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蜡皮蜥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洪美玲 傅丽容 +1 位作者 王力军 黎江娃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336,F0003,共5页
应用行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蜡皮蜥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除口咽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厚度各不相同,其中胃壁最厚,幽门胃壁厚达658.0μm,其次为... 应用行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蜡皮蜥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除口咽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厚度各不相同,其中胃壁最厚,幽门胃壁厚达658.0μm,其次为大肠和食道,分别为393.3μm和215.9μm,小肠壁最薄,约为126.8μm皱襞的发达程度也随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十二指肠皱襞数量最多,约为27~42个,平均高度为733.2μm,其次分别为回肠、口咽腔和食道,大肠皱襞数量最少约为3~11个,平均高度为484.2μm;食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口咽腔、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和大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较多,密度分别为927个/mm^2、899个/mm^2;肝脏中色素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较少且胰岛不发达,肝脏小叶和胰脏小叶界限不清晰。这充分说明了蜡皮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食性和生态习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皮蜥 消化系统 组织学 形态学
下载PDF
雄性蜡皮蜥生殖器官的年周期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洪美玲 傅丽容 +2 位作者 王力军 蒋惠 许美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60-2264,2276,共6页
[目的]研究蜡皮蜥繁殖特征。[方法]每月购买5~6只雄性蜡皮蜥成体,解剖其生殖器官,并进行形态和组织学特征观察。[结果]蜡皮蜥雄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具有一定年周期变化。睾丸重量和曲细精管管径,每年6月达峰值后迅速下降,8月降至最小值,... [目的]研究蜡皮蜥繁殖特征。[方法]每月购买5~6只雄性蜡皮蜥成体,解剖其生殖器官,并进行形态和组织学特征观察。[结果]蜡皮蜥雄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具有一定年周期变化。睾丸重量和曲细精管管径,每年6月达峰值后迅速下降,8月降至最小值,9月开始增大,冬眠期发育缓慢,出蛰后继续增大;附睾和输精管的管径及管壁厚的年周期变化与睾丸重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生精活动随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也发生相应的年周期变化。[结论]利用精巢重量的年周期变化来判定精子发生进程适用于蜥蜴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皮蜥 雄性 生殖器官 年周期变化
下载PDF
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生境及其致危因素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力军 贺斌 +2 位作者 周建芬 刘忠旺 陈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3368-3369,3378,共3页
为掌握蜡皮蜥野外生存状况,于2005~2006年,对海南岛沿海28个地点进行了蜡皮蜥分布的生境类型和致危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的优势分布生境类型为荒坡地、林苗地和裸沙地;一般分布生境类型为木麻黄林(林3~4龄)、砂生灌... 为掌握蜡皮蜥野外生存状况,于2005~2006年,对海南岛沿海28个地点进行了蜡皮蜥分布的生境类型和致危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的优势分布生境类型为荒坡地、林苗地和裸沙地;一般分布生境类型为木麻黄林(林3~4龄)、砂生灌丛和西瓜地;偶见分布生境类型为农业旱地、木麻黄林(>4龄)、果园和桉树林(>2龄)。生境丧失和人为非法捕捉是导致沿海蜡皮蜥致危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林建设、经济田开垦、果园和旅游占地,导致蜡皮蜥优势分布的荒坡地和裸沙地面积急剧减少,而非法捕捉直接导致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皮蜥 海南岛沿海 生境 致危因素 生境丧失 非法捕捉
下载PDF
蜡皮蜥的空间分布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彭正强 黄光斗 《热带作物研究》 1991年第4期72-74,共3页
1991年4~5月调查了5块腰果园,采用频次分布X^2检验、扩散系数C、CA指数、Iδ指数、M~*/m比值、TaYlor的b指数及Iwao的M~*—m回归等7种方法,分析研究了蜡皮蜥空间分布型,得出其分布型同时符合随机、均匀、Neyman等3种分布。
关键词 蜡皮蜥 空间分布型
下载PDF
蛤蚧与蜡皮蜥的红外光谱鉴别
5
作者 张洁 姜大成 +1 位作者 徐雅娟 张英华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35-35,共1页
蛤蚧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动物药材,蜡皮蜥是其常见的伪品之一,二者通常采用性状鉴别,有一定困难,本文采用“中药材红外光谱鉴别法”对二者进行鉴别,获得满意的结果,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内尚未见报导。
关键词 蛤蚧 蜡皮蜥 红外光谱鉴别 中药
下载PDF
非休眠期海南文昌昌洒蜡皮蜥脂肪蓄积的变化
6
作者 罗樊强 吴倩 +2 位作者 刘黎明 马骅 王力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7-362,共6页
脂肪的蓄积特点和程度对具有休眠习性的动物来说,无论在其繁殖期还是冬眠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掌握非休眠期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脂肪蓄积的变化规律,探索蜡皮蜥不同性别、身体不同部位脂肪蓄积特点,本研究于2015年4~11... 脂肪的蓄积特点和程度对具有休眠习性的动物来说,无论在其繁殖期还是冬眠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掌握非休眠期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脂肪蓄积的变化规律,探索蜡皮蜥不同性别、身体不同部位脂肪蓄积特点,本研究于2015年4~11月,在海南文昌昌洒每月采集蜡皮蜥20条个体(10♀10(?)),应用索氏脂肪抽提和分析方法,对蜡皮蜥不同性别及不同身体部位脂肪蓄积程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蜡皮蜥头体部脂肪含量在整个非休眠期基本不发生变化,但不同性别间却存在显著差异(P=0.016)。同样的,雌雄间尾部的脂肪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且变化模式不尽相同。在繁殖季(5~7月),仅雌性蜡皮蜥尾部的脂肪含量出现下降,而在繁殖季节后期(8~11月),雌雄个体尾部的脂肪含量都显著上升。此外,蜡皮蜥尾部和头体部的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1),且尾部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头体部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却无相关性(P=0.06)。在非休眠期,蜡皮蜥的脂肪和水分含量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分别为0.67%~35.27%和41.11%~82.54%。此外,除了雌性蜡皮蜥尾部脂肪含量与其头长和尾长呈正相关(P〈0.001)外,身体不同部位脂肪含量与不同性别长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皮蜥 脂肪抽提 脂肪含量 繁殖季节 水分含量
下载PDF
海岸沙滩上的爬行类——蜡皮蜥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力军 《野生动物》 2004年第1期14-15,共2页
在海南,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下,只要是在海南生活过段时间,你就会对它有所了解,它就是海南分布很广的一种滨海爬行动物--蜡皮蜥,海南本地人通称为坡马.居住在海边的人对其有很强的认识,但久居深山的村民常常把它与另外... 在海南,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下,只要是在海南生活过段时间,你就会对它有所了解,它就是海南分布很广的一种滨海爬行动物--蜡皮蜥,海南本地人通称为坡马.居住在海边的人对其有很强的认识,但久居深山的村民常常把它与另外一种爬行动物变色树蜥(海南俗语称"雷公马",意思为被其咬到后,只有打雷这种动物才能松口)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海岸沙滩 爬行类 蜡皮蜥 野生动物 生态习性
下载PDF
海南文昌昌洒荒坡地生境中蜡皮蜥繁殖期家域 被引量:2
8
作者 羊健鼎 陈懋 +3 位作者 王力军 周建芬 王成华 胡静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5-865,共11页
为掌握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繁殖期家域大小、家域内是否存在核域,以及家域与核域的重叠程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3月至5月在海南文昌荒坡地生境中,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蜡皮蜥家域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凸多边形、固定核域、线... 为掌握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繁殖期家域大小、家域内是否存在核域,以及家域与核域的重叠程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3月至5月在海南文昌荒坡地生境中,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蜡皮蜥家域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凸多边形、固定核域、线家域等方法分析了13只个体(10雄3雌)的家域、核域及其重叠度。雄性最小凸多边形(100%MCP)家域面积为(14 091.6±5 718.0)m2,显著大于雌性的(253.3±106.5)m2(t=4.064,df=11,P=0.002);雄性95%固定核域(FK)和75%FK面积为(10 707.8±2 388.5)m2和(3 282.7±1 022.8)m2,分别显著大于雌性的(379.1±74.1)m2(t=7.262,df=11,P<0.001)和(172.1±37.9)m2(t=5.107,df=11,P<0.001);雄性线家域为(205.8±52.5)m,显著大于雌性的(25.0±2.0)m(t=5.781,df=11,P=0.034);分析遥测个体位点利用方式,蜡皮蜥个体家域内核域明显,雄性核域为(1 380.5±429.1)m2,显著大于雌性的(80.2±18.5)m2(t=5.088,df=11,P<0.001),且雄性核域占100%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的比例为10.9%±3.9%,显著低于雌性的33.3%±6.1%(t=﹣7.834,df=11,P<0.001);雄性100%MCP面积不仅与头体长(SVL)之间线性相关显著(n=10,r=0.815,P=0.004),而且与体重(BM)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n=10,r=0.683,P=0.029);个体之间具有家域和核域重叠,雄性个体之间100%MCP家域重叠指数为0.26±0.17,显著低于雌性的0.66±0.02(t=﹣3.372,df=34,P=0.002),而雄性核域重叠面积占核域比例为2.50%±1.70%、重叠指数为0.02±0.02,雌性比例为0.34%±0.01%、重叠指数为0.01,表明蜡皮蜥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且雌性在繁殖季节其领域性明显高于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皮蜥 家域 核域 繁殖期 无线电遥测 荒坡地
原文传递
蜡皮蜥——你离灭绝有多远?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力军 洪美玲 蓝丽娟 《大自然》 2005年第4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蜡皮蜥 木麻黄
原文传递
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具有相对较高但较窄范围的孵化温度(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炽贤 杜宇 +1 位作者 邱清波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7-445,共9页
作者用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为模型动物,检验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应有相对较高但较窄的孵化温度的假设。卵在三个恒定温度(27、30和33℃)、一个波动温度处理下孵化。温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响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 作者用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为模型动物,检验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应有相对较高但较窄的孵化温度的假设。卵在三个恒定温度(27、30和33℃)、一个波动温度处理下孵化。温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响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1.1、69.6和55.3d。幼体性别不受孵化温度影响。不同处理孵出的幼体仅有稍许形态差异,但运动表现差异显著。27℃孵出幼体在跑道上的表现比其它处理孵出幼体差。卵能在27℃和33℃下孵化,但这两个孵化温度并不适宜。蜡皮蜥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可能处于最频繁的巢温变化范围(28℃-32℃)内。与其它在低温生境或温暖生境但产卵于浅巢的有鳞类爬行动物相比较,蜡皮蜥有相对较高但较窄适宜的卵孵化温度。因此,作者的数据支持上述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纲 蜡皮蜥 卵孵化 孵化成功率 幼体表型 运动表现
下载PDF
四种蜥蜴类药材的微量元素测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丽娟 左壮 +1 位作者 张洁 高士贤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1992年第4期30-31,共2页
蛤蚧、多疣壁虎、蜡皮蜥、丽斑麻蜥均属蜥蜴类药材,以蛤蚧较为常用。蛤蚧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补肺益肾,助阳填精、定喘止嗽之功效;多疣壁虎为中药材守宫来源之一,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有补肺肾益精血、止咳定喘、祛风活络、散结解... 蛤蚧、多疣壁虎、蜡皮蜥、丽斑麻蜥均属蜥蜴类药材,以蛤蚧较为常用。蛤蚧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补肺益肾,助阳填精、定喘止嗽之功效;多疣壁虎为中药材守宫来源之一,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有补肺肾益精血、止咳定喘、祛风活络、散结解毒、镇静解痉等功能;蜡皮蜥为海南省民间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测定 止咳定喘 蜡皮蜥 补肺益肾 开宝本草 民间用药 益精血 丽斑麻 祛风活络 助阳
下载PDF
光棍也无妨——那些单性生殖的动物
12
作者 盗龙 《知识就是力量》 2014年第11期62-65,共4页
光棍节到来之际,广大没有"脱单"的同志们仍在努力。不过光棍可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在动物界中也有很多物种面临着找不到异性甚至是不存在异性的窘境。但是无论如何,动物们也要努力完成生育下一代的伟大使命,于是它们另辟... 光棍节到来之际,广大没有"脱单"的同志们仍在努力。不过光棍可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在动物界中也有很多物种面临着找不到异性甚至是不存在异性的窘境。但是无论如何,动物们也要努力完成生育下一代的伟大使命,于是它们另辟蹊径,开创了单性生殖的另类繁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性生殖 光棍节 小龙虾 蜡皮蜥 水螅体 窄头双髻鲨 棉口蛇 小蛇 单性繁殖 生殖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