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药用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郭辉 陈灿 +8 位作者 张宗琼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李丹婷 夏秀忠 冯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6-914,共9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2%、11.90%、3.39%、4.64%和6.2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878、2.0453、1.7727、1.1567和2.0379。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相关,累计贡献率达63.759%,第3、第4主成分特征值相近,贡献率分别为16.306%和15.542%,抽穗期与花药长度是影响的决定因子,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特征。7个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梧州市(1.6731)>玉林市(1.5784)>贵港市(1.5070)>南宁市(1.3325)>来宾市(1.2131)>贺州市(0.9629)>钦州市(0.3819),梧州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梧州市是广西药用野生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药用野生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bar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 被引量:16
2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2 位作者 刘琳莉 徐言宏 刘友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较少。虽然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并能释放内容物 ,但杂交后结实率为 0 ,表明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杂交不亲和。他们的不亲和性不是在花粉的萌发和穿过柱头这一阶段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没有发生成功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转BAR基因水 花粉杂交 基因漂移 生殖生物学 抗除草剂基因 安全性
下载PDF
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基因水稻的不亲和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琳莉 强胜 +1 位作者 宋小玲 胡金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9-472,T001,共5页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转基因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及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以明确两者之间不亲和性发生的阶段,为判断其能否发生基因漂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栽培稻(Y003和99t)的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率...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转基因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及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以明确两者之间不亲和性发生的阶段,为判断其能否发生基因漂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栽培稻(Y003和99t)的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率均比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的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速度较慢,且分别在到达花柱中部(Y003)或花柱基部(99t)时停止生长,顶端异常膨大,杂交子房逐渐萎缩,结实率为0。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是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能进入胚囊完成受精,在自然条件下转基因栽培稻中的外源基因向药用野生稻漂流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显微镜技术 药用野生 转基因水 杂交不亲和性 基因漂流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毕继安 王芳 +4 位作者 张国芳 朱宏芬 沈岚 郑红英 严成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86-89,共4页
以药用野生稻为试验材料,分别选用传统的CTAB提取法、CTAB改良方法、碱裂解法、磁珠法、吸附柱法、尿素提取法及酶消化法7种方法提取水稻叶片组织DNA,7种方法分别标记为A~G。通过比较这些方法提取出DNA的浓度和纯度,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 以药用野生稻为试验材料,分别选用传统的CTAB提取法、CTAB改良方法、碱裂解法、磁珠法、吸附柱法、尿素提取法及酶消化法7种方法提取水稻叶片组织DNA,7种方法分别标记为A~G。通过比较这些方法提取出DNA的浓度和纯度,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势。7种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基因组,按获得DNA浓度表现为A>B>F>C>G>E>D,纯度表现为D>E>C>G>B>F>A。综合考量DNA的纯度、浓度、提取时间、成本、安全无毒等方面因素,若对基因组的质量要求不高,只是做简单的检测且考虑成本问题,可以选择CTAB提取法、CTAB改良方法和尿素提取法;若需要高纯度基因组,可以选择磁珠法、吸附柱法、碱裂解法;若考虑安全无毒、快速提取及成本可控,可以选择磁珠法、吸附柱法;若样品稀有,可以选用CTAB提取法和CTAB改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叶片 基因组 提取方法 有利基因
下载PDF
筛选和转化药用野生稻TAC克隆获得耐旱水稻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蕊 张欢欢 +5 位作者 陈志雄 SHAHID Muhammad Qasim 傅雪琳 刘耀光 刘向东 卢永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45-1457,共13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一种可有效转移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方法,为进一步大量开展利用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植物抗性相关转录因子AP2/EREBP和bZIP家族基因保守序列为探针,采用同位素α-32P对探针进行标...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一种可有效转移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方法,为进一步大量开展利用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植物抗性相关转录因子AP2/EREBP和bZIP家族基因保守序列为探针,采用同位素α-32P对探针进行标记,通过Southern杂交对药用野生稻TAC文库进行第一轮筛选;所获得阳性克隆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进行第二轮筛选;最后利用PCR方法对第二轮筛选所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验证。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阳性克隆转入栽培稻品种日本晴,利用TAC载体插入片段两端的抗性标记Hpt和SacB,通过PCR扩增检测和和Southern杂交对转化植株进行鉴定。采用PEG胁迫法和生理指标变化对转基因T2植株的芽期、苗期耐旱性进行鉴定。【结果】第一轮TAC文库筛选共获得1 073个阳性克隆,其中,以AP2/EREBP的保守序列为探针筛选出606个、bZIP为探针筛选出467个。对这些阳性克隆进行第二轮筛选,从中共获得147个阳性克隆,其中,AP2/EREBP为探针筛选出95个、bZIP为探针筛选出52个。PCR验证有103个阳性克隆能够扩增出目的片段,分别是利用AP2/EREBP设计的引物筛选出63个克隆和bZIP的40个克隆,阳性克隆得率分别为66.32%和76.92%。通过农杆菌转化,以编号为52D-M16和22D-P2(与AP2/EREBP相关)以及55R-A17、49R-O14和8-A24(与bZIP相关)的克隆转化水稻日本晴均获得转化植株,转化试验结果发现外源插入片段越大则克隆转化的成苗率越低。抗性鉴定、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均证明外源片段已转入受体水稻品种日本晴中。芽期抗旱性鉴定表明R12-23、R15-41和R1-8 3份材料的耐旱性优于受体日本晴,苗期鉴定显示M63-9和R12-23的耐旱性较强。综合认为,R12-23具有较好的耐旱性。【结论】通过构建药用野生稻TAC文库并结合特异克隆筛选和遗传转化方法,可以进行有利基因的转移,结合进一步的育种,有望实现药用野生稻在育种上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oryza OFFICINALIS WALL ) TAC文库 遗传转化 耐旱性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转育后代一个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定位 被引量:56
6
作者 谭光轩 任翔 +3 位作者 翁清妹 时振英 祝莉莉 何光存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24-729,共6页
从药用野生稻渗入后代选育的水稻株系B5表现为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对B5与籼稻品种明恢 6 3杂交组合的 187个重组自交系 (RILs)进行了抗白叶枯病接种鉴定 ,采用分离集团分析法 (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 ,在第 1染色... 从药用野生稻渗入后代选育的水稻株系B5表现为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对B5与籼稻品种明恢 6 3杂交组合的 187个重组自交系 (RILs)进行了抗白叶枯病接种鉴定 ,采用分离集团分析法 (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 ,在第 1染色体上筛选到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相连锁RFLP分子标记。利用RILs抗病性表现型鉴定资料和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将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位在第 1染色体短臂的C90 4和R5 96之间 ,这两个分子标记间遗传距离为 1 3cM。该基因对RILs群体抗病性变异的贡献率为 5 2 96 % ,是一效应值较大的主效基因。这一抗白叶枯病基因不同于已报道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位点 ,因此将其命名为Xa2 9(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白叶枯病 药用野生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云南药用野生稻自然生态群的新发现及其特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程在全 黄兴奇 +6 位作者 钱君 张义正 吴成军 王丹青 唐志敏 王玲仙 周英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7-274,共8页
野生稻包括云南药用野生稻 (OryzaofficinalisWall .exWatt.,染色体组CC ,染色体数2n =2 4 )是宝贵的基因资源库 ,自然分布急剧减少。 2 0 0 1年 ,在云南耿马孟定遮甸新发现了1个药用野生稻分布点 ,该地药用野生稻植株高度可塑性大 ,可... 野生稻包括云南药用野生稻 (OryzaofficinalisWall .exWatt.,染色体组CC ,染色体数2n =2 4 )是宝贵的基因资源库 ,自然分布急剧减少。 2 0 0 1年 ,在云南耿马孟定遮甸新发现了1个药用野生稻分布点 ,该地药用野生稻植株高度可塑性大 ,可以根据密度和荫蔽情况自动大幅度调节株高 ;比其它生态群的结实率高 ;而其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抗稻瘟病能力中等偏上 ,抗白叶枯病害能力强 ,抗螟虫和稻飞虱能力也很强。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居群药用野生稻蛋白质含量比其它野生稻的高 ,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 ,说明品质较好。本发现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药用野生稻原生地保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药用野生 生态群 白叶枯病 野生 基因 品质
下载PDF
栽培稻-药用野生稻杂种F_1及回交后代的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被引量:18
8
作者 颜辉煌 颜辉煌 +4 位作者 程祝宽 刘国庆 陈纯贤 闵绍楷 朱立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以digoxigenin标记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总DNA作探针,未标记的栽培稻(Oryza sativa)总DNA封阻(1:16),对栽培稻一药用野生稻Fi及回交后代材料根尖体细胞染色体... 以digoxigenin标记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总DNA作探针,未标记的栽培稻(Oryza sativa)总DNA封阻(1:16),对栽培稻一药用野生稻Fi及回交后代材料根尖体细胞染色体制片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出3个双单体异源附加系和4个单体异源附加系。当标记探针用anti-digoxigenin-POD和DAB检测时,药用野生稻染色体显棕色,栽培稻染色体则因Giemsa对染而显浅蓝色;标记探针用anti-digoxigenin-FITC检测时,药用野生稻染色体发出黄绿色荧光,而栽培稻染色体则因PI对染而发出红色荧光。在异源附加系的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药用野生稻染色质所占区域也很明显。由此看来,有可能利用GISH技术来区分A与稻属的其他基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药用野生 异源附加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秦学毅 朱汝财 +4 位作者 韦素美 武波 黄凤宽 李道远 唐建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3-576,共4页
从 198份药用野生稻资源中筛选出一批广谱高抗褐飞虱抗源 (其中 3份为免疫级 )并对这些抗源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离体幼胚培养获得绿苗 ,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 ,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 从 198份药用野生稻资源中筛选出一批广谱高抗褐飞虱抗源 (其中 3份为免疫级 )并对这些抗源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离体幼胚培养获得绿苗 ,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 ,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 ,获得了高世代 (B4 F5)株系。同时利用外源DNA花粉管导入法对药用野生稻广谱高抗褐飞虱基因导入栽培稻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具有某些性状的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褐飞虱 抗虫鉴定 利用 远缘杂交
下载PDF
利用水稻C_0t-1DNA和基因组DNA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蓝伟侦 何光存 +1 位作者 吴士筠 覃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83-1090,共8页
目的研究中高度重复序列在稻属不同物种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栽培稻C0t-1DNA和基因组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结果C0t-1DNA覆盖栽培稻、药用野生... 目的研究中高度重复序列在稻属不同物种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栽培稻C0t-1DNA和基因组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结果C0t-1DNA覆盖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比例(%)和大小(Mb)分别为47.10±0.16,38.61±0.13,44.38±0.13和212.33±1.21,269.42±0.89以及532.56±1.68。栽培稻gDNA在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的覆盖率约为91.0%和93.6%,含量分别约为634Mb和1123Mb,各有365Mb和591Mb不属于源自栽培稻基因组的中高度重复序列,未被栽培稻gDNA所覆盖的部分,分别为64Mb和78Mb左右。此外,以C0t-1DNA的组成为依据,对这3个种核型进行了同源性聚类。结论稻属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和功能基因一样,在不同种中也存在着高度同源性和保守性,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下来。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基因组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加倍的结果,药用野生稻这种序列扩增相对疣粒野生稻要缓和得多。另外,这两个野生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存在加倍、重排和基因选择性丢失等现象,形成了具有自己种的特异性的基因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0T-1 DNA CGH 核型 药用野生 疣粒野生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抗源对褐稻虱的抗性遗传及利用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秦学毅 韦素美 +2 位作者 武波 黄凤宽 覃祖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62-64,共3页
利用广谱高抗褐稻虱的药用野生稻(CC染色体组)与感虫栽培稻(AA染色体组)品种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幼胚培养获得绿苗,经过4代回交和4代自交,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获得了高世代B4F4株系。对其亲本和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药用野生... 利用广谱高抗褐稻虱的药用野生稻(CC染色体组)与感虫栽培稻(AA染色体组)品种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幼胚培养获得绿苗,经过4代回交和4代自交,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获得了高世代B4F4株系。对其亲本和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抗性受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药用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抗源 抗性遗传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玲 张敦宇 +9 位作者 陈越 付坚 王波 钟巧芳 余腾琼 肖素勤 柯学 殷富有 王玲仙 程在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17-1425,共9页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白叶枯病 抗性 鉴定评价 云南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苏龙 徐志健 +12 位作者 乔卫华 郑晓明 梁云涛 丁膺宾 刘莎 齐兰 公婷婷 梁新霞 王君瑞 张丽芳 程云连 兰进好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3-610,共8页
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 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平均值为0.2112;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0393~0.9296之间变动,平均值为0.3624。数据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12个药用野生稻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梧州-3>南宁-1>梧州-2>梧州-1>南宁-2>玉林-2>贵港-2>梧州-4>玉林-3>玉林-1>贺州>贵港-1,其中指数高的居群均分布于梧州市和南宁市两地,因此确定了这两地为广西药用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通过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药用野生稻材料间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显示当引物按照PIC值降序排列时,10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升序排列时,21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研究表明,在进行药用野生稻大居群聚类分析时,SSR引物适宜数量应多于21对,最低不得少于10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遗传多样性中心 聚类分析 SSR引物数量
原文传递
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利用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秦学毅 朱汝财 +4 位作者 唐健淮 李维科 李道远 韦素美 黄凤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与已知的14个抗性基因不等位,结果发现广西药用野生稻与国外药用野生稻的抗性基因(隐性基因)不同。初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抗性基因。在利用方面,通过幼胚离体培养获得绿苗,经多代回交和自交,成功地将CC染色体组中的抗性基因转育到栽培稻中,获得了BC4F5高世代、异源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褐飞虱 遗传分析 等位性测定
下载PDF
稻属种间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钟代彬 罗利军 应存山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4,共4页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BC2F1),经自效获得BC2F2,部分株系农艺性状优良,结实正常,高抗褐飞虱。研究表明,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通过两次回交并结合胚拯救转移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药用野生 种间杂交 褐飞虱 基因转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欢欢 刘蕊 +1 位作者 郭海滨 李亚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42-45,共4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这些基因对改良栽培稻和培育新种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通过综述了国内外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在抗病性、抗虫性以及稻米品质... 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这些基因对改良栽培稻和培育新种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通过综述了国内外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在抗病性、抗虫性以及稻米品质方面具有优良性状,目前对这些优异基因的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单片段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及单个基因材料的获得,但在利用过程中仍存在遗传学背景不清楚、常规育种效率不高两方面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通过建立药用野生稻全基因组基因嵌入突变体库,利用可转化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和转基因技术,将大片段克隆导入栽培稻中,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可将药用野生稻的优良基因转入栽培稻,并已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基因与种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基因组文库 优异基因
下载PDF
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种群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燕理 陈淼 +9 位作者 刘驰 黄金艳 马增凤 陈英之 张树林 杨新庆 黄大辉 李丹婷 刘丕庆 李容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439-4441,4447,共4页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0%;24个多态位点共检测出103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4.291 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是2.511 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3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72 0。根据聚类结果分析,从243份材料中筛选出31份核心种质,包含了24个SSR位点检测到的所有的遗传变异,其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595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是0.586 3,基本上可以代表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宁 广西 普通野生(oryza RUFIPOGON Griff.)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复合体ITS1和ITS2序列变异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龚汉雨 刘如亮 +3 位作者 董正伟 刘虹 覃瑞 李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2-447,共6页
通过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5个野生稻种基因组完整的ITS区及5.8S区,并与栽培稻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探讨了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内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ITS1和ITS2均有较高的G/C含量... 通过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5个野生稻种基因组完整的ITS区及5.8S区,并与栽培稻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探讨了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内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ITS1和ITS2均有较高的G/C含量,ITS1序列的长度多态性相对较高,ITS2序列的碱基突变频率较高。药用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亲缘关系很近,而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远;短药野生稻、斑点野生稻、澳洲野生稻与药用野生稻亲缘关系渐近,处于进化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复合体 系统进化分析 ITS序列
原文传递
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世春 陈成斌 +6 位作者 梁云涛 杨庆文 乔卫华 曾华忠 徐志健 黄娟 张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995,共5页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4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24.14%。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8...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4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24.14%。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85个居群、2318份药用野生稻资源,有效地保存了广西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药用野生稻原生地新的分布点15个以及植株高达5.2m、茎秆高位分蘖有3~4个分枝和半卷叶药用野生稻等特殊种质资源。根据调查结果和对广西药用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的分析,对未来药用野生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调查收集 保护
原文传递
非AA染色体药用野生稻的利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学毅 冯锐 +3 位作者 郭辉 唐建淮 朱汝才 刘百龙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284-1288,共5页
为充分利用药用野生稻的高蛋白、分蘖力强以及高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等优异基因,以4个不同栽培稻品系为母本,以药用野生稻"1665"为父本,通过组织培养、连续回交和自交,观察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F1植株... 为充分利用药用野生稻的高蛋白、分蘖力强以及高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等优异基因,以4个不同栽培稻品系为母本,以药用野生稻"1665"为父本,通过组织培养、连续回交和自交,观察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F1植株都不能正常结实,4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表现为4个类型(母本型、父本型、中间型和超亲型),其中分蘖力表现为超亲优势。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了远缘杂种后代,并在药用野生稻×桂99和药用野生稻×西乡糯2个组合的后代中分别选育出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株系。在P1×P2组合的BC4F10后代中成功选育出具有CC染色体药用野生稻亲缘、结实率达92%、株型较好、抗白叶枯病、对不育系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水稻新品系(药恢118和药恢121)。因此,AA与CC染色体的远缘杂交是可行的,但需多配组合,在选育过程中注重农艺性状的选择,加强回交和自交选育,并注重对每个世代的抗性鉴定及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远缘杂交 幼胚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