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差异性主体对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影响和应用研究——以蕺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
作者 马越 李楠 王仲伟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9期187-190,共4页
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分析主体的评价意见和其在目标建成环境的活动行为,从而研究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良好。主体的多样性可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但是,也会使得追寻评价意见背后的原因变得复杂困难。因此,明确潜在评价主体的... 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分析主体的评价意见和其在目标建成环境的活动行为,从而研究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良好。主体的多样性可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但是,也会使得追寻评价意见背后的原因变得复杂困难。因此,明确潜在评价主体的差异来源,才能对主体进行合理的分类,进而选择适合评价目标的主体类别,对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研究。以蕺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研究如何科学地利用差异性进行评价主体的分类,对建成环境进行较全面地分析,并揭示不同立场的人群对待建成环境时,其理解和需求上的矛盾与一致,从而为找到可平衡各方利益的设计方法,提供现实依据和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 评价主体 差异性 蕺山历史文化街区
下载PDF
晚明吴麟征“蕺山门人”身份的历史建构与现实表达
2
作者 金晓刚 王依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对理学流派门人的考索,是深入了解学派思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常出现误录、滥收等问题。除技术性因素外,不少则出于有目的的主观建构。就师徒关系而言,吴麟征难称刘宗周弟子。而黄宗羲在清初尊朱辟王的思潮下,基于重塑蕺山学的正... 对理学流派门人的考索,是深入了解学派思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常出现误录、滥收等问题。除技术性因素外,不少则出于有目的的主观建构。就师徒关系而言,吴麟征难称刘宗周弟子。而黄宗羲在清初尊朱辟王的思潮下,基于重塑蕺山学的正面形象,将吴氏纳入蕺山门人。全祖望甚至将吴麟征升格为蕺山门人之首,这与全氏表彰浙东蕺山一系,以及强调道德品行的学术史观息息相关。受权威观点的主导,吴麟征“蕺山门人”这一身份逐渐被成功建构。在门人的界定与统计中,只有依据文献作出合理判断,才能真正把握某一理学流派的影响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麟征 蕺山 门人 黄宗羲
下载PDF
蕺山哲学中的“物”概念辨析
3
作者 江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96,共7页
“物”是蕺山哲学中较为根本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以往的研究或者理解为“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解释为“心的一切活动”。前者忽视了物的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方面,后者则取消了物的客观实在义。实际上在蕺山那里,物是“物有本末之物... “物”是蕺山哲学中较为根本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以往的研究或者理解为“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解释为“心的一切活动”。前者忽视了物的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方面,后者则取消了物的客观实在义。实际上在蕺山那里,物是“物有本末之物”。作为物之本,既是物之道德价值的根据,又是物之自在性或者说秩序的根据。基于物之本,物以认知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现实存在的具体之物,即是物之末。与此同时,物之本末两个方面又是体用一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末 体用 蕺山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意象感知研究——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宇洁 仲利强 杨晓莉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6期59-60,共2页
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完整保留和延续了原有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对路径、边界、区域、节点以及标志物这五要素的分析,... 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完整保留和延续了原有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对路径、边界、区域、节点以及标志物这五要素的分析,解析历史街区空间意象形成的特征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历史街区 空间意象 意象要素
下载PDF
刘蕺山与明代理学的基本走向 被引量:3
5
作者 崔大华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64-68,共5页
刘蕺山与明代理学的基本走向崔大华明代理学有两个展现其新的理论思潮的基本走向:一是在朱学笼罩下由理本论向气本论的转移;一是明代中叶以后在王学风靡和流弊滋甚的情况下,心学本体论的重建。刘蕺山的理学思想正处在这两个走向的交... 刘蕺山与明代理学的基本走向崔大华明代理学有两个展现其新的理论思潮的基本走向:一是在朱学笼罩下由理本论向气本论的转移;一是明代中叶以后在王学风靡和流弊滋甚的情况下,心学本体论的重建。刘蕺山的理学思想正处在这两个走向的交会点上,也是在这两个走向的终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 明代理学 气本论 工夫论 本体论 理学思想 《传习录》 心性论 王阳明 理论走向
下载PDF
有别于“心本体”的“意本体”——对作为宋明新儒学归宿的刘蕺山哲学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再林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7-177,共11页
蕺山学与其说如牟宗三所认为的那样,仅为阳明心学的补充和完善,不如说以其以"意"易"心",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心本体"的全新的"意本体"的哲学在宋明新儒学中的崛起和形成。而"意"的合... 蕺山学与其说如牟宗三所认为的那样,仅为阳明心学的补充和完善,不如说以其以"意"易"心",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心本体"的全新的"意本体"的哲学在宋明新儒学中的崛起和形成。而"意"的合内外、一天人的性质又决定了,一种真正的"意本主义"实际上也即一种"身本主义"。这种身本主义不仅使蕺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彻底地打并归一,而且使其学说最终实现了从宋明新儒学哲学的"意识知觉"范式向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行为"范式的理论皈依。也正是在这里,为我们豁显出了牟宗三中国哲学解读中的那种流于"康德主义"的理论误区,并使"超越牟宗三"成为今日中国哲学思想之真正光大弘扬的必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的“意本体” 阳明的“心本体” 身本主义牟宗三的“三系说”
下载PDF
论蕺山之学的定性与定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振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22-29,共8页
本文在系统研究蕺山思想的基础上,对已往论者关于蕺山之学定性与定位的见解提出了质疑。认为:(1)蕺山论气有形上之气与形下之气之分。形上“生生之气”主宰形下氤氲之气,是贯通天人的生命本体。蕺山哲学既非唯物主义气一元论,也... 本文在系统研究蕺山思想的基础上,对已往论者关于蕺山之学定性与定位的见解提出了质疑。认为:(1)蕺山论气有形上之气与形下之气之分。形上“生生之气”主宰形下氤氲之气,是贯通天人的生命本体。蕺山哲学既非唯物主义气一元论,也非心气二无论,而是心一元论。(2)蕺山既非“反理学”思想家,又非囫于理学“旧套”的俗儒。蕺山是理论上追求超越创新,价值取向上却属于正统的理学家。(3)蕺山之学以“证人”为宗,其理论面向的问题是力矫王学末流之失,在心学旧基上重建道德理性大厦。故其学脉属于王学内部的批判修正,而非心学之外“另开一路”。(4)蕺山的自杀具有“道德涅”的意义。从纯道德的尺度看,其一生学问行履可谓无愧理学人格期待的醇儒;从历史维度看,其恪守的道德理想主义则表现了与时代精神的背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之学 心体性体 证人之境
下载PDF
浑然至善之意——论刘蕺山对无善无恶说的批判 被引量:2
8
作者 冯前林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74-79,共6页
"无善无恶心之体"乃阳明四句教之首句,刘蕺山对这句话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倡"无善无恶心之体"不仅会带来理论逻辑上的毛病,而且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世界产生严重危害。不过,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亦有局限之处。蕺... "无善无恶心之体"乃阳明四句教之首句,刘蕺山对这句话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倡"无善无恶心之体"不仅会带来理论逻辑上的毛病,而且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世界产生严重危害。不过,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亦有局限之处。蕺山先生倡本体为至善,即意为至善。意好善恶恶,一于善而不二于恶,与经验世界之前与后、美与丑、大与小、长与短、善与恶之相对待的情形不同,而是无对之独体,为心之所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 至善
下载PDF
刘蕺山之情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少涵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55-61,共7页
晚明时期王阳明良知之学出现了"玄虚而荡"与"情识而肆"等流弊。刘蕺山认为王学流弊集中于一点就是对情的认识不够,因此要对治王学流弊,首先就要对喜怒哀乐之情进行彻底了断。通过四德与七情之别,刘蕺山区分出两种情... 晚明时期王阳明良知之学出现了"玄虚而荡"与"情识而肆"等流弊。刘蕺山认为王学流弊集中于一点就是对情的认识不够,因此要对治王学流弊,首先就要对喜怒哀乐之情进行彻底了断。通过四德与七情之别,刘蕺山区分出两种情感:四德是有序之情,属于心性本体,是道德情感,而七情是乱序之情,不属于心性本体,是自然情感。王学流弊的根子在于"因情见性",而所因之情可以是道德情感也可以是自然情感。通过意念之辨与心意之辨,刘蕺山得出"心之性情"的结论,此情是道德情感而非自然情感,最终形成"心性情为一"的义理架构,并以此来解决王门后学的种种流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 王阳明 道德情感 自然情感 意念 心性
下载PDF
蕺山学派论“常道”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英 《船山学刊》 2019年第5期69-73,共5页
因应晚明学术、政治之弊病,蕺山学派在天道人心之'常'与'变'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但总体以常贞变。天道有常,即生生,无始无终而有一定的秩序性;人心有常,通过逗出'独体',突出自我主宰性,重未发工夫;治道需有常,士... 因应晚明学术、政治之弊病,蕺山学派在天道人心之'常'与'变'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但总体以常贞变。天道有常,即生生,无始无终而有一定的秩序性;人心有常,通过逗出'独体',突出自我主宰性,重未发工夫;治道需有常,士君子作为政治中坚力量,其'独体'作为秉彝,外物不能淫、移、屈,作为直感判断力,能根据实际情境挈矩变通从而具体地适用道德法律原则。作为贯通天道、人道、治道的核心元素,'独体'拒释氏之无常,老氏之反常,晚明俗学霸术及政治现实之机械变诈、反复无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 梨洲 生生 常道 独体
下载PDF
黄宗羲论东林学派和蕺山之学——基于对《明儒学案》文本的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圆圆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8-22,共5页
东林学派和蕺山之学同为明末理学之显学,在明代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的最后五卷,设置《东林学案》和《蕺山学案》,分别对东林学派与刘宗周的学行及学术思想作出论述。这些论述主要围绕其为东林学派正名、... 东林学派和蕺山之学同为明末理学之显学,在明代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的最后五卷,设置《东林学案》和《蕺山学案》,分别对东林学派与刘宗周的学行及学术思想作出论述。这些论述主要围绕其为东林学派正名、论东林学派对阳明学的批判与调和,以及高度赞扬蕺山之学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既有黄宗羲对儒家士大夫学者胸怀家国、内外兼修等高尚人格的无比崇敬,也有黄宗羲对东林学派与蕺山之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同时也体现了他扬"心学"、抑程朱理学的学术倾向。黄宗羲的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实现了对明代理学后期发展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明儒学案》 东林学派 蕺山之学
下载PDF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比较略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文汉 《嘉应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16-20,共5页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有着共同的逻辑构成形式 ,由于不同的思想学术背景和历史使命因而注定有着不同的内容。《太极图》为原典儒学提供了宇宙论依据 ,重新讲述孔孟性命之学 ,论证了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从而开启了宋明心性哲学 ...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有着共同的逻辑构成形式 ,由于不同的思想学术背景和历史使命因而注定有着不同的内容。《太极图》为原典儒学提供了宇宙论依据 ,重新讲述孔孟性命之学 ,论证了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从而开启了宋明心性哲学 ;蕺山受濂溪《太极图》之启发而建构的《人极图》对濂溪所开启的宋明新儒学诸问题进行了图式连贯 ,顺着濂溪的方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证了人道原则 ,使人道原则归显于密 ,发展了濂溪学说 ,总结了宋明心性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濂溪 《太极图》 蕺山 《人极图》 比较
下载PDF
刘蕺山“中和观”探微
13
作者 李兵 袁建辉 《船山学刊》 2002年第2期77-80,共4页
关键词 蕺山 "中和观" 宋明儒学
下载PDF
陈确对刘宗周的孺慕及其对蕺山学的弘扬
14
作者 张天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6,共6页
陈确是刘宗周三大弟子之一,拜师蕺山是其人生的转折点,对老师的孺慕之情也比其他同门更为深厚,他在其师生前三往问学,死后三往祭奠。刘宗周也曾以"千秋大业"相期许,这种期许成为陈确撰写《大学辨》与《性解》完成对宋儒学术批... 陈确是刘宗周三大弟子之一,拜师蕺山是其人生的转折点,对老师的孺慕之情也比其他同门更为深厚,他在其师生前三往问学,死后三往祭奠。刘宗周也曾以"千秋大业"相期许,这种期许成为陈确撰写《大学辨》与《性解》完成对宋儒学术批判,以及倡导"素位之学"的精神动力。陈确后半生还致力于蕺山学的弘扬,曾组织省过社以及同人讲会,薪传"证人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确 刘宗周 蕺山学派 师承关系
下载PDF
心体的重建与理学的终结——兼论蕺山学逻辑向度与历史向度的离异
15
作者 李振纲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86,96,共8页
蕺山学术之最得力处,是在心体中充分凸现“性体”的本质意义。此种性格与阳明学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用力于德性本体之实证,在心性关系中关注的重心在性体的客观超越义和道德意志的定向性;二是更加强调实修实证的功夫论,向意根极微处... 蕺山学术之最得力处,是在心体中充分凸现“性体”的本质意义。此种性格与阳明学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用力于德性本体之实证,在心性关系中关注的重心在性体的客观超越义和道德意志的定向性;二是更加强调实修实证的功夫论,向意根极微处用力。生当晚明,蕺山对自由表达的权力毫不理解,相反,积极倡导“证人”之学,将已狂驰于现实世界的人心重新收束于理性圣殿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隔膜和理性的误导。阳明“良知”教经蕺山的批判修正虽由显归密,而心学自裁自决的自由精神却在其慎独之学中丧失锋芒。这同样表明蕺山思想于时代精神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 心体与性体 逻辑向度 历史向度 理学终结
下载PDF
蕺山学派与宋明伦理思想发展的转折
16
作者 陈睿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1,共7页
蕺山学派是明末清初思想流派中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学派,以刘宗周(蕺山)为首,陈确、黄宗羲、张履祥为主要代表。蕺山之学融贯宋明先儒以心、性为宗的伦理阐微,包含“心”融入理气的道德本源论、以“独”统心性的道德本体论、“慎独”迁善... 蕺山学派是明末清初思想流派中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学派,以刘宗周(蕺山)为首,陈确、黄宗羲、张履祥为主要代表。蕺山之学融贯宋明先儒以心、性为宗的伦理阐微,包含“心”融入理气的道德本源论、以“独”统心性的道德本体论、“慎独”迁善改过的道德修养论等伦理思想。蕺山学派在修正和总结宋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试图打破传统心性二分的学派纷争,重建道德体系架构,在宋明伦理思想发展中有重大转折意义,对明清之际伦理思潮的转向也有过渡承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学派 伦理思想 心性合一
下载PDF
蕺山思想的定位之争——由编订《刘子节要》的争议展开
17
作者 方旭东 韩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32-39,共8页
恽日初与黄宗羲围绕《刘子节要》的编纂之争,是蕺山学派割裂的重大事件之一。具体来说,黄宗羲认为恽日初在撰写《刘子节要》时所选文字不当,缺失“诚意新论”的重要内容,没有真正理解先师论“意”的本来面目,忽略了蕺山学中“独体”和... 恽日初与黄宗羲围绕《刘子节要》的编纂之争,是蕺山学派割裂的重大事件之一。具体来说,黄宗羲认为恽日初在撰写《刘子节要》时所选文字不当,缺失“诚意新论”的重要内容,没有真正理解先师论“意”的本来面目,忽略了蕺山学中“独体”和“意根”、“慎独”和“诚意”相连的趋向,故而不能真正明晰先师学说的特点和精髓。恽日初受朱学影响较深,倾向于以“总周程而折中朱王”来定位蕺山之学;黄宗羲则更重王学,认为蕺山之学的核心在修正和恢复王学的真面目:因此,黄恽之争的实质就表现为蕺山思想的定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学派 《刘子节要》 思想定位
下载PDF
程朱王刘之辨:黄宗羲对蕺山之学的阐释及其问题
18
作者 李训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147,共7页
程朱王刘之辨是明末清初学人论学的一大节目,黄宗羲作为心学主将之一,也参与其中。宗羲程朱王刘之辨的最大特点,在于他以阐发蕺山之学为主要目的:会通王刘,借阳明学以申师说;贬抑程朱,又借朱子之语以封攻诋蕺山、阳明者之口舌。黄宗羲此... 程朱王刘之辨是明末清初学人论学的一大节目,黄宗羲作为心学主将之一,也参与其中。宗羲程朱王刘之辨的最大特点,在于他以阐发蕺山之学为主要目的:会通王刘,借阳明学以申师说;贬抑程朱,又借朱子之语以封攻诋蕺山、阳明者之口舌。黄宗羲此论,虽在借古人之说以申己义,却也遮蔽了其师的甘泉渊源,使蕺山晚年对理学和心学、甘泉学与阳明学的综合,折入阳明心学一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甘泉学 阳明学 蕺山 程朱王刘之辨
下载PDF
论刘蕺山诠释《大学》的“至善”关怀
19
作者 申鹏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8-73,共6页
刘蕺山作为晚明重要的理学家,他对《大学》一书予以了格外的关注。在时代问题的反思上,他认为晚明王学对无善无恶的过分强调引生了很多流弊,因而需要重新强调至善。这种义理关怀影响到了他对《大学》改本的选择与诠释。在《大学》改本... 刘蕺山作为晚明重要的理学家,他对《大学》一书予以了格外的关注。在时代问题的反思上,他认为晚明王学对无善无恶的过分强调引生了很多流弊,因而需要重新强调至善。这种义理关怀影响到了他对《大学》改本的选择与诠释。在《大学》改本的选择上,他因为不满朱熹与王阳明的《大学》改本,而选择崔铣的古本与丰坊的伪石本。在《大学》的义理诠释上,他以《中庸》作为《大学》的注疏,以"知止"括尽《大学》工夫,将工夫归结在诚意上,最终将《大学》工夫都指向了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 诠释 《大学》 至善 诚意
下载PDF
刘蕺山“虚无”思想论略
20
作者 王瑞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65-68,共4页
“虚无”既可从本体论上讲,也可从价值论上讲,还可以从修养境界上讲。儒家哲学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反对“虚无”之说,但在境界上则是肯定此说的。境界上的“虚无”是儒释道三家所共有的。但是,就儒家所言“虚无”仅仅是“境界上的”而论... “虚无”既可从本体论上讲,也可从价值论上讲,还可以从修养境界上讲。儒家哲学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反对“虚无”之说,但在境界上则是肯定此说的。境界上的“虚无”是儒释道三家所共有的。但是,就儒家所言“虚无”仅仅是“境界上的”而论,它的虚无之说是与其他两家相区别的另一形态。刘蕺山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矫正王学末流的虚荡之弊而形成的,但是,其思想中不乏自境界而言的虚无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 儒学 虚无 境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