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3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三种典型灌丛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效应研究
2
作者 王海霞 解婷婷 +2 位作者 米雪 肖路臣 单立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878,共10页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特征,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Pall.)Maxi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unge)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单一和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残留率的变化,揭...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特征,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Pall.)Maxi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unge)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单一和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残留率的变化,揭示了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加性与非加性效应。结果表明: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随分解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各凋落物C和N残留率随分解时间推移为降低趋势,说明C和N养分元素呈释放模式;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表现为加性效应,C残留率在分解前期为加性效应,分解末期为拮抗的非加性效应,N残留率在分解前期为拮抗和协同的非加性效应,分解末期为加性效应;凋落物混合后,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会导致养分残留率的非加性效应增强。综上,混合凋落物分解中养分变化的混合效应因分解时间而不同,混合凋落物物种丰富度会影响养分元素的混合效应,能改善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干旱荒漠区 非加性效应 拮抗效应 质量损失率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种群自然更新与人工辅助恢复机理分析
3
作者 张俊年 张裕年 +2 位作者 赵鹏 段晓峰 许明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22-24,共3页
本文探讨了民勤荒漠区内人工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人工辅助恢复机理,文章通过调查民勤县荒漠区的概况,采用样地选择的调查方法收集了梭梭种群的相关数据,经过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土壤质地中盐碱度含量对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产生了影响,而... 本文探讨了民勤荒漠区内人工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人工辅助恢复机理,文章通过调查民勤县荒漠区的概况,采用样地选择的调查方法收集了梭梭种群的相关数据,经过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土壤质地中盐碱度含量对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产生了影响,而灌溉对梭梭种群的水分利用和幼苗存活也有显著影响,最后深入分析了人工辅助恢复与梭梭种群自然更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人工辅助恢复措施在增加种群数量和维护种群健康方面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荒漠区 梭梭种群 自然更新 人工辅助恢复机理
下载PDF
借助人工技术促进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梭梭天然更新
4
作者 顾兴军 方清 王晓雪 《大众标准化》 2024年第6期46-48,共3页
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的梭梭是该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梭梭的天然更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梭梭的生态特性和功能,然后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梭梭... 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的梭梭是该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梭梭的天然更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梭梭的生态特性和功能,然后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梭梭天然更新的困难,最后提出了借助人工技术促进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梭梭天然更新的方法,旨在促进梭梭的天然更新,强化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技术 石羊河流域 干旱荒漠区 梭梭 天然更新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井工煤矿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5
作者 王新涛 李丽 《山东水利》 2024年第1期70-73,共4页
干旱荒漠区是我国重点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煤矿开采活动的加剧,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变得非常艰巨。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干旱荒漠区典型井工煤矿的现状分析和文献查询,探讨了... 干旱荒漠区是我国重点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煤矿开采活动的加剧,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变得非常艰巨。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干旱荒漠区典型井工煤矿的现状分析和文献查询,探讨了井工煤矿在干旱荒漠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该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为干旱地区井工煤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井工煤矿 水土流失 排矸场区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制干大枣骏枣引种栽培技术
6
作者 王忠文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6期124-125,128,共3页
从引种栽培的枣树优良品种制干大枣骏枣在民勤干旱荒漠气候区引种栽培的表现结果看,骏枣在生长、发育、结实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对引种栽培地的较强适应力;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有较强的抵抗力;并且种植在透气性和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上,生... 从引种栽培的枣树优良品种制干大枣骏枣在民勤干旱荒漠气候区引种栽培的表现结果看,骏枣在生长、发育、结实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对引种栽培地的较强适应力;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有较强的抵抗力;并且种植在透气性和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上,生长正常,开花结实,果实品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制干大枣骏枣 引种栽培
下载PDF
基于5种植被指数的荒漠区植被生物量提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梁博明 刘新 +2 位作者 郝媛媛 楚彬 唐庄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654,共8页
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是土地荒漠化监测和荒漠植被遥感信息提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甘肃民勤县为试验区,以哨兵2号(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构建了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及优... 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是土地荒漠化监测和荒漠植被遥感信息提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甘肃民勤县为试验区,以哨兵2号(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构建了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及优化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 5种植被指数与植被实测地上生物量的估算模型(一元线性、指数、对数和二项式模型),并利用所选的最优模型,估算了研究区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SAVI相较于RVI、NDVI、DVI和OSAVI指数同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79),基于SAVI指数的二项式模型是研究区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最优模型(R^(2)=0.76),且精度较高(R^(2)=0.73,RMSE=0.12)。民勤县的植被相对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四大灌区(红崖山、环河、昌宁、南湖)、青土湖周边以及红沙岗镇西北区域,其他地域植被较为稀疏,无植被区[<0.005 kg·(100m^(2))^(-1)]、低植被区[0.005~0.2 kg·(100m^(2))^(-1)]、中植被区[0.2~0.5 kg·(100m^(2))^(-1)]和高植被区[>0.5 kg·(100m^(2))^(-1)]的占比分别为66%、21%、5%和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植被 地上生物量 植被指数 信息提取 Sentinel数据
下载PDF
新疆戈壁荒漠区典型露天煤矿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杜古尔·卫卫 石海涛 +3 位作者 邢浩 娄雪聪 胡宏利 布龙巴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0-800,共11页
查明戈壁荒漠区典型露天煤矿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准确判断和制定土壤污染治理方案的前提,然而系统的研究工作依然薄弱。本文以新疆戈壁荒漠区典型煤矿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布设和采集了266件土壤样品,测试分析了As、C... 查明戈壁荒漠区典型露天煤矿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准确判断和制定土壤污染治理方案的前提,然而系统的研究工作依然薄弱。本文以新疆戈壁荒漠区典型煤矿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布设和采集了266件土壤样品,测试分析了As、Cd、Co、Cu、Cr、Hg、Ni、Pb、Zn共9种元素含量及土壤pH值。通过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地学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并初步识别了土壤重金属来源,使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和反距离加权法定量分析各污染源贡献率和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为8.31,9种元素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筛选值,同时也低于新疆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从各功能分区来看,仅废污水排放区As、Cd、Cu、Ni和Pb元素含量高于新疆背景值;(2)Cr、Ni、Zn、Co、Cu、As、Cd元素两两之间具有中等以上相关性,Cd与Pb具有中等程度相关性,Hg与其他8种元素相关性较弱;(3)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分为Cr-Ni-Zn-Co-Cu-As、Cd-Pb和Hg三类;(4)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为成土母质源(50.902%)、废污水与煤尘源(31.5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受体模型 源解析 空间分布 戈壁荒漠区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斧形沙芥露地人工种植关键技术
9
作者 马玉莲 李昌龙 +2 位作者 戚福俊 赵鹏 姜生秀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83-385,共3页
斧形沙芥是一种低糖高蛋白的绿色蔬菜,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通过开展斧形沙芥的露地人工种植试验,从种植时间、种植土壤、土壤施肥、土壤杀菌消毒、苗床整理、种子选择及处理、播种后期管理、病... 斧形沙芥是一种低糖高蛋白的绿色蔬菜,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通过开展斧形沙芥的露地人工种植试验,从种植时间、种植土壤、土壤施肥、土壤杀菌消毒、苗床整理、种子选择及处理、播种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鲜叶采收和种子采收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干旱荒漠区斧形沙芥露地人工种植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斧形沙芥 露地种植 关键技术 干旱荒漠区
下载PDF
甘肃民勤绿洲北部荒漠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辽西 刘德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34-1844,共11页
民勤绿洲北部荒漠区作为国家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在地下水水化学方面的研究程度很低。在野外调查、勘探及采样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 民勤绿洲北部荒漠区作为国家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在地下水水化学方面的研究程度很低。在野外调查、勘探及采样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民勤绿洲北部荒漠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以及硬度值较高,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2-)-Na^(+)型。地下水水质总体能够满足生态屏障区种植旱生、耐盐植被的需要。地下水水化学演化是由蒸发浓缩作用主导、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超标的高硝酸盐氮水与牲畜粪便污染有关,高氟水的形成受原生地质环境背景影响。成果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的研究程度,亦可为民勤绿洲区保护、北方防沙带以及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荒漠区 地下水化学特征 高硝酸盐氮水 高氟水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人工沙拐枣林平茬更新复壮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连鑫 刘伟 +7 位作者 王鑫 李强 张勤德 金娜 张军 张涛 李栋 何彩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1期52-56,共5页
通过设置不同平茬时间、不同留茬高度,开展了退化沙拐枣林平茬复壮的田间试验,以研究区域内植物多样性、不同处理下沙拐枣生长状况和土壤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了平茬措施对退化沙拐枣林的更新复壮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平茬时间... 通过设置不同平茬时间、不同留茬高度,开展了退化沙拐枣林平茬复壮的田间试验,以研究区域内植物多样性、不同处理下沙拐枣生长状况和土壤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了平茬措施对退化沙拐枣林的更新复壮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平茬时间、不同留茬高度下,沙拐枣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特性,但在冬季平茬,留茬高度为0 cm时沙拐枣的冠幅、新枝高度、新枝基径高于其他处理;(2)研究区中植被有沙拐枣、梭梭、沙米、刺沙蓬、雾冰藜5种,沙拐枣为优势种,沙米、刺沙蓬和雾冰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其重要值比较高;(3)研究区0~20 cm深度土层平茬区土壤含水量高于未平茬区,20~60 cm深度土层平茬区土壤含水量低于未平茬区,60~120 cm深度土层平茬区与未平茬区土壤含水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因此,荒漠区退化沙拐枣林可以通过冬季平茬措施进行更新复壮,且留茬高度为0 cm时沙拐枣林生长状况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拐枣 平茬复壮 试验研究 荒漠区 民勤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2
作者 杨锋 郭建英 +2 位作者 赵学勇 李锦荣 杨雅楠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5期91-98,共8页
【目的】探讨内蒙古荒漠区药用种子植物基本组成,区系特征,起源及演化过程。【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对内蒙古荒漠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蒙古荒漠区药... 【目的】探讨内蒙古荒漠区药用种子植物基本组成,区系特征,起源及演化过程。【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对内蒙古荒漠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蒙古荒漠区药用种子植物有66科,190属,285种;其中被子植物有63科,186属,279种。表征科是胡颓子科、香蒲科、麻黄科、列当科、柽柳科、黑三棱科。优势科是包含10种及10种以上的科。区系在科一级以世界分布型为主,属一级以温带分布型为主。【结论】内蒙古荒漠药用植物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荒漠药用植物多为旱生的草本、灌木,适应环境能力强,同时也存在很少部分湿生或沼生植物。荒漠地区生存环境恶劣,植物种系分化程度低。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本土为发源地,地理联系广泛,并且与热带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药用植物 地理区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13
作者 伍川 马瑞 +2 位作者 包亚明 张国强 王云 《交通世界》 2023年第14期4-7,共4页
为利用干旱荒漠区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技术以达到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障交通安全的目的,采用文献收集、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固土和植被种植两个角度提出了荒漠区公路路域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要求,主要包括植被固土五步骤、固土... 为利用干旱荒漠区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技术以达到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障交通安全的目的,采用文献收集、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固土和植被种植两个角度提出了荒漠区公路路域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要求,主要包括植被固土五步骤、固土模块三要素(格栅固土板、固土筐和土壤)、植被种植三步骤(三重种植带轮播)、植被基底设计与施工要求(固定筐、固沙板和可降解固沙剂)、配套工程设计(滴灌模块、电力模块和照明模块)等内容。该技术以恢复荒漠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将物理、化学和生物固沙技术有机融合,可高效利用当地资源和能源,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成本。未来应结合干旱荒漠区公路建设实际开展试验工程建设和长期效果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路域植被恢复 固土 固沙
下载PDF
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高寒荒漠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
14
作者 徐莹 邓磊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4-641,共8页
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理论,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5、10、15、20、25年生青杨纯林和青杨+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群落基本特征的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林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4项指标,构建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模型,评价森林群... 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理论,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5、10、15、20、25年生青杨纯林和青杨+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群落基本特征的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林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4项指标,构建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模型,评价森林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青杨+云杉林的林分更新潜力高于青杨纯林。25年生青杨纯林内补植云杉可以提高林地0~40 cm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0~60 cm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混交丰富了冠层结构,补植提升了乔木层生物量,乔木竞争优势大于灌木,随着林龄的增大,青杨+云杉林内乔木层地下部分生物量增长速率大于地上部分。随林着内生境的改善,植物地下竞争效应增强,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增加。25年生青杨+云杉林内物种丰富度最高,林下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也最大。不同恢复年限群落稳定性表现为25年生青杨+云杉林为最高,评价结果符合当地青杨纯林发育情况。成熟的云杉杉塔可为群落正向演替及持续发育提供稳定的生殖策略,使群落向近自然林结构发展。在共和盆地东缘及相似生境以青杨无性系扦插苗营造的第一代防护林基础上开展乡土树种补植,可提高群落稳定性,实现群落天然化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荒漠区 人工林 混交 模糊综合评价 群落稳定性
下载PDF
敦煌市极干旱荒漠区梭梭秋季造林技术探索
15
作者 雷宏全 常娟 +1 位作者 李强 秦占义 《甘肃林业》 2023年第5期38-39,共2页
敦煌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四周被沙漠戈壁环围,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2毫米,蒸发量高达2505毫米,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双碳”理念的指引下,敦煌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辖区内大面积开展绿化造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梭... 敦煌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四周被沙漠戈壁环围,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2毫米,蒸发量高达2505毫米,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双碳”理念的指引下,敦煌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辖区内大面积开展绿化造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梭梭是防风固沙、改善沙漠戈壁环境的优良树种,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人工栽植的梭梭生长速度快,防风固沙效果好,在荒漠地区无需灌溉,能够自然生长成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造林 人工栽植 干旱荒漠区 先锋树种 防风固沙 绿化造林 固沙造林 优良树种
下载PDF
干旱半荒漠区水土保持碳汇林营造技术及发展模式研究
16
作者 李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9期0106-0109,共4页
本文研究了在干旱半荒漠区开展水土保持碳汇林的技术与发展模式。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榆林地区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碳汇林在该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了干旱半荒漠区的水土保持现状,揭示了水土流失问题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挑战。阐明了碳汇... 本文研究了在干旱半荒漠区开展水土保持碳汇林的技术与发展模式。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榆林地区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碳汇林在该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了干旱半荒漠区的水土保持现状,揭示了水土流失问题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挑战。阐明了碳汇林的概念与作用机制,探讨了其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性。深入讨论了水土保持碳汇林的营造技术,包括树种选择与配置、植被恢复技术以及保水保肥措施。通过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展示了“荒漠变绿洲”碳汇林项目的实际效果。强调了发展模式与效益评价的关键性,提出了碳汇林在干旱半荒漠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荒漠区 水土保持 碳汇林 树种选择与配置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戈壁荒漠区公路设计要点探析
17
作者 吕蒙 《安徽建筑》 2023年第1期174-175,共2页
戈壁荒漠区公路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年温差极大的特点。文章结合G331线新甘界(红岭)至淖毛湖公路工程,分析戈壁荒漠区公路的设计要点,探索出在戈壁荒漠中结合当地气候、地质条件,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工程造价,以期为今后的戈壁荒漠区... 戈壁荒漠区公路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年温差极大的特点。文章结合G331线新甘界(红岭)至淖毛湖公路工程,分析戈壁荒漠区公路的设计要点,探索出在戈壁荒漠中结合当地气候、地质条件,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工程造价,以期为今后的戈壁荒漠区公路设计提出一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荒漠区 生态环保 设计
下载PDF
关于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探讨
18
作者 韩雪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9期0114-0117,共4页
干旱荒漠区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荒漠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植被恢复与重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本文通过对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 干旱荒漠区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荒漠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植被恢复与重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本文通过对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分析了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的特点、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最后,对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植被恢复 重建
下载PDF
甘肃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柠条树干液流的日季变化 被引量:80
19
作者 夏桂敏 康绍忠 +2 位作者 李王成 王锋 屈艳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86-1193,共8页
采用基于热补偿原理的SF100热脉冲茎秆液流自动监测系统,监测了柠条树干液流的日季变化规律,利用TubeTDR监测柠条根区3m土层深度的含水量变化,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太阳辐射、最高与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同时输... 采用基于热补偿原理的SF100热脉冲茎秆液流自动监测系统,监测了柠条树干液流的日季变化规律,利用TubeTDR监测柠条根区3m土层深度的含水量变化,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太阳辐射、最高与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同时输出相应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以上述资料为基础,对柠条树干液流的昼夜变化、日际动态、木质部径向不同位点液流速率、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变化及液流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了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柠条树干液流昼夜变化显著;木质部径向液流速率随探针插入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晴天液流变化幅度较大,雨天液流变化幅度较小;气象因素对柠条树干液流量影响的大小表现为空气水汽压差>太阳辐射>气温>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热脉冲技术 树干液流 木质部水分传输 柠条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典型固沙灌木液流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86
20
作者 徐先英 孙保平 +2 位作者 丁国栋 郭树江 柴成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95-905,共11页
利用澳大利亚Dynamax公司生产的热平衡包裹式树干液流仪(Stem Heat Balance,SHB)和自动气象站对干旱荒漠区3种固沙灌木梭梭、多枝柽柳和唐古特白刺的液流变化及其气象因子进行测定,研究了3种固沙灌木茎干液流日、季变化规律以及对气... 利用澳大利亚Dynamax公司生产的热平衡包裹式树干液流仪(Stem Heat Balance,SHB)和自动气象站对干旱荒漠区3种固沙灌木梭梭、多枝柽柳和唐古特白刺的液流变化及其气象因子进行测定,研究了3种固沙灌木茎干液流日、季变化规律以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不同地茎、不同树种液流启动时间存在差异,地茎1.70、3.64cm和5.07cm的梭梭启动时间分别为5:00-7:00、5:00-7:20和6:00-8:00;地茎1.57cm和3.03cm的柽柳启动时间5:20-7:20和5:40-7:40;地茎1.59cm白刺启动时间6:00-8:00。梭梭的日变化表现为双峰型,最高峰出现在11:40-13:20;而柽柳和白刺日变化表现为多峰格型,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12:40-13:00和12:00-13:00;3种灌木液流在中午存在“午休”现象,但“午休”不明显。(2)3种固沙灌木在夜间也保持一定的液流速率,而且地茎越粗夜间液流持续的时间越长,越细持续时间越短,不同地茎灌木在第2天液流启动之前,夜间液流都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甚至为0。(3)3种典型固沙灌木茎干液流季节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梭梭和柽柳茎干液流8月份最高,7月份次之,6月与9月基本一致,而白刺7月份最高,8月次之;在整个生长季,相近地茎3种灌木单位面积液流量为:白刺(柽柳(梭梭,梭梭耐旱性较高。(4)气象因子对不同树种茎干液流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茎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比较复杂。相关分析表明,在整个生长季,空气水汽压差或气温对梭梭起主导作用,而太阳辐射对柽柳和白刺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固沙灌木 热平衡技术 茎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