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0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脑血管形成及神经损伤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林东晓 陈贞君 +1 位作者 李华 黄星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小鼠脑血管形及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测定外泌体径... 目的:探究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小鼠脑血管形及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测定外泌体径粒分布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外泌体标志蛋白CD 63、TSG101、Alix表达;将4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外泌体(b-Exo)组、阳性对照(DP)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其余3组小鼠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缩窄法构建VD模型,b-Exo组腹腔注射100μL的b-Exo(100μg/mL),DP组腹腔注射盐酸多奈哌齐(1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28 d;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分析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血管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脑损伤相关因子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从bEnd.3细胞分离的颗粒物呈圆形囊泡状,CD 63、TSG101及Alix蛋白均高表达,说明该颗粒物为外泌体,记为b-Exo;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通过目标象限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出现明显病理学损伤,血管形成减少,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NeuN表达减少,血清S-100β与NSE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b-Exo组和DP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通过目标象限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海马CA1区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血管形成增加,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P<0.05),NeuN表达增加,同时,血清中S-100β与NSE水平降低(P<0.05)。结论: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明显促进VD小鼠的血管形成,并修复神经损伤,对VD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血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血管形成 神经保护 实验研究
下载PDF
USP11调控VEGF表达及血管形成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2
作者 杜宝英 张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983-987,共5页
目的:探究去泛素化酶11(USP11)调控VEGF和血管形成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机制。方法:运用Real-time PCR实验检测USP11对肝癌细胞中VEGF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Elisa实验检测USP11对肝癌细胞分泌VEGF蛋白的影响;利用对照组和USP1... 目的:探究去泛素化酶11(USP11)调控VEGF和血管形成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机制。方法:运用Real-time PCR实验检测USP11对肝癌细胞中VEGF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Elisa实验检测USP11对肝癌细胞分泌VEGF蛋白的影响;利用对照组和USP11敲低组肝癌细胞分泌上清分别处理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运用Transwell基质胶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运用CCK-8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运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成管能力。结果:敲低USP11可降低肝癌细胞中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P<0.01),并抑制肝癌细胞分泌VEGF蛋白(P<0.001);与对照组相比,敲低USP11的肝癌细胞分泌上清处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P<0.01),成管能力也远低于对照组;两组肝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基质胶实验表明,敲低USP11组,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P<0.01)。结论:USP11可以增加VEGF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USP11 VEGF 血管形成 侵袭转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促进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H亚型微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向炜 邱成 +4 位作者 张小敏 王念武 陈孝均 吴佳奇 江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34-41,共8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在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模型中对H亚型微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联合甲泼尼龙法复制SONFH模型。将5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银杏叶提取物高、中、低剂...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在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模型中对H亚型微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联合甲泼尼龙法复制SONFH模型。将5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银杏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0.88、0.43、0.21 mL/kg银杏叶提取物溶液尾静脉注射,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4周时Micro-CT断层扫描和HE染色观察股骨头外形、骨小梁结构及囊性变情况;治疗8周后,采用HE染色观察检测股骨头软骨表面光滑度和骨小梁密度,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检测股骨头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内皮黏蛋白(Emcn)表达。结果4周后Micro-CT断层扫描可见大鼠股骨头变形,骨小梁稀疏;HE染色结果可见骨小梁稀疏、断裂、股骨头坏死,Micro-CT断层扫描与HE染色结果一致,表明大鼠SONFH模型复制成功。8周后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银杏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及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股骨头坏死,但银杏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骨小梁相对密集,股骨头坏死减少。各组大鼠CD31及Emcn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D31和Emcn阳性率较空白组及银杏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均降低(P<0.05),银杏叶提取物高剂量组CD31阳性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mcn阳性率高于空白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高剂量组CD31和Emcn阳性率与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剂量与低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促进大鼠SONFH模型中H亚型微血管形成,改善股骨头周围血循,促进血管成骨耦合,延缓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银杏叶提取物 H型血管 血管形成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高糖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和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凯铭 陈子扬 +3 位作者 石颖 胡艳红 胡俊 陈胜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BYHW)对高糖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CECs)自噬影响和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HRCECs随机分为对照组(CG)、模型组(MG)、BYHW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除CG组外,其余各组细胞于25 g/L葡萄糖...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BYHW)对高糖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CECs)自噬影响和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HRCECs随机分为对照组(CG)、模型组(MG)、BYHW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除CG组外,其余各组细胞于25 g/L葡萄糖环境中培养建立高糖损伤模型,BYHW组在MG组的基础上加入5 mg/mL的BYHW水提液,3-MA组加入40μM的3-MA,各组细胞均孵育24 h。采用血管形成实验检测HRCECs血管生成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苄氯素1(Beclin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血管形成:与CG组比较,MG组血管形成数升高(t=7.747,P=0.000);与MG组比较,BYHW、3-MA组血管形成数降低(t_(BYHW)=-6.303,P=0.000;t_(3-MA)=-4.596,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YHW、3-MA组血管形成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迁移能力:与CG组比较,MG组HRCECs迁移率升高(t=14.035,P=0.000);与MG组比较,BYHW、3-MA组HRCECs迁移率降低(t_(BYHW)=-9.247,t_(3-MA)=-5.358,均P=0.000);与BYHW组比较,3-MA组HRCECs迁移率升高(t=-3.89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自噬:与CG组比较,MG组LC3 mR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_(mRNA)=8.249,t_(蛋白)=14.890,均P=0.000),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7.114,P=0.000);与MG组比较,BYHW、3-MA组的LC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BYHW:t_(mRNA)=-9.298,t_(蛋白)=-11.727,均P=0.000。3-MA:t_(mRNA)=-3.718,P=0.006;t_(蛋白)=-7.511,P=0.000),BYHW组的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t=-4.115,P=0.003);与BYHW组比较,3-MA组HRCECs的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2.448,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YHW延缓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展可能与其调控HRCECs自噬减少血管形成和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高糖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自噬 血管形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GAP-43、TNF-α和血管形成素-1表达水平 被引量:1
5
作者 方建伟 李爱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9-452,共4页
目的 探究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管形成素(Ang)-1的表达水平研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15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余下的20只大鼠做成脑梗死模型,为模型组。分别在脑梗死模... 目的 探究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管形成素(Ang)-1的表达水平研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15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余下的20只大鼠做成脑梗死模型,为模型组。分别在脑梗死模型大鼠建模成功的第1、7、14天取相应组的大鼠清晨空腹静脉血及对照组大鼠血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GAP-43的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TNF-α、Ang-1的血清水平,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GAP-43 mRNA、TNF-α mRNA、Ang-1 mRNA表达水平及各种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模型组1、7、14 d TNF-α、ANG-1、GAP-43水平及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1、7、14 d神经功能mNS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大鼠1 d和7 d时的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脑梗死14 d时(P<0.05)。结论 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GAP-43、TNF-α、Ang-1水平高于正常大鼠,检测其血清中的水平对其神经损伤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生长相关蛋白-43 血管形成素-1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高糖诱导的RF/6A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婷宇 范晶 +2 位作者 郑柳 杨彬彬 丁芝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6-351,共6页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ET)对高糖诱导的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RF/6A细胞随机分为5组:NC组、HG组、HG+15 mmol·L^(-1) MET组、HG+30 mmol·L^(-1) MET组、HG+45 ...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ET)对高糖诱导的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RF/6A细胞随机分为5组:NC组、HG组、HG+15 mmol·L^(-1) MET组、HG+30 mmol·L^(-1) MET组、HG+45 mmol·L^(-1) MET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4组:NC组和NC+15 mmol·L^(-1) MET组、NC+30 mmol·L^(-1) MET组、NC+45 mmol·L^(-1) MET组,CCK⁃8法检测MET的细胞毒性。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3组:NC组、HG组和HG+15 mmol·L^(-1) MET组,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Matrigengel法检测细胞血管形成,RT⁃PCR、Western blot检测Hippo信号通路的核心成分YAP、TEAD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RF/6A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P<0.001);与HG组比较,HG+15 mmol·L^(-1) MET组、HG+30 mmol·L^(-1) MET组和HG+45 mmol·L^(-1) MET组RF/6A细胞的增殖活性均降低(均为P<0.001)。与NC组比较,NC+15 mmol·L^(-1) MET组RF/6A细胞增殖活性无变化(P=0.2273),因此选择15 mmol·L^(-1) MET进行后续实验。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RF/6A细胞的迁移率升高、迁移个数增加(均为P<0.01);与HG组比较,HG+15 mmol·L^(-1) MET组RF/6A细胞的迁移率降低、迁移个数减少(均为P<0.01)。Matrigengel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RF/6A细胞的血管相对总长度增加(P<0.05);与HG组比较,HG+15 mmol·L^(-1) MET组RF/6A细胞的血管相对总长度减少(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RF/6A细胞的YAP和TEAD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为P<0.05);与HG组比较,HG+15 mmol·L^(-1) MET组RF/6A细胞的YAP和TEAD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RF/6A细胞的YAP和TEA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为P<0.05);与HG组比较,HG+15 mmol·L^(-1) MET组RF/6A细胞的YAP和TEA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为P<0.05)。结论MET可抑制高糖诱导的RF/6A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下调YAP、TEAD1的mRNA及蛋白表达,推测其作用机制与Hippo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甲双胍 RF/6A细胞 高糖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血管形成 Hippo信号通路
下载PDF
脱氢姜酮通过调控miR-223-3p抑制喉癌细胞Hep-2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
7
作者 吴俊 王文忠 +3 位作者 吴娟 于宁静 孙哲 周兰柱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46-453,共8页
目的探讨脱氢姜酮(DZG)对喉癌细胞Hep-2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的DZG(0,75,150,300μmol/L)处理Hep-2细胞24 h,MTT法、Transwell、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分别检测Hep-2细胞的存... 目的探讨脱氢姜酮(DZG)对喉癌细胞Hep-2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的DZG(0,75,150,300μmol/L)处理Hep-2细胞24 h,MTT法、Transwell、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分别检测Hep-2细胞的存活率、迁移能力、迁移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血管形成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相对表达水平和miR-223-3p mRNA相对表达量。将Hep-2细胞分别分为:①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C)、miR-223-3p组(转染miR-223-3p);②空白对照组(si-control组)、阴性对照组(si-NC)及miR-223-3p小干涉RNA组(si-miR-223-3p)。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VGEF、MMP-2、Vimentin、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0,75,150,300μmol/L的DZG培养Hep-2细胞,MTT结果显示,24 h细胞存活率随DZG浓度增加而下降(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细胞迁移能力随DZG浓度增加而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GEF、MMP-2、Vimentin、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随DZG浓度增加而降低(P<0.05);RT-PCR结果显示,miR-223-3p mRNA相对表达量随DZG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将Hep-2细胞进行转染后,RT-PCR结果表明,miR-223-3p组Hep-2细胞miR-223-3p相对表达量较miR-NC组和control组明显升高,si-miR-223-3p组Hep-2细胞miR-223-3p相对表达量较si-NC组和si-control组明显降低(P<0.05)。MTT法结果显示,miR-223-3p组细胞存活率较miR-NC组明显降低(P<0.05)。不加DZG单独使用正常培养基培养验证miR-223-3p对Hep-2细胞存活率时发现,miR-223-3p组细胞存活率较miR-NC组和control组细胞明显下降,si-miR-223-3p组细胞存活率较si-NC组和si-control组明显升高(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miR-223-3p组细胞迁移率较miR-NC组和control组明显降低,si-miR-223-3p组细胞迁移率较si-NC组和si-control组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223-3p组VGEF、MMP-2、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miR-NC组和control组明显降低,si-miR-223-3p组VGEF、MMP-2、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si-NC组和si-control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DZG可通过调控miR-223-3p抑制喉癌细胞Hep-2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迁移及血管形成相关蛋白VGEF、MMP-2、Vimentin和N-cadherin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miR-223-3p 增殖 侵袭 迁移 血管形成
下载PDF
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周宇坤 李青 +3 位作者 张昊瑞 聂政 宋洪元 沈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生血管形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并以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中药小分子为主,讨论了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新生血管 肿瘤新生血管 中药小分子 黄酮类 生物碱类 皂苷类
原文传递
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自噬和血管形成的影响
9
作者 李媛媛 赵富生 +5 位作者 张可心 陈永兰 张娜 姜昕悦 谷春付 武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23-2233,共11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糖尿病(DM)大鼠皮肤创面自噬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将建模成功24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糖尿病(DM)大鼠皮肤创面自噬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将建模成功24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DM)组和NaHS(H2S供体)干预(DM+NaHS)组,每组12只。手术切除各组大鼠背部皮肤建立皮肤创伤模型,DM+NaHS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NaHS(56μmol/kg),DM组和control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21 d。手术第0、7、14、21天检测皮肤创面愈合情况。手术第21天,取皮肤创面组织,应用H2S荧光探针C-7Az检测皮肤组织H2S含量;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血管形成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组织CD31表达;采用CD31和beclin-1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胱硫醚γ-裂解酶(CSE)、CD3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P62、Bcl-2、Bax、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表达;碘化丙啶(PI)及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组织细胞凋亡,通过CD31和TUNEL荧光双重染色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DM组相比,DM+NaHS组皮肤创面愈合率、H2S含量及CSE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但低于control组水平(P<0.01)。HE染色显示,DM组创面表层薄,毛细血管少,创面宽;DM+NaHS组创面表层增厚,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创面宽度减小。与DM组相比,DM+NaHS组创面组织CD31表达显著增加(P<0.01),caspase-3和PI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CD31+/beclin-1+和CD31+/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M组相比,DM+NaHS组LC3-II/LC3-I、beclin-1和Bax表达水平降低(P<0.01),P62和Bcl-2表达升高(P<0.01),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H2S可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凋亡,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创伤 硫化氢 自噬 血管形成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LIM激酶1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
10
作者 劳垚佳 程洁 +6 位作者 林梦璐 张海平 奉佳辉 牟娟丽 黄凯 胡凡 林军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920-924,共5页
目的探讨LIM激酶1(LIMK1)在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表达及其对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促进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检测人正常肝细胞系MIHA和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LIMK1的mRNA和蛋白水平,siRNA转染Huh7细胞后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 目的探讨LIM激酶1(LIMK1)在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表达及其对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促进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检测人正常肝细胞系MIHA和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LIMK1的mRNA和蛋白水平,siRNA转染Huh7细胞后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内皮细胞管形成实验探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LIMK1在Huh7细胞中表达升高;敲低LIMK1后Huh7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显著下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减弱。结论LIMK1在Huh7细胞中高表达,敲低LIMK1可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激酶1 肝细胞癌 血管形成 增殖 迁移
原文传递
CGRP与骨形成及血管形成的相关研究进展
11
作者 冉芷月 张红梅 陈家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0161-0164,共4页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一种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主要定位于感觉纤维,遍布全身。骨内密集分布的感觉神经已被证明在骨稳态的局部调节中发挥作用。骨是由大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的高度血管化组织。对于骨质疏松症,研究不应局限于神经-骨相互...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一种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主要定位于感觉纤维,遍布全身。骨内密集分布的感觉神经已被证明在骨稳态的局部调节中发挥作用。骨是由大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的高度血管化组织。对于骨质疏松症,研究不应局限于神经-骨相互作用,骨骼内血管的改变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应考虑骨-血管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内在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RP 成骨细胞 内皮祖细胞 破骨细胞 形成 血管形成
下载PDF
生肌促愈汤治疗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对创面愈合、血管形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娄铁铮 赵奕钧 +2 位作者 王海林 胡之华 王恒 《内蒙古中医药》 2023年第7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采用生肌促愈汤对临床疗效、创面愈合及血管形成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n=42,生肌促愈汤联合常规治疗)和对照... 目的:探讨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采用生肌促愈汤对临床疗效、创面愈合及血管形成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n=42,生肌促愈汤联合常规治疗)和对照组(n=42,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血管形成因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48%,38/42)高于对照组(71.43%,30/42)(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治疗后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提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采用生肌促愈汤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创面愈合情况、血管形成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肌促愈汤 湿热下注型 环状混合痔 创面愈合 血管形成因子
下载PDF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肱骨骨折大鼠破骨细胞活性、血管形成及iRhom2/TACE信号通路的作用
13
作者 关晓瑞 任新华 +3 位作者 乔宁宁 成飞 张永平 程俊文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97-303,共7页
目的:探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肱骨骨折大鼠破骨细胞活性、血管形成及iRhom2/TACE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GF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4组采用骨钳截断加克氏针髓内... 目的:探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肱骨骨折大鼠破骨细胞活性、血管形成及iRhom2/TACE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GF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4组采用骨钳截断加克氏针髓内固定法建立肱骨骨折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于骨折部位注射2、4、8μg/kg的NGF,正常组、模型组同期于骨折部位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X线摄片检测大鼠骨折愈合程度,TRAP染色法及鬼笔环肽染色法检测破骨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GF及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含量,免疫印迹检测大鼠骨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ACE)/非活性菱形蛋白2(iRhom2)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可见明显骨折线,仅有少量骨痂生长且排列疏松;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骨折线逐渐消失,骨痂明显增多且排列规则紧密,骨密度明显升高,且NGF剂量越高,愈合越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见大量TRAP阳性表达的典型多核破骨细胞;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破骨细胞体积及数目明显减少,且NGF剂量越高减少越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见明显纤维肌动蛋白环形成;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纤维肌动蛋白环面积明显缩小,且NGF剂量越高缩小越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成素-1(ANG-1)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中NGF、VEGF、bFGF、ANG-1含量明显升高,且NGF剂量越高,升高越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肱骨组织中iRhom2、TACE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肱骨组织中iRhom2、TACE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且NGF剂量越高,降低越明显。结论:外源性NGF对肱骨骨折大鼠具有显著疗效,可显著改善破骨细胞活性、促进血管形成,并抑制iRhom2/TACE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肱骨 骨折 破骨细胞 血管形成 iRhom2/TACE信号通路 大鼠
下载PDF
内皮细胞与血管形成 被引量:30
14
作者 赵利枝 杨日芳 汪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1-364,共4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 ,虽然病原性血管因子很多 ,但在释放或受体水平 ,抑制专一性血管形成因子这一策略 ,可能成为安全、有效地治疗由血管形成介导的疾病的方法基础。生理性血管形成对血管的再生、成长和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而病理性血管形成... 最近的研究表明 ,虽然病原性血管因子很多 ,但在释放或受体水平 ,抑制专一性血管形成因子这一策略 ,可能成为安全、有效地治疗由血管形成介导的疾病的方法基础。生理性血管形成对血管的再生、成长和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而病理性血管形成则维系着血管疾病、肿瘤和致炎性疾病的发展进程。血管形成因子的种类有多种 ,都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 ,这就说明内皮细胞对血管形成的影响尤为重要 ,这一作用靶点为一些与病理性血管形成有关的人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目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 血管形成因子 靶标
下载PDF
早孕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联合全胎盘血管形成-血流指数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
15
作者 吴淑芬 杨舒萍 +1 位作者 沈浩霖 杨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3期65-67,71,共4页
目的探讨早孕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联合全胎盘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预测高风险孕妇发生子痫前期(PE)的价值。方法取PE高风险孕妇200例(孕龄11-13+6周),经腹部测量孕妇双侧子宫动脉PI,采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进行胎盘全容积扫... 目的探讨早孕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联合全胎盘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预测高风险孕妇发生子痫前期(PE)的价值。方法取PE高风险孕妇200例(孕龄11-13+6周),经腹部测量孕妇双侧子宫动脉PI,采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进行胎盘全容积扫查,用能量直方图计算全胎盘VFI。随访结果:44例发生PE的孕妇归入试验组,156例未发生PE的孕妇归入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早孕期子宫动脉PI及全胎盘VFI的差异,分析子宫动脉PI、全胎盘VFI预测PE的能力及其预测的临界值,比较子宫动脉PI、全胎盘VFI及子宫动脉PI联合全胎盘VFI预测PE的诊断效能。结果试验组早孕期子宫动脉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全胎盘VFI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PI预测PE的曲线下面积0.743,以PI=1.95为临界值,预测P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为77.27%、74.35%、45.90%、92.06%、75.00%。全胎盘VFI预测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以VFI=5.21为界值,其预测PE的敏感度为81.82%、特异度为79.48%、阳性预测值为52.94%、阴性预测值为93.94%、准确率为80.00%。子宫动脉PI联合全胎盘VFI预测P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0.90%、79.48%、54.05%、98.40%、82.00%。结论早孕期子宫动脉PI及全胎盘VFI均能提高预测高风险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的能力,特别是子宫动脉PI联合全胎盘VFI是更为高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早孕期 全胎盘血管形成-血流指数 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三维能量多普勒
下载PDF
抗血管形成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贾卡 李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2-446,共5页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肿瘤新生血管,这使得抗血管形成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抗血管形成治疗的一些最新药物研究成果——包括针对血管内皮生长...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肿瘤新生血管,这使得抗血管形成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抗血管形成治疗的一些最新药物研究成果——包括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贝伐;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IMC-1C11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形成 靶向药物 生物治疗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S_(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贾英杰 张莹 史福敏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肿瘤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结果]小鼠腹腔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0.3,0.6g/kg,连续8d后瘤体较对照组分...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肿瘤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结果]小鼠腹腔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0.3,0.6g/kg,连续8d后瘤体较对照组分别减小25%,36%;瘤体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小32%,40%。[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肿瘤 血管形成 小鼠 血管形成
下载PDF
5-Fu和α干扰素抗肿瘤血管形成协同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耿怀成 陈龙邦 +3 位作者 尹鸣 王靖华 褚哓源 张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7-68,共2页
肿瘤化疗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差,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有时损伤严重而不得不停止化疗.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具有抑制肿瘤血管作用,为改变化疗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降低毒副反应提供了... 肿瘤化疗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差,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有时损伤严重而不得不停止化疗.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具有抑制肿瘤血管作用,为改变化疗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降低毒副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5-Fu是常用的化疗药,可长期口服给药,其是否有抗血管形成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α干扰素的抗肿瘤效应及抗血管形成作用已为人们公认.本实验研究这两种药物是否具有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协同效应,以期为两者联合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U 抗肿瘤血管形成 实验研究 协同效应 Α干扰素 血管形成 化疗药物 细胞毒药物 抗肿瘤效应 细胞选择 肿瘤化疗 正常组织 环磷酰胺 血管作用 抑制肿瘤 长春碱类 使用方法 毒副反应 口服给药 国内外 损伤
下载PDF
血管形成和血管形成抑制剂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恩龙 李艳春 王敏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介绍血管形成的过程及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外相关领域的文献 ,对血管形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相关的疾病和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介绍。结果血管形成的... 目的介绍血管形成的过程及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外相关领域的文献 ,对血管形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相关的疾病和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介绍。结果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互相调控的结果 ,异常的血管形成会引起一些病理状态 ,如 :肿瘤、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等。因而血管形成抑制剂是相关疾病治疗的候选药物。结论应用血管形成理论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抑制剂 血管形成因子 肿瘤
下载PDF
胶质瘤病灶组织的肿瘤微血管形成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展
20
作者 律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0173-0176,共4页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富含血管的实体肿瘤,以男性多见,胶质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脑功能下降、记忆力丧失等,其发生和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胶质瘤病灶组织很多均伴随有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可有...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富含血管的实体肿瘤,以男性多见,胶质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脑功能下降、记忆力丧失等,其发生和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胶质瘤病灶组织很多均伴随有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可有效反映病灶组织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情况。本文首先概述了胶质瘤的发病状况,探讨了胶质瘤病灶组织的肿瘤微血管形成状况,阐述了胶质瘤病灶组织的病理特征,最后进行了胶质瘤病灶组织的肿瘤微血管形成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病灶组织 肿瘤微血管形成 病理特征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