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和含量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赵东宾 张海禄 +5 位作者 王仙 齐军仓 惠宏杉 林立昊 王凤 郑许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研究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与植株抗旱性的关系。【方法】以2个抗旱性品种和2个弱抗旱性品种为材料,测定分析干旱胁迫下大麦灌浆期旗叶及旗叶鞘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光合作用生理参数变化及两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研究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与植株抗旱性的关系。【方法】以2个抗旱性品种和2个弱抗旱性品种为材料,测定分析干旱胁迫下大麦灌浆期旗叶及旗叶鞘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光合作用生理参数变化及两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麦叶片表皮蜡质主要由烷烃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酯类及其他一些未知组分组成;干旱胁迫促进大麦叶片醇类、酮类、酯类等物质含量的增加,导致叶片表皮蜡质总含量显著增加,且抗旱性品种比弱抗旱性品种表皮蜡质总含量增加的更多;干旱胁迫后,各主要光合作用生理参数降低;大麦植株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烷烃类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醇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蜡质总含量、醇类含量与气孔导度显著负相关;蜡质的主要成分(烷烃和醇类物质)明显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结论】在干旱条件下,大麦植株通过大量合成酮类、醇类、酯类等物质而使表皮蜡质总量显著增加,提高大麦植株的光合特性,从而增强植株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蜡质组分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下载PDF
大麦表皮蜡质组分及晶体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2
作者 康朝麒 朱娟 +5 位作者 洪益 张宇航 吕超 郭宝健 王菲菲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2-720,共9页
为了解不同大麦品种(系)表皮蜡质组分及结构的差异,以7个大麦品种(系)开花期的倒二叶、穗下节及穗为材料,利用GC-MS和S-48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观察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大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均是由烷烃、... 为了解不同大麦品种(系)表皮蜡质组分及结构的差异,以7个大麦品种(系)开花期的倒二叶、穗下节及穗为材料,利用GC-MS和S-48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观察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大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均是由烷烃、初级醇、醛、脂肪酸、二酮等20种物质组成,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种类无明显差异,但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系),表面有白霜覆盖器官蜡质总量明显高于无白霜覆盖器官。穗下节表皮蜡质及穗部白霜型品种(系)表皮蜡质的二酮含量最高,穗部无白霜品种(系)(QS、FR、SYR01)表皮蜡质以烷烃和初级醇为主,二酮含量显著低于白霜型品种;叶片表皮蜡质则以初级醇为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且品种(系)间差异显著。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倒二叶近轴面和远轴面表皮蜡质晶体均呈片状结构;穗下节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均呈棒状,SYR01穗下节蜡质晶体附着密度远小于其余6个穗下节有白霜覆盖品种(系)。白霜型大麦品种(系)穗部表皮蜡质完全为棒状,非白霜型品种(系)穗部表面仅有少量片状蜡质晶体或无蜡质晶体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表皮蜡质 蜡质组分 晶体结构
下载PDF
中国野生朝鲜越桔枝条蜡质组分及微观结构分析
3
作者 徐国辉 张明军 +3 位作者 王贺新 娄鑫 闫东玲 刘国玲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454-5462,共9页
为明确中国野生朝鲜越桔枝条蜡质特征,本研究以朝鲜越桔(Vaccinium koreanum Nakai)为试验材料,‘蓝丰’栽培品种(Vaccinium corymbosum)为对照。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蜡质晶体微观结构,并利用气质... 为明确中国野生朝鲜越桔枝条蜡质特征,本研究以朝鲜越桔(Vaccinium koreanum Nakai)为试验材料,‘蓝丰’栽培品种(Vaccinium corymbosum)为对照。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蜡质晶体微观结构,并利用气质联用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测定两种材料蜡质组分和不同组分比例。SEM结果显示,朝鲜越桔有明显的蜡质层,晶体具倒伏片状和颗粒状不定型结构,分布不规则;‘蓝丰’则有极少量的倒伏片状蜡质晶体,且分布零散。GC-MS检测结果显示,朝鲜越桔含10种已知和少量未知成分,其蜡质组分为烃类、醇类、酰胺类、醛类、酚类、萜类、醚类、酯类、胺类、苯类、未知,所占比例分别为30%、23%、6%、2%、2%、9%、1%、2%、2%、6%、17%,碳原子共32种,分布在C8~C38之间;而对照材料‘蓝丰’只含有5种蜡质组分,具体为烃类、苯类、酯类、醇类和萜类,所占比例分别为73%、9%、9%、6%、3%,其中除烃类、苯类、酯类、醇类和萜类化合物为朝鲜越桔和‘蓝丰’共有外,酰胺类、醛类、酚类、醚类和胺类等化合物均为朝鲜越桔所特有,碳原子仅包括18种,分布在C9~C31之间。本研究表明中国野生朝鲜越桔枝条角质层具有明显的蜡质特征,这为该物种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于开发适宜北方区域抗寒、抗抽条且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新品种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越桔(Vaccinium koreanum Nakai) 蜡质晶体 蜡质组分 扫描电镜 GC-MS
原文传递
糜子叶片表皮蜡质的组分及晶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芮 刘晓宇 +7 位作者 刘乐 隗正阳 贾亚涛 关露露 吴洪启 李春莲 汪勇 王中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2,共6页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植物表皮蜡质能够保护植物免受外来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侵害。本研究选取榆黍1号、雁黍7号、陇糜8号、晋黍9号和宁糜10号5个糜子品种材料,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糜子叶片的表皮蜡质成分...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植物表皮蜡质能够保护植物免受外来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侵害。本研究选取榆黍1号、雁黍7号、陇糜8号、晋黍9号和宁糜10号5个糜子品种材料,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糜子叶片的表皮蜡质成分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糜子叶片表皮蜡质的组成,并对不同品种糜子蜡质晶体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糜子品种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不同,高蜡品种榆黍1号蜡质总含量是低蜡品种宁糜10号的1.4倍。不同糜子品种蜡质组成成分相同,均以碳链长度分布范围为C22-C35的烷烃、初级醇、萜类物质等20种化合物为主。初级醇是糜子叶片表皮蜡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占蜡质总含量的67.46%;其中C32醇含量最高,占初级醇含量的82.73%。糜子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蜡质组成比较相似,均含有初级醇、烷烃及萜类物质;且蜡质总量随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叶片表皮蜡质晶体结构为片状和少量球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叶表皮 蜡质组分 晶体结构 初级醇
下载PDF
宁夏枸杞果皮蜡质积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米娟娟 赵娟红 +5 位作者 李治刚 包晗 黄婷 秦垦 杨涓 郑国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4,共13页
【目的】分析不同采摘时期枸杞果皮蜡质含量与成分差异,探究不同采摘时期气象因子与枸杞果皮蜡质积累的关系,为不同采摘时期适宜制干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杞1号’和‘宁杞5号’3个采摘时期(老眼枝时期、七寸枝时期和... 【目的】分析不同采摘时期枸杞果皮蜡质含量与成分差异,探究不同采摘时期气象因子与枸杞果皮蜡质积累的关系,为不同采摘时期适宜制干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杞1号’和‘宁杞5号’3个采摘时期(老眼枝时期、七寸枝时期和秋果时期)的果实为材料,应用GC-MS技术对果皮蜡质含量、组分进行测定与分析,利用JL-18空气温、湿、光照记录仪监测不同采摘时期的气象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果皮蜡质含量及其组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2个枸杞品种在3个采摘期的青果期、转色期和红果期果实蜡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红果期果实蜡质含量显著高于青果期和转色期,而青果期和转色期果实蜡质含量差异不显著。2)‘宁杞1号’的蜡质成分主要为二十六烷、二十八烷、1-碘代二十八烷、1-碘代三十烷、二十二醇和β-香树精,‘宁杞5号’的蜡质成分主要为二十六烷、二十七烷、1-碘代二十八烷、1-碘代三十烷、二十二醇和2-己基-1-癸醇。3)老眼枝时期,‘宁杞1号’和‘宁杞5号’果皮蜡质含量与光照强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P<0.05)和-0.838(P<0.01)。‘宁杞1号’酯类与日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12(P<0.05),‘宁杞5号’酸类和酯类与日均湿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P<0.05)和0.739(P<0.05)。‘宁杞1号’和‘宁杞5号’酮类与夜均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光照强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P<0.01)和-0.649(P<0.05);烷烃类与日均湿度和夜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P<0.01)和0.637(P<0.05);碘代烷烃类与夜均湿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0(P<0.01)。七寸枝时期,‘宁杞1号’烷烃类与夜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9(P<0.05);碘代烷烃类与日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24(P<0.05);酸类与日均湿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0(P<0.05)。‘宁杞5号’蜡质含量与夜均湿度和光照强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P<0.01)和0.748(P<0.01);酮类和碘代烷烃类与日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1)和-0.749(P<0.05)。秋果时期,‘宁杞1号’烷烃类和碘代烷烃类与夜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1)和0.767(P<0.05)。【结论】不同采摘时期的气象因子对宁夏枸杞果皮蜡质含量与成分产生不同影响,温度与碘代烷烃类、酮类和烷烃类积累有关,湿度与酯类、酸类和烷烃类积累有关,光照强度与酯类、醇类积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枸杞 不同采摘时期 蜡质积累 蜡质组分 气象因子
下载PDF
黄果梨果实表面蜡质结构观察与组分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庞程 熊辉岩 段瑞君 《青海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9-43,100,共6页
为了解黄果梨(Pyrus xerophila)果实表皮蜡质特征,本实验以青海省黄南地区黄果梨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和GC-MS分析等方法,对黄果梨果实发育过程的生长曲线、果实表面蜡质结构及成熟果实的表面蜡质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 为了解黄果梨(Pyrus xerophila)果实表皮蜡质特征,本实验以青海省黄南地区黄果梨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和GC-MS分析等方法,对黄果梨果实发育过程的生长曲线、果实表面蜡质结构及成熟果实的表面蜡质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果梨果实从开花后7周开始至成熟期间,单果质量和最大直径前期增加较慢,后期增加幅度较大;(2)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果实表面蜡质呈现层状结构,并伴随裂纹,裂纹表层周围有少量的颗粒状物质,层状结构边缘具有明显的凸起结构。随着表面蜡质厚度的不断积累,表面蜡质片层起层现象越明显,出现裂缝愈大的现象;(3)GC-MS分析结果显示:成熟果实表面蜡质组分主要包括酯类、烷烃、醇类和其他少量未知物等4个馏分。对黄果梨果皮蜡质结构和组分的研究,为黄果梨果实采摘后生理特性、贮藏特性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梨 果实 蜡质结构 蜡质组分
下载PDF
小麦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芸芸 李婷婷 +7 位作者 孙瑜琳 王艳婷 王美玲 汪勇 史雪 权力 李春莲 王中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3-968,共6页
为了解小麦叶片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成分,以具有白霜状表型的小麦品系310为材料,在抽穗期选取小麦倒二叶,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蜡质晶体结构,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蜡质组分,以峰面积为指标,定量计算各蜡质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为了解小麦叶片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成分,以具有白霜状表型的小麦品系310为材料,在抽穗期选取小麦倒二叶,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蜡质晶体结构,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蜡质组分,以峰面积为指标,定量计算各蜡质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小麦叶片上表皮的蜡质晶体呈现致密的片状结构,下表皮呈现管状结构。抽穗期叶片的蜡质总含量为9.204±0.650μg·cm-2。其中,脂肪醇含量最高,为3.690±0.485μg·cm-2,占蜡质总量的40.37%;烷烃次之,含量为3.040±0.678μg·cm-2,占蜡质总量的32.88%;醛、酸、二酮分别为0.524±0.032μg·cm-2、0.469±0.040μg·cm-2、0.951±0.064μg·cm-2,分别占蜡质总量的5.65%、5.18%和7.12%;未鉴定出的成分为0.815±0.140μg·cm-2,占蜡质总量的8.79%。在叶片表皮蜡质总化合物中,C28醇分布最多,占化合物总量的32.16%;其次为C29烷烃,占化合物总量的1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蜡质组分与含量 气相色谱-气质联用 电镜扫描
下载PDF
高湿度贮藏环境保持香梨表皮蜡质延缓衰老进程 被引量:11
8
作者 江英 王月 +2 位作者 毛惠娟 吕云皓 陈国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7-295,共9页
为了探讨相对湿度对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的影响及与耐贮性的关系,该文设置3个不同相对湿度(25℃,40%~45%、60%~65%和80%~85%),研究不同湿度贮藏下香梨表皮蜡质含量和化学组分的变化及与贮藏品质的相关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 为了探讨相对湿度对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的影响及与耐贮性的关系,该文设置3个不同相对湿度(25℃,40%~45%、60%~65%和80%~85%),研究不同湿度贮藏下香梨表皮蜡质含量和化学组分的变化及与贮藏品质的相关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湿度贮藏香梨表皮蜡质的化学组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测定好果率、失重率、表观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强度等贮藏品质参数,最后对蜡质含量、化学组分及贮藏参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相对湿度40%~45%)和处理组的蜡质均由烷烃、烯烃、脂肪酸、醇类、醛类、酯类和萜类组成,但所含具体物质种类和含量略有差异。不同湿度贮藏条件对蜡质含量和各化学组分均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湿度80%~85%贮藏可显著保持蜡质含量、烷烃和醛类物质,延缓脂肪酸和醇类物质增加(P<0.05)。蜡质化学组分及采后衰老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各蜡质组分中,酯类和萜类物质对贮藏品质影响最大,其次是烷烃和醇类物质,其中:酯类物质与失重率、硬度和好果率极显著相关(P<0.01);萜类物质与失重率和好果率极显著相关(P<0.01);烷烃物质与失重率极显著相关(P<0.01)。总体来看,在贮藏过程中,高湿度贮藏环境通过保持表皮蜡质含量和化学组分延缓香梨衰老进程,维持稳定的蜡质化学组成对采后香梨贮藏品质的保持具有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 品质控制 库尔勒香梨 相对湿度 蜡质组分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