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沈燕 黎红华 +3 位作者 徐志鹏 杨梅 易娟 吴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6-818,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以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试验分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25例,无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以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试验分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25例,无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以胰岛素稳态(HOMA-IR)方法检测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以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ADMA、VE-Ca)的损伤程度。结果 (1)脑梗死组患者的HOMA-IR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患者的HOMA-IR高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患者(P<0.01)。(2)脑梗死组患者的内皮功能损伤较对照组严重,血清ADMA、VE-Ca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较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严重,血清ADMA、VE-Ca浓度增高明显(P<0.01)。(3)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存在明显的相关性,ADMA随着HOMA-IR的升高而升高,R=0.901(P<0.01),VE-Ca亦随着HOMA-IR的升高而升高,R=0.93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危险因素越多,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越严重,其机制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胰岛素抵抗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ADMA VE-Ca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标志物、检测方法和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何作云 高凌云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血管活性因子 标志物 检测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月洁 吴艳君 李建国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发生机制
下载PDF
超声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4
作者 金修才 方平 +1 位作者 谭跃萍 王小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45-1045,共1页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声检查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曹雪明 朱娜 李刘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06年第8期901-90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中医药防治 综述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活化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振华 马廷学 王永红(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65-368,共4页
子痫前期(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基因、多系统损害性疾病,若病情进展严重,可导致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全球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PE病情变化呈动态性进展,... 子痫前期(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基因、多系统损害性疾病,若病情进展严重,可导致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全球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PE病情变化呈动态性进展,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故治疗原则以解痉、降压、镇静等为主,适时终止妊娠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目前其病因学研究尚存争议,多数研究表明妊娠期间免疫和激素反应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PE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其中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在PE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中性粒细胞活化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PE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内皮 血管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幼鼠模型中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检测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维彬 刘戈力 +3 位作者 李亚璞 魏莹 高芳芳 鲍鹏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473-475,485,共4页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标记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代谢综合征幼鼠腹主动脉以及血清中的表达变化,了解有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方法:3周SD幼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高脂饮食组(FC组)及高脂...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标记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代谢综合征幼鼠腹主动脉以及血清中的表达变化,了解有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方法:3周SD幼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高脂饮食组(FC组)及高脂高盐饮食组(FSC组)3组,分别对体重、体长、腹围、血压、内脏脂肪重量、血脂、血糖、胰岛素等指标进行监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PAI-1、vWF的含量,HE染色观察腹主动脉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PAI-1、vWF在血管壁的表达。结果:(1)光镜检查显示NC、FC组大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正常,血管壁结构完整,而FSC组大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少许脱落,肌层细胞排列紊乱;(2)PAI-1、vWF在FSC组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壁的表达明显高于NC、FC组(P<0.05);(3)FSC组血清中PAI-1、vWF含量明显高于NC、FC组(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幼鼠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为临床上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早期关注心血管改变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评估淀粉样蛋白引起的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8
作者 朱成燕 刘昊晨 +1 位作者 何华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6-462,共7页
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评估β-淀粉样蛋白(Aβ)引起的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探讨相关标记物对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将永生化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与2.5μmol/L Aβ共同孵育,在2,4,6,8,10,12,14,16,18,20,22,24 h分别... 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评估β-淀粉样蛋白(Aβ)引起的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探讨相关标记物对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将永生化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与2.5μmol/L Aβ共同孵育,在2,4,6,8,10,12,14,16,18,20,22,24 h分别测定胞浆Ca^(2+)、线粒体膜电位(MMP)、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和细胞活力,借助时间序列模型探讨相关标记物对细胞损伤的影响和贡献程度。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给胞浆Ca^(2+)一个正冲击后,细胞活力被抑制并持续走低;给eNOS和MMP一个正冲击后,细胞活力上升,并在早期上升速度较快,晚期上升速率有所下降。方差解析表明胞浆Ca^(2+)水平在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占主要作用,且这种影响随着疾病进程的发展而下降。结合模型研究推断在损伤早期干预Ca^(2+)通道有可能改善Aβ引起的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模型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淀粉样蛋白 钙离子通道
下载PDF
高分辨力超声观测急性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兔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9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0-510,共1页
关键词 高分辨力超声 急性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动物实验 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高分辨力超声观测急性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兔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被引量:2
10
作者 阮骊韬 曹铁生 +4 位作者 段云友 庄磊 扬一林 袁丽君 王作军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2期742-74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导致内皮功能损伤时 ,兔髂外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是否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将兔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9只 ,分别灌服 5.0g/kg体质量的L 蛋氨酸 (M组 )和等量的自来水 (N组 ) ,然后... 目的 探讨急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导致内皮功能损伤时 ,兔髂外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是否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将兔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9只 ,分别灌服 5.0g/kg体质量的L 蛋氨酸 (M组 )和等量的自来水 (N组 ) ,然后于 0、4、8、12、2 4h ,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 (EID) ,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 2 4h后兔髂外动脉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①急性HHcy时 ,M组兔髂外动脉的ED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且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而EID无明显的改变 ;②透射电镜下 ,兔髂外动脉内皮细胞均出现脱落 ,其线粒体肿胀 ,内质网扩张 ,内弹力板断裂 ,平滑肌细胞通过断裂的内弹力板向内皮下侵入 ,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也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结论 利用高分辨力超声可准确观测急性HHcy导致的EDD损伤 ,而兔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力超声 急性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并发症 诊断
原文传递
连续腹膜透析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浆二甲基精氨酸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莉 夏天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44-945,共2页
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性较同年龄、同性别的健康者高20倍。有研究资料显示,内皮功能障碍参与了CVD的发生发展。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最重要的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 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性较同年龄、同性别的健康者高20倍。有研究资料显示,内皮功能障碍参与了CVD的发生发展。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最重要的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制NOS,使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及平均动脉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终末期肾病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连续腹膜透析 患者血浆 一氧化氮合成酶 老年 内皮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2
12
作者 王燕 李琳 +1 位作者 丛伟红 黄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3期395-399,共5页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建立高血压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标准,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高血压患者、4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心率、体重指数(BMI)、血压、血流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建立高血压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标准,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高血压患者、4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心率、体重指数(BMI)、血压、血流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抽取空腹血糖或行OGTT试验、生化全项、Hb Alc、SOD及中医分型等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FMD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FMD值亦显著降低(P<0.01);FMD在高血压2级、3级水平患者F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脉压差增大组与对照组比较FMD值显著降低(P<0.01);FMD在有心血管临床并发症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FMD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正相关,与年龄、BMI、尿酸、糖化血红蛋白均呈负相关;高血压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旺盛证<血瘀证<痰湿壅盛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最严重,高血压组其次;高血压2级、3级水平血管内皮损伤程度较轻度高血压严重;合并脉压差增大时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损伤。结论 FMD能很好地预测出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系统靶器官损害的倾向,并在中医证型比较中与血瘀型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糖尿病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
下载PDF
丹参多酚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沈燕 黎红华 +3 位作者 徐志鹏 杨梅 易娟 吴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19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丹参多酚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压、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治疗。1个疗程(14d)后,以ELISA方法检测患...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丹参多酚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压、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治疗。1个疗程(14d)后,以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ADMA、VE-Ca)的改善程度。结果经丹参多酚治疗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均得到改善,血清ADMA、VE-Ca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0.01)。丹参多酚治疗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血清ADMA、VE-Ca浓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丹参多酚对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ADMA VE-Ca 丹参多酚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涛 赵步长 +1 位作者 伍海勤 赵明中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7期31-32,35,共3页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保持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是有效保护内皮细胞、恢复受损内皮功能的前提,因此对内皮细胞多环节、多靶点保护成为近年来研究关键。而中药复方基于组方相对复杂性,在...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保持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是有效保护内皮细胞、恢复受损内皮功能的前提,因此对内皮细胞多环节、多靶点保护成为近年来研究关键。而中药复方基于组方相对复杂性,在多靶点发挥药物疗效方面显现独特优势。丹红注射液作为中药复方制剂,基础及临床研究提示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文从抗炎、抗血栓、抗氧化作用等方面对丹红注射液的内皮损伤保护作用作一综述,为中药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变化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一丁 黄雌友 姚伟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0期3221-3222,共2页
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病变化.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AMs)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 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病变化.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AMs)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作用 检测vWF水平,探讨粘附分子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2型糖尿病 水平变化 SV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患者 血清 糖尿病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丹参多酚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沈燕 冯海松 +4 位作者 黎红华 吴乐 林琅 何占轩 陈伟民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年第1期20-22,39,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及糖尿病模型组20只。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糖尿病模型组予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STZ注射造模,并予丹参多酚治疗,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治疗...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及糖尿病模型组20只。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糖尿病模型组予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STZ注射造模,并予丹参多酚治疗,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血管内皮功能。结果:糖尿病模型组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内设细胞钙粘蛋白(VE-C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丹参多酚治疗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的血清ADMA、VE-Ca浓度下降(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有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丹参多酚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内皮细胞钙粘蛋白 丹参多酚
下载PDF
吸烟量与尿中一氧化氮含量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颢 蔡红斌 +2 位作者 马文梅 王保华 樊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观察吸烟对机体一氧化氮 (NO)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的影响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方法 选择本地区 30名不吸烟健康男性及 78名吸烟男性 ,按日吸烟量分为 5组。用分光比色法测定尿中NO含量 ,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vW... 目的 观察吸烟对机体一氧化氮 (NO)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的影响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方法 选择本地区 30名不吸烟健康男性及 78名吸烟男性 ,按日吸烟量分为 5组。用分光比色法测定尿中NO含量 ,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vWF ,应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吸烟者尿中NO含量 (umol/L)和血浆vWF (% )与不吸烟者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吸烟量与NO含量呈负相关 (r= - 0 86 6 2 ,P<0 0 1) ,与vWF呈正相关 (r=0 2 2 5 1,P<0 0 5 ) ;吸烟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对照组显著受损 (F =14 0 35 ,P <0 0 1)。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吸烟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负相关 (r =- 0 4 194 ,P <0 0 1)。结论 日吸烟量越大 ,体内NO含量越少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越差 ,内皮受损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量 尿 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相关性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雌友 姚伟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19)、微血管病变组(n=20)和大血管病变组(n=23),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水平逐步升高(P<0.0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在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45、0.52和0.62,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 酶联免疫吸附法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2型糖尿病 血管病变
下载PDF
血滞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正学 肖跃进 《贵州医药》 CAS 2010年第8期741-742,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缺血性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 血滞通胶囊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血管疾病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内皮功能损害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华琦 李梅 +2 位作者 刘力松 刘荣坤 杨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室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内皮功能损害、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后左心室肥厚、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98-06/2002-11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室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内皮功能损害、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后左心室肥厚、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98-06/2002-11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初诊或停服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5例。根据诊室脉压及24h动态脉压水平将555例患者分为脉压≤40mmHg(1mmHg=0.133kPa)组,40mmHg<脉压≤50mmHg组,50mmHg<脉压≤60mmHg,脉压>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男性>134g/m2,女性>110g/m2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分为肥厚组237例,非肥厚组318例。结果:随24h动态脉压增大,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P<0.01),一氧化氮水平减少(P<0.05),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比值增加(P<0.05)。24h动态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诊室脉压均与内皮素、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171~0.377,P<0.01);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0.269,-0.259,-0.167,P<0.01;r=-0.141,P<0.05)。脉压较收缩压、24h动态脉压较诊室脉压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更明显。而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以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均无相关性。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P<0.001),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左心室肥厚 平均动脉压 动态脉压 舒张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 左室心肌质量指数 血管内皮功能损害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收缩压增高 血浆内皮素水平 24h血压 血管内皮损伤 一氧化氮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