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评估
1
作者 周瑶 罗盛强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70-73,78,共5页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观察组实施创伤医师为指导的MDT救治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死亡率、入院时及入院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及诊疗时间。结果两组入院后24 h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心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6、24 h,观察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急诊通过时间、早期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医师为主导的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缩短治疗相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多学科协作模式 创伤医师 早期救治
下载PDF
机器学习预测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
作者 金旭婷 李佳媚 +6 位作者 李若寒 高雅 张静静 任佳佳 张小玲 王小闯 王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892-897,共6页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作为阳性样本,在未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脓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 h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为阴性对照样本。建立并训练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GBM)以及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进行建模及训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估,使用最优的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和前2 h对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阳性样本2 569例,阴性对照样本7 048例。XGBoost、LightGBM以及DNN模型预测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ROC-AUC值分别为0.78、0.77和0.61。XGBoost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前2 h进行预测的ROC-AUC值分别为0.76和0.75。结论 在ICU的脓毒症患者中,基于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脓毒症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重症监护病房(ICU) 极致梯度提升 轻量的梯度提升机 深度神经网络
下载PDF
损伤控制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3
作者 姚丽 潘哲浩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7期1337-1340,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损伤控制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收集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其中有35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另... 目的探讨分析损伤控制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收集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其中有35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另外35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损伤控制指导下的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1月和术后3月Majeed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措施效果较好,能够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术后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下载PDF
骨盆骨折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外固定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潘进社 张英泽 陈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715-1717,共3页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外固定治疗 机动车辆事故 高处坠落伤 骨折发生率 车辆撞伤 青少年患者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管重建术后 颈动脉狭窄 状态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粥样硬化斑块 治疗方式 死亡患者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诊治经验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桢榕 闫楷忠 +2 位作者 史建勇 袁利杰 李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3期140-141,共2页
目的总结我院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14例,实施院前急救、ICU、骨科、介入科的立体治疗策略。结果 1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DSA下栓塞止血,入院至DS... 目的总结我院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14例,实施院前急救、ICU、骨科、介入科的立体治疗策略。结果 1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DSA下栓塞止血,入院至DSA时间27min^45.2 h,DSA耗时50~130 min。9例患者于伤后6~20天行骨盆确定性内/外固定手术。抢救治疗成功11例,失败3例。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需要急诊科、ICU、骨科、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救治,成立专门的骨盆骨折救治小组,充分体现整体性和时效性,形成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 限制性液体复苏 DSA血管栓塞术 损伤控制 骨科
下载PDF
利用无创心功能监测选择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最佳呼气末正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静 刘洋 +1 位作者 徐杰 任新生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7-8,17,共3页
目的:研究利用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辅助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病人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机械通气后连接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持续监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P)、心脏指... 目的:研究利用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辅助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病人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机械通气后连接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持续监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P)、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TFC)、气道峰压(PIP)。当PEEP=0时记录上述指标,并定为初始值。计算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的具体值。以3cmH2O为为间隔逐渐增加PEEP,同时连续监测无创心功能指标,密切注意CO。在CO为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均记录上述数值及检查值(若存在一个以上PEEP值的CO在同一范围内,取PEEP较大值)。结果:当CO降为初始值的81~85%时,氧合指数较前有显著提高(P<0.05),CI有所下降(P<0.05),但MAP及其他数值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机械通气患者,通过无创心功能监测相关指标,可帮助选择最佳P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PEEP 无刨 心功能监测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急诊救治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金辉 葛宇峰 +3 位作者 王振中 崔廷润 高峰 吴新宝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1年第5期318-320,共3页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3%,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偏高(25~48分),病死率高达8%~32%,尤其是其中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因存在难以纠正的急性失血和多发创伤,病死率往往更高[1]...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3%,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偏高(25~48分),病死率高达8%~32%,尤其是其中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因存在难以纠正的急性失血和多发创伤,病死率往往更高[1]。对于后一类患者,早期急诊救治意义重大但存在一定难度。在此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急诊救治措施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救治 骨盆骨折 急性失血 创伤严重度评分 高能量损伤 多发创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下载PDF
钝性伤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及如何处理
9
作者 赵小纲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18-118,共1页
解答:骨盆骨折是交通事故与高处坠落等高能量钝性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损伤之一,伤后24h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失血。随着损伤程度的增高,死亡率不断升高,可达18%~40%。钝性伤导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为低血压[≤90mmHg(1m... 解答:骨盆骨折是交通事故与高处坠落等高能量钝性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损伤之一,伤后24h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失血。随着损伤程度的增高,死亡率不断升高,可达18%~40%。钝性伤导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为低血压[≤90mmHg(1mmHg=0.133kPa)],并伴有需要大量输血(需要输注4~6U或以上浓缩红细胞)、显著的碱缺失(≤-6mmol/L)或两者兼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骨盆骨折 钝性伤 主要死亡原因 钝性损伤 浓缩红细胞 高处坠落 交通事故
下载PDF
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国栋 肖尧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5期79-82,共4页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策略予以救治,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16.13%(5/31)和并发症发生率25.81%(8/31)均低于对照组的35.29%(30/85)、47.06%(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可行且安全有效,能迅速、有效地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损伤控制策略
下载PDF
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Tile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金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8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历40例,术后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骨盆... 目的探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历40例,术后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骨盆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存活,骨盆稳定,未见进行性出血。利用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优30例,良9例,可1例。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好。结论骨盆前环急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置固定二期后路经皮锁定钢板分期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既能早期稳定血流动力学,稳定骨盆,又都是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减少术中反复透视的机会,二者互相结合短期内分期治疗骨盆骨折值得基层医院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 分期治疗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TileC型骨盆骨折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孙莹 孔来法 《浙江医学教育》 2021年第4期24-26,共3页
目的:分析对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7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7例患者的急救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观察患者入院6h内的液体复苏量、... 目的:分析对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7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7例患者的急救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观察患者入院6h内的液体复苏量、输血量,体温维持的情况,术前平均休克指数,入院到手术的平均时间,手术持续的平均时间,以及术后2h休克指数等情况。结果:本组死亡4例,其中3例24 h内死于出血性休克,1例死于MODS;63例患者经6~24个月随访,按Matta等的评定标准,优29例,良21例,可13例,优良率79.37%。结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并给予患者入院前、患者外固定支架治疗期间、患者外固定支架手术后等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早期救治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 急救护理
下载PDF
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焦云 邹燕子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2期1852-185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实施常规诊治方案的52例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9月~2020年...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实施常规诊治方案的52例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9月~2020年3月我院采用PCUM方案的48例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组初步诊断时间、确定诊断时间、启动其他诊断检查时间。结果观察组诊断急性呼吸困难病因(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实变、肺间质病变、急性肺栓塞、气胸)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梗阻性休克)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初步诊断时间、确定诊断时间、启动其他诊断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有较好的检出效果,可缩短初步诊断时间、确定诊断时间、启动其他诊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重症超声管理 急性呼吸困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下载PDF
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14
作者 常惠霞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5期44-45,共2页
目的分析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5例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均行经外固定架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对比患者手术前后ISS评分、统计骨折纠正率及病死率。结果本组3例患者住院期... 目的分析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5例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均行经外固定架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对比患者手术前后ISS评分、统计骨折纠正率及病死率。结果本组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8.57%)。存活的32例患者均获6个月随访,骨折纠正率为91.43%。患者术后ISS平均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应用于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早期治疗中,可显著缓解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骨折纠正率及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架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下载PDF
PCUM方案在诊断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荷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3期144-145,共2页
目的: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诊断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ICU收治的61例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重症患者... 目的: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诊断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ICU收治的61例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UM方案对导致这些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病因进行诊断,然后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PCUM方案进行诊断发现,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和急性肺水肿是导致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是导致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出现分布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是导致其发生急性呼吸困难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采用PCUM方案诊断这61例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的准确率为86.89%。采用该方案对其病因进行初步诊断和确诊诊断的平均用时分别为(16.3±4.6)min和(62.5±16.8)min。结论:采用PCUM方案诊断ICU的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的准确性较高,且用时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方案 急性呼吸困难 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 病因
下载PDF
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在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急救护理体会
16
作者 袁晓敏 潘丽杰 +2 位作者 李建英 英祯 胡艾玲 《青海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38-40,共3页
目的:分析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在急诊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r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急诊科就诊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共12例,均给予... 目的:分析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在急诊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r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急诊科就诊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共12例,均给予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在转复后即刻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律前后心电监护波形,十二导心电图结果、心率以及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在12例患者中,一次性同步电复律成功5例,二次以上同步电复律7例,心脏复律成功率100%;患者发生皮肤烧伤1例,低血压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但在治疗过程中需精确控制电复律能量,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确保患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同步电复律 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急救护理
原文传递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30
17
作者 于娣 龙玲 赵鹤龄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肠内营养(EN)是有肠道功能的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具有预防黏膜萎缩、维持肠道结构完整性及提高免疫力等优点。指南推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高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可降低EN的耐受性,应停止EN。脓毒症休克时内脏灌注减少,不同... 肠内营养(EN)是有肠道功能的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具有预防黏膜萎缩、维持肠道结构完整性及提高免疫力等优点。指南推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高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可降低EN的耐受性,应停止EN。脓毒症休克时内脏灌注减少,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对内脏灌注的影响也有差异,既可增加灌注也可减少灌注。胃肠灌注不足时给予EN可增加临床罕见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本文总结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EN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从而为EN的早期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管活性药物
原文传递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肠内喂养对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呼邦传 吴爱萍 +4 位作者 倪银 刘景全 陈敏华 杨向红 孙仁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96-1302,共7页
目的探讨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早期开始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连续招募预期在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时间超过48 h,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前瞻性采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早期开始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连续招募预期在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时间超过48 h,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前瞻性采集患者临床、实验室和生存数据,并评估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患者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平均动脉压≥65 mmHg)6 h后开始尝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并按照EN开始时机分为3组:早期EN组(EN开始<48 h)、晚期EN组(EN开始≥48 h)和7 d未喂养组。结果201例患者入选,平均年龄和APACHEⅡ评分分别为(65.3±16.4)岁和(22.4±6.85)岁;其中,191例(95.0%)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早期EN组与晚期EN组患者胃储留、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7 d未喂养组患者胃储留发生率较少(16.7%vs.33.3%,P=0.05),但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47.2%vs.26.1%,P=0.02)。与晚期EN组和7 d未喂养组相比,早期EN组患者28 d(30.4%vs.47.9%vs..55.6%,P=0.01)和60 d病死率(38.0%vs.53.4%vs 63.9%,P=0.017)显著降低。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N喂养时机(早期vs晚期:χ2≥5.83,P≤0.03;早期vs 7 d未喂养:χ2≥7.90,P<0.01)、血肌酐(χ2≥5.06,P≤0.02)、白蛋白水平(χ2≥6.41,P<0.05)、AGI分级(χ2≥8.15,P<0.01)和APACHEⅡ评分(χ2≥9.62,P≤0.001)分别是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28 d和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稳定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症患者可耐受早期EN,且早期启动EN与其28 d和60 d病死率减少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肠内喂养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预后
原文传递
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丹 刘纪宁 +1 位作者 朱伦刚 黄彬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5期2606-2610,共5页
目的评估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在动脉出血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中的诊治作用。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1例动脉出血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进行救治的23例患... 目的评估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在动脉出血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中的诊治作用。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1例动脉出血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进行救治的23例患者纳入试验组,经传统会诊分诊系统进行救治的6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改良创伤评分(RTS)、严重创伤生存概率评分[Ps(TRISS)],120呼叫至到达急诊室时间、到达急诊室至诊断时间、诊断至实施AE时间、AE手术时间,患者到达时外科医师、放射医师到场情况,以及24 h内使用悬浮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情况等资料。结果试验组RTS明显高于对照组[7.8(2.4,7.9)分vs.6.0(2.4,7.8)分,P<0.01],Ps(TRISS)明显低于对照组[60(1,98)分vs.80(1,96)分,P<0.01],两组ISS无明显差异(P=0.13)。两组120呼叫至到达急诊室时间、AE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到达急诊室至诊断时间、诊断至实施AE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3(15,39)min vs.40(34,63)min,15(9,23)min vs.25(22,51)min,P<0.05]。试验组到达时外科医师存在、到达时放射医师存在、到达时外科和放射医师均存在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9%vs.27.9%,78.3%vs.30.9%,65.2%vs.19.1%,P<0.05)。试验组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7%vs.27.9%,P<0.05)。结论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可改善诊治动脉出血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及时性,降低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联合 急救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骨盆骨折
下载PDF
西部创伤协会关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处理的重要决定——2016年更新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利冰 蒋守银 张茂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6-267,共2页
自从2008年西部创伤学会(Western Trauma Association)发布关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处理指南后,到目前为止,总体治疗方案并未有重大变化,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骨折处理 骨盆 创伤 西部 协会 TRAUMA 治疗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