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建中汤本为蛔厥急症而设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晓东 《浙江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444-444,共1页
关键词 大建中汤 蛔厥 急症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针刺治疗蛔厥证39例
2
作者 秦幼平 周光英 《四川中医》 1998年第3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蛔厥 针刺疗法 胆道蛔虫
下载PDF
胆蛔合剂治疗小儿蛔厥症120例疗效观察
3
作者 尹淑香 《中国中医急症》 1996年第2期67-67,共1页
蛔厥症颇似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笔者自1972年8月至1993年12月,采用自拟胆蛔合剂治疗该症120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其中7~1... 蛔厥症颇似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笔者自1972年8月至1993年12月,采用自拟胆蛔合剂治疗该症120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其中7~14岁98例,占82%;农村86例,占72%,城市34例,占28%;疗程最短3天,最长8天,一般3~6天.合并胆道感染22例,占18%.全部病例均有突然发作的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呈钻顶样,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固定压痛,无肌紧张,痛时辗转不安,身出冷汗,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胆汁或蛔虫.本组病例均未采用特殊检查方法,仅根据以上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蛔厥 胆蛔合剂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总攻”治疗蛔厥128例
4
作者 刘建军 侯俊明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42-43,共2页
应用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对128例“蛔厥”(胆道蛔虫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有效率达到100%,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治疗“蛔厥”的好方法。
关键词 蛔厥 总攻疗法 急协7号 自拟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蛔厥32例
5
作者 赵志民 李琳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蛔厥 中西医结合治疗 胆道蛔虫
下载PDF
指压按摩叩击天宗穴治疗蛔厥110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庆敏 史玉芝 +1 位作者 曹岩 曹丽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3年第9期29-30,共2页
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早在《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癜及蛟……往来上下次。 3、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同时用力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拔伸患侧胸锁乳突肌,操作3~5次。上述手法每... 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早在《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癜及蛟……往来上下次。 3、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同时用力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拔伸患侧胸锁乳突肌,操作3~5次。上述手法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可连续推拿1~3月。使用手法时,局部可涂些润滑剂,如冬绿油、滑石粉等。手法应轻巧柔和,以免弄破皮肤。三、治疗结果 18例患儿由于发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不同,20天痊愈者4例,40天痊愈者7例,60天至70天痊愈者5例,2例仅推拿1月,有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压按摩 天宗穴 蛔厥
下载PDF
蛔厥的辨证施护
7
作者 高建英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6年第5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辨证施护 蛔厥 中医护理
原文传递
快速治疗蛔厥症的体会
8
作者 吴婵玲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3年第1期40-41,共2页
蛔虫是人类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当肠胃的环境暂时改变而不适应蛔虫的生活,蛔虫即上窜逆行钻入胆道,使肝气闭郁,胆气不行,脘腹剧痛,而形成蛔厥.临床上主要出现阵发性右上腹或剑突下剧烈疼痛,其疼痛程度堪称急腹症之首,呈钻顶样绞痛,甚至... 蛔虫是人类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当肠胃的环境暂时改变而不适应蛔虫的生活,蛔虫即上窜逆行钻入胆道,使肝气闭郁,胆气不行,脘腹剧痛,而形成蛔厥.临床上主要出现阵发性右上腹或剑突下剧烈疼痛,其疼痛程度堪称急腹症之首,呈钻顶样绞痛,甚至放射至肩背部,出现坐卧不安,恶心呕吐,常有吐蛔,呻吟痛叫,乃至辗转打滚,痛苦不堪,有些出现痛性休克.发作可达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一天多次发作,间歇时则如常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厥 蛔虫 肠道寄生虫 急腹症 治疗方法 中西药结合
下载PDF
蛔厥的病因病理和主要症状是什么?为什么说乌梅丸是治疗蛔厥的主方?
9
《河北中医》 1981年第B12期63-64,共2页
答: 本证的病因病理在于内脏虚寒,蛔动不安,上扰胸膈,气血一时受阻而逆乱成厥。主要症状为吐蛔,心腹剧痛,吐涎沫,得食则吐,蛔动不安,手足厥冷,发作有时。乌梅丸中乌梅味酸能制止蛔虫蠕动,为主药;蜀椒、细辛辛能驱蛔,且治脏寒,
关键词 病因病理 乌梅丸 症状 蛔厥 治疗 手足厥冷 吐涎沫
下载PDF
蛔厥验案三则
10
作者 谭俊臣 《河北中医》 1984年第4期55-55,共1页
蛔厥症治首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笔者临床所见到的蛔厥,大抵不外因寒、因热或寒热错杂三类。今报导于下,供同道参考。例1 吴××,女,20岁,因上腹部急痛呕吐六天,于1982年9月10日就诊。患者右上腹部阵发性剧... 蛔厥症治首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笔者临床所见到的蛔厥,大抵不外因寒、因热或寒热错杂三类。今报导于下,供同道参考。例1 吴××,女,20岁,因上腹部急痛呕吐六天,于1982年9月10日就诊。患者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痛,牵引右肋及背部,痛时拒按,辗转不安,伴有寒热不适,恶心呕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厥 寒热错杂 恶心呕吐 阵发性剧痛 上腹部 厥阴病 伤寒论
下载PDF
蛔厥与脏厥如何鉴别?
11
《河北中医》 1981年第B12期37-37,共1页
答:蛔厥是因蛔虫扰动引起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出现以腹中急痛,四肢厥冷为主的病证。脏厥是内脏真阳虚极而导致以肤冷为主的病证。二者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鉴别: 1.神志上:蛔厥因蛔虫扰动,表现为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脏厥因阳气衰... 答:蛔厥是因蛔虫扰动引起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出现以腹中急痛,四肢厥冷为主的病证。脏厥是内脏真阳虚极而导致以肤冷为主的病证。二者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鉴别: 1.神志上:蛔厥因蛔虫扰动,表现为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脏厥因阳气衰微,阴寒猖獗、虚阳自扰而为但躁不烦,躁无暂安时。 2.厥冷程度:蛔厥手足厥冷乃蛔虫扰动、脾阳不振引起,一般程度稍轻。脏厥不仅肢冷,且可见肤冷,为内脏阳气衰竭,不能布达于外,其程度较蛔厥为重. 3.吐蛔情况:蛔厥者常吐蛔,脏厥则不吐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厥 脏厥 鉴别 阴阳气不相顺接 气机逆乱 手足厥冷 扰动 蛔虫
下载PDF
试论蛔厥与胆道蛔虫病的关系
12
作者 蔡金超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4-14,共1页
蛔厥一名始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及《金匮要略》“蛔虫病脉证治”篇中,其代表方乌梅丸。由于蛔厥证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病的症状颇相类似。因此二者极容易混为一谈,视为同一疾病。笔者就此两者的关系,略陈管见。一、病机病... 蛔厥一名始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及《金匮要略》“蛔虫病脉证治”篇中,其代表方乌梅丸。由于蛔厥证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病的症状颇相类似。因此二者极容易混为一谈,视为同一疾病。笔者就此两者的关系,略陈管见。一、病机病位分析《伤寒论》338条指出:“蛔厥者,其人常吐蛔。……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医学入门》说:“其人素有食蛔,或因病过饥、虫逆上咽膈而出。……又或下利脏寒胃热,则蛔亦上入上膈。”清·喻嘉言曰:“藏厥者,正指肾而言;蛔厥者,正指胃而言。“清·程郊倩曰:“名曰安蛔,实是安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厥 胆道蛔虫 伤寒杂病说 蛔虫病
下载PDF
试述厥阴病上热下寒兼蛔厥证的病因病理、主要脉证及治法。
13
《河北中医》 1981年第B12期36-37,共2页
答:病因病理:厥阴与少阳相表里,禀风木而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成母子相应。外邪侵入厥阴,往往会使这种生理功能遭到破坏,
关键词 病因病理 厥阴病 上热下寒 蛔厥 治法 脉证 乙癸同源 生理功能
下载PDF
自拟四味蛔厥汤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
14
作者 徐子华 《四川中医》 1998年第6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胆道蛔虫 蛔厥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大建中汤加细辛治蛔厥一例报告
15
作者 赵玉文 《青海医药杂志》 2001年第11期7-7,共1页
关键词 蛔虫 蛔厥 大建中汤 细辛 治疗
下载PDF
葱油合剂治疗蛔厥举隅
16
作者 叶兴聪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年第2期119-119,共1页
关键词 蛔厥 合剂 治疗 临床实践 凉开水 混悬液 菜油
下载PDF
治小儿蛔厥小结
17
作者 景岫庐 唐光义 《江西中医药》 1995年第S1期102-102,共1页
治小儿蛔厥小结景岫庐,唐光义(江西省星子县妇幼保健站332800)关键词小儿蛔厥,中医药疗法古代医书中曰“喜食生冷不洁,肥甘油腻食物”致肠胃蕴结,久而致成虫疾,伤害脾胃,影响运化,导致机体气血耗损,脐周围或脐部疼痛,... 治小儿蛔厥小结景岫庐,唐光义(江西省星子县妇幼保健站332800)关键词小儿蛔厥,中医药疗法古代医书中曰“喜食生冷不洁,肥甘油腻食物”致肠胃蕴结,久而致成虫疾,伤害脾胃,影响运化,导致机体气血耗损,脐周围或脐部疼痛,时轻时重,如若蛔虫较多,扭结成团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蛔厥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蛔厥—剂灵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64例疗效观察
18
作者 李金声 王举信 +1 位作者 芦体君 张希平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41-241,共1页
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蛔厥,临床多宗张仲景以乌梅丸主之。我们取逍遥散增味拟成蛔厥—剂灵,自1989年1月~1993年1月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6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264例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 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蛔厥,临床多宗张仲景以乌梅丸主之。我们取逍遥散增味拟成蛔厥—剂灵,自1989年1月~1993年1月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6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264例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60例,发病年龄6~15岁者24例,16~25岁者8例,26~35岁者9例,36~45岁者88例,46~55岁者96例,56岁以上者39例,平均病程为4.6天。 1.2 临床表现 除阵发性胁腹剧痛,四肢厥冷,呕吐汗出等症状外,伴见呕吐蛔虫者93例,占35.2%;伴见寒热者(体温37.4~38.8℃)者36例,占13.6%。舌苔大多淡薄,脉象沉紧或迟,或缓,或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蛔厥一剂灵 胆道蛔虫
全文增补中
乌梅
19
《家庭医生(月末版)》 2024年第7期60-60,共1页
药用价值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时珍曰:“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多食损齿。
关键词 蛔厥 久痢 涩肠 敛肺 虚热 生津 安蛔
下载PDF
乌梅丸方证探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斌 林大勇 曲道炜 《吉林中医药》 2010年第7期626-627,共2页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厥阴 《伤寒论》 蛔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