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藻类塘藻菌共生系统的培养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少林 黄翔峰 +5 位作者 李旭东 陈广 池金萍 杨殿海 安丽 周琪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6,共3页
采用生活污水对高效藻类塘进行藻类培养驯化,在水深为0.5 m、流速为0.35 m/s以及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约4 d可培养成功。培养完成时优势藻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L。通过分析塘内NO3--N和NO2--N浓度的... 采用生活污水对高效藻类塘进行藻类培养驯化,在水深为0.5 m、流速为0.35 m/s以及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约4 d可培养成功。培养完成时优势藻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L。通过分析塘内NO3--N和NO2--N浓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在藻、菌培养过程中存在藻类、亚硝酸菌、硝酸菌依次生长过程。高效藻类塘培养简单、启动快,有利于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藻类塘 藻菌共生系统 培养 农村生活污水
下载PDF
藻菌共生系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穆寄林 马华继 熊振湖 《南平师专学报》 2005年第2期64-67,共4页
藻类可用于污水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及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利用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工艺包括传统稳定塘、高效率藻类塘(HRAP)、“活性藻”工艺和固定化藻菌共生处理系统等。国内外对藻菌共生处理污水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和试验性研究... 藻类可用于污水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及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利用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工艺包括传统稳定塘、高效率藻类塘(HRAP)、“活性藻”工艺和固定化藻菌共生处理系统等。国内外对藻菌共生处理污水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和试验性研究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藻菌共生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固定化 城市污水 除磷 脱氮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氮磷去除能力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母锐敏 贾延天 +2 位作者 祁峰 刘乐然 郭清杨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29-36,共8页
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相比于活性污泥法,藻菌共生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更加高效。文章选用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共生系统,针对光照强度、曝气量、CO2体积分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在... 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相比于活性污泥法,藻菌共生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更加高效。文章选用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共生系统,针对光照强度、曝气量、CO2体积分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因素方面,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光照强度、曝气量、CO2体积分数对藻菌共生系统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当光照强度为5000 lx,曝气量为0.6 L/min,CO2体积分数为10%时,藻菌共生系统拥有最佳的去除效率;而在响应面方面,当最优条件为光照强度为5000 lx,曝气量为0.6 L/min,CO2为10.5%时,得到的结论与单因素分析实验基本一致;NH3-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可分别达到97.3%、96.4%,而且持续的曝气避免了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活性污泥法的复杂工艺起到了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响应面优化实验 氮磷去除
下载PDF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亚丽 甄新 +4 位作者 李春庚 王晚晴 华威 武双 程艳玲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81-3185,3191,共6页
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不仅能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而且收获的生物质可用来生产可再生能源以及其它附加值产品(肥料、食品、饲料、化妆品等)。主要综述了藻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互利共生与相互抑制,藻菌共生处理... 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不仅能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而且收获的生物质可用来生产可再生能源以及其它附加值产品(肥料、食品、饲料、化妆品等)。主要综述了藻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互利共生与相互抑制,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几种常见模式,藻菌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以及藻菌生物质的潜在利用价值。最后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污染物 生物质
下载PDF
葡萄糖和L-丙氨酸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养殖废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韦嘉璐 艾思洁 +3 位作者 张芯 王磊 吴国芳 王海英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0,205,共7页
利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CC-125)与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BS32)构建藻菌共生系统,通过Biolog EcoPlate^(TM)微孔板筛选系统可利用碳源,进而研究葡萄糖和L-丙氨酸对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和细菌生长的影响,并考... 利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CC-125)与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BS32)构建藻菌共生系统,通过Biolog EcoPlate^(TM)微孔板筛选系统可利用碳源,进而研究葡萄糖和L-丙氨酸对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和细菌生长的影响,并考察其对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藻菌共生系统对葡萄糖衍生物类碳源具有偏好性。添加0.5 g/L葡萄糖和100μmol/L L-丙氨酸可以提高藻菌共生系统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连续培养5 d后养殖废水中COD、氨氮、TN、TP去除率分别从63.21%、60.68%、58.58%、80.49%提高到72.47%、91.07%、96.65%和89.29%。在藻菌共生系统中,葡萄糖可以促进莱茵衣藻和凝结芽孢杆菌生物量的增加,微量的L-丙氨酸可作为凝结芽孢杆菌的萌发剂,刺激芽孢杆菌的萌发,加速藻菌共生系统对养殖废水中有机物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L-丙 氨酸 藻菌共生系统 养殖废水
下载PDF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猪粪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海英 梅毅强 +3 位作者 范琪 安达 韦嘉璐 刘柑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66-371,共6页
通过适应猪粪废水芽孢杆菌的筛选,以4株芽孢杆菌分别与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构建共生系统.方法:通过对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研究藻菌共生系统产生协同作用高效率转化猪粪废水的条件.结果:与纯藻系统比较,... 通过适应猪粪废水芽孢杆菌的筛选,以4株芽孢杆菌分别与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构建共生系统.方法:通过对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研究藻菌共生系统产生协同作用高效率转化猪粪废水的条件.结果:与纯藻系统比较,4个藻菌共生系统对猪粪废水的处理并未表现出优势;但添加0.5 g/L葡萄糖后,4个藻菌共生系统的去除效率显著提升,B.coagulans BS32和C.reinhardtii的共生系统的去除效率提高最明显;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率分别提高了16.58%,28.38%,8.90%和23.04%.同时,添加0.5 g/L葡萄糖和芽孢萌发剂100μmol/L丙氨酸后,藻菌共生系统对废水的去除效率进一步提高,B.coagulans BS32和C.reinhardtii的共生系统对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率分别提高了18.16%,39.51%,19.84%和39.56%.结论:添加少量葡萄糖和微量丙氨酸可促进莱茵衣藻和芽孢杆菌共生系统对猪粪废水的有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猪粪废水 丙氨酸 葡萄糖
下载PDF
利用死端式膜截留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的研究
7
作者 张剑桥 金文标 +1 位作者 迟惠中 齐增禄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122,共5页
采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的微藻进行截留,通过调节反应器内藻类的停留时间和繁殖时间的关系,从4种膜组件中优选出膜组件及其工况,并考察了利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的截留效果,并进行了浓差极化及反冲洗实验。结果表... 采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的微藻进行截留,通过调节反应器内藻类的停留时间和繁殖时间的关系,从4种膜组件中优选出膜组件及其工况,并考察了利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的截留效果,并进行了浓差极化及反冲洗实验。结果表明,4种膜组件对微藻的截留率均可达到100%,且截留后藻类的生长活性保持率在85.7%以上。0.4μm聚乙烯中空纤维膜以膜通量大、能耗低和膜污染速率慢等性能被确定为死端式膜法微藻截留的最优膜组件,其优化工况点:曝气量30 m^3/(m^3·h),蠕动泵的输出功率8 W/m^3。死端过滤时,膜通量下降主要是膜表面滤饼层作用的结果,而影响出水流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曝气量的大小,通过反冲洗和40 k Hz超声波震动能够有效控制膜污染,其中超声开停时间分别为5、10 min、功率为7.5 W/L时膜污染的控制效果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死端过滤 藻菌共生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藻菌共生系统的磺胺类抗生素消减过程研究
8
作者 杨关运 李婧华 +1 位作者 雷瑶 王月 《清洗世界》 CAS 2022年第11期43-46,共4页
磺胺类抗生素是养殖业常见抗生素,其50-90%会随动物排泄物进入水环境,威胁生态安全。微藻生物技术是环境中抗生素处理的方法之一,藻菌共生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去除效率高、适应性广泛、处理技术简单等优点。本文研究了藻菌微生物对两... 磺胺类抗生素是养殖业常见抗生素,其50-90%会随动物排泄物进入水环境,威胁生态安全。微藻生物技术是环境中抗生素处理的方法之一,藻菌共生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去除效率高、适应性广泛、处理技术简单等优点。本文研究了藻菌微生物对两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的生物修复情况,以期为基于藻菌微生物的养殖废水处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磺胺类抗生素 消减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藻菌污水处理系统曝气条件研究
9
作者 母锐敏 于格江 +2 位作者 祁峰 马桂霞 贾延天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47-53,共7页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污水深度处理时的工艺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藻菌共生系统污水处理的能力。文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中的曝气量和CO_(2)体积分数,分析响应面法对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的去除率。结果表明...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污水深度处理时的工艺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藻菌共生系统污水处理的能力。文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中的曝气量和CO_(2)体积分数,分析响应面法对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的去除率。结果表明:总氮(Total Nitrogen,TN)、氨氮(NH_(3)-N)的去除率受到曝气量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去除率更容易受到CO_(2)体积分数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预测的最优曝气条件为曝气量0.639 L/min、CO_(2)体积分数3.849%,在此条件下,TN、TP、NH_(3)-N、COD在2 d内去除率最大,分别达到70.040%、72.925%、100%和83.6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污水处理 曝气量 CO_(2)体积分数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藻菌球的制备及其对碱性橙Ⅱ的降解
10
作者 赵联芳 丁奎元 于雪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1-792,共12页
以海藻酸钠和活性炭为包埋剂、CaCl_(2)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法制备了固定化藻菌球,处理偶氮染料碱性橙Ⅱ.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藻菌球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并考察了其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藻菌球的最佳制备... 以海藻酸钠和活性炭为包埋剂、CaCl_(2)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法制备了固定化藻菌球,处理偶氮染料碱性橙Ⅱ.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藻菌球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并考察了其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藻菌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活性炭、CaCl_(2)质量浓度分别为2.58%、0.838%、2%;固定化生物量为1.139%(质量浓度),泥和藻的质量比为2:1;固定化时间为14h.当进水染料浓度在50~250mg/L,进水pH值在6~10.5范围内,脱色率均可达到90%以上,TOC的去除率在74%~90%之间.由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图谱和GC-MS扫描图谱可知,碱性橙Ⅱ中的氮氮双键、共轭体系以及苯环结构均被破坏,发生脱色降解反应,实现了对该偶氮染料的矿化.藻菌球经过5次重复利用,仍可保持较高的脱色率和TOC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固定化 响应面法 碱性橙Ⅱ 降解过程
下载PDF
藻菌共生体系对镇江市金山湖湖水的异位修复模拟研究
11
作者 刘学卿 郑佩 +3 位作者 陈芳艳 盛建国 成小锋 唐玉斌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7-302,共6页
根据镇江市金山湖湖水的水质配制了模拟湖水,考察了小球藻、栅藻、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对模拟湖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筛选出小球藻作为优势藻种.文中研究了小球藻的初始密度对模拟湖水中TN、TP和COD去除... 根据镇江市金山湖湖水的水质配制了模拟湖水,考察了小球藻、栅藻、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对模拟湖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筛选出小球藻作为优势藻种.文中研究了小球藻的初始密度对模拟湖水中TN、TP和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初始密度为5×106个/m L时对TN、TP和COD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在72 h内去除率分别可达55.1%,96.2%和55%.文中还对藻菌共生体系修复模拟湖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藻菌体积比为1∶2时,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2.4%,97.2%和96.2%.结果表明:藻菌共生体系可有效地对富营养化湖水进行异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藻菌共生系统 湖水修复
下载PDF
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广 黄翔峰 +4 位作者 安丽 何少林 李旭东 杨殿海 周琪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0,共4页
采用二级串联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d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4%、41.7%、45.6%,该工艺对 NH3-N的处理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8%。高效藻类... 采用二级串联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d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4%、41.7%、45.6%,该工艺对 NH3-N的处理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8%。高效藻类塘系统对CODCr、TN、TP的削减量分别为16.182 g/(m2·d)、1.904 g/(m2·d)、0.154 g/(m2·d)。与传统氧化塘相比,高效藻类塘具有占地面积小、停留时间短、对污染物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而且高效藻类塘系统设备简单,建设成本低,运行能耗低,系统启动快,基本无需专人管理,因此该工艺适合在气候温暖、阳光充沛的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藻类塘 藻菌共生系统 生活污水处理 脱氮除磷 太湖地区
下载PDF
小球藻—芽孢杆菌共生体系处理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华光 赵玥 +2 位作者 谭炯 王文静 景连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为提高微藻处理污水的效率,将具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小球藻,与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的两株芽孢杆菌SL1和SL2,分别构建小球藻-芽孢杆菌的藻菌共生体系:小球藻-芽孢杆菌SL1和小球藻-芽孢杆菌SL2,并将其应用于垃圾渗滤液配制污水的处理.结果显示... 为提高微藻处理污水的效率,将具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小球藻,与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的两株芽孢杆菌SL1和SL2,分别构建小球藻-芽孢杆菌的藻菌共生体系:小球藻-芽孢杆菌SL1和小球藻-芽孢杆菌SL2,并将其应用于垃圾渗滤液配制污水的处理.结果显示,小球藻能够适应于所配制的高营养盐污水;芽孢杆菌SL2可以促进小球藻生长;无菌的小球藻对TN、NH4+-N、TP和CODCr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5.7%,45.0%,37.9%和76.7%;而小球藻-芽孢杆菌SL1对TN、NH4+-N和T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2.0%,92.0%和81.3%;小球藻-芽孢杆菌SL2对TN,NH4+-N,TP和CODCr的去除效率为76.0%,72.0%,85.3%和94.3%.结果暗示,小球藻-芽孢杆菌共生体系比单纯微藻能更好去除垃圾渗滤液所配制的污水中氮、磷和CODCr,芽孢杆菌SL2可以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在污水处理行业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芽孢杆菌 藻菌共生系统 化学需氧量
下载PDF
生物培养物的氮磷去除及生物质产出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母锐敏 刘乐然 +2 位作者 祁峰 马桂霞 赵燕丽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6,共6页
排放废水中的过剩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水体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生物培养物能够吸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质,在废水处理和生物能源生产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文章选用单一微藻、混合微藻、... 排放废水中的过剩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水体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生物培养物能够吸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质,在废水处理和生物能源生产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文章选用单一微藻、混合微藻、藻-菌共生和活性污泥等4种生物培养物,分别在二级出水、BG11和合成污水中进行培养实验,分析比较其去除水体中的总磷和氨氮以及生物质产出的能力。结果表明:藻菌共生系统与藻类处理污水更具有优势,可以在第4天将二级出水处理到满足景观出水的标准;藻菌共生系统具有更高的蛋白质以及油脂的生物质产出,在培养后期的蛋白质含量为41.14%~54.12%,总脂的含量为11.83%~20.13%;氨氮与生物培养物蛋白质含量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培养物 藻菌共生系统 氮磷去除 生物质产出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的生物慢滤池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光远 徐志嫱 +1 位作者 苏振铎 党航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75,共4页
生物慢滤池具有菌-藻共生的特性。以滤层厚度、上覆水深、滤速、氮磷比及有无藻类生长等5个因素设计混合正交实验,以TN和TP的去除效果为指标,通过优化运行参数,得到生物慢滤池(BSF)优化运行工况。结果表明,滤层厚度对TN去除效果影响显著... 生物慢滤池具有菌-藻共生的特性。以滤层厚度、上覆水深、滤速、氮磷比及有无藻类生长等5个因素设计混合正交实验,以TN和TP的去除效果为指标,通过优化运行参数,得到生物慢滤池(BSF)优化运行工况。结果表明,滤层厚度对TN去除效果影响显著,上覆水深和氮磷比对TN去除效果影响较为显著;有无藻类生长和氮磷比对TP去除效果影响显著。在考虑单因素和显著性影响条件下,得到BSF去除氮磷的优化工况为:在有藻状态下,水深为80 cm,滤层厚度为80 cm,进水m(N):m(P)为20:1,滤速为0.1 m/h;在此工况下,出水的TN和TP含量均低于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且无外加碳源和除磷药剂,出水可作为景观环境用水,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处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实验 生物慢滤池 参数优化 藻菌共生系统
原文传递
污水氧化塘的发展趋势——一项适合国情的污水处理先进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达 《环境研究与监测》 1990年第3期40-43,共4页
一、污水氧化塘方兴未艾 人工处理污水,作为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实践证明,虽然耗费了巨额投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如1972~1980年间,美国用于污水治理的费用约为1400亿美元,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 一、污水氧化塘方兴未艾 人工处理污水,作为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实践证明,虽然耗费了巨额投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如1972~1980年间,美国用于污水治理的费用约为1400亿美元,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其中二级处理以上(含二级)水平占总处理量的87%。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塘 二级处理 水污染问题 兼性塘 藻菌共生系统 有机污染物 一级处理 厌氧塘 工业废水 停留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