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树华 于飞 +3 位作者 刘和平 张称意 梁福明 王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9-366,共8页
利用建立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耦合模式,研究了一定植被覆盖下区域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对土壤水分传导和恢复过程的参数化引入了一些改进。利用此模式模拟了黑河实验(HEIFE)中1991-08-13—17日张掖观测站所在位置的能... 利用建立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耦合模式,研究了一定植被覆盖下区域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对土壤水分传导和恢复过程的参数化引入了一些改进。利用此模式模拟了黑河实验(HEIFE)中1991-08-13—17日张掖观测站所在位置的能量通量和近地面温湿度的变化,得到了与观测值相一致的结果,合理地再现了此阶段内蒸散过程的变化趋势。此模式能比较有效地模拟区域复杂下垫面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气候和生态效应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蒸散过程 陆面过程模式 黑河实验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树华 黄子琛 刘立超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8-126,共9页
本文利用一维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数值模式,研究了我国西北(37.5°N,105°E)干旱半干旱地区夏季不同植被覆盖度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蒸散过程三阶段的变化趋势特征。模式还揭示了蒸散过程中... 本文利用一维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数值模式,研究了我国西北(37.5°N,105°E)干旱半干旱地区夏季不同植被覆盖度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蒸散过程三阶段的变化趋势特征。模式还揭示了蒸散过程中,下垫面热量平衡分量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并由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大气连续体 蒸散过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玉米农田蒸散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 被引量:9
3
作者 米娜 张玉书 +4 位作者 陈鹏狮 纪瑞鹏 蔡福 李荣平 王树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8-709,共12页
应用基于生理生态学过程的EALCO模型,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蒸散(ET)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型检验基础上,使用该模型模拟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ET过程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EALCO模型中能量与水过程的动态耦合机制使模型能够较好地... 应用基于生理生态学过程的EALCO模型,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蒸散(ET)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型检验基础上,使用该模型模拟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ET过程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EALCO模型中能量与水过程的动态耦合机制使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农田蒸散过程,基于涡度相关法的观测值与模型模拟值在小时、日尺度上均吻合较好,模型可以解释67%的日蒸散的变化特征。对土壤蒸发与冠层蒸腾的分别模拟显示,生长季土壤蒸发约占ET的36%。温度的升高会引起ET与冠层蒸腾的增加,同时土壤蒸发减少;ET对降水减少的响应较为敏感,主要表现在土壤蒸发的下降。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冠层蒸腾影响显著,该情景下冠层蒸腾下降幅度最大。研究所假设的2100年气候情景下,该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蒸散将减少,然而相对于降水的减少而言,蒸散的减少量较小,即水分支出项相对增加,因此,发生土壤水分匮乏的可能性加大,这可能会加剧该地区的暖干化趋势,给作物产量及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模型 蒸散过程 模型检验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SVAT模型的冬小麦光合作用和蒸散过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莫兴国 刘苏峡 林忠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394-1398,共5页
在已建立的土壤 植被 大气传输 (SVAT)模型中 ,冠层光合作用 /气孔导度耦合子模型可区分遮荫叶和受光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 ;作物生长子模型考虑了作物生长呼吸和维持呼吸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 ,日总蒸散量实测和模拟的根均方差 (RM... 在已建立的土壤 植被 大气传输 (SVAT)模型中 ,冠层光合作用 /气孔导度耦合子模型可区分遮荫叶和受光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 ;作物生长子模型考虑了作物生长呼吸和维持呼吸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 ,日总蒸散量实测和模拟的根均方差 (RMSD)为 0 .6 5mm ,平均绝对差 (MAPD)为 14 % ;对冠层上部净光合作用率日变化过程而言 ,实测和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利用模型模拟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净光合作用率和蒸散的演变过程 .最后 ,分析了冬小麦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最大叶面积指数、大气CO2浓度和叶片N含量的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冬小麦 光合作用 蒸散过程
下载PDF
膜下滴灌对绿洲棉田蒸散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磊 乔长录 +1 位作者 何新林 王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共6页
为探求绿洲区膜下滴灌对棉田蒸散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的连续监测,分析了棉田蒸散变化过程以及膜下滴灌对棉花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苗期蒸散强度2.84 mm/d;蕾期蒸散强度4.48 mm/d;花铃期蒸散强度... 为探求绿洲区膜下滴灌对棉田蒸散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的连续监测,分析了棉田蒸散变化过程以及膜下滴灌对棉花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苗期蒸散强度2.84 mm/d;蕾期蒸散强度4.48 mm/d;花铃期蒸散强度为4.89 mm/d;吐絮期蒸散强度为3.61 mm/d。苗末期至吐絮初期,膜下滴灌的总蒸散量为397.54 mm,不覆膜的总蒸散量为542.02 mm,覆膜使蒸散降低了26.65%。同时覆膜条件下的棉花生长指标均优于不覆膜条件。综合分析:与不覆膜相比,膜下滴灌方式可降低绿洲区棉田蒸散强度,促进棉花生长。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绿洲区膜下滴灌棉田灌溉制度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棉田 膜下滴灌 蒸散过程 蒸渗仪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树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61-371,共11页
利用维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数值模式,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夏季不同植被覆盖度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蒸散过程三阶段的变化趋势特征模式还揭示了蒸散过程中,下垫面热量平衡分量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并由实... 利用维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数值模式,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夏季不同植被覆盖度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蒸散过程三阶段的变化趋势特征模式还揭示了蒸散过程中,下垫面热量平衡分量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并由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大气 蒸散过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华北地区玉米田实际蒸散量的计算 被引量:17
7
作者 吕厚荃 钱拴 +1 位作者 杨霏云 白月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2-728,共7页
以简化农田实际蒸散的计算过程为目的 ,利用 1 999年河北定兴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玉米田 0~ 30 0cm土壤湿度和气象要素的实测资料以及华北地区 5个站 1 991~ 1 995年 0~ 5 0cm土壤湿度和气象资料 ,探讨由简化参... 以简化农田实际蒸散的计算过程为目的 ,利用 1 999年河北定兴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玉米田 0~ 30 0cm土壤湿度和气象要素的实测资料以及华北地区 5个站 1 991~ 1 995年 0~ 5 0cm土壤湿度和气象资料 ,探讨由简化参考蒸散模式计算玉米田实际蒸散的可能性 ;对比了Priestley Taylor模式和FAO( 1 998)Penman Menteith模式的计算结果 ,以农田试验资料为基础 ,采用叶面积系数和平均土壤相对湿度为因子 ,建立了实际蒸散的计算模式。并以华北地区 8个站 1 999~ 2 0 0 0年 0~ 5 0cm土壤湿度和气象资料进行验证 ,平均误差一般为 1 0 %~ 1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过程 农业气象 蒸散模式 叶面积系数 土壤相对湿度
下载PDF
膜下滴灌模式下种植密度对棉田蒸散发规律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小军 黄健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1期138-143,共6页
为探求绿洲棉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棉田蒸散发规律,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花的日蒸散量曲线都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时期一膜6行(30株/m^2)种植的棉田蒸散量... 为探求绿洲棉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棉田蒸散发规律,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花的日蒸散量曲线都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时期一膜6行(30株/m^2)种植的棉田蒸散量比一膜4行(20株/m^2)大,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强度最大,一膜4行、一膜6行分别为4.76、5.94 mm/d。一膜6行种植的叶面积指数大于一膜4行种植,株高小于一膜4行种植。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量与日平均气温(P<0.01)和空气相对湿度(P<0.01)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日平均风速和日平均水汽压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不同种植密度 蒸散过程 蒸渗仪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盐渍荒漠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乐知 李取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9-81,93,共4页
选择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程度最高的大安市叉干镇明乐村,研究碱斑地的蒸散过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以及盐分运移和水盐平衡规律,进一步探讨该地区盐渍荒漠化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碱斑地没有植被覆盖,蒸散过程以土壤蒸发为主,水分运动带... 选择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程度最高的大安市叉干镇明乐村,研究碱斑地的蒸散过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以及盐分运移和水盐平衡规律,进一步探讨该地区盐渍荒漠化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碱斑地没有植被覆盖,蒸散过程以土壤蒸发为主,水分运动带动盐分大量向土表积累;碱斑地土壤水分入渗率低,下行盐分远远小于上行盐分。土壤表层盐分累积的结果,使得该地区的草地景观退化,碱斑地面积增加,导致盐渍荒漠化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 盐渍荒漠化 形成机理 蒸散过程 土壤水分入渗 水盐平衡 盐分运移 碱斑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