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7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蓝藻新记录种--纤细双色藻(Cyanobium gracile)
1
作者 刘洋 委雅菲 +1 位作者 李效宇 张榜军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37,共9页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环境中一些微藻不断被发现,超微蓝藻便是其中之一,但关于超微蓝藻的多相分类学研究在我国报道较少。本研究首次在某自来水厂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超微蓝藻藻株Cyanobium gracile HNU001,并对其形态学、超微结构和...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环境中一些微藻不断被发现,超微蓝藻便是其中之一,但关于超微蓝藻的多相分类学研究在我国报道较少。本研究首次在某自来水厂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超微蓝藻藻株Cyanobium gracile HNU001,并对其形态学、超微结构和分子特征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发现,其藻细胞呈椭圆形或椭球形,在分裂过程中平行于短的细胞轴对称存在;超微结构显示了细胞二分裂繁殖以及类囊体膜平行于细胞膜排列;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该藻株与双色藻属Cyanobium的序列相似性大于99.9%,分子系统树聚为一束;该藻株与Cyanobium gracile PCC 6307的D1-D1′、Box-B螺旋结构一致。综合以上结果,将其命名为纤细双色藻(Cyanobium gracile),是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超微蓝藻 双色藻 分类 分子系统
下载PDF
寒区湖泊冰封期与非冰封期蓝藻群落特征分析
2
作者 杨文焕 梁俊泓 +3 位作者 李艳芳 张明宇 王志超 李卫平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5,I0001,I0002,共17页
以蓝藻越冬的群落变化特征为基础,为揭示不同湖泊水生态变化,于2022年1月和7月在岱海、乌梁素海和南海湖共选取10个采样点采集上层水与底泥样品,开展了内蒙湖区不同类型湖泊冰封与非冰封时期蓝藻群落结构、丰度变化和多样性的研究。结... 以蓝藻越冬的群落变化特征为基础,为揭示不同湖泊水生态变化,于2022年1月和7月在岱海、乌梁素海和南海湖共选取10个采样点采集上层水与底泥样品,开展了内蒙湖区不同类型湖泊冰封与非冰封时期蓝藻群落结构、丰度变化和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蓝藻经历了湖泊冰封期与非冰封期,丰度和多样性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湖泊水生态变化情况,乌梁素海和南海湖非冰封期蓝藻丰度显著高于冰封期,而岱海因其湖泊水质的特殊性,冰封期水体蓝藻丰度显著高于非冰封期水体,而非冰封期底泥蓝藻丰度显著高于冰封期。不同时期不同湖泊蓝藻优势属的生态位宽度不尽相同,非冰封期和冰封期岱海和南海湖优势蓝藻普遍可利用多种资源,而乌梁素海优势蓝藻实际可利用资源较少。根据中性模型和冗余分析可知,非冰封期的乌梁素海和南海湖水体和底泥更多地受到随机过程的影响,相比之下,岱海底泥和南海湖水体则更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寒区湖泊蓝藻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影响因素存在季节差异,水温、总氮、氨氮和pH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寒区湖泊水生态保护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湖泊 蓝藻 群落结构 生态位 迁移
下载PDF
基于时序Sentinel-2的杞麓湖蓝藻水华监测
3
作者 沈金祥 程先锋 +4 位作者 孙晓莉 杨佳涵 邓妍 付宇 施芯燕 《地理空间信息》 2025年第2期82-85,共4页
云南高原湖泊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并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是一种典型的水环境问题。为探索遥感大数据在湖泊蓝藻水华监测方面的巨大潜力,选择水华状况较为显著的杞麓湖作为研... 云南高原湖泊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并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是一种典型的水环境问题。为探索遥感大数据在湖泊蓝藻水华监测方面的巨大潜力,选择水华状况较为显著的杞麓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时序Sentinel-2多光谱卫星数据,采用NDVI指数模型研究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该湖泊蓝藻水华的季节性分布不显著,而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随机性;②蓝藻水华的变动频率较高;③在某些时段出现较大面积且显著的中度乃至重度水华。遥感大数据在以蓝藻水华为代表的水质状况监测方面能够提供精准的时空动态数据,有效弥补了传统站点监测在空间维度不足,为科学开展湖泊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 NDVI 蓝藻水华 杞麓湖
下载PDF
基于NDVI密度分割的蓝藻水华面积校正
4
作者 王雅萍 徐喜飞 +1 位作者 李家国 何湜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在水华遥感监测领域,水华面积是评估水体水华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有关部门采取防治措施和确定应急响应等级的关键信息。针对中低分辨率影像采用传统方法估算水华面积精度较差的问题,以太湖为研究区,对比Sentinel-2、Sentinel-3数据... 在水华遥感监测领域,水华面积是评估水体水华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有关部门采取防治措施和确定应急响应等级的关键信息。针对中低分辨率影像采用传统方法估算水华面积精度较差的问题,以太湖为研究区,对比Sentinel-2、Sentinel-3数据提取水华面积的差异性,分析了Sentinel-3影像NDVI与混合像元中水华面积占比的关系,构建了基于NDVI密度分割法的蓝藻水华面积校正模型,对Sentinel-3提取的水华面积进行了校正;并对比分析了利用该模型与像元累加法、藻华像元生长算法进行水华面积统计与高分辨率Sentinel-2影像统计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校正模型在Sentinel-3影像水华面积估算中准确度和可靠性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该影像在水华监测领域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密度分割 蓝藻水华面积 Sentinel-3 OLCI影像 太湖
下载PDF
蓝藻-细菌互作及其对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玉晴 刘佳音 +6 位作者 蔡元锋 张民 史小丽 杜瑛珣 苏雅玲 施丽梅 吴庆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53,共15页
藻类与细菌之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藻类群落组成、藻类之间的竞争和演替以及藻类水华的发展等。藻菌间的多种紧密互作和代谢耦联对水体中碳、氮、磷、硫等多种生源要素的循环产生影响。在淡水生... 藻类与细菌之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藻类群落组成、藻类之间的竞争和演替以及藻类水华的发展等。藻菌间的多种紧密互作和代谢耦联对水体中碳、氮、磷、硫等多种生源要素的循环产生影响。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水华仍然是威胁水环境健康的重要因素,部分水体中形成了周而复始发生蓝藻水华的稳定状态。蓝藻与其附生细菌间的互作和代谢关联是蓝藻水华维持的关键,在水体碳氮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蓝藻与细菌间的互作对蓝藻生长、产毒、群体维持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影响藻菌互作的因素,综述了蓝藻藻际环境中碳氮相关功能微生物类群以及藻菌互作对水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影响,分析了蓝藻群体颗粒、附着作用和环境因素(如温度、营养盐、新型污染物和铁硫磷元素等)对藻菌之间碳氮代谢关联和转化的影响及其对环境的反馈机制,并探讨了藻菌互作中碳氮转化过程与转化通量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深入了解蓝藻水华介导的藻菌互作机制和水体生源要素循环的微生物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藻菌互作 碳氮循环 环境因素
下载PDF
蓝藻生长与衰亡对太湖沉积物-上覆水系统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及其来源途径
6
作者 吴铭杰 许海 +5 位作者 詹旭 邱雨 孙宏伟 秦伯强 朱广伟 张运林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14,共14页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湖泊富营养化日趋加重,湖泊中蓝藻水华频繁发生。湖泊作为全球碳循环的热点区域,一方面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另一方面又通过有机物的降解向大气中排放CO_(2)和甲烷(CH_(...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湖泊富营养化日趋加重,湖泊中蓝藻水华频繁发生。湖泊作为全球碳循环的热点区域,一方面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另一方面又通过有机物的降解向大气中排放CO_(2)和甲烷(CH_(4))。目前关于蓝藻水华对湖泊沉积物-上覆水系统中碳的源汇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藻类死亡降解对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但对藻类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_(2)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蓝藻水华引起的湖泊碳的源汇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采集太湖竺山湾的表层沉积物构建沉积物-上覆水系统,添加不同生物量的蓝藻,进行室内恒温水浴培养模拟实验,定期封闭培养柱,采集顶空气体样品,测定气体中CO_(2)和CH_(4)浓度及碳同位素丰度,研究蓝藻生长和衰亡对CO_(2)和CH_(4)产生途径及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生长与衰亡阶段分别呈CO_(2)吸收和排放状态,CO_(2)排放通量随初始蓝藻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蓝藻生长阶段CO_(2)排放通量呈负值,藻类固定CO_(2);蓝藻衰亡阶段CO_(2)排放通量随着蓝藻的死亡分解逐渐增加,在第25天达到稳定。蓝藻生长阶段的CH_(4)排放通量为(0.022±0.011)~(3.159±0.51)μmol/(m^(2)·h),在第7天达到峰值:蓝藻衰亡阶段的CH_(4)排放通量显著升高,达到(0.219±0.017)~(9.783±0.215)μmol/(m^(2)·h),并在第20天达到峰值。将CH_(4)换算为CO_(2)当量(CO_(2)-eq),各处理组总的CO_(2)-eq排放通量在蓝藻生长阶段表现为“碳汇”(-451.82~-113.28 mmol/(m^(2)·h)),而在蓝藻衰亡阶段表现为“碳源”(35.46~196.86 mmol/(m^(2)·h))。整个实验周期净CO_(2)-eq排放通量为-746.71 mmol/(m^(2)·h),表现出强烈的碳汇效应。^(13)C-CO_(2)和^(13)C-CH_(4)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表观分馏因子α_(C)值均小于1.06,表明蓝藻生长和衰亡阶段CH_(4)产生途径以乙酸发酵为主。随着初始蓝藻添加量的增加,α_(C)逐渐减小,表明蓝藻提高了乙酸发酵途径在CH_(4)代谢中的占比。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蓝藻水华对富营养化湖泊碳循环与源汇效应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排放通量 碳同位素 蓝藻水华 太湖 竺山湾
下载PDF
湖库蓝藻藻华防治原理及原位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文鑫茹 张立秋 封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8,I0007,共10页
受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持续影响,湖库蓝藻藻华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藻类生长特性分析藻华防治原理,结合国内外典型治理案例总结了常见湖库原位控藻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优劣,提出了相关技术发展的... 受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持续影响,湖库蓝藻藻华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藻类生长特性分析藻华防治原理,结合国内外典型治理案例总结了常见湖库原位控藻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优劣,提出了相关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蓝藻藻华治理需要实现技术完善、革新与综合运用。一方面,防控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不同水体条件制定预防、应急、维稳的一体化策略,以实现湖库长期控藻与水质改善的目标;另一方面,开发绿色经济、高效稳定的藻华治理技术是原位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中化感物质缓释微球技术作为一项生态友好型治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加快实际应用转化,推动解决湖库藻华治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 蓝藻藻华 原位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淡绿杜洛埃藻(Drouetiella lurida)--分离自中国西藏的蓝藻新记录种
8
作者 王捷 张婷 +3 位作者 蔡芳芳 董建新 李艳晖 刘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杜洛埃藻属(Drouetiella Mai,Johansen&Pietrasiak)中的物种具有形态可塑性,容易与细点丝藻科(Oculatellaceae)的其他物种混淆,该属中的藻株从陆地生物群落中分离,采用包括分子手段、形态特征和生态信息相结合的多相方法进行表征.... 杜洛埃藻属(Drouetiella Mai,Johansen&Pietrasiak)中的物种具有形态可塑性,容易与细点丝藻科(Oculatellaceae)的其他物种混淆,该属中的藻株从陆地生物群落中分离,采用包括分子手段、形态特征和生态信息相结合的多相方法进行表征.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潮湿土壤分离出一株丝状蓝藻,编号为SXACC0052,形态上与淡绿杜洛埃藻(Drouetiella lurida(Gomont)Mai,Johansen&Pietrasiak)相似,藻丝都呈现橄榄绿色,有无色且坚固的鞘,横壁不收缩或稍微收缩,没有观察到假分枝.16S rRNA基因与16S-23S rRNA ITS序列显示出这株蓝藻与淡绿杜洛埃藻有较高的相似度,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步展值分别为98/78/1和85/99/0.89.此外,这株丝状蓝藻的ITS二级结构与淡绿杜洛埃藻的结构相似度较高,进一步表明这株丝状蓝藻属于淡绿杜洛埃藻.杜洛埃藻属是我国首次报道的新记录属,淡绿杜洛埃藻是我国首次报道的新记录种.该种的发现丰富了我国蓝藻物种多样性,为保护和持续了解藻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绿杜洛埃藻 西藏 蓝藻 新记录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蓝藻水热碳化制备固体燃料:燃料特性及燃烧行为
9
作者 周海云 张琳 +5 位作者 王伟霞 徐振佳 袁思佳 鲍业闯 姚烘烨 赵培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8,共7页
蓝藻含水率高达99%以上,采用热解等热化学处理方法时需要对蓝藻进行干燥预处理,能耗极高。针对该问题,对含水率92.94%的蓝藻进行水热碳化(HTC)处理,研究了水热温度(180~260℃)、保温时长(0~3 h)和升温速率(1℃/min和1℃/6 min)对水热炭... 蓝藻含水率高达99%以上,采用热解等热化学处理方法时需要对蓝藻进行干燥预处理,能耗极高。针对该问题,对含水率92.94%的蓝藻进行水热碳化(HTC)处理,研究了水热温度(180~260℃)、保温时长(0~3 h)和升温速率(1℃/min和1℃/6 min)对水热炭燃料特性及燃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水热碳化处理,蓝藻挥发分含量降低了9.92%~29.13%,灰分含量提高了8.54%~25.52%,固定碳含量提高了0.82%~5.26%。蓝藻水热炭燃烧可分为干燥脱水、挥发分脱除以及挥发分和固定碳燃烧3个阶段。水热碳化处理提高了蓝藻的着火温度(505~583 K)和燃尽温度(747~812 K),更加有利于蓝藻储存和运输。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挥发分脱除及其燃烧阶段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27.82~66.04 kJ/mol;固定碳燃烧阶段为二级反应,活化能为38.65~65.68 kJ/mol。本研究可为蓝藻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水热碳化 水热炭 燃料特性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丝状蓝藻的一个新记录种——乌克兰细点丝藻
10
作者 王捷 张婷 +3 位作者 魏爱丽 王清华 史佳琪 王中杰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乌克兰细点丝藻(Oculatella ucrainica Oxana Vinogradova&Tatiana Mikhailyuk)是2017年从土壤结皮与海岸边分离出来并描述为新种的耐旱陆生物种。本研究从我国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校园的潮湿土壤和贵州省花溪公园的湿润墙面分离出... 乌克兰细点丝藻(Oculatella ucrainica Oxana Vinogradova&Tatiana Mikhailyuk)是2017年从土壤结皮与海岸边分离出来并描述为新种的耐旱陆生物种。本研究从我国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校园的潮湿土壤和贵州省花溪公园的湿润墙面分离出两株丝状蓝藻,形态上与乌克兰细点丝藻相似,均在丝状体顶端细胞中含有橘色颗粒;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这两株蓝藻与乌克兰细点丝藻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且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有较高的自展值。此外,这两株丝状蓝藻的ITS二级结构与乌克兰细点丝藻差异较小,进一步表明它们均属于乌克兰细点丝藻,这是我国首次报道乌克兰细点丝藻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细点丝藻 丝状蓝藻 新记录种 系统发育 分类
下载PDF
湖库型水源地蓝藻水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启佳 马千里 +6 位作者 苟婷 梁荣昌 陈思莉 黄大伟 赵瑞 冯雁辉 姚玲爱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0-405,共16页
湖库型水源地不同水域(取水口、湖/库区、湾区)对蓝藻水华灾害的容忍度以及对生态安全的需求具有空间异质性,对应急处置技术的过程选择与实际应用提出更为精准的技术要求.当前蓝藻水华应急处置技术种类繁多,面对湖库型水源地蓝藻水华暴... 湖库型水源地不同水域(取水口、湖/库区、湾区)对蓝藻水华灾害的容忍度以及对生态安全的需求具有空间异质性,对应急处置技术的过程选择与实际应用提出更为精准的技术要求.当前蓝藻水华应急处置技术种类繁多,面对湖库型水源地蓝藻水华暴发的特殊情景,如何针对不同水域选择高效且安全的应急处置技术是应急主体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本文首先从藻水快速分离、环境因素调节与生理生长抑制三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当前蓝藻水华应急处置技术的理论基础,为技术筛选与应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按照空间异质性对湖库水源地不同处置区域进行划分,为高敏感取水口水域推荐拦截、打捞、过滤与引清调度等处置技术,为湖/库区梳理曝气推流、加压控藻、超声波、气浮与磁分离等处置技术,为湾区总结絮凝、改性粘土、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植物化感与微生物控藻等处置技术;最后,综合比选各项技术在不同水域施用的技术要求、技术优点、作用时间与应用成本等,为湖库型水源地蓝藻水华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应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型水源地 蓝藻水华 应急处置 区域控藻 生态风险
下载PDF
梅梁湖离岸蓝藻防控工程对太湖蓝藻聚集的影响
12
作者 王勇 赵金箫 +1 位作者 罗露 徐世凯 《江苏水利》 2025年第2期50-54,共5页
采用太湖蓝藻漂移三维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研究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建成后,是否能有效改善梅梁湾蓝藻水华问题,以及对太湖全湖区水动力和其他水源地蓝藻暴发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可有效拦截进入梅梁湖口门的蓝藻,降... 采用太湖蓝藻漂移三维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研究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建成后,是否能有效改善梅梁湾蓝藻水华问题,以及对太湖全湖区水动力和其他水源地蓝藻暴发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可有效拦截进入梅梁湖口门的蓝藻,降低梅梁湖北部沿岸和梁溪河河口蓝藻水华风险。研究评估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对梅梁湖蓝藻水华的改善效果,为以后太湖蓝藻水华的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防控工程 数学模型 梅梁湖
下载PDF
大庆湿地沉积物中6株可培养蓝藻的分离与鉴定
13
作者 王鑫淼 姜雪 +3 位作者 王丽艳 李喜梅 吴楠 荆瑞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5-111,126,共8页
研究从大庆湿地6个沉积物样点中分离纯化了6株蓝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藻株的形态特征,并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以明确大庆湿地沉积物中的可培养蓝藻种类。结果表明:所分离纯化的6株蓝藻中来自扎龙湿地的蓝藻ZLW-1隶... 研究从大庆湿地6个沉积物样点中分离纯化了6株蓝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藻株的形态特征,并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以明确大庆湿地沉积物中的可培养蓝藻种类。结果表明:所分离纯化的6株蓝藻中来自扎龙湿地的蓝藻ZLW-1隶属于盖丝藻属(Geitlerinema);来自连环湖的两株蓝藻LHH-2和LHH-3分别隶属于Ancylothrix属和微鞘藻属(Microcoleus);来自南引水库的NYS-5与席藻属(Phormidium)聚为一支,但其bootstrap值支持率为71%,很可能是未鉴定分类的新藻种,初步归属于Phormidium属;来自南引水库的NYS-3和NYS-4隶属于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综上,此结果丰富了大庆湿地为沉积物中可培养蓝藻的类群,为蓝藻的分类鉴定及菌种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培养蓝藻 沉积物 形态特征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牡蛎壳改性蓝藻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性能
14
作者 梁耐思 曾悦 +1 位作者 陈小丽 李进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目的】通过制备牡蛎壳改性蓝藻生物炭(oyster shell-modified cyanobacterial biochar, CaBC)去除水体中的四环素(tetracycline, TC),探讨CaBC在水中的吸附性能,为水体抗生素污染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蓝藻为原料,使用400℃煅烧的... 【目的】通过制备牡蛎壳改性蓝藻生物炭(oyster shell-modified cyanobacterial biochar, CaBC)去除水体中的四环素(tetracycline, TC),探讨CaBC在水中的吸附性能,为水体抗生素污染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蓝藻为原料,使用400℃煅烧的牡蛎壳作为钙源,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CaBC,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TC。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FTIR)及比表面积测定法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结果】CaBC具有明显增多的表面官能团、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及更小的粒径。FTIR和XRD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biochar, BC)成功负载了牡蛎壳。与BC相比,CaBC去除率提高了22.8%。在TC初始质量浓度为80 mg·L^(-1)、CaBC投加量为1.25 g·L^(-1)、pH=9.0的条件下,CaBC对TC的去除率达到87.15%。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随着TC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CaBC的吸附能力增强。动力学试验表明,CaBC对TC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研究表明,CaBC通过孔隙填充、π-π相互作用及静电引力实现对TC的高效吸附。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去除率仍保持在51.83%,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和稳定性。【结论】CaBC在去除水体中的TC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其高效性和稳定性显示了其在TC污染水体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生物炭 牡蛎壳 吸附 四环素
下载PDF
中国陆生蓝藻新记录属--科马雷克藻属(Komarekiella)
15
作者 陈嘉欣 席雨 +1 位作者 李姝衡 蔡芳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1,共9页
蓝藻具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生活在淡水和海洋等各种水体生境中,也能在土壤、沙漠、极地、温泉等极端生境中生存.通过野外样品采集,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九马画山生物土壤结皮中成功分离到1株蓝藻藻株JM-1001,采用形态学、生态... 蓝藻具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生活在淡水和海洋等各种水体生境中,也能在土壤、沙漠、极地、温泉等极端生境中生存.通过野外样品采集,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九马画山生物土壤结皮中成功分离到1株蓝藻藻株JM-1001,采用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分类特征研究.该藻株为单细胞、丝状体或群体生活,具有明显的生活史,具异形胞和厚壁孢子,与科马雷克藻属Komarekiella形态特征极其相似.基于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藻株聚集在科马雷克藻属支系中,并且JM-1001和大西洋科马雷克藻Komarekiella atlantica的序列紧密聚为一个系统进化分支,具有很高的步展值(98/93/1).藻株JM-1001与模式种大西洋科马雷克藻K.atlantica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99.9%.同时,藻株JM-1001和大西洋科马雷克藻ITS二级结构中的D1-D1′、Box-B和V3螺旋结构一致.这些结果共同支持了本研究分离的藻株属于模式种大西洋科马雷克藻,该属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新记录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新记录属 系统发育 分类
下载PDF
蓝藻应对缺铁环境的生理响应与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席怡操 刘玲妹 +2 位作者 雍成文 陈未中 姜海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226,共18页
蓝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放氧生物,也是全球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其固碳量约占全球总固碳量的四分之一。铁是蓝藻生长繁殖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许多关键生理反应的重要辅因子。作为光合生物,蓝藻比其他非光合生物对铁的需求更高,... 蓝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放氧生物,也是全球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其固碳量约占全球总固碳量的四分之一。铁是蓝藻生长繁殖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许多关键生理反应的重要辅因子。作为光合生物,蓝藻比其他非光合生物对铁的需求更高,以满足光合电子传输和叶绿素合成的需要。尽管铁在地球环境中含量丰富,但其生物利用率往往很低,是限制全球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自身的高铁需求与环境中铁缺乏之间的矛盾,蓝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缺铁适应机制,以满足其在铁限制条件下的生长需求。文章综述了蓝藻应对缺铁胁迫的一系列生理响应及对铁元素的吸收机制,并着重对蓝藻感应环境铁浓度的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多种转录调控因子维持胞内铁稳态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适应 生理响应 信号转导 铁吸收机制 蓝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数据的湖泊蓝藻水华时空动态监测
17
作者 宋挺 徐超 +1 位作者 严飞 张军毅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4,共11页
蓝藻水华是内陆水域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均构成严重威胁。与现场调查相比,卫星遥感是一种监测蓝藻水华的高效且有效方法。传统的遥感处理面临着数据下载量大、处理时间长、存储要求高等... 蓝藻水华是内陆水域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均构成严重威胁。与现场调查相比,卫星遥感是一种监测蓝藻水华的高效且有效方法。传统的遥感处理面临着数据下载量大、处理时间长、存储要求高等诸多缺陷,阻碍了长时间序列蓝藻水华遥感自动监测的进一步推广。将相关处理程序嵌入到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中,开发了基于Sentinel-2 MSI数据的可人机交互的蓝藻水华监测工作流。使用该工作流对2016-2022年呼伦湖、太湖、巢湖和滇池4个典型富营养化湖泊进行了蓝藻水华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巢湖和滇池蓝藻水华面积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而呼伦湖蓝藻水华面积则整体不断增大,2022年其更是成为4个湖泊中蓝藻水华暴发形势最为严峻的湖泊。针对相关湖泊,实行外源营养盐控制、水生植被修复、鱼类群落结构调整等水华防控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研究结果为蓝藻水华长期监测提供了一种自动化、一体化的快速监测方案,可以有效服务于内陆水体,特别是面积较小水体的蓝藻水华业务化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Google Earth Engine 云计算
下载PDF
蓝藻水华与兰江氮、磷浓度变化分析
18
作者 周志刚 方燕珍 +2 位作者 鲍宗炜 江敏 周劼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2期50-53,共4页
氮、磷是蓝藻生长和水华形成的关键元素,蓝藻水华会对氮、磷浓度变化和形态转化产生影响。以兰江洋港至将军岩段为研究对象,监测叶绿素a、pH值、溶解氧、总氮、氨氮、总磷等指标,探究蓝藻水华发生与河流氮、磷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关系。兰... 氮、磷是蓝藻生长和水华形成的关键元素,蓝藻水华会对氮、磷浓度变化和形态转化产生影响。以兰江洋港至将军岩段为研究对象,监测叶绿素a、pH值、溶解氧、总氮、氨氮、总磷等指标,探究蓝藻水华发生与河流氮、磷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关系。兰江氮、磷水平有利于蓝藻优势形成,蓝藻水华期总氮、氨氮、总磷比水华发生前分别下降13.3%~28.1%、42.2%~45.8%、17.3%~31.4%;蓝藻衰亡期总氮比水华发生前平均下降6.6%,氨氮、总磷分别下降15.6%~39.6%、16.7%~30.5%;蓝藻衰亡期总氮、氨氮比蓝藻水华期分别上升8.8%~28.0%、11.5%~41.7%,而总磷与蓝藻水华期比变化不大,蓝藻水华至衰亡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促进氮、磷脱除过程,对氮的脱除作用大于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江 蓝藻水华 浓度
下载PDF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9
作者 毕凯 潘俊池 《乡村科技》 2025年第2期147-150,共4页
蓝藻水华是全球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其通常由水体富营养化、环境变化等引起,已成为全球湖泊、水库和河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蓝藻水华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水生植物、水生... 蓝藻水华是全球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其通常由水体富营养化、环境变化等引起,已成为全球湖泊、水库和河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蓝藻水华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大量死亡,破坏水生态系统,还会严重影响水质,其产生的毒素威胁到饮用水安全和公众健康。主要论述了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危害及其对水生动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微囊藻毒素 危害 水生动物
下载PDF
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危害及生物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启富 王龙燕 闵文武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3-17,25,共6页
蓝藻水华是池塘养殖生产中常见且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不仅破坏池塘水环境还对养殖动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降低水产品质量同时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有效进行蓝藻水华的综合防控,保障养殖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健康成为一个关键... 蓝藻水华是池塘养殖生产中常见且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不仅破坏池塘水环境还对养殖动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降低水产品质量同时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有效进行蓝藻水华的综合防控,保障养殖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健康成为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生物防控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控制蓝藻暴发并利用其初级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池塘蓝藻水华产生原因、危害及生物调控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是当前防治蓝藻水华最有效的途径。未来需进一步拓展生物防治蓝藻水华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为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综合防控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蓝藻水华 富营养化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