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抑制的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卫东 刘坤 乔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抑制(H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血管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AS的116例患者作...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抑制(H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血管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AS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HD分为HD组和非HD组,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血管病变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立CAS术后发生H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HD组患者糖尿病(P=0.014)、吸烟比例(P=0.037)明显低于非HD组,高血压(P=0.031)、双侧CAS(P=0.018)、钙化斑块(P=0.001)、偏心性斑块(P=0.003)、最小管腔水平至颈动脉分叉的距离<1 cm比例(P=0.009)明显高于非HD组;而在年龄、性别、冠心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病变长度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吸烟、钙化斑块、偏心性斑块、最小管腔水平至颈动脉分叉的距离<1 cm为H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上述预测因素建立的临床预测模型AUC为0.807,95%CI为0.730~0.885,P<0.001,当模型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2.5分时,敏感度为62.7%,特异度为87.7%。结论糖尿病、吸烟、钙化斑块、偏心性斑块、最小管腔水平至颈动脉分叉的距离<1 cm为CAS术后发生HD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对CAS术后HD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血流动力学抑制 危险因素 预测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抑制的预测指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文雄 田朝晖 +4 位作者 刘蕾 张志勇 刘尊敬 Chen Jing 刘恒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7-88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术后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抑制(persistent hemodynamic depression,PHD)相关的预测因子,总结对这种情况的处理经验,阐明PHD对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84例患有重度...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术后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抑制(persistent hemodynamic depression,PHD)相关的预测因子,总结对这种情况的处理经验,阐明PHD对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84例患有重度颈动脉狭窄并接受CAS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PHD的预测因子,同时分析PHD对术后缺血性卒中、心脏及肾脏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既往心肌梗死(P=0.04)、术中血管升压药支持(P=0.01)、钙化斑块(P=0.02)及重复血管扩张(P=0.003)是术后PH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血管升压药支持(P=0.003)、钙化斑块(P=0.04)、重复血管扩张(P=0.02)外,年龄>80 y(P=0.02)和女性(P=0.01)是术后需要血管升压药使用>24 h的PHD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心脏并发症及肾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在3组患者中间无差别。结论老年女性、术中存在HD、钙化斑块及反复球囊扩张是PHD的预测指标。发生PHD的患者给予适当治疗后并不影响患者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血流动力学抑制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术后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抑制的危险因素
3
作者 王昌盛 吴国培 钱志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992-99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抑制(P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CAS治疗的207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207例中,56例(25.9%)CAS后发生PHD,持续时间3~148 h,中位数13 h(9~20 h)。9例需...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抑制(P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CAS治疗的207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207例中,56例(25.9%)CAS后发生PHD,持续时间3~148 h,中位数13 h(9~20 h)。9例需要升压药维持收缩压≥90 mmHg,6例(2.8%)发生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临床症状、狭窄部位与颈动脉分叉距离<10 mm、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后发生P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AS后PHD发生率较高。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靠近颈动脉分叉的病人更容易发生PHD,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助于减少P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抑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