病虫害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幼龄茶树间作的玉米品种‘桂单162’长势较好,其株高、株宽、苞穗重、遮荫效果和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2)幼龄茶树||玉米间作相对茶树单作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和养分有效性,降低土壤电导率及土壤温度;3)相较于CK,与茶树间作的3个玉米品种处理使幼龄茶树成活率提高9.65%~16.67%、茶树病虫害发生率降低45.49%~47.28%,其中T231处理的茶树成活率最高、T162处理的病虫害总发生率最低,T228及T162处理的幼龄茶树高度分别比CK处理提高20.76%和18.88%。综上所述,幼龄茶树定植初期,种植玉米作为遮荫作物可有效降低炎热气候条件下幼龄茶树冠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减轻强光对茶叶的灼伤程度,提高茶树定植成活率;还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幼龄茶园间作模式选择合适的作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树 玉米间作 遮荫 茶树定植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和高光谱的茶树越冬期REC、SPAD和MDA预测模型
10
作者 徐阳 毛艺霖 +5 位作者 李赫 王玉 王双双 钱文俊 丁兆堂 范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6-263,共8页
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是评价茶树抗寒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上,茶树抗寒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理化参数。然而,这些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具有破坏性。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光谱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茶树抗寒性REC、S... 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是评价茶树抗寒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上,茶树抗寒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理化参数。然而,这些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具有破坏性。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光谱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茶树抗寒性REC、SPAD、MDA预测模型。首先,采集了低温胁迫下32份育种材料的多光谱与高光谱图像,并测定相应茶树叶片的REC、SPAD、MDA、SP和SS含量。其次,对其中的高光谱图像数据采用MSC、SNV、S-G、1-D和2-D五种方法进行光谱预处理,采用UVE和SPA两种方法筛选特征波段。最后,分别对多光谱和高光谱数据采用SVM、RF和PLS算法建立茶树抗寒性REC、SPAD、MDA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MSC、SNV、S-G、1-D和2-D联合预处理后的光谱更加稳定,峰谷更加突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高;(2)UVE算法筛选的特征波段数量最多,而SPA算法筛选的特征波段数量最少,更适合高光谱数据建立回归模型;(3)RF模型在多光谱成像预测叶片的REC(R_(p)=0.7352,RMSEP=0.0771)、SPAD(R_(p)=0.5029,RMSEP=6.6818)和MDA含量(R_(p)=0.7846,RMSEP=8.8853)方面具有最高的精度;SPA-SVM模型在高光谱成像预测叶片的SPAD(R_(p)=0.7349,RMSEP=4.1546)和MDA(R_(p)=0.6858,RMSEP=8.5488)方面具有最高的精度,SPA-PLS模型在预测REC(R_(p)=0.6298,RMSEP=0.0669)方面具有最高的精度。因此,基于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和机器学习算法的REC、SPAD、MDA预测模型提供了一种准确、无损和高效的方法,对茶树抗寒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多光谱成像 高光谱成像 机器学习 无损检测 抗寒性
下载PDF
基于农艺性状和SNP分子标记的湖南78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1
作者 郭佳璐 璩馥榕 +5 位作者 蔡天晨 赵洋 杨培迪 刘勇 周跃斌 刘振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33,共15页
为明确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明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并对其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本研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BTS)对湖南省内的78份茶树种质资源的76252个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这批资源的30项... 为明确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明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并对其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本研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BTS)对湖南省内的78份茶树种质资源的76252个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这批资源的30项农艺性状和15项生化成分进行了精准鉴定。结果表明,78份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7~2.08,变异系数为2.26%~47.50%,最小的是萼片数,最大的是叶齿深度;生化成分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6~2.09,变异系数为5.90%~118.49%,最小的是水浸出物,最大的是没食子酸;欧氏距离为20时可将78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在第Ⅰ、Ⅲ类群中,叶长、叶片大小、叶基、酚氨比、没食子酸(GA)、茶碱(THEO)、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78份资源的基因型检测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可将78份资源分为3个类群。同时,本研究挖掘出表型性状特异、高氨基酸、高可可碱、高咖啡碱等功能成分特异茶树资源23份。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精准鉴定 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茶树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潜力
12
作者 黄虹 谭琳 +3 位作者 沈程文 邓玉莲 李桂花 胡秋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研究菌株TJ-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生长特性、产生的不同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对9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促生潜力等,结果表明,拮抗菌TJ-1使病原菌菌丝缠绕萎缩,分支部分变大;拮抗菌生长至18 h进入稳定期;生长最适pH为5~7,在Na Cl质量分数超过2%的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拮抗菌TJ-1对9种作物病原菌均有拮抗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原菌拮抗效果高达80.51%;拮抗菌TJ-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都具有拮抗效果;拮抗菌TJ-1具有溶解磷、固氮以及分泌铁载体等促生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拮抗菌 土地类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茶树PATL基因家族鉴定及CsPATL1上游转录调控分析
13
作者 王金波 谢思艺 +3 位作者 窦祥亚 申小华 田娜 刘硕谦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Patellin(PATL)基因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对茶树PATL(CsPAT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和详细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鉴定出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并对其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PATL... Patellin(PATL)基因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对茶树PATL(CsPAT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和详细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鉴定出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并对其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编码氨基酸232~585个,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6.31~64.69 kDa,等电点为4.65~9.35。同时,对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启动子序列中的顺式元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主要参与植物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响应和光响应。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凝胶电泳迁移试验和双荧光素酶试验验证了Cshdz7可以直接结合CsPATL1的启动子并促进CsPATL1的表达。这些发现为理解CsPATL家族基因在茶树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基因家族 CsPATL1 启动子 转录调控
下载PDF
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中镉含量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陈徐俊 肖勇 +3 位作者 涂田华 万伟杰 熊闻婷 李伟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栽培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较强的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使得其往往容易出现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现象。硒、硅、锌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等... 【目的】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栽培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较强的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使得其往往容易出现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现象。硒、硅、锌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等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并降低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当前对水稻等作物的类似研究较多,但以食用菌为对象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旨在探索外源施用硒、硅、锌元素对镉胁迫下的茶树菇中镉含量以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以及代料中各元素的吸收和竞争规律。【方法】试验以茶树菇为供试材料,通过在其栽培代料中添加1 mg/kg和3 mg/kg的外源镉以模拟种植土壤中的重金属环境,同时分别外源添加2~10 mg/kg的硒元素、100~200 mg/kg的硅元素和20~100 mg/kg的锌元素,待栽培出菇后测定茶树菇子实体中的镉、硒、硅、锌等元素含量和富集系数,以及菌丝的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结果】外源硒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茶树菇子实体中的硒含量,并且能够促进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在代料中硒含量为10 mg/kg时,茶树菇中的硒含量和生长速率、生物学效率均达到最高值。硒、硅、锌元素均能够有效缓解茶树菇对镉的富集作用,且硒镉、硅镉和锌镉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相较于代料含镉1 mg/kg时的情况,代料含镉3 mg/kg时,外源添加一定浓度的硒、硅、锌能够更好地抑制茶树菇子实体对镉的富集作用,进而降低其中的镉含量。同时,代料含镉1 mg/kg时,外源硒的施加能够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硅、锌元素的添加则作用不明显。代料含镉3 mg/kg时,锌镉元素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可能存在着某种协同促进作用,硒、硅元素的添加则未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外源添加硒、硅、锌元素同代料中的镉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含量与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茶树菇富集镉的过程,同时镉胁迫下的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仅以其中某个指标变化分析其对茶树菇生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对探究茶树菇富硒、富硅和富锌阻隔技术,降低重金属毒害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望为探究解决食用菌产业镉污染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茶树菇种植栽培及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镉胁迫 生长 菌丝体 重金属 富集
下载PDF
菌丝特性及胞外酶活性对茶树菇继代培养菌丝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黄静 和耀威 +3 位作者 李鹏 王万坤 胡永强 向准 《北方园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8,共9页
以茶树菇CS-8、CS-15、CS-16为试材,采用继代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继代次数对茶树菇菌丝的形态、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菌丝吃料快慢的影响,以期为后续茶树菇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茶树菇菌丝的生长速度逐... 以茶树菇CS-8、CS-15、CS-16为试材,采用继代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继代次数对茶树菇菌丝的形态、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菌丝吃料快慢的影响,以期为后续茶树菇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茶树菇菌丝的生长速度逐渐降低、菌丝密度逐渐变稀疏、菌丝活力在F_(5)开始逐渐降低;淀粉酶活性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没有显著相关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在F_(1)就开始下降,木聚糖酶在F_(3)或F_(5)开始下降,漆酶在F_(5)或F_(7)开始下降;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菌丝吃料快慢受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漆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木聚糖酶与菌丝吃料速度呈负相关,蛋白酶和淀粉酶与茶树菇菌丝吃料无显著相关性或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为确保菌种的优良性状及活性,继代次数应严格控制在F_(5)以内,且选择漆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高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继代培养 菌丝特性 胞外酶系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茶树DREB基因的生信分析及其调控CsPOD3的抗旱机制
16
作者 徐容 邓智英 +6 位作者 邵陈禹 罗玉麒 仇舒琪 王聪 周玲红 刘仲华 沈程文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2,共14页
基于课题组前期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CsDREB11、CsDREB15和CsDREB25等基因。通过RT-qPCR验证,它们均受干旱诱导表达。从进化树、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CsDREB11、CsDREB15... 基于课题组前期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CsDREB11、CsDREB15和CsDREB25等基因。通过RT-qPCR验证,它们均受干旱诱导表达。从进化树、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CsDREB11、CsDREB15和CsDREB25都与狭叶油茶(Camellialanceoleosa)的亲缘性最为密切,都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三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其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中。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CsDREB25与CsPOD3均在干旱下高表达且呈显著相关,推测CsDREB25和CsPOD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酵母单杂交验证(Y1H)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DLA)以及双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等方法试验验证了CsDREB25能正向调控CsPOD3的表达,提高POD的活性,清除过多活性氧,提高茶树的耐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干旱胁迫 DREBs 过氧化物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茶树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在冷鲜猪肉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清瑶 肖性龙 +2 位作者 刘媛媛 林旖晗 张艳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3,共9页
该研究探讨了茶树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及其在冷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测定了茶树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观察了细菌的生长曲线以及细胞微观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茶树精油处... 该研究探讨了茶树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及其在冷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测定了茶树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观察了细菌的生长曲线以及细胞微观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茶树精油处理的猪肉在冷藏期间其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pH值、颜色和质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茶树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为4.0 mg/mL,且不同茶树精油处理组均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茶树精油破坏了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引发细胞内容物外渗,从而导致菌体死亡。此外,在贮藏期间(0~12 d),MIC、2MIC和4MIC茶树精油处理组的菌落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1.18、1.37和1.56 log CFU/g,且TVB-N值和TBARS值均未超过最大阈值,茶树精油有效抑制了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延缓了猪肉含氮化合物降解、脂肪氧化、色度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茶树精油可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并延长冷鲜猪肉的货架期3 d左右,可作为冷鲜猪肉的保鲜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精油 单增李斯特菌 冷鲜猪肉 保鲜
下载PDF
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低温条件下茶树光合荧光特性及PIFs的影响
18
作者 肖富良 李解 +2 位作者 唐敏 赖谦 翟秀明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0,共8页
【目的】探究低温条件下茶树在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ed to far-red light ratio,R/FR)光环境中的生理与分子响应,为工厂化光设施育苗冬季补光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茶树品种‘谷雨春’为材料,设置远红光处理(FR,R/FR=4.1)和白光处... 【目的】探究低温条件下茶树在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ed to far-red light ratio,R/FR)光环境中的生理与分子响应,为工厂化光设施育苗冬季补光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茶树品种‘谷雨春’为材料,设置远红光处理(FR,R/FR=4.1)和白光处理(CK,R/FR=10.4),研究低温条件(10℃)下不同R/FR比值光环境对茶树气体交换参数、荧光参数及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s)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低温条件下添加远红光、降低R/FR比值会导致茶树叶片蒸腾速率(T_(r))、净光合速率(P_(n))与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下降,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所占的比例升高,实际量子产量(YⅡ)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所占的比例下降,叶绿素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CsPIF3a基因下调表达。【结论】低温条件下低比值的R/FR光环境削弱了茶树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抑制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光合能力,叶片受到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红光与远红光比值 光合荧光特性 光敏色素互作因子
下载PDF
60份广西茶树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19
作者 黄寿辉 彭靖茹 +6 位作者 温立香 张芬 陈家献 袁冬寅 欧淑琼 张栩浩 赵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0-13,17,共5页
基于流式细胞仪对植物染色体倍性鉴定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利用流式细胞仪分2批次对60份广西茶树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进行鉴定分析,以期得到种质资源准确的染色体倍性信息,为茶树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共鉴定出茶树二倍体53份,三倍体6份,单倍... 基于流式细胞仪对植物染色体倍性鉴定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利用流式细胞仪分2批次对60份广西茶树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进行鉴定分析,以期得到种质资源准确的染色体倍性信息,为茶树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共鉴定出茶树二倍体53份,三倍体6份,单倍体1份,未检测到四倍体。而检测到的单倍体茶树180(龙脊古树2号)在后续的茶树染色体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提供原始材料,为茶树的多倍体育种和运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染色体倍性 流式细胞术 鉴定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径山2号’选育研究
20
作者 卢健 马春雷 +5 位作者 王东 胡康赢 陈亮 朱建杰 张晶晶 陈红炳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21-25,共5页
‘径山2号’是从余杭径山‘鸠坑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系统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该品种属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新梢芽叶浅绿色,具有发芽整齐、产量高、花香显等特点;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含量51.70%、茶多酚18.60%、氨基酸4.30... ‘径山2号’是从余杭径山‘鸠坑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系统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该品种属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新梢芽叶浅绿色,具有发芽整齐、产量高、花香显等特点;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含量51.70%、茶多酚18.60%、氨基酸4.30%、咖啡碱2.80%;适制绿茶,尤其适宜加工径山茶等卷曲形名茶,外形细紧、翠绿较鲜活、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鲜爽、花香显,滋味甘醇鲜爽,叶底嫩匀;抗旱、抗病虫性较强,抗寒性中等,适宜于与浙江相似气候条件的茶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径山茶 ‘径山2号’ 花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