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宋庄蓄滞洪区生态工程水质修复效果探析
1
作者 林瑞峰 季建国 +3 位作者 李鹏程 晋波燕 邓晨 白慧文 《水利技术监督》 2024年第1期219-222,257,共5页
为分析蓄滞洪区水体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文章以北京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生态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2022年4-11月,针对温榆河河道、人工湿地出水口、蓄滞洪区湖西侧和湖东侧区域水体,每月中旬,分别进行月常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出水水... 为分析蓄滞洪区水体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文章以北京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生态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2022年4-11月,针对温榆河河道、人工湿地出水口、蓄滞洪区湖西侧和湖东侧区域水体,每月中旬,分别进行月常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出水水质总体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氨氮、总磷浓度指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研究为类似的水质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生态修复功能 水质修复 变化特征 北京宋庄
下载PDF
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天然气管道穿越蓄滞洪区防洪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甘华 高源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针对天然气管道穿越蓄滞洪区管线分布范围广,局部穿越河湖等重点区域的特点,采用基于MIKE 21软件的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模拟大区域洪水演进的基础上又兼顾局部重点区域的水情分析,为相应的防洪影响分析及冲刷计算提供基础数据。成果... 针对天然气管道穿越蓄滞洪区管线分布范围广,局部穿越河湖等重点区域的特点,采用基于MIKE 21软件的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模拟大区域洪水演进的基础上又兼顾局部重点区域的水情分析,为相应的防洪影响分析及冲刷计算提供基础数据。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穿越蓄滞洪区的防洪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天然气管道 冲刷 防洪评价
下载PDF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3
作者 姬金雪 王乐 +2 位作者 要威 刘勇 王宇晖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8,共10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蓄滞洪区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价值、水质净化价值、空气净化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碳固定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7个方面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采用替代成本法、成果参数法等核算方法对各项生态...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蓄滞洪区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价值、水质净化价值、空气净化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碳固定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7个方面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采用替代成本法、成果参数法等核算方法对各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价值核算。通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生态效益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系统构建能够有效反映经济资源子系统、防洪子系统、生态功能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与制约关系的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现状评价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2个蓄滞洪区现阶段可持续发展评价为一般。在调整种植结构、土地利用方式、打造特色养殖模式等方式的情景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研究能为蓄滞洪区的生态效益量化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核算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蓄滞洪区常态化补偿机制研究
4
作者 顾春慧 廖云 胡红亮 《水上安全》 2024年第3期76-78,共3页
洪水对社会稳定和周边居民财产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为减少洪水自然灾害的损失,我国特建立了蓄滞洪区,它在防范和化解洪水风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蓄滞洪区的建设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完善蓄滞洪区补偿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 洪水对社会稳定和周边居民财产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为减少洪水自然灾害的损失,我国特建立了蓄滞洪区,它在防范和化解洪水风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蓄滞洪区的建设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完善蓄滞洪区补偿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未运用年份和未启用蓄滞洪区的补偿方面,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因此,建立常态化补偿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蓄滞洪区现行补偿政策进行简要分析,明确了建立常态化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从淹没补偿、丧失发展机会导致的经济损失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立常态化补偿机制的可行路径,旨在推动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的公平、安全的蓄滞洪区常态化补偿机制,发挥蓄滞洪区防洪保安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常态化补偿 补偿机制 淹没补偿 生态环境补偿
下载PDF
基于时空景观的泉州蓄滞洪区城市更新研究
5
作者 林雨辰 赵伟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2期130-131,共2页
蓄滞洪区是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与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滞洪区的城市更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时空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关注空间的时间维度与发展过程,能够较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洪涝灾害、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 蓄滞洪区是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与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滞洪区的城市更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时空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关注空间的时间维度与发展过程,能够较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洪涝灾害、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本文分析了蓄滞洪区城市更新改造现状和必要性,引入时空景观概念,探讨蓄滞洪区在时空景观视角下的特征,提出蓄滞洪片区城市更新策略,并以泉州西华洋蓄滞洪区城市更新设计为例,探究如何在提升蓄滞洪区功能的前提下,对蓄滞洪区进行改造更新,建成动态发展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景观 城市更新 蓄滞洪区景观 弹性思维
下载PDF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策略
6
作者 胡尚万 吴威 《山西建筑》 2024年第6期37-40,共4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理念 蓄滞洪区 景观生态韧性 景观雨洪韧性
下载PDF
蓄滞洪区新能源设施建设风险效益研究与思考
7
作者 孙乾 丁志宏 刘钢 《海河水利》 2024年第4期63-65,69,共4页
在蓄滞洪区因地制宜地建设以光伏发电、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基础设施是促进蓄滞洪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分析了在蓄滞洪区开展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蓄滞洪区新能源设施建设风险效益研究的4项基本任务,简介了开展该... 在蓄滞洪区因地制宜地建设以光伏发电、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基础设施是促进蓄滞洪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分析了在蓄滞洪区开展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蓄滞洪区新能源设施建设风险效益研究的4项基本任务,简介了开展该项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以及4项研究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以期为有关方面开展类似的蓄滞洪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效益研究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蓄滞洪区 新能源 光伏发电 生态价值 淹没损失 风险 效益
下载PDF
共渠西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研究——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玮琦 林文青 +3 位作者 王帆 毕吴瑕 张大伟 柴福鑫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9期45-49,66,共6页
受2305号台风“杜苏芮”北上与冷空气交绥带来的强降雨影响,海河流域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为应对灾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针对此次洪水过程启用的蓄滞洪区构... 受2305号台风“杜苏芮”北上与冷空气交绥带来的强降雨影响,海河流域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为应对灾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针对此次洪水过程启用的蓄滞洪区构建了洪水分析模型,提供了关键的防洪决策支持。基于中国水科院自主研发的通用高性能洪水分析计算软件FASFLOOD,结合多时相SAR影像监测分析结果,开展了海河流域共渠西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推演工作。研究成果揭示了蓄滞洪区洪水的演进过程及滞留分布,为蓄滞洪区启用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有效支撑了本次洪水防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动力学模型 蓄滞洪区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洪水防御 共渠西蓄滞洪区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蓄滞洪区运用复盘及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杜晓鹤 何秉顺 +2 位作者 徐卫红 张淼 袁迪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9期31-38,共8页
2023年7—8月,受2305号台风“杜苏芮”北上与冷空气共同影响,海河流域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根据海河流域各水系洪水调度方案及各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启用了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永定河泛区、东淀等8处国家蓄滞洪区,最大蓄洪... 2023年7—8月,受2305号台风“杜苏芮”北上与冷空气共同影响,海河流域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根据海河流域各水系洪水调度方案及各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启用了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永定河泛区、东淀等8处国家蓄滞洪区,最大蓄洪量25.3亿m3。多数蓄滞洪区历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没和调蓄洪水的场所。此次蓄滞洪区运用表明,在强降雨形成的超标准洪水远超下游河道行洪能力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启用蓄滞洪区,利用蓄滞洪区缓洪、滞洪,将下泄流量控制在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以内,避免了洪水在下游大面积泛滥。本次运用再次证明了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需要持续巩固加强。秉持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出蓄滞洪区治理路线图和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 海河流域 特大洪水 蓄滞洪区 防洪效益 系统治理 绿色发展 2023年
下载PDF
大型蓄滞洪区移民安置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达 黄本胜 +2 位作者 刘中峰 谭超 洪昌红 《水利发展研究》 2023年第4期58-61,共4页
潖江蓄滞洪区是珠江流域唯一一个国家级蓄滞洪区,既要承担蓄滞超额洪水的防洪任务,又是区内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文章针对潖江蓄滞洪区多功能湿地化运行模式下的移民安置需求,分析了蓄滞洪区移民安置的难点,开展了移民安置模式的... 潖江蓄滞洪区是珠江流域唯一一个国家级蓄滞洪区,既要承担蓄滞超额洪水的防洪任务,又是区内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文章针对潖江蓄滞洪区多功能湿地化运行模式下的移民安置需求,分析了蓄滞洪区移民安置的难点,开展了移民安置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要系统性地开展潖江蓄滞洪区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在生态、安全前提下,建立“防洪—生态—经济发展”的湿地型蓄滞洪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潖江蓄滞洪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可供其他蓄滞洪区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移民安置 绿色发展
下载PDF
洪水动态风险分析技术对防汛应急工作的支撑——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兰沟洼蓄滞洪区运用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念强 王静 李娜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9期39-44,共6页
2023年7—8月,海河流域发生了“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包括大清河在内的多个水系的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超保证洪水。海河流域先后启用8个蓄滞洪区分洪。以大清河水系兰沟洼蓄滞洪区为例,介绍了蓄滞洪区启用前、启用后和退水过程... 2023年7—8月,海河流域发生了“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包括大清河在内的多个水系的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超保证洪水。海河流域先后启用8个蓄滞洪区分洪。以大清河水系兰沟洼蓄滞洪区为例,介绍了蓄滞洪区启用前、启用后和退水过程中的洪水分析模拟成果,检验了洪水动态风险分析对防汛应急决策的技术支撑作用,总结了整个应急过程中的技术支撑经验,对未来洪水动态风险分析技术的发展、应用模式和成果需求等做了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风险 海河流域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蓄滞洪区 兰沟洼
下载PDF
关于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利用蓄滞洪区建设地表调蓄水库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67,共3页
基于兼顾遏制地下水超采与确保冬小麦稳产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京津以南河北平原这个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区域为例,从冬小麦生育期农田灌溉必须实施多水源配置的观点出发,结合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后所启用的蓄滞洪区,就... 基于兼顾遏制地下水超采与确保冬小麦稳产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京津以南河北平原这个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区域为例,从冬小麦生育期农田灌溉必须实施多水源配置的观点出发,结合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后所启用的蓄滞洪区,就利用蓄滞洪区建设地表调蓄水库对雨洪资源化或生活污水资源化及跨流域输水工程需要调蓄库容这3个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压采 冬小麦稳产 农田灌溉 多水源配置 蓄滞洪区利用 地表调蓄水库
下载PDF
珠江流域潖江蓄滞洪区湿地化建设模式及对蓄滞洪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刘达 黄本胜 +2 位作者 刘中峰 谭超 洪昌红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1期28-32,共5页
潖江蓄滞洪区是珠江流域唯一一个国家级蓄滞洪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改变其单一的防洪功能,进行具有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自然观光等多功能的湿地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三核一带”湿地化建设模式,利用现有的3个子围及新建的2座拦... 潖江蓄滞洪区是珠江流域唯一一个国家级蓄滞洪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改变其单一的防洪功能,进行具有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自然观光等多功能的湿地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三核一带”湿地化建设模式,利用现有的3个子围及新建的2座拦河闸,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的湿地,最大程度保留调蓄洪水能力,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湿地化建设对蓄滞洪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核一带”湿地化建设模式对洪水调蓄影响较小,不影响蓄滞洪功能的发挥,研究成果可供类似蓄滞洪区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潖江蓄滞洪区 湿地化模式 数模计算 蓄滞洪影响 珠江流域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启用蓄滞洪区洪水淹没全过程卫星遥感监测分析
14
作者 宋文龙 马建威 +4 位作者 孙亚勇 李小涛 黄诗峰 刘宏洁 桂荣洁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0期31-36,共6页
受2305号台风“杜苏芮”减弱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2023年7月28日起,海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导致发生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本次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海河流域共启用了8个蓄滞洪区,基于多时相光学和雷达遥感... 受2305号台风“杜苏芮”减弱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2023年7月28日起,海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导致发生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本次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海河流域共启用了8个蓄滞洪区,基于多时相光学和雷达遥感数据,开展了启用蓄滞洪区洪水淹没全过程遥感监测分析,获取8个蓄滞洪区“启用—淹没—最大淹没—退水—全部退水”不同过程下的淹没水体范围和面积,为动态掌握蓄滞洪区淹没情况、全面了解蓄滞洪区内洪水演进过程及开展洪水演进模拟分析和水工程调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蓄滞洪区 洪水淹没 遥感监测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东淀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与预报
15
作者 吴滨滨 于汪洋 +5 位作者 马奉泉 喻海军 穆杰 柴福鑫 李敏 宋文龙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0期37-42,57,共7页
为全面支撑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东淀蓄滞洪区的运用决策及预报预警,基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洪水分析软件IFMS/Urban,构建了蓄滞洪区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利用实时监测和预报的水情数据,持续... 为全面支撑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东淀蓄滞洪区的运用决策及预报预警,基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洪水分析软件IFMS/Urban,构建了蓄滞洪区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利用实时监测和预报的水情数据,持续开展了东淀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和滚动预报工作。实践证明,本次构建的洪水演进模型模拟预报精度较高,模拟结果跟遥感监测淹没范围和前方现场实时反馈信息吻合较好,可反映蓄滞洪区洪水演进实际过程,并能准确预测未来动态变化,及时为下游关键区域提供洪水预警,有效支撑了本次洪水防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东淀蓄滞洪区 水动力学模型 洪水模拟 滚动预报
下载PDF
典型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16
作者 王静 李娜 林炜洁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1期24-27,60,共5页
在剖析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概念和总结国内外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考虑蓄滞洪区不同重现期启用工况下的淹没洪水和区内降雨产汇流形成洪水两方面因素,研究提出了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的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方法... 在剖析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概念和总结国内外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考虑蓄滞洪区不同重现期启用工况下的淹没洪水和区内降雨产汇流形成洪水两方面因素,研究提出了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的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方法。以海河流域永年洼蓄滞洪区为典型案例,利用洪水风险分析、情景分析和水文序列统计等方法,定量评估了其年均期望的可利用洪水资源量。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我国其他蓄滞洪区的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年洼蓄滞洪区 洪水资源利用 潜力评估 期望洪水资源量 生态湿地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评估
17
作者 关成达 李娜 +2 位作者 俞茜 王静 王艳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7,共11页
【目的】蓄滞洪区是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为了全面评估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效果,【方法】从政治、社会、安全、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六个方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因素集,先采用专家... 【目的】蓄滞洪区是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为了全面评估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效果,【方法】从政治、社会、安全、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六个方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因素集,先采用专家赋权法和CRITIC赋权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对各指标权重分别赋值,再从一致性分析基础上采用平均值法确定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值。采用综合评分法,对98处国家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划分为A、B、C三类。以典型蓄滞洪区为例,分析蓄滞洪区在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设与管理建议,以促进蓄滞洪区防洪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区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结果】结果表明,专家赋权法和CRITIC赋权法的赋权结果数据一致性较好,结合专家赋权法和CRITIC赋权法对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既能体现专家赋权的主观性,又反映了数据的客观性,评估结果能为国家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结论】淮河流域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情况较好,57%(12处)属于A类,29%(6处)属于B类;重要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情况较好,88%(29处)属于A类和B类。海河流域尚有4处重要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情况处于C类,亟待加强;采用专家赋权法对指标1、2、19和20(指标产业发展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文化协调性和文化先进性)的权重赋值与优化方法结论有明显偏差,其偏差率分别为95.6%、-50%、59.6%和-50%,说明了专家分析法对部分数据客观性影响考虑的欠缺;通过综合评分结果对比,各流域蓄滞综合评分趋势变化较小,这体现了专家赋权法和优化赋权法结论的一致性;指标8、9、11和16(指标围堤达标率、进退洪工程达标率、撤退道路达标率和运用补偿占总损失的比例)对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综合评估影响最大,其权重分别为0.086、0.09、0.06和0.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建设与管理评估 专家赋权法 CRITIC赋权法
下载PDF
海河流域2021年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经验与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琛亮 李婧媛 于翚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4期83-85,88,共4页
2021年海河流域漳卫河、子牙河系遭遇连续强降雨过程,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永年洼、宁晋泊、大陆泽,漳卫河系广润坡、崔家桥、良相坡、共渠西、长虹渠、柳围坡、白寺坡、小滩坡共计11个蓄滞洪区相继启用,蓄滞洪区启用具有蓄滞洪量大、受灾... 2021年海河流域漳卫河、子牙河系遭遇连续强降雨过程,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永年洼、宁晋泊、大陆泽,漳卫河系广润坡、崔家桥、良相坡、共渠西、长虹渠、柳围坡、白寺坡、小滩坡共计11个蓄滞洪区相继启用,蓄滞洪区启用具有蓄滞洪量大、受灾人口多、洪灾损失大等特点。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为保障蓄滞洪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证救灾补偿资金使用规范、落实迅速,依据合规性、全面性、一致性、准确性原则,开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工作。结合实际工作,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剖析原因的同时,针对改进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蓄滞洪区 运用补偿 核查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蓄滞洪区运用关键技术
19
作者 褚明华 穆杰 +3 位作者 宋文龙 杜晓鹤 吴滨滨 柴福鑫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8期19-23,共5页
2023年,受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与冷空气共同影响,海河全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水利部门及时调度启用8处蓄滞洪区防御洪水,为支撑蓄滞洪区科学合理安全运用,基于洪水风险图成果、多源遥感监测数据等,水利... 2023年,受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与冷空气共同影响,海河全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水利部门及时调度启用8处蓄滞洪区防御洪水,为支撑蓄滞洪区科学合理安全运用,基于洪水风险图成果、多源遥感监测数据等,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快速搭建了8处蓄滞洪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并依托自主研发的水利遥感应急监测系统平台,开展了蓄滞洪区淹没全过程遥感监测与洪水演进分析,相关成果为水利部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河北省水利厅、天津市水务局等指导蓄滞洪区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总结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演进 遥感监测 蓄滞洪区 海河流域
下载PDF
蓄滞洪区老堤加培堤防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20
作者 黄万江 王汉武 任佳丽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9-15,21,共8页
蓄滞洪区堤基多为软弱河湖沉积层,老堤加培堤防的新老堤接合面作为典型的薄弱部位,易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裂隙,威胁堤防渗透稳定性。为了分析老堤加培堤防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征,基于华阳河蓄滞洪区老堤加培堤防工程,建立了三维有限... 蓄滞洪区堤基多为软弱河湖沉积层,老堤加培堤防的新老堤接合面作为典型的薄弱部位,易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裂隙,威胁堤防渗透稳定性。为了分析老堤加培堤防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征,基于华阳河蓄滞洪区老堤加培堤防工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ELCentro地震波激励对堤防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老堤加培堤防的加速度、位移及新老堤接合面差异变形等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堤基及堤身的加速度响应自下至上逐渐增大,堤身结构存在显著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新老堤堤顶在地震作用下存在差异沉降问题,新老堤接合面在地震作用下易形成残余变形,建议通过老堤加培方式对新老堤接合部薄弱位置进行抗震加固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堤加培堤防 地震响应 蓄滞洪区 新老堤接合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