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黄芪全基因组SSR分子标记开发与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高慧霞 梁云慧 +2 位作者 姚妙卓 张鹏飞 刘亚令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6-706,共11页
为了解析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本研究基于蒙古黄芪全基因组数据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引物的设计。结果显示全基因组内共检索到1349个SSR位点,从单核... 为了解析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本研究基于蒙古黄芪全基因组数据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引物的设计。结果显示全基因组内共检索到1349个SSR位点,从单核苷酸重复至六核苷酸重复共有43种重复类型,其中二、三核苷酸重复最多,分别为6.45%和85.69%。通过对SSR分子标记有效性和多态性的筛选,得到15对引物多态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076~0.462,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来自7个不同居群共120份蒙古黄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得到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53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422,浑源居群蒙古黄芪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五寨居群蒙古黄芪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居群间分化系数平均值为0.164,与AMOVA结果一致,蒙古黄芪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居群内;UPGMA聚类分析将不同居群的蒙古黄芪分别聚为一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通过蒙古黄芪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验证了本研究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可用于核心种质构建、良种选育与不同物种分子鉴定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基因组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蒙古黄芪农家种在汾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评价
2
作者 郭淑红 李俊霖 +2 位作者 田洪岭 王耀琴 张丽君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试验旨在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蒙古黄芪农家种在汾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了6份来自山西境内的蒙古黄芪种质资源,通过适应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对引种蒙古黄芪的生长特征、营养品质... 试验旨在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蒙古黄芪农家种在汾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了6份来自山西境内的蒙古黄芪种质资源,通过适应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对引种蒙古黄芪的生长特征、营养品质共1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HQHY021的黄芪高抗根腐病,黄芪甲苷含量(714.29 mg/kg)最高,是其他黄芪材料的1~2倍;总糖含量(12.40%)最高,脂肪(0.30 g/100 g)含量较高。HQHY009总糖含量(10.60%)居中,脂肪含量与HQHY021一致,粗蛋白含量(4.80 g/100 g)较高,HQWZ008脂肪(0.30 g/100 g)含量与HQHY021和HQHY009一致,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7.01 g/L)最高;6份材料在汾阳地区的适应性综合排序为:HQWZ008>HQHY009>HQHY021>HQHY04>HQWT002>HQPL007,但HQWZ008和HQHY009抗性能力差。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汾阳市气候、降水及管理水平,抗逆性及营养成分,HQHY021更适合在汾阳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适应性评价 汾阳地区
原文传递
蒙古黄芪中总皂苷提取工艺研究
3
作者 邹悦 范晓兰 +1 位作者 孔力 雷钧涛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中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以蒙古黄芪总皂苷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种因素对蒙古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并对回...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中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以蒙古黄芪总皂苷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种因素对蒙古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确定黄芪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回归模型显著,拟合精度高;影响蒙古黄芪总皂苷回流提取的顺序为乙醇用量>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乙醇用量具有显著性,70%乙醇浓度和25倍的乙醇用量时蒙古黄芪总皂苷得率较多,而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不具显著性。结论蒙古黄芪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70%乙醇浓度加入25倍乙醇用量,提取3次,每次90 min。此工艺下提取的蒙古黄芪总皂苷得率为3.201%,响应估计值与实际值吻合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总皂苷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下载PDF
膜下滴灌水分亏缺对绿洲蒙古黄芪水生产力及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李艳翠 李福强 周波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4期82-86,98,共6页
为评估不同水分亏缺对河西绿洲蒙古黄芪耗水特征、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在各生育期设置了轻度和中度水分亏缺处理,并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苗期和现蕾开花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会显著提高蒙古黄芪产量、水分... 为评估不同水分亏缺对河西绿洲蒙古黄芪耗水特征、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在各生育期设置了轻度和中度水分亏缺处理,并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苗期和现蕾开花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会显著提高蒙古黄芪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投比,而根茎伸长期和根茎增粗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有利于提高药用品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苗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灌溉效果最佳。研究可为河西绿洲灌区蒙古黄芪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亏缺 水生产力 蒙古黄芪 经济效益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沼液还田对蒙古黄芪生长及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陆国弟 侯嘉 +1 位作者 杨扶德 杜弢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2,共14页
沼液为厌氧发酵的优质有机肥,可替代化肥或配施化肥施用于农田,提高中草药产量及其品质。为探究沼液还田对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生长及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清水和化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施用方式下(B1:喷... 沼液为厌氧发酵的优质有机肥,可替代化肥或配施化肥施用于农田,提高中草药产量及其品质。为探究沼液还田对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生长及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清水和化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施用方式下(B1:喷洒,B2:追肥,B3:喷洒+追肥)沼液浓度(A1:100%浓度沼液;A2:80%浓度沼液;A3:50%浓度沼液)对整个生长期蒙古黄芪生理、生物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整个生长期11个处理的各指标基本呈先升后降趋势。2)沼液单独喷洒,以80%浓度沼液处理的各指标效果较佳,且显著优于化肥处理(P<0.05)。3)追肥后,相比其他10个处理,80%浓度沼液追肥处理可显著增加成药期蒙古黄芪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地上和地下根的产量(P<0.05)。且蒙古黄芪根中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含量,在80%浓度沼液追肥处理下分别显著高于化肥处理87.09%、60.65%、52.17%和24.21%。综合评价得出80%浓度沼液追肥处理的效果较佳。上述研究表明:适宜的沼液浓度及施用方式可增强黄芪抗逆性,提高药材生物量,改善黄芪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蒙古黄芪 生理指标 生物量 黄酮类成分 皂苷类成分
下载PDF
蒙古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1
6
作者 邵武平 米永伟 +2 位作者 谢志军 漆永红 龚成文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380-383,共4页
蒙古黄芪作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轮作倒茬不合理、施肥用药不科学、连作障碍突出、根腐病及地下害虫持续加重等问题,对种植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科学规范蒙古黄芪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施用,保护道地产区耕地质量,提高黄芪品... 蒙古黄芪作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轮作倒茬不合理、施肥用药不科学、连作障碍突出、根腐病及地下害虫持续加重等问题,对种植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科学规范蒙古黄芪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施用,保护道地产区耕地质量,提高黄芪品质,经试验研究及多年示范,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化肥减施、种苗移栽、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控、采收等方面制订了蒙古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黄芪种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化肥农药减施 技术规程
下载PDF
有机肥和海藻酸配施提高盐碱地蒙古黄芪抗逆性和品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杰 吴强 +5 位作者 赵鹏 王永龙 高雪峰 赵培伟 马斌 范菠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767,共11页
[目的]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和海藻酸施用浓度对盐碱地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 Hsiao]光合效率、抗逆能力、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盐碱地中蒙古黄芪生态种植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 [目的]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和海藻酸施用浓度对盐碱地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 Hsiao]光合效率、抗逆能力、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盐碱地中蒙古黄芪生态种植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连续两年在内蒙古固阳县的盐碱地上开展了大田试验。试验采用两因素三水平完全设计,两因素为有机肥(O)、海藻酸(A)。3个有机肥施用量为0、1200、2400kg/hm^(2),分别记为O0、O1、O2;3个海藻酸施用浓度为0、1、2 g/L,分别记为A0、A1、A2,共组成9个处理。于蒙古黄芪种苗返青后60天开始测定叶片光合效率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于蒙古黄芪种苗返青后120天开始测定根系产量、药效成分和重金属含量。[结果]相较于O0处理,O1、O2处理黄芪两年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分别提高了13.6%~29.2%、17.0%~32.3%、14.8%~21.2%,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了10.4%~24.0%、9.5%~13.5%、7.5%~29.5%,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提高了11.0%~28.8%、22.3%~94.3%、13.2%~61.4%,根系产量提高了3.8%~8.1%,黄芪甲苷(AIV)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C7G)含量分别提高了7.4%~19.4%、4.5%~22.7%,Pb、Cd、As和Cu含量分别下降了1.4%~16.0%、5.0%~19.5%、5.6%~9.7%、11.5%~35.2%。相较于A0处理,A1处理显著提高了黄芪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升了根系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Pb、Cd、As、Hg和Cu含量分别降低了12.0%~22.2%、6.9%~17.1%、7.5%~13.3%、7.1%~18.9%、16.1%~21.9%。2022、2023年均以O2A1处理的产量(6887、7153 kg/hm^(2))最高,OOA2处理的产量(6065、6278 kg/hm^(2))最低。2022、2023年O1A1处理的两种药效成分含量最高,AIV含量(0.144%、0.148%)较O2A1提高了5.1%~7.2%,C7G含量(0.059%、0.060%)较O2A1处理提高了5.3%~13.5%。[结论]施用有机肥和适宜浓度的海藻酸均可增强蒙古黄芪的光合效率,提高蒙古黄芪的抗逆能力,进而提高蒙古黄芪的产量和药用品质。以施用有机肥1200 kg/hm^(2)配合喷施浓度为1g/L的海藻酸提升盐碱地蒙古黄芪产量、品质和抗逆能力的效果最佳,且没有引起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海藻酸 盐碱地 蒙古黄芪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蒙古黄芪植株再生及增殖体系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左敏 李广信 +3 位作者 左静静 王慧杰 雷伟 张秀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0,共8页
以蒙古黄芪种子繁育而来的无菌苗获得的外植体(根、叶片、胚轴)为试材,通过设定不同浓度的生长调控激素6-BA、2,4-D、NAA,研究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条件下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试管苗增殖及生根情况的影响,以期为蒙古黄芪不... 以蒙古黄芪种子繁育而来的无菌苗获得的外植体(根、叶片、胚轴)为试材,通过设定不同浓度的生长调控激素6-BA、2,4-D、NAA,研究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条件下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试管苗增殖及生根情况的影响,以期为蒙古黄芪不同组织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分化及增殖培养条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以根、胚轴、叶片为外植体材料均可诱导愈伤组织产生,其中以胚轴为外植体为最优选择,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97.92%,最佳培养基为MS+2,4-D 1.0 mg·L^(-1)+6-BA 0.5 mg·L^(-1)+NAA 0.5 mg·L^(-1)+蔗糖3.0%;试管苗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1.0 mg·L^(-1)+KT 0.5 mg·L^(-1)+蔗糖3.0%,再生植株平均分化率最高为92.67%;生根培养时,最适宜的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1)+白砂糖3.0%。该试验建立了蒙古黄芪植株再生及增殖体系,在黄芪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愈伤诱导 再生 增殖 种质资源
原文传递
蒙古黄芪内生细菌产IAA菌株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垒 郭凤霞 +5 位作者 陈垣 周洋 李红玲 李琴 李国藩 王辉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寻蒙古黄芪内生菌的促生功能,挖掘优异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前期从蒙古黄芪品系甘芪1号根中分离纯化的20株内生细菌菌株(B1~B20,GenBank序列收录号OM938262~OM938281)为研究对象,以纯培养液为对照(CK),利用Salkowski显色... 【目的】探寻蒙古黄芪内生菌的促生功能,挖掘优异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前期从蒙古黄芪品系甘芪1号根中分离纯化的20株内生细菌菌株(B1~B20,GenBank序列收录号OM938262~OM938281)为研究对象,以纯培养液为对照(CK),利用Salkowski显色法对产吲哚乙酸(IAA)功能菌株鉴定,然后对优异菌株的培养条件进一步进行优化研究。【结果】甘芪1号根可培养内生细菌菌株,有12株菌株较CK有明显Salkowski显色反应,测量各菌株产IAA浓度依次为B16>B18>B10>B20>B8>B13>B11>B3>B4>B6>B1>B17,产IAA浓度范围为2.74~26.48 mg/L,平均10.10 mg/L,其中B16高稳产IAA(GenBank OM938262),平均产IAA浓度高达26.48 mg/L,极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产IAA的水平。培养条件优化显示,B16菌株培养最适温度为15~25℃,在浓度为0.1%~7%的NaCl培养基均能正常生长,最适NaCl浓度为1%,最适pH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培养条件优化后B16增殖及IAA产能较优化前分别极显著提高28.6%和53.5%。【结论】蒙古黄芪根内生细菌中产IAA菌株比例较高,是优异豆科药用植物微生物资源宝库,且筛选到一株高稳产IAA菌株B16,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可达到40.658 mg/L,是有较大的生态调控利用潜力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内生细菌 吲哚乙酸 菌株筛选 培养条件优化
下载PDF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诗娟 雷振宏 +5 位作者 郭旭 王圆圆 燕翔 牛景萍 赵成萍 梁建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43-54,共12页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传统的道地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不同产地黄芪的药材品质和疗效相差甚远,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和含量是决定药材品质的物质基础。为了研究不同产地黄芪次级代谢物的差异,为解析黄芪品质形成提...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传统的道地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不同产地黄芪的药材品质和疗效相差甚远,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和含量是决定药材品质的物质基础。为了研究不同产地黄芪次级代谢物的差异,为解析黄芪品质形成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优质黄芪的选育奠定基础,试验对来自山西浑源(S2-7)、山西五台(S2-9)、甘肃和政药园(S2-10)的3种蒙古黄芪根进行基于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并通过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674种代谢产物,分为29类,主要包括萜类物质、黄酮类物质、苯丙素类物质和生物碱类物质。依据P<0.05、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筛选差异代谢物,甘肃黄芪(S2-10)与山西黄芪组(S2-7、S2-9)间筛选出81种差异代谢物;山西五台(S2-9)和浑源(S2-7)2个产地黄芪间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对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可知,甘肃黄芪与山西黄芪组富集到3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以及烟酸盐和烟酰胺代谢通路。综上可见,不同产地黄芪次级代谢物的类型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不同产地 LC-MS/MS PCA OPLS-DA 非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下载PDF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测蒙古黄芪药效成分含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杰 郭嘉华 +3 位作者 赵鹏 郭宁 邢颖 段天凤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以蒙古黄芪种苗为试材,采用高光谱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栽培和仿野生对蒙古黄芪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估测方法的影响,以期为实践中利用高光谱快速、准确估测栽培和仿野生蒙古黄芪的药效成分含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 以蒙古黄芪种苗为试材,采用高光谱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栽培和仿野生对蒙古黄芪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估测方法的影响,以期为实践中利用高光谱快速、准确估测栽培和仿野生蒙古黄芪的药效成分含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栽培和仿野生蒙古黄芪药效成分含量的原始高光谱数据所建立模型的稳定性和拟合度均是最好。估测黄芪甲苷含量模型的RMSE分别是0.0045、0.0085;R^(2)分别是0.761、0.879;所建模型分别是y=0.0054+0.0016x_(1)+0.0002x_(2)+0.0007x_(3)(R^(2)=0.903)、y=-0.1223+0.0040x_(1)+0.0001x_(2)-0.0009x_(3)(R^(2)=0.904)。估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模型的RMSE分别是0.0017、0.0040;R^(2)分别是0.860、0.868;所建模型分别为y=0.0731-0.0080x_(1)-0.0004x_(2)+4×10-6x_(3)(R^(2)=0.891)、y=0.0842-0.0007x_(1)-0.0001x_(2)+0.0002x_(3)(R^(2)=0.8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蒙古黄芪 黄芪甲苷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蒙古黄芪响应反复干旱胁迫的代谢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萍 王茹亚 +2 位作者 曹舒男 陈贵林 孙淑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目的]蒙古黄芪是黄芪药材的重要基原植物,其主要种植地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均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定期间歇式降雨造成了植物干旱复水循环。研究蒙古黄芪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其响应自然间歇降雨的干旱... [目的]蒙古黄芪是黄芪药材的重要基原植物,其主要种植地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均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定期间歇式降雨造成了植物干旱复水循环。研究蒙古黄芪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其响应自然间歇降雨的干旱胁迫机制非常关键。[方法]试验以1年生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进行反复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后,测定盆栽土壤养分及其根长、根粗,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蒙古黄芪的初生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及代谢通路分析;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法、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反复干旱胁迫处理下蒙古黄芪根中总黄酮、总皂苷及多糖物质含量。[结果](1)蒙古黄芪在干旱胁迫时会呈现根粗减小,根长和须根密度增加的趋势。(2)干旱及复水处理下,代谢组共检测到42种代谢产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胺类及氨类化合物和糖类等;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植株在反复干旱胁迫过程中主要影响体内的氨基酸代谢途径,通过增加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及精氨酸的含量,降低天冬酰胺、色氨酸和4-氨基丁酸的含量来增强自身抗旱性,具体表现为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代谢物增加1~3倍,色氨酸和4-氨基丁酸等代谢物下降1~2倍。(3)在第1轮干旱胁迫下蒙古黄芪总皂苷积累,而第2轮干旱胁迫后黄芪皂苷、总黄酮类、多糖3种活性物质的生成量减少,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与蒙古黄芪响应水分胁迫的机制密切相关,同时植株也会调节自身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响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干旱胁迫 复水 代谢产物
下载PDF
外源硒结合根瘤菌处理对蒙古黄芪生长及其活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保虎德 马生军 +3 位作者 陈文峰 帕尔哈提·柔孜 张润林 王慧欣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51-59,共9页
通过外源硒与根瘤菌处理后,采用发芽床试验法测定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指标,采用土培盆栽法测定蒙古黄芪幼苗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成分含量。结果显示外源硒、根瘤菌和外源硒结合根瘤菌3种处理对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均有显著的抑... 通过外源硒与根瘤菌处理后,采用发芽床试验法测定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指标,采用土培盆栽法测定蒙古黄芪幼苗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成分含量。结果显示外源硒、根瘤菌和外源硒结合根瘤菌3种处理对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幼苗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外源硒结合根瘤菌处理,蒙古黄芪幼苗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分别增加了29.00%、27.90%、46.31%,与空白处理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外源硒与根瘤菌结合处理,蒙古黄芪中粗脂肪、硝态氮、总皂苷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77%、1.54%、0.51%。外源硒结合根瘤菌对蒙古黄芪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粗脂肪、硝态氮、总皂苷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研究可为药食两用富硒蒙古黄芪的生产和品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蒙古黄芪 生长 含量测定
下载PDF
4个蒙古黄芪品种光合特性及其产量质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泽 晋小军 毛耀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目的:筛选出4个蒙古黄芪品种中的最优品种。方法: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蒙古黄芪品种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质量的差异,为黄芪优质品种推广提供支撑。结果: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目的:筛选出4个蒙古黄芪品种中的最优品种。方法: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蒙古黄芪品种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质量的差异,为黄芪优质品种推广提供支撑。结果: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产量、黄芪多糖及浸出物含量排序为陇芪3号>陇芪1号>陇芪2号>陇芪4号;净光合速率、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排序为陇芪3号>陇芪1号>陇芪4号>陇芪2号;气孔导度、黄芪甲苷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排序为陇芪3号>陇芪2号>陇芪1号>陇芪4号;蒸腾速率大小排序为陇芪2号>陇芪3号>陇芪1号>陇芪4号;胞间CO_(2)浓度大小排序为陇芪3号>陇芪4号>陇芪1号>陇芪2号;叶绿素a含量排序为陇芪1号>陇芪3号>陇芪2号>陇芪4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大小排序为陇芪1号>陇芪2号>陇芪3号>陇芪4号。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陇芪3号质量最佳,其产量及有效物质含量均最高,为适宜渭源县栽培的陇芪品种,适合推广种植以增加当地药农收入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光合特性 产量 质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蒙古黄芪药效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5
作者 李志军 孙德智 +5 位作者 贾俊英 庄得凤 郭园 李旭新 包金花 杨恒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0,共4页
目的 探索科尔沁沙地不同栽培方式对蒙古黄芪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落及其药效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在科尔沁沙地设置连作栽培、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3种不同栽培方式,在测定不同栽培方式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和全... 目的 探索科尔沁沙地不同栽培方式对蒙古黄芪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落及其药效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在科尔沁沙地设置连作栽培、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3种不同栽培方式,在测定不同栽培方式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和全氮)及土壤酶活性基础上,通过高通量测序(16S rRNA)对不同栽培方式下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连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连作栽培的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轮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菌落多样性显著低于仿野生栽培,而轮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菌落丰度显著高于仿野生栽培。连作栽培的蒙古黄芪根系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总多糖含量显著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结论 科尔沁沙地蒙古黄芪不同栽培方式影响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菌落结构。科尔沁沙地蒙古黄芪连作栽培(连续种植6年)后,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根际菌落的多样性和丰度较低,蒙古黄芪品质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蒙古黄芪 栽培方式 根际微生物
原文传递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甘肃省蒙古黄芪潜在适生区预测及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万广珍 罗永慧 +2 位作者 张鼎新 晋玲 陈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甘肃省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潜在适生区,为甘肃省蒙古黄芪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实地调查的蒙古黄芪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当前(1970-2000)和未来(2041-2060)时期蒙古黄芪在...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甘肃省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潜在适生区,为甘肃省蒙古黄芪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实地调查的蒙古黄芪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当前(1970-2000)和未来(2041-2060)时期蒙古黄芪在甘肃省的潜在适生区,综合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结果评估影响蒙古黄芪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影响甘肃省蒙古黄芪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最湿月份降水量、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和海拔。当前气候条件下甘肃省蒙古黄芪潜在适生区面积为65902.66 km2,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定西市;未来时期SSP126、SSP370和SSP585情景下,甘肃省蒙古黄芪的适生区面积均呈缩小趋势,尤其是高适生区面积大幅缩小。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甘肃省蒙古黄芪适生区大幅缩小,适生区主要向高海拔山区移动,可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持蒙古黄芪资源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最大熵模型 甘肃省 适生区预测 生态特征
下载PDF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17
作者 徐子豪 侯蕾 +9 位作者 武延慧 雷子莹 张俊 王妙 张小波 史婷婷 张朔生 杜晨晖 裴香萍 贺润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索文献记录补充,将筛选后的347个蒙古黄芪样点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添加到最大熵(MaxEnt)模型中运行,筛选出影响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贡献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山西省蒙古黄芪生态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 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共筛选出19个环境因子,其中气候因子是影响蒙古黄芪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生物因子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的影响最小。山西省蒙古黄芪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内北部山区,呈现从北到南适宜等级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西省蒙古黄芪最适宜区面积为15 424 km^(2),适宜区面积为19 856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59 43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61 894 km^(2)。结论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区分布状况,对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环境因子 适宜性区划 MaxEnt模型 ArcGIS软件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有机肥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的影响
18
作者 戴昂勤 邓煜 +2 位作者 马正政 侯佳 鲁富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6-124,共9页
以二年生蒙古黄芪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元泰丰”有机肥处理及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适宜其根系生长的有机肥浓度,并对最适有机肥浓度处理(OF)与无施肥处理(CK)进行代谢物种类、含量差异分析,并探讨组间KEGG富集通路,以期为进一... 以二年生蒙古黄芪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元泰丰”有机肥处理及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适宜其根系生长的有机肥浓度,并对最适有机肥浓度处理(OF)与无施肥处理(CK)进行代谢物种类、含量差异分析,并探讨组间KEGG富集通路,以期为进一步对其药用价值的研究、人工栽培育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用6 000 kg·hm^(-2)的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黄芪的根长、根粗、干质量、鲜质量等农艺性状。代谢组学分析可知,在蒙古黄芪根系中共鉴定出黄酮类、酚酸类、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十一大类,1 317种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可知,2个处理间次生代谢物差异明显,主要包括黄酮类(147)、酚酸类(32)、萜类(20)等250种物质,其中2-羟基齐墩果酸(2-hydroxyoleanolic acid)、3-羟基光甘草酚(3-hydroxyglabrol)、剑叶龙血素A(cochinchinenin A)等为主要差异物质;与CK相比,OF处理下大多差异代谢物为上调表达,且以黄酮类物质为主;同时KEGG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异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类和类黄酮生物合成3条黄酮类物质合成通路。综上所述,不同“元泰丰”有机肥施用下,蒙古黄芪根系生长差异显著,其中以有机肥浓度为6 000 kg·hm^(-2)的表现最佳;最适施肥浓度下,蒙古黄芪根系大多次生代谢产物呈上调表达,以黄酮类物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有机肥 农艺性状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不同灌溉量对蒙古黄芪土壤水分、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胡力文 纪晓玲 +6 位作者 韩翠 张雄 杨腾 曹敏杰 毛端 商志盈 高亚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明确陕北旱区蒙古黄芪高产优质栽培的灌溉制度,探究不同灌溉量对蒙古黄芪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设置灌溉量分别为5240(W1)、4190(W2)、3140(W3)、2090(W4)、1040(W5)、0(CK)m^(3)/hm^(2)共6个处理,分析土壤含水量及... 为明确陕北旱区蒙古黄芪高产优质栽培的灌溉制度,探究不同灌溉量对蒙古黄芪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设置灌溉量分别为5240(W1)、4190(W2)、3140(W3)、2090(W4)、1040(W5)、0(CK)m^(3)/hm^(2)共6个处理,分析土壤含水量及蒙古黄芪的干物质量及根冠比、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结果表明,0~60 cm,W1、W2、W3、W4、W5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提高50.1%、30%、19.8%、19.6%、14.6%;W2、W3、W5处理下的收获期根冠比较CK分别提高61%、38%、36%;荚果期蒙古黄芪株高、茎粗、冠幅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在W2处理时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W2处理产量较CK显著提高53%;在黄芪品质方面,W3处理黄芪甲苷含量为0.13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为0.22%,均高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根干质量、根鲜质量、茎叶干质量、冠幅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陕北旱区平栽蒙古黄芪高产优质的适宜灌溉量为3140~419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灌溉量 膜际栽培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旱作区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丽 潘晓春 +4 位作者 汪淑霞 杨荣洲 刘莉莉 王文娟 王富胜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索旱作区调节蒙古黄芪土壤水热、促进蒙古黄芪冠层发育和抗旱增收的栽培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立旋耕和普旋耕2种旋耕方式,黑膜、玉米秸秆和露地栽培3种覆盖方式,研究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 目的:探索旱作区调节蒙古黄芪土壤水热、促进蒙古黄芪冠层发育和抗旱增收的栽培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立旋耕和普旋耕2种旋耕方式,黑膜、玉米秸秆和露地栽培3种覆盖方式,研究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因种子成熟期蒙古黄芪耗水量较大,其0~100 cm土壤贮水量低于苗期和花期,但立旋耕覆黑膜和普旋耕覆黑膜两个覆膜处理在苗期至种子成熟期0~1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高于普旋耕+露地栽培(CK);不同处理苗期至种子成熟期8∶00、14∶00和18∶00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立旋耕覆黑膜处理与CK的土壤温差在花期最高(5.5℃);不同处理苗期至种子成熟期蒙古黄芪冠层温度均表现为CK最高,立旋耕覆黑膜处理最低;蒙古黄芪各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值(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单根鲜重、产量和经济收益均以立旋耕覆黑膜处理最高,立旋耕露地栽培、立旋耕覆黑膜和立旋耕覆秸秆处理各指标均显著高于CK。结论:立旋耕结合地表覆盖可使蒙古黄芪处于相对稳定的土壤水热环境中,尤其立旋耕覆黑膜是促进旱作区蒙古黄芪冠层发育、提高土壤水热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模式。考虑到覆黑膜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立旋耕露地和覆秸秆栽培模式可代替覆黑膜应用于蒙古黄芪的栽培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旋耕和地表覆盖 蒙古黄芪 土壤水热 冠层发育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