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刘文江 王兵 +3 位作者 牛晓阳 李越 高士钦 丁亚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8-112,116,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12个月PTS发生率均低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DT治疗相比,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CDT治疗急性髂股DVT的临床疗效更好,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更高,尿激酶使用量更少,患肢肿胀减退更好,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PT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基于“肺朝百脉”理论探讨新冠病毒感染转阴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思路
2
作者 王唱 曹建春 +7 位作者 牛少辉 程亚清 常金霞 宓宝来 杨俏丽 方毅娜 卜雯钰 崔艺箫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病,可引起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亦可导致肺栓塞,甚者危及生命。有关数据显示,新冠病者感染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升高,可见肺部受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病,可引起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亦可导致肺栓塞,甚者危及生命。有关数据显示,新冠病者感染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升高,可见肺部受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影响。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长期的实践性及有效性,本文基于“肺朝百脉”理论论述新冠病毒感染转阴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归纳其从肺论治的中医治疗原则,探讨新的辨证思路,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朝百脉 新冠病毒感染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吲哚布芬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3
作者 郑宇静 赵紫楠 +4 位作者 张天齐 李文英 赵飞 张亚同 金鹏飞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3期317-321,326,共6页
目的:评价吲哚布芬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纳入吲哚布芬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评价吲哚布芬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纳入吲哚布芬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为吲哚布芬单药或联合其他常规用药治疗;对照措施为其他阳性对照药单药或联合其他常规用药治疗),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5月。2名评价者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RCT研究,共2164例患者,其中吲哚布芬组1117例,对照组1047例。有效性结局显示,吲哚布芬在心房颤动(AF)血栓预防、骨科大手术后血栓预防和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栓预防方面有足够的循证证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均不劣于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血药;在AF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和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血栓预防方面,吲哚布芬也具有一定的证据,但尚不足以进行定量分析。安全性结果显示,吲哚布芬在预防AF血栓形成中造成出血(RR=0.18,95%CI=0.09~0.38,P<0.00001)和轻微出血(RR=0.17,95%CI=0.05~0.52,P=0.002)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吲哚布芬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其临床有效性不劣于传统治疗方案,在安全性方面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布芬 静脉血栓形成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血栓形成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吕丽琼 郭米霞 张诗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1025,共3页
对血栓形成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综合分析比较各预测模型的特点,以期为我国临床医护人员精准选择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血栓形成综合征 预测模型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血液透析通路相关左无名静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治1例
5
作者 郑国富 王哲 +2 位作者 赵霞 朱嵬 傅麒宁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53-255,共3页
血液透析是常用肾脏替代疗法,透析寿命与透析质量呈正比,而透析质量又取决于血透通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1]。了解血透通路各种并发症才能更好地延长尿毒症患者的透析寿命。中心静脉狭窄或阻塞(包括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狭... 血液透析是常用肾脏替代疗法,透析寿命与透析质量呈正比,而透析质量又取决于血透通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1]。了解血透通路各种并发症才能更好地延长尿毒症患者的透析寿命。中心静脉狭窄或阻塞(包括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是血透通路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同侧上肢肿胀疼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无名静脉狭窄 血栓形成
下载PDF
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患儿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6
作者 徐磊 齐金莲 +1 位作者 邱永升 贾英萍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目的构建和验证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患儿静脉血栓形成(VT)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88例2022-12—2023-05接受非隧道式CVC患儿的临床数据,按照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0例)和验证集(128例)。通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发现并整合... 目的构建和验证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患儿静脉血栓形成(VT)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88例2022-12—2023-05接受非隧道式CVC患儿的临床数据,按照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0例)和验证集(128例)。通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发现并整合CVC相关VT风险因素,开发一个有效的列线图工具,并进行内部验证。通过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列线图的校准能力和评估效能。结果经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到5个风险因素,包括月龄、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CVC部位和管腔数量(P<0.05)。将所有的风险因素整合到一个列线图中预测CVC相关VT的风险,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857(95%CI,0.809~0.897)和0.846(95%CI,0.772~0.904)。校准曲线显示实际概率和预测概率高度吻合,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良好(P>0.05)。结论基于临床特征风险因素开发的列线图,可作为评估儿童非隧道式CVC相关VT的可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形成 列线图
下载PDF
重视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管理
7
作者 诸葛宇征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2,共2页
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SVT)一般包含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脾静脉血栓(splenic vein thrombosis,SVT)、肠系膜上静脉血栓(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SMVT)和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 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SVT)一般包含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脾静脉血栓(splenic vein thrombosis,SVT)、肠系膜上静脉血栓(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SMVT)和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hepatic vein type,BCS-HV)[1]。临床上,根据是否合并肝硬化可将其分为肝硬化并发内脏静脉血栓(主要是门静脉血栓)和非肝硬化相关的内脏静脉血栓。为何要强调是否合并肝硬化,主要是因为两种不同背景下发生内脏静脉血栓的风险、血栓发生的机制、临床表现的特征、基础疾病、治疗策略和预后有很多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管理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新进展
8
作者 张明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为PVT的存在可导致肝门静脉灌注减少和实质萎缩,还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加重和肝功能恶化,发生失代偿事件和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影响预后[3]。这类患者发生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时,控制急性出血失败的风险较无PVT者增加3倍。在规律内镜治疗过程中,消除静脉曲张的时间也更长。本文就肝硬化并发PVT做一介绍,供相关专业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下载PDF
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构建
9
作者 李晶 刘艳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50-454,共5页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15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危险因素;用R软件绘制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Nomogram,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202例发生LEDVT51例,占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史(95%CI1.847~9.183,P=0.001)、血栓史(95%CI1.336~5.512,P=0.006)、妊娠高血压疾病(95%CI1.391~7.302,P=0.006)、妊娠期糖尿病(95%CI1.059~5.257,P=0.036)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763(95%CI0.693~0.83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11,P=0.315。结论: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受口服避孕药史、血栓史、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依此构建的Nomogram可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风险,为LEDVT的早期预警、及早预防、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产妇 剖宫产 住院期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影响
10
作者 曹守燕 李洪倩 +1 位作者 王姗姗 李靖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2月1日~2023年5月31日收治的94例危重症患者,按照1~94进行编号,将奇数47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偶数47例为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2月1日~2023年5月31日收治的94例危重症患者,按照1~94进行编号,将奇数47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偶数47例为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生活质量[采用疾病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护理前(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FACT-G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减轻失禁相关性皮炎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危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失禁相关性皮炎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徐叶亮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426-2433,共8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的实施细节仍有争议。本文对PTS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TS预防体系构建提供借鉴,降低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策略
下载PDF
抵当汤及其拆方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范国帅 张玥 +2 位作者 程志新 张玉冬 刘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190,共8页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DVT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采用Reyer...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DVT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采用Reyers法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术后第1、3、7天灌胃2 h后,腹腔麻醉开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下腔静脉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IF)、实时逆转录PCR(Realtime RT-PCR)检测大鼠下腔静脉中的HMGB1表达。结果:模型组下腔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并大量脱落,细胞肿胀明显,形成血栓,内膜形态不规则、管壁组织肿胀,胶原纤维增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内皮细胞不同程度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HMGB1荧光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其余用药组HMGB1荧光表达不同程度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第1、3、7天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抵当汤及其拆方通过降低DVT大鼠的HMGB1、IL-6、TNF-α表达,发挥对DVT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当汤 拆方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影响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道
13
作者 莫称龙 王思敏 +4 位作者 侯乐 彭烈标 王荣飞 施海姗 郑东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经历了血管内介入取栓这一关键性治疗步骤。本病例强调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在特定情况下介入性治疗的潜在价值。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这些并发症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毒症 抗凝治疗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4
作者 米良 王凯华 +2 位作者 梁宗英 张乐 杜建青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1年12月之前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的患者作...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1年12月之前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81),将2022年1月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的患者作为干预组(n=7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出院之前凝血功能指标及住院期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分型、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比例、术中出血量、使用呼吸机情况、间歇性气压治疗情况及使用足底静脉泵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13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干预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有49例患者发生了除下肢DVT之外的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之前化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肺癌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且不会对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造成明显的影响,亦不会增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手术 低分子肝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下载PDF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与免疫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孙绮悦 郭姗姗 +7 位作者 赵荣华 包蕾 耿子涵 李舒冉 徐英莉 张敬升 崔晓兰 孙静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246-252,共7页
目的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时免疫血栓形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从凝血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失调,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血小板障碍等方面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导致宿主免疫血栓的致病机制。结果高致病... 目的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时免疫血栓形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从凝血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失调,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血小板障碍等方面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导致宿主免疫血栓的致病机制。结果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失控的免疫血栓形成与细胞因子风暴、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补体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糖萼损伤等有关,是造成患者重症及死亡的关键原因。结论深入研究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引起免疫血栓的发病机制,开发并评估潜在的治疗干预措施,不仅可以减轻该病的急性和远期后果,对未来应对其他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性 冠状病毒感染 免疫血栓形成 过度炎症 内皮损伤 凝血系统激活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6
作者 梁梦晴 李志萍 孟箭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76-281,共6页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手术。根据LDVT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4)和未发生组(n=200)。统计两组患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入组患者围手术期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在是否患有高血压、术前是否抗凝治疗、D-二聚体(D-dimer)水平、术后卧床时间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有明显差异(P<0.05)。将多元Logistic回归获取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4(95%可信区间0.778~0.849),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判别和校准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在10%~75%的阈值概率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较高。结论基于高血压病史、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0.5 mg/L、术后卧床≥3 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76来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LDVT有良好的风险预测性,可用于提供个体化LDVT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减少LDVT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头颈部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中预防方案分析
17
作者 李双 宋秋英 +2 位作者 姚媛媛 张立维 陈晓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改良组(n=13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配合度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手术前后股静脉血流指标(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及术后LDVT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配合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室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0 min、术毕即刻,改良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组患者股静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改良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D-D、FIB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LDVT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人员于术中应用改良方案能够改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提高手术配合度,降低术中出血量,从而减轻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促进术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术后L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8
作者 金晓瑜 李京淑 +2 位作者 吴风如 刘露凝 范宇莹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方法 以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ogistic...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方法 以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ogistic)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构建模型。绘制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并用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和F1度量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270例MHD患者中,AVF血栓形成组105例(38.89%),非AVF血栓形成组165例(61.11%),最终纳入吸烟史(OR=2.992,95%CI:1.306~6.854,P=0.010)、高血压史(OR=12.376,95%CI:3.432~44.624,P<0.001)、糖尿病史(OR=7.477,95%CI:2.887~19.360,P<0.001)、高血脂史(OR=6.947,95%CI:2.733~17.659,P<0.001)、冠心病史(OR=12.894,95%CI:4.827~34.439,P<0.001)、穿刺点压迫时间(OR=1.132,95%CI:1.053~1.217,P=0.010)、三酰甘油(OR=1.322,95%CI:1.005~1.741,P=0.046)等7个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F预测模型的AUC为0.944,Logistic模型的AUC为0.895(Z=1.688,P=0.092)。结论 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冠心病史、穿刺点压迫时间和三酰甘油是MHD患者发生AVF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2种预测模型性能良好,可互相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知信行调查分析
19
作者 刘文莹 李学新 +2 位作者 吕红霞 刘凯丽 金玉霞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7期127-130,共4页
目的:调查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预防知信行情况,了解神经外科护士对LDVT知晓程度、态度及预防措施,找出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某2所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的160名护士... 目的:调查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预防知信行情况,了解神经外科护士对LDVT知晓程度、态度及预防措施,找出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某2所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的16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和LDVT知信行调查量表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我市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对LDVT预防知晓程度。结果:本组护士对LDVT预防知信行总分为(65.55±2.76)分;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工作时间是影响神经外科护士对LDVT预防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对LDVT预防知信行处于中等水平,对LDVT预防知晓程度较差。为了更好地提高神经外科护士预防疾病的意识,提升护士对LDVT的关注程度,可根据LDVT预防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帮助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LDVT的预防治疗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进一步提高护士对LDVT预防知信行的了解及预防程度,从而降低患者L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护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知信行 三甲医院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遗传危险因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0
作者 章文洁 苏玉 +5 位作者 卢山 陈玉莹 曹翔宇 刘蕾 杨丽 吴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究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 目的探究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的遗传危险因素。用于GWAS的基因组DNA从白细胞中提取。结果应用GWAS评估144个兴趣基因,包含2662个单核苷酸变异(SNV),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共发现10个基因与创伤后DVT发生显著相关:止血机制辅因子,包括THBD、F5、SERPIND1、ITGA2,维生素K依赖(VKD)羧化相关因子,包括GGCX、CALU,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包括CYP1A1、CYP3A4、CYP2C19、CYP2B6。结论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可能受止血机制辅因子、VKD羧化相关因子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 下肢骨折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