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法测定藏荆芥挥发油中荆芥内酯特征成分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1
作者 蔡鸿飞 张琴 +5 位作者 毛禹康 韩亚明 杨阳 张圳 李康强 许文东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藏荆芥挥发油中E,Z-荆芥内酯特征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色谱柱:Supersil ODS 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40∶60)为HPLC的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色谱柱的柱温为30℃,检测...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藏荆芥挥发油中E,Z-荆芥内酯特征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色谱柱:Supersil ODS 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40∶60)为HPLC的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色谱柱的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6 nm。结果:线性关系方程为y=1E+07x+287501,R2=0.9991,在0.0098~2.4405 mg/mL范围内的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峰面积RSD分别为0.66%、0.32%,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101.67%,24 h内样品溶液稳定。结论:首次确认藏荆芥挥发油中含有E,Z-荆芥内酯,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重复性强,专属性好,可应用于藏荆芥E,Z-荆芥内酯特征成分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E Z-荆芥内酯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方法学
下载PDF
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孟宁 黄山 +3 位作者 王聚乐 胡丹丹 袁瑞瑛 李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74-1877,共4页
目的:比较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分离得藏荆芥乙醇提取物的不同萃取部位,并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加试验、醋酸致小鼠扭... 目的:比较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分离得藏荆芥乙醇提取物的不同萃取部位,并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加试验、醋酸致小鼠扭体试验和小鼠热板试验筛选其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藏荆芥醇提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明显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P〈0.01),明显减轻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P〈0.01),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P〈0.05),显著延长热板小鼠的痛阈值(P〈0.01、0.05)。结论:藏荆芥抗炎镇痛的有效部位主要集中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萃取部位 抗炎 镇痛
原文传递
藏荆芥与荆芥的挥发性成分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胡丹丹 黄山 +3 位作者 李斌 金岩 王跃飞 王聚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分析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 C.Y.Wu不同药用部位及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alia Briq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取藏荆芥全草、花穗、叶、茎和荆芥,分别密封于顶空进样瓶中,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法测定挥发... 目的分析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 C.Y.Wu不同药用部位及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alia Briq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取藏荆芥全草、花穗、叶、茎和荆芥,分别密封于顶空进样瓶中,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法测定挥发性成分,并检索NIST标准谱库,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有量。结果藏荆芥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以叶中最多(21个),而全草中最少(17个)。茎中主要为荆芥内酯,相对含有量达73.24%。荆芥中鉴定出18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异薄荷酮、胡薄荷酮和柠檬烯。结论藏荆芥与荆芥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荆芥 药用部位 挥发性成分 HS-GC/MS
下载PDF
藏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泽仁拉姆 童志平 +3 位作者 张垠 刘之华 薛鹏喜 谢远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0-1521,共2页
目的研究藏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技术,对藏荆芥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和化学成分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荆芥内酯(75.37%)、螺十二烷(3.47%)、2,4-... 目的研究藏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技术,对藏荆芥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和化学成分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荆芥内酯(75.37%)、螺十二烷(3.47%)、2,4-二甲基-1,3-戊二烯(2.70%)、没药醇(1.45%)、5-壬烯-2-酮(1.0%)等29个组分。结论藏荆芥挥发油中富含荆芥内酯等成分,与其他荆芥的挥发油成分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挥发油 荆芥内酯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孟宁 黄山 +3 位作者 胡丹丹 徐艳丽 王跃飞 王聚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6-980,共5页
目的研究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 C.Y.Wu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HPLC色谱柱,对藏荆芥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 目的研究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 C.Y.Wu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HPLC色谱柱,对藏荆芥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白桦酸(2)、熊果酸(3)、β-谷甾醇(4)、异香柠檬烯(5)、补骨脂酚(6)、布卢门醇C葡糖苷(7)、补骨脂素(8)、迷迭香酸甲酯(9)、橙皮苷(10)。结论化合物5~8为首次从荆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藏荆芥挥发油对小鼠耐缺氧与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公衍玲 黄山 +1 位作者 金宏 王聚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研究了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挥发油对小鼠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实验采用常压耐缺氧法测定小鼠存活时间;采用断头缺氧法测定小鼠张口喘气停止时间;采用游泳实验测定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及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实验结果发现,藏荆芥... 研究了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挥发油对小鼠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实验采用常压耐缺氧法测定小鼠存活时间;采用断头缺氧法测定小鼠张口喘气停止时间;采用游泳实验测定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及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实验结果发现,藏荆芥挥发油能显著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和断头后张口喘气时间,明显延长力竭游泳时间,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藏荆芥挥发油具有良好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挥发油 耐缺氧 抗疲劳 小鼠
下载PDF
藏荆芥挥发油抗炎与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山 江春艳 龙飞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0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评价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溶液5 mg或阿司匹林溶液8 mg),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给予藏荆芥挥发油溶液0.125,0.250,0.500 mL.kg-1)... 目的评价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溶液5 mg或阿司匹林溶液8 mg),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给予藏荆芥挥发油溶液0.125,0.250,0.500 mL.kg-1),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镇痛作用。结果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泼尼松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24.73%,21.45%,15.83%,27.63%;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42.72%,34.70%,25.37%,55.93%。随着致炎时间的延长,空白对照组足跖肿胀程度不断显著增加,而藏荆芥挥发油各剂量组足跖肿胀程度均未明显增加。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扭体分别为(13.08±4.64),(14.83±6.03),(17.75±4.35),(5.17±2.52),(21.92±4.14)次,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在给药后30,60,90,120 min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藏荆芥挥发油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挥发油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下载PDF
藏药甘青青兰与藏荆芥的生药鉴别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雪杉 曹雨虹 +1 位作者 宋良科 谭睿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3年第3期17-19,共3页
目的对藏药甘青青兰与混淆品藏荆芥进行比较,为区别用药和进一步研究甘青青兰奠定基础。方法比较甘青青兰与藏荆芥的基源植物、药材形状、细胞组织解剖学特征并进行TLC和紫外光谱定性分析。结果甘青青兰叶为羽状全裂、裂片线状,藏荆芥... 目的对藏药甘青青兰与混淆品藏荆芥进行比较,为区别用药和进一步研究甘青青兰奠定基础。方法比较甘青青兰与藏荆芥的基源植物、药材形状、细胞组织解剖学特征并进行TLC和紫外光谱定性分析。结果甘青青兰叶为羽状全裂、裂片线状,藏荆芥叶为线状披针形、全缘;甘青青兰叶中栅栏组织为两列重叠排列,藏荆芥为一列;对甘青青兰和藏荆芥进行TLC分析,以石油醚-丙酮(7:3)为展开剂,甘青青兰与藏荆芥的斑点数均为7个;甘青青兰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02 nm,藏荆芥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13 nm。结论甘青青兰和藏荆芥为藏医常用药物,两者在药材形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可以从叶的形状、栅栏细胞的特征及TLC的斑点数和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加以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青兰 藏荆芥 鉴别研究
下载PDF
藏荆芥不同溶剂提取物清除DPPH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征堂 黄山 +1 位作者 胡丹丹 王聚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8期993-994,共2页
目的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研究藏荆芥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将藏荆芥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进行萃取,各组分都配制成适当稀释倍数的溶液,采用DPPH法测定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计算各组分的IC5... 目的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研究藏荆芥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将藏荆芥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进行萃取,各组分都配制成适当稀释倍数的溶液,采用DPPH法测定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计算各组分的IC50。结果藏荆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正丁醇、石油醚提取部分都具有明显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结论藏荆芥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与样品浓度存在较明显的量效关系,藏荆芥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提取物 DPPH
下载PDF
藏荆芥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10
作者 泽仁拉姆 袁瑞瑛 +1 位作者 徐福春 玉珍 《广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9期46-48,27,共4页
目的:建立藏荆芥药材质量标准,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该药材进行性状和显微鉴别;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附录方法对其水分及灰分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测定水分平... 目的:建立藏荆芥药材质量标准,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该药材进行性状和显微鉴别;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附录方法对其水分及灰分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测定水分平均为5.77%,总灰分平均为12.2%,酸不溶性灰分平均为4.30%,熊果酸含量平均值为0.23%,齐墩果酸含量平均值为1.42%。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藏荆芥药材质量标准,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也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质量标准 齐墩果酸 熊果酸
下载PDF
藏荆芥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严岑 王秋贺 +4 位作者 王静宜 常柄权 黄山 李斌 王聚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0-143,共4页
目的研究藏荆芥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0.2 g·kg^-1)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盐酸二甲双胍片,0.26 g·kg^-1)组、藏荆芥提取物高、中、... 目的研究藏荆芥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0.2 g·kg^-1)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盐酸二甲双胍片,0.26 g·kg^-1)组、藏荆芥提取物高、中、低剂量(0.5 g·kg^-1,1.0 g·kg^-1,2.0 g·kg^-1)组,测定小鼠体质量、血糖、糖耐受量和脏器指数指标,试剂盒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及肝脏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藏荆芥提取物可明显增加小鼠体质量(P<0.05);显著降低小鼠血糖水平,且呈现一定量效关系;能提高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耐受量(P<0.01);对肝脏指数影响较小,有降低小鼠肾脏指数的作用(P<0.05);血清SOD活性升高,NO含量下降(P<0.01);肝脏MDA含量下降(P<0.05),GSH-Px活性增加(P<0.05),TC含量降低(P<0.01),TG含量降低(P<0.05)。结论藏荆芥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降血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四氧嘧啶 糖尿病模型 降血糖
原文传递
藏荆芥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飞飞 王敏竹 +3 位作者 王晗 黄山 旦增江白 李斌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5-319,345,共6页
以L-酪氨酸和L-多巴为底物,采用酶促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藏荆芥提取物对酪氨酸单酚酶和二酚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藏荆芥提取物对酪氨酸单酚酶和二酚酶均有抑制作用,单酚酶和二酚酶活力下降50%的藏荆芥提取物质量浓度(IC... 以L-酪氨酸和L-多巴为底物,采用酶促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藏荆芥提取物对酪氨酸单酚酶和二酚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藏荆芥提取物对酪氨酸单酚酶和二酚酶均有抑制作用,单酚酶和二酚酶活力下降50%的藏荆芥提取物质量浓度(IC_(50))分别为0.1388和0.5332g/L。藏荆芥提取物对酪氨酸二酚酶的抑制作用属于可逆过程,Lineweaver-Burk图显示其作用类型表现为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为504.846mg/L。藏荆芥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天然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添加剂 藏荆芥提取物 酪氨酸酶 动力学 可逆竞争性抑制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藏荆芥不同药用部位荆芥内酯的含量
13
作者 杨阳 毛禹康 +4 位作者 张琴 蔡鸿飞 李康强 张圳 许文东 《广东化工》 CAS 2022年第20期212-215,共4页
目的:建立藏荆芥中荆芥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选择:Supersil ODS2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40∶6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6 nm,柱温为30℃。结果:荆芥内酯的线性关系... 目的:建立藏荆芥中荆芥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选择:Supersil ODS2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40∶6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6 nm,柱温为30℃。结果:荆芥内酯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12795176.3884X+607348.6713,R^(2)=0.9994,在0.01~5.0 mg/mL范围内的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4)。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46%、1.19%、1.8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6%,RSD为1.56%。藏荆芥中荆芥内酯的含量为0.86%,不同药用部位中荆芥内酯含量差异明显。结论: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应用于藏荆芥中荆芥内酯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荆芥内酯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方法学
下载PDF
藏荆芥乙醇提取物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泽仁拉姆 袁瑞瑛 +5 位作者 李鑫宇 范成德 黄山 卓玛东智 王聚乐 普珍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32-1639,共8页
目的研究藏荆芥乙醇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内外炎症模型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模型组、阳性药地塞米松(0.000 5 g·kg^(-1))组及藏荆芥乙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0.500、1.000、2.000 g... 目的研究藏荆芥乙醇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内外炎症模型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模型组、阳性药地塞米松(0.000 5 g·kg^(-1))组及藏荆芥乙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0.500、1.000、2.000 g·kg^(-1)),每组10只。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0.001 g·kg^(-1))建立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腹腔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另外,通过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将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模型组及不同浓度藏荆芥乙醇提取物组(25、50、100、200、400μg·mL^(-1)),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筛选给药浓度;ELISA法检测藏荆芥乙醇提取物对促炎因子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抑制作用;蛋白电泳法检测促炎介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水平,并采用蛋白电泳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NF-κB通路相关蛋白(p65、p-IκBα、IκBα)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中,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藏荆芥乙醇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了小鼠腹腔中TNF-α、IL-6、IL-1β的表达水平(P<0.05,P<0.01)。在体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400μg·mL^(-1)的藏荆芥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P<0.01),而25~200μg·mL^(-1)的藏荆芥乙醇提取物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用于进一步实验;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藏荆芥组NO、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蛋白电泳结果显示,与脂多糖模型组比,不同浓度(150、200μg·mL^(-1))的藏荆芥组明显抑制p65、p-IκBα的表达,逆转了IκBα的表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藏荆芥乙醇提取物明显抑制了细胞核中的p65的表达。结论藏荆芥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活化而改善体内、外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 乙醇提取物 巨噬细胞RAW264.7 小鼠 炎症 NF-ΚB
原文传递
藏荆芥提取物对脑出血大鼠AQP-4及N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志明 黄山 +3 位作者 常柄权 罗永洋 李斌 王聚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0-154,共5页
目的:研究藏荆芥提取物治疗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和脑血肿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尾状核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藏荆芥高、中、低剂量(6.4,3.2,1.6 g·kg^(-1))组... 目的:研究藏荆芥提取物治疗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和脑血肿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尾状核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藏荆芥高、中、低剂量(6.4,3.2,1.6 g·kg^(-1))组、尼莫地平组。各组大鼠自给药开始计时,7 d后观察大鼠行为,通过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之后处死大鼠,取大鼠出血侧大脑半球测定湿重,烘干后测定干重,通过多田公式计算大鼠脑含水量;取大鼠脑组织并制作成切片,观察切片测定大鼠的脑血肿体积;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脑部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情况。结果:藏荆芥提取物可以明显减轻脑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P〈0.01),藏荆芥大剂量组可以明显减轻脑水肿(P〈0.05,P〈0.01),但对血肿的清除并无明显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藏荆芥使大鼠脑部AQP-4的表达显著降低以及NGF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藏荆芥提取物能改善脑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有减轻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的作用,藏荆芥通过抑制大鼠脑部AQP-4的表达,促进NGF的表达,从而治疗大鼠的脑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荆芥提取物 脑出血 水通道蛋白-4(AQP-4) 神经生长因子(NGF)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