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萨提亚模式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恐惧疾病进展、应对方式及MACE风险的影响
1
作者 徐燕 李丽莎 +1 位作者 常维花 张洁 《海南医学》 2025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恐惧疾病进展、应对方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冠心病支架植入的患者13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8例...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恐惧疾病进展、应对方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冠心病支架植入的患者13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萨提亚模式护理,两组均干预5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5周后MACE风险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干预5周后比较两组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Jalowies应对方式量表(JCS)。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ACE风险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oP-Q-SF、SAS、SDS评分分别为(16.09±3.95)分、(42.52±5.11)分、(43.27±4.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2±3.85)分、(50.39±5.16)分、(49.80±4.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情感宣泄、乐观、寻求支持、面对等积极应对评分分别为(11.32±0.96)分、(19.44±1.15)分、(11.02±1.46)分、(21.29±1.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0.92)分、(14.51±1.11)分、(8.22±1.43)分、(16.37±1.48)分,自我依靠、听天由命、逃避、姑息等消极应对评分分别为(8.66±1.52)分、(4.14±0.68)分、(15.32±2.37)分、(8.63±1.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7±1.56)分、(5.86±0.64)分、(20.18±2.34)分、(11.41±1.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萨提亚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能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恐惧疾病进展、应对方式,降低MACE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冠心病 支架植入术 应对方式 不良事件 满意度
下载PDF
逻辑、理路与策略:萨提亚模式德育功能的应用
2
作者 郭冬梅 钟庆文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大力开展“大思政”协同育人背景下,探索心理教育与治疗模式的德育功能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萨提... 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大力开展“大思政”协同育人背景下,探索心理教育与治疗模式的德育功能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萨提亚模式的德育功能发挥具有现实、学理与实践逻辑依据;其三大治疗信念、四大助人目标、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经典工具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相融,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实践开拓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德育功能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提升作用
3
作者 杨鉴 吴燕霞 +2 位作者 张丽冰 钟璟萱 贺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提升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筛选自我接纳水平较低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验组12人和对照组13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萨提亚模式自我接纳团体干预,对照组...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提升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筛选自我接纳水平较低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验组12人和对照组13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萨提亚模式自我接纳团体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使用自我接纳问卷(SAQ)在研究前后分别测量。结果:实验组大学生干预后自我接纳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t=-4.36,P<0.01),对照组在前后两次测量中自我接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被试在干预前自我接纳水平一致(P>0.05),而干预后实验组被试自我接纳水平高于对照组(t=3.06,P<0.01)。结论:萨提亚模式自我接纳团体干预能有效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团体干预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自我接纳
原文传递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4
作者 张婧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萨提亚模式作为一种聚焦于个体内在一致和谐、自尊自信的积极心理学模式,本研究将其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改善当前课程教学形式较单一、内容相对陈旧、实效性有限等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 萨提亚模式作为一种聚焦于个体内在一致和谐、自尊自信的积极心理学模式,本研究将其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改善当前课程教学形式较单一、内容相对陈旧、实效性有限等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研究、网络资源运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以期丰富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萨提亚模式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干预研究
5
作者 温凯 彭贤 吕孟凡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78-83,共6页
目的:探究萨提亚模式下的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效果研究。方法:通过选取某高校的100名大一新生作为干预研究的基础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实验组开展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萨提亚模式... 目的:探究萨提亚模式下的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效果研究。方法:通过选取某高校的100名大一新生作为干预研究的基础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实验组开展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干预,对照组不介入干预,在此期间两组新生均不进行其他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辅导介入。最后,通过使用职业适应能力量表(CAAS)对两组进行前后测来探究干预效果。结果:在经过了十二次萨提亚模式的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职业适应能力前后测差异显著(P=.018<0.05),对照组的职业适应能力前后测无显著差异(P=.167>0.05)。结论:萨提亚模式下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团体辅导 大学生 职业适应能力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自杀意念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晓星 王晶晶 +1 位作者 谢昊 赵天广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高校大二年级的20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个班,干预组采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高校大二年级的20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个班,干预组采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进行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随访干预3个月,对2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生命意义及自我和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自杀意念检出率(6.13%)低于对照组(10.31%)及干预前(11.74%)(P<0.05);干预组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得分分别为(2.98±0.56)分、(2.81±0.45)分、(2.97±0.36)分和(2.95±0.61)分,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自身得分(P<0.05);干预组生命意义得分和寻求意义得分分别为(25.15±3.12)分和(26.82±3.63)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干预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得分分别为(45.32±8.21)、(47.81±8.27)和(16.03±3.92)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着积极的干预作用,值得在高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 大学生 自杀意念 干预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单次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持续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丁国 王强 +3 位作者 胡春红 夏晓琴 朱晓娣 章晓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095-1101,共7页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单次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持续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式选择大学生研究组40人和对照组25人,对研究组进行萨提亚模式单次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大学生不参加单次团体心理干预。研究组大学生在干...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单次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持续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式选择大学生研究组40人和对照组25人,对研究组进行萨提亚模式单次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大学生不参加单次团体心理干预。研究组大学生在干预前后和干预后2周测量主观幸福感量表,评估干预效果和保持作用。对照组大学生同期完成3次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干预后和干预后2周的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提升5%,即认为干预有效。结果:研究组大学生干预后和干预后2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提升5%以上人数分别是29名(72.5%)和22名(55.00%),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后和干预后2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提升5%以上人数均为0名。两组大学生干预后和干预后2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提升有效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726,20.785;P<0.001)。干预后和干预后2周,研究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8,-5.106;P<0.001);干预后和干预后2周,研究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9,2.375;P<0.05)。干预后研究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知足常乐、心理健康、社会信心、成长进步、目标价值、自我接受、身体健康、心态平衡、人际适应的9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5~-2.168,P<0.05~0.001);干预后2周,研究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心理健康、社会信心、成长进步、目标价值、自我接受、心态平衡的6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1~-2.429,P<0.05~0.001)。干预后,研究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心理健康、社会信心、成长进步、目标价值、自我接受、人际适应的6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2.882,P<0.05~0.01)。干预后2周,研究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社会信心、成长进步、自我接受、心态平衡的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1~2.792,P<0.05~0.01)。结论:萨提亚模式单次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并且有良好的保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大学生 团体心理干预 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
原文传递
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理念护理对男性精神病患者的影响
8
作者 武苏 孙曼 +1 位作者 李国昌 李华英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9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理念护理对男性精神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抽取的94例男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人性化理念护...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理念护理对男性精神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抽取的94例男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人性化理念护理,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增加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理念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遵医行为、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及临床症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P<0.01),SSP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理念护理应用于男性精神病患者效果理想,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临床症状,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人性化理念 男性精神病 遵医行为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介入青少年中度抑郁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存 张开 张凯波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近年来,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青少年抑郁不仅影响学习,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严重者甚至会自残、自杀。因此,如何对青少年抑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是一项关于萨提亚模式应用于青少年中... 近年来,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青少年抑郁不仅影响学习,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严重者甚至会自残、自杀。因此,如何对青少年抑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是一项关于萨提亚模式应用于青少年中度抑郁的个案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案主及其家庭进行个案干预后,案主的抑郁焦虑情绪明显改善,自杀意念显著降低,达到了让其更加自信自主和更负责任的帮助目标。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萨提亚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抑郁青少年有效应对情绪困扰,促进抑郁青少年的自我成长。研究验证了萨提亚模式在青少年抑郁治疗中的有效性,并为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的实践应用和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抑郁 自我价值感 个案工作
下载PDF
数字社交中的愤怒沉浸与游戏霸凌应对:萨提亚模式结合接纳与承诺疗法实践
10
作者 王敬群 许孟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7,共12页
网络游戏是数字社交的重要平台。为预防游戏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愤怒沉浸,以期减少游戏霸凌行为,本研究分别考察了萨提亚模式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相结合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多人在线对抗类游戏大学生用户愤怒沉浸及游戏霸... 网络游戏是数字社交的重要平台。为预防游戏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愤怒沉浸,以期减少游戏霸凌行为,本研究分别考察了萨提亚模式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相结合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多人在线对抗类游戏大学生用户愤怒沉浸及游戏霸凌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二者结合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愤怒沉浸水平和游戏霸凌行为,相较于单独使用接纳与承诺疗法,效果更佳。成员在情感表达上有更多的改善,更能够以积极的视角关注自己的内在资源并采取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交 萨提亚模式 接纳与承诺疗法 愤怒沉浸 游戏霸凌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干预对抑郁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青少年的短程康复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强 胡春红 +2 位作者 王璐瑶 夏晓琴 王柏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研究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对抑郁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青少年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咨询的抑郁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且SCL-90总分大于206分的青少年案例纳入研究对象,其中应用萨提亚模式连续系统咨询者为研究组35例... 目的:研究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对抑郁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青少年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咨询的抑郁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且SCL-90总分大于206分的青少年案例纳入研究对象,其中应用萨提亚模式连续系统咨询者为研究组35例,未进行萨提亚模式咨询者为对照组16例。研究组以抑郁症状减轻或消失、自杀意念和行为消失、SCL-90总分低于160分,或者来访者自身原因终止咨询为观察终点。对照组没有给予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的抑郁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以两次SCL-90量表评估(间隔至少2周以上)为观察的起点和终点。比较两组案例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减轻或消失情况,并统计SCL-90总分低于206分为咨询有效改善的案例数及百分率,比较两组SCL-90总分在160~206分和低于160分的案例数及百分率,比较两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消失的人数,比较两组SCL-90量表的总分和各因子分,统计研究组SCL-90总分降低到160以下案例的平均咨询次数和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消失案例的平均咨询次数。结果:研究组有31例抑郁症状消失或改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消失,SCL-90总分低于206分,有效率为88.57%;其中25例(71.43%)SCL-90总分低于160分,达到健康水平;其余4例症状有改善,SCL-90总分大于206分,没有达到有效改善的标准;对照组有2例(12.50%)抑郁症状改善,SCL-90总分160~206分,作为有效改善统计,其余14例(87.50%)青少年抑郁自杀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两组青少年抑郁自杀状况的统计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83,P<0.001)。研究组自杀意念消失27例(77.14%),对照组自杀意念消失2例(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06,P<0.001)。两组干预后SCL-90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91~-3.242,P<0.001~0.01)。干预前后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9~11.011,P<0.001)。研究组干预后抑郁伴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消失,SCL-90总分降低到160分以下共计25人(71.43%),平均咨询次数4.24±2.80次。研究组咨询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消失,没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的人数共计27人(77.14%),平均咨询次数3.52±1.89次。结论:1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对抑郁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青少年有很好的干预效果;2萨提亚模式咨询能短程快速消除抑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提升其心理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抑郁 自杀 青少年 心理咨询
原文传递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居家帕金森病病人心理教育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和园园 林菁菁 +3 位作者 张雪玲 孙欣悦 杨静萍 林蓉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63-1668,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居家帕金森病病人心理教育方案,以期为居家帕金森病病人的心理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理论筛选证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构建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居家帕金森病病人心理教育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推... 目的:构建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居家帕金森病病人心理教育方案,以期为居家帕金森病病人的心理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理论筛选证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构建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居家帕金森病病人心理教育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推荐证据进行论证后,形成方案终稿。结果:2轮咨询专家问卷回收率为80.95%和94.11%;权威程度系数为0.915。最终形成包括干预内容、干预形式、干预频率、干预时长、干预地点、干预实施者、质量控制7个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和40个三级条目的居家帕金森病病人心理教育方案。结论:构建的居家帕金森病病人心理教育方案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可靠性,能够为居家帕金森病病人的心理教育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萨提亚模式 心理教育 心理护理 延续护理 德尔菲法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缓解医学生寝室冲突的个案研究
13
作者 冯小玉 李孝明 周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0期1996-2000,F0003,共6页
目的考查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生寝室冲突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安徽某医学院2022级1个存在寝室人际关系冲突、渴望缓解宿舍矛盾并提升自己人际关系的宿舍的6位同学为研究对象,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自尊量表进行前测,接着进... 目的考查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生寝室冲突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安徽某医学院2022级1个存在寝室人际关系冲突、渴望缓解宿舍矛盾并提升自己人际关系的宿舍的6位同学为研究对象,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自尊量表进行前测,接着进行萨提亚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每次90 min,共6次),团辅前后21 d晚上睡前进行萨提亚冥想,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自尊量表、自编团辅活动效果评估问卷进行后测评估干预效果,1个月后进行跟踪访谈。结果团辅前后寝室成员人际困扰、成员自尊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差异幅度Cohen's d值分别为1.753、1.913,差异幅度非常大。结论采用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缓解医学生寝室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 寝室冲突 个案研究 医学生
下载PDF
融合健康教育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先天性肾积水患儿照顾者的影响
14
作者 刘倩 赵苗苗 刘璐 《循证护理》 2024年第4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究融合健康教育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先天性肾积水患儿照顾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生活质量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2021年10月—2022年6月将68名先天性肾积水患儿住院期间的照顾者,按单数日入院的患儿照顾者为对照组(34人),双数... 目的:探究融合健康教育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先天性肾积水患儿照顾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生活质量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2021年10月—2022年6月将68名先天性肾积水患儿住院期间的照顾者,按单数日入院的患儿照顾者为对照组(34人),双数日入院的患儿照顾者为试验组(34人),试验组给予萨提亚团体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家属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的疾病不确定感、生活质量、心理弹性的得分和焦虑发生率差异,探究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方案的临床有效性。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和焦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心理弹性得分和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融合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方案有助于降低患儿照顾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对其焦虑和心理弹性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肾积水 照顾者 萨提亚模式 健康教育 临床干预 类实验研究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影响
15
作者 朱章玲 王璐 梅小莲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4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254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254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韧性[采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CD-RISC、SQOL-DVI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方法、护理内容、护理效果、治疗预后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可改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心理韧性,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青光眼 萨提亚模式 团体干预 心理韧性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小学生亲子关系辅导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贺真 郭淑静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21-23,共3页
学生的许多心理行为问题源于家庭亲子关系。运用萨提亚模式重构学生的家庭系统,引导学生及其父母觉察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追溯原生家庭的历史,重塑家庭互动模式并达到新动态平衡,解决由于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引发的人际冲突问题,探讨萨... 学生的许多心理行为问题源于家庭亲子关系。运用萨提亚模式重构学生的家庭系统,引导学生及其父母觉察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追溯原生家庭的历史,重塑家庭互动模式并达到新动态平衡,解决由于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引发的人际冲突问题,探讨萨提亚模式在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亲子关系 小学生
下载PDF
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下中小学生负性情绪的萨提亚模式干预研究
17
作者 李睿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负性情绪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研究立足于新时代中小学生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的负性情绪问题,通过干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采用萨提亚模式对所选的干预组240名中小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2小时的干预,而对照组240名中小... 负性情绪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研究立足于新时代中小学生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的负性情绪问题,通过干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采用萨提亚模式对所选的干预组240名中小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2小时的干预,而对照组240名中小学生不采取任何干预方法。结果发现,萨提亚模式可缓解轻度抑郁症中小学生的抑郁情绪,能够降低轻度、中度焦虑症中小学生的焦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 中小学生 负性情绪 萨提亚模式
下载PDF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心理护理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中的应用
18
作者 王玲 汤舒思 《护理与康复》 2024年第12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心理护理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2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给予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心理护理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2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一般基础用药加对症治疗、精神科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萨提亚模式心理护理干预方案。评价两组干预前后自伤行为、家庭功能、自杀意念。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总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18,P<0.001);观察组干预前后自杀意念得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31,P<0.001);观察组干预前后亲密度、适应性得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27,P<0.001;t=26.702,P<0.001)。结论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心理护理应用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可减轻患者自伤行为并改善其家庭功能,降低自杀意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萨提亚模式 心理护理 家庭功能 自杀意念
下载PDF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师生对话个案研究--以改善行为习惯问题的学生为例
19
作者 李晓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12期107-111,共5页
师生对话不仅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常见方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当前,面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不少教师只是简单粗暴地指责镇压,虽一时“解决了问题”,但问题仍会以不同的面貌反复出现。萨提亚模式践行对话“不... 师生对话不仅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常见方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当前,面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不少教师只是简单粗暴地指责镇压,虽一时“解决了问题”,但问题仍会以不同的面貌反复出现。萨提亚模式践行对话“不只解决问题,还要改变模式”,以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将萨提亚模式应用到改善小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对话中,利用相关的提问技巧,帮助个案觉察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影响因素,找到限制自己做出理想行为的盲点,并制定排除盲点行动计划,在落实改变行动中实现行为习惯问题的真正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 师生对话 冰山理论 行为习惯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