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在稀有鮈鲫中的传播途径
1
作者 倪秦伟 孙阳 +1 位作者 刘林怡 吕利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为了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的流行规律,本实验基于稀有鮈鲫感染GCRV-JX02的研究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等方法开展GCRV-Ⅱ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显示,水平传播中浸泡感染和共培... 为了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的流行规律,本实验基于稀有鮈鲫感染GCRV-JX02的研究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等方法开展GCRV-Ⅱ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显示,水平传播中浸泡感染和共培养感染都能使稀有鮈鲫成为GCRV-Ⅱ的无症状携带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和80%;其中共培养感染直接导致8%的稀有鮈鲫死亡。感染后无症状的稀有鮈鲫经热休克处理,浸泡感染与共培养感染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7.14%和100%,总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95%和100%。腹腔注射感染GCRV-JX02后存活的无症状稀有鮈鲫每0.01 g精巢与卵巢中病毒拷贝数分别为3.64×10^(6)和6.84×10^(6)个。垂直传播实验中稀有鮈鲫单个的卵子、未受精卵、受精卵和幼鱼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98×10^(3)、1.15×10^(4)、4.75×10^(3)和6.74×10^(4)个,幼鱼中病毒的拷贝数显著高于卵子与受精卵时期,表明GCRV-JX02不仅能够在稀有鮈鲫中垂直传播,还能伴随幼鱼的发育不断扩增。本研究阐明了不同传播途径下GCRV-Ⅱ的传播潜力,有助于评估草鱼出血病的流行风险,且为筛选阻断草鱼呼肠孤病毒传播的药物提供了有效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草鱼呼肠孤病毒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热休克处理
原文传递
基因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病毒样颗粒的构建与鉴定
2
作者 郜婷 吴斯宇 +6 位作者 高彩霞 夏苏东 尹纪元 王英英 李莹莹 石存斌 王庆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8-157,共10页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实验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BEVS)将具有免疫原性的GCRV-VP3/VP4/VP35蛋白进行GCRV-VLPs的组装。实验将编码VP35蛋白的GCRV-s11基因克隆入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A^(TM),...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实验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BEVS)将具有免疫原性的GCRV-VP3/VP4/VP35蛋白进行GCRV-VLPs的组装。实验将编码VP35蛋白的GCRV-s11基因克隆入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A^(TM),然后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筛选得到重组穿梭质粒Bacmid-VP35。将穿梭质粒Bacmid-VP35以及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Bacmid-VP3、Bacmid-VP4分别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pFHB-VP35、pFHB-VP3以及pFHB-VP4。利用Bac-PAK快速滴定试剂盒测定重组杆状病毒滴度,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实验获得了较高滴度的重组杆状病毒,并且重组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中正确表达。将成功表达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pFHB-VP35、pFHB-VP3以及pFHB-VP4共感染Sf9细胞组装GCRV-VLPs,通过透射电镜(EM)观察VLPs的组装情况。结果显示,GCRV-Ⅱ的3个蛋白在Sf9昆虫细胞中可以完成自我组装,形成与天然病毒结构形似的VLPs,直径为65~72 nm。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制安全、高效的GCRV-VLPs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草鱼呼肠孤病毒 重组杆状病毒 病毒样颗粒
原文传递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草鱼呼肠孤病毒VP39蛋白相互作用多肽
3
作者 龙晨 徐宁 +1 位作者 谢雅晴 吕利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865,共7页
VP39是草鱼呼肠孤Ⅲ型病毒(GCRV GenotypeⅢ,GCRV-Ⅲ)S9基因编码的蛋白,为研究VP39蛋白在GCRV-Ⅲ感染草鱼细胞过程中行使的生物学功能,将克隆VP39基因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VP39,通过原核表达得到VP39-HIS融合蛋白;利用VP39蛋... VP39是草鱼呼肠孤Ⅲ型病毒(GCRV GenotypeⅢ,GCRV-Ⅲ)S9基因编码的蛋白,为研究VP39蛋白在GCRV-Ⅲ感染草鱼细胞过程中行使的生物学功能,将克隆VP39基因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VP39,通过原核表达得到VP39-HIS融合蛋白;利用VP39蛋白溶液免疫小鼠,制备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评估;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探究GCRV-Ⅲ感染细胞过程中VP39蛋白表达动力学;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VP39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序列并进行分析。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VP39-HIS融合蛋白可良好溶于PBS中,蛋白大小约为39 kD;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实验所制备的VP39多克隆抗体在1﹕10000稀释比例下,既能识别原核表达的VP39-HIS融合蛋白,也能识别GCRV-Ⅲ感染CIK细胞后表达的VP39蛋白,具有良好的效价与特异性;在病毒侵染过程中,VP39前期表达量较少,在中后期大量表达;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两条多肽与VP39蛋白有高度亲和性,经过在NCBI上比对后发现草鱼基因组中有7个基因与筛出的多肽具有同源性,表明其可能与VP39存在相互作用。研究制备了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为GCRV-Ⅲ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结合多肽的筛选也为VP39在GCRV-Ⅲ侵染过程中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草鱼呼肠孤病毒 VP39蛋白 多克隆抗体 噬菌体展示技术
下载PDF
感染唐鱼的草鱼呼肠孤病毒分离与鉴定
4
作者 吴江 赵现锋 +7 位作者 陈兵 安微 孙洁 林彦星 王津津 廖立珊 赵永刚 兰文升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6期31-37,共7页
广东省某渔场待出境送检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样品,经病理检查未发现临床症状,取样品的肝、脾和肾等器官组织,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检测病毒性因子,发现该批次唐鱼样品的组织提取物能够造成EPC和CHSE-214细胞发生细胞病变效应(CPE)... 广东省某渔场待出境送检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样品,经病理检查未发现临床症状,取样品的肝、脾和肾等器官组织,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检测病毒性因子,发现该批次唐鱼样品的组织提取物能够造成EPC和CHSE-214细胞发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确定该样品携带病毒性病原。为探究唐鱼携带病原的种类,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S9核酸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产生CPE的细胞培养物进行RT-PCR核酸扩增和序列测定,用EPC细胞扩增该病毒,获得病毒含量为10^(6.25)TCID_(50)/mL的细胞培养物,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类型,并用不同病毒含量的细胞培养物进行唐鱼感染性试验。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分析发现,扩增序列与GCRV 873株的S9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8%,鉴定病原为GCRV,将其命名为GCRV SZ0508株。全基因组测序序列注释为GCRV,通过vp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GCRV SZ0508属于I型GCRV。感染性试验中,感染组100%被感染,死亡率为3.3%,表明分离的GCRV能够感染唐鱼,具有造成唐鱼发生草鱼出血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鱼 草鱼呼肠孤病毒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
下载PDF
基于冷冻电镜的草鱼呼肠孤病毒对称失配三维重构算法研究
5
作者 童江杨 陈建楠 +1 位作者 薛婷 王勖荣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10期15-22,共8页
在利用病毒的二十面体对称性重构其三维结构的过程中,对称失配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病毒真实结构的解析以及高分辨结构的获取。为破除对称失配对病毒三维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利用二十面体点群的特殊子群搜索的对称失配三维重构算法。以草... 在利用病毒的二十面体对称性重构其三维结构的过程中,对称失配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病毒真实结构的解析以及高分辨结构的获取。为破除对称失配对病毒三维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利用二十面体点群的特殊子群搜索的对称失配三维重构算法。以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orp Reovirus, GCRV)为试验材料,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获取GCRV三维结构,通过局部三维重构及对称失配搜索,并加入GCRV特异性顶点的搜索获得取向信息。结果表明:该算法提升了对称失配取向搜索的效率,并通过确定病毒内部聚合酶复合物所在的二十面体特异性顶点位置,准确地还原了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取向信息。结果证实了病毒缺失的RdRp处于伪D3对称的赤道组中,并为解析双链RNA病毒全病毒对称失配结构以及探明双链RNA病毒内源转录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三维结构 对称失配 聚合酶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纤维蛋白VP56与草鱼GRP78蛋白互作诱导内质网应激
6
作者 苏航 苏建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162,共8页
为了阐明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感染机制,深入探究VP56(Ⅱ型和Ⅲ型GCRV特有的纤维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发现,VP56与细胞内定位于内质网的分子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发生相互作用。而后,... 为了阐明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感染机制,深入探究VP56(Ⅱ型和Ⅲ型GCRV特有的纤维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发现,VP56与细胞内定位于内质网的分子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发生相互作用。而后,VP56与GRP78的互作通过基于远红外红色荧光蛋白mNeptune的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BiFC)得到验证。在VP56稳定表达的草鱼肾细胞系(CIK)中,相较于CIK细胞,内质网则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产生肿胀、扩张、脱粒等现象,说明VP56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过对内质网应激下游转录因子的mRNA水平检测,发现VP56激活活化转录因子6(ATF6)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非折叠蛋白反应。研究表明,GCRV-Ⅱ感染过程中破坏了细胞稳态、激活内质网应激。本研究为GCRV感染机制和抗GCRV病毒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一种新的病毒逃逸机制,有助于淡水养殖产业中草鱼出血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草鱼呼肠孤病毒 纤维蛋白VP56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内质网应激
原文传递
霍乱毒素B亚基与草鱼呼肠孤病毒VP7融合基因的合成和原核表达
7
作者 王桐桐 金姗姗 +3 位作者 韩玉行 索美涛 郭新琦 张秋胜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03-208,共6页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是一种致病力强,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病毒。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GCRV的有效途径,而口服免疫接种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是一种理想的接种方式。GCRV衣壳蛋白VP7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霍乱...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是一种致病力强,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病毒。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GCRV的有效途径,而口服免疫接种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是一种理想的接种方式。GCRV衣壳蛋白VP7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 CTB)是一种较好的黏膜佐剂。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将CTB基因和VP7基因进行柔性融合,获得1260 bp的CTB-VP7融合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TB-VP7,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获得了表达CTB-VP7融合蛋白的菌株。当采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时,获得CTB-VP7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49 kDa,与预期的分子量大小一致。当IPTG浓度为0.08 mmol·L^(-1),诱导温度为37℃,诱导转速为100 r·min~(-1),诱导表达5.0 h时,CTB-VP7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大,达到2.45 mg·L^(-1)。CTB-VP7融合蛋白在菌体中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在融合蛋白纯化时,洗脱缓冲液中咪唑浓度为200 mmol·L^(-1),目标蛋白纯度达96%。本研究通过基因合成和原核表达得到CTB-VP7融合蛋白,为进一步验证CTB-VP7融合蛋白能否作为抵抗GCRV的粘膜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7蛋白 CTB 粘膜疫苗 融合表达
下载PDF
一株草鱼呼肠孤病毒弱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曾伟伟 王庆 +4 位作者 刘永奎 张乐生 刘宝芹 石存斌 吴淑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0-795,共6页
从江西南昌患出血病草鱼体内分离出的草鱼病毒(暂命名为JX09-01)能使草鱼肾脏细胞(CIK)、草鱼肝细胞(L8824)、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感染CIK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形态和排... 从江西南昌患出血病草鱼体内分离出的草鱼病毒(暂命名为JX09-01)能使草鱼肾脏细胞(CIK)、草鱼肝细胞(L8824)、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感染CIK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形态和排列方式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针对GCRV 873株S6基因设计的简并引物可以从病料组织和感染细胞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而针对GCRV HZ08株S6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未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对JX09-01株的S6全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表明,其核苷酸序列同GCRV 873株和HZ08株的同源性分别是99.3%和30.4%,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8.6%和30%,说明草鱼病毒JX09-01株为草鱼呼肠孤病毒。用JX09-01株接种当年8—10 cm左右的草鱼,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能致草鱼死亡。用传代至15代的CIK细胞病毒液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强毒株的免疫保护率达到86.7%。实验结果初步显示,新分离到的JX09-01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弱毒株,可作为弱毒疫苗的候选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分离 鉴定 序列分析 免疫原性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曾伟伟 王庆 +4 位作者 王英英 张乐生 刘宝芹 石存斌 吴淑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9-426,共8页
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各类型毒株的保守区域分别设计3对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了草鱼呼肠孤病毒三重RT-PCR检测方法,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大小约为530 bp、297 bp和196 bp的DNA片段。进一步分析表明,该... 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各类型毒株的保守区域分别设计3对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了草鱼呼肠孤病毒三重RT-PCR检测方法,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大小约为530 bp、297 bp和196 bp的DNA片段。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可以检测Ⅰ、Ⅱ、Ⅲ型核酸最低量分别约为260、190与230拷贝的病毒量,且某一类型的引物只能检测到同一类型的GCRV。用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江西、广东、湖北、浙江、重庆、四川、福建等地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主养区的86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和初步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Ⅰ型阳性率为9.3%,Ⅱ型阳性率为45.3%,Ⅲ型阳性率为2.3%,Ⅰ型和Ⅱ型混合感染阳性率为5.8%,Ⅱ和Ⅲ型混合感染阳性率为2.3%,其他类型的混合感染未检测到。表明目前主要流行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为Ⅱ型。本研究建立的GCRV三重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性的检测各种类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利用该方法进行草鱼出血病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表明,目前主要流行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为Ⅱ型,不同毒株类型混合感染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本方法的建立旨在对草鱼出血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实用的可操作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草鱼出血病 三重PCR 基因型 流行病学调查 快速诊断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湖州分离株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郝贵杰 沈锦玉 +3 位作者 潘晓艺 徐洋 姚嘉赟 尹文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2,共6页
2008年6月从湖州某患病草鱼池塘采集草鱼出血病疑似病样,将除菌过滤后的患病鱼肝、脾、肾组织滤液,注射健康的8~10 cm的草鱼鱼种。5d后草鱼开始发病,且症状与原发病症状一样,死亡率为57%,对照组未有死亡。将无菌处理的病样滤液接种草鱼... 2008年6月从湖州某患病草鱼池塘采集草鱼出血病疑似病样,将除菌过滤后的患病鱼肝、脾、肾组织滤液,注射健康的8~10 cm的草鱼鱼种。5d后草鱼开始发病,且症状与原发病症状一样,死亡率为57%,对照组未有死亡。将无菌处理的病样滤液接种草鱼肾细胞(CIK),连续接5代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并与草鱼呼肠孤病毒参考株所产生的CPE一致。该株病毒的TCID50为10-8/0.1ml。内脏组织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组织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大小均一,近似球形,直径约70~75 nm。理化鉴定表明,氯仿、乙醚处理组病毒的感染力和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说明该株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有一定的抗性。经草鱼呼肠孤病毒特异性的RT-PCR检测,获得阳性的目的片段,测序的结果与草鱼呼肠孤病毒相应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上述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将其命名为HZ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草鱼呼肠孤病毒 草鱼肾细胞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超 王庆 +4 位作者 石存斌 曾伟伟 刘永奎 江海明 吴淑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7-1263,共7页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将病毒提纯后分别经DNA酶、RNA酶和绿豆核酸酶消化,证实为双链RNA(dsRNA)病毒。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采用RNA水平3'末端加接头的方法获得了S6节段的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S6由2030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68.4kD的蛋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草鱼呼肠孤病毒代表株873株的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3%,提示该病毒为一株新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本研究旨在为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病毒分离 病毒鉴定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TaqMan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勇 曾令兵 +4 位作者 范玉顶 徐进 马杰 罗晓松 肖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4-779,共6页
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VP6蛋白编码区长度为1 250 bp的片段,克隆到pEGFP-N1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VP6。经PCR鉴定确认正确后,以10倍梯度稀释pEGFP-N1-VP6重组质粒,作为标准模板进行TaqMan real-time PCR扩增... 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VP6蛋白编码区长度为1 250 bp的片段,克隆到pEGFP-N1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VP6。经PCR鉴定确认正确后,以10倍梯度稀释pEGFP-N1-VP6重组质粒,作为标准模板进行TaqMan real-time PCR扩增,制作标准曲线,建立了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达到0.998 09,斜率为-3.373;对初始模板定量检测的范围为1×101~1×106copies/μ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草鱼呼肠孤病毒,而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IHNV)无检测信号。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进行定量分析,对草鱼出血病快速诊断与病毒病原定量检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6蛋白编码基因 TaqManreal-timePCR 检测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宝芹 曾伟伟 +4 位作者 王庆 张乐生 王英英 石存斌 吴淑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9-335,共7页
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 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2%与0.41%~0.52%,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8份为阳性,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HZ08株 FQ-PCR 检测方法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衣壳蛋白V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I-VP7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9
14
作者 郝贵杰 潘晓艺 +3 位作者 姚嘉赟 徐洋 尹文林 沈锦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7-813,共7页
将编码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主要衣壳蛋白VP70.9kb的基因片段连接至克隆载体pMD19-T中,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经检测为正确序列后,再将目的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筛选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CI-VP7。然后构建pCI-VP-... 将编码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主要衣壳蛋白VP70.9kb的基因片段连接至克隆载体pMD19-T中,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经检测为正确序列后,再将目的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筛选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CI-VP7。然后构建pCI-VP-GFP重组表达质粒(即GFP基因与VP7的一段上游基因融合表达),用PCR及酶切方法鉴定克隆的正确性。并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入真核细胞COS-1和CIK进行瞬时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GFP基因与VP7的一段上游基因被成功转染到COS-1和CIK细胞,并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进而证明pCI-VP7可以成功的表达,为GCRV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衣壳蛋白 转染 真核表达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VP7基因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诗英 刘林 +7 位作者 李婧慧 邹勇 倪金俤 杨鸢劼 贡成良 曹广力 薛仁宇 陈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94-1700,共7页
将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外衣壳蛋白VP7双基因(约0.9 kb)及团头鲂的β-肌动蛋白启动子(约0.56 kp)经扩增并鉴定正确后,克隆至基因转移载体pFastBacTM Dual中,获得重组质粒pFastBac-β-VP71-VP72,以此研究草鱼免疫实验及免疫效果。重组质... 将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外衣壳蛋白VP7双基因(约0.9 kb)及团头鲂的β-肌动蛋白启动子(约0.56 kp)经扩增并鉴定正确后,克隆至基因转移载体pFastBacTM Dual中,获得重组质粒pFastBac-β-VP71-VP72,以此研究草鱼免疫实验及免疫效果。重组质粒按10、30、60μg分为3组,同时设30μg空载体组及对照组。于免疫后第14、21、28、49天通过RT-PCR检测VP7的转录水平、间接凝集反应测定抗体水平及攻毒试验检测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pFastBac-β-VP71-VP72导入鱼体后,VP7基因在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驱动下持续表达,至第49天仍能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各免疫组均有抗体产生,抗体效价在免疫后第21天达到最高,攻毒后10、30、60μg核酸疫苗免疫组死亡率分别为0%、0%、5%,而空载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和100%,表明pFastBac-β-VP71-VP72作为核酸疫苗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结果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核酸疫苗的研发与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7 核酸疫苗 β-肌动蛋白启动子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VP4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曾伟伟 王庆 +2 位作者 王英英 石存斌 吴淑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0-456,共7页
为了建立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流行株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实验构建了能高效表达GCRV HZ08株主要衣壳蛋白VP4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2a-S6,利用纯化的VP4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过克隆和筛选,获得3... 为了建立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流行株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实验构建了能高效表达GCRV HZ08株主要衣壳蛋白VP4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2a-S6,利用纯化的VP4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过克隆和筛选,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VP4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C2、2F3和5E5。抗体经亚型鉴定均为IgG1,轻链为κ链;间接ELISA试验证明,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Ab可特异性识别GCRV-HZ08,与GSRV,ISKNV,IHNV均无交叉反应。选择2C2作为腹水生产细胞株,免疫小鼠后腹水ELISA效价为1∶720 000;IFA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这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Ab能够特异性识别GCRV-HZ08病毒粒子。本实验制备的MAb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为GCRV流行株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VP4蛋白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4蛋白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VP5蛋白功能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杭军 叶星 +2 位作者 田园园 张莉莉 邓国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在前期研究中分离到一株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并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该病毒株的M5基因编码VP5蛋白,该蛋白与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μ2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及相似的NTPase结合保守区域,推测VP5蛋白也同样具有NTPase活性。为检测VP... 在前期研究中分离到一株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并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该病毒株的M5基因编码VP5蛋白,该蛋白与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μ2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及相似的NTPase结合保守区域,推测VP5蛋白也同样具有NTPase活性。为检测VP5蛋白是否具有NTPase活性及其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采用已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VP5重组蛋白,通过孔雀绿钼酸铵法检测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的NTPase活性。采用DNAstar软件预测M5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性,综合蛋白亲水性、表面可及性与表面抗原性三项指标,预测编码蛋白可形成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区域数多达86个,提示VP5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用重组蛋白VP5免疫健康草鱼,通过人工攻毒实验检测VP5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VP5重组蛋白具有NTPase活性,且其NTPase活性依赖于Mg2+或Na+/K+,而Ca2+的存在可能抑制其活性;VP5蛋白可诱导草鱼产生高水平的抗体滴度,并显著提高IgM mRNA的表达水平,但未能为草鱼提供抗GCRV感染的保护。研究首次证实GCRV-GD108株VP5蛋白具有NTPase活性,但不能为草鱼提供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 重组VP5蛋白 核苷三磷酸酶 活性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基因Ⅰ型草鱼呼肠孤病毒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殷亮 王庆 +6 位作者 曾伟伟 李永刚 王英英 刘春 梁红茹 石存斌 吴淑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0-576,共7页
为了建立和应用可检测基因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实验根据基因I型GCRV的s6保守序列,分别设计扩增目的条带661bp普通引物(P1、P2)、扩增目的条带159bp荧光定量引物(F1、F2)和一条探针;同时构建含有目的片... 为了建立和应用可检测基因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实验根据基因I型GCRV的s6保守序列,分别设计扩增目的条带661bp普通引物(P1、P2)、扩增目的条带159bp荧光定量引物(F1、F2)和一条探针;同时构建含有目的片段的PVAX1-S6作为标准质粒,10倍梯度稀释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Y=-3.389X+38.076)。结果表明,此方法在3.9×10^7~3.9×10^1拷贝/uL之间相关性较好,R2为0.992,最小检测量为4拷贝/uL;且与基因Ⅱ型、Ⅲ型GCRV以及其他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运用该方法检测16份草鱼出血病疑似样品,阳性结果为4份;而普通PCR检测仅2份显示阳性。本研究建立了针对基因I型GCRV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具有高效、特异、灵敏、可重复性强的优点,适合于目前基因I型GCRV的临床快速检测和病毒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基因I型 TAQMAN Real—Time PCR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永刚 曾伟伟 +4 位作者 王庆 殷亮 王英英 石存斌 吴淑勤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3,共7页
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危害我国淡水养殖业,尤其是草鱼养殖业最为重要的疫病,论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草鱼呼肠孤病毒一般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特征、蛋白及其功能、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等各方面的研究... 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危害我国淡水养殖业,尤其是草鱼养殖业最为重要的疫病,论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草鱼呼肠孤病毒一般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特征、蛋白及其功能、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草鱼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草鱼出血病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上调稀有鮈鲫鳃中TLR3和Mx基因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9
20
作者 苏建国 朱作言 汪亚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8-734,共7页
鳃暴露在水环境中,增加了对疾病的易感性。为了研究稀有鮈鲫人工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过程中鳃部先天性免疫反应机制,我们克隆了抗病毒效应分子Mx基因的部分序列,用适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双链RNA的模式识别受体(Toll-like receptor3,TLR3)及... 鳃暴露在水环境中,增加了对疾病的易感性。为了研究稀有鮈鲫人工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过程中鳃部先天性免疫反应机制,我们克隆了抗病毒效应分子Mx基因的部分序列,用适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双链RNA的模式识别受体(Toll-like receptor3,TLR3)及I型干扰素指示基因Mx的表达。TLR3和Mx基因的表达在注射病毒后12h显著升高(p<0.05),TLR3的表达水平在注射后48h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而Mx的高水平表达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p<0.05)。结果表明在GCRV感染中,鳃能发生局部免疫反应,其干扰素途径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稀有鮈鲫 MX TLR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