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麝香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大鼠心脏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被引量:134
1
作者 汪姗姗 李勇 +1 位作者 范维琥 戴瑞鸿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心肌梗塞大鼠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 4只大鼠随机分成麝香保心丸组 (A组 )、贝复剂与肝素组 (B组 )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C组 ) ,建立心肌梗塞模型 ,6周后检测梗塞面积、梗塞边缘区VEGF、bFGF...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心肌梗塞大鼠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 4只大鼠随机分成麝香保心丸组 (A组 )、贝复剂与肝素组 (B组 )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C组 ) ,建立心肌梗塞模型 ,6周后检测梗塞面积、梗塞边缘区VEGF、bFGF和VⅢ因子的表达量以及血管面密度。结果 :A组梗塞面积明显小于C组 ,梗塞边缘区VEGF、bFGF和VⅢ因子的表达量以及血管面密度均较C组明显增加。结论 :麝香保心丸能促进大鼠缺血心肌冠脉侧枝的血管生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实验性心肌梗塞 大鼠 血管生成作用 侧枝循环
下载PDF
通心络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3
2
作者 王文 傅晓东 +2 位作者 陈伟华 应健 王树海 《疑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4,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中药通心络对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模型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方法 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药物血清 ,鸡胚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贝复济组及通心络大、小剂量组 ,检测尿囊膜的血管增生程度。结果 通心络大剂量组CAM的血管... 目的 探讨中药通心络对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模型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方法 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药物血清 ,鸡胚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贝复济组及通心络大、小剂量组 ,检测尿囊膜的血管增生程度。结果 通心络大剂量组CAM的血管增生数明显高于空白血清组 (P <0 .0 5) ,而与贝复济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通心络小剂量组与空白血清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通心络可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增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血管生成作用 鸡胚 绒毛尿囊膜 CAM 血清药理学 空白血清 血管增生程度 冠心病
下载PDF
蝎毒多肽提取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维东 崔亚洲 +4 位作者 武利存 贾青 宋守芹 王朝霞 董强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343-346,共4页
用不同浓度的东亚钳蝎素的多肽提取物PESV(4 ̄20μg/ml)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HUVEC增殖活性和凋亡变化,增殖活性检测采用BrdU掺入的ELISA法,凋亡水平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用鸡胚尿囊膜(... 用不同浓度的东亚钳蝎素的多肽提取物PESV(4 ̄20μg/ml)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HUVEC增殖活性和凋亡变化,增殖活性检测采用BrdU掺入的ELISA法,凋亡水平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用鸡胚尿囊膜(CAM)显示PESV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PESV抑制HUVEC的增殖,而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ESV作用72h后,HUVEC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增加,凋亡细胞比例增至10.5%,明显高于对照组;0.5mgPESV能明显抑制CAM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PESV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PESV作为一种肿瘤血管抑制剂的天然药物来源,其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 多肽提取物 血管生成作用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肿瘤
下载PDF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对缺血心肌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洪波 陈润芬 +2 位作者 王长谦 周兆年 黄定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 2 9只 ,体重 2 0 -2 5kg ,随机分为 3大组 :正常组 (N组 ,n =7) ,对照组 (C组 ,n =11)...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 2 9只 ,体重 2 0 -2 5kg ,随机分为 3大组 :正常组 (N组 ,n =7) ,对照组 (C组 ,n =11)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组 (H组 ,n =11)。C组、H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 ,H组动物进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 (50 0 0m ,6h/d ,连续 7d者为H1组 ,42d者为H2组 ) ,按计划完成实验后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 (VEGFmRNA)、低氧诱导因子 -1αmRNA (HIF -1αmRNA)、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eNOS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蛋白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VEGFmRNA、HIF -1αmRNA、eNOSmRNA及VEGF蛋白持续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 心肌缺血 新生血管 病理学 血管生成作用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低氧条件下HIF-1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曲伟栋 赵华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36,共3页
关键词 HIF-1 血管生成作用 低氧条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低氧诱导因子 转录调节因子 适应性反应 动物细胞
下载PDF
BAI1基因在肠癌细胞的表达及抗血管生成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志华 张智清 +1 位作者 申宝忠 李莹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细胞和组织中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大肠癌细胞总RNA,按RT-PCR试剂盒的步骤反转录成cDNA,PCR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细胞和组织中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大肠癌细胞总RNA,按RT-PCR试剂盒的步骤反转录成cDNA,PCR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肿瘤移植实验MVQ的方法进行。结果 大肠癌癌组织中大多数BAI1不表达或表达下降,在全部转移的淋巴结中不表达,而在小鼠CC95大肠癌细胞移植肿瘤的周围注射Ad-bBAI1表达载体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影响肿瘤的血管生成。结论BAI1在肠癌组织及细胞表达降低,该基因可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1基因 肠癌细胞 血管生成作用 大肠癌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三羧氨基喹啉对人口腔癌裸鼠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与其调节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傅其宏 余海 +1 位作者 王青青 吴求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3-276,280,共5页
目的 :观察三羧氨基喹啉 ( Linom ide)对人口腔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探讨其抗血管生成作用与调节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建立人舌癌裸鼠移植瘤模型 ,观察 Linom ide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L inom... 目的 :观察三羧氨基喹啉 ( Linom ide)对人口腔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探讨其抗血管生成作用与调节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建立人舌癌裸鼠移植瘤模型 ,观察 Linom ide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L inomide治疗组和对照组荷瘤裸鼠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 MV D)的变化 ,采用 ELISA方法检测Linom ide对巨噬细胞分泌促血管因子 TN F- α及血管抑制因子 G M- CSF功能的影响。结果 :10 0 m g/ kg· d- 1、50mg/ kg· d- 1Linom ide腹腔注射组、对照组裸鼠瘤重分别为 ( 0 .4 7± 0 .2 5) g、( 0 .92± 0 .30 ) g、( 1.75± 0 .38) g,治疗组瘤重明显降低 ( P<0 .0 1)。治疗组瘤组织 M VD明显减低 ,与对照组相比 ,50 m g/ kg· d- 1和 10 0 m g/ kg· d- 1Linom ide治疗组的 MV D分别减少了 38.2 %和 57.8%。 Linom ide治疗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 TN F-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受到明显抑制 ( P<0 .0 5)。 L inom ide体外处理小鼠巨噬细胞系 RA W 2 6 4.7也可明显抑制其分泌 TN F-α的水平 ( P <0 .0 5) ,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Linom ide可有效抑制人舌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 ,抑制巨噬细胞分泌 T NF-α可能是其一个重要的抗血管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羧氨基喹啉 口腔癌 裸鼠移植瘤 血管生成作用 巨噬细胞 新生血管 病理学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中药抗肝癌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盛庆寿 王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61-64,共4页
原发性肝癌按组织学分类可分为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CC)和混合型肝癌,其中以HCC最为常见,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死亡率排在第三位。肝癌起病隐蔽,大多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肝癌晚期,已经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在传统... 原发性肝癌按组织学分类可分为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CC)和混合型肝癌,其中以HCC最为常见,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死亡率排在第三位。肝癌起病隐蔽,大多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肝癌晚期,已经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在传统中医学中肝癌属于“积聚”、“瘕瘕”、“鼓胀”等病范围,中医肿瘤界发展了“癌毒”概念,认为正气虚损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癌毒内生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最根本的因素。而现代医学认为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生物学过程,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需要依赖新生血管。血管的生成与肝癌的生长、浸润和复发均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传统中药中所筛选的低毒、有效的抗肝癌活性成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笔者将就中药及中药提取物通过抑制肝癌血管生成抗肝癌方面的研究予以探讨,并就其抗肝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作用 中药现代化 抗肝癌方 肿瘤发生发展 原发性肝癌 中医肿瘤 浸润转移 组织学分类
下载PDF
人骨肉瘤OS-732细胞系诱导血管生成作用及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颖嘉 王东 高奉浔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6-90,共5页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 (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 brane,CAM) ,观察人骨肉瘤 OS- 732细胞系诱导血管生成过程及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本细胞系具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并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cularendothe...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 (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 brane,CAM) ,观察人骨肉瘤 OS- 732细胞系诱导血管生成过程及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本细胞系具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并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 ,鸡胚绒毛尿囊膜 OS-732细胞系接种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 )均呈阳性表达 ,而且 VEGF呈持续高表达。结果表明 VEGF、 b FGF、 TGF-β1 可能共同参与骨肉瘤 OS- 732细胞系诱导的血管生成 ,而VEGF可能起着主要作用 ,提示阻断 VEGF的作用可能影响骨肉瘤 OS- 732细胞系诱导的血管生成 ,此研究为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肉瘤OS-732细胞系 诱导 血管生成作用 相关因子 表达 鸡胚绒毛尿囊膜
下载PDF
巴戟天寡糖促治疗性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景柯 冯国清 胡香杰 《中国药理通讯》 2009年第2期44-44,共1页
目的:观察巴戟天寡糖(Morinda officinalis How oligosaccharides,MOO)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及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1.制备MOO(0.7g/kg、1.4g/kg、2.8g/kg)含药血清,建立CAM模型,随机... 目的:观察巴戟天寡糖(Morinda officinalis How oligosaccharides,MOO)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及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1.制备MOO(0.7g/kg、1.4g/kg、2.8g/kg)含药血清,建立CAM模型,随机分为NS组、空白血清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组及MOOd,、中、大剂量组,每组10只。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生成表现,并进行一二级血管计数。2.50只雄性Wistar大鼠,除假结扎组开胸分离冠脉后只穿线不结扎外,其余40只均制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30mg/kg·d),MOO小、中、大剂量组(0.7g/kg.d、1.4g/kg.d、2.8g/kg.d),每组8只。另取10只设为。各组均于造模后24h内开始药物(灌胃)干预,假结扎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6w后处死,心肌取材,行一般组织形态学观察,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心肌中微血管密度(MVD),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的表达,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光密度值,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CAM血管生成:NS组、空白血清组无特异性血管生成,或特异性放射状程度低,bFGF组和MOO含药血清组主干血管向载体物靠拢,中小血管明显增生,尤其是小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射状生长;与空白血清组相比,MOO各剂量组及bFGF组一、二级血管数目显著增加(P〈0.05)。2.与假结扎组、模型组比较,心肌组织切片可见M00各剂量组和麝香保心丸组毛细血管增生及MVD显著增多(P〈0.05)。3.与假结扎组和模型组相比,麝香保心丸组、MOO各剂量组大鼠缺血心肌VEGF、bFGF光密度值显著增高(P〈0.05)。结论:1.巴戟天寡糖可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2.巴戟天寡糖可明显促进AMI后大鼠缺血心肌的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心肌局部的侧支循环。3.巴戟天寡糖可明显促进AMI后大鼠缺血心肌VEGF、bFGF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其促血管生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作用 巴戟天寡糖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WISTAR大鼠 实验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 BFGF蛋白 鸡胚绒毛尿囊膜
下载PDF
2甲-氧基雌二醇-RGD肽缀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管生成作用(英文)
11
作者 辛敏行 向华 +3 位作者 司文博 赵维 肖红 尤启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8-205,共8页
以2-甲氧基雌二醇为先导物,将其3位和17位通过连接基团与RGD肽偶联,合成了一系列2甲-氧基雌二醇-RGD肽缀合物,其中13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结构经IR,MS及1H NMR确证,并采用细胞迁移划痕试验初步测定了6个目标缀合物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以2-甲氧基雌二醇为先导物,将其3位和17位通过连接基团与RGD肽偶联,合成了一系列2甲-氧基雌二醇-RGD肽缀合物,其中13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结构经IR,MS及1H NMR确证,并采用细胞迁移划痕试验初步测定了6个目标缀合物的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6c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强于先导物2甲-氧基雌二醇,从而证明了其潜在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氧基雌二醇 RGD肽缀合物 血管生成作用 细胞迁移划痕试验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促缺血性脑组织新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岭 朱海波 《中国药理通讯》 2005年第3期21-21,共1页
本文探讨从传统活血化瘀名药红花中分离提取的单体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促缺血性脑组织新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初步作用机制。采用线栓塞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神经行... 本文探讨从传统活血化瘀名药红花中分离提取的单体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促缺血性脑组织新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初步作用机制。采用线栓塞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比;以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HYSA给药后脑组织新血管生成数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表达;采用内膜消化刮取法获取犬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常氧(21%)/低氧(10%)低糖两种条件下,以噻唑蓝(MTT)法观察HSYA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后脑组织 血管生成作用 缺血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神经行为学评分 主动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cDNA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毅梅 高中玉 张鹏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9-351,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反义cDNA对血管内皮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内皮细胞生长及增殖过程的作用。方法 :以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cDNA转染血管内皮细胞 ,通过原位杂交法检测细胞VEGFmRNA、免疫组化法检测细...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反义cDNA对血管内皮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内皮细胞生长及增殖过程的作用。方法 :以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cDNA转染血管内皮细胞 ,通过原位杂交法检测细胞VEGFmRNA、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VEGF蛋白和PCNA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分泌型VEGF蛋白、MTT法测定细胞生长率 ,研究VEGF反义cDNA对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 :转染后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细胞生长及增殖受抑。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反义CDNA 血管生成作用 体外实验研究 原位杂交法 免疫组化法 基因疗法 肿瘤血管生成
下载PDF
整合素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作用
14
作者 徐承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6-418,共3页
关键词 肿瘤 整合素 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作用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iam1的表达对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15
作者 刘敏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9期1714-1715,共2页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对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标记的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选择9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作为观察组,收集50例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对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标记的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选择9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作为观察组,收集50例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关注其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MVD与肿瘤有无胸膜侵犯、Ki67的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均呈正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表达明显增加,能明显促进CD31阳性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肿瘤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生成作用 TIAM1 肺癌组织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 VEGF表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1
下载PDF
雷公藤化合物TW3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16
作者 王莉 刘雨娟 郑韵秋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1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化合物TW3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化酶-2(COX-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儿脐带分离培养出原代HUVEC细胞株,传代培养后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培养细胞,将贴壁细胞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化合物TW3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化酶-2(COX-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儿脐带分离培养出原代HUVEC细胞株,传代培养后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培养细胞,将贴壁细胞随机分为模型组(加入佛波酯),TW3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0.01、0.1、1μg/m L的TW3),阳性对照组(加入佛波酯后及5-Fu注射液),空白组(不作处理),各组置于37℃、5%CO_2培养箱中培养24h,抽提细胞RNA。用RTPCR检测VEGF和COX-2 mRNA的变化,并通过Smart view图像处理系统软件对电泳条带的光密度定量。结果:TW3各组均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GF和COX-2 mRNA的表达(P<0.05),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TW3抗血管生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和COX-2的mRNA表达有关,且随着TW3剂量的增加,下调作用也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化合物 TW3 血管生成作用 分子调控机制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染料木黄酮对MKN45胃癌细胞及其皮下移植瘤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邢扬帆 刘旭杰 +1 位作者 王智彪 李发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86-1691,共6页
目的:验证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对人胃癌细胞MKN45及其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并建立以光学分子影像对其抗血管生成作用进行监测的实验方法。方法:MTT法检测Genistein对MKN45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目的:验证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对人胃癌细胞MKN45及其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并建立以光学分子影像对其抗血管生成作用进行监测的实验方法。方法:MTT法检测Genistein对MKN45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ELISA验证Genistein对MKN45细胞及MKN45皮下移植瘤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检测Genistein治疗后肿瘤VEGF、CD31及Ki67表达水平的变化;将近红外荧光染料分子Dylight 680-NHS与所制备的F(ab′)2段贝伐单抗(Bevacizumab)偶联并纯化制得靶向VEGF的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680-Bevacizumab-F(ab′)2,并将其应用活体荧光显像检测Genistein对肿瘤VEGF的抑制效果。结果:MTT及Ki67检测结果表明Genistein对MKN45人胃癌细胞及其皮下移植瘤无明显的增殖抑制效果(MTT检测结果中P=0.118);VEGF-ELISA检测结果表明Genistein能够明显降低MKN45细胞(P=0.002)及其皮下移植瘤(P=0.000)VEGF的表达水平。Genistein对MKN45皮下移植瘤的治疗实验结果表明:Genistein具有一定的抑瘤疗效(P=0.034),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可知肿瘤VEGF及CD3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680-Bevacizumab-F(ab′)2应用于活体荧光成像能够有效地检测皮下肿瘤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论:Genistein主要通过抑制MKN45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产生抗血管生成作用而非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达到抑瘤效果。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680-Bevacizumab-F(ab′)2应用于活体显像能够对Genistein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效进行早期预测,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黄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分子影像 血管生成作用
下载PDF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在眼内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赵晓娟 李彬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4年第3期182-185,共4页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最初从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分离出,具有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是眼内维持无血管状态的主要抑制因子。研究表明,PEDF是眼内抑制血...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最初从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分离出,具有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是眼内维持无血管状态的主要抑制因子。研究表明,PEDF是眼内抑制血管生成有发展前途的药物。本文对PEDF的概况及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机制、治疗、特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 眼内 血管生成作用 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Epo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19
作者 蔡国青 陈必良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3年第6期360-362,共3页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一种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 ,其参与了缺血神经元的保护、肿瘤血管生成等生理病理过程。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不少研究表明 ,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了子宫内...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一种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 ,其参与了缺血神经元的保护、肿瘤血管生成等生理病理过程。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不少研究表明 ,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管生成作用
下载PDF
芸香宁碱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华慧 李增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1442-1445,共4页
目的研究芸香宁碱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并研究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迁移实验及体内动物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法(CAM法)研究化合物的体内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芸香宁碱在非凋亡剂... 目的研究芸香宁碱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并研究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迁移实验及体内动物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法(CAM法)研究化合物的体内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芸香宁碱在非凋亡剂量时对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芸香宁碱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优先抑制作用,对HUVEC的半数抑制剂量为(33.2±0.4)μmol·L-1,而对其他肿瘤细胞的IC50值均大于这一数值;芸香宁碱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对细胞外基质黏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体内实验显示30μmol·L-1剂量浓度时显著抑制CAM新生血管形成;芸香宁碱在15μmol·L-1和30μmol·L-1的浓度剂量时显著抑制人肝癌Hep G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分泌,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芸香宁碱在非凋亡浓度剂量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及抑制肿瘤细胞表达VEG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香宁碱 血管生成作用 非凋亡浓度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