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0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地衣一新种
1
作者 蒋树浩 贾泽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1-628,共8页
该文基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及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采自中国泰山的黑蜈蚣叶属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了1新种,即泰山黑蜈蚣叶(Phaeophyscia taishanensis)。该新种的主要特征为地衣体上表面末端具稀疏的皮层毛;髓层白色;下表面黑色... 该文基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及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采自中国泰山的黑蜈蚣叶属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了1新种,即泰山黑蜈蚣叶(Phaeophyscia taishanensis)。该新种的主要特征为地衣体上表面末端具稀疏的皮层毛;髓层白色;下表面黑色,裂片末端处呈灰白色或浅褐色;盘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常常稀疏可数;子囊孢子褐色,厚壁,Physcia型,孢子大小为(18.0~20.5)μm×(9.0~10.0)μm。该文还基于表型特征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的异同,并基于分子数据以ITS序列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且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及特征图片。该新种的发现为蜈蚣衣科地衣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型真菌 粉衣目 蜈蚣衣科 系统发育 分类学
下载PDF
蜈蚣毒液中钾离子通道Kv4.1抑制剂SsTx-P2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2
作者 杜灿伟 袁复楚 +3 位作者 段心怡 容明强 孟尔 刘长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目的:挖掘蜈蚣毒液中的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4.1多肽抑制剂,确定其一级结构,并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建模分析。方法: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蜈蚣毒液的多肽组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鉴定能够抑制Kv4.1通道的多肽... 目的:挖掘蜈蚣毒液中的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4.1多肽抑制剂,确定其一级结构,并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建模分析。方法: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蜈蚣毒液的多肽组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鉴定能够抑制Kv4.1通道的多肽;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多肽的分子量,借助Edman降解测序和二维质谱测序确定多肽的一级结构;基于迭代线程装配细化在线分析建立多肽空间结构模型。结果:从蜈蚣毒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条能够抑制Kv4.1通道的多肽SsTx-P2,分子量为6122.8,氨基酸序列为NH2-ELTWDFVRTCCKLFPDKSECTKACATEFTGGDESRLKDVWPRKLRSGDSRLKD-OH,其在1.0µmol/L浓度下能够抑制Kv4.1通道超过95%的电流。空间结构模型显示,多肽SsTx-P2拥有一个保守的螺旋结构。结论:本文通过分离纯化从蜈蚣毒液中得到一条多肽SsTx-P2,能够强效抑制钾离子通道Kv4.1,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 多肽 钾离子通道 Kv4.1通道抑制剂 结构
下载PDF
金头蜈蚣的本草考证及真伪鉴别研究
3
作者 陈茂华 徐谭芳 +3 位作者 刘军锋 李艳华 昝俊峰 田莉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蜈蚣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性、品质评价、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真伪鉴别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蜈蚣药材的鉴别研究、炮制加工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蜈蚣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蜈蚣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性、品质评价、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真伪鉴别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蜈蚣药材的鉴别研究、炮制加工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蜈蚣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考证,历代医家所用蜈蚣的主流基原均以红头红足蜈蚣(金头蜈蚣S.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作为优质蜈蚣药材的评价标准。蜈蚣资源分布广泛,主要产区为湖北、江苏、浙江,其中湖北产蜈蚣是市场上蜈蚣药材的主要来源。蜈蚣的采收加工通常在春夏二季,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历代炮制方法主要“随病法制”,现代炮制方法以火炙为主。蜈蚣药材因其地域及品种原因长期存在混用、伪用现象,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可弥补传统药材鉴别方面的不足。基于考证,建议选取金头蜈蚣为基原,对蜈蚣药材及其复方进行研究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头蜈蚣 基原 道地 炮制 本草考证 真伪鉴别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岱山金头蜈蚣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鲍雯雯 周国儿 李彬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88-89,共2页
目的:考察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蜈蚣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购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金头蜈蚣,分组进行干燥处理,第一组样品沸水烫死后,产地自然晒干,第二组样品设置为较高温度60℃快速烘干12小时,第三组样品设置温度30℃连续烘... 目的:考察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蜈蚣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购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金头蜈蚣,分组进行干燥处理,第一组样品沸水烫死后,产地自然晒干,第二组样品设置为较高温度60℃快速烘干12小时,第三组样品设置温度30℃连续烘干60小时;依据药典,采用HPLC(荧光检测器)检测比较3组样品的黄曲霉毒素含量。结果:三组样品黄曲霉素均未超标,其中30℃烘干的样品有浓烈特异性腥臭味。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岱山金头蜈蚣黄曲霉素含量影响无明显变化,较高温度干燥蜈蚣外观形态、成品得率和黄曲霉素含量等各方面适合临床应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山金头蜈蚣 干燥方式 高效液相色谱法 黄曲霉毒素
下载PDF
HPLC测定蜈蚣配方颗粒中3,8-二羟基喹啉的含量
5
作者 江斌 蔡小兵 +4 位作者 梁素仪 李璐 郑晓英 张辉 谭沛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蜈蚣配方颗粒中3,8-二羟基喹啉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10 m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68∶3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2 nm。结果HPL...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蜈蚣配方颗粒中3,8-二羟基喹啉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10 m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68∶3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2 nm。结果HPLC色谱图中阴性对照无干扰;3,8-二羟基喹啉在0.01163~1.395 mg/ml(r=0.9997)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2.7%)。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可行,本文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评价蜈蚣配方颗粒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配方颗粒 3 8-二羟基喹啉 HPLC
下载PDF
蜈蚣养殖项目分析
6
作者 黄禾盖 《农村新技术》 2024年第2期52-53,共2页
蜈蚣是蜈蚣目、蜈蚣科陆生节肢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蜈蚣体内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并含有多种氨基酸。蜈蚣可全身入药,具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等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核等症。因此,... 蜈蚣是蜈蚣目、蜈蚣科陆生节肢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蜈蚣体内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并含有多种氨基酸。蜈蚣可全身入药,具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等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核等症。因此,大力发展蜈蚣人工养殖业,可以弥补野生蜈蚣短缺,满足医药部门加工生产需要,是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惊风 消肿解毒 淋巴结核 有毒成分 口眼歪斜 蜈蚣 破伤风 氨基酸
下载PDF
雄黄蜈蚣酒精液外涂联合灯火灸在带状疱疹的止疹止痛中的应用
7
作者 黄敏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01-0104,共4页
探究予以带状疱疹患者雄黄蜈蚣酒精液外涂联合灯火灸对其止疹止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梧州市龙圩区中医医院2021年9月~2023年9月收录诊治的带状疱疹患者5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划分成两组(实验组25例和参照组25例)。参照组采取... 探究予以带状疱疹患者雄黄蜈蚣酒精液外涂联合灯火灸对其止疹止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梧州市龙圩区中医医院2021年9月~2023年9月收录诊治的带状疱疹患者5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划分成两组(实验组25例和参照组25例)。参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式(抗病毒、止痛、消炎),实验组采取雄黄蜈蚣酒精液外涂联合灯火灸治疗方式。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变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治疗总有效益、疱疹愈合用时以及平均住院用时。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参照组比较,其Barthel评分更高,而VAS评分更低(P<0.05);与参照组比较,实验组的住院时间、疱疹愈合时长大大缩短,其治疗效果更具优越性(P<0.05)。结论 予以带状疱疹患者雄黄蜈蚣酒精液外涂联合灯火灸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疼痛评分得到有效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雄黄蜈蚣酒精液 灯火灸
原文传递
3个蜈蚣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唇足纲的系统发育分析
8
作者 潘阳洋 陈天韵 +1 位作者 尤春雪 蒋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为了探究筛孔蜈蚣属、卫蜈蚣属和蜈蚣属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了解蜈蚣亚科和耳孔蜈蚣亚科在蜈蚣目中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序列组装和基因组注释,新获得蜈蚣目蜈蚣科3个物种—卫蜈蚣属长足卫蜈蚣(Rhysida longipes(New... 为了探究筛孔蜈蚣属、卫蜈蚣属和蜈蚣属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了解蜈蚣亚科和耳孔蜈蚣亚科在蜈蚣目中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序列组装和基因组注释,新获得蜈蚣目蜈蚣科3个物种—卫蜈蚣属长足卫蜈蚣(Rhysida longipes(Newport,1845))、筛孔蜈蚣属筛孔蜈蚣sp.1(Ethmostigmus sp.1)和蜈蚣属日本蜈蚣(Scolopendra japonica L.Koch,1878)的全长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其长度分别为14992、15002和14425 bp.通过线粒体基因组注释和分析发现,长足卫蜈蚣、筛孔蜈蚣sp.1和日本蜈蚣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的排列顺序均为COX1-COX2-ATP8-ATP6-COX3-NAD3-NAD5-NAD4-NAD4L-NAD6-COB-NAD1-rrnL-rrnS-NAD2,但筛孔蜈蚣sp.1线粒体基因组中NAD5、NAD4、NAD4L、NAD1、rrnL、rrnS的转录方向与其他序列相反.基于13个PCGs联合的14个唇足纲物种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长足卫蜈蚣与筛孔蜈蚣sp.1的关系紧密,与日本蜈蚣的关系则较远,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和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互为姊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足卫蜈蚣 筛孔蜈蚣sp.1 日本蜈蚣 线粒体基因组 唇足纲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湖北省黑头蜈蚣一新种(唇足纲:蜈蚣目:蜈蚣科)(英文)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崇洲 王克勤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36-137,共2页
记述蜈蚣属一新种,黑头蜈蚣Scolopendranegrocapitissp.nov.,(图1)头板和第1有足体节的背板通常呈暗绿色至暗褐色,最大体长约75mm。两性的末对步足之前股节粗壮,长约为宽的2倍,显然不同于... 记述蜈蚣属一新种,黑头蜈蚣Scolopendranegrocapitissp.nov.,(图1)头板和第1有足体节的背板通常呈暗绿色至暗褐色,最大体长约75mm。两性的末对步足之前股节粗壮,长约为宽的2倍,显然不同于日本内地的日本蜈蚣ScolopendrajapanicaL.Ko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足纲 蜈蚣 蜈蚣 蜈蚣 新属 黑头蜈蚣
下载PDF
中国耳孔蜈蚣属(蜈蚣目:蜈蚣科)部分种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志顺 盖永华 +1 位作者 宋大祥 朱明生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记述我国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耳孔蜈蚣亚科Otosigminae耳孔蜈蚣属Otostigmus(耳孔蜈蚣亚属Otostigmus)6种.其中对平耳孔蜈蚣Otostigmus(Otostigmus)politusKarsch、糙耳孔蜈蚣O.(O.)scaberPorat和多刺耳孔蜈蚣O.(O.)aculeatusHasse... 记述我国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耳孔蜈蚣亚科Otosigminae耳孔蜈蚣属Otostigmus(耳孔蜈蚣亚属Otostigmus)6种.其中对平耳孔蜈蚣Otostigmus(Otostigmus)politusKarsch、糙耳孔蜈蚣O.(O.)scaberPorat和多刺耳孔蜈蚣O.(O.)aculeatusHasse进行了重新描述;马氏耳孔蜈蚣O.(O.)martensiLewis和贝氏耳孔蜈蚣O.(O.)beroniLewis为2个我国新记录;刘易斯耳孔蜈蚣O.(O.)lewisisp.nov.为1新种.附有各种特征图,并编制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 蜈蚣 耳孔蜈蚣亚科 耳孔蜈蚣 新种 新记录 中国
下载PDF
蜈蚣衣科的中国地衣新记录(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玉良 阿地里江.阿不都拉 +1 位作者 张元明 阿不都拉.阿巴斯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48,共2页
我们在进行新疆地衣分类的过程中, 采用微量化学结晶法(MCT), 薄层色谱法(TLC) 等方法检测地衣物质, 通过观察子囊盘结构和颜色和对地衣次生产物的分析, 并对采自于新疆昭苏卡音德、昭苏木扎特、察布查尔县所采集的蜈蚣衣科(Physciaceae... 我们在进行新疆地衣分类的过程中, 采用微量化学结晶法(MCT), 薄层色谱法(TLC) 等方法检测地衣物质, 通过观察子囊盘结构和颜色和对地衣次生产物的分析, 并对采自于新疆昭苏卡音德、昭苏木扎特、察布查尔县所采集的蜈蚣衣科(Physciaceae) 400余号标本进行了整理及分类, 发现中国新记录地衣4 种(Phaeophyscia cernohorskyi, Ph decolor,Ph pusilloides, Physconia elegantula), 对此4种新记录地衣进行简要的描述。本文所引用标本均保存于新疆大学资源植物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状黑蜈蚣 脱色黑蜈蚣 细小黑蜈蚣 华丽大孢蜈蚣
下载PDF
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不同血分证型患者皮损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液学检验指标的影响
12
作者 袁锐 孙起超 +3 位作者 安月鹏 张晴 闫景东 周妍妍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84-90,共7页
目的:探讨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型患者皮损指数、血液学检验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组,... 目的:探讨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型患者皮损指数、血液学检验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组,除脱落病例外,最终治疗组141例,对照组146例。治疗组给予蜈蚣败毒饮水煎剂,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2片,每日3次,各组患者均连续给药4周。观察两组不同证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中医证候评分、8项血液学检测指标[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治疗组各证型患者临床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同证型患者(P<0.01)。治疗前各组患者的PASI评分、各项血液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治疗组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CRP、PCT、WBC、ESR、APOB、FIB水平显著下降(P<0.01)、PA、APO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CRP、PCT、WBC、ESR、APOB、FIB水平低于同证型对照组(P<0.05),PA、APOA水平高于同证型的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内的血瘀证组、血热证型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CRP、PCT、WBC、ESR、APOB、FIB水平低于血燥证组(P<0.01),PA、APOA水平高于同证型的对照组(P<0.05)。结论:蜈蚣败毒饮可显著改善银屑病血热证、血瘀症型患者皮损状态、中医症候表现以及血液学检测指标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血脂、血液黏度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败毒饮 银屑病 皮损指数 血液学检验
下载PDF
基于Notch/Hes1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13
作者 袁锐 王瑶 +3 位作者 张晴 张琼 任宇坤 孙起超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66-1771,共6页
目的:基于Notch/Hes1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蜈蚣败毒饮治疗银屑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脱毛区域涂抹咪喹莫特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将成模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2.2 mg/kg)阳性对照组及蜈蚣败毒饮低(3... 目的:基于Notch/Hes1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蜈蚣败毒饮治疗银屑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脱毛区域涂抹咪喹莫特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将成模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2.2 mg/kg)阳性对照组及蜈蚣败毒饮低(30 g/kg)、中(60 g/kg)、高(120 g/kg)剂量组,以脱毛区域涂抹凡士林的10只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相应体积纯水。除甲氨蝶呤组小鼠前4 d每天灌胃甲氨蝶呤,后4 d每天灌胃相应体积纯水外,其余各组均连续灌胃8 d。采用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估各组小鼠银屑病严重程度,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后各组小鼠血清IL-1β、IL-6、IL-12、IL-17a、IL-23a水平,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皮损部位Notch/Hes1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L-12、IL-17a、IL-23a)水平显著升高,损伤皮肤组织Notch-1、Notch-2、Jagged-1、Hes1、AKT、PI3K、mTOR mRNA及蛋白和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L-12、IL-17a、IL-23a)水平显著降低,损伤皮肤组织Notch-1、Notch-2、Jagged-1、Hes1、AKT、PI3K、mTOR mRNA及蛋白和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显著降低银屑病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能抑制Notch/Hes1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蜈蚣败毒饮 炎症因子 Notch/Hes1信号通路 PI3K/AKT/mTOR通路
原文传递
少棘蜈蚣活性物质提取工艺研究
14
作者 刘海鹏 裴素俭 +1 位作者 卢艳敏 马惠钦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14,共4页
以预处理的少棘蜈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功率以及料液比等工艺参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少棘蜈蚣活性物质最佳提取方案为:提取溶剂为丙酮,提取时间为30 m... 以预处理的少棘蜈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功率以及料液比等工艺参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少棘蜈蚣活性物质最佳提取方案为:提取溶剂为丙酮,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功率为600 W,料液比为1∶20,蜈蚣活性物质的提取得率最高,为1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棘蜈蚣 活性物质 提取工艺
下载PDF
蜈蚣的本草及临床应用考证
15
作者 马小兵 佘金燕 刘文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13期29-33,共5页
蜈蚣作为传统中药材已有几千年历史,具有熄风镇惊、散结通络、攻毒止痛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湿经络痹阻疼痛、肿瘤、皮肤病等,疗效颇佳。考证中药蜈蚣的别称、基源、产地、捕捉期、炮制等本草特征,以及深入挖掘古今文献中蜈蚣功效应... 蜈蚣作为传统中药材已有几千年历史,具有熄风镇惊、散结通络、攻毒止痛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湿经络痹阻疼痛、肿瘤、皮肤病等,疗效颇佳。考证中药蜈蚣的别称、基源、产地、捕捉期、炮制等本草特征,以及深入挖掘古今文献中蜈蚣功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有效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 本草考证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多棘蜈蚣钙通道毒素多肽CaTX-Ssmd1原核表达及功能鉴定
16
作者 尹世金 肖敏 +3 位作者 向琪琳 李昱烨 刘柯驿 赵倩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3-318,共6页
为了检测广西多棘蜈蚣毒腺转录组文库新基因CaTX-Ssmd1编码的多肽是否具有阻断钙离子通道蛋白的生物活性,将构建的pGEX-4T-1-CaTX-Ssmd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诱导表达产物经酶切和RP-HPLC分离后得到CaTX-Ssmd... 为了检测广西多棘蜈蚣毒腺转录组文库新基因CaTX-Ssmd1编码的多肽是否具有阻断钙离子通道蛋白的生物活性,将构建的pGEX-4T-1-CaTX-Ssmd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诱导表达产物经酶切和RP-HPLC分离后得到CaTX-Ssmd1成熟多肽.质谱检测显示CaTX-Ssmd1多肽分子量与理论值一致;钙成像实验表明CaTX-Ssmd1多肽能有效减弱高钾外液灌流激发的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Ca^(2+)]i信号.结论:初步验证了原核表达纯化的CaTX-Ssmd1多肽为新发现的电压门控性钙通道(voltage gated calcium channels,VGCC)阻断剂,丰富了多棘蜈蚣生物活性多肽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棘蜈蚣 多肽CaTX-Ssmd1 原核表达 钙通道阻断剂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蜈蚣-水蛭药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赵静 谭展望 +5 位作者 张宝康 齐佳旺 郭倩 张晓艳 李阳 李清 《医药前沿》 2023年第30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蜈蚣-水蛭药对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利用BATMAN-TC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蜈蚣-水蛭药对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DCM相关靶点。用Ven... 目的:探讨蜈蚣-水蛭药对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利用BATMAN-TC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蜈蚣-水蛭药对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DCM相关靶点。用Venny2.1得到药物治疗DCM作用靶点。绘制D-A-T网络图,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可视化,采用autodock tool1.56软件对蛋白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蜈蚣-水蛭药对活性成分45个,潜在靶点397个,DCM相关靶点5357个,交集靶点211个;其主要作用于GAPDH、SRC、EGFR、BCL2、PPARG等靶标,涉及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药对中活性成分与GAPDH、SRC、EGFR、BCL2等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蜈蚣-水蛭药对可能通过以上靶标和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防止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发挥DCM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网络药理学 蜈蚣 水蛭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墨江蜈蚣与少棘蜈蚣的比较研究──Ⅱ.药效和毒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冉永禄 吴刚 +3 位作者 王金焕 叶文娟 迟程 罗天诰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9-83,共5页
本文比较了墨江蜈蚣与少棘蜈蚣的药效学和毒理学作用,实验包括抗惊厥试验、对致病性真菌和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和染色体畸变实验等。结果两种蜈蚣的3%醋酸提取液对所试的真菌有抑制作用但无杀真菌作用,而对细菌无抑制... 本文比较了墨江蜈蚣与少棘蜈蚣的药效学和毒理学作用,实验包括抗惊厥试验、对致病性真菌和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和染色体畸变实验等。结果两种蜈蚣的3%醋酸提取液对所试的真菌有抑制作用但无杀真菌作用,而对细菌无抑制作用。两种蜈蚣的毒性很低,在给小鼠50g/kg的剂量下都无法测出LD50。在205mg/kg条件下的致突变率与未给药的突变率接近,表明两者都无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药 蜈蚣 墨江蜈蚣 少棘蜈蚣 药理学 毒理学
下载PDF
黑头蜈蚣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22
19
作者 方红 邓芬 +1 位作者 严宜昌 王克勤 《中药材》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26-228,共3页
本文报道了黑头蜈蚣Scolopendra negrocapitis化学成分,并与中国药典收载的少棘巨蜈蚣S.subspinipes mutilans进行了比较。黑头蜈蚣含总脂18.7%,蛋白质63.4%,游离氨基酸11.9%;含有与少棘巨蜈蚣相同的1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4... 本文报道了黑头蜈蚣Scolopendra negrocapitis化学成分,并与中国药典收载的少棘巨蜈蚣S.subspinipes mutilans进行了比较。黑头蜈蚣含总脂18.7%,蛋白质63.4%,游离氨基酸11.9%;含有与少棘巨蜈蚣相同的1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4%),21种氨基酸和12种微量元素;蛋白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出14条色带。表明黑头蜈蚣与少棘巨蜈蚣主要化学成分类同,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新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头蜈蚣 少棘巨蜈蚣 化学成分 蜈蚣
下载PDF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崇洲 王克勤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1-54,共4页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张崇洲,王克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关键词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区别蜈蚣,迄今常用的多足动物名称,在最早记载它的《广雅》里写为“吴公”。蜈蚣作为一味动...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张崇洲,王克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关键词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区别蜈蚣,迄今常用的多足动物名称,在最早记载它的《广雅》里写为“吴公”。蜈蚣作为一味动物药在我国最古老的药典《神农本草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棘蜈蚣 多棘蜈蚣 药用蜈蚣 中药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