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20
1
作者 朱敏 贾伟平 +2 位作者 包玉倩 陆俊茜 项坤三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 在国内建立检测胰岛素 (Ins)分泌功能的精确方法 :高葡萄糖钳制技术。 方法 对 2 5名居住上海地区的正常中国人 (男 16名 ,女 9名 )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空腹平卧后两侧上肢静脉埋管。一侧持续输注 2 0 %葡萄糖溶液 ,通过负... 目的 在国内建立检测胰岛素 (Ins)分泌功能的精确方法 :高葡萄糖钳制技术。 方法 对 2 5名居住上海地区的正常中国人 (男 16名 ,女 9名 )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空腹平卧后两侧上肢静脉埋管。一侧持续输注 2 0 %葡萄糖溶液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血糖始终维持在较基础血糖升高 7.9mmol/L的水平。另一侧静脉定时取血测定Ins水平 ,以获得双相Ins分泌值 ,评价胰岛 β细胞功能。 结果  (1)受试者血浆葡萄糖浓度在钳夹开始后的指定时间内 (14min)能达到实验所要求的高糖平台 [(12 .86± 0 .11)mmol/L] ,并能维持此水平至实验结束 ;(2 )在维持高糖平台期间 ,每 5min检测的血糖变异系数为 4.2 % ;(3 )可观察到持续高糖水平下双相Ins的分泌形态 ,第一时相Ins分泌为 (2 47.8± 2 3 .5)mU/L ,第二时相为 (72 .8± 6.1)mU/L。 (4)高糖钳夹可同时获得个体的Ins敏感性 (ISI) 19.9± 2 .4,但较正糖钳夹值为高。 结论  (1)成功建立了高葡萄糖钳夹技术 ,评价了正常个体的双相Ins分泌及最大Ins分泌。 (2 )高葡萄糖钳夹能同时了解机体的胰岛素抵抗 (IR)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 INS 分泌功能 诊断
下载PDF
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包玉倩 贾伟平 +4 位作者 陈蕾 陆俊茜 朱敏 陆蔚 项坤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0-744,共5页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按照WHO1998肥胖及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将5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糖耐量减退组及超重/肥胖...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按照WHO1998肥胖及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将5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糖耐量减退组及超重/肥胖糖尿病组;将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者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超重亚组、轻度肥胖亚组、中度肥胖亚组。应用核磁共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腹内脂肪测量,以腹腔内脂肪面积100cm2为切割点,将正常糖耐量者分为非腹内型肥胖组(non-VA)及腹内型肥胖组(VA)。以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结果单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伴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者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25±0·13)、(3·06±0·26)和(3·19±0·4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的(5·86±0·65)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超重、轻度肥胖及中度肥胖但糖耐量正常亚组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50±0·19)、(3·03±0·13)和(2·75±0·2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显著降低(P<0·05,P<0·01)。腹型肥胖组的葡萄糖消失率(2·97±0·12)mg·kg-1·min-1、葡萄糖氧化率(1·47±0·19)mg·kg-1·min-1较非腹型肥胖组的(4·55±0·43)mg·kg-1·min-1和(2·24±0·19)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腹腔内脂肪面积分别与葡萄糖利用率呈负相关(P<0·05,P<0·01)。体重指数、腹腔内脂肪面积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分别是影响葡萄糖利用率的主要因素。结论超重/肥胖无论伴或不伴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敏感性均显著降低,腹内脂肪增多者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显著减少,总体脂和腹部脂肪与精确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负相关,总体脂和腹部脂肪是影响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葡萄糖利用率 肥胖 糖尿病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7
3
作者 汪志红 李启富 +5 位作者 张素华 刘秀容 刘智萍 罗四川 黄健康 何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15-617,共3页
目的 :建立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对 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在优势胰岛素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稳定在正常空腹水平状态下 ,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产生... 目的 :建立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对 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在优势胰岛素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稳定在正常空腹水平状态下 ,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产生被抑制 ,升糖激素 (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糖素 )无明显增高。 (2 )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稳态期 ,葡萄糖利用率为 9.2 5± 0 .2 5mg/(kg .min)。 结论 :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已成功建立。在外源性胰岛素 -葡萄糖代谢的稳定状态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4
作者 秦月华 袁翠萍 +1 位作者 周红文 付真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总结试验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20例受试者均顺利完成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血标本合格。结...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总结试验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20例受试者均顺利完成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血标本合格。结论钳夹试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正确采血、试验中密切观察是保证试验顺利完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糖尿病 护理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向桂珍 罗涌 江玉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297-2298,共2页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高胰岛素 胰岛素敏感性 葡萄糖钳夹 心脑血管并发症 护理 胰岛β细胞 生理机制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董立厚 宋海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561-1564,共4页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简称正糖钳技术)已被公认为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并在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该技术通过同时输注外源性胰岛素与葡萄糖,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同时维持血糖在基础稳态水平...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简称正糖钳技术)已被公认为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并在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该技术通过同时输注外源性胰岛素与葡萄糖,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同时维持血糖在基础稳态水平。该技术减少了内源性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具有准确可靠、重复性好、避免低血糖发生等优点。现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等,以促进该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敬珍 赵亚芝 +1 位作者 李萍 马博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15期39-41,共3页
目的:总结葡萄糖钳夹技术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30例葡萄糖钳夹试验进行观察、评估分析。结果:葡萄糖钳夹试验顺利、受试者安全、静脉管道通畅、血标本合格。结论:葡萄糖钳夹试验前物品、设备、环境的充分准备,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 目的:总结葡萄糖钳夹技术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30例葡萄糖钳夹试验进行观察、评估分析。结果:葡萄糖钳夹试验顺利、受试者安全、静脉管道通畅、血标本合格。结论:葡萄糖钳夹试验前物品、设备、环境的充分准备,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试验中对受试者的人文关怀是试验的基础,是试验顺利进行、科研数据准确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静脉留置针 护理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4
8
作者 苏志红 朱利勇 +2 位作者 孙林丽 曹海梅 李鹏洲 《护理学报》 2017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操作技术的改进。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4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分析影响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相关护理因素及护理技术操作改进。结果 45... 目的探讨影响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操作技术的改进。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4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分析影响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相关护理因素及护理技术操作改进。结果 45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42例成功,3例失败。存在的问题包括操作前患者心理紧张,静脉穿刺困难,试验中途采血不畅,试验中或试验后低血糖,试验中仪器故障。通过采取改进措施对以上问题逐一克服,最终钳夹试验顺利结束。结论试验前严格检测仪器性能,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保持输液及采血管路通畅,正确采血避免血液稀释,提高血糖检测的准确度,是保证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下载PDF
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 被引量:1
9
作者 查英 刘军 +5 位作者 盛励 陈灶萍 杨玲娣 陈钦达 廖晓寰 孟令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695-697,共3页
目的评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方法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了9例NAFLD和7例正常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采用梯度回波化学位移MR I评估了肝脏同相(IP)像值和反相(OP)像值,并测定了... 目的评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方法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了9例NAFLD和7例正常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采用梯度回波化学位移MR I评估了肝脏同相(IP)像值和反相(OP)像值,并测定了皮下脂肪面积(SA)、内脏脂肪面积(VA)。结果NAFLD组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1Ph)、葡萄糖代谢清除率(GD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NAFLD患者存在早期胰岛功能损害和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Β细胞功能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护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小美 李丽娟 徐安芬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7期18-19,共2页
对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其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并顺利完成检查测试,且均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在钳夹技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血压、准确采血、肢端保温等是检测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糖尿病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静脉置管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利影 宋立媛 +1 位作者 吴效科 王荣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3期2069-2070,共2页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clamp technique)能在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精确测定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目前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1-2]。需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经三通管连接后用于...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clamp technique)能在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精确测定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目前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1-2]。需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经三通管连接后用于持续输注20%葡萄糖及胰岛素,另一条用于频繁采集血样,每5分钟1次,需要使用静脉置管。置管是否成功是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败的关键.管道通畅与否将直接影响血样的采集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该技术耗时长、费用高,目前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在静脉置管方法方面的研究不多。本院开展了该项技术,改进了静脉置管方法,并总结出一套操作规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输注 静脉内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静脉置管
下载PDF
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及护理
12
作者 余桂芳 文玉琼 +2 位作者 陈重 邝建 杨华章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40-1241,共2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智能化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临床实用性和重复性;总结护理配合经验,提高实验成功率。方法应用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对20例观察对象(正常糖耐量16例,糖耐量异常(IGT)4例,其中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各2例)行正糖... 目的探讨和评价智能化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临床实用性和重复性;总结护理配合经验,提高实验成功率。方法应用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对20例观察对象(正常糖耐量16例,糖耐量异常(IGT)4例,其中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各2例)行正糖钳夹试验,其中3例正常糖耐量者在1个月内重复测定。结果①23例次钳夹实验进入稳态期时间平均为(105.57±26.72)min;②稳态期平均血糖离散值为(0.10±0.06)mmol/L;血清胰岛素水平(94.64±13.72)pmol/L;③3例正常个体重复试验稳态葡萄糖利用率(Gu)差值为(-0.19±0.91)mg/(kg·min)(t=0.385,P=0.754);④正糖钳夹测定的Gu与HOMA1-IR的线性相关系数r=0.614(P=0.011),与HOMA2-IR线性相关系数r=0.593(P=0.02);医护配合默契,顺利完成。结论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操作相对简捷,较快进入稳态,血糖钳夹精确性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HOMA-IR指数与钳夹技术测定的Gu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护理配合在各环节衔接良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智能化
下载PDF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13
作者 汪志红 龚莉琳 +3 位作者 张素华 李启富 刘秀容 何军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建立测定胰岛β细胞胰岛素 (Ins)分泌功能的精确方法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 方法 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对12例正常人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1)血浆葡萄糖浓度在钳夹开始后的指定时间内 (14min)达到试验所要求的高糖平台 ,... 目的 建立测定胰岛β细胞胰岛素 (Ins)分泌功能的精确方法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 方法 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对12例正常人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1)血浆葡萄糖浓度在钳夹开始后的指定时间内 (14min)达到试验所要求的高糖平台 ,并能维持此水平至实验结束 (13.0 5± 0 .18)mmol/L ;(2 )在持续高糖状态下Ins分泌呈双相 ,第 1时相Ins分泌量 (1Ph)为 (2 95 .38± 2 0 .92 )mU/L ,第 2时相Ins分泌量 (2Ph)为 (83.13± 5 .18)mU/L ;(3)高糖钳夹稳态期Ins敏感性 (ISI)为 (13.2 3± 1.98)mg·kg-1·min-1/mU/L ,较正糖钳夹值为高。结论  (1)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已成功建立 ;(2 )高葡萄糖钳夹能测定双相Ins分泌及最大Ins分泌 ,评价胰岛 β细胞功能 ;(3)高葡萄糖钳夹还能测定Ins敏感性 ,了解机体的Ins抵抗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Β细胞功能 胰岛素敏感性
下载PDF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在评估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中应用探讨
14
作者 梁真 罗国春 +4 位作者 呼庆红 李明政 阎德文 陈楠 吕凌波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780-782,共3页
目的探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HGCT)在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非胰岛素注射组(NIns组,n=8)和糖尿病胰岛素注射组(Ins组,n=10)及正常对照组(NC组,n=10)。用改良评估法与传统计算方法计算HGCT过程中胰... 目的探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HGCT)在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非胰岛素注射组(NIns组,n=8)和糖尿病胰岛素注射组(Ins组,n=10)及正常对照组(NC组,n=10)。用改良评估法与传统计算方法计算HGCT过程中胰岛素增加值,评价对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NIns组按胰岛素增加值计算有8例判为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1PH)减退,6例判为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2PH)及最大胰岛素分泌量(MIS)减退,与传统计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组按传统法计算的1PH、2PH及MIS均高于NIns组,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而按胰岛素增加值计算Ins组的△2PH及△MIS均低于NIns组。结论对于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良计算法优于传统计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B细胞功能
下载PDF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静脉置管方法及护理要点 被引量:7
15
作者 陆蔚 贾伟平 +2 位作者 包玉倩 项坤三 朱瑞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11-512,共2页
关键词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静脉置管 护理 统计学处理
下载PDF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应用初探
16
作者 杨杰 张建 +3 位作者 魏岱林 闫晓云 冯永军 吴平霞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方法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对12例正常人进行方法学的研究,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 (1)正常受试者在高糖钳夹开始后14 min内达到高糖目标值,并维持此水平至试验结束。(2)钳夹过程中血糖变异系数为... 目的初步研究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方法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对12例正常人进行方法学的研究,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 (1)正常受试者在高糖钳夹开始后14 min内达到高糖目标值,并维持此水平至试验结束。(2)钳夹过程中血糖变异系数为4.6%。(3)观察到胰岛素双相分泌状态,1Ph为(256±17.89)mU/L,2Ph为(90.52±7.1)mU/L,最大Ins分泌量为(116.27±11.34)mU/L。结论成功建立了高葡萄糖钳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Β细胞功能 胰岛素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国产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的生物等效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锦娟 孙飞 +2 位作者 吴彩斌 戚瑞 任丽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24期2647-2650,共4页
目的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国产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健康志愿者481例,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国产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健康志愿者481例,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2、119例。2组患者均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10 h钳夹试验,实验组患者皮下注射国产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比较2组受试者试验前后30 min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体重、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差异。结果试验前2组受试者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2组体重、DBP、SBP、心率与试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2组WB、PLT与试验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Hb与试验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试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WBC、PLT、Hb、中性粒细胞百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2组TBIL、ALB、ALT、AST与试验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和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在健康者体内试验后其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不大,具有生物等效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 国产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生物等效性
下载PDF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46
18
作者 贾伟平 陈蕾 +4 位作者 项坤三 陆俊茜 包玉倩 薛凤仙 陆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8-271,共4页
目的 建立扩展高胰岛素 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扩展葡萄糖钳夹技术 (即联合葡萄糖钳夹、3 3H标记葡萄糖示踪技术及间接测热技术 )对 9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  (1)在优势浓度胰岛素、血浆葡萄糖稳定在... 目的 建立扩展高胰岛素 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扩展葡萄糖钳夹技术 (即联合葡萄糖钳夹、3 3H标记葡萄糖示踪技术及间接测热技术 )对 9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  (1)在优势浓度胰岛素、血浆葡萄糖稳定在正常水平状态下肝糖产生完全被抑制 ,未见到升糖激素 (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 )显著兴奋及内源性胰岛素释放。(2 )扩展高胰岛素 正葡萄糖钳夹稳态期 ,胰岛素介导的机体葡萄糖利用率 (葡萄糖消失率 )较基础状态显著增加〔(5 .86±0 .6 5 )mg·kg-1·min-1比 (2 .45± 0 .15 )mg·kg-1·min-1,P <0 .0 1〕 ,并以糖原合成为主 ;脂肪氧化被显著抑制 ,游离脂肪酸浓度显著下降。结论 扩展高胰岛素 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已成功建立 ;在外源性胰岛素 葡萄糖代谢的稳定状态下 ,机体对葡萄糖利用显著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制技术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糖脂 代谢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 被引量:21
19
作者 梁真 程桦 +4 位作者 李焱 黎锋 黄秀琼 聂佩珍 戚以勤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评价高甘油三酯(甘油三酯≥2.3 mmol/L)、正常葡萄糖耐量人群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方法筛选正常糖耐量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12名(高甘油三酯组,HTG组)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正常糖耐量、正常血脂者12名(正常对照组... 目的评价高甘油三酯(甘油三酯≥2.3 mmol/L)、正常葡萄糖耐量人群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方法筛选正常糖耐量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12名(高甘油三酯组,HTG组)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正常糖耐量、正常血脂者12名(正常对照组,NC组),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 结果 HTG组和NC组在钳夹过程中胰岛素呈双相分泌,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均于4~6 min达到高峰,在10~30 min下降,之后随钳夹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稳态期(120~150 min)达到最高.HTG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低于NC组[(224.7±133.2) mIU/L vs (252.6±108.9 )mIU/L,P=0.58],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98.6±37.7) mIU/L vs (65.2±20.0 ) mIU/L, P<0.05]和最大胰岛素分泌率[(135.1±45.2) mIU/L vs (84.5±29.8) mIU/L,P<0.01]均明显高于NC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则显著低于NC组[(9.89±4.05 vs 21.97±9.62,P<0.01).结论正常糖耐量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中已经出现明显胰岛素抵抗和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加,高葡萄糖钳夹试验中胰岛素分泌曲线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高甘油三酯血症 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20
作者 陈蕾 贾伟平 项坤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6,共3页
本文介绍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葡萄糖钳夹技术可研究在正常或高血糖情况下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糖尿病 研究 应用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