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肌动蛋白对瘢痕疙瘩综合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羊逸飞 许辉 +1 位作者 龙卫国 李遇梅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究瘢痕疙瘩血管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与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的表达水平对瘢痕疙瘩综合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6... 目的:探究瘢痕疙瘩血管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与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的表达水平对瘢痕疙瘩综合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61例,共计69处瘢痕疙瘩,均接受手术切除与^(90)Sr同位素敷贴综合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标本血管内PECAM-1及SMA表达水平,电话及门诊随访6个月。结果:19处(27.5%)瘢痕疙瘩6个月内复发,11处(15.9%)在^(90)Sr同位素敷贴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复发组PECAM-1与SMA的高表达率均高于未复发组(χ^(2)=7.496,P=0.006;χ^(2)=5.197,P=0.023);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PECAM-1及SM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关系(χ^(2)=0.172,P=0.935;χ^(2)=1.110,P=0.484)。结论:瘢痕疙瘩血管内PECAM-1及SMA的表达水平与综合治疗预后呈负相关,二者可能是判断瘢痕疙瘩预后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肌动蛋白
下载PDF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肽素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丽 赵莉娜 +1 位作者 彭静 刘国成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515-1518,1526,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肽素(CPT)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子痫前期孕妇100例(试验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轻度子痫前期孕妇55例(轻度组)和重度子痫前期孕妇45例(...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肽素(CPT)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子痫前期孕妇100例(试验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轻度子痫前期孕妇55例(轻度组)和重度子痫前期孕妇45例(重度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IL-17、CPT和PE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17、CPT和PECAM-1水平对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IL-17、CP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E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IL-17、CPT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ECAM-1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7升高的OR值为1.265(95%CI:0.981~1.556,P<0.001),CPT升高的OR值为2.330(95%CI:1.924~2.703,P<0.001),PECAM-1降低的OR值为2.071(95%CI:1.613~2.498,P<0.001);IL-17升高、CPT升高和PECAM-1降低均与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相关,是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检测IL-17以55.61 pg/ml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83.00%,特异度为53.75%,准确度为70.00%;检测CPT以0.61 ng/ml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84.00%,特异度为65.00%,准确度为75.56%;检测PECAM-1以110.61 ng/L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74.00%,特异度为61.25%,准确度为68.33%;IL-17+CPT+PECAM-1联合检测以54.35 pg/ml+0.52 ng/ml+112.48 ng/L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93.00%,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90.56%;IL-17+CPT+PECAM-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明显高于IL-17、CPT及PECAM-1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7、CPT和PECAM-1水平与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是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孕妇子痫前期的血清标志物,且IL-17+CPT+PECAM-1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孕妇子痫前期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诊断 细胞介素17 和肽素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相关性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在肺癌中表达及与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缪小辉 夏锡仪 +2 位作者 吕镗烽 宋勇 庄志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11-24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建立稳转PECAM1的A549细胞,加入抗PECAM1抗体抑制后,观察A549细胞生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5例NSCLC及10例肺良性病变的组织切片中PECAM...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建立稳转PECAM1的A549细胞,加入抗PECAM1抗体抑制后,观察A549细胞生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5例NSCLC及10例肺良性病变的组织切片中PECAM1蛋白水平,分析PECAM1与患者肺癌的转移及愈后关系。结果加入抗PECAM1抗体,A549扩增抑制明显。NSCLC组织中,PECAM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χ2=8.980,P=0.003)。PECAM1表达与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23)。PECAM1表达与患者无疾病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存在一定相关性(P=0.002,0.016)。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ECAM1是患者肺癌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肺癌 转移 预后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9
4
作者 黄利强 程道宾 +3 位作者 叶子明 胡瑞婷 周梦晓 秦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6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心房颤动情况,并检测其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联合指标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吸烟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及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OR=2.453,95%CI(2.322,2.591)〕、PECAM-1/CD31〔OR=1.372,95%CI(1.166,1.614)〕和Lp-PLA2〔OR=1.827,95%CI(1.565,2.13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ECAM-1/CD31(r=0.090,P=0.031)、Lp-PLA2(r=0.090,P=0.005)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ECAM-1/CD31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224,0.405)〕,最佳诊断点为11.050 mg/L,灵敏度为77.60%,特异度为60.30%;Lp-PLA2的AUC为0.724〔95%C(I 0.189,0.364)〕,最佳诊断点为176.585 mg/L,其灵敏度为98.70%,特异度为47.60%;而两者联合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75〔95%CI(0.112,0.254)〕,最佳诊断点为125.28 mg/L,其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3.20%。结论PECAM-1/CD31和Lp-PLA2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定量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昊文 沈宓 +4 位作者 李子瑞 张文丽 王宇新 高培毅 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区分易损及稳定斑块,依次纳入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患者PECAM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67624、rs2820315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70例,其中189例具有易损斑块,81例具有稳定斑块。对两组患者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T是易损性斑块风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为87. 3%(330/378)、79. 6%(129/162; OR=1. 759,95%CI:1. 080~2. 864,P=0. 022)。对LMOD1基因SNP位点rs2820315的分析显示,等位基因C是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中为87. 6%(331/378)、80. 9%(131/162; OR=1. 667,95%CI:1. 014~2. 738,P=0. 04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69,95%CI:1. 022~1. 118,P=0. 004)、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T/T基因型(OR=2. 202,95%CI:1. 035~4. 688,P=0. 041)和LMOD1基因rs2820315位点C/C基因型(OR=2. 199,95%CI:1. 005~4. 809,P=0. 048)是形成易损性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 PECA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67624、LMO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20315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蛋白1 易损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P-选择素、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侯殿龙 马英文 朱海英 《医学综述》 2008年第4期501-503,共3页
P-选择素(CD62P,颗粒膜蛋白140)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P-选择素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血小板源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P-选择素(CD62P,颗粒膜蛋白140)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P-选择素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血小板源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选择素、血小板源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 P-选择素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3和CD44在体外淋巴管新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文彩 谭玉珍 王海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内皮黏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1(PE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 3(ICAM 3)和CD4 4对淋巴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 用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PECAM 1、ICAM 3和CD4 4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 目的 探讨内皮黏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1(PE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 3(ICAM 3)和CD4 4对淋巴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 用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PECAM 1、ICAM 3和CD4 4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用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或脂多糖 (LPS)刺激后 ,再阻断PECAM 1、ICAM 3和CD4 4 ,作细胞计数和计算迁移率。制备三维凝胶淋巴管形成模型 ,观察管状结构的形成 ,测量其长度和面积 ,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特征。 结果 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 1、ICAM 3和CD4 4。在对照组以及TNF α和LPS刺激组 ,分别阻断PECAM 1、ICAM 3和CD4 4后 ,内皮细胞的迁移率降低 ,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减少。阻断PECAM 1或CD4 4后 ,细胞的增殖数目降低 ,但阻断ICAM 3后细胞的增殖数目无明显变化。在半薄和超薄切片上 ,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成的管状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特征。 结论 体外培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 1、ICAM 3和CD4 4 ,这些黏附分子参与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等淋巴管新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 淋巴管新生 淋巴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心钠素、脑利钠肽、C型利钠肽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在老年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何玉芳 程琦 +2 位作者 何鑫 刘瑛 房勤茂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8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心钠素(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血管病变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 目的探讨心钠素(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血管病变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T2DM 116例,根据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将其中未合并血管病变的73例作为单纯T2DM组,合并血管病变的43例作为T2DM血管病变组,另选取该院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3组血浆ANP、BNP、CNP、PECAM-1水平,分析T2DM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CNP水平与PECAM-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3组血浆ANP、BNP、CNP及PECAM-1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和PE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纯T2DM组,血浆C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T2DM组血浆CNP和PE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水平与PE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浆CNP水平与PECAM-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浆ANP、BNP、CNP及PECAM-1水平在老年T2DM血管病变患者中可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诊断老年T2DM患者血管病变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老年人 血浆 心钠素 利钠肽 利钠肽 C型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并发谵妄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及意义
9
作者 洪巧 李芬 李云婷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6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并发谵妄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其对患者并发谵妄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入住ICU的13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48例和非谵妄组89例。采集患者静脉血... 目的观察并发谵妄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其对患者并发谵妄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入住ICU的13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48例和非谵妄组89例。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ECAM-1水平;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PECAM-1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及血清CRP、TNF-α、IL-6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ECAM-1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谵妄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PECAM-1对脓毒性休克并发谵妄的预测效能。结果谵妄组血清PECAM-1水平高于非谵妄组(P<0.01)。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PECAM-1水平与SOFA评分以及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74、0.241、0.245、0.329,P均<0.05)。血清PECAM-1水平是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谵妄的影响因素(OR=1.435,95%CI为1.178~1.749)。PECAM-1预测脓毒性休克并发谵妄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为0.747~0.881),当PECAM-1截断值为14.06μg/L时,约登指数最大,其预测脓毒性休克并发谵妄的敏感度为82.50%、特异度为72.13%。结论脓毒性休克并发谵妄患者血清PECAM-1水平显著升高,监测血清PECAM-1水平可能有助于脓毒性休克并发谵妄的早期诊断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脓毒性休克 谵妄
下载PDF
外周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葡萄糖调节蛋白78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10
作者 郭陶陶 常佳 申方方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3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邯郸市第二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165...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邯郸市第二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165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1年支架内狭窄程度分为ISR组37例和非ISR组128例。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术后1个月外周血PECAM-1和GRP78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外周血PECAM-1和GRP78水平与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I术后发生ISR的因素。结果ISR组与非ISR组患者支架数量、支架长度、支架直径、hs-CRP水平、糖尿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3.334、3.575、4.612、14.445、7.885,P<0.01);ISR组患者外周血PECAM-1和GRP78表达水平均较非ISR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64、19.422,P<0.01);外周血PECAM-1和GRP78表达水平与ISR患者狭窄支数、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r=0.453、0.501、0.412、0.484,P<0.01);PECAM-1、GRP78、hs-CRP、糖尿病史、支架直径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OR=1.374、1.381、1.369、1.342、0.894,P<0.05)。结论外周血PECAM-1和GRP78水平在PCI术后发生ISR的冠心病患者中升高,两者均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内再狭窄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下载PDF
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5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浩 王军 +3 位作者 严雪琴 张杰 顾永兴 张晓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76-581,587,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0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8...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0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8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CXCR5和PECAM-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XCR5和PECAM-1对胃癌的诊断效能,以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定期随访胃癌患者5年,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CXCR5和PECAM-1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CXCR5和PECAM-1对胃癌死亡的预测效能,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比较CXCR5和PECAM-1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血清CXCR5和PE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2、21.235,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XCR5、PECAM-1和两者联合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874和0.912(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CXCR5和PECAM-1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低分化患者CXCR5和PECAM-1水平高于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患者CXCR5和PECAM-1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5 cm患者CXCR5和PECAM-1水平高于肿瘤最大径≤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胃癌患者5年后,生存率为53.9%(55/102),死亡组血清CXCR5和PECAM-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5、24.235,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XCR5、PECAM-1和两者联合诊断预测胃癌死亡的AUC分别为0.754、0.801和0.866(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CXCR5和PECAM-1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显示,CXCR5高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CXCR5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χ^(2)=6.416,P=0.011);PECAM-1高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PECAM-1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χ^(2)=16.052,P<0.001)。结论血清CXCR5和PECAM-1高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和临床预后,有望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CXCR5和PECAM-1高表达与胃癌多个病理特征(TNM分期、分化程度和肿瘤最大径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趋化因子受体5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胃癌 预后 病理特征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miR-126和线粒体成分及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12
作者 马艺萍 袁玉娟 +4 位作者 尼格热·阿力木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马清玉 帕丽达·玉山江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88-2896,共9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AMI患者50例(AMI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50例(SCAD组)、健康者50例(Control组),AMI患者和SCAD患者均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健康者均经过本院体检中心的评估。收集三组外周血标本及一般资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微粒的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EMP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EMPs中miR-126的表达,ELISA检测EMPs中线粒体活性氧(ROS)及内含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分离的微粒膜结构完整,直径在100~400 nm。与Control组相比,AMI组血浆EMPs中miR-126表达水平下降(P<0.001),ROS表达水平升高(P<0.001),V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19),I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01),E-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19),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26表达水平降低(OR=0.026,95%CI=0.003~0.210,P=0.001)是AMI的保护因素,ROS(OR=1.009,95%CI=1.005~1.013,P<0.001)、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OR=1.063,95%CI=1.022~1.105,P=0.002)是AM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miR-126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ROS诊断AMI的AUC为0.892,P-选择素诊断AMI的AUC为0.728,miR-126、ROS、P-选择素联合诊断AMI的AUC为0.950。结论EMPs中miR-126、ROS、P-选择素以及三者联合指标均对AMI有诊断价值,并且三者联合指标诊断价值最高,这表明其可能为AMI患者的潜在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 微粒 MIR-126 线粒体 黏附分子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miR-126与黏附分子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尼格热·阿力木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66-0169,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内皮细胞微粒是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的重要载体,携带表面抗原、蛋白质和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通讯中起关键作用。miR... 急性心肌梗死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内皮细胞微粒是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的重要载体,携带表面抗原、蛋白质和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通讯中起关键作用。miR-126是在内皮细胞中大量表达的miRNAs之一,是血管生成、血管修复、炎症激活和凋亡在内的几种内皮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激活的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VCAM-1、ICAM-1、P-选择素和E-选择素在内皮下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允许它们黏附和转运到组织中,并增加微血管通透性。本文中综述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内皮细胞微粒及其 miR-126介导组织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发现,并与明确内皮细胞微粒及其内含 miR-126 在调控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与病情进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微粒 MIR-126 黏附分子
原文传递
FAK抑制剂PF-562271减轻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14
作者 白钰婷 刚保才 +3 位作者 张梦洁 万子雨 刘国权 顾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9,共8页
目的探究FAK抑制剂对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造模组(LPS+Plt)和FAK抑制剂PF-562271组(LPS+Plt+PF-562271)。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K、pFAK和PECA... 目的探究FAK抑制剂对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造模组(LPS+Plt)和FAK抑制剂PF-562271组(LPS+Plt+PF-562271)。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活性氧(ROS)含量。细胞通透性和跨内皮细胞电阻实验,检测HUVEC屏障功能的变化。RT-qPCR检测炎性因子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的分泌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加入ROS抑制剂维生素C(Vit.C)后,PECAM-1的表达。结果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处理后,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增高,加入PF-562271后,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可促进ROS的释放,而加入PF-562271后,ROS释放减少(P<0.001)。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导致内皮细胞屏障受损,PF-562271可缓解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损伤(P<0.01)。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表达,PF-562271可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加入维生素C后,PECAM-1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FAK抑制剂PF-562271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和降低炎症反应,缓解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LI PF-562271 FAK PECAM-1 老化的血小板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NK细胞在补体调理途径中调控血小板黏附分子的作用及其对杀菌能力的影响
15
作者 苏德美 郭伟 +2 位作者 彭娟 吴品良 姚日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51-0054,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NK细胞在补体调理途径中调控血小板黏附分子的作用,并评估其对创口诊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及创口愈合率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70名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名。参照组采用传统诊疗方法,而实验组则... 本研究旨在探讨NK细胞在补体调理途径中调控血小板黏附分子的作用,并评估其对创口诊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及创口愈合率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70名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名。参照组采用传统诊疗方法,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NK细胞调控血小板黏附分子进行治疗。结果 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伤口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创面出血、肿胀、疼痛评分也明显低于参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体内胶原酶-1浓度较参照组显著升高,而炎症因子CRP、IL-6、TNF-β水平则较参照组降低。这些结果表明,NK细胞在调控血小板黏附分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创口诊疗效果,降低炎症水平,促进创口愈合。第5天、第7天、第10天的创口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结论 NK细胞在补体调理途径中调控血小板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诊疗效果,能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改善创面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创口愈合率。这为临床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并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补体调理途径 血小板黏附分子 创口愈合率 炎症因子水平
原文传递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水平与肝硬化心肌病的相关性
16
作者 马丽霞 韦新焕 +1 位作者 曹振环 张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6-1161,共6页
目的肝硬化性心肌病(CCM)是肝硬化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和电生理紊乱,与肝硬化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是否参与CCM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CCM患者血清endocan的表达量及其... 目的肝硬化性心肌病(CCM)是肝硬化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和电生理紊乱,与肝硬化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是否参与CCM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CCM患者血清endocan的表达量及其与CCM的关系,推测在CCM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入组2019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根据有无CCM,分为CCM组(n=19)和无CCM组(n=106)。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组血清endocan水平以及与肝功能、心脏功能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CCM预测模型。结果CCM组患者血清endocan的表达量为[(2.69±0.43)ng/mL]明显高于无CCM组[(2.23±0.52)ng/mL](t=2.247,P=0.034)。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endocan表达量[(2.41±0.37)ng/mL]显著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2.72±0.49)ng/mL](t=3.214,P=0.02)。CCM组患者血清endocan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r=0.509,P=0.026)、MELD-Na评分(r=0.484,P=0.036)呈正相关,与平均动脉压(r=−0.591,P=0.013)、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早峰值E波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波(E/A)比值(r=−0.515,P=0.042)呈负相关。血清endocan预测CC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95%CI:0.522~0.781),当截断值为2.61 ng/mL时,敏感度为67.1%,特异度为73.7%。结论血清endocan与CCM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参与了CCM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心肌疾病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下载PDF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疗效有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建新 薛海龙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27例,入院时... 目的:探究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27例,入院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ESM-1、Lp-PLA2水平,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4水平,入院后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早期有效组、无效组与恶化组,分析各血清指标与斑块稳定性、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指标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早期恶化组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早期无效组和有效组,且早期无效组高于早期有效组(P均<0.05);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和无斑块患者,且稳定斑块患者高于无斑块患者(P均<0.05);神经功能重度缺损患者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神经功能中度和轻度缺损患者,且中度患者高于轻度缺损患者(P均<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中面积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且中面积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均<0.05);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与疗效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可能成为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神经功能缺损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视黄醇结合蛋白4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下载PDF
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及P选择素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8
作者 徐建强 郭素芹 +1 位作者 宁夔 席红霞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415-1416,共2页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及P选择素(P-selectin)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2例孤独症儿童及15例健康儿童血清中PECAM-1及P-selectin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孤独症患儿评定量表...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及P选择素(P-selectin)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2例孤独症儿童及15例健康儿童血清中PECAM-1及P-selectin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孤独症患儿评定量表(ABC量表)对孤独症患儿进行评分.对PECAM-1水平及ABC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孤独症患儿的PECAM-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儿童,而P-selectin水平则低于健康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05,P均<0.05);PECAM-1水平与孤独症患儿ABC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67,P=0.017).结论 PECAM-1作为免疫系统代表性免疫因子可能参与孤独症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过程,且与孤独症患儿的ABC量表评分相关,提示孤独症与免疫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P选择素 孤独症
原文传递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水平 被引量:24
19
作者 侯凌波 李论 成忠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VEGFR-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192例为受试者,其中妊娠高血压66例、轻... 目的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VEGFR-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192例为受试者,其中妊娠高血压66例、轻度子痫前期68例、重度子痫前期58例,同期孕周相匹配的正常妊娠孕妇62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PECAM-1和sVEGFR-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PECAM-1在正常孕妇、妊娠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以及重度子痫前期间的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sVEGFR-1的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均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ECAM-1、sVEGFR-1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PECAM-1水平随着病情发展不断降低,而血清sVEGFR-1水平逐渐升高,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原文传递
D-二聚体、乳酸联合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对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子文 赵文静 晁亚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379-2383,共5页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乳酸(Lac)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sPECAM-1)在预测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脓毒症相关DIC患者300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乳酸(Lac)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sPECAM-1)在预测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脓毒症相关DIC患者300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和存活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D-D、乳酸、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28 d病死率为22%,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清D-D、Lac和s PECAM-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D-D、乳酸、sPECAM-1是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D-D、乳酸、sPECAM-1预测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的ROC下AUC分别为0.863(95%CI:0.768~0.958)、0.831(95%CI:0.734~0.928)、0.774(95%CI:0.653~0.896),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ROC下AUC是0.965(95%CI:0.928~1.000),敏感度是0.864,特异度是0.974,较各指标单独预测高。结论 较高的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与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密切相关,血清D-D、乳酸联合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二聚体 乳酸 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