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比积和分布宽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华 贾咏梅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5期691-693,697,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前、后病患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比积(PCT)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肺癌根治术患者73例,根据肺癌TMN分为ⅠA患者为IA组(n=41),ⅠB患者设为IB组(n=32);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前、后病患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比积(PCT)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肺癌根治术患者73例,根据肺癌TMN分为ⅠA患者为IA组(n=41),ⅠB患者设为IB组(n=32);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设为对照组(n=50)。术后7 d后,研究者测定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比积(PCT)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随访5年,频率为0.5年1次,统计患者的生存期限并测量其KPS评分,取其生存期限内的KPS评分的平均值。结果肺癌患者的PLT、PCT以及PDW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ⅠA组和ⅠB组的PLT、PCT以及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细胞癌患者的PLT、PCT水平相对较高,大细胞癌患者的PDW水平相对较高(P<0.05)。ⅠA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例数少于ⅠB的患者,而手术中清除得到的淋巴结数目多于ⅠB病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根治术治疗肺癌能有效改变病患血小板指标,其中PLT、PCT以及PDW都有明显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根治术 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输注对患者PLT、MPV、PDW和PCT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陶雨琦 汪沁 +2 位作者 李宜文 余岚静子 唐宗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0-1824,共5页
目的:探讨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情况,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从医院医嘱管理系统中查阅与... 目的:探讨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情况,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从医院医嘱管理系统中查阅与输注单采血小板时间点最为接近的血常规结果,比较输注前后PLT、PCT、MPV、PDW变化情况,分析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患者身体质量指数分别与血小板输注后增长倍数和增长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输注前相比,输注后患者的PLT、PCT显著增高(均P<0.001),而MPV、PDW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前后PLT、PCT的差值与输注前PLT、PCT无相关性(r=0.002,r=0.001),而MPV、PDW的差值与输注前MPV、PDW成负相关(r=-0.462,r=-0.610)。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前后PLT增长率和PCT增长率成正相关(r=0.819);患者身体质量指数与血小板输注后增长倍数成正相关(r=0.721),而与增长值无相关性(r=0.374)。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可引起血小板参数发生变化,并呈现不同特征。血小板参数特征性变化及其相关性可作为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比积
原文传递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小板5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叶松道 苏士海 陶洪群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2-222,共1页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小儿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平均容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儿童肺炎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锁英 金胜利 +2 位作者 赵鹏程 顾兆坤 余文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5-145,154,共2页
为更好地评价血小板(PLT)功能及其应用价值,我们收集了本院儿科病房1998年9月~2000年3月住院的102例肺炎患儿,应用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探讨其在急性肺炎中的价值.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比积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 肺炎 儿童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宁 刘金波 祝峰 《武警医学》 CAS 2011年第8期667-668,672,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14、21d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量(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比积(platelet pressure accumulates,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14、21d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量(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比积(platelet pressure accumulates,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width,PDW)值,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与其关系。同时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PLT、PCT、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伤后1 d,PLT、PCT、MPV和PDW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3 d,PLT和PCT明显降低(P<0.01),而MPV和PDW明显升高(P<0.01)。与伤后1d相比,伤后3d时PLT和PCT明显降低(P<0.01),而MPV和PDW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7~21 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IT和PCT明显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P<0.01),而MPV和PDW则明显低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P<0.01)。结论密切观察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其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小板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平均体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琼 朱琦 +1 位作者 潘晓骅 胡钧培 《血栓与止血学》 2008年第6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L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AL和MD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二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而PDW下降,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比积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静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22-623,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观察组),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7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1例、急性白血病(AL)37例,对照组为102例体检健康者。检测观察组治疗...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观察组),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7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1例、急性白血病(AL)37例,对照组为102例体检健康者。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及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结果。结果 ITP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P<0.05);AA及AL组PLT、PCT、MPV均低于对照组(P<0.05),AA组PDW高于对照组(P<0.05);ITP、AA及AL组间PLT、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MPV、PDW高于AL和AA组(P<0.05)。与治疗后未缓解组比较,ITP、AA、AL缓解组PLT、PCT均增高(P<0.05),ITP组MPV、PDW下降(P<0.05),AA、AL组MPV升高(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检测作为判断病情转归的指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平均体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血小板4项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益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95-496,500,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5年4月诊治的124例肝炎患者,分为3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为甲组,重型肝炎早期患者42例为乙组,重型肝炎晚期患者37例为丙组。选取我院同时间段68例健...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5年4月诊治的124例肝炎患者,分为3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为甲组,重型肝炎早期患者42例为乙组,重型肝炎晚期患者37例为丙组。选取我院同时间段6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4组血小板4项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密度(PDW)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P)和层黏连蛋白(LN)。结果:甲、乙、丙组的血小板4项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2χ分别为13.626、20.917、31.794,P均〈0.05)。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PLT、PCT呈下降趋势,而MPV、PDW呈上升趋势。丙组HA、LN、PⅢP均明显高于甲组(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对慢性乙肝的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分布密度 预后
下载PDF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小板5项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松道 舒旷怡 陈晓晴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 免疫学发病机制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平均容 患儿 血细胞分析仪 婴幼儿时期 血小板比积 小儿哮喘
下载PDF
慢性肾衰透析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柳发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89-190,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透析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 通过全自动血球仪测定51例慢性肾衰透析患者和132例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 51例慢性肾衰透析患者PLT、MPV...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透析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 通过全自动血球仪测定51例慢性肾衰透析患者和132例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 51例慢性肾衰透析患者PLT、MPV、PCT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而PDW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检测分析对临床医生观察病情、防止出血、指导用药、选择透析膜和抗凝剂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 血液透析 血小板参数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比积
下载PDF
55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观察分析
11
作者 童红斌 王晟 胡青 《河南中医》 2014年第B11期323-323,共1页
目的通过对55 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PDW,MPV ,PCT 观察,对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评估,判断患者出凝血状态有重要意义.方法:抽取我院二年来55 例肝硬化患者及65 例健康组静脉血,用血液分析仪测定相关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 目的通过对55 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PDW,MPV ,PCT 观察,对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评估,判断患者出凝血状态有重要意义.方法:抽取我院二年来55 例肝硬化患者及65 例健康组静脉血,用血液分析仪测定相关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病人血小板数量,PDW,MPV,PCT 均减少.结论:测定PLT,PDW,PCT,MPV,对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评估,判断患者出凝血状态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PLT) 肝硬化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平均血小板 (MPV) 血小板比积容量(PCT)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张睿 解丽丽 +1 位作者 姚红艳 初桂红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8年第23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 临床应用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液细胞分析仪法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比积 FDA认证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世巧 冯文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9期2073-2074,2076,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取三类血小板减少患者102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9例,急性白血病(AL)26例,采用SysmexXS-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取三类血小板减少患者102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9例,急性白血病(AL)26例,采用SysmexXS-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健康对照及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初诊时ITP的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A、AL组患者的PLT、PCT、MPV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A组PDW高于对照组。AL、AA与ITP比较,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LCR明显低于ITP组(P<0.05)。治疗后缓解组ITP、AA、AL的PLT、PCT明显升高(P<0.05),ITP组MPV、PDW、P-LCR明显下降。AA、AL组MPV、P-LCR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平均体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比率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及其参数的含量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T-2000i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47例肝硬化患者PLT及其参数,并与82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肝硬化组的PLT、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及其参数的含量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T-2000i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47例肝硬化患者PLT及其参数,并与82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肝硬化组的PLT、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LT及其参数的检测对临床判断肝硬化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及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比积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园园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第2期68-70,共3页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现阶段我国肝硬化患者较多,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硬化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的发展,到后期会出现肝功能降低情况^([1])。并且肝硬化后期患者造血系统受损,常伴有消化道出血情况,是导致患者死...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现阶段我国肝硬化患者较多,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硬化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的发展,到后期会出现肝功能降低情况^([1])。并且肝硬化后期患者造血系统受损,常伴有消化道出血情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肝硬化患者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计数 消化道 血小板比积 肝硬化患者
下载PDF
超重肥胖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渊 宋成功 《甘肃医药》 2010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了解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体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体重指数与血小板分类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75例健康体检者在早晨、空腹、脱鞋帽外套的统一情况下,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末梢静脉血样,进行BC-3000细胞仪分析,... 目的:了解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体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体重指数与血小板分类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75例健康体检者在早晨、空腹、脱鞋帽外套的统一情况下,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末梢静脉血样,进行BC-3000细胞仪分析,并进行统计;结果:不同性别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血小板4项均数的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05);每组年龄段血小板4项的均数进行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与超重、肥胖、严重肥胖间血小板参数的均数比较,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体重指数与PDW之间呈正相关(r=0.102,P<0.01);结论:超重、肥胖者代谢早期微血管的变化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有显著相关性,重视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提示代谢综合征微血管病变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血小板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比积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丽 毛齐学 +2 位作者 谢娟 刘淑香 刘大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6期161-161,共1页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并存在异质性.但其主要机制包括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以及血小板分布异常;有效地鉴别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研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诊断学
下载PDF
西宁地区小儿血小板参数初探
18
作者 宋莉莉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2期104-105,共2页
本文对314例西宁地区小儿进行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血小板计数为(210.8±71.52)×109/L。血小板比积1.49±0.51ml/L,平均血小板容积为7.16±1.170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8.24±1.13X10GSD.四项参数在各... 本文对314例西宁地区小儿进行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血小板计数为(210.8±71.52)×109/L。血小板比积1.49±0.51ml/L,平均血小板容积为7.16±1.170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8.24±1.13X10GSD.四项参数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性极显著。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容积呈负相关关系;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分布宽度呈正相关;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比积问、血小板比积与血小板分布宽度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比积
下载PDF
骨髓涂片联合血小板参数在血液病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唐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0082-0084,共3页
探讨血液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联合检测方法的价值,主要分析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骨髓涂片检测,第二种是血小板参数检测。方法 纳入时间最早2020年1月,最晚2022年12月,纳入对象共计两种,第一种是血液病患者,共30例,设置组别名称为血液病组... 探讨血液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联合检测方法的价值,主要分析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骨髓涂片检测,第二种是血小板参数检测。方法 纳入时间最早2020年1月,最晚2022年12月,纳入对象共计两种,第一种是血液病患者,共30例,设置组别名称为血液病组;第二种是健康体检者,共30例,设置组别名称为健康体检者组。医护人员均与两组完成正常沟通交流,知晓检测内容,依从临床完成两项检测,第一项骨髓涂片,第二项血小板参数。结果 参与比较组别是血液病组、健康体检者组,第一类指标是血小板参数,共计四项,比较血小板比积时,前者<后者(P<0.05);比较血小板计数时,前者<后者(P<0.05);比较血小板平均体积时,前者>后者(P<0.05);比较血小板分布宽度时,前者>后者(P<0.05)。第二类指标是骨髓涂片检测结果,共计三项,比较血小板数量时,前者单个偶见、后者成堆分布(P<0.05);比较骨髓增生状态时,前者下降、后者活跃(P<0.05);比较巨核细胞数量时,前者0-1个、后者7-35个(P<0.05)。参与比较检测方式是血小板参数、骨髓涂片、血小板参数+骨髓涂片,比较阳性率时,血小板参数+骨髓涂片>骨髓涂片>血小板参数(P<0.05)。结论 临床高度怀疑血液病时,应实施联合检测,包括血小板参数、骨髓涂片两种,可辅助临床诊治疾病,指导临床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比积 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状态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姜源 董玉霞 +3 位作者 刘晓楠 李慧源 宋静静 孙晓红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12期1448-1450,14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及穿支动脉病变(PAD)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13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核磁共振、头颈部CTA、颈动脉超声、...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及穿支动脉病变(PAD)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13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核磁共振、头颈部CTA、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结果分为LAA组(113例)、PAD组(100例)。均进行血小板检测,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记录入出院时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PAD组比较,LAA组PLT和PCT明显减少(P均<0.05);PDW和MPV略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181,r=-0.329,P均<0.01),PLT与PCT呈正相关(r=0.926,P<0.01)。入院时LAA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P<0.01);出院时LAA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PLT、MPV、PDW、PCT均无相关性(r=0.000,r=0.128,r=0.118,r=0.042,P均>0.05),出院时NIHSS评分与MPV、PDW呈正相关(r=0.160,r=0.146,P均<0.05),与PLT、PCT无相关性(r=-0.005,r=0.042,P均>0.05)。结论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CISS分型LAA及PAD关系密切,对疾病的疗效、预防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比积 卒中量表评分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