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风沙草原区盐湖植物防护体系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1
作者 郭靖捷 任晓萌 +5 位作者 蒙仲举 王涛 祁帅 宋佳佳 宝孟克那顺 韩胜利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为探究植物防护措施对半干旱风沙草原区土壤的改良效应,以查干淖尔盐湖植物防护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试验的方法,测定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分析0—30 cm深度土壤含盐量、土壤酸碱度、土壤粒径组成、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 为探究植物防护措施对半干旱风沙草原区土壤的改良效应,以查干淖尔盐湖植物防护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试验的方法,测定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分析0—30 cm深度土壤含盐量、土壤酸碱度、土壤粒径组成、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查干淖尔盐湖植物防护体系营造建设20年后,在防护带阻挡风蚀物质和植物改善土壤的协同作用下,原有高盐强碱土壤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与干涸湖心相比,植物防护体系内各样地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碱蓬防护带内土壤含盐量降低75.34%;碱蓬防护带内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增幅明显,较干涸湖心分别增加51.60%和22.14%,粗砂含量较干涸湖心降低72.06%;碱蓬防护带内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是干涸湖心的86%、39%、55%;过渡带白刺灌丛速效氮含量较高,为干涸湖心的28%。总体上各养分含量与粘粒和粉粒呈显著相关(P<0.05)。历经20年的营建,碱蓬防护带内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较建设初期明显增长,表明植物防护体系对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研究成果为盐湖植物防护体系防护效应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半干旱风沙草原区干涸盐湖风蚀控制和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风沙草原区 植物防护体系 土壤理化性质 查干淖尔盐湖
下载PDF
草原区露天煤矿周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关系研究
2
作者 韩煜 王琦 +3 位作者 赵伟 史娜娜 肖能文 全占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33,共11页
为研究草原区露天煤矿周围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深入剖析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关系。结果表明,①露天煤矿周围500m范围内群落物种数量比对照区减少10.5%~57.9%,原生优势种克氏针茅... 为研究草原区露天煤矿周围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深入剖析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关系。结果表明,①露天煤矿周围500m范围内群落物种数量比对照区减少10.5%~57.9%,原生优势种克氏针茅、羊草重要值减小,刺藜、猪毛菜、画眉草等物种重要值增大,植被逐渐向一二年植物群落演替,露天煤矿周围100m处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②露天煤矿距采场100 m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对照区下降20.0%~60.0%、44.4%~66.7%、7.0%~7.9%和39.8%~41.5%(P<0.05)。距离采场越远,土壤养分含量越高;③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P<0.01)。露天煤矿土壤养分可解释64.7%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影响群落结构关键因子是土壤全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 露天煤矿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基于模拟优化模型的干旱风沙草原区水-粮食-能源关系
3
作者 吕婧妤 徐超 +2 位作者 刘昱君 李彬 降亚楠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6-304,共9页
定量分析干旱风沙草原区水-粮食-能源(WFE)关系,可为制定草原区生产、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政策提供科学的支持.采用基于Python语言的MODFLOW模型——FloPy,在考虑研究区牧草产量和灌溉能源消耗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紧密耦合干旱风沙草原区WF... 定量分析干旱风沙草原区水-粮食-能源(WFE)关系,可为制定草原区生产、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政策提供科学的支持.采用基于Python语言的MODFLOW模型——FloPy,在考虑研究区牧草产量和灌溉能源消耗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紧密耦合干旱风沙草原区WFE系统理想案例的多目标模拟优化模型,并使用多目标优化工具Pymoo框架下的NSGA-Ⅱ算法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拟优化模型可以定量计算干旱风沙草原区的WFE关系,Pymoo提供的NSGA-Ⅱ算法在WFE关系多目标优化中具有较好的搜索效率与稳定性;使用权重wx对设定的6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一般年(方案1—3)与干旱年(方案4—6)的地下水水位差最大值分别为1.15,1.43,1.34,0.96,1.26,1.15 m;一般年和干旱年灌溉水量最大可减少136.90%和134.37%,作物产量增加18.60%和18.31%,节省能源26.94%和2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粮食-能源关系 FloPy NSGA-Ⅱ 干旱风沙草原区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区河谷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褚少杰 王怡璇 +3 位作者 段利民 孙金 张桂馨 刘廷玺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共10页
为了探究半干旱草原区河谷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明确限制其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因子,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锡林河河谷湿地为研究对象,在轻度、中度、重度3种放牧情境下开展野外观测试验,测定0~50 cm土层的土... 为了探究半干旱草原区河谷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明确限制其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因子,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锡林河河谷湿地为研究对象,在轻度、中度、重度3种放牧情境下开展野外观测试验,测定0~5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湿地0~4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放牧干扰响应较为敏感,适当放牧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积累,但重度放牧导致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显著降低。(2)放牧活动通过影响植被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养分循环产生影响,在轻度和中度放牧条件下土壤磷元素可能是限制湿地土壤养分元素循环的关键因子,而在重度放牧条件下磷元素的限制作用减小,氮元素的限制作用增加。(3)过度放牧可能会破坏土壤原有的养分循环和物质平衡,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互作用总体呈减弱趋势,而土壤容重可能是影响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河谷湿地 生态化学计量学 放牧强度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土壤动物分解作用对土壤C、N、P、K含量分布的影响
5
作者 吉雪茹 刘任涛 +2 位作者 赵文智 曾飞越 杨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选择半干旱(宁夏盐池)、干旱(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荒漠草原区为研究样地,以牛枝子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网孔分解袋法研究土壤动物分解功能对枯落物C、N、P、K分布的影响,结合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 选择半干旱(宁夏盐池)、干旱(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荒漠草原区为研究样地,以牛枝子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网孔分解袋法研究土壤动物分解功能对枯落物C、N、P、K分布的影响,结合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分布特征,阐明土壤动物分解作用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共捕获土壤动物226只,隶属14科(属)。土壤动物个体数表现为盐池地区均高于乌拉特地区,而类群数差异较小,仅在乌拉特地区灌丛高于裸地。土壤动物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不同生境下均无显著差异,Pielou指数在裸地生境下表现为乌拉特地区显著高于盐池地区。(2)不同网孔分解袋中枯落物养分元素均处于不同程度的释放状态。其中枯落物C、N元素累积系数在盐池地区表现为2 mm网孔显著低于0.01 mm网孔,在乌拉特地区表现为2 mm网孔显著高于0.01 mm网孔;枯落物P、K元素累积系数分别在乌拉特地区和盐池地区表现为2 mm网孔显著高于0.01 mm网孔,且土壤动物对盐池枯落物C、N、P、K元素释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对乌拉特枯落物C、N元素释放表现为灌丛为负效应,裸地为正效应,P、K元素释放表现为灌丛为正效应,裸地为负效应。(3)土壤动物对TN、TK增量受灌丛内外微生境差异的影响,表现为乌拉特灌丛显著高于裸地。且土壤动物对土壤SOC增量均为正效应;对TK、TP增量在灌丛为正效应,在裸地为负效应;对TN增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微生境下效应不同。(4)Pearso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和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枯落物养分释放。综合分析表明,在半干旱区土壤动物加速枯落物养分释放和土壤SOC积累,而土壤TP、TN、和TK的积累受灌丛微生境的影响;在干旱区土壤动物对枯落物C、N元素和P、K元素释放在灌丛和裸地微生境作用相反,且土壤动物加速灌丛、减缓裸地土壤养分的输入。土壤动物增强枯落物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性,改变枯落物养分输入土壤的直接关系,且土壤对枯落物的分解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土壤TK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区 土壤节肢动物 土壤养分 枯落物养分元素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解析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77,共6页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 传统村落 景观基因 景观特征
下载PDF
东部草原区露天煤矿减损开采与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全生 李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4-492,共9页
东部草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煤能源基地,煤炭开发为东北区能源保供和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草原区气候酷寒干旱、土壤瘠薄、植被抗扰动能力低,而煤炭大规模开发导致了当地草原退化和水位下降等问题,因此开展了东部草原区露天煤... 东部草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煤能源基地,煤炭开发为东北区能源保供和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草原区气候酷寒干旱、土壤瘠薄、植被抗扰动能力低,而煤炭大规模开发导致了当地草原退化和水位下降等问题,因此开展了东部草原区露天煤矿减损开采与生态系统修复研究,提出了露天煤矿源头减损-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生态修复理念,研发了开采节地减损、物料跨时空调配储用和“生态窗口期”协同修复等技术,并在胜利露天矿和宝日希勒露天矿进行技术应用和示范。结果表明:胜利露天矿原排土工作帮坡角提高了2.9°,可开展生态修复时间提前0.9 a,采场占地面积缩小75.2 hm^(2);仅在宝日希勒露天矿南帮实施冻结期靠帮开采-快速回填技术多回收煤炭资源69.55万t,占年生产能力的2%,在满足露天矿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少征地2.4 hm^(2)/a。研究成果为相似露天矿开展减损开采与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草原区 露天煤矿 减损开采 生态修复 绿色开采
下载PDF
扰动方式对典型草原区路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8
作者 张朕 刘宝河 +4 位作者 茶娜 苏非非 王嫣娇 王国立 李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5,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扰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特征的影响,为探索路域生态环境恢复规律,采用合理的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锡林郭勒草原区3条公路(G303锡市—阿巴嘎旗段、G207锡市—西乌珠穆沁旗段、G207锡市—... [目的]分析不同扰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特征的影响,为探索路域生态环境恢复规律,采用合理的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锡林郭勒草原区3条公路(G303锡市—阿巴嘎旗段、G207锡市—西乌珠穆沁旗段、G207锡市—乌日图塔拉苏木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研究了不同恢复年限(1,5,15 a)与不同扰动方式(碾压、路堑、取土场、路堤)路域土壤和植被特征。[结果]①扰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容重表现为:碾压>路堤>路堑>取土场。随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表现为向未扰动区容重靠近趋势。土壤含水率表现为:碾压<路堑<取土场<路堤,总体呈随恢复年限延长而增大趋势。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全钾含量皆表现出碾压样地最差,路堤样地最优。②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显先增高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趋势,其中恢复5 a物种多样性指数相比于恢复15 a高。③主成分分析得出,恢复15 a的路堤、路堑、取土场扰动综合排名较高,其综合得分分别达到了2.33,1.42,1.32,碾压扰动的综合得分均处在最低水平,得分相比于未扰动区有明显差距,说明对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结论]受到扰动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指数与未扰动土壤对比有很大差异,填方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而挖方土壤与未扰动区域相比,养分含量有明显缺失,需加强对该扰动区域的生态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路域 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恢复 典型草原区 主成分分析 公路扰动
下载PDF
北方草原区主要群落类型表土花粉分析 被引量:70
9
作者 许清海 李月丛 +1 位作者 阳小兰 郑振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402,共9页
建立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是利用地层沉积物中的花粉记录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中国北方草原区39个表土花粉研究表明,蒿属、藜科是草原区花粉组合的主要成分,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花粉组合以蒿属花粉为主,禾本... 建立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是利用地层沉积物中的花粉记录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中国北方草原区39个表土花粉研究表明,蒿属、藜科是草原区花粉组合的主要成分,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花粉组合以蒿属花粉为主,禾本科花粉多低于10%。禾本科花粉的低代表性可能与其分蘖繁殖、花粉产量低有关。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与植被盖度相关不明显。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花粉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典型草原区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低于25%,荒漠草原区一般高于25%。DCA分析表明,草原区针叶树、莎草科、石竹科花粉代表较湿润的环境,蒿、藜科、锦鸡儿、柽柳、白刺花粉代表较干燥的环境,阔叶树、禾本科、菊科、毛茛科、蓼科、豆科、唇形科(百里香)、虎榛子+榛、蔷薇科花粉代表的环境介于前两组之间。DCA分析用于草原区花粉组合研究具有较好的环境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分析 群落类型 花粉组合 环境指示意义 典型草原区 荒漠草原区 DCA分析 禾本科 花粉记录 基础工作 气候研究 表土花粉 中国北方 主要成分 草原群落 分蘖繁殖 植被盖度 花粉浓度 组合研究 古植被 沉积物 藜科 建群种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草原区植物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111
10
作者 苏波 韩兴国 +3 位作者 李凌浩 黄建辉 白永飞 渠春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8-655,共8页
测定了中国东北森林 -草原样带草原区 15个常见植物种叶片的 δ1 3 C值 ,并以此作为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值 ,研究了不同植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年均降水量、年均大气温度和海拔高度等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有相当一部... 测定了中国东北森林 -草原样带草原区 15个常见植物种叶片的 δ1 3 C值 ,并以此作为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值 ,研究了不同植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年均降水量、年均大气温度和海拔高度等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植物种的 δ1 3 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如羊草 (L 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家榆 (Ulmuspumila L.)、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 L am.)、直立黄芪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和菊叶委陵菜 (Potentila tanacetifolia Willd.ex Schlecht.)等 ) ,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如扁蓿豆 (Melissitus ruthenicus(L.) Peschkova)、羊草、家榆、小叶锦鸡儿、直立黄芪、地榆等 ) ;而少数几个种 (如达乌里胡枝子 (L espedeza davurica(L axm.)Schindl.) ,麻花头 (Serratula centauroides L.)等 )则与大多数种的情况截然相反 ,另外部分植物种则随环境因子变化不大 (达乌里黄芪 (Astragalus dahuricus(Pall.) DC.)、中间锦鸡儿 (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C.Fu)和狭叶锦鸡儿 (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Willd.)、糙叶黄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气温 草原区
下载PDF
中国草原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7
11
作者 神祥金 周道玮 +1 位作者 李飞 张海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2-629,共8页
利用1982~2006年GIMMS NDVI和气象数据,探究中国草原区植被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 a中国草原区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季节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春季温度对温带典型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典型草原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 利用1982~2006年GIMMS NDVI和气象数据,探究中国草原区植被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 a中国草原区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季节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春季温度对温带典型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典型草原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而夏季和秋季温度同样对高寒草甸草原影响显著;夏季降水增多能明显促进夏季温带荒漠草原植被生长。除8月份以外,温带草原5~9月NDVI均与前一个月降水显著正相关;在生长季内,高寒草原NDVI与同期温度显著正相关,但8月份除外。此外高寒草原植被在生长最旺盛时期对降水变化存在1~3个月滞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 植被生长 NDVI 气象因子 时滞性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6种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许红梅 高琼 +1 位作者 黄永梅 贾海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 6种不同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野外观测。测定了 2 0 0 2年生长季早、中、晚期植物叶片的光合、蒸腾速率及相应的微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含量。在此基础上 ,采用机理性生理生态学模型对黄土高原... 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 6种不同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野外观测。测定了 2 0 0 2年生长季早、中、晚期植物叶片的光合、蒸腾速率及相应的微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含量。在此基础上 ,采用机理性生理生态学模型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 6种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净光合速率模型和气孔导度模型分别能够解释 5 7%~ 79%和 4 0 %~ 5 9%生长季中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拟合得到的参数计算了典型 7月份天气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模拟的结果表明 :沙棘 (HippophaerhamnoidesL .subsp .sinensisRousi)的生物化学光合能力最强 ,茵陈蒿 (Artemisiacapillaris)的光呼吸速率最低 ,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其它植物种。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铁杆蒿 (Artemisiagmelinii)、茵陈蒿和沙棘在午后出现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导度减小引起的 ,而苹果 (Maluspumila)和柠条 (Caraganakorshinskii)午后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与叶肉细胞酶的活性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草原区 植物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保卫细胞 碳同化 光呼吸 光合作用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27
13
作者 许清海 田芳 +1 位作者 李月丛 阳小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的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的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 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的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的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的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与气候关系的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的花粉类型,前者的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后者的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的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草原区 表土花粉 捕捉器花粉 花粉通量 判别分析 DCCA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脆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丁文强 李平 +1 位作者 尹燕亭 侯向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1,共11页
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含5个目标层指标和15个指标层指标的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北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山地草原6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72... 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含5个目标层指标和15个指标层指标的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北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山地草原6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727户牧户生计资本状况,探讨牧户及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45和0.692,经卡方检验P<0.01,可见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信;2)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生计资本存量低,牧户家庭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2990,脆弱性高;3)依据牧户脆弱性指数的大小,运用K-means Cluster方法进行样本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可将牧户脆弱性分为高低两类,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方差检验,F值极显著;4)高脆弱性牧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大类生计资本存量显著低于低脆弱性牧户;5)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自西向东依次减小明显地带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北方草原区 牧户 脆弱性评价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晓梅 程积民 +2 位作者 孟蕾 韩娟娟 范文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3,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子午岭地区天然柴松林、辽东栎林以及人工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林、油松林和辽东栎...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子午岭地区天然柴松林、辽东栎林以及人工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林、油松林和辽东栎林3种林地碳密度分别为10.76、9.382和11.43kg/m^2;且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不同土壤深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立地备件下,3种林地碳密度差异明显,柴松林和辽东栎林在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阴坡〉阳坡,而油松林在0~50cm土层是阳坡〉阴坡,50~90cm土层是阴坡〉阳坡;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pH值、全氮、全磷等理化指标在不同土层中相关性差异较大,而在整个土壤剖面,除PH值以外,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理化指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草原区 土壤有机碳 碳库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时空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肖绪培 宋乃平 +2 位作者 谢腾腾 王兴 杨明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8-482,共5页
土壤水分是荒漠草原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通过多个连续生长季的观测能够分析土壤水分的可持续性。对2011—2012年连续2 a土壤水分和降水量进行定点观测,比较分析了荒漠草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枯水... 土壤水分是荒漠草原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通过多个连续生长季的观测能够分析土壤水分的可持续性。对2011—2012年连续2 a土壤水分和降水量进行定点观测,比较分析了荒漠草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枯水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水分差异比丰水年大;枯水年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均呈增长型,而在丰水年均呈波动型;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在枯水年呈现3峰3谷的变化特征,在丰水年与降水量的波动显著相关,并且有较长时期处于稳定期(7月至次年4月);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荒漠草原区土壤含水量以人工苜蓿地和人工甘草地较大,甘草苜蓿混合草地和天然草地次之,柠条林地最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份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以及水分补给与消耗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在景观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对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及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分异 土地利用类型 荒漠草原区
下载PDF
半干旱风沙草原区草地潜热通量的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倪攀 金昌杰 +3 位作者 王安志 关德新 渠翠平 施婷婷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4期427-431,435,共6页
半干旱风沙草原区是北方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对调节局地和全球气候具有重要意义。蒸散作为热量和水量平衡的重要分量,是该生态系统水分损失的主要途径,在水分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对... 半干旱风沙草原区是北方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对调节局地和全球气候具有重要意义。蒸散作为热量和水量平衡的重要分量,是该生态系统水分损失的主要途径,在水分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对科尔沁半干旱风沙草原2007年9月1日-26日的蒸散量和微气象条件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得到数据分析了观测系统的能量乎衡闭合状况,探讨了潜热通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度为82.7%,处于国内外同类观测闭合度范围的中上水平。30min的潜热通量与净辐射数据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潜热通量日变化特点是白天高于夜间,中午时刻最高,净辐射与潜热通量每日峰值同时出现,温度、饱和差的峰值比潜热通量峰值滞后2~3h,潜热通量峰值时刻的空气相对湿度处于一日内最低,此季潜热通量平均日总量为5.44MJ·m^-2,相当于2.21mm蒸散量,潜热日总量与净辐射日总量呈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风沙草原区 能量平衡 潜热通量 涡度相关
下载PDF
中国草原区主要群落类型花粉组合特征 被引量:73
18
作者 李月丛 许清海 +1 位作者 阳小兰 郑振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5-564,共10页
现代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是推断过去植被演化的基础。对中国草原区 39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花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表土花粉组合可反映出草原植被的总体特征。大多数样品中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 5 %。蒿属、藜科是草原区所... 现代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是推断过去植被演化的基础。对中国草原区 39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花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表土花粉组合可反映出草原植被的总体特征。大多数样品中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 5 %。蒿属、藜科是草原区所有样品花粉组合中最主要的成分 ,两者在花粉组合中所占比例多大于 5 0 % ,且人类活动越强或气候越干旱 ,蒿属、藜科花粉所占百分比越高。花粉组合不能反映群落结构特征 ,如建群种、结构、盖度等的差异在花粉组合中表现不出来。即使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 ,禾本科花粉所占比例也多低于 10 %。花粉浓度在草原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中意义不明确。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花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 ,无倾向性对应分析 (DCA)分析表明 ,典型草原区样品在第一排序轴的排序值多高于 0 ,荒漠草原区样品的排序值小于 0 ;典型草原区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低于 2 5 %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大于 2 ,当蒿藜占花粉总数的 5 0 %以上时 ,蒿藜比值大于 2。荒漠草原区藜科花粉含量多高于 2 5 % ,蒿藜比值多为 0 .5~ 2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为 1~ 2。蒿属花粉属超代表性 ,但在蒿类建群的群落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草原区 群落类型 花粉组合 无倾向性对应分析 聚类分析 化石花粉分析 全球变化
下载PDF
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生态环境时空响应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邵亚琴 汪云甲 +3 位作者 李永峰 张华 吴志刚 刘竞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74-3886,共13页
草原区煤电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必然引发剧烈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土地、水体和大气为空间载体,辨识生态扰动因子,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多源动态监测技术为获取基础信息的主要手... 草原区煤电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必然引发剧烈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土地、水体和大气为空间载体,辨识生态扰动因子,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多源动态监测技术为获取基础信息的主要手段,利用遥感反演、数据融合、空间插值、统计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煤电基地尺度、功能区单元和最适宜格网单元等多时空尺度,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探寻区域生态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良好状态;2005—2010年,煤电基地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恶化趋势明显,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变差、明显变差和略微变差的区域面积分别达到512.76,664.52,284.26 km 2,占研究区域的72.23%,主要集中在露天矿区及电厂区、锡林浩特市城区、城镇居民点和省道S307两侧区域,并以露天矿区及电厂区、市区和居民点为中心形成阶梯状缓冲区,印证了露天矿开采及电厂开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扰动的累积效应;2010—2015年,露天矿区排土场复垦、电厂控排、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及省道S307沿线绿化有效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状况,体现了生态修复与监管对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性。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及其时空发展规律,提出了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管理”三位一体多源动态监测平台和建立生态环境修复“5W+2H+E”循环管理模式的管控对策,为煤电基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监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煤电基地 生态环境 系统分析 综合评价 多源动态监测 时空响应
下载PDF
典型草原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龙胤慧 郭中小 +3 位作者 廖梓龙 徐晓民 刘华琳 宋一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226,共5页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典型草原区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也是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该文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的指标体系法、承载能力计算模型、GIS方法三种典型草原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以达茂旗为研究区域,对200...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典型草原区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也是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该文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的指标体系法、承载能力计算模型、GIS方法三种典型草原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以达茂旗为研究区域,对2009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在指标体系法中,因为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故全旗水资源社会承载能力较强;北部的巴音花镇及满都拉镇因工业较少,其水资源承载能力经济层为承载一般的状态;在承载能力计算模型中,人口、工农业分布密集的百灵庙镇人口与经济均存在超载的情况,全旗只有巴音花镇和满都拉镇生态承载能力有富余;在基于GIS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达茂旗中南部的百灵庙镇、乌克镇、石宝镇等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均处于较弱甚至弱的状态,北部的巴音花镇、满都拉镇水资源承载能力则较强。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均表明达茂旗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区 水资源承载能力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