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以乌素图召庆缘寺为例
1
作者 郝英迪 韩瑛 +1 位作者 李文华 杨昌鸣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57-163,共7页
土默特地区的藏传佛教殿堂建筑是内蒙古建筑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此类建筑却面临着严重损毁的危机。该文以土默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乌素图召庆缘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病害成因,旨在构建庆缘寺的预防性保护... 土默特地区的藏传佛教殿堂建筑是内蒙古建筑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此类建筑却面临着严重损毁的危机。该文以土默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乌素图召庆缘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病害成因,旨在构建庆缘寺的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表明,乌素图召庆缘寺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阳光暴晒、风沙侵蚀、冻融循环、雨水渗漏以及人为破坏,导致了结构的歪闪、拔榫、错位,以及构件的开裂、风化、崩解和酥碱等严重病害。为了应对这些病害,可采取修补加固、打牮拨正、环氧树脂填充、局部构件替换及设防鸟网等修复方法。结合以上研究,该文提出了庆缘寺病害具体修复方法以及包含庆缘寺的日常监测和维护的预防性保护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助于保护庆缘寺这一重要的建筑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默特地区 藏传佛教殿堂建筑 预防性保护 庆缘寺 病害调查
下载PDF
正统之辩:藏传佛教后弘期戒律传承问题的争论
2
作者 楞本先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157,158,共10页
佛教认为戒律是佛教存续的重要基础,梳理藏传佛教不同戒律传承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后弘期藏传佛教高僧对律部经典阐释而起的律统之争及其戒律实践,可以厘清高僧对律部经典的创造性实践和藏传佛教戒律本土化的演进过程。藏传佛教发展史上... 佛教认为戒律是佛教存续的重要基础,梳理藏传佛教不同戒律传承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后弘期藏传佛教高僧对律部经典阐释而起的律统之争及其戒律实践,可以厘清高僧对律部经典的创造性实践和藏传佛教戒律本土化的演进过程。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分别形成了三大戒律传承体系,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班钦传承与喇钦传承者们以受戒程序和授戒资格为焦点,围绕戒律传承的正统性问题展开了持久的争辩,对之后藏传佛教诸宗高僧的戒律受持与宗教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后弘期藏传佛教律统之争的过程与意义置于藏传佛教史的脉络谱系中,理解更为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逻辑,同时更容易厘清僧侣受戒程序、授戒资格的规范化问题,从而深化藏传佛教本土化演进中出现的两大律统实践方式相糅合的“适应性策略”之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教义阐释 戒律传承 喀且班钦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中国化:汉藏寺庙建筑的审美共通性
3
作者 王四四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5,共8页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蕴含的美学精神和其他寺庙建筑具有共通性,是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藏传佛教寺庙的选址观念与道教“洞天福地”的理念具有共通的审美取向。在藏传佛教寺庙的绘画装饰空间中,可以领略到人的自觉和发...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蕴含的美学精神和其他寺庙建筑具有共通性,是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藏传佛教寺庙的选址观念与道教“洞天福地”的理念具有共通的审美取向。在藏传佛教寺庙的绘画装饰空间中,可以领略到人的自觉和发展,尤其是寺庙壁画突显出了“人之美”。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作为佛教艺术,为了获得本土群众的审美接受,在审美观念、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上做出了大量适应藏地的改变,呈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意识的强烈追求。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作为中国宗教艺术,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应给予深刻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从而传承文化的优秀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艺术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 审美共通性
下载PDF
明代格鲁派高僧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以宗喀巴、释迦也失为例
4
作者 徐东明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13,153,共8页
明代是我国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发展时期。明初,宗喀巴严明戒律,整顿藏传佛教界修行弊端,创立格鲁派教义体系,建立寺院教育和管理制度,完成了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历程。之后,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两次入京朝贡,建立了格鲁派与明朝中央政府... 明代是我国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发展时期。明初,宗喀巴严明戒律,整顿藏传佛教界修行弊端,创立格鲁派教义体系,建立寺院教育和管理制度,完成了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历程。之后,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两次入京朝贡,建立了格鲁派与明朝中央政府密切的朝贡关系。同时,他在内地传法十年,促进了藏汉佛教的交流交融,增强了汉、藏、蒙等多民族间的团结。他们为明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格鲁派 宗喀巴 释迦也失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中汉乐遗存研究述要
5
作者 银卓玛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对藏传佛教中汉传佛教音乐遗存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分类与研读,对现有成果进行分析,概述重要学者和文献以及不同视角、观点及方法等,可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现状。对藏传佛教音乐中汉传佛教音乐... 通过对藏传佛教中汉传佛教音乐遗存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分类与研读,对现有成果进行分析,概述重要学者和文献以及不同视角、观点及方法等,可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现状。对藏传佛教音乐中汉传佛教音乐遗存问题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音乐 汉藏佛教音乐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雄证——清代“笃信禅师”名号考
6
作者 丹曲 朱怡橦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5-21,30,153,共9页
“笃信禅师”名号出自于《清实录》,记载的是甘肃卓尼著名藏传佛教高僧棍噶札拉参因调停藏尼冲突有功,清朝中央政府赐予其上师转世三世策墨林“笃信禅师”称号。但棍噶札拉参的个人传记中记录的是棍噶札拉参本人获“笃信禅师”称号。其... “笃信禅师”名号出自于《清实录》,记载的是甘肃卓尼著名藏传佛教高僧棍噶札拉参因调停藏尼冲突有功,清朝中央政府赐予其上师转世三世策墨林“笃信禅师”称号。但棍噶札拉参的个人传记中记录的是棍噶札拉参本人获“笃信禅师”称号。其中所涉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驰骋疆场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军喇嘛”一世喇嘛噶绕棍噶札拉参,一位是对西藏政教产生重要影响,维护了祖国统一、西藏地方稳定的摄政三世策墨林。“笃信禅师”名号归属问题,恰恰也反映出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藏传佛教对中央政府的绝对拥护,藏传佛教高僧所拥有的爱国品质是藏传佛教爱国传统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将就此名号归属问题作相关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中国化 “笃信禅师” 棍噶札拉参 策墨林呼图克图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藏传佛教中国化
7
作者 沈卫荣(译) 夸新木加(译) 更松巴毛(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五十六个民族的百姓都是中国人的崇高信念。而藏传佛教中国化则不是要将它汉化,而是要使它更加适应中华民族新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助缘。为此,我们不但要把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应该把汉藏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进而把中国境内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传统联结起来,加强中国佛教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藏传佛教中国化 汉藏佛学 汉化与中国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藏传佛教建筑的历史分期及地域特征研究
8
作者 韩瑛 李文华 +1 位作者 李昊 杨昌鸣 《新建筑》 2023年第4期100-106,共7页
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因早期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选取明清时期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研究的框架下,通过史料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本地域藏传佛教... 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因早期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选取明清时期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研究的框架下,通过史料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本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变迁,以及与周边同类殿堂建筑的关联。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二阶段的建筑形态呈现出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建筑空间布局、柱网布置、结构体系等方面依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三个阶段逐步摆脱了土默特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藏式和汉藏混合式建筑为基底的多样化建筑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鄂尔多斯 土默特 藏传佛教建筑 历史分期 殿堂建筑
下载PDF
基于Isovist视域量化分析的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转经道空间视觉体验研究
9
作者 王志强 迟敏 +1 位作者 高旭 齐卓彦 《世界建筑》 2023年第12期106-113,共8页
针对当下藏传佛教建筑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内涵、历史演进与形式特征,对物质空间的内在属性及体验感受分析尚不深入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建筑实体测绘与史料分析,借助Isovist视域分析方法,对藏传佛教建筑转经道空间原型进行提取与视域量化分析... 针对当下藏传佛教建筑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内涵、历史演进与形式特征,对物质空间的内在属性及体验感受分析尚不深入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建筑实体测绘与史料分析,借助Isovist视域分析方法,对藏传佛教建筑转经道空间原型进行提取与视域量化分析,进一步阐明其物质空间特征与人的视觉体验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地域性建筑分析与当代转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转经道 ISOVIST 视觉体验 量化
下载PDF
藏传佛教达冈“莲华”的宗教艺术
10
作者 常卫民 刘瑞璞 《美术大观》 2023年第2期90-93,共4页
达冈僧服是佛教藏地化的产物,其中莲华元素成为西藏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田野考察获得的藏传佛教达冈标本为一手资料,将文献考据、标本测绘与访谈中的口述史料互相印证,对达冈形制中的“莲华”元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挖掘达冈... 达冈僧服是佛教藏地化的产物,其中莲华元素成为西藏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田野考察获得的藏传佛教达冈标本为一手资料,将文献考据、标本测绘与访谈中的口述史料互相印证,对达冈形制中的“莲华”元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挖掘达冈莲华元素背后蕴藏的藏传佛教服饰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莲华图符概念化的应用也成为藏传佛教达冈形态的标志属性,达冈僧服在藏地各教派僧侣中被普遍使用,其中“卷舒的菡萏堆”“莲叶求圆”“莲瓣形覆肩”与“金刚莲花梗”在达冈上的综合运用,揭示了藏地僧服物质形态的藏传佛教语意,呈现出佛教在亦教亦俗藏汉文化融合中投注在服饰的多元一体文化特质的范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达冈 莲华 图符
下载PDF
藏传佛教羌姆袍“百衲”结构的意涵
11
作者 孔旭 刘瑞璞 《服饰导刊》 2023年第3期54-62,共9页
羌姆袍是藏传佛教羌姆仪轨中的重要服饰,它以独特的“百衲”结构蕴含着深刻藏汉融合的宗教文化。文章采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对羌姆袍“百衲”结构进行释读。研究认为:①百衲结构在藏汉佛教的三衣、曲贵等僧侣服饰中多有体... 羌姆袍是藏传佛教羌姆仪轨中的重要服饰,它以独特的“百衲”结构蕴含着深刻藏汉融合的宗教文化。文章采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对羌姆袍“百衲”结构进行释读。研究认为:①百衲结构在藏汉佛教的三衣、曲贵等僧侣服饰中多有体现,是具有深刻“苦修”象征意义的宗教图符,这种宗教图符在藏传佛教的羌姆袍中又有着“无量”的特点;②羌姆袍百衲结构既是藏传佛教“万物有灵”的精神寄托,又有着中华民族俭以养德的传统,是中华传统服饰结构形态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藏族范式;③羌姆袍百衲结构既有对物的敬畏,又有对神的敬畏,既是僧服又是神服,其平面“回”字百衲形式具有以羌姆仪轨感召俗众的宗教普渡众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羌姆袍 百衲 万物有灵 节俭 敬畏
下载PDF
莫迪政府外交政策中的藏传佛教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德涛 邓妮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缘文化优势,印度在操弄“西藏问题”的过程中,一直把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作为重要工具。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印度蓄意染指藏传佛教并开展外交活动,不仅是为以达赖集团为首的“藏独”分子公然站台...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缘文化优势,印度在操弄“西藏问题”的过程中,一直把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作为重要工具。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印度蓄意染指藏传佛教并开展外交活动,不仅是为以达赖集团为首的“藏独”分子公然站台的不法行径,更是对我国内政事务的粗暴干涉,也是对我国核心利益的严重损害。2014年莫迪就任总理以来,印度政府不断利用其地缘文化和历史资源优势,在国际外交中大肆染指藏传佛教以提升本国软实力,并以此作为与中国竞争和博弈的筹码,值得我国关注与重视。印度政府在国际上频打“藏传佛教牌”与“藏族文化保护牌”,打着十四世达赖的名号向我国施压,并在其国内加速推进“藏传佛教文化圈”建设。印度的这些行径对我国领土主权造成侵害、活佛转世制度构成威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酿成破坏、涉藏内政形成干涉。我国应从加强中印关系中的涉藏危机管控能力、不断强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扎实做好边境地区管控工作、深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有效开展网络舆情引导与反制等方面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迪政府 涉藏问题 西藏事务 藏传佛教 国家安全
下载PDF
藏传佛教影响下的多伦诺尔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13
作者 樊荣 韩瑛 《中外建筑》 2023年第3期125-130,共6页
传统聚落是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载体,选取多伦诺尔传统聚落这一典型代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依据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发展趋势,将聚落的变迁过程划分为宗教兴盛、平衡发展、商业兴盛和社会融合4个阶段。揭示了藏传佛教传... 传统聚落是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载体,选取多伦诺尔传统聚落这一典型代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依据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发展趋势,将聚落的变迁过程划分为宗教兴盛、平衡发展、商业兴盛和社会融合4个阶段。揭示了藏传佛教传播对多伦诺尔传统聚落的影响以及宗教、商业贸易、汉族移民等因素在聚落发展中的互动作用。多伦诺尔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见证了清代对蒙政策影响下内蒙古地区剧烈的社会变迁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多伦诺尔 内蒙古传统聚落 社会变迁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传与青海海东地区石窟的开凿
14
作者 尕藏吉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6-172,共7页
佛教在藏地的发展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分期的时间标志是朗达玛·乌东赞灭佛或公元978年。后弘期又分以西藏阿里为中心的上路弘传和以青海东部丹斗寺为中心的下路弘传。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于下路弘传的研究一直未能充分展开,从考... 佛教在藏地的发展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分期的时间标志是朗达玛·乌东赞灭佛或公元978年。后弘期又分以西藏阿里为中心的上路弘传和以青海东部丹斗寺为中心的下路弘传。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于下路弘传的研究一直未能充分展开,从考古学角度的研究尤为不足。考古学家对化隆的丹斗寺、互助的白马寺和乐都的北山石窟展开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后认为,这些石窟正是唐末至宋代(唃厮啰时期)盛行于青海海东地区的带有禅宗特征的修禅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后弘期 下路弘传 石窟 海东地区
下载PDF
藏传佛教神灵体系的本土特点——基于宗教中国化视阈的讨论
15
作者 达瓦拉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却在传入中国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本土习俗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神灵观念是佛教体系中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对神的理解与诠释反映了...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却在传入中国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本土习俗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神灵观念是佛教体系中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对神的理解与诠释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神灵体系的建构则揭示了人类社会需求的概况。神灵信仰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形态、趋向和功能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藏传佛教继承佛教纷繁复杂的神灵体系,并在民族化、本土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文章通过对藏传佛教神灵体系的形成、发展、演变等进行分析,尝试从神灵体系的角度来呈现佛教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从而体现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宝贵经验,为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更为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藏传佛教 神灵体系 本土特点
下载PDF
本土与外来:从本土视野看西方藏传佛教空行母研究
16
作者 索朗卓玛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5,161,共9页
19世纪末,随着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传播,空行母研究逐渐成为西方藏学界、宗教学界的“显学”。西方学者对空行母概念、身份定位、文化形象进行了解读,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空行母的论见。首先,对于何谓空行母问题,西方学界出现了两种声音:... 19世纪末,随着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传播,空行母研究逐渐成为西方藏学界、宗教学界的“显学”。西方学者对空行母概念、身份定位、文化形象进行了解读,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空行母的论见。首先,对于何谓空行母问题,西方学界出现了两种声音:“女巫”和“护法”;其次,对于藏传佛教空行母形象问题,西方学界亦出现了不同论断,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有两种,一是在女性主义视野下为空行母塑造的“低阶位”形象,二是在心理学视野下为空行母设计的“灵魂论”形象。对此,通过解读《智慧空行母尼古玛传记》《断法释》《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记》和《了义炬·大手印四加行简要合集和正行教学次第》《遗教赤铜洲》等传统藏文典籍,逐一对西方学者关于空行母的各种论见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视野 藏传佛教 空行母 文本解读
下载PDF
藏彝走廊“汉藏合璧”建筑图式的分类阐释--以川西、滇西北藏传佛教寺庙为中心
17
作者 邓昶 向定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0,共8页
藏彝走廊“汉藏合璧”建筑图式,大体有“藏—汉”图式、“汉—藏”图式和“泛藏—泛汉”图式三类。这些图式是汉藏等多族群交往互动之后产生的程度不同的“异变”,是藏传佛教及其文化的在地化,是可视化的“族群交往记忆”。
关键词 藏彝走廊 汉藏合璧 建筑图式 藏传佛教寺庙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中国化视域下的世俗化概念适用性探讨
18
作者 廖云路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134,159,160,共9页
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具体实践,亟需构建以藏传佛教中国化为基础的学术话语体系。长期以来,以基督教为背景的世俗化理论由于暗合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历史背景以及民主改革后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具体实践,亟需构建以藏传佛教中国化为基础的学术话语体系。长期以来,以基督教为背景的世俗化理论由于暗合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历史背景以及民主改革后藏传佛教发展的某些现象,被一些研究者用在对藏传佛教的阐释中,实则是对藏传佛教中国化在起因、过程与结果上的误读。藏传佛教中国化应正确对待西方宗教观念的介入和影响,实现自身由政治术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向,在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关系中建构具有中国宗教社会学意义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藏传佛教中国化 世俗化 学术话语
下载PDF
从“内部超越”到“超越内部”——宗教社会学视角下藏传佛教中国化途径探析
19
作者 王正宇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6,共10页
关注当下藏传佛教信仰现状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趋势。源自西方的宗教“世俗化”概念不足以准确、全面描述中国社会内部藏传佛教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趋势,更无法积极引导藏传佛教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原因,藏传佛... 关注当下藏传佛教信仰现状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趋势。源自西方的宗教“世俗化”概念不足以准确、全面描述中国社会内部藏传佛教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趋势,更无法积极引导藏传佛教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原因,藏传佛教“世俗化”呈现出诸多区别于西方宗教“世俗化”的特殊性。在“世俗化”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历史形成的“制度性”与“分散性”特征,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导致其信仰形式呈现出“内部性”强化与“超越性”弱化的新特征,将“内部性”与“超越性”以中国方式结合起来的“超越内部”,而不是“内部超越”,应是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 藏传佛教 内部性 超越性
下载PDF
藏传佛教僧服源流与象征
20
作者 常卫民 《服装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29-538,共10页
以藏地僧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实物考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藏传佛教中格鲁派、萨迦派、噶当派、宁玛派四大教派僧服系统中的堆嘎、香木塔、森、达冈和曲贵等进行深入考证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藏传佛教僧侣服装形制的语... 以藏地僧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实物考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藏传佛教中格鲁派、萨迦派、噶当派、宁玛派四大教派僧服系统中的堆嘎、香木塔、森、达冈和曲贵等进行深入考证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藏传佛教僧侣服装形制的语言系统既强调了身份标识,又提示着教派归属,记录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融合与传承,充满着教派仪规和“亦教亦俗”的人文精神,与汉传佛教服制共同表现出中国文化一体多元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僧服 源流 象征 藏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