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7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赛沃替尼治疗MET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
1
作者 韩森 马旭 +13 位作者 聂鋆 戴玲 胡维亨 陈筱玲 张洁 马向娟 田广明 吴頔 龙皆然 韩金娣 张自然 张攀攀 郝倩云 方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赛沃替尼治疗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携带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并且接受赛沃替尼治疗... 目的:探讨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赛沃替尼治疗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携带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并且接受赛沃替尼治疗的16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血浆药物浓度,评估赛沃替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PFS和OS。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9例(56.3%),年龄范围51~84岁。肺癌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例,肉瘤样癌5例,鳞癌1例。赛沃替尼的客观缓解率为50.0%(8/16),疾病控制率达到87.5%(14/16)。评效达到部分缓解患者和未达到者相比,赛沃替尼的药物谷浓度分别为77.2 ng/mL和146.7 ng/mL(P=0.06)。治疗中出现过2级以上不良反应的患者和仅出现过1级不良反应者,其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16.5 ng/mL和93.2 ng/mL(P=0.59)。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8.5个月,中位OS为14.1个月。结论:赛沃替尼治疗MET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常规用药剂量下,赛沃替尼的血浆药物谷浓度与疗效可能存在一定负相关,但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 赛沃替尼 药物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血清中四种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浓度
2
作者 楚士颖 周玉松 +3 位作者 张怡铭 唐雨晴 朱思宇 程文播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7-10,15,共5页
目的建立血清中西罗莫司、他克莫司、依维莫司、环孢霉素A四种免疫抑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血清中的四种免疫抑制剂进行定量检测。四种免疫抑制剂分别以同位素西罗莫司-d3、他克莫司-d4、依维莫司-d4、环... 目的建立血清中西罗莫司、他克莫司、依维莫司、环孢霉素A四种免疫抑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血清中的四种免疫抑制剂进行定量检测。四种免疫抑制剂分别以同位素西罗莫司-d3、他克莫司-d4、依维莫司-d4、环孢霉素A-d12作为内标。结果四种免疫抑制剂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仪器定量下限符合临床检测需求,仪器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在15%以内,准确度偏差符合±15%范围,不存在明显的携带污染。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血清中的四种免疫抑制剂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免疫抑制剂 药物浓度
下载PDF
阿奇霉素疗程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内药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何林 袁艺 +3 位作者 曹玲 崔小岱 马丽娟 郝轶梅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究阿奇霉素疗程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儿血药浓度及肺上皮衬液(epithelial liningfluid,ELF)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确诊MP肺炎且行支气管... 目的探究阿奇霉素疗程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儿血药浓度及肺上皮衬液(epithelial liningfluid,ELF)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确诊MP肺炎且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住院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治疗,根据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前阿奇霉素疗程情况进行分组。在支气管肺泡灌洗当日采集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用液质联用色谱法检测标本中的阿奇霉素浓度,尿素稀释法计算肺ELF中的药物浓度。统计不同疗程组患儿血药浓度、肺ELF药物浓度的差异。结果连续静脉用药4、7、10d的患儿血药浓度相近(P>0.05),且均显著高于连续静脉用药7d后再停药3d患儿的血药浓度(P<0.05)。连续静脉用药4、7d的患儿肺ELF药物浓度均显著低于连续静脉用药10d的患儿(P<0.05),而连续静脉用药7d后再停药3d的患儿肺ELF药物浓度与连续静脉用药7d(停药前)的患儿相近(P>0.05);各组患儿血药浓度皆远低于MP的90%最低抑菌浓度(MIC90),连续静脉用药4、7d的患儿中肺ELF药物浓度大于MIC90的比例显著低于连续静脉用药10d的患儿(P<0.05)。结论MP肺炎患儿连续静脉注射阿奇霉素4~10d期间,血药浓度始终低于MP的MIC90;而随着连续用药天数的延长,患儿肺ELF药物浓度及其大于MIC90的比例也逐渐升高。MP肺炎患儿连续静脉用药7d后停药3d,血药浓度下降约50%,而肺ELF药物浓度却仍稳定在停药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阿奇霉素 血药浓度 肺上皮衬液 药物浓度 儿童
下载PDF
美罗培南治疗重症感染病人的疗效及药物浓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陆瑾 曹露露 +2 位作者 蒙钟经 刘中秋 展冠军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830-834,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感染病人美罗培南疗效及其药物浓度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市大厂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ICU出院或转出的使用美罗培南的重症感染病人95例,收集病人病史资料及相关的病理生... 目的研究影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感染病人美罗培南疗效及其药物浓度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市大厂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ICU出院或转出的使用美罗培南的重症感染病人95例,收集病人病史资料及相关的病理生理指标,包括体质量、性别、年龄、剂量、血肌酐及原发病等相关信息,通过菌株分布、感染情况、临床有效率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效应、统计分析影响美罗培南疗效及药物浓度的因素。结果95例病人中,根据感染指标与疗效判断,最终好转64例,好转率为67.37%。重症感染的病人中,美罗培南PK/PD靶目标应达到80%T>MIC或更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谷值与年龄(r=0.43,P<0.001)、血肌酐(r=0.43,P<0.001)、肌酐清除率(r=-0.53,P<0.001)和出入量(r=-0.30,P=0.004)相关;峰值与体质量(r=-0.22,P=0.003)、每日总剂量(r=-0.21,P=0.045)和出入量(r=-0.25,P=0.016)相关。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t=2.02,P=0.046)、血肌酐(t=7.17,P<0.001)是谷值的影响因素,谷值=-7.619+0.104×年龄+0.111×血肌酐;每日总剂量是峰值的影响因素(t=1.99,P=0.049),峰值=28.211+4.076×每日总剂量。结论重症感染病人美罗培南的药物浓度受年龄、血肌酐及每日总剂量的影响,有必要根据病人特定的条件,个体化设计美罗培南的用法用量来提高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细菌感染 年龄因素 肌酸酐 药物浓度 疗效
下载PDF
LC-MS/MS法同时测定拉考沙胺和吡仑帕奈的血浆药物浓度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恒毅 徐艳娇 +4 位作者 向东 刘璐 李喜平 刘东 贡雪芃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979-1983,共5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2种第三代抗癫痫药拉考沙胺和吡仑帕奈血浆药物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10例癫痫患者的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并以乙腈-水(20∶80,V/V)稀释后,以氯氮平为内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拉考沙胺、吡...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2种第三代抗癫痫药拉考沙胺和吡仑帕奈血浆药物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10例癫痫患者的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并以乙腈-水(20∶80,V/V)稀释后,以氯氮平为内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拉考沙胺、吡仑帕奈的质量浓度,再通过稀释倍数换算得血浆药物谷浓度。以Welch Ultimate XB-C_(18)为色谱柱,以10 mmol/L甲酸铵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异丙醇(0.2%甲酸)混合溶液(7∶1.5∶1.5,V/V/V)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251.2→144.1(拉考沙胺)、m/z 350.2→219.2(吡仑帕奈)、m/z 327.2→270.0(内标)。结果拉考沙胺、吡仑帕奈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25~0.125μg/mL(r>0.99)、0.0375~3.75 ng/mL(r>0.99),定量下限分别为0.00125μg/mL、0.0375 ng/mL;批内、批间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均符合相关要求。1~5号患者体内拉考沙胺的谷浓度为5.3~12.2μg/mL,6~10号患者体内吡仑帕奈的谷浓度为208~510 ng/mL。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用于拉考沙胺和吡仑帕奈的治疗药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考沙胺 吡仑帕奈 血浆药物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ICU脓毒症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洪曦菲 林雪 +1 位作者 朱忠华 郑绍鹏 《安徽医学》 2023年第11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探究影响重症医学科(ICU)内脓毒症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血浆哌拉西林浓度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3月黄山市人民医院ICU患有脓毒症,并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常规剂量4.5 g(哌拉西林4 g/他唑巴坦0.5 g)... 目的探究影响重症医学科(ICU)内脓毒症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血浆哌拉西林浓度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3月黄山市人民医院ICU患有脓毒症,并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常规剂量4.5 g(哌拉西林4 g/他唑巴坦0.5 g)静脉滴注,每8小时输注1次,同时监测哌拉西林浓度的患者82例,根据治疗药物监测(TDM)情况分为达标组(n=34)与未达标组(n=48),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哌拉西林浓度不足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血药浓度不足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外伤、手术、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肌酐清除率(CrCl)与哌拉西林药物浓度不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BMI(OR=1.611,95%CI:1.069~2.427)、CrCl(OR=1.249,95%CI:1.059~1.474)是哌拉西林浓度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BMI预测哌拉西林浓度不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最佳截断值为20.78 kg/m^(2),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3.5%;CrCl的AUC为0.975,最佳截断值为41.62 mL/min,灵敏度为97.9%,特异度为88.2%。结论对于ICU脓毒症患者,BMI和CrCl是哌拉西林药物浓度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都有很好的预测价值,而CrCl对哌拉西林药物浓度不足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脓毒症 血浆药物浓度 肌酐清除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二维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泊沙康唑药物浓度及其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7
作者 张胜男 周宇雪 +1 位作者 王丹姝 吕萌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期249-25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血浆中泊沙康唑的二维液相色谱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全血经过离心、去蛋白前处理后进样分析,通过一维液相色谱柱Aston SX1(3.5 mm×25 mm,5μm)对泊沙康唑进行初步萃取分离,由中间柱Aston SCB(4.6 mm×1...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血浆中泊沙康唑的二维液相色谱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全血经过离心、去蛋白前处理后进样分析,通过一维液相色谱柱Aston SX1(3.5 mm×25 mm,5μm)对泊沙康唑进行初步萃取分离,由中间柱Aston SCB(4.6 mm×125 mm,5μm)转移至二维液相色谱柱Aston SCB(4.6 mm×10 mm,3.5μm)进行最终的分离分析。一维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磷酸铵盐水溶液=1∶3∶3(V/V/V,氨水调pH至7.00),流速0.7 mL·min^(-1);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流动相为25 mmol·L^(-1)磷酸铵盐水溶液-1.0 m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乙腈=18∶22∶60,流速1.0 mL·min^(-1)。柱温40℃,紫外检测波长262 nm,进样量200μL。结果泊沙康唑与血浆中其他杂质分离良好,质量浓度在0.042~3.04 mg·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回收率为100.74%。结论本法准确可靠,适用于临床开展常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液相色谱 泊沙康唑 药物浓度 测定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药物浓度监测在指导精神科安全用药的临床价值分析
8
作者 毛巧玲 王勃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775-1776,共2页
目的 分析药物浓度监测对指导精神科安全用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就诊的患者200例。选择是否接受规范血药浓度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接受定期规范血药浓度监测,对照组不接受规范血药浓度监测。随访两组患... 目的 分析药物浓度监测对指导精神科安全用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就诊的患者200例。选择是否接受规范血药浓度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接受定期规范血药浓度监测,对照组不接受规范血药浓度监测。随访两组患者入组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 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随访期间医生治疗方案调整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规范行精神科患者药物浓度监测,可明显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率。临床中指导患者积极参与药物浓度监测,有助于提升精神科安全用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用药安全 药物浓度监测 临床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 满意率
下载PDF
丙泊酚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情 王宏伟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4期617-619,共3页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物,具有诱导快、半衰期短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如临床麻醉和重症患者的镇静,是近30年来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与挥发性麻醉药相比,丙泊酚具有意识恢复快、苏醒质量高、术后恶心呕吐率低等优势,这些优势均加速了...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物,具有诱导快、半衰期短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如临床麻醉和重症患者的镇静,是近30年来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与挥发性麻醉药相比,丙泊酚具有意识恢复快、苏醒质量高、术后恶心呕吐率低等优势,这些优势均加速了该技术的发展。然而,丙泊酚用量过多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和丙泊酚输注综合征[1],用量过少会增加术中知晓的风险。通过监测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可以控制麻醉深度,保证患者的安全。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仍然缺乏统一的丙泊酚药物浓度的量化指标。现对丙泊酚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浓度监测 意识恢复 术中知晓 苏醒质量 重症患者 血流动力学 麻醉深度 血药浓度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静脉输注去甲万古霉素后血清及脑脊液药物浓度 被引量:10
10
作者 武元星 康建磊 +1 位作者 王强 李太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8,共6页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静脉输注去甲万古霉素后血清及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某院神经外科手术后留置术区/脑室引流管的患者,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12例,常规给药组:去甲万古霉素0.8 g,泵入60 min,12 h重复给药...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静脉输注去甲万古霉素后血清及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某院神经外科手术后留置术区/脑室引流管的患者,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12例,常规给药组:去甲万古霉素0.8 g,泵入60 min,12 h重复给药;持续给药组:去甲万古霉素0.8 g,泵入60 min,再0.4 g泵入11 h,后以0.4 g持续泵入12 h,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标本,测定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结果常规给药组与持续给药组去甲万古霉素血清峰浓度分别为(55.52±26.04)、(59.22±41.88)mg/L,给药24 h血清浓度分别为(8.21±6.04)、(9.11±5.09)mg/L;脑脊液峰浓度分别为(16.31±11.15)、(8.82±8.91)mg/L,给药24 h脑脊液浓度分别为(6.12±2.34)、(5.71±4.72)mg/L。常规给药组药物脑脊液穿透率以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比计算(AUC_(脑脊液)/AUC_(血清))0~12 h为63.3%,12~24 h为59.0%;持续给药组0~12 h为25.4%,0~24 h为47.4%。以目标细菌MRSA95%的最低抑菌浓度(MIC_(90))为2 mg/L计算,常规给药组AUC_(0-24)/MIC_(90)为192,持续给药组AUC_(0-24)/MIC_(90)为184。结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使用标准剂量去甲万古霉素,常规及持续给药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均可达目标细菌的MIC_(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万古霉素 持续给药 血清药物浓度 脑脊液药物浓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下载PDF
药物浓度分析及药物浓度分析仪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薇 林其燧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1998年第5期22-26,共5页
药物浓度分析自6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以来,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分析手段和工具越来越现代化。60年代末期气相色谱在药物浓度分析领域的应用,使该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80年代以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气相色谱在该领域的应... 药物浓度分析自6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以来,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分析手段和工具越来越现代化。60年代末期气相色谱在药物浓度分析领域的应用,使该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80年代以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气相色谱在该领域的应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近年来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使药物分析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了新的进展。与色谱分析平行发展起来的免疫分析法,由于标记物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最早用于药物浓度分析的放射免疫法,由于试剂的安全问题,基本上已被淘汰。70年代中期,酶放大免疫技术和散射比浊抑制免疫分析技术使药物浓度分析实现了自动化。80年代,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试剂的稳定性和敏感性。80年代后期,出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免疫分析的CEDIA均相酶免疫分析,提高了酶标法的灵敏度。90年代,出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把测定灵敏度提高到了10^(-15)g/ml。近年来,电化学发光技术应用于免疫分析,使免疫分析技术有了更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浓度分析 药物浓度分析仪 色谱法 免疫法
下载PDF
丙戊酸药物浓度与 CYP2C19 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育琴 齐晓涟 +1 位作者 黄越 陈彪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70-673,共4页
目的:寻找丙戊酸药物浓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便临床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法:运用血药浓度监测仪测定患者血药浓度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癫痫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位点,对二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 目的:寻找丙戊酸药物浓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便临床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法:运用血药浓度监测仪测定患者血药浓度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癫痫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位点,对二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1名汉族癫痫患者中有29名携带突变型CYP2C19基因,其中19名(65.52%)患者丙戊酸实际血药浓度较预期的血药浓度升高,血药浓度分布曲线右移。结论:CYP2C19参与丙戊酸的代谢。对于含突变型CYP2C19基因的患者应给予小剂量丙戊酸,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药物资源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药物浓度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3
作者 彭小林 范亚新 +2 位作者 张亮 陈代杰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09,共6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土壤放线菌产生的一种抗菌药物,为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其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杀菌作用强、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明显。由于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明显,毒性低的β内酰胺类抗...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土壤放线菌产生的一种抗菌药物,为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其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杀菌作用强、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明显。由于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明显,毒性低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的研发及广泛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肾毒性 方法学
下载PDF
ICU患者替考拉宁给药方式及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昊 王雪 +2 位作者 董海燕 董亚琳 田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38-544,共7页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的合理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必要性。方法:对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2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前3 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 mg/d组10例和MID<533.33 m...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的合理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必要性。方法:对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2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前3 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 mg/d组10例和MID<533.33 mg/d组10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结果:研究发现替考拉宁Cmin与初始给药剂量密切相关,其Pearson相关性为0.685,双侧显著性检验均为0.01,使用起始负荷剂量的患者Cmin明显高于不采用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且治疗效果亦明显好于不予以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两组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时需要予以规范的起始负荷给药方式,以期快速达到有效药物治疗浓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根据TDM结果协助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替考拉宁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负荷量
下载PDF
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4
15
作者 武晓捷 董晓易 +4 位作者 陈轶坚 张菁 施耀国 吴菊芳 张婴元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方法,用于临床上该药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以地西泮为内标,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准确度。建立的方法用以测定...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方法,用于临床上该药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以地西泮为内标,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准确度。建立的方法用以测定5例口服或静脉滴注伏立康唑的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血浆样品线性范围为0.1~50mg/L,r2=0.9993;平均萃取回收率为107.6%;低、中、高浓度血浆样品日内、日间RSD≤4.8%和≤6.3%;血浆样品处理前、后放置24h后的回收率为95.7%~102.3%,92.7%~101.2%;-80℃冻融3次后回收率为81.0%~97.0%,-40℃冻融3次后回收率为88.3%~98.8%;测定5例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范围为0.348~3.596mg/L。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灵敏、特异性强、快速,适用于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以该方法测定5例患者血药浓度,结果差异大,提示应进行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实属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下载PDF
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抗真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昊 杨志勇 +5 位作者 霍康 李奇 王陶陶 董亚琳 高兰 石秦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4-610,共7页
目的探讨对ICU侵袭性真菌病患者进行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并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68例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监测伏立康唑药物谷浓度(voriconazole trough concentration,Cvmin)将患者... 目的探讨对ICU侵袭性真菌病患者进行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并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68例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监测伏立康唑药物谷浓度(voriconazole trough concentration,Cvmin)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ON)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组(TDM),其中TDM组患者在伏立康唑治疗期间监测Cvmin,并根据Cvmin调整药物剂量,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失败率和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一步将TDM组患者按照Cvmin水平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组(Cvmin<1mg/L),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组(Cvmin在1~4mg/L)和高于有效治疗浓度组(Cvmin>4mg/L)。比较不同亚组之间年龄、性别、白蛋白水平和持续肾替代治疗率之间的差异,寻找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结果和CON组相比,TDM组患者具有更低的治疗失败率,17%vs 3%,P<0.01;以及较低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23%vs 5%,P<0.01。3个亚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白蛋白水平和APAPCHEII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组及高于有效治疗浓度组的患者相比,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组的患者持续肾替代治疗率明显升高,100%vs 52%,P<0.05及100%vs 29%,P<0.05。结论对于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ICU患者,尤其是那些同时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并根据Cvmin结果适当调整剂量,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范围内,增加治疗成功率,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侵袭性真菌病 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昊 王雪 +2 位作者 董海燕 董亚琳 田刚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替考拉宁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替考拉宁治疗前3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mg/d组和MID<533.33mg/d组,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替考拉宁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替考拉宁治疗前3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mg/d组和MID<533.33mg/d组,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血药谷浓度。结果替考拉宁Cmin水平与MID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性为0.678,双侧显著性检验均为0.01,使用起始负荷剂量的患者Cmin明显高于不采用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且治疗效果亦明显好于不予以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感染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时需要予以规范的负荷给药方式,以期快速达到有效药物治疗浓度,同时应予以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协助调整给药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素 替考拉宁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负荷量
下载PDF
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及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浩 徐英宏 +4 位作者 刘晓东 菅凌燕 肇丽梅 王大南 臧彬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及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为提高万古霉素应用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的病例,统计分析后得到万古霉素应用存在的问题。结果共...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及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为提高万古霉素应用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的病例,统计分析后得到万古霉素应用存在的问题。结果共入选病例78例,发现临床中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及临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指证用药、给药速度不标明或标注不准确、应用剂量偏低、对特殊情况下的剂量调整方法不当以及靶谷浓度的选择不当、监测时机不当等。结论针对临床中实际存在的应用问题,通过建立万古霉素应用标准及鼓励临床药师参与万古霉素药物治疗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万古霉素应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血清药物浓度监测 临床药师
下载PDF
美罗培南静脉持续泵入时血液和脑脊液药物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16
19
作者 徐明 王强 +4 位作者 史中华 杨莉 韩荣 陈光强 周建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后血清和脑脊液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开颅术后保留脑室引流的患者8例。于手术后6h内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给药方案为开始30min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0.5g,随后24h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3.0g... 目的探讨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后血清和脑脊液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开颅术后保留脑室引流的患者8例。于手术后6h内静脉持续注射美罗培南,给药方案为开始30min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0.5g,随后24h持续静脉泵入美罗培南3.0g。分别于给药前即刻,给药后10、20和30min、1、2、3、4、6、8、10、12和24h采集静脉血和脑脊液标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罗培南浓度。结果美罗培南的血清峰浓度为(63.72±22.08)mg/L,达峰时间为30min,静脉持续注射3h后达到稳态,血清浓度为(21.44±3.36)mg/L。脑脊液美罗培南的峰浓度为(3.97±0.45)mg/L,达峰时间为3h,静脉持续注射6h后达到稳态,脑脊液浓度为(2.65±0.06)mg/L。美罗培南血清和脑脊液稳态药物浓度达到并超过颅内感染常见细菌的90%最小抑菌浓度。结论采用静脉持续注射的方法给予美罗培南能够早期达到有效的稳态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静脉持续注射 血清 脑脊液 药物浓度
下载PDF
不同给药途径万古霉素在脑脊液和血液中药物浓度及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志勇 漆松涛 +1 位作者 方陆雄 邱炳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革兰氏阳性菌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将26例确诊革兰氏阳性菌脑膜炎成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治疗组每日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加鞘内给药,对照组仅静脉用药。分别收集血液和脑脊...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革兰氏阳性菌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将26例确诊革兰氏阳性菌脑膜炎成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治疗组每日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加鞘内给药,对照组仅静脉用药。分别收集血液和脑脊液,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其中的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结果两组比较,在脑脊液药物浓度、用药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用药过程中和随访的3~12个月期间,除1例出现"红人综合征"外,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可能是一种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性脑膜炎的安全、有效方法,可达到数倍于最小抑菌浓度的药物浓度,并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鞘内给药 药物浓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