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0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平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菌丝体差异代谢物分析
1
作者 刘芹 黄保 +4 位作者 胡素娟 牛森园 吴杰 周奥硕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为了解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形成的代谢物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MS/MS)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发菌完成期(MM)、原基期(MP)及子实体分化期(MF)的平菇菌丝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 为了解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形成的代谢物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MS/MS)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发菌完成期(MM)、原基期(MP)及子实体分化期(MF)的平菇菌丝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PC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3个时期平菇菌丝体中的代谢产物具有明显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VIP(vari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1和差异倍数值(fold change)≥2或≤0.5为条件对MM vs MP、MM vs MF和MP vs MF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获得139个、147个和67个差异代谢物,变化倍数最大的物质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生物碱、有机酸等,说明这些差异代谢物对平菇子实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KEGG分析表明,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20条代谢通路表现活跃。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脂质、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之间明显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为平菇子实体发育机制和标准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代谢组学 菌丝体 差异代谢物 子实体发育
下载PDF
菌丝体-杨木颗粒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保温阻燃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伟华 郝旸 石碧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6,72,共7页
石油基高分子多孔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塑料污染(“白色污染”)。在这项工作中,采用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合成策略,通过在杨木颗粒上接种培养真菌菌丝体,使其生长贯穿整个颗粒,最终制备出了一种菌丝体-杨木颗粒多孔复合材料。结果表... 石油基高分子多孔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塑料污染(“白色污染”)。在这项工作中,采用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合成策略,通过在杨木颗粒上接种培养真菌菌丝体,使其生长贯穿整个颗粒,最终制备出了一种菌丝体-杨木颗粒多孔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多孔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0.165 g·cm^(-3))、较高的孔隙率(82.7%)和疏水性(接触角:131.8°),并展示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压缩强度2.39 MPa;杨氏模量9.79 MPa)。另外,多孔复合材料还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0.066 W/mK)和优异的阻燃性能(氧指数为28.4%)。这项研究工作展示了一种简捷和清洁环保的菌丝体-杨木颗粒多孔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对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丝体 杨木颗粒 复合材料 保温 阻燃
原文传递
基于VGG-UNet的食用菌菌丝体表型参数自动测量方法
3
作者 陈燕 陆嘉豪 +1 位作者 胡小春 祁亮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40,共8页
食用菌菌丝体表型特征是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和科学育种的重要依据。针对传统阈值分割方法提取菌丝体区域易受到光照不均、菌丝体不规则生长和培养皿内产生代谢物等因素干扰的问题,制作食用菌菌丝体图像数据集,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 食用菌菌丝体表型特征是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和科学育种的重要依据。针对传统阈值分割方法提取菌丝体区域易受到光照不均、菌丝体不规则生长和培养皿内产生代谢物等因素干扰的问题,制作食用菌菌丝体图像数据集,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食用菌菌丝体表型参数自动测量方法。将U-Net网络编码器部分替换为VGG16的前13个卷积层,引入预训练权重,构建适用于菌丝体分割的VGG-UNet模型。测试集上对比实验表明,该模型的平均交并比达到98.18%,比原始U-Net模型高0.93个百分点。经该模型获取菌丝体分割图像后,利用OpenCV相关函数计算菌丝体的半径、周长、面积、覆盖度、圆整度这5个表型参数。将人工测量方法与本文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菌丝体半径、周长、面积和覆盖度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79 5、0.991 5、0.975 0和0.975 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20 mm、4.73 mm、176.74 mm^(2)和3.16%。经测试,本文方法能准确地完成食用菌菌丝体表型参数自动测量任务,为食用菌表型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菌丝体 表型参数 深度学习 图像处理 语义分割 VGG-UNet
下载PDF
虎奶菌菌核及其发酵菌丝体中的成分比较
4
作者 郭斌 秦新政 +1 位作者 王慊 樊永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289,共7页
该研究通过测定虎奶菌菌核及其发酵菌丝体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和组成成分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虎奶菌菌丝体及其菌核中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C、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利用传统比色法测定其多糖、三萜... 该研究通过测定虎奶菌菌核及其发酵菌丝体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和组成成分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虎奶菌菌丝体及其菌核中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C、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利用传统比色法测定其多糖、三萜、多酚等活性成分,GC-MS技术对其组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营养成分中虎奶菌菌核和发酵菌丝体的总糖、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C、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并且菌核中脂肪、维生素C、脂肪酸含量均高于菌丝体,而菌丝体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菌核。活性成分中虎奶菌菌丝体与菌核的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活性成分中菌核与菌丝体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虎奶菌菌丝体和菌核的组分主要是酸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菌丝体和菌核的共性成分有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亚麻酸甲酯、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在菌丝体中主要化合物分别为亚麻酸甲酯、亚油酸、二十碳烯酸、5-羟甲基二氢呋喃-2-酮,菌核中主要为亚麻酸、丙三醇、硬脂酸,对比研究发现,菌丝体和菌核的化合物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虎奶菌菌丝体与菌核相比,其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组成基本一致,菌丝体的组分更为丰富。因此,虎奶菌液体发酵菌丝体同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奶菌 菌核 发酵菌丝体 营养成分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外源添加物对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戴永琪 朱雨馨 +4 位作者 沈梦玲 朱蕴兰 范晓博 周芸好 黄立杰 《农业工程》 2024年第3期97-103,共7页
为了探究外源添加物对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产量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在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油酸、α-萘乙酸、维生素B2和桑白皮水提物4种添加物,经液体发酵后,测定了菌丝体产量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试验结... 为了探究外源添加物对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产量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在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油酸、α-萘乙酸、维生素B2和桑白皮水提物4种添加物,经液体发酵后,测定了菌丝体产量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试验结果显示,4种外源添加物都能显著增加桑黄菌丝体产量和多糖含量(P<0.05),其中最优外源添加物为油酸,当油酸浓度2.4 mL/L时,菌丝体产量最高,达2.86 mg/mL,是空白对照的7.15倍,在此油酸浓度下,胞外多糖含量最大,达56.04 mg/mL,是空白对照的7.71倍;当油酸浓度1.2 mL/L时,桑黄胞内多糖含量最高,达60.07 mg/g,是空白对照的3.96倍。其他3种添加物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桑黄菌丝体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P<0.05)。4种外源添加物是有效提高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产量和多糖含量的诱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外源添加物 菌丝体 多糖含量 诱导因子
下载PDF
Na_(2)SeO_(3)对药食用真菌羊肚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李梦桐 玛依拉 +3 位作者 于吕健 丁宇 阳瑾 焦子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504,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羊肚菌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浓度,掌握多种培养基的最适富硒配方,为开发富硒羊肚菌产品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六妹羊肚菌作为富硒载体,亚硒酸钠为硒源,进行制备试验,通过...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羊肚菌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浓度,掌握多种培养基的最适富硒配方,为开发富硒羊肚菌产品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六妹羊肚菌作为富硒载体,亚硒酸钠为硒源,进行制备试验,通过平板、原种和栽培种制备试验,系统分析在不同培养基上,不同硒浓度对羊肚菌菌丝的生长趋势,菌丝密度,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在液体摇培中,硒浓度≤20 mg/L,菌丝形态无明显变化,且随浓度升高,对羊肚菌菌丝促生作用增强,且20 mg/L时干重最大;在母种培养基上,硒浓度≤20 mg/L,对羊肚菌的菌丝生长,菌丝密度,菌丝形态均没有影响;在原种培养基上,硒浓度≤20 mg/L,菌丝密度与菌丝形态无明显变化,且对羊肚菌的菌丝有促生作用,在10 mg/L时最强;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硒浓度20 mg/L,对羊肚菌菌丝体的促生作用最强,菌丝密度与菌丝形态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以亚硒酸钠作为硒源,硒浓度在10~20 mg/L效果最好,可作为羊肚菌富硒栽培较为理想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硒酸钠 六妹羊肚菌 菌丝体 富硒
下载PDF
猴头菌子实体与液态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差异及其在改善胃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王瑞琦 王植朔 +2 位作者 那治国 梁珊珊 徐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9-248,共10页
猴头菌是传统的食药两用菌,具有猴头菌多糖、猴头菌素、猴头菌酮、麦角甾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对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具有有益调节作用。猴头菌有子实体和菌丝体两种形态,菌丝体又分为固态发酵菌丝体与液态发酵菌丝体。本文主要... 猴头菌是传统的食药两用菌,具有猴头菌多糖、猴头菌素、猴头菌酮、麦角甾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对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具有有益调节作用。猴头菌有子实体和菌丝体两种形态,菌丝体又分为固态发酵菌丝体与液态发酵菌丝体。本文主要对比阐述了猴头菌子实体与液态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差异以及它们在改善胃部疾病中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猴头菌液态发酵菌丝体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生产,以及功能食品和食用菌基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子实体 固态发酵菌丝体 液态发酵菌丝体 活性成分 胃部疾病
原文传递
黑皮鸡枞菌菌丝体发酵富硒条件优化及菌丝体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8
作者 范颖 牛文华 +1 位作者 郑珍 彭帮柱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96-302,共7页
目的优化黑皮鸡枞菌(Oudemansiella raphanipes,O.raphanipes)菌丝体发酵条件,考查其富硒规律及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菌丝体干重、菌丝体多糖含量和硒利用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分别考察外源硒浓度和发酵条件对黑皮鸡枞菌菌... 目的优化黑皮鸡枞菌(Oudemansiella raphanipes,O.raphanipes)菌丝体发酵条件,考查其富硒规律及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菌丝体干重、菌丝体多糖含量和硒利用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分别考察外源硒浓度和发酵条件对黑皮鸡枞菌菌丝体发酵富硒的影响。以3种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考察菌丝体多糖及富硒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黑皮鸡枞菌菌丝体富硒的最佳条件为:硒元素添加量5 mg/L、发酵温度25℃、装液量250 mL(500 mL三角瓶)、发酵起始pH 7.0。在该条件下,黑皮鸡枞菌的生物量、菌丝体多糖含量、硒利用率分别为(7.68±0.48)g/L、(3.82±0.24)%和(9.28±2.11)%。当富硒菌丝体多糖质量浓度为0.7mg/L时,其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9.05±1.94)%、(52.43±3.05)%和(63.87±2.95)%,分别比对照组(不添加硒)高80.84%、7.75%和34.01%。结论低浓度硒(5 mg/L)可以促进菌丝体生长及菌丝体多糖的累积,但高浓度硒(≥15 mg/L)会对菌丝体生长和菌丝体多糖累积产生抑制。硒利用率主要受菌丝体产量及菌丝体硒含量的影响。通过富硒培养,可以提高菌丝体多糖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皮鸡枞菌 菌丝体发酵 菌丝体多糖 亚硒酸钠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LC-QTOF-MS代谢组学解析牛樟芝子实体和菌丝体中氨基酸代谢差异 被引量:3
9
作者 郑焕 林冬梅 +4 位作者 刘峻源 张引莲 林标声 林占熺 李晶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4-266,共13页
为分析氨基酸在牛樟芝子实体和菌丝体代谢中的差异,采用LC-QTOF-MS系统质谱技术对牛樟芝子实体和菌丝体等3组样品进行代谢组分析,运用SIMCA软件(V16.0.2)对差异氨基酸代谢物进行筛选,分析重要氨基酸及其代谢途径,挖掘潜在标记物用于牛... 为分析氨基酸在牛樟芝子实体和菌丝体代谢中的差异,采用LC-QTOF-MS系统质谱技术对牛樟芝子实体和菌丝体等3组样品进行代谢组分析,运用SIMCA软件(V16.0.2)对差异氨基酸代谢物进行筛选,分析重要氨基酸及其代谢途径,挖掘潜在标记物用于牛樟芝品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分析。样品间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样品间在负离子条件下具有显著差异,在t检验P<0.05,VIP>1的条件下,牛樟芝子实体(ACFB)与液体培养14 d菌丝体(ACM-14)中有288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主要差异氨基酸有15种;在ACFB与液体培养28 d菌丝体(ACM-28)中有332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主要差异氨基酸有11种;ACM-14与ACM-28间存在283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主要差异氨基酸有14种。牛樟芝子实体与菌丝体间氨基酸代谢差异大于菌丝体间,其中以L-精氨酸差异尤为显著。本研究为挖掘牛樟芝子实体、菌丝体氨基酸标记性代谢物和开发产品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 LC-QTOF-MS 子实体 菌丝体 氨基酸代谢
下载PDF
一种榆黄蘑菌丝体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降血糖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美林 邓子言 +7 位作者 李万晴 蔡长君 涂康 王誉 张宝翠 朱希强 姜宁 刘晓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123,共9页
为探究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降血糖作用,首先从榆黄蘑菌丝体中分离纯化得到水溶性多糖(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om P.citrinopileatus,PCP-W),采用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其... 为探究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降血糖作用,首先从榆黄蘑菌丝体中分离纯化得到水溶性多糖(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om P.citrinopileatus,PCP-W),采用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其结构;然后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PCP-W 8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水平、糖耐量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查指数(quantitative 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QUICKI);检测小鼠血脂、氧化应激水平和肝脏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力。结果表明,PCP-W分子质量为5238 Da,含D-吡喃葡萄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岩藻糖,其物质的量比为0.003∶0.010∶0.011∶0.015∶0.001∶0.944∶0.013∶0.001。治疗8周后,PCP-W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葡萄糖耐受,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QUICKI(P<0.01);PCP-W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脂代谢和氧化应激水平,提高PK和HK的活力(P<0.01)。因此,PCP-W具备开发成降糖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黄蘑 菌丝体 多糖 结构表征 降血糖
下载PDF
食用菌菌丝体的营养品质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舰 江铨津 +3 位作者 黄镇宇 杨开 蔡铭 孙培龙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0-90,共11页
肉类及肉制品是人类日常饮食中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食用营养和健康的肉制品已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消费观念。然而,由于肉制品供应难以满足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过量摄入红肉可能导致的健康隐患及肉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肉类及肉制品是人类日常饮食中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食用营养和健康的肉制品已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消费观念。然而,由于肉制品供应难以满足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过量摄入红肉可能导致的健康隐患及肉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等问题,新型肉类替代品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中,食用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其菌丝体的营养成分与子实体相近,且栽培消耗的资源少。因此,将食用菌菌丝体应用于肉制品中极具开发潜力。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当前典型工业栽培食用菌(双孢菇、香菇、平菇、金针菇)菌丝的性质特点和营养价值,重点综述了食用菌菌丝蛋白的生产加工技术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目前食用菌菌丝体在肉制品中应用的阻碍因素,为食用菌菌丝体肉制品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肉制品 肉类替代品 菌丝体 营养成分
原文传递
灵芝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慢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婷婷 戴映笛 +4 位作者 舒昉 高敏 王子璇 刘洋 王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8-396,共9页
本研究以灵芝菌丝体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灵芝菌丝体多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灵芝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通过Sevage法及透析法去除蛋白和小分子,获得初步纯化灵芝菌丝体多糖(SGP)。动物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 本研究以灵芝菌丝体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灵芝菌丝体多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灵芝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通过Sevage法及透析法去除蛋白和小分子,获得初步纯化灵芝菌丝体多糖(SGP)。动物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给药低、中、高组(125、250、500 mg/kg·bw),除空白组外,各组按照0.1 mL/10 g·bw剂量灌胃56°北京红星二锅头,建立慢性酒精肝损伤模型。第15 d开始,各给药组造模4 h后,分别灌胃水飞蓟宾(200 mg/kg·bw)和不同剂量的SGP溶液,连续2周后,解剖。采用试剂盒法测定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观察小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结果表明:灵芝菌丝体多糖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89℃、提取时间2.5 h和液料比85:1(m L/g),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3.44%。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SGP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SGP中、高剂量组肝脏和血清中的CAT、SOD和GSH-PX活力显著上升(P<0.05),SGP高剂量组ALT、AST活力及MDA、TC、TG、IL-6、IL-1β、TNF-α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SGP可明显改善肝脏受损情况。说明,SGP可以通过改善小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脂质代谢水平并降低小鼠肝脏细胞炎症因子含量,进而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丝体 多糖 响应面 酒精性肝损伤
下载PDF
桑黄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媛媛 李奉楠 +1 位作者 杨小明 李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7-135,共9页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桑黄菌丝体粗多糖,分别用终浓度为30%、45%和60%的硫酸铵溶液对桑黄菌丝体中粗多糖进行粗分离,并比较所得各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对其中活性强的组分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柱色谱纯化,采用高效排阻色谱-折光示...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桑黄菌丝体粗多糖,分别用终浓度为30%、45%和60%的硫酸铵溶液对桑黄菌丝体中粗多糖进行粗分离,并比较所得各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对其中活性强的组分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柱色谱纯化,采用高效排阻色谱-折光示差检测器-多角度光散射仪对纯化多糖进行均一性分析和分子量测定。结果显示,45%硫酸铵分离多糖IPS45显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及较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IPS45经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纯化得到四个级分,经高效排阻色谱分析,其中蒸馏水洗脱级分(IPS45-W)为均一多糖,重均分子量为79.1 kDa;气相色谱分析其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未知单糖,摩尔比为1.57:8.38:1.09:1.00。IPS45-W可抑制HepG2细胞生长,当浓度为50μg/mL时,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为56.74%,高于前期研究的乙醇沉淀分离所得桑黄菌丝体均一多糖同浓度下11%~35%的抑制率。该结果为不同组成的桑黄多糖的分离和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菌丝体多糖 硫酸铵 分离 抗肿瘤 抗氧化
下载PDF
蜜环菌发酵液及其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影子 黄明进 +5 位作者 沈寿茂 苏明智 于丹丹 郭跃伟 覃玉强 张光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183-1190,1162,共9页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是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营养生长阶段的共生真菌。为研究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本实验综合运用MCI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半制备RP-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蜜环菌发酵液及其菌丝体...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是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营养生长阶段的共生真菌。为研究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本实验综合运用MCI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半制备RP-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蜜环菌发酵液及其菌丝体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十四烷酸(1)、α-亚麻酸(2)、油酸(3)、亚油酸(4)、亚油酸乙酯(5)、8(R),11(S)-二羟基-9 Z,12 Z-十八烷二烯酸(6)、2-油酰甘油(7)、1-亚油酸甘油酯(8)、二羟丙基-油酸(9)、亚油酸甲酯(10)、甘油1,3-二亚油酸酯(11)、(5 Z,9 Z)-17-甲基-非十七烯酸-5,9-二酯(12)、(2 S)-α-(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酸(13)、麦角甾醇(14)、(22 E,24 S)-5α,8α-环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β醇(15)、对羟基苄基乙基醚(16)、尿嘧啶(17)、环D-脯氨酸-D-异亮氨酸(18)、环D-脯氨酸-D-亮氨酸(19)、环D-脯氨酸-D-苯丙氨酸(20)、脯氨酸(21)、环D-脯氨酸-L-缬氨酸(22)、环D-脯氨酸-D-缬氨酸(23)、4-(2-羟乙基)-5-甲基噁唑(24)、环丙氨酸-缬氨酸(25)、环丙氨酸-脯氨酸(26)。其中,化合物5~13、16和18~26是首次从蜜环菌中分离获得。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4和15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 菌丝体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下载PDF
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能力测定
15
作者 陈盛宇 张淑梅 +5 位作者 王玉霞 田缘 马俊秀 胡基华 潘钰 韩增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10-117,共8页
以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从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3个因素优化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从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3个因素优化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7℃、液料比51∶1(mL/g)、提取时间1.9 h、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8.02±0.45)%。体外酶抑制试验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浓度为10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7.64±1.78)%和(39.20±1.17)%,二者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3.07 mg/mL和17.20 mg/mL,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明显,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降血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菌丝体 多糖 提取工艺 Α-葡萄糖苷酶 Α-淀粉酶 降血糖
下载PDF
菌丝体材料产品化设计研究
16
作者 刘览宇 郑刚强 周倩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6-204,共9页
目的通过菌丝体材料的产品化设计实践,探索其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方法介绍菌丝体材料的特性并根据特性分析材料的可应用范围,阐述菌丝体材料的产品化现状及价值,并以材料驱动设计和可持续设计中的产品生命周期原则为理论依据,提出菌丝... 目的通过菌丝体材料的产品化设计实践,探索其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方法介绍菌丝体材料的特性并根据特性分析材料的可应用范围,阐述菌丝体材料的产品化现状及价值,并以材料驱动设计和可持续设计中的产品生命周期原则为理论依据,提出菌丝体材料产品化设计原则及设计思路。结论总结出菌丝体材料产品化设计三原则,分别是材料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产品的功能性与美观性兼具原则、创新产品的多样性原则,设计思路包括:认知菌丝体材料的特性;提出菌丝体材料的愿景;进行菌丝体材料的加工;测试菌丝体产品的功能;设计菌丝体产品的应用;探索菌丝体产品的可持续性。根据此原则与思路完成菌丝体板材设计,为今后的菌丝体材料产品化设计提供指导。菌丝体材料的产品化设计既可以拓展菌丝体材料的应用范围,规范菌丝体材料的设计流程,又能实现菌丝体材料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为社会带来深远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丝体材料 产品化设计 可持续发展 创新设计
下载PDF
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7
作者 孙畅 宋鹏炜 +1 位作者 李翘楚 王红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66-72,共7页
【目的】探明裂褶菌高产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其菌丝体的批量生产及活性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摇瓶培养优化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淀粉)、氮源... 【目的】探明裂褶菌高产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其菌丝体的批量生产及活性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摇瓶培养优化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淀粉)、氮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土豆浸粉、大豆蛋白胨)及生长因子(维生素B 1、L-谷氨酸、α-萘乙酸、油酸、吲哚丁酸)。【结果】筛选出最优碳源(蔗糖)、氮源(牛肉膏)、生长因子(L-谷氨酸)进行正交试验的3个浓度水平(30 g/L、40 g/L和50 g/L,6 g/L、8 g/L和10 g/L,1.5 mg/L、2 mg/L和2.5 mg/L),各因子菌丝体的产量分别为16.10~19.56 g/L,13.26~14.53 g/L,9.40~9.78 g/L;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为蔗糖50 g/L+牛肉膏8 g/L+L-谷氨酸2 mg/L+MgSO_(4)·7H_(2) O 1 g/L+KH_(2) PO_(4)2 g/L,pH 6.0。在此条件下裂褶菌菌丝体产量达21.51 g/L,是基础培养基上菌丝体产量的2.03倍。【结论】裂褶菌高产菌丝体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蔗糖50 g/L+牛肉膏8 g/L+L-谷氨酸2 mg/L+MgSO_(4)·7H_(2) O 1 g/L+KH_(2) PO_(4)2 g/L,pH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菌丝体 液体发酵 正交试验 培养基 优化
下载PDF
鸡腿菇菌丝体水提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18
作者 牛丹 张彩峰 +1 位作者 任翔萍 李娜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探讨鸡腿菇菌丝体水提物(JTGJST)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四氧嘧啶(160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取糖尿病小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组及鸡腿菇菌丝体... 目的:探讨鸡腿菇菌丝体水提物(JTGJST)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四氧嘧啶(160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取糖尿病小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组及鸡腿菇菌丝体水提物(JTGJST)高、中、低剂量组(750 mg/kg、500mg/kg、250 mg/kg)。另取正常小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予样品4周,每周测量小鼠血糖,给予样品结束后测量小鼠血糖、糖耐量、肝糖原、SOD、MDA并对小鼠肝脏、胰腺进行病理检测。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鸡腿菇菌丝体水提物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值(P<0.01),中、高剂量组可增强糖耐量(P<0.01,P<0.05),低、中剂量组可升高肝糖原含量(P<0.05,P<0.01)及SOD活力(P<0.01,P<0.05),各剂量组均可降低肝脏MDA含量(P<0.01),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肝脏、胰腺受损情况。结论:鸡腿菇菌丝体水提物可有效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保护受损的肝脏和胰腺,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菌丝体 糖尿病 血糖 抗氧化
下载PDF
两种食用菌菌丝体复合材料机械、物理和生物降解特性
19
作者 张倩 孙瑞祥 +3 位作者 席寅生 赵鹏 伍国超 杨树德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96,共9页
制备无柄灵芝(Ganoderma resinaceum)、白蜡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fraxinea)菌丝体复合材料,测定其密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压缩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重量增加率,并进行热重分析,测定埋土处理后两种菌丝体复合材料中纤维素... 制备无柄灵芝(Ganoderma resinaceum)、白蜡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fraxinea)菌丝体复合材料,测定其密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压缩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重量增加率,并进行热重分析,测定埋土处理后两种菌丝体复合材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结果表明:与白蜡多年卧孔菌菌丝体复合材料相比,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断裂载荷、静曲强度均较高;压缩实验中产生相同形变时,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较大;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密度较大,2 h吸水厚度膨胀率、24 h吸水重量增加率均较低;在热重分析实验过程中,25~750℃时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失重率较低。在60 d埋土实验中,与白蜡多年卧孔菌菌丝体复合材料相比,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在不同处理时期的木质素降解率较高;在0~15、15~30、30~45 d时纤维素降解率较低;在0~15、30~45 d时半纤维素降解率较低,在45~60 d时较高;随着处理时间增加,两种菌丝体复合材料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累计降解率均增加;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在不同处理时期的木质素累计降解率较高,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累计降解率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丝体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是极具潜力的包装材料泡沫塑料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柄灵芝 白蜡多年卧孔菌 菌丝体 复合材料 静曲强度 抗压性能 降解率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白灵菇菌丝体多糖运动饮料配方及其抗疲劳研究
20
作者 侯志远 孟飞燕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4-180,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白灵菇菌丝体多糖运动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白灵菇菌丝体多糖使用量、木糖醇使用量、柠檬酸使用量作为试验因素,以饮料的感官评分作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 本研究探讨了白灵菇菌丝体多糖运动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白灵菇菌丝体多糖使用量、木糖醇使用量、柠檬酸使用量作为试验因素,以饮料的感官评分作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灵菇菌丝体多糖运动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白灵菇菌丝体多糖使用量40%、木糖醇使用量8%、柠檬酸使用量0.2%。按照上述工艺配方,实际感官评分为87.1。通过抗疲劳试验证明,白灵菇菌丝体多糖运动饮料能够延长小鼠负重竭力游泳时间,控制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增长,促进小鼠机体抗疲劳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白灵菇菌丝体多糖 运动饮料 配方 抗疲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