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宝沛 高树玲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6-934,共9页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虚伪 道德伪善 虚伪 道德判断 认知失调 社会认知 进化心理学
下载PDF
自恋与道德虚伪:权谋术和辩证思维的作用
2
作者 侯玉波 唐尧 张斌梅子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8-573,共6页
探讨自恋影响道德虚伪的内在机制和边际条件。通过对200名金融行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个体的自恋倾向能正向预测道德虚伪水平,是权谋术而不是印象管理在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辩证思维调节着自恋与道德虚... 探讨自恋影响道德虚伪的内在机制和边际条件。通过对200名金融行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个体的自恋倾向能正向预测道德虚伪水平,是权谋术而不是印象管理在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辩证思维调节着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的关系——对辩证思维水平低的人而言,自恋正向影响道德虚伪;而对辩证思维水平高的人而言,自恋不影响道德虚伪。结果对理解当代中国人自恋人格与道德特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恋 道德虚伪 权谋术 印象管理 辩证思维
下载PDF
东周时期的道德虚伪与周礼的名实分离
3
作者 晁天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东周时期,随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衰落,社会上逐渐兴起一股道德虚伪的风气。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道德虚伪主要表现为人们关于传统道德,如仁义、孝道、诚信的外在表现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和反差。该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礼... 东周时期,随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衰落,社会上逐渐兴起一股道德虚伪的风气。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道德虚伪主要表现为人们关于传统道德,如仁义、孝道、诚信的外在表现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和反差。该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所固有的结构特征有直接关系,它是周礼名实分离影响下传统道德衰落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道德虚伪 名实 周礼
下载PDF
追求自由路上的荆棘——《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道德赏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云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119-120,共2页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社会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一幅关于维多利亚社会道德风尚的真实画面,同时尖锐地批判了维多利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控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道德角度剖析其中主要角色的不同追求和他们为...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社会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一幅关于维多利亚社会道德风尚的真实画面,同时尖锐地批判了维多利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控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道德角度剖析其中主要角色的不同追求和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旨在体现对自由的歌颂和对虚伪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代 虚伪道德 人性的压抑 自由
下载PDF
论青少年“道德-行为不一致”现象——以隐私权为例
5
作者 张漫琦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第26期122-123,共2页
以隐私权观念为例,描述和解释了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不一致现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描述了青少年群体对狗仔队在态度与行为间的矛盾。基于访谈资料,解释了青少年群体出现"道德-行为不一致"现象的原因:即网络媒体的吸引力与匿... 以隐私权观念为例,描述和解释了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不一致现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描述了青少年群体对狗仔队在态度与行为间的矛盾。基于访谈资料,解释了青少年群体出现"道德-行为不一致"现象的原因:即网络媒体的吸引力与匿名性特征,狗仔队的舆论监督的功能,以及中国道德教育过于抽象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隐私权 知情权 道德虚伪
下载PDF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语言
6
作者 刘丹琳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4期19-21,共3页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以下简称哈代)晚期的作品,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德伯·苔丝的生活经历展开一系列叙事,揭示了作者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厌恶和对无法挽回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对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斗争感到...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以下简称哈代)晚期的作品,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德伯·苔丝的生活经历展开一系列叙事,揭示了作者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厌恶和对无法挽回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对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斗争感到忧虑的主题。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出版的时候解释了他的写作目的:用艺术的形式来讲真实的事件并抒发内心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适者生存 叙事语言 写作目的 弱肉强食 虚伪道德
下载PDF
“崇本息末”与老子反对道德虚伪的批判精神 被引量:3
7
作者 朱贻庭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69,共7页
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提出"本末之辨"来注解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和道德结构:"本"指道德之本真,亦即内在的笃诚德性;"末"指道德之外在规范形式。王弼将老子的道德哲学精髓概括为"崇本息末",揭示了... 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提出"本末之辨"来注解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和道德结构:"本"指道德之本真,亦即内在的笃诚德性;"末"指道德之外在规范形式。王弼将老子的道德哲学精髓概括为"崇本息末",揭示了老子反对道德虚伪的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末之辨 本在无为 崇本息末 道德虚伪 崇本举末 本末统一
原文传递
现代与传统——现代派文学历史经验谈
8
作者 袁可嘉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59-163,共5页
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西方文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似乎早已有了定论。不少国内外论者几乎众口一词地说,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的。这个说法不是没有根据。从总的倾向看,现代派是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造了不小的反:对人文主义所... 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西方文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似乎早已有了定论。不少国内外论者几乎众口一词地说,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的。这个说法不是没有根据。从总的倾向看,现代派是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造了不小的反:对人文主义所宗奉的价值和理想以及由此衍生的宗教、道德、哲学、文艺思想和习俗,现代派进行了猛烈冲击,例如对中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商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派文学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文艺思想 文学传统 文艺复兴 西方文化 商业文化 虚伪道德 反传统 宗教
下载PDF
儒家德治主义与科举制的依存和冲突
9
作者 章小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9-62,共4页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 ,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 ,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与科举制的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 ,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 ,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 ,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与科举制的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 ,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德治主义 封建专制主义 科举制 道德虚伪
下载PDF
人物藏匿与现代喜剧布局
10
作者 黄振林 《戏剧之家》 2000年第5期17-19,共3页
当人们注意到人物出走,比如《雷雨》中的周萍和四凤、《日出》里的方达生、《原野》中的仇虎、《北京人》
关键词 喜剧技巧 中国现代喜剧 屏风 喜剧效果 布局 虚伪道德 直接影响 喜剧情节 暴露 人物出走
下载PDF
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原因
11
作者 吕华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4期53-54,共2页
本文从外部社会和内部自身性格剖析了造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原因,企图阐明她的悲剧既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悲剧,又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
关键词 资本主义社会 男权 虚伪道德 性格悲剧
下载PDF
Comments on the Tragedy of Tessa
12
作者 王莉莉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6-27,共2页
在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讲述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被毁了的故事——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是爱她的人。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贫穷、社会的偏见、不公正和虚伪的道德,... 在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讲述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被毁了的故事——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是爱她的人。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贫穷、社会的偏见、不公正和虚伪的道德,是苔丝悲剧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穷 社会的不公正 偏见 虚伪道德
下载PDF
道家伦理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贻庭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5-20,共6页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无论在《老子》、《庄子》等历史“文本”中.还是在与儒家伦理的相糅互补历程中.道家伦理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对土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人格范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家伦理虽具有非理性主义...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无论在《老子》、《庄子》等历史“文本”中.还是在与儒家伦理的相糅互补历程中.道家伦理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对土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人格范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家伦理虽具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但也存在有值得“扬弃”的合理成分.而正是在其“合理成分”中含有“古今共理”的东西,可以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当代中国的伦理建设、也应对道家伦理予以足够的重视.道家伦理以”无为”原则为核心,展开为三个方面:“道常无为”和人性“素朴”的道德观、人性论;“轻物重生”、崇尚“精神自由”的人生哲理;“与时俱化”又“不与物迁”的人格范式和“柔弱谦下”、“功成身退”的为人之德和处世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伦理 道德规范 超越精神 道德虚伪 “上德若谷” 现代价值 人格范式 轻物重生 《老子》 批判精神
下载PDF
两代人的钟声——谈淮剧《小镇》 被引量:2
14
作者 薛若琳 《戏友》 2017年第3期54-56,共3页
这是一座民风淳朴的千年古镇,人们崇礼尚德,过着各得其所的安详日子。然而小镇突然获悉,三十年前一位'分文未有'走投无路的落魄之人经过小镇,得到了小镇一位好心人的资助,从此他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打拼,终于事业有成,当了富甲一... 这是一座民风淳朴的千年古镇,人们崇礼尚德,过着各得其所的安详日子。然而小镇突然获悉,三十年前一位'分文未有'走投无路的落魄之人经过小镇,得到了小镇一位好心人的资助,从此他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打拼,终于事业有成,当了富甲一方的企业家。他要报答那位好心人,由他的女儿姚氏集团的总经理姚瑶亲临小镇代他寻访当年的恩人,并以500万元的酬金做为答谢。这下子小镇沸腾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手段 两代人 舞台呈现 虚伪道德 寓言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