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麻素注射液对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谭莉 万芳超 +1 位作者 李鑫 袁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8期482-485,共4页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600...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600mg·d^-1静脉滴注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用放射免疫及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血管内NO、ET-1的浓度。结果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术后,两组NO浓度升高、ET-1浓度降低,呈动态改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可显著升高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后患者血清NO浓度水平,降低ET-1浓度,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管内操作后血管痉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注射液 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辅助球囊扩张式血管覆膜支架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
2
作者 钱永 刘婷婷 +2 位作者 谭贵芳 刘智刚 史泽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3-644,共2页
患者男,68岁,49天前因进食后活动时出现全腹绞痛1天接受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本次再发腹痛1天;高血压病史7年,无遗传病史及家族... 患者男,68岁,49天前因进食后活动时出现全腹绞痛1天接受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本次再发腹痛1天;高血压病史7年,无遗传病史及家族史。查体:全腹轻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夹层 血管 血管内操作
下载PDF
多元化护理对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曹亚南 张红 申丹丹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267-126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对神经内科介入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给予多元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 【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对神经内科介入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给予多元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生活质量、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坚韧、力量、乐观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ST)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可改善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神经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外科学 血管障碍/护理 血管内操作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小锋 雷卓霖 孙媛媛 《医学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1931-1933,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的70例老年ICV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的70例老年ICV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改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NDS及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老年ICVD患者的疗效,改善神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内操作 老年人 神经康复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效能
5
作者 杜军凯 张龄尹 《医学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1920-1923,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CT血管造影(CTA)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效能。【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82例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的后循...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CT血管造影(CTA)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效能。【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82例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依次完成CTA、VCTDSA及DSA影像学检查,记录CTA、VCTDSA及DSA分别评估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动脉形态。采用Kappa诊断分析CTA、VCTDSA诊断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一致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82例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狭窄22例,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6.83%。CTA、VCTDSA术后动脉狭窄的Kappa值分别为0.766、0.936。CTA及VCTDSA诊断术后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938。DSA检查结果显示,82例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狭窄血管22条,狭窄动脉规则型血管14条,不规则型8条。CTA、VCTDSA诊断术后狭窄动脉形态的Kappa值分别为0.585、0.697。CTA及VCTDSA诊断术后狭窄动脉斑块形态结果的AUC分别为0.777、0.839。【结论】CTA及VCTDSA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及血管形态诊断中效能均较高,且VCTDSA诊断效能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椎动脉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国芳 朱青峰 +3 位作者 边世春 周志国 禹书宝 孙奇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仅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静脉溶栓治疗是AIS发病3 h内的首选治疗,能...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仅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静脉溶栓治疗是AIS发病3 h内的首选治疗,能够再通中、小动脉闭塞,但对大血管闭塞卒中疗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机械溶栓 血管内操作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秦文军 苏达京 +3 位作者 李通 韦福来 王子军 曹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观察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7... 目的观察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76例。分析2组一般情况和可能影响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年龄≥70岁、术前NIHSS评分>15分、术前GCS≤8分、糖尿病、慢性肺病、后循环病变、机械取栓和抽吸、全身麻醉、术后持续镇静>1 d、气管插管>1 d及呼吸机辅助通气>1d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局麻加深度镇静比例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NIHSS评分>15分(OR=2.558,95%CI:1.741~2.563,P=0.003)、术前GCS≤8分(OR=4.358,95%CI:1.568~5.374,P=0.001)、后循环病变(OR=3.589,95%CI:0.328~3.251,P=0.005)、全身麻醉(OR=1.025,95%CI:1.159~2.664,P=0.041)和术后持续镇静>1 d(OR=3.254,95%CI:2.682~3.267,P=0.028)是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意识障碍和慢性肺病是导致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操作 卒中 肺炎 糖尿病 麻醉 局部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于江华 史志勤 +9 位作者 苏旭东 李鑫 陈瑞卿 赵立明 尹阔场 刘增品 檀国军 赵博 朱梦楚 冯晓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173-217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例ABAO患者资料。其均...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例ABAO患者资料。其均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分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评估治疗90 d临床预后,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14/16)顺利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11例(11/16)患者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的脑缺血治疗分级(m TICI)3级或2b级]。术中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1例(1/16)取栓支架回收失败,1例(1/16)发生医源性夹层。术后90 d内随访共5例(5/16)患者死亡。存活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2.0±1.4)分。7例(7/16)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9例(9/16)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或死亡)。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颅脑CT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评分(pc-ASPECTS)、就诊时昏迷发生率、就诊时偏瘫发生率、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BAO患者,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血管内操作 机械溶栓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侯永革 王菁 +3 位作者 刘燚隆 王冬欣 柳晓锋 杨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40 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下载PDF
介入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10
作者 胡西塔尔·木汗曼提别克 贾钢毅 +2 位作者 哈力木拉提·木尔提扎 哈尔满·阿吉汗 罗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累及弓上分支血管的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4例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TBAD分为A组[封堵左锁骨下动脉(LSA)、覆盖LSA开口大于75%,n=49]、B组(重建并恢复LSA血供,n=54)、...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累及弓上分支血管的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4例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TBAD分为A组[封堵左锁骨下动脉(LSA)、覆盖LSA开口大于75%,n=49]、B组(重建并恢复LSA血供,n=54)、C组(重建并恢复LSA+左颈总动脉血供,n=7)及D组(重建并恢复弓上3分支血供,n=4),将B组分为烟囱亚组(n=18)、体外开窗亚组(n=22)、原位开窗亚组(n=7)及Castor支架亚组(n=7)。记录治疗成功率,比较组间及B组各亚组间介入治疗用时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 B组治疗成功率98.15%(53/54),其余3组成功率均为100%。A组介入治疗用时少于B组,A、B组用时少于C、D组(校正P均<0.05)。4组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73%、12.96%、42.86%及50.00%)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均>0.05)。B组内烟囱亚组介入治疗用时少于体外开窗亚组(校正P<0.05);各亚组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介入治疗累及弓上分支血管的复杂TBAD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内操作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莉 赵鑫 +5 位作者 班茹 张柳英 王晓婷 张桂风 李宁 夏章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3-555,共3页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或致残的病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85%[1]。急性大血管闭塞是引起AIS的常见原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指继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前后循...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或致残的病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85%[1]。急性大血管闭塞是引起AIS的常见原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指继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前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目前对AIS的治疗主要是发病4.5 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梗死 大脑中动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操作
下载PDF
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石武杰 张文博 +1 位作者 章培良 沈志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的差异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和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的cAV...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的差异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和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的cAVM患儿临床资料,收集两种治疗方式下患儿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预后情况;并于患儿出院时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结果共收治29例cAVM患儿,Spetzler-Martin分级为1~3级25例、4级4例。采取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10例(为介入栓塞联合手术组);单纯手术治疗19例(为单纯手术组)。单纯手术组和介入栓塞联合手术组出血量分别为(174.7±99.4)mL和(107.0±27.1)mL(t=2.780,P=0.011);显微镜下操作时间分别为[140.0(102.0,160.0)]min和[72.0(63.0,120.0)]min,Z=2.202,P=0.029;住院时间分别为[16.0(13.0,23.0)]d和[11.0(10.0,14.0)]d,Z=2.501,P=0.01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相关的因素为入院时mRS评分(χ^(2)=20.913,P<0.001)和cAVM的Spetzler-Martin分级(χ^(2)=8.784,P=0.032)。结论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儿童cAVM较单纯手术治疗住院时间和镜下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前mRS评分和Spetzler-Martin分级与患儿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操作 栓塞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闭塞超急性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江林 孙祥荣 刘伟 《四川医学》 2025年第2期220-223,共4页
椎基底动脉是人体后循环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等重要结构供血,其一旦闭塞,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1]。其中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高达90%以上[2... 椎基底动脉是人体后循环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等重要结构供血,其一旦闭塞,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1]。其中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高达90%以上[2]。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2-3],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闭锁综合征或昏迷[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操作 血管障碍 治疗学 脑梗死
下载PDF
超早期回授法康复教育联合前瞻性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后卧床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李晓婷 张琳 王会洁 《医学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回授法康复教育联合前瞻性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介入治疗后卧床患者的影响。【方法】82例介入治疗后卧床的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超早期... 【目的】探讨超早期回授法康复教育联合前瞻性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介入治疗后卧床患者的影响。【方法】82例介入治疗后卧床的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超早期回授法康复教育联合前瞻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的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评分。【结果】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环境)和GSE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且观察组的HAMA-A和HAMA-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回授法康复教育联合前瞻性护理能显著提升AIS介入治疗后卧床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自我效能感,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急性病 血管内操作 康复护理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结合显微开颅手术在儿童颅内巨大富血管肿瘤中的应用
15
作者 吴水华 陈朝晖 +4 位作者 范双石 张津维 伍添 邹欣 沈沉浮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56-36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endovascular surgery)结合显微开颅手术(microsurgery)的复合手术(hybrid surgery)在儿童颅内巨大富血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儿童颅内巨大富...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endovascular surgery)结合显微开颅手术(microsurgery)的复合手术(hybrid surgery)在儿童颅内巨大富血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儿童颅内巨大富血管肿瘤并接受复合手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患儿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例患儿,其中后颅窝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2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Ⅳ级);后颅窝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WHOⅠ级)、颞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瘤(WHOⅠ级)、多型性黄色星型胶质细胞瘤(WHOⅡ级)各1例。患儿均接受复合手术。5例术后均神志清楚,其中4例四肢活动可,术后复查CT均未见颅内出血。出院后3个月随访,MRI复查提示肿瘤未见复发或进展。结论术前介入栓塞治疗可阻断肿瘤主要供血血管,显著减少显微手术切除病变时出血,保持术野清晰,栓塞材料在术中有定位与导航功能,为完整切除颅内巨大富血管肿瘤并尽可能保留正常脑组织、保护脑功能提供了保障。介入栓塞治疗结合显微开颅手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血管内操作 神经外科手术 脑肿瘤 血管肿瘤 儿童
下载PDF
姿态估计模型用于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
16
作者 伍尚至 陆清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建立姿态估计模型,观察其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的性能及临床适用性。方法收集45例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包括单纯医师及医师在机器人辅助下介入操作)患者的48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频片段并经预处理拼接为1个视频、含10220帧图... 目的建立姿态估计模型,观察其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的性能及临床适用性。方法收集45例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包括单纯医师及医师在机器人辅助下介入操作)患者的48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频片段并经预处理拼接为1个视频、含10220帧图像,根据图像背景复杂度将其分为A~E共5种。于其中隔帧抽取5110帧作为关键数据集,并与其内划分训练集(n=4599)与验证集(n=511),以人工标注训练集各帧内所有器具,包括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并加以累计。利用模型主干网络提取特征,结合光流跟踪算法实现关键点邻帧跟踪;针对10220帧图像进行逐帧推理后,于训练集统计模型分类混淆性能,于验证集计算模型精度,于全部数据集获取推理速度并与U-Net进行对比。结果所获模型识别验证集导丝及导管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832、0.808,均优于U-Net的0.767、0.793;其识别医师操作下验证集胸主动脉内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为0.787、0.756,识别腹主动脉内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826、0.806;识别机器人辅助操作下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为0.855、0.834。A~E 5种背景下,模型识别验证集导丝精度分别为0.594、0.865、0.817、0.793及0.764,识别导管精度分别为0.626、0.847、0.795、0.739及0.694。模型累计于训练集正确分类7971、7026、7551及7533个实例的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累计误分类1271、1357、812及863个实例的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针对全部10220帧,模型平均推理帧频为20.66帧/秒。结论所获姿态估计模型识别血管腔内导丝、导管精度和实时处理能力出色,可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操作 放射摄影术 深度学习 模式识别 视觉
下载PDF
大面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短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邓朝苹 李丽 +2 位作者 代源 余文洁 叶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大面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中期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大面积AIS患者134例,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51例和短期预后不良组83例,... 目的 探讨影响大面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中期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大面积AIS患者134例,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51例和短期预后不良组83例,随访12个月2例死亡,其他患者分为中期预后良好组77例和中期预后不良组55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内治疗短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短期预后不良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LDL、内脂素、趋化素、脑梗死区面积、术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术前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HRIVE)评分、发病到治疗时间、高血压及术后血管未通比例明显高于短期预后良好组(P<0.05,P<0.01)。中期预后不良组HbA1c、TC、LDL、内脂素、趋化素、术后即刻NIHSS评分、术前ASPECTS、术前THRIVE评分、发病到治疗时间、高血压及术后血管未通比例明显高于中期预后良好组(P<0.05,P<0.01)。高血压、HbA1c、内脂素、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术后即刻NIHSS评分及术前ASPECTS是影响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P<0.01)。高血压(95%CI:1.390~3.465,P=0.018)、LDL(95%CI:1.073~1.539,P=0.033)、术后即刻NIHSS评分(95%CI:1.177~3.570,P=0.001)、术前ASPECTS(95%CI:1.282~2.851,P=0.000)及发病到治疗时间(95%CI:2.063~7.404,P=0.000)是血管内治疗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面积AIS血管内治疗短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完善各种术前术后评估并积极治疗,以期达到最佳预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溶血 高血压 血栓形成 血管内操作
下载PDF
三种评分量表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三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叶军 侯双兴 +2 位作者 李云霞 张小龙 聂志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HRIVE)评分、休斯顿动脉内血管再通治疗(HIAT)评分和斯坦福年龄和弥散加权成像(SAD)评分预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 目的比较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HRIVE)评分、休斯顿动脉内血管再通治疗(HIAT)评分和斯坦福年龄和弥散加权成像(SAD)评分预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2例,按照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120例[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32例(mRS评分≥3分),分别使用THRIVE评分、HIAT评分和SAD评分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采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THRIVE评分、HIAT评分、SAD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4.0(3.3,5.0)分vs 3.0(2.0,4.0)分,1.0(0.0,2.0)分vs 0.0(0.0,1.0)分,3.0(1.3,3.0)分vs 1.0(1.0,2.0)分,P<0.01]。THRIVE评分、HIAT评分和SAD评分3个月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644、0.726(P<0.05),THRIVE评分AUC明显大于HIAT评分(P<0.05)。结论THRIVE评分、HIAT评分和SAD评分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3个月预后有预测价值,THRIVE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操作 血管障碍 卒中 预后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邱教学 孙殿敬 +2 位作者 李文娜 孔敏 梁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0-222,共3页
急性颈内动脉(ICA)串联闭塞(AICATO)是指ICA远端和(或)大脑中动脉的M1和(或)M2段闭塞,伴有颅外ICA完全闭塞或严重狭窄(>90%)。AICATO占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10%~20%,通常血栓负荷较大、闭塞范围较长,侧支循环差,溶栓... 急性颈内动脉(ICA)串联闭塞(AICATO)是指ICA远端和(或)大脑中动脉的M1和(或)M2段闭塞,伴有颅外ICA完全闭塞或严重狭窄(>90%)。AICATO占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10%~20%,通常血栓负荷较大、闭塞范围较长,侧支循环差,溶栓药物难以通过闭塞段,单纯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极低,仅为4%~32%,并且只有17%的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病死率高达5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内操作
下载PDF
非顺应性球囊在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新量 徐程华 +2 位作者 应江鲜 肖雨 王志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非顺应性球囊在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5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开通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03例,术中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半顺应性球囊组)50例和非顺应性球囊... 目的观察非顺应性球囊在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5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开通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03例,术中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半顺应性球囊组)50例和非顺应性球囊预扩张(非顺应性球囊组)53例,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非顺应性球囊组最狭窄处直径较半顺应性球囊组明显增宽[(1.89±0.16)mm vs(1.69±0.14)mm,P=0.000];远端滤网装置一次通过率均较半顺应性球囊组明显增高(98.1%vs 80.0%,P=0.003),2组动脉夹层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顺应性球囊组与非顺应性球囊组新发脑梗死和血管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vs 17.0%,P=0.801,24.0%vs 28.3%,P=0.660)。结论术中使用非顺应性球囊预扩张辅助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且增加球囊扩张后远端滤网装置一次通过率,球囊扩张后最狭窄处直径较半顺应性球囊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舒张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血管内操作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