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受体激动剂成功治疗1例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焦霞霞 赵文理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s)治疗1例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使用TPO-RAs的诊疗过程及转归,并初步总结TPO-RAs在治疗高... 目的探讨血小板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s)治疗1例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使用TPO-RAs的诊疗过程及转归,并初步总结TPO-RAs在治疗高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患者88岁,女性,因血小板计数减少及骨穿等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症状评分为8分。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好转。丙种球蛋白半衰期过后再次出现血小板骤降,采取输注血小板、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方式,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又下降。因胃肠道出血,未对患者使用激素治疗,最后口服海曲泊帕,血小板计数一直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无出血症状和不良反应。结论TPO-RAs可较快提升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改善出血症状,且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可作为治疗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超高龄 血小板受体激动剂
下载PDF
等张和等长运动对健康人血小板受体活性及血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古剑雄 李日行 +6 位作者 林长缨 曲建平 蔡康荣 杨标 梁海华 谢春锐 李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34-1635,共2页
目的探讨等张运动和等长运动对健康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性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分为中年组30例(男女各15例)和青年组30例(男女各15例),进行等张运动及等长运动各3个月,按50%运动强度的靶心率为目标值,运... 目的探讨等张运动和等长运动对健康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性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分为中年组30例(男女各15例)和青年组30例(男女各15例),进行等张运动及等长运动各3个月,按50%运动强度的靶心率为目标值,运动时间为30min/次,每周3次,连续3个月,测定运动训练前及运动训练后两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性及血黏度。结果等张运动3个月和等长运动3个月后,中年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性及全血黏度均较运动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血浆黏度变化不大(P>0.05),而青年组在等张运动3个月及等长运动3个月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性及血黏度变化不大(P>0.05)。结论长期规律的等张运动及等长运动可导致中年健康人血小板膜糖蛋的Ⅱb/Ⅲa受体活性及全血黏度降低,从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青年健康人则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张运动 等长运动 血小板受体 血黏度
下载PDF
维持性血透对慢性肾衰患者疗效及血小板受体PARS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红卫 陈珏材 王少清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926-929,共4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疗效及血小板受体PAR_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10例,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疗效及血小板受体PAR_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10例,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每周透析3次,每次4h。两组治疗疗程均1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PAR_1和PAR_4值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透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血小板PAR_S受体水平,减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透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小板受体PARS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受体密度及血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日行 罗军 +7 位作者 梁菊艳 陈晓 古剑雄 梁钊明 林桂花 吴伟全 方凌燕 张谷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200-2202,共3页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运动1组30例、运动2组30例、对照组30例。各组均予以心内科一般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运动1组30例、运动2组30例、对照组30例。各组均予以心内科一般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阿司匹林肠溶片、β受体阻滞剂等)。运动1组及运动2组各以不同的运动强度训练。运动1组(低强度有氧运动):慢跑(平板运动),40%运动强度,每周3次,30 min/次,持续时间3个月;运动2组(中强度有氧运动):慢跑(平板运动),60%运动强度,每周3次,30 min/次,持续时间3个月。测定运动训练前及运动训练后两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及全血黏度。结果运动3个月后,运动1组及运动2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及全血黏度均较运动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组间训练后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变化不大(P>0.05),全血黏度虽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运动1组及运动2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及全血黏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期规律的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使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密度及全血黏度降低,从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冠心病 血小板受体 血黏度
下载PDF
李达运用调肝扶脾和血法辅助血小板受体激动剂增效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蒋群 武彦琴 李达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3期167-169,187,共4页
针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李达分层辨析,认为血小板减少与出血性紫癜分别归属“虚劳”与“血证”范畴,与肝脾密切相关,乃肝郁脾虚,同时久病、难治状态又波及于肾,治法为调肝扶脾,兼以益肾祛瘀之法以和血,自拟“怡癜饮”加味施... 针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李达分层辨析,认为血小板减少与出血性紫癜分别归属“虚劳”与“血证”范畴,与肝脾密切相关,乃肝郁脾虚,同时久病、难治状态又波及于肾,治法为调肝扶脾,兼以益肾祛瘀之法以和血,自拟“怡癜饮”加味施治。以调肝扶脾和血法辨病为主,病证结合、随症加减,并辅以菌类和/或藤类药味,在辅助血小板受体激动剂增效,或稳定病情基础上逐渐减撤血小板受体激动剂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受体激动剂 血证 调肝扶脾和血法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血小板受体CD62P的表达及替格瑞洛的心脏保护作用
6
作者 郭沛雨 郭飞 +1 位作者 黄海 单亮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血小板受体CD62P表达情况以及替格瑞洛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32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脓毒症组(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低剂量...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血小板受体CD62P表达情况以及替格瑞洛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32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脓毒症组(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低剂量给药组(low dose,LD):给药剂量为10 mg/kg、高剂量给药组(high dose,HD):给药剂量为50 mg/kg,每组8只。假手术组大鼠仅进行开关腹并剥离盲肠处理,脓毒症组、低剂量给药组和高剂量给药组的大鼠采用CLP法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按照10 mg/kg及50 mg/kg用量进行替格瑞洛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及脓毒症组则按照1 mL/kg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分别于手术前12 h及手术后12 h两次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经腹主动脉取血并采集病理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血小板表面受体CD62P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6、TNF-α水平;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LDH水平;并检测转氨酶、肌酐、白细胞水平;对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通过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流式结果可见与sham组相比,CLP组的CD62P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两组给药组与CLP组相比CD62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HD组更为显著(P<0.01)。②ELISA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LP组的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HD组较CLP组显著降低(P<0.05),LD组IL-6水平下降不明显。CLP组的TNF-α水平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③CLP组和两组替格瑞洛干预组与sham组相比,CKMB和LDH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增加(P<0.01),给药组与CLP组相比CKMB、LDH均有明显下降(P<0.05),HD组下降更明显(P<0.01)。;④与sham组相比,CLP组大鼠血WBC,ALT,CR值升高明显,而使用替格瑞洛进行干预后,大鼠的WBC、ALT、CR值下降明显(P<0.05),且差异与剂量明显相关。⑤病理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形态正常,CLP组心肌细胞损伤最重,LD组及HD组心肌细胞损伤较CLP组明显减轻。⑥Tunel染色显示与Sham组可见的少量阳性细胞比较,CLP组可见大量被染色的阳性细胞,LD组和HD组心肌细胞凋亡与CLP组相比明显减少。结论脓毒症激活血小板,刺激CD62P的过度表达,进而诱导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引起心肌细胞的凋亡和损伤,导致脓毒性心肌损伤;替格瑞洛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后CD62P表达的减少有关,且CD62P的表达与替格瑞洛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CD62P P选择素 替格瑞洛 心肌损伤 血小板 血小板受体 脓毒性心肌病
原文传递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研发进展及安全性特征
7
作者 刘明霞 韩风生 +1 位作者 刘延珍 孙运贝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84-188,193,共6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传统的ITP治疗策略可通过减轻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发挥治疗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剂或脾切除术等。但许多患者对这...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传统的ITP治疗策略可通过减轻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发挥治疗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剂或脾切除术等。但许多患者对这些疗法响应性差,且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和禁忌证也限制了其使用。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成为ITP治疗新的选择。本文着重讨论TPO-RA的研发进展及安全性特征,旨在为TPO-RA的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安全性特征 研发进展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AIS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刘茹慧 梁志刚 +1 位作者 徐璐瑶 詹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107-110,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AIS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AIS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可增加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强效抗血栓作用。目前,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三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已被批准用于临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单独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或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预防AIS进展、抑制支架血栓形成、改善功能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均展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等并发症,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靶向血小板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周玥珂 钱程 +3 位作者 唐彧 韦忠红 陆茵 王爱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血小板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参与者;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也与癌症有关。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可以通过血小板和癌细胞之间的各种串扰来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血小板在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包括肿瘤... 血小板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参与者;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也与癌症有关。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可以通过血小板和癌细胞之间的各种串扰来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血小板在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包括肿瘤生长、肿瘤细胞外渗和转移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癌症患者的血小板增多与患者不良生存率相关。由于大量的微粒和外泌体,血小板还能够很好地协调局部和远处的肿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以血小板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应用前景。以下将对靶向血小板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受体 肿瘤 血小板肿瘤细胞相互作用 抗肿瘤药 肿瘤发生和转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性
10
作者 闫晓辉 赵娟茹 梁衍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接受IHD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接受IHD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2组受试者PEAR1基因多态性。另外,观察组患者进行影像学、血清学、病原学等检查,根据是否发生血管通路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PEAR1基因多态性与IHD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PEAR1基因位点均有G和A 2个等位基因,检出3种基因型,包括野生型(GG)、突变杂合型(GA)、突变纯合型(AA)。观察组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G等位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基因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性别比例、体温、体质量指数、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GA和AA基因型频率及高血脂史、抽烟史、饮酒史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组患者年龄、透析时间≥3 a占比、透析频率1周≥3次占比、PEAR1 GG基因型频率、PEAR1 G等位基因频率、肌钙蛋白T水平、白细胞水平、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降钙素原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血压史占比、糖尿病史占比均低于感染组,PEAR1 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年龄大及高透析频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PEAR1 G等位基因是影响I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HD患者存在PEAR1基因型表达异常,其中PEAR1基因型为GG的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风险更高,可将其作为早期预测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有效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 基因多态性 间歇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感染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裴哲 孟元普 周博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7期482-487,F0003,共7页
目的分析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B(PDGFR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归档资料齐全完整的52例胃癌组织石蜡... 目的分析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B(PDGFR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归档资料齐全完整的52例胃癌组织石蜡标本和距离癌组织边缘5cm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ERCC1、VEGFR3、PDGFRB表达,分析ERCC1、VEGFR3、PDGFRB在胃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三者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ERCC1、VEGFR3、PDGFRB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VEGFR3、PDGFRB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长径无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相关,Ⅲ期、Ⅳ期、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1/2肌层浸润、肠型胃癌患者ERCC1、VEGFR3、PDGFRB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VEGFR3、PDGFRB之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RCC1与VEGFR3之间正相关(r=0.572,P=0.001);ERCC1与PDGFRB之间正相关(r=0.617,P=0.001);VEGFR3与PDGFRB之间正相关(r=0.569,P=0.001)。ROC曲线显示,与ERCC1、VEGFR3、PDGFRB单项诊断相比,三项联合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ERCC1、VEGFR3、PDGFR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随着淋巴结的转移,ERCC1、VEGFR3、PDGFRB表达升高,参与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受体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 DNA修复
下载PDF
脑脊液可溶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浓度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12
作者 刘胜 廖建明 +4 位作者 田其 秦显尧 王建丰 何沛邦 李明昌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可溶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sPDGFRβ)浓度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55例aSAH病人发病72小时内的脑脊液标本和20例因其他神经疾病需行脑脊液检查的对照组脑脊液标本,采... 目的探讨脑脊液可溶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sPDGFRβ)浓度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55例aSAH病人发病72小时内的脑脊液标本和20例因其他神经疾病需行脑脊液检查的对照组脑脊液标本,采用ELISA检测脑脊液中sPDGFRβ的浓度。出院6个月后对aSAH病人进行随访,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或修订版认知功能电话问卷(TICS-m)评估认知功能。结果aSAH组脑脊液中sPDGFRβ浓度为(1.076±0.353)ng/ml,对照组为(0.574±0.057)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aSAH病人中,19例发生了认知功能损害,有认知障碍的病人早期脑脊液中的sPDGFRβ浓度[(1.387±0.280)ng/ml]高于无认知障碍者[(0.911±0.268)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sPDGFRβ≥1.347 ng/ml是aSAH病人出院6个月后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aSAH发生后,脑脊液sPDGFRβ浓度升高,且与病人发生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溶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 认知功能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若柠 郭展立 +1 位作者 王媛 孙建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38-444,共7页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 PEAR1)是2005年被发现的一种跨膜受体,主要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表达。PEAR1是血小板与血小板间相互接触的受体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皮细...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 PEAR1)是2005年被发现的一种跨膜受体,主要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表达。PEAR1是血小板与血小板间相互接触的受体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张力和血管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EAR1通过影响其增殖和相关新生血管的形成,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PEAR1逐渐被公认为是抗血栓药物的潜在靶点。本综述主要阐明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肿瘤相关血栓的药物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 血小板 内皮细胞 信号通路 肿瘤血栓药物
下载PDF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检测与血小板膜受体水平的相关性
14
作者 鲁作华 刘兴晖 +1 位作者 刘倩倩 吴菲菲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397-403,451,共8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与血小板膜受体P2Y1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明确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效用。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确诊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3例,并随访180d记录终点事件。...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与血小板膜受体P2Y1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明确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效用。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确诊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3例,并随访180d记录终点事件。以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为高反应组,≥10%为非高反应组;与以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0%为高反应组;≥30%为非高反应组进行基本参数和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对P2Y12抑制率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并对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种不同分组中,ADP(7)、P2Y12(7)、P2Y12抑制率、MA(7)、MA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Y12抑制率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存在中度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43,P<0.001。血小板抑制率小于30%是P2Y12抑制率小于6%、11.7%和17.4%的独立预测因子(OR=0.199,95%CI 0.050~0.784,P=0.021;OR=7.095,95%CI 2.809~17.923,P<0.001;OR=9.254,95%CI 2.843~30.114,P<0.001)。生存分析中发现以P2Y12抑制率小于中位数11.7%评估治疗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存在预测价值(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小于30%作为血小板高反应性定义标准能够较敏感地反映治疗后P2Y12水平的变化,临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可能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受体 缺血性脑卒中 氯吡格雷
下载PDF
血小板受体糖蛋白Ⅲa基因与心肌梗塞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林 于金德 +6 位作者 乐玮 陶蓉 尤蓓 何汝敏 蔡煦 朱鼎良 龚兰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受体糖蛋白(GPIIa)基因变异与心肌梗塞(MI)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40例MI患者和相应数量健康人作对照行GPIIa基因全部外显子筛查。同时,以RFLP和ASO技术检... 目的探讨血小板受体糖蛋白(GPIIa)基因变异与心肌梗塞(MI)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40例MI患者和相应数量健康人作对照行GPIIa基因全部外显子筛查。同时,以RFLP和ASO技术检测82例MI和68例健康人对照的GPIIa基因PlA多态性,并与50例美国健康白种人比较。结果发现GPIIa基因外显子5中存在核苷酸静止突变;150例中国人的GPIIaPIA多态基因型均为PlA1/PlA1,与美国白种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表明中国人群的血小板受体GPIIa基因与MI发病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小板受体 糖蛋白 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银杏二萜内酯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陈雪敏 黄燕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381-384,共4页
银杏二萜内酯是超强效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大量研究显示其主要成分可作用于脑梗死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减轻血脑屏障的损伤、降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促血管生成、促神经元及髓鞘的保护或... 银杏二萜内酯是超强效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大量研究显示其主要成分可作用于脑梗死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减轻血脑屏障的损伤、降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促血管生成、促神经元及髓鞘的保护或再生多种作用机制,在脑梗死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银杏二萜内酯治疗脑梗死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的探索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 银杏二萜内酯 脑梗死 血小板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曼玲 陆国平 戚文航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1年第1期22-26,共5页
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已有数年。本文就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其拮抗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作一综述。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治疗 血小板受体拮抗剂 心肌梗死
下载PDF
血小板受体作为抗血小板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舒雪梅 郭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3-17,共5页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用于血小板黏附,聚集等过程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体内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脑卒中,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预防支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靶...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用于血小板黏附,聚集等过程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体内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脑卒中,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预防支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靶点很多,本文主要对血小板上二磷酸腺苷受体,蛋白激酶受体,膜糖蛋白受体,血栓烷A2受体等受体及其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血小板的功能及血小板膜受体的类型血小板的黏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受体
原文传递
红花总黄色素体外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结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8
19
作者 金鸣 吴伟 +1 位作者 陈文梅 李金荣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 观察硅胶吸附法制得的红花总黄色素体外对氚标记血小板激活因子 (3HPAF)血小板受体结合的影响 ,试图证明该药为一新型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方法 以洗涤的家兔血小板 (WRP) ,血小板膜 (PM)及血小板膜蛋白 (PMP)为受... 目的 观察硅胶吸附法制得的红花总黄色素体外对氚标记血小板激活因子 (3HPAF)血小板受体结合的影响 ,试图证明该药为一新型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方法 以洗涤的家兔血小板 (WRP) ,血小板膜 (PM)及血小板膜蛋白 (PMP)为受体制剂 ,配体为3HPAF进行受体结合实验 ,观察红花总黄色素对3HPAF受体结合的抑制作用。结果  3种浓度3HPAF作为配体进行WRP受体结合实验 ,不同浓度的红花总黄色素抑制3HPAF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均可见明显的量效关系 ;3种浓度3HPAF作为配体进行PM受体结合实验 ,不同浓度的红花总黄色素抑制3HPAF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均可见明显的量效关系 ;两种浓度3HPAF作为配体进行PMP受体结合实验 ,不同浓度的红花总黄色素抑制3HPAF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均可见明显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总黄色素 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 体外抑制 硅胶吸附法
下载PDF
血小板受体信号在血栓炎症相关疾病中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清清 包宇实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1期1185-1188,共4页
血小板可通过多种血小板受体在免疫、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栓炎症相关疾病指血栓形成与炎症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脓毒症、肾病综合征等。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血管损伤时黏... 血小板可通过多种血小板受体在免疫、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栓炎症相关疾病指血栓形成与炎症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脓毒症、肾病综合征等。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血管损伤时黏附于血管壁,避免出血,维持正常血流。在血栓炎症相关疾病中,血小板受体信号激活导致血小板活化,并与炎症细胞结合形成聚集物,促进血栓形成。本文就血小板受体信号转导途径、血小板受体在血栓炎症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受体 血栓炎症相关疾病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