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0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锑污染物对绿藻及蓝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1
作者 李方 张怡立 +2 位作者 王曼 孟祥周 沈忱思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 mg/L锑(Ⅲ)或锑(V)暴露72 h后,锑(Ⅲ)对微藻的抑制率最高达76.6%,而锑(Ⅴ)对微藻的最高抑制率仅为41.0%,且绿藻较蓝藻受锑胁迫更为敏感;微藻的叶绿素a合成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表现出与生长抑制类似的响应规律,相较之下蓝藻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的影响较绿藻小;绿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蓝藻则不具备统一的变化规律;从亚细胞结构来看,莱茵衣藻的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及其它细胞器均受到了损伤,而聚球藻主要是光合系统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 蓝藻 绿藻 毒性效应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湖库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应用及展望
2
作者 曹晶 袁静 +5 位作者 赵丽 潘正国 闫国凯 高思佳 储昭升 郑丙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了典型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应用情况及优缺点等。结果表明:蓝藻水华控制技术总体分为物理控藻技术、化学控藻技术和生物控藻技术。从技术文献关键词时间发展脉络看,2010年之前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多集中在絮凝、混凝等化学控藻技术,2010年后向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发展;我国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2010年前主要集中在鲢鳙鱼控藻、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2010年后超声波、机械除藻等物理控藻技术和絮凝等化学控藻技术快速发展,2015年后物理控藻技术进一步发展。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化学控藻技术,2000年后研发了超声波、光波等物理控藻技术,2010年后主要以生物控藻和化学控藻技术为主;国内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针对小型水体的生物控藻技术,2000年后逐渐发展为针对大型湖库的机械除藻技术(物理控藻技术)。物理控藻、化学控藻技术的应急效果显著,但物理控藻技术存在成本高、长效性不足等缺点,化学控藻技术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而生物控藻技术存在见效慢、有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生态系统被扰乱风险等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实际应用案例较少。未来应加快推进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优化筛选和示范应用,同时开展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与内外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蓝藻水华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 蓝藻水华 控制技术 物理控藻 化学控藻
下载PDF
湖泊水华蓝藻汲取装备水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章超 杨正军 王苗苗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3期98-102,共5页
蓝藻汲取盘是一种利用水动力对水华蓝藻进行打捞的设备,通过数值试验可以实现检验其水力性能,评价富藻水的汲取收集效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蓝藻汲取盘汲取头内部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设计流量... 蓝藻汲取盘是一种利用水动力对水华蓝藻进行打捞的设备,通过数值试验可以实现检验其水力性能,评价富藻水的汲取收集效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蓝藻汲取盘汲取头内部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设计流量工况和大流量工况条件下,藻汲取盘内部的整体流动特性、不同截面的流动情况、内部流动水头损失及不同过流断面的流动均匀性。经过数值试验的验证,蓝藻汲取盘整体流动基本无扰动,没有出现明显的旋涡、回流等紊乱流动形态,内部流动性能良好,汲取蓝藻水的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疏浚 水华蓝藻 蓝藻汲取盘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GOCI数据的太湖蓝藻垂向迁移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4
作者 蒙凌凌 林育青 +4 位作者 冯韬 张建云 严晗璐 何术锋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发现太湖蓝藻水华垂向迁移的日变化主要呈现上升、下降、先上升后下降三种类型,且不同湖区存在差异。统计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过程影响较小,累积光辐射是驱动蓝藻垂向迁移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升高有利于蓝藻持续维持上浮能力,前一天风速较大且当天风速较小会加速蓝藻上浮。相较于沿岸湖区,湖心区受累积光辐射、风速的影响更大,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更剧烈。本研究水环境因子数据为逐月数据,为深入探究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的影响后续还需进行高频监测研究。本文结果有助于探明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形成机制,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及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GOCI 蓝藻水华 垂向迁移 气象因子 水环境因子
下载PDF
聚乙烯醇/蓝藻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力学性能
5
作者 李晴晴 吴鑫磊 +2 位作者 程雅煊 孙国金 曹志海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针对太湖水华蓝藻(CB)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以生物可降解的聚乙烯醇(PVAL)为基体材料,CB粉末为填料,采用溶液混合、干燥成膜的方式,简便地制备了生物可降解的PVAL/CB复合膜。采用流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B添... 针对太湖水华蓝藻(CB)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以生物可降解的聚乙烯醇(PVAL)为基体材料,CB粉末为填料,采用溶液混合、干燥成膜的方式,简便地制备了生物可降解的PVAL/CB复合膜。采用流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B添加量对PVAL/CB水分散液的流变行为和失水动力学、PVAL/CB复合膜的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甘油(GL)为增塑剂,研究了GL对不同CB含量的PVAL/CB复合膜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CB添加量增加,会使PVAL/CB水分散液黏度略有升高,但对分散液成膜过程中的失水速率影响不大。对于PVAL/CB复合膜而言,CB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膜具有较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达(46.4±1.3) MPa和(112.1±8.8)%,但由于CB和PVAL基体界面结合牢度不足,添加过多的CB会引起复合膜脆性断裂,力学性能下降。对于PVAL/CB/GL复合膜而言,GL不仅能起到增塑作用,还能改善CB与PVAL基体间的相容性,提升界面结合牢度,从而提升PVAL/CB/GL复合膜的综合力学性能。高CB含量的PVAL/CB/GL复合膜未出现脆性断裂,30%CB含量的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仍可达(21.5±0.6) MPa和(261.2±13.6)%。PVAL/CB复合膜具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随CB含量增加,降解速率变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蓝藻 力学性能 复合膜 生物可降解 成膜
下载PDF
风场对鄱阳湖丰水期表层蓝藻密度的影响
6
作者 杨平 刘聚涛 +5 位作者 胡芳 温春云 文慧 吴桨 付莎莎 戴国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8,共12页
目前,在风场对蓝藻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针对太湖、滇池、巢湖等浅水湖泊的研究较多,针对鄱阳湖的研究则多集中于蓝藻群落特征及其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通江湖泊,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的鄱阳湖水体蓝藻水华在... 目前,在风场对蓝藻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针对太湖、滇池、巢湖等浅水湖泊的研究较多,针对鄱阳湖的研究则多集中于蓝藻群落特征及其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通江湖泊,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的鄱阳湖水体蓝藻水华在局部库湾和部分水域出现,风场如何影响鄱阳湖表层蓝藻密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192021年,在鄱阳湖布设13~49个采样点,于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现场采集各个点位表层水样、藻类、风场和流场数据,分析风场对鄱阳湖丰水期表层蓝藻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2021年鄱阳湖丰水期风速与表层蓝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性,风场对水体的充分混合及驱动水体形成的风生流是促进蓝藻生长的原因之一。在流速较高(>0.05 m/s)的区域,无论风速高于还是低于临界风速(3~4 m/s),鄱阳湖表层蓝藻密度的空间分布受流场的影响更大;在流速较低(<0.05 m/s)的区域,风速在临界风速以下时,鄱阳湖表层蓝藻密度的空间分布受风场影响更大。20192021年鄱阳湖丰水期蓝藻密度超过水华暴发的阈值,但在高风速高流速的共同作用下未能发生大范围的蓝藻水华,仅能在风速适宜(<3~4 m/s)、流速较低(<0.05 m/s)的内湾、尾闾区等区域发生小面积的蓝藻水华。鄱阳湖丰水期水体处于长江顶托的低流速且微风条件下时,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概率可能会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丰水期 蓝藻 水华 风场
下载PDF
蓝藻溶藻细菌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7
作者 李仁辉 王广 +3 位作者 诸战诞 耿若真 肖鹏 张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2,F0002,共13页
蓝藻水华的暴发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以及饮用水的安全,溶藻菌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蓝藻水华起到防治作用.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2002至2022年蓝藻溶藻菌及其相关领域的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关于发文... 蓝藻水华的暴发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以及饮用水的安全,溶藻菌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蓝藻水华起到防治作用.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2002至2022年蓝藻溶藻菌及其相关领域的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关于发文作者、国家、机构以及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1)近年来关于蓝藻溶藻菌方面的发文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国内主要以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等单位为主,国外主要以韩国汉阳大学等单位为主;(2)2022年以前研究者主要关注蓝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菌藻关系、放线菌、氧化应激、16S rRNA、溶藻机制、微生物群体、浮游植物、溶藻物质成分、培养条件优化等方面,2022年以后,蓝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蓝藻水华的生物治理、氧化应激反应、溶藻分子机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藻毒素降解等方面可能会被持续关注,而关于溶藻物质和相关编码基因的深层挖掘等可能成为潜在的关注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有害蓝藻水华 溶藻菌 研究热点
下载PDF
蓝藻水华防控治理方法研究进展
8
作者 许正泓 徐民俊 付京花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近年来,多地蓝藻水华暴发频繁,破坏水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防控蓝藻水华技术研究也进展迅速。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尤其近5年,国内外对蓝藻水华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水华的危害及暴发机制,分析了营养盐控制、湖... 近年来,多地蓝藻水华暴发频繁,破坏水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防控蓝藻水华技术研究也进展迅速。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尤其近5年,国内外对蓝藻水华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水华的危害及暴发机制,分析了营养盐控制、湖泊稳态转化、生物调控等防控理论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应急治理方法等,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蓝藻水华的防控与治理提供思路,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尽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富营养化 防控 治理方法
下载PDF
滨岸带蓝藻水华无人机探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杨宏业 朱玉东 +2 位作者 刘婉蓉 黄舒欣 屈铭志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蓝藻进行探测时易出现影像质量差,探测精度低的情况,对此,研究滨岸带蓝藻水华无人机探测方法,文章以太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太湖蓝藻堆积最严重的贡湖滨岸带展开探测方法研究,通过无人机水面飞行去光斑方法,获取滨岸带高质量照片,利用高表... 蓝藻进行探测时易出现影像质量差,探测精度低的情况,对此,研究滨岸带蓝藻水华无人机探测方法,文章以太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太湖蓝藻堆积最严重的贡湖滨岸带展开探测方法研究,通过无人机水面飞行去光斑方法,获取滨岸带高质量照片,利用高表真的蓝藻水面影像拼接技术将无人机照片拼接成高水面覆盖度和高表真性的数字正射影像,采用可见光蓝藻提取方法实现了蓝藻水华的识别与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总体精度达到93.4%,Kappa系数达到0.8613,证明所提方法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无人机探测 高表真水面拼接
下载PDF
呼伦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及适宜气象条件分析
10
作者 林聪 王雅莹 +2 位作者 董越 赵岳冀 曲学斌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3期94-97,共4页
利用2013—2022年夏季(6—8月)TERRA/MODIS呼伦湖卫星遥感影像及周边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对呼伦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空特征及适宜气象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2022年呼伦湖蓝藻水华最为严重,其次为2013年和2021年。蓝藻水华易发区... 利用2013—2022年夏季(6—8月)TERRA/MODIS呼伦湖卫星遥感影像及周边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对呼伦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空特征及适宜气象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2022年呼伦湖蓝藻水华最为严重,其次为2013年和2021年。蓝藻水华易发区主要位于南部湖湾区和北部沿岸区,东南部湖岸的蓝藻水华相对较轻。气温和风速是影响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蓝藻水华暴发的适宜气象条件为日最高气温25~33℃,日最低气温10~17℃,日平均风速小于等于4 m/s,日最大风速小于等于9 m/s。建议加强呼伦湖区域蓝藻水华和气象要素的监测、预报能力,为蓝藻水华暴发时的快速应急处置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呼伦湖 卫星遥感 适宜气象条件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碧山水库藻类群落特征与蓝藻水华风险分析
11
作者 杨平 戴国飞 +3 位作者 刘聚涛 方媛瑗 温春云 吴桨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3期38-42,49,共6页
为掌握碧山水库藻类群落特征及蓝藻水华情况,在碧山水库设置5个点位开展丰水期和枯水期藻类现场调查。结果表明:碧山水库共鉴定出藻类7门44属63种,丰水期藻类及蓝藻丰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枯水期,丰水期多样性指数低于枯水期;丰水期全... 为掌握碧山水库藻类群落特征及蓝藻水华情况,在碧山水库设置5个点位开展丰水期和枯水期藻类现场调查。结果表明:碧山水库共鉴定出藻类7门44属63种,丰水期藻类及蓝藻丰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枯水期,丰水期多样性指数低于枯水期;丰水期全库发生蓝藻水华,主要水华蓝藻种类是长孢藻和挪氏微囊藻。在水库管理中要注意防范水库蓝藻水华风险,建立蓝藻毒素和异味物质的监测与预警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藻类 群落结构 蓝藻水华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水库蓝藻水华预测中的应用
12
作者 刘亚平 鲁言波 +1 位作者 李彤 李晓芳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4年第3期55-59,共5页
水体污染会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加速水体富营养化。本文对水质自动监测数据的水温(T)、pH、溶解氧(DO)、电导率(W_cond)、浊度(Turb)、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总磷(TP)、总氮(TN)9个因子进行分析... 水体污染会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加速水体富营养化。本文对水质自动监测数据的水温(T)、pH、溶解氧(DO)、电导率(W_cond)、浊度(Turb)、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总磷(TP)、总氮(TN)9个因子进行分析,建立预测叶绿素a(Chl-a)浓度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样本数据做主成分分析得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59%,通过不同变量的网络模型筛选出pH、DO和TP是预测Chl-a浓度的3个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相关系数R2达到0.972,为Chl-a浓度预测提供了一种环保、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叶绿素a(Chl-a) 蓝藻水华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一锅法制备MgO/蓝藻基碳介孔复合材料及CO_(2)吸附性能研究
13
作者 夏煜涛 韩林松 +5 位作者 史梦婷 张汉雨 廖永旭 丁波 齐佳慧 金效齐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采用一锅法,以KOH活化后的蓝藻粉为碳源,以六水硝酸镁为镁源,通过简单研磨固相反应,成功制备了MgO/C复合材料,并探究了镁源和碳源的投料比对介孔MgO/C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法、N_(2)等温吸脱附曲线法、扫描电镜法、红... 采用一锅法,以KOH活化后的蓝藻粉为碳源,以六水硝酸镁为镁源,通过简单研磨固相反应,成功制备了MgO/C复合材料,并探究了镁源和碳源的投料比对介孔MgO/C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法、N_(2)等温吸脱附曲线法、扫描电镜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现代技术对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gO/C复合材料具有介孔结构,随着MgO负载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CO_(2)等温吸附性能研究表明,氧化镁与碳复合后对CO_(2)吸附能力有明显的改善,样品的孔结构对CO_(2)吸附能力有一定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介孔MgO/C复合材料 CO_(2)吸附
下载PDF
蓝藻的治理方法及其应用
14
作者 张淮峻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1期112-114,共3页
蓝藻水华是水体污染的一种表现,它会破坏水生态,危害人类健康。我国有很多大湖泊,但淡水资源不足。近年来,湖泊蓝藻水华频发,影响了可持续发展。预防和治理蓝藻水华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传统的物理方法有很多缺点和局限性,新兴的生物技术,... 蓝藻水华是水体污染的一种表现,它会破坏水生态,危害人类健康。我国有很多大湖泊,但淡水资源不足。近年来,湖泊蓝藻水华频发,影响了可持续发展。预防和治理蓝藻水华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传统的物理方法有很多缺点和局限性,新兴的生物技术,如利用微生物、植物、酶等来降解或抑制蓝藻具有很多优势。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生物治理技术依托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前沿科技,正在成为解决蓝藻污染的主力军和风向标。本文分析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现有的治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希望本文提供的治理思路可以为广大的蓝藻研究者贡献微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防治 合成生物学
下载PDF
加州鲈养殖池塘蓝藻的控制方法
15
作者 李继文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240-242,共3页
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养殖中后期,由于高温天气影响、池塘残饵、粪便及动物尸体的积累,导致池塘内的水质恶化、pH值升高、富营养化,最终容易引发蓝藻(Cyanobacteria)暴发,从而影响加州鲈的健康和养殖效益。基于此,文章将... 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养殖中后期,由于高温天气影响、池塘残饵、粪便及动物尸体的积累,导致池塘内的水质恶化、pH值升高、富营养化,最终容易引发蓝藻(Cyanobacteria)暴发,从而影响加州鲈的健康和养殖效益。基于此,文章将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加州鲈养殖池塘蓝藻的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措施,旨在促进加州鲈养殖生产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池塘养殖 蓝藻(Cyanobacteria)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蓝藻光合氮同化的特征与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杨小龙 刘莉华 +4 位作者 毕永红 王洵 董薇 邓自发 王寿兵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6-779,共14页
水华蓝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竞争优势、蓝藻水华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等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氮素是诱发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营养盐,蓝藻对氮素的同化与其光合作用密切偶联。然而,水体中氮素存在多种形态,不同形态氮素对蓝藻生长... 水华蓝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竞争优势、蓝藻水华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等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氮素是诱发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营养盐,蓝藻对氮素的同化与其光合作用密切偶联。然而,水体中氮素存在多种形态,不同形态氮素对蓝藻生长和水华发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了解蓝藻光合作用特征及其同化不同形态氮素的机制和策略,对深入理解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蓝藻的光能捕获与激发能转移、光合电子传递、碳浓缩机制及CO_(2)同化等光合作用过程及其特征综述的基础上,对蓝藻摄取、同化5种主要氮素形态(NO_(3)^(-)、NO_(2)^(-)、NH_(4)^(+)、尿素和N_(2))的分子机制及其特征进行了解读,总结了蓝藻细胞光合碳、氮同化的耦合关系及调控机制;并指出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该方向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光合作用 氮素同化 碳氮代谢平衡 蓝藻水华
下载PDF
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的浮力调节机制
17
作者 方菲 粟一帆 +3 位作者 朱文涵 甘琳 张咏 杨柳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9-1152,共14页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蓝藻水华现象频发,严重影响水生态安全及健康。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包括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以及上浮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水华4个阶段。蓝藻自身的生长机制是引发水华的重要原因,其中浮...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蓝藻水华现象频发,严重影响水生态安全及健康。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包括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以及上浮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水华4个阶段。蓝藻自身的生长机制是引发水华的重要原因,其中浮力调节机制是其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在春季复苏、夏季大量增长及最终上浮至水体表面形成水华阶段均具有重要作用。了解蓝藻浮力调节机制及其在水华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了解蓝藻生长特性及水华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气囊及细胞镇重物是常见的浮力调节机制。除此以外,新的研究发现光照条件下单细胞蓝藻产生的大量氧气泡可促使蓝藻上浮至水面形成水华。同时,野外蓝藻常以群体状态存在,群体内部形成的细胞间隙及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大量氧气是促使蓝藻上浮至水体表面的另一重要原因。野外蓝藻群体在其内部形成微环境,其理化性质可随外界环境的改变发生快速变化,群体内外微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群体内部细胞间隙中溶氧浓度及浮力。了解蓝藻浮力调节机制及群体内部微环境理化性质对深入了解蓝藻的生长特性及从微观层面分析水华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水华暴发过程中蓝藻的主要浮力调节机制,以期为从微观层面探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蓝藻群体 浮力调节 细胞间隙 微环境
下载PDF
蓝藻膦酸酯代谢及其生态意义研究进展
18
作者 彭思慧 黄淑敏 +7 位作者 曾莹 林立洲 郑凌凌 章颖 宋立荣 束文圣 李春连 赵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6,共14页
膦酸酯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生物可利用磷,其广泛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是水体有机磷库的重要组成,构成水体磷氧化还原循环的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蓝藻藻株被证实参与膦酸酯的生物利用与合成,有助于阐明其适应低磷环境的机制,... 膦酸酯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生物可利用磷,其广泛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是水体有机磷库的重要组成,构成水体磷氧化还原循环的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蓝藻藻株被证实参与膦酸酯的生物利用与合成,有助于阐明其适应低磷环境的机制,促进了对蓝藻磷策略与水体磷循环的全面理解,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与此同时,蓝藻对膦酸酯的利用性状,使得膦酸酯作为环境污染物与蓝藻磷源的双重作用开始显现,这会对水体浮游生物竞争格局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而蓝藻的甲基膦酸代谢也被认为是水体好氧甲烷发生的来源之一。本文回顾了蓝藻膦酸酯利用与合成的研究历史,对目前蓝藻膦酸酯代谢过程生态风险与生态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蓝藻磷策略 膦酸酯生物利用 膦酸酯生物合成 好氧甲烷发生
下载PDF
淡水藻种库(FACHB)库藏产2-MIB蓝藻的鉴定及其产嗅特征研究
19
作者 张琪 夏逸若 +3 位作者 李林 李天丽 郑凌凌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5-1128,共14页
为认识产二甲基异莰醇(2-MIB)蓝藻的形态和产嗅特征,从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中筛选出24株可产2-MIB藻株,描述了这些藻株的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结合形态和16S rRNA基因分析对藻株进行物种鉴定复核,修订了部分库藏藻株物种名... 为认识产二甲基异莰醇(2-MIB)蓝藻的形态和产嗅特征,从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中筛选出24株可产2-MIB藻株,描述了这些藻株的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结合形态和16S rRNA基因分析对藻株进行物种鉴定复核,修订了部分库藏藻株物种名称,例如发现库藏产2-MIB的浮丝藻属种类应当被重新鉴定为拉氏拟浮丝藻或索状气丝藻。基于mic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蓝藻mic基因形成5个分支。通过2-MIB含量检测发现,不同藻株间单个细胞总2-MIB含量为6—2549 fg/cell,其含量通常为拉氏拟浮丝藻>索状气丝藻>灰假鱼腥藻。研究提供了产2-MIB蓝藻的形态、分子、生态和产嗅特性等的基础数据,首次报道气丝藻、沙丝藻、苏打丝藻种类可产2-MIB,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产2-MIB的微鞘藻,为进一步研究产2-MIB蓝藻生理生态特性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异莰醇 丝状蓝藻 嗅味 形态特征 MIB环化酶基因
下载PDF
2007—2020年太湖蓝藻持续暴发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林锋 朱云 朱喜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2期43-49,84,共8页
2007年5·29太湖供水危机后,大力治理太湖10多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蓝藻密度仍持续升高、蓝藻年年暴发。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分析了2007—2020年太湖蓝藻持续暴发涉及的多个因素,主要为富营养化、藻密度高、水温高(自然... 2007年5·29太湖供水危机后,大力治理太湖10多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蓝藻密度仍持续升高、蓝藻年年暴发。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分析了2007—2020年太湖蓝藻持续暴发涉及的多个因素,主要为富营养化、藻密度高、水温高(自然因素的代表),据此提出消除蓝藻暴发的策略。该研究成果对今后太湖流域全面消除蓝藻暴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蓝藻 暴发原因 蓝藻密度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