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接种剂对红花非药用部位堆肥过程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于佳悦 许洪波 张娱 《西北园艺》 2024年第1期62-64,共3页
为实现红花非药用部位的循环利用,以红花非药用部位为堆肥基质,采用好氧堆肥进行发酵,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的接种剂对红花非药用部位堆肥过程的影响,动态监测了一个堆肥周期内各堆肥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EM菌剂处理能更显著加快堆肥进程... 为实现红花非药用部位的循环利用,以红花非药用部位为堆肥基质,采用好氧堆肥进行发酵,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的接种剂对红花非药用部位堆肥过程的影响,动态监测了一个堆肥周期内各堆肥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EM菌剂处理能更显著加快堆肥进程,在第18天时堆肥浸提液浸泡油麦菜种子的发芽指数达到87%,这一结果可为红花非药用部位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堆肥产品总养分的质量分数达到6%,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种植空心菜的表现也优于市售有机肥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药用部位 堆肥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的杨梅苷含量
2
作者 刘娥 邹福贤 范世明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杨梅苷含量的HPLC方法,并对野生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的杨梅苷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采收并加工3批杨梅树的不同药用部位,包括根木质部、根韧皮部、树韧皮部、枝韧皮部、枝木质部、叶和果,采用HPLC法,以...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杨梅苷含量的HPLC方法,并对野生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的杨梅苷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采收并加工3批杨梅树的不同药用部位,包括根木质部、根韧皮部、树韧皮部、枝韧皮部、枝木质部、叶和果,采用HPLC法,以Ultimate X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20∶8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60 nm,建立测定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中杨梅苷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的杨梅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杨梅苷在3.891 8~194.590 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检测结果 RSD均低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703 5%,RSD为2.271 3%。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的杨梅苷含量在0.043 0%~13.917 0%,其中以韧皮部和叶含量较高,杨梅苷含量由高到低的部位为:树韧皮部>根韧皮部>枝韧皮部>叶>枝木质部≈根木质部>果实。果实中杨梅苷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下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杨梅苷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可用于杨梅树中杨梅苷的含量测定。该方法明确了杨梅树不同药用部位中杨梅苷含量的分布,其中以韧皮部和叶的含量最高,这为杨梅树修枝剪叶所产生的大量枝条再利用和杨梅树深入开发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杨梅苷 HPLC 含量测定 不同药用部位
下载PDF
基于GC-MS和多元统计分析鉴别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
3
作者 郑朝胚 黄德全 +7 位作者 张海瑜 冒德寿 张建铎 陈建华 赵四凤 张承明 王晋 叶艳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8-1412,共5页
目的 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鉴别。方法 采用GC-MS和多元统计分析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进行鉴别。优化GC-MS前处理溶剂,并采用PCA、HC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野坝子花、茎、叶可被明显区分,花、茎叶化... 目的 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鉴别。方法 采用GC-MS和多元统计分析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进行鉴别。优化GC-MS前处理溶剂,并采用PCA、HC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野坝子花、茎、叶可被明显区分,花、茎叶化学成分的差异较大,茎、叶化学成分的差异较小。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初始验证、留一交叉验证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本研究为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的鉴别及其花、茎掺杂样品的含量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坝子 药用部位 化学成分 GC-MS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苍耳不同药用部位代谢产物特征分析
4
作者 唐美琼 蓝祖栽 +7 位作者 胡营 韦筱媚 韦桂丽 梁莹 韦范 杨晓男 秦双双 缪剑华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7期1529-1534,共6页
目的:分析苍耳不同药用部位之间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质谱法(UPLC-ESI-MS)对苍耳根、茎和叶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代谢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 目的:分析苍耳不同药用部位之间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质谱法(UPLC-ESI-MS)对苍耳根、茎和叶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代谢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碎片信息的确认,结合软件数据库搜索鉴定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苍耳的根、茎和叶的化学组成得到有效区分,从3个部位中共鉴定出5902个代谢物,筛选出64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癌症中的中央碳代谢,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生物合成生物碱等通路。结论:从苍耳根、茎和叶代谢产物差异的角度揭示不同部位药性、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为苍耳类中药资源的最大化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草 非靶向代谢组学 药用部位 化学成分 代谢通路
下载PDF
西洋参非药用部位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5
作者 张教洪 朱彦威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21期16-18,49,共4页
西洋参非药用部位是西洋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补充,具有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和资源利用不充分、大有潜力可挖等产业发展特点。针对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要通过提高认识、完善西洋参全产业链、树立效益优先理念等... 西洋参非药用部位是西洋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补充,具有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和资源利用不充分、大有潜力可挖等产业发展特点。针对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要通过提高认识、完善西洋参全产业链、树立效益优先理念等措施,着力提升西洋参及非药用部位衍生效益,推动西洋参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药用部位 经济效益 衍生效益
下载PDF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中生物碱
6
作者 张汝胜 李霞 +3 位作者 王亚凤 阳丙媛 何瑞杰 黄永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34-3137,共4页
目的建立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中生物碱。方法以二氯甲烷-甲醇-正丁醇-水(10∶6∶0.1∶4)为溶剂体系,在固定相中添加三乙胺,在流动相中添加盐酸,采用正、反相置换模式。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经高分辨质谱、核... 目的建立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中生物碱。方法以二氯甲烷-甲醇-正丁醇-水(10∶6∶0.1∶4)为溶剂体系,在固定相中添加三乙胺,在流动相中添加盐酸,采用正、反相置换模式。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经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数据进行鉴定,同时测定其对酪氨酸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从1.60 g样品中分离得到610 mg纯度为97.5%的青藤碱和118 mg纯度为98%的N-氧化青藤碱,它们对酪氨酸酶均有弱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6.69×103、6.63×10^(3)μmol/L;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也较弱,IC_(50)值分别为6.40×10^(3)、3.9×10^(3)μmol/L。结论该方法简便高效,成品纯度高,可用于青藤碱、N-氧化青藤碱的大量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不容 药用部位 青藤碱 N-氧化青藤碱 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
下载PDF
中药非药用部位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月荣 刘晓丽 +2 位作者 詹海杰 李慧 詹海仙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8-153,共6页
中药非药用部位通常与传统药用部位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有效成分,也可能包括新的中药成分,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为充分利用中药非药用部位、丰富畜禽添加剂的种类,文章分析了中药的叶、根、果实等非药用部位的制备方法,并对中药非... 中药非药用部位通常与传统药用部位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有效成分,也可能包括新的中药成分,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为充分利用中药非药用部位、丰富畜禽添加剂的种类,文章分析了中药的叶、根、果实等非药用部位的制备方法,并对中药非药用部位饲料添加剂在猪、家禽和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了中药非药用部位开发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中药非药用部位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用部位 饲料添加剂 动物生产
原文传递
ICP-MS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紫菀不同药用部位中无机元素的差异
8
作者 李莉 常欣 +2 位作者 崔慧芳 孙胡琳 曹婷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7-1453,共7页
目的:测定紫菀不同药用部位无机元素含量。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紫菀样品中27个无机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OPLS-DA判别模型的建立与评估分析紫菀根和根茎中无机元素组成的特征元素。结果:与根部位相比... 目的:测定紫菀不同药用部位无机元素含量。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紫菀样品中27个无机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OPLS-DA判别模型的建立与评估分析紫菀根和根茎中无机元素组成的特征元素。结果:与根部位相比,根茎中无机元素Mg、Al、Fe、Ba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V、Cr、Cu、Zn、Ag、Cd、Tl、Ga、U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紫菀根和根茎中无机元素组成的特征元素为Cu、Cd、Zn、Tl、V、U、Cr、Ag、Ga,且含量差异较大,根中U、V、Cr、Ga、Ag元素大约是根茎中含量的2.7、2.1、1.6、1.6、1.5倍,而根茎中Cu、Cd、Tl、Zn元素大约是根中含量的2.0、1.6、1.5、1.4倍。此外,部分根茎样品中Cu元素含量超标。结论:紫菀不同药用部位无机元素的组成特征可为紫菀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 不同药用部位 无机元素 统计分析 特征元素
原文传递
牡丹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怡琳 张峰玮 +1 位作者 王健英 张磊 《基层中医药》 2023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牡丹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其药用部位以牡丹皮为主,其余非药用部位常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牡丹药用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的发展,非药用部分渐成市场的新宠。目前国内有关非药用部分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于其提取物或单... 牡丹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其药用部位以牡丹皮为主,其余非药用部位常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牡丹药用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的发展,非药用部分渐成市场的新宠。目前国内有关非药用部分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于其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理药效方面。因此,牡丹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进一步探讨其药理功能及相关化学成分对于促进牡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牡丹非药用部位富含芍药苷、多酚类、没食子酸和常规营养成分,具有美容护肤、抗炎抑菌、抗氧化等功效。同时还发现牡丹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活性。国内外已经用牡丹提取物和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烯类、生物碱和皂苷等研制了许多化妆品。此外还发现牡丹具有抗肿瘤、抗真菌、抗细菌、降血糖以及抗衰老等药理功能。这说明牡丹非药用部位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此外,还可将牡丹非药用部分作为原料进行提取分离得到其他有效成分,如多酚化合物、黄酮化合物、鞣质等。目前关于牡丹非药用部位的研究报道较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因此,我们应加大对非药用部位在各行业中的研发力度,促进我国非药用部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笔者通过对牡丹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药用部位 化学成分 营养价值 药理作用
下载PDF
桑树不同药用部位的降血糖效果比较 被引量:38
10
作者 吴志平 周巧霞 +1 位作者 顾振纶 谈建中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5-217,共3页
桑树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以春天采集的桑叶、桑白皮、桑枝(嫩枝)和桑皮4种中药材为材料,究了4种中药材的乙醇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结果显示,这4中药材都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关键词 桑属植物 药用部位 链脲佐菌素 降血糖
下载PDF
荭草不同药用部位抗心肌缺血作用及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勇 郑林 +4 位作者 王爱民 兰燕宇 李勇军 何迅 王永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520-2522,共3页
目的针对荭草对心血管方面的作用,确定荭草药材的药用部位。方法以大鼠和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结扎冠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和离体心脏冠脉流量灌注模型,分别观察荭草各部位(全株、根及粗茎、带叶茎枝、花穗)对上述实验模型心电图、心肌梗... 目的针对荭草对心血管方面的作用,确定荭草药材的药用部位。方法以大鼠和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结扎冠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和离体心脏冠脉流量灌注模型,分别观察荭草各部位(全株、根及粗茎、带叶茎枝、花穗)对上述实验模型心电图、心肌梗塞范围和冠脉流量的影响;同时对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异荭草素、荭草素和原儿茶酸)及其指纹图谱进行测定,以探讨荭草对心血管作用的物质基础。结果荭草全株、带叶茎枝、花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缺血心肌心电图,使缺血范围降低;可明显增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其中带叶茎枝和花穗的综合作用较优,而根及粗茎最弱。不同部位异荭草素、荭草素和原儿茶酸的含量均呈现相同趋势:带叶茎枝>花穗>根及粗茎;指纹图谱亦显示不同药用部位的特异性差异。结论荭草的带叶茎枝和花穗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药用部位,并且其中异荭草素、荭草素等化学成分的多寡与药效强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为药材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荭草 药用部位 心肌缺血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当归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薛文新 华永丽 +3 位作者 郭延生 纪鹏 吴海燕 魏彦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9-154,共6页
采用LC-MS分离鉴定当归不同药用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当归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液相色谱图相似度评价,使用SPSS 13.0分析软件,对当归不同药用部位鉴定出的每个色谱峰的相对含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初步鉴... 采用LC-MS分离鉴定当归不同药用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当归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液相色谱图相似度评价,使用SPSS 13.0分析软件,对当归不同药用部位鉴定出的每个色谱峰的相对含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初步鉴定出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共有成分12种,即阿魏酸、6,7-环氧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F、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E-藁本内酯、E-丁烯基苯酞、Z-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当归不同药用部位色谱图整体之间相似度比较高,均在0.972以上.T检验结果表明,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与全当归化学成分部分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含量与其全当归相比均具有一定的差异,当归分部位用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药用部位 LC-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HPLC测定冬虫夏草不同药用部位腺苷的含量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玉婷 朱曼萍 +1 位作者 王丹红 王建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57-858,共2页
关键词 HPLC测定 冬虫夏草菌 药用部位 腺苷 现代药理研究 质量控制 《中国药典》 有效成分
下载PDF
忍冬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会军 张重义 李萍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76-477,共2页
目的:对忍冬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金银花、忍冬藤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成分。其中从金银花中鉴定出28种,从忍冬藤中鉴定出26种,两者共有成分18种,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85.23%、83.42%,相... 目的:对忍冬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金银花、忍冬藤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成分。其中从金银花中鉴定出28种,从忍冬藤中鉴定出26种,两者共有成分18种,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85.23%、83.42%,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棕榈酸和亚油酸。结论:金银花、忍冬藤中挥发油成分具有高度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 药用部位 挥发油 成分分析 GC-MS分析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性状和质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琳 张豆豆 +3 位作者 李文斌 杨相 王文全 侯俊玲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9-833,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和质量差异。方法:以12个采样点的3年生栽培甘草为对象,收集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与总黄酮、总皂苷、甘草苷、甘草酸等质量特征,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和质量差异。方法:以12个采样点的3年生栽培甘草为对象,收集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与总黄酮、总皂苷、甘草苷、甘草酸等质量特征,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形态、质地、气味的差异相对较小,表皮特征、芦头直径和重量的差异相对较大;②质量特征上,不同产地的甘草总黄酮、总皂苷、甘草酸、甘草苷等4种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宁夏红寺堡、内蒙古赤峰和甘肃榆中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高,内蒙古独贵塔拉和吉林白城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低;③地理位置上随着经度的增加,甘草的总黄酮含量呈现出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总皂苷含量逐渐降低,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结论:本研究可为栽培甘草的药用部位规格等级划分和品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产地 栽培甘草 药用部位 性状 质量
原文传递
当归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唐文文 李国琴 晋小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58-60,共3页
目的分析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方法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含量。结果当归尾中挥发油和浸出物的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922 8%和58.9%;当归头的... 目的分析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方法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含量。结果当归尾中挥发油和浸出物的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922 8%和58.9%;当归头的挥发油和浸出物含量均为最低,仅为0.5187%和47.8%。当归尾中挥发油藁本内酯含量最低,为21.39%;当归身含量最高,为60.41%,是当归尾中的3倍。当归不同药用部位阿魏酸含量为:当归尾>当归身>全当归>当归头。结论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当归入药时,应注意合理选用,以使当归能更好的发挥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不同药用部位 浸出物 挥发油 阿魏酸
下载PDF
莲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小亮 章军 +2 位作者 马小军 王智民 刘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为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植物,具有多个通用名(Indian lotus, Chinese water lily, sacred lotus等)和学名(Nelumbium nelumbo,N.speciosa,N.speclosum,Nymphaea nelumbo等)。
关键词 药用部位 化学成分 综述
下载PDF
中药茜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不同药用部位精准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慧 包永睿 +2 位作者 王帅 李天娇 孟宪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1-407,共7页
目的:研究和比较茜草根、茎、叶、花及果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活性,明确茜草发挥特定药效的部位,为茜草资源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茜草根、茎、叶、花、果的指纹图谱;采用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2,2-连氮(3... 目的:研究和比较茜草根、茎、叶、花及果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活性,明确茜草发挥特定药效的部位,为茜草资源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茜草根、茎、叶、花、果的指纹图谱;采用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2,2-连氮(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自由基(ABTS)法,以半数清除浓度(EC50)评价茜草各部位醇提物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以NO、IL-6炎性因子评价茜草各部位抗炎活性;采用噻唑蓝法(MTT),以抑制率评价茜草各部位醇提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茜草各部位HPLC指纹图谱在色谱峰数量及相对峰面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化学对照品比对出12种化学成分;茜草根醇提物对肝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显著,抗炎效果最好,茜草花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最高。结论:茜草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群存在差异,差异的化学成分群是茜草不同部位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药效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为茜草各药用部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草 指纹图谱 抗氧化 抗炎 抗肿瘤 精准药用部位
下载PDF
徐长卿不同药用部位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1
19
作者 申庆亮 苗元峰 王永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6-76,103,共2页
徐长卿为常用的中药,具有祛风化湿、行气通络作用,除在中药处方中使用外,尚有以其为原料制备徐长卿注射或丹皮酚注射液者。《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用其根及根茎。但目前市售品为全草。为保证临床疗效,今对新品及陈旧品的徐长... 徐长卿为常用的中药,具有祛风化湿、行气通络作用,除在中药处方中使用外,尚有以其为原料制备徐长卿注射或丹皮酚注射液者。《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用其根及根茎。但目前市售品为全草。为保证临床疗效,今对新品及陈旧品的徐长卿根、茎、叶等不同部位的丹皮酚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长卿 药用部位 丹皮酚 含量 测定
下载PDF
肿节风不同药用部位及野生与栽培品指纹图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钢力 姚令文 +1 位作者 翟为民 林瑞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研究肿节风地上药用部位与全株的差异、野生与栽培品的差异。方法收集了3个常用产地的药材(含野生及栽培品)全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地上、地下、全草及野生与栽培品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选定的检测方法下所呈现的指... 目的研究肿节风地上药用部位与全株的差异、野生与栽培品的差异。方法收集了3个常用产地的药材(含野生及栽培品)全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地上、地下、全草及野生与栽培品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选定的检测方法下所呈现的指纹图谱中,地上与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的组成相似,但质量分数有一定的差别;来自同一产地的野生与其栽培品的指纹图谱相差不大。结论由于地下部分在全株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均不到10%),相比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的指纹图谱与全草更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节风 指纹图谱 药用部位 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