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miRNA-3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张青松 杨迎旭 谌童童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4期1539-154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miRNA-3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取3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34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D的表达情况,逆...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miRNA-3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取3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34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D的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miRNA-34的表达情况。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D、miRNA-3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年,3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预后良好319例,预后不良33例,分别作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VEGFD表达情况、miRNA-34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VEGFD阳性表达、miRNA-34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D、miRNA-34均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VEGFD阳性表达、miRNA-34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miRNA-34 预后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人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宝全 张雅芳 +3 位作者 马晶 宿菲 李益民 赵玲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VEGF-D和VEGFR-3在淋巴管生成以及结肠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不同时期,不同分化...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VEGF-D和VEGFR-3在淋巴管生成以及结肠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不同时期,不同分化程度的人结肠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VEGF-D和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结果在55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阳性表达率为54.5%,明显高于在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5);结肠癌组织中VEGFR-3表达的阳性率为69.1%,明显高于在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1);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结肠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组,DukeC、D期的VEGF-D的表达水平和LMVD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浸润深度未超过肌层组,Duke A、B期(P<0.01),经计数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并且LMVD与VEGF-D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表达水平随着癌的浸润和转移程度的增强而增高,并且通过上调其受体VEGFR-3的表达而促进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促进癌的浸润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庞斌 魏品康 +1 位作者 毛竹君 李勇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的影响,探讨消痰散结方防治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裸鼠建立MKN-45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5-氟尿嘧啶(5-Fu)组及消痰散结方组...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的影响,探讨消痰散结方防治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裸鼠建立MKN-45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5-氟尿嘧啶(5-Fu)组及消痰散结方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Fu和消痰散结方干预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瘤组织VEGF-D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消痰散结方可不同程度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D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调控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D蛋白和mRNA的表达是消痰散结方防治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痰散结方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裸鼠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和6对肝癌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调节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超 唐瑞峰 +3 位作者 白建国 田贵金 苑建磊 齐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5383-5385,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和IL-6对肝癌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的调节。方法采用由IL-2或IL-6分别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2进行刺激,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观察其VEGF-D基因表达。结果 IL-2使细胞株S...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和IL-6对肝癌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的调节。方法采用由IL-2或IL-6分别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2进行刺激,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观察其VEGF-D基因表达。结果 IL-2使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2产生VEGF-D mRNA减少;IL-6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 VEGF-D mRNA表达存在促进效果,但是无法从作用时间上来显著判断。IL-6对肝癌细胞株SMML-7721 VEGF-D mRNA表达存在促进效果,当浓度条件满足情况下,促进作用和作用时间存在正相关。结论抑制肝癌细胞VEGF-D mRNA的表达方面,IL-2作用比较明显,对肝癌淋巴转移能够形成一定作用;肝癌细胞BEL-7402和SMML-7721 VEGF-D mRNA的表达方面,IL-6带来的促进效果明显,但是对肝癌作用需更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占龙 赵瑞力 +3 位作者 胡俊兰 赵宝建 李中信 曹雷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0-410,共1页
为探索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微淋巴管形成的关系,我们采用5'-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喉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end... 为探索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微淋巴管形成的关系,我们采用5'-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喉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endothelial vascular growth factor-D,VEGF-D)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Laryngeal Neoplasm) 肿瘤转移(Neoplasm Metastasis)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Endothelial Vascular
下载PDF
人参皂苷免疫纳米对裸鼠人胃癌NUGC-4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戴小军 王维民 +2 位作者 罗玉妍 郁梅 吴永健 《江苏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免疫纳米(VRIN)对裸鼠人胃癌NUGC-4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的影响,探讨VRIN防治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裸鼠建立NUGC-4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5-氟尿嘧啶(5-Fu)组及VRIN组...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免疫纳米(VRIN)对裸鼠人胃癌NUGC-4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的影响,探讨VRIN防治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裸鼠建立NUGC-4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5-氟尿嘧啶(5-Fu)组及VRIN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Fu和VRIN干预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 time-PCR方法检测瘤组织VEGF-D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VRIN对胃癌NUGC-4细胞裸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肿瘤组织中VEGF-D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结论:VRIN可抑制人胃癌细胞祼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调控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D蛋白和mRNA的表达是VRIN防治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免疫纳米乳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吉祥 王崇高 +1 位作者 吴建农 张明仪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5-697,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88例胃癌手术病例,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0例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38例;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检测正常胃黏膜...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88例胃癌手术病例,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0例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38例;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两组胃癌标本VEGF-D表达。结果在胃癌组织中,VEGF-D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2.5%,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VEGF-D阳性表达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有VEGF-D阳性高表达,VEGF-D的表达可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胃癌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诱导鸡胚尿囊膜血管增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浩 丁秀云 +3 位作者 高媛 柳晓兰 高建恩 孙启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64-368,共5页
为了表达和纯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D,探讨VEGF-D对血管增生作用,从人胎肺组织中提取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应用RT-PCR法扩增VEGF-D成熟肽片段;经测序证明目的片段序列正确... 为了表达和纯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D,探讨VEGF-D对血管增生作用,从人胎肺组织中提取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应用RT-PCR法扩增VEGF-D成熟肽片段;经测序证明目的片段序列正确后,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5X-1/VEGF-D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GST-VEGF-D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8kD,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5%以上,抗GST和抗VEGF-D的抗体均能识别融合蛋白;纯化的GST-VEGF-D融合蛋白与VEGFR-3/Fc具有结合活性,并能刺激红白血病细胞系HEL细胞生长;在鸡胚尿囊膜实验中GST-VEGF-D具有促进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结论:成功表达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VEGF-D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VEGF-D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鸡胚尿囊膜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肌肉瘤小鼠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姚立杰 金海峰 +1 位作者 马勇 谢立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建立横纹肌肉瘤模型,研究肌肉瘤淋巴道转移机制,为临床肌肉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清洁级昆明系小鼠30只,将S180小鼠癌性腹水在小鼠臀部肌层种植,建立肌纤维肉瘤的原位瘤种植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1周后处死小鼠,切取瘤体,... 目的建立横纹肌肉瘤模型,研究肌肉瘤淋巴道转移机制,为临床肌肉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清洁级昆明系小鼠30只,将S180小鼠癌性腹水在小鼠臀部肌层种植,建立肌纤维肉瘤的原位瘤种植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1周后处死小鼠,切取瘤体,检测肿瘤体积、质量,开胸、腹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分析不同时期肿瘤血管、淋巴管生长与肿瘤生长转移的关系。取肿瘤组织包埋制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蛋白表达。应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标记淋巴管,检测肌肉瘤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结果横纹肌肉瘤组织中心区和边缘区均存在淋巴管,其数量随肿瘤的生长明显增加,预示横纹肌肉瘤组织中存在淋巴管的增生和新生,肌肉瘤组织中淋巴管的增生和新生可能与VEGF-D的诱导密切相关。结论 VEGF-D是重要的促淋巴管形成因子,通过增加淋巴管的渗透性,使癌细胞更易进入淋巴管,促进了横纹肌肉瘤的淋巴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肌肉瘤 小鼠模型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0
作者 段晓东 朱立新 +2 位作者 于华 许涛 金德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375-377,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喉鳞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VEGF-D蛋白的表达情况,其中高分化8例,中分化2l例,低分...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喉鳞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VEGF-D蛋白的表达情况,其中高分化8例,中分化2l例,低分化36例;有淋巴转移的45例,无淋巴转移的21例。结果:在部分喉鳞癌患者的癌细胞胞浆中可检测到VEGF-D蛋白的表达(48/66)。VEGF-D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在低分化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喉鳞癌组织。结论:VEGF-D表达于喉癌中,对探讨喉鳞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有重要价值,并有望作为检测喉癌淋巴节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对VEGF-D/VEGFR-3信号通路的阻滞研究可望成为治疗喉癌淋巴转移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喉癌 淋巴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D2-40标记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詹晓东 强化龙 王伟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26-529,共4页
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 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6例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14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VEGF-D和LMVD在喉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VEGF-D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9%,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率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D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MVD则与肿瘤的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VEGF-D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与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D和LMVD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增高,VEGF-D促进喉癌组织中LMVD的生成,两者在喉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淋巴转移 微淋巴管密度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与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
12
作者 叶武 陈洪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期58-60,共3页
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近年来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对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肿瘤的淋巴转移的研究得到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近年来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对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肿瘤的淋巴转移的研究得到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可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肿瘤 淋巴转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3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亚宁 顾岩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37-1343,共7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淋巴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最近研究表明淋巴管生成可能会主动促进淋巴转移的发生,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的部分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淋巴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最近研究表明淋巴管生成可能会主动促进淋巴转移的发生,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的部分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3等。但是,对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作用及其预后价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等问题仍有争议。本文对近年国内外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3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力 毕玉顺 +2 位作者 刘执玉 丁兆习 李贵宝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因子D(VEGF-D)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下咽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VEGF-D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D阳性表达率为57.8%(37/64)。根据VEGF-D的染色强度,6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因子D(VEGF-D)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下咽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VEGF-D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D阳性表达率为57.8%(37/64)。根据VEGF-D的染色强度,64例标本被分为阴性组(27例)、局限阳性组(23例)、广泛阳性组(1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5.9%、78.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D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血管转移无相关性。结论:VEGF-D可用来预测下咽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阻断VEGF-D的表达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下咽肿瘤 淋巴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蒙玉刚 梁春燕 +1 位作者 曾雅畅 安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076-2079,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在人宫颈癌血清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43例宫颈癌...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在人宫颈癌血清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43例宫颈癌组血清和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水平,并分析表达结果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VEGF-C、VEGF-D在正常宫颈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P<0.05);(2)伴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在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均明显升高(P<0.05);(3)宫颈癌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5.1%、60.5%,并均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r=0.615、P=0.021;r=0.709、P=0.014)。结论 VEGF-C、VEGF-D通过促进宫颈癌内淋巴管形成,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淋巴转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和微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与直肠癌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常家聪 魏宜胜 +3 位作者 刘弋 张红 王道兵 陈向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D和ML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鲁建军 马俊 +2 位作者 缪蓉 顾勇 钟佛添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39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VEGF.DmRNA的表达情况;用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39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VEGF.DmRNA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2.40表达,计算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VEGF.D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资料及MLVD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DmRNA阳性表达率为56.4%(22/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6%(1/39),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D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E92.9%(13/14)比36.0%(9/25),P〈0.05]。VEGF.DmRNA阳性表达者ML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8.20±1.22比5.31±0.97,P〈0.01)。结论VEGF—D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食管鳞癌淋巴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原位杂交 淋巴转移 微淋巴管密度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与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玉珍 梁志清 +1 位作者 龙玲 王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77-98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 ,VEGF 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D ,VEGF 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 ,VEGF 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D ,VEGF 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并确定VEGF C和VEGF D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皆有VEGF C和VEGF D的表达 ,但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及交界性肿瘤 ,其表达强度与腹膜转移、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与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年龄等无关。结论 VEGF C和VEGF D在卵巢癌的表达上调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免疫组化 卵巢癌 淋巴管生成 淋巴道转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俊 鲁建军 +2 位作者 缪蓉 巫国勇 罗红鹤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与ESCC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VEGF-C、VEGF-D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与ESCC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VEGF-C、VEGF-D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计算ESCC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MVD、MLVD的关系;患者均行CE根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复发或转移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对ESC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ES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VEGF-D的阳性表达率、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VEGF-C表达水平还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ESCC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与MLVD、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1、0.561,P均<0.05);VEGF-D表达水平与MLVD呈正相关(r=0.660,P<0.05)。术后复发转移患者ESCC组织VEGF-C、VEGF-D相对表达量高于术后无复发转移患者(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EGF-C、VEGF-D及肿瘤浸润程度是ES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8.321、7.683、0.104,P<0.05)。结论 ESCC组织中VEGF-C和VEGF-D呈高表达,二者与ESCC转移、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下载PDF
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凤磊 黎卫平 +3 位作者 王金穗 党雅梅 郭应芳 丁彩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617-62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D在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淋巴管特异性标志D2-40显示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VEGF-D在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D在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淋巴管特异性标志D2-40显示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VEGF-D在淋巴结转移组中呈高表达(68.05%,49/7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9.03%,9/31),χ2=13.41,P=0.001。VEGF-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13.41,P=0.001)、TNM分期(χ2=22.05,P=0.000)有关,与年龄(χ2=2.68,P=0.101)、性别(χ2=0.42,P=0.518)以及浸润深度(χ2=0.13,P=0.718)无关。VEGF-D阳性组LVD值(35.42±10.33)较阴性组(17.71±5.28)显著增高,t=4.71,P=0.000。结论:VEGF-D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选择性阻断VEGF-D的作用对控制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淋巴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