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献血者使用HIV抗病毒治疗药物对血液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立林 赵方 +6 位作者 杨峥嵘 朱蕊 刘宜仲 邬林枫 李彤 陈婷婷 曾劲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无偿献血者中使用抗病毒治疗(ART)药物对血液安全的潜在风险。方法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检测定期献血者(阴性对照组n=86)、抗-HIV阳性检出者(实验组n=98,检出于2019—2023年约44万献血者)血浆中ART药物... 目的分析深圳市无偿献血者中使用抗病毒治疗(ART)药物对血液安全的潜在风险。方法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检测定期献血者(阴性对照组n=86)、抗-HIV阳性检出者(实验组n=98,检出于2019—2023年约44万献血者)血浆中ART药物,探明阴性对照组ART药物血浆基线浓度,分析使用ART药物对血液安全的影响。结果86例阴性对照组血浆标本未检测到基线浓度的ART药物;98例实验组1∶2人份混合血浆标本中,经拆分确证检出4例ART药物标本,ART药物检出率为4.08%。其中,3例检出ART药物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1例检出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齐多夫定。结论深圳地区抗-HIV阳性检出者中存在使用ART药物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究此类人群献血动机,识别高危人群,保障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抗病毒治疗药物 HIV 检出率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血液安全监测预警:和合才能得胜利
2
作者 魏文华 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845-852,共8页
血液服务是公共卫生的关键一环。血液安全监测预警(Haemovigilance)本质上是流行病学监测在血液安全领域的应用,从创立起30多年来有效地保障了血液服务安全可靠地运转,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突破。随着对血液服务的需求全面快速增... 血液服务是公共卫生的关键一环。血液安全监测预警(Haemovigilance)本质上是流行病学监测在血液安全领域的应用,从创立起30多年来有效地保障了血液服务安全可靠地运转,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突破。随着对血液服务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血液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审视这些深层次问题,并对现行的血液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反思和再认知。本文从血液安全监测预警的由来与演进说起,先探讨其在一体化健康视野里的定位与潜力,然后从全新的视角讨论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一些监测局限和认知局限,进而提出应对方法和改进建议。归纳起来,多层次跨学科国内国际合作是战胜挑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预警 血液服务
原文传递
无偿献血采供血环境强化消毒质量管理对保障血液安全与质量的效果
3
作者 步立强 鞠春芳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1期72-75,共4页
目的分析强化无偿献血采供血环境的消毒质量管理对保障血液安全与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潍坊市中心血站机采科工作的20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管理方法分为两组,2023年1—12月开展采供血环境强化消... 目的分析强化无偿献血采供血环境的消毒质量管理对保障血液安全与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潍坊市中心血站机采科工作的20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管理方法分为两组,2023年1—12月开展采供血环境强化消毒质量管理,为强化组;2022年1—12月开展采供血环境常规消毒质量管理,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同一批工作人员,对比两组血液标本污染率、采供血环境质量合格率(采供血环境空气、环境物体表面、采血护士卫生手、献血者手臂皮肤、储血冰箱、血液标本运输箱)及管理满意度。结果强化组血液标本污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管理满意度及采供血环境空气、环境物体表面、采血护士卫生手、献血者手臂皮肤、储血冰箱、血液标本运输箱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强化无偿献血采供血环境的消毒质量管理对保障血液安全与质量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采供血环境 消毒质量管理 血液安全
下载PDF
积极应对HIV抗病毒治疗对血液安全的潜在影响
4
作者 杨忠思 戴梓宁 王同显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206-1212,共7页
HIV感染和传播严重威胁民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包括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对控制AIDS病情和遏制HIV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ART后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和抗原水平下降,血液筛查相关实验标记物的... HIV感染和传播严重威胁民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包括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对控制AIDS病情和遏制HIV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ART后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和抗原水平下降,血液筛查相关实验标记物的生成和检测可能受到影响。国内外已发现正在接受ART的献血者,且有增加趋势,献血者HIV筛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正在增加,采供血机构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关研究,探讨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献血者 HIV/AIDS
原文传递
基于《血液安全监测指南》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的探索 被引量:8
5
作者 程志祥 任林 +4 位作者 曹红荣 张玉 王珊珊 张国庆 黄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分析我院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的数据,探讨哨点单位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的建立和效果评价。方法2020~2021年依据《血液安全监测指南(T/CSBT001-2019)》对输血链中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开展监测实践,收集两年监测数据并进... 目的分析我院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的数据,探讨哨点单位开展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的建立和效果评价。方法2020~2021年依据《血液安全监测指南(T/CSBT001-2019)》对输血链中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开展监测实践,收集两年监测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对比近两年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在各环节中报告例数及报告率显示,2021年新增输血不良事件9类,减少输血不良事件8类,其中报告率增加以TS-B01(χ^(2)=5.49,P=0.02)、TS-B 05(χ^(2)=8.46,P<0.01)及TS-F04(χ^(2)=9.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报告率减少以TS-D12(χ^(2)=4.80,P=0.03)及TSI 06(χ^(2)=15.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环节均主要集中在“输血前评估及输血申请T S-B”环节(152例,46.63%)。而其他发生环节的占比在两年间有所变化,其中“实验室检测”比例从17.42%下降到6.70%(χ^(2)=9.20,P<0.01),“支持保障”比例从15.91%下降到2.58%(χ^(2)=19.02,P<0.01),而“血液输注”从0.76%增加到9.79%(χ^(2)=11.14,P<0.01),“输血后处置与评价”从3.03%增加到11.86%(χ^(2)=8.05,P<0.01)。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部门为外科系统(129例,39.57%),且呈现增长趋势(从25.76%上升到48.97%,χ^(2)=17.70,P<0.01),其次为输血科(73例,22.39%),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33.33%下降到14.95%,χ^(2)=15.28,P<0.01)。不良事件主要原因是人员问题,其中与医师有关的人员问题占首位(196例,60.12%),其次为与输血科技师有关的人员问题(49例,15.03%),但呈现下降趋势(从18.18%下降至7.73%,χ^(2)=8.15,P<0.01)。将两年不良事件以输注的血液成分不同而进行分类发现,发生在输注红细胞成分的不良事件报告率最高,分别为2.35%和3.28%。结论利用《指南》建立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并有效开展监测活动,可以提高输血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针对性改进,实现输血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不良事件 临床输血 血液安全
下载PDF
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报告若干数据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谢东甫 黄霞 +3 位作者 杨俊鸿 孙洁 张晰 何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haemovigilance,HV)报告中若干指标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HV系统的特点和当前血液安全基本状况,探讨国内HV工作的发展方向。方法国际HV报告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HV系统...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haemovigilance,HV)报告中若干指标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HV系统的特点和当前血液安全基本状况,探讨国内HV工作的发展方向。方法国际HV报告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HV系统的2020年度报告,国内HV报告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血液安全监测报告。从上述HV报告中选择若干指标型数据予以分析,包括献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播感染、输血相关死亡和输血相关肺部并发症。结果各国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022%(英国),最高为3.2550%(澳大利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141%(德国),最高为0.3580%(法国);输血传播感染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2(英国),最高为百万分之14.33(澳大利亚);输血相关死亡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7(澳大利亚),最高为百万分之11.47(英国)。结论在已建立了成熟有效的HV系统的国家或地区,输血是高度安全的。各HV系统监测范围和判定标准的不同使得相关数据呈现极大差异。相较于国际HV系统,国内HV数据尚不全面,较复杂输血不良反应如肺部并发症的报告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献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传播感染
下载PDF
血液安全监测选择与未来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霞 杨俊鸿 何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10-15,共6页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各个国家血液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国际血液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实践为建立国家层面的血液安全监测体系提供了多种可以选择和组合的组织模式。中国输血协会于2017年成立了“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各个国家血液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国际血液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实践为建立国家层面的血液安全监测体系提供了多种可以选择和组合的组织模式。中国输血协会于2017年成立了“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并开始在国内逐步推进血液安全监测工作,从2019年起开展全国层面的血液安全监测哨点实践工作。本文通过对国际实践经验进行介绍,并对我国开展全国层面的血液安全监测哨点实践工作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提出目前我国血液安全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选择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我国血液安全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体系建设 哨点 选择 未来发展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精细化血液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8
作者 张欢 杨旻钱 +2 位作者 杨乾炜 倪卫英 彭敬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精细化血液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应急血液供应联动机制,使得血液调配和各级沟通更加高效,从而实现临床输血安全有序。方法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完善医院输血系统输血定制模块,进一步优化...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精细化血液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应急血液供应联动机制,使得血液调配和各级沟通更加高效,从而实现临床输血安全有序。方法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完善医院输血系统输血定制模块,进一步优化紧急输血交叉配血流程。结果 新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临床用血管理制度3个;新增医院输血系统输血定制模块,打造与血站的网络接口,通过穿越网络出入库加大与血站的联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快速配发血流程的优化,可以有效满足临床不同紧急情况的输血需求。结论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精细化血液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血液供应联动机制,可以合理调配血液,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精细化 血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原文传递
戊型肝炎病毒与血液安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淼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59-364,共6页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在人群中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多数是经过粪-口传播,但是经输血传播HEV(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V,TT-HEV)作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健康...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在人群中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多数是经过粪-口传播,但是经输血传播HEV(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V,TT-HEV)作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有0.001 3%~0.281 0%的献血者为HEV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0.27%~60.50%有抗-HEV免疫球蛋白抗体IgG。血液中即使病毒载量极低,也会造成受血者感染HEV病毒,对血液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献血者中开展HEV筛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经输血传播HEV(TT-HEV)的证据和典型案例,以及不同国家开展HEV筛查的检测方案和结果,为我国HEV筛查是否作为无偿献血者常规血液筛查指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血液安全 无偿献血者 经输血传播HEV
原文传递
基于“WHO血液安全行动框架”管理献血点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波 庄广萍 滕亚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站实施基于“WHO血液安全行动框架”的安全管理的6个方面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2021年3—8月各献血点工作人员及献血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2021年9月—2022年2月各献血点工作人员及献血者为试验组接... 目的研究血站实施基于“WHO血液安全行动框架”的安全管理的6个方面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2021年3—8月各献血点工作人员及献血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2021年9月—2022年2月各献血点工作人员及献血者为试验组接受献血安全管理。其中对照组15359名,男性8869名,女性6490名,平均年龄(38.92±10.68)岁。试验组17243名,男性9999名,女性7244名,平均年龄(37.75±10.25)岁。献血安全管理包括献血者安全管理、献血场所仪器安全管理、物料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感染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6个方面。评价指标: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采血异常发生率、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献血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晕厥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45 U/L发生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treponema pallidum,HBsAg/TP)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采血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总体服务满意度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血液安全行动框架”的安全管理的6个方面,增强了献血者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帮助献血点工作人员全面、系统的开展工作,降低献血不良反应以及血液检测不合格发生率,提高献血者满意度,值得将这一管理方法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血液安全行动框架 献血安全管理 献血不良反应 检验不合格发生率 采血异常发生率 献血者满意度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及对血液安全的影响
11
作者 张翙 王心维 +4 位作者 何汝汝 韦振兴 梁进恒 庞栋 陈利民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770-774,共5页
目的监测无偿献血者感染SARS-CoV-2康复后IgM和IgG抗体阳性率及S/CO值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保障血液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连续监测T1—T7共7个时间点(跨... 目的监测无偿献血者感染SARS-CoV-2康复后IgM和IgG抗体阳性率及S/CO值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保障血液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连续监测T1—T7共7个时间点(跨度14~15周)359份血液标本(血浆)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结果1)纳入符合标准共计54人,提供359份血液标本(血浆)用于检测,有效检测结果349份。2)时间段内IgM检测呈阳性11人,阳性率20.37%;IgM抗体S/CO值T1—T3逐步升高,T4—T7逐步下降。3)时间段内IgG检测呈阳性54人,阳性率100%;IgG抗体S/CO值随时间变化逐步降低。4)在T1—T7时间段内,SARS-CoV-2 IgG抗体S/CO值在性别(男/女)及年龄段(18~39岁/40~60岁)均无差异(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感染SARS-CoV-2康复后,2~14周SARS-CoV-2 IgG抗体阳性率为100%,IgG S/CO值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献血者SARS-CoV-2血清学特异性IgG、IgM抗体更长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值得进一步追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新型冠状病毒 IGM抗体 IgG抗体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模式探索——《血液安全监测指南》团标修订之解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小红 黄霞 +4 位作者 谢东甫 杨俊鸿 骆展鹏 胡雪 何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索适用于我国的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模式,以融入团体标准,推进我国血液安全监测网络的建立。方法依托重庆市血液中心采供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处理流程,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模式;将建立的模式接受同行专家的理... 目的探索适用于我国的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模式,以融入团体标准,推进我国血液安全监测网络的建立。方法依托重庆市血液中心采供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处理流程,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模式;将建立的模式接受同行专家的理论检验和重庆市血液中心及重庆其他采供血机构的应用实践检验。结果初步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模式,并融入团体标准《血液安全监测指南》。结论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是血液安全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只有建立适合我国采供血工作的不良事件监测模式,才能推动我国血液安全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采供血工作改进和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血液安全监测指南》 采供血 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血液安全监测文献综述及启示 被引量:6
13
作者 贾桂丛 张采红 +6 位作者 刘斯文 张燕 何路军 陈莉 刘建辉 杨敬芳 常缨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6年第5期84-87,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血液安全监测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文献综述。结果我国血液安全监测平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血液安全监测的认识局限于概念层面,献血反应和献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不完善,报告文书不规范,缺少专业的数... 目的了解我国血液安全监测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文献综述。结果我国血液安全监测平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血液安全监测的认识局限于概念层面,献血反应和献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不完善,报告文书不规范,缺少专业的数据分析处理机构。结论应加强血液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搭建大数据信息资源库框架,建立血液安全监测数据上报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血液安全预警 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陈俊华 赵妮娜 高新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51-53,共3页
讨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开展回顾性研究,将2020年1月-2023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该时段搜索本院数据库中资料,登记有效并符合实验要求的体检者。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50U/L)的50例体检者样本纳入至... 讨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开展回顾性研究,将2020年1月-2023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该时段搜索本院数据库中资料,登记有效并符合实验要求的体检者。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50U/L)的50例体检者样本纳入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组,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即该指标≤50U/L)的100例体检者样本纳入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B组各50例。同时该研究时段选取10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体检者与10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体检者进行其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分析。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甲型肝炎病毒等指标,而后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组甲型肝炎病毒检出阳性率的37%明显低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A组甲型肝炎病毒检出阳性率的90%,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组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B组均为检出人庚型肝炎病毒阳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体检者中检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的25%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检者中检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的4%,P<0.05。但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组50例体检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后均为阴性,说明以特异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筛查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算RNA检测后,氨酸氨基转移酶成为丙型肝炎病毒的非特异性血液检测手段。结论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在检出甲型肝炎病毒与人庚型肝炎病毒血液残余风险方面并不明显,且相较于乙型肝炎病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型肝炎病毒之间相关性虽然较高,但是经特异性检测后证实无益于改善丙型肝炎病毒残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液安全 检测 感染 病毒 肝炎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站采血护理中对血液安全的影响
15
作者 范明霞 马健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149-151,共3页
探究在血站采血护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和对血液安全的影响。方法 我们血站在2023年1月开始在采血的过程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试验组),和2023年1月之前血站实施的基本护理管理对比分析(参照组),两组各自选择自愿献血者55... 探究在血站采血护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和对血液安全的影响。方法 我们血站在2023年1月开始在采血的过程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试验组),和2023年1月之前血站实施的基本护理管理对比分析(参照组),两组各自选择自愿献血者55例、采血护士5名作为观察对象,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干预后的护理质量评分、献血前SA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不适症状评分、护理技能评分、血液安全事件发生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措施用在血站自愿献血的采血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安全、有效的护理效果,不仅可以保证血液的安全,还能尽可能的减轻献血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落实有序、全面和高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为以后的血站采血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对血液质量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站 采血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血液安全 管理质量评分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站采血护理中对血液安全的影响
16
作者 张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2期129-132,共4页
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站采血护理中对血液安全的影响。方法 将我站2021年7月~2022年7月的238例献血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采血护理)和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采血护理),比较血液安全、采血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0.84%)血液报... 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站采血护理中对血液安全的影响。方法 将我站2021年7月~2022年7月的238例献血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采血护理)和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采血护理),比较血液安全、采血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0.84%)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20%),同时仅出现4例对采血不满意的情况,总满意率为96.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3%。此外,实验组(1.68%)119例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例数较少,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8%)。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采血护理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血液安全性以及献血者的体验和满意度。因此,血站可以将其作为重要发展策略,不断完善采血护理的流程和标准,以确保持续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采血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采血护理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四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对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8
17
作者 何子毅 陈庆恺 +5 位作者 陈少彬 王庆 邹姣丽 余霖 陈静文 车嘉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评估东莞市10年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2遍酶联免疫法、2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1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2遍酶联免疫和1遍质量升级版核酸检测)后经血传播病毒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 目的评估东莞市10年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2遍酶联免疫法、2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1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2遍酶联免疫和1遍质量升级版核酸检测)后经血传播病毒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2日期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后的试验原始数据,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下HBV标志物的反应率在初次献血者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除2遍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式外,其余3种血液筛查模式下初次献血者反应率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采取2遍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模式时HBV和HC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5 429和1/15 599,均高于其他3种筛查模式;HIV残余风险在2遍酶联免疫检测模式时最低(1/546 448);最新的筛查模式2遍ELISA+1遍NAT(v2.0)检测模式下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7 405、1/346 020和1/473 934。结论 HBV的残余风险较大,是影响血液安全的主要因素,开展核酸检测可以降低残余风险,选择2遍ELISA+1遍NAT(v2.0)是较好的筛查模式,选择低危献血人群更有利于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 筛查模式 病毒 残余风险 评估
原文传递
应急状态下的紧急血液保障和血液安全 被引量:22
18
作者 郑忠伟 蔡辉 王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71-573,共3页
关键词 输血 应急状态 血液保障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实施WHO血液安全战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曹晓莉 叶世辉 +1 位作者 张瑶婵 张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7-589,共3页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成员国,中国在全球血液安全方面一直接受WHO的帮助和指导。十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加强采供...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成员国,中国在全球血液安全方面一直接受WHO的帮助和指导。十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加强采供血机构的设置、建设和管理。采供血机构严格执行法规和标准,坚持从低危献血者中采集血液,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传染病的筛查,并按规范进行血型、相容性实验及成分制备和质量体系建设,对临床开展科学合理用血的指导,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充足性得到极大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 血液安全战略 实施 临床用血 安全充足
原文传递
血液安全筛查联合检测系统检测献血前血液的可行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栾芬 李玲 +2 位作者 马文文 邵小宝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666-668,共3页
目的分析用血液安全筛查联合检测系统进行献血者献血前血液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308份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前血液标本,同时采用献血前快速筛查方法、联合检测系统和献血后常规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并判断是否合格,包括血型(ABO、Rh D)、血红... 目的分析用血液安全筛查联合检测系统进行献血者献血前血液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308份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前血液标本,同时采用献血前快速筛查方法、联合检测系统和献血后常规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并判断是否合格,包括血型(ABO、Rh D)、血红蛋白(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以常规检测结果为标准,对联合检测系统和快速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联合检测系统鉴定的ABO/Rh D血型结果和HBs Ag阳性率与快速筛查和常规检测方法一致。联合检测系统检出的ALT和Hb不合格率分别为9.74%和1.30%,与快速筛查和常规检测方法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常规方法为参考标准,联合检测系统的一致率分别为血型100%、ALT 99.35%、Hb 100%、HBs Ag 100%。联合检测系统检出3例抗HCV、1例抗HIV、5例抗TP阳性,经常规ELISA检测证明1例抗TP为假阳性。结论联合检测系统用于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是可行的,有助于提高血液的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筛查联合检测系统 献血者 血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