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0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检查——了解你的血液凝固能力
1
作者 梁伟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4年第4期76-76,共1页
凝血检查,听起来是一个复杂且陌生的医学术语,但实际上,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项医学检查。无论是进行常规的体检,还是因某些疾病需要进行诊断或治疗,凝血检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凝血检查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检查?它... 凝血检查,听起来是一个复杂且陌生的医学术语,但实际上,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项医学检查。无论是进行常规的体检,还是因某些疾病需要进行诊断或治疗,凝血检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凝血检查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检查?它又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术语 医学检查 血液凝固 凝血检查 体检 日常生活
下载PDF
侧柏叶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机制
2
作者 沈哲慧 刘梦晴 +1 位作者 朱雪晴 李丽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究侧柏叶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备侧柏叶水提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取家兔颈总动脉血液,用凝血板法,观察侧柏叶水提物和石油醚、正丁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RT、APTT、PT以及TT... 目的探究侧柏叶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备侧柏叶水提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取家兔颈总动脉血液,用凝血板法,观察侧柏叶水提物和石油醚、正丁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RT、APTT、PT以及TT为指标,观察体外实验侧柏叶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将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侧柏叶水提物低、高浓度组,乙酸乙酯提取物低、高浓度组,正丁醇提取物低、高浓度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以凝血时间、APTT、PT、TT及凝血因子Ⅻ为指标,观察侧柏叶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通过灌胃5ml/kg的无水乙醇制备胃溃疡出血模型,以胃出血面积、胃组织切片后胃黏膜细胞形态为指标,观察侧柏叶提取物对胃出血模型的作用。结果在体外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物组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和RT(P<0.05);正丁醇提取物、水提物组明显延长APTT和PT(P<0.05),乙酸乙酯提取物明显延长PT(P<0.05)。在体内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水提物低浓度组凝血时间明显缩短(P<0.05);乙酸乙酯提取物高浓度组和正丁醇提取物低浓度组分别显著缩短APTT和PT(P<0.05),而正丁醇、水提物高浓度组则显著延长TT(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乙酸乙酯低浓度组、正丁醇提取物高、低浓度组血浆ⅩⅡ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低浓度组、正丁醇提取物高、低浓度组和水提物高、低浓度组胃出血面积明显缩小(P<0.05),乙酸乙酯提取物低浓度组胃出血面积最小。结论侧柏叶体内实验可促进凝血,乙酸乙酯提取物是主要的止血提取物,且低浓度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止血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叶 血液凝固 胃出血
下载PDF
法国STAGO全自动血液凝固仪实验性能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何云燕 涂干卿 《血栓与止血学》 2001年第4期170-172,共3页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诊断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由于实验指标的不断完善,在临床血栓与止血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手工操作,自配试剂,因效率低而无法满足临床的要求.半自动乃至全自动血凝仪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其方...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诊断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由于实验指标的不断完善,在临床血栓与止血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手工操作,自配试剂,因效率低而无法满足临床的要求.半自动乃至全自动血凝仪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其方法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也大大增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 实验性能 STAGO全自动血液凝固 血栓诊断 止血诊断
下载PDF
杏花雨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凝固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芳 赵松 +2 位作者 黄海龙 王永利 张海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2-606,共5页
目的观察杏花雨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凝固的影响,以探讨其抗缺血的机制。方法采用血淤模型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PT、FIB、APTT及血小板聚集率和解聚时间。结果杏花雨注射液14、21mg·kg-1可使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 目的观察杏花雨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凝固的影响,以探讨其抗缺血的机制。方法采用血淤模型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PT、FIB、APTT及血小板聚集率和解聚时间。结果杏花雨注射液14、21mg·kg-1可使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17.5、35和70mg·kg-1可使PT时间明显延长和FIB降低(P<0.01或P<0.05),70mg·kg-1可使APTT缩短(P<0.05)。17.5、35和70mg·kg-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降低和血小板开始解聚的时间缩短(P<0.01),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杏花雨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液凝固有明显的影响,可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对缺血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血小板聚集 血液凝固 杏花雨注射液 金纳多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血液凝固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贺石林 彭延古 +4 位作者 李安国 唐荣德 易小兰 葛金文 胡国恒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212-214,共3页
动物实验发现补阳还五汤在体内与体外均有明显抗凝作用,除抑制凝血酶活性外,对内在凝血途径凝血酶原酶生成以前的过程也有抑制效应。该方抗凝作用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单味分别实验表明其抗凝作用主要来自地龙。该方LD_(50)为149.0g生药... 动物实验发现补阳还五汤在体内与体外均有明显抗凝作用,除抑制凝血酶活性外,对内在凝血途径凝血酶原酶生成以前的过程也有抑制效应。该方抗凝作用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单味分别实验表明其抗凝作用主要来自地龙。该方LD_(50)为149.0g生药/kg体重(小鼠),安全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地龙 血液凝固 半致死量
下载PDF
海带多糖L_(01)对实验性动物血液凝固和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谢露 陈蒙华 +1 位作者 黎静 刘爱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4-125,共2页
目的:通过海带多糖对实验性动物血液凝固和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探讨海带多糖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广西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制备家兔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测定全血凝固时间(coagulationtime,CT)、... 目的:通过海带多糖对实验性动物血液凝固和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探讨海带多糖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广西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制备家兔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测定全血凝固时间(coagulationtime,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和血栓重量;采用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游泳法制备血瘀大鼠模型,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海带多糖L01100mg/kg剂量组和10mg/kg剂量组均能降低家兔血栓湿重,延长CT,PT,APTT,降低血小板的黏附率(P<0.01,P<0.05);L01100mg/kg剂量组测大鼠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浓度分别为(71.99±16.72)ng/L和(1002.66±147.43)ng/L,与生理盐水组犤(153.45±32.5),(767.48±98.54)ng/L犦比较,能显著降低血瘀大鼠血浆TXB2水平和提高6-Keto-PGF1α水平(P<0.05)。结论:海带多糖通过抗凝、抑制血小板黏附、抑制血小板释放TXB2及调节TXB2-6-Keto-PGF1α平衡等多方面的作用拮抗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属 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栓烷B2/血液 6-酮-前列腺素F1Α
下载PDF
海带胞壁多糖抑制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谢露 陈蒙华 黎静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研究海带胞壁多糖对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大鼠连续腹腔注射海带胞壁多糖或生理盐水3d后,通过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和结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方法,分别比较生理盐水组与海带胞壁多糖高剂量组(1... 目的研究海带胞壁多糖对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大鼠连续腹腔注射海带胞壁多糖或生理盐水3d后,通过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和结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方法,分别比较生理盐水组与海带胞壁多糖高剂量组(100mg/kg)和低剂量组(20mg/kg)血栓重量和血栓堵塞时间;测定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后的大鼠全血凝固时间(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海带胞壁多糖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海带胞壁多糖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能降低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湿重,延长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堵塞时间及CT和APTT,高剂量组还能延长PT,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虽显示出延长PT的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带胞壁多糖具有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多糖 细胞壁 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下载PDF
雌激素对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影响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莹 朱广瑾 段岩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7-61,共5页
为了探讨雌激素促纤溶、抗凝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应用全自动血凝/纤溶分析仪和发色底物显色测定、组织和细胞原位杂交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技术,观察去卵巢大鼠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 为了探讨雌激素促纤溶、抗凝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应用全自动血凝/纤溶分析仪和发色底物显色测定、组织和细胞原位杂交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技术,观察去卵巢大鼠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及基因表达,以及补充雌激素的影响。同时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雌激素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表达和活性的影响以及单个内皮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变化。结果发现,去卵巢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P<0.0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低于对照组,补充雌激素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接近对照组。去卵巢大鼠冠状动脉及心肌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mRNA明显增高。还发现,当雌激素浓度为10-8和10-6mol/L时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水平随雌激素浓度而升高;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mRNA水平在各组中无统计学差异;内皮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在雌激素浓度为10-8mol/L时降低,10-6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全蝎提取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被引量:48
9
作者 郝晓云 彭延吉 肖长江 《血栓与止血学》 2001年第4期158-159,共2页
目的:研究全蝎提取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蝎提取液给家兔、小鼠静脉注射,并测定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栓重量、纤维蛋白原含量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变化。结果:全蝎提取液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使血... 目的:研究全蝎提取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蝎提取液给家兔、小鼠静脉注射,并测定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栓重量、纤维蛋白原含量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变化。结果:全蝎提取液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使血栓重量明显减轻(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减少(P<0.01)。结论:全蝎提取液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蝎提取液 血液凝固 体外血栓 体外血小板 抗血栓作用
下载PDF
贲门癌患者血液凝固性变化以及茶多酚对其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慧英 冯耀华 +5 位作者 董文忠 赵九恩 冀菁荃 李宝红 张国英 张跃先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时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观察,并且施以氧自由基清除剂茶多酚,观察其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贲门癌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聚集时间延...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时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观察,并且施以氧自由基清除剂茶多酚,观察其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贲门癌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聚集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增加;与同期不服药组相比,术后服药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氧自由基在贲门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液凝固障碍 自由基类 贲门癌 茶多酚
下载PDF
中药脑血宝对血液凝固与纤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计国义 华坤 +1 位作者 李鸿雁 祝世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 :观察脑血宝制剂对血液凝固与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血栓形成后应用脑血宝制剂(3个剂量组 ) ,观察颈总动脉内栓子的变化和血浆中纤维蛋白 (FIB)、凝血酶时间 (TT)以及体外实验中血液凝固时间及血凝块直径的变化。结果 :应用脑血... 目的 :观察脑血宝制剂对血液凝固与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血栓形成后应用脑血宝制剂(3个剂量组 ) ,观察颈总动脉内栓子的变化和血浆中纤维蛋白 (FIB)、凝血酶时间 (TT)以及体外实验中血液凝固时间及血凝块直径的变化。结果 :应用脑血宝制剂后血凝时间延长 ,血凝块直径缩小 ,颈动脉栓子有溶解的表现 ;血浆中 FIB含量下降 ,TT延长 ,二者有负相关关系。纤溶酶原 (PL G)无明显变化。结论 :脑血宝有溶栓作用 ,但其溶栓作用与激活纤溶酶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脑血宝 血液凝固 纤溶活性 实验 血栓性疾病
下载PDF
蛇毒丝氨酸蛋白酶结构与功能特性及其对血液凝固系统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云 李文辉 +3 位作者 高荣 吕秋敏 王婉瑜 熊郁良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7-106,共10页
蛇毒,特别是蝰亚科(Crotalinae)和腹亚科(Viperinae)蛇毒,含有大量丝氨酸蛋白酶。这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类既和哺乳动物蛋白酶相似,又存在相当程度的结构与功能分化的生物大分子,通过激活、灭... 蛇毒,特别是蝰亚科(Crotalinae)和腹亚科(Viperinae)蛇毒,含有大量丝氨酸蛋白酶。这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类既和哺乳动物蛋白酶相似,又存在相当程度的结构与功能分化的生物大分子,通过激活、灭活和转变机体中的凝血因子而广泛作用于血液凝固系统。它们的一级序列和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同源。它们具有相同的活性中心构造和酶催化机制,但活性中心外可变区序列的差异造成了它们底物专一性差异,进一步体现为生物学和药理学功能的差异。它们和哺乳动物生理同功酶比较,由于其共性及特性,蛇毒丝氨酸蛋白酶成为蛋白酶底物识别问题探讨研究的优良模型,并在临床医学诊断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蛋白酶 血液凝固 线氨酸 功能 结构
下载PDF
3种检测系统常规血液凝固试验结果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悦 屈晨雪 +3 位作者 龚岩 高学硕 王国洪 徐国宾 《检验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比较3种系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的一致性,并观察质控物的基质效应。方法选取不同水平患... 目的比较3种系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的一致性,并观察质控物的基质效应。方法选取不同水平患者样本100份,采用CA7000血液凝固分析仪、Top700血液凝固分析仪、CP2000血液凝固分析仪(分别简称CA7000、TOP700、CP2000)同时检测PT、PT-INR、APTT、Fib、TT、DD、FDP,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不同系统检测患者样本结果的相关性,计算两两系统间相对偏差。选取18种不同来源质控物在3种检测系统上同时检测PT、Fib、DD,评价质控物互换性。结果不同系统检测患者样本PT、PT-INR、Fib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r2为0.91~0.99),两两系统间偏差分别<15%、15%、20%;3种系统检测DD的结果显著相关(r2≥0.90),CA7000、CP2000检测DD一致性好,但Top700测定结果显著低于CA7000、CP2000;不同系统检测患者样本APTT、TT结果有中度相关性(r2为0.56~0.76),且三者间测定结果有系统偏差。3种系统均采用同一品牌试剂盒及配套校准品检测FDP,系统间FDP检测结果有良好相关性(r2>0.99)。不同系统检测DD结果相关性良好(r2为0.92~0.99),但两两系统间测定结果偏差显著。18种质控物PT、Fib、DD的检测结果在3种检测系统间均无互换性。结论不同检测系统血液凝固试验检测结果一致可比程度不同,血凝质控物基质效应显著,使其在不同系统上检测结果偏差大于患者样本的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试验 相关性 质控品 基质效应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冻伤对大鼠血液凝固系统某些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凤芝 刘嘉瀛 +2 位作者 杨增仁 颜培华 刘友梅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6-290,共5页
为研究高原冻伤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探讨了缺氧条件下冻伤大鼠血液凝固系统的变化。将雄性Wistar大鼠(200±20g)随机分为四组,冻后4h~3d测定血液的出血、凝血时间、血块回缩率、前列环素、血栓素含量及T/... 为研究高原冻伤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探讨了缺氧条件下冻伤大鼠血液凝固系统的变化。将雄性Wistar大鼠(200±20g)随机分为四组,冻后4h~3d测定血液的出血、凝血时间、血块回缩率、前列环素、血栓素含量及T/P比值。结果表明,冻伤后各组大鼠出血和凝血时间缩短、血块回缩率降低,血浆中PGI2和TXA2含量增加,T/P比值升高,且缺氧习服冻伤大鼠各项指标的改变尤为明显。提示,冻伤可使血凝系统发生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且缺氧习服加重上述这些改变,这对冻伤后的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组织坏死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冻伤 血液凝固 血液循环障碍 习服
下载PDF
一种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的研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韬 侯毅 施文康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79-81,共3页
介绍一种使用散射比浊法的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的电气原理和系统组成。该全自动血凝仪克服了人工测定及磁珠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中的不足 ,对于提高效率 。
关键词 血液凝固分析仪 散射比浊法 质量控制 基本原理 系统设计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巨恩 胡世凤 +3 位作者 邓桂祥 黄康 李校堃 肖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9-700,共2页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血液凝固时间
下载PDF
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原理和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建新 苏磊 +3 位作者 袁卫英 冯璐琼 王博 邢家伟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5期50-52,共3页
目的:通过介绍血凝仪的检测原理,对血凝仪的应用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方法:对血凝仪各种检测原理、临床应用的优缺点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临床应用中可靠的检测方法、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目的:通过介绍血凝仪的检测原理,对血凝仪的应用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方法:对血凝仪各种检测原理、临床应用的优缺点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临床应用中可靠的检测方法、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利用血凝仪进行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可为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同时通过对血凝仪检测原理及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分析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分析仪 质量管理 检测原理
下载PDF
OPTION 4 PLUS血液凝固分析仪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小平 许建邦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对OPTION 4 PLUS血液凝固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作初步评价。方法用校正血浆、质控血浆、新鲜血浆对仪器的几项主要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准确度测定结果PT、APTT、TT、FIB均在质控血浆靶值范围内;混合新鲜血浆测定PT、APTT、FIB的精密度CV... 目的对OPTION 4 PLUS血液凝固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作初步评价。方法用校正血浆、质控血浆、新鲜血浆对仪器的几项主要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准确度测定结果PT、APTT、TT、FIB均在质控血浆靶值范围内;混合新鲜血浆测定PT、APTT、FIB的精密度CV%<2%;FIB有良好的线性Y=37.134-7.172X;搞干扰试验HGB 5g/L、BIL 15.18μmol/L、脂肪乳0.5%不会影响PT测定结果;肝素0.5μmol/L可使APTT延长。结论仪器具有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实用性,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适合于各种类型医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PTI0N4PLUS血液凝固分析仪 应用 评价 PP AFyr IT HB 测定
下载PDF
两种血液凝固仪测定PT、APTT、Fbg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惠 张乾碧 +2 位作者 杨晏 江艇 蒋道碧 《血栓与止血学》 2004年第4期179-180,共2页
目的: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评价两种血液凝固仪。方法:使用STA-compcat全自动凝血仪凝固(磁珠)法,使用Sysmex-CA50半自动凝血仪光学(散射光)法,分别测定PT、APTT、Fbg。结果:一般情况... 目的: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评价两种血液凝固仪。方法:使用STA-compcat全自动凝血仪凝固(磁珠)法,使用Sysmex-CA50半自动凝血仪光学(散射光)法,分别测定PT、APTT、Fbg。结果:一般情况下无显著性差异,但散射光法受标本纯度的干扰。结论:两种血液凝固仪测定PT、APTT、Fbg结果具有可比性。但在标本浊度有变化时STA优于CA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液凝固性和血管活性激素的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志祥 叶成夫 +3 位作者 杨立忠 费云捷 支立民 黄霞萍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95-97,共3页
作者观察了130例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激素和止凝血1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促凝物质Ⅷ:C和ⅧR:Ag增加,AT-Ⅲ:Ag和PC:Ag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和多种促血栓形成因素。在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Ⅷ:... 作者观察了130例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激素和止凝血1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促凝物质Ⅷ:C和ⅧR:Ag增加,AT-Ⅲ:Ag和PC:Ag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和多种促血栓形成因素。在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Ⅷ:c、ⅧR:Ag、ET和AT-Ⅱ增高更为显著,并伴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和ⅧR:Ag/Ⅷ:c比值增高(>1),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隐性冠心病患者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冠心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存在,同时伴有血管活性激素异常,而且与临床病情相一致.从而提示:二者均为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活性激素 血液凝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