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春丽 扎西草 孙燕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19期2088-2090,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4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4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8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VCAM-1、ICAM-1、ET-1与NO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VCAM-1、ICAM-1、ET-1、NO水平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VCAM-1、ICAM-1、ET-1、NO水平,用药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黏附分子-1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淋巴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孟松艳 于卫刚 +2 位作者 张一娜 杨奕 裴丽春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淋巴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关系及与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7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行实验室和超...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淋巴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关系及与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7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行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按 Hb水平又分为贫血组(27例)和非贫血组(49例);并进行心功能分级。同时选择25例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 ICAM-1、VCAM-1、Hb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应力(MW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患者 ICAM-1、VCAM-1和LVMI、MWS 明显升高,Hb 和 LVEF 降低(P <0.01),随着心功能恶化,淋巴细胞 ICAM-1和 VCAM-1的水平以及 LVMI 和 MWS 逐渐升高,而 Hb 水平则逐渐降低;心衰贫血组患者淋巴细胞 ICAM-1和VCAM-1的水平以及 LVMI 和 MWS 明显高于非贫血组(P <0.05);心衰患者淋巴细胞 ICAM-1和VCAM-1的水平与 LVMI 和 MWS 均呈正相关(P <0.01)。结论心衰患者淋巴细胞 ICAM-1和VCAM-1水平升高和 Hb 水平的降低参与了心功能不全、心室重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贫血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核因子-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兴桂华 张健 +2 位作者 何静 孙筱竹 付永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19-2121,共3页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组织核因子(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胰岛素对照组和利拉鲁肽低、中、高剂量...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组织核因子(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胰岛素对照组和利拉鲁肽低、中、高剂量组(100、200和300μg·kg^(-1)·d^(-1)),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大鼠4 w后,再给予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动物模型。药物干预8 w后测定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和病理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肾组织NF-κB、MCP^(-1)和V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对照组及利拉鲁肽各剂量组大鼠血肌酐、血尿素氮、尿白蛋白/肌酐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利拉鲁肽各剂量组肾组织NF-κB、MCP^(-1)和VCAM^(-1)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利拉鲁肽通过下调DM大鼠肾脏组织NF-κB、MCP^(-1)和VCAM^(-1)表达,发挥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改善DM大鼠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糖尿病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核因子-ΚB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琦 孙刚 +2 位作者 王劲红 苏学旭 徐伟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30-2432,共3页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25例经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Cys-C...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25例经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与心力衰竭的分级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VCAM-1和ICAM-1呈正相关,其他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高表达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VCAM-1和ICAM-1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核因子-κB与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白玉 李晋 +1 位作者 王璐 赵卫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48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特征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稳...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48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特征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VCAM-1在各组冠状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NF-κB、VCAM-1不表达,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NF-κB、VCAM-1表达增加(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NF-κB、VCAM-1在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膜区域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NF-κB、VCAM-1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核因子-KB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增艳 陆化 +4 位作者 刘澎 陈丽娟 王丽霞 陆世丰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82-384,共3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采用RT-PCR方法检测2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VCAM-1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初治及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较...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采用RT-PCR方法检测2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VCAM-1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初治及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平台期患者明显升高,p<0.05,初发组与复发/难治组之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其在骨髓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RT-PCR
下载PDF
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田风胜 王佟 +3 位作者 王霞 崔荣岗 李娟 李华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5期16-19,25,共5页
目的探讨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从造模组中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及三黄片组1... 目的探讨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从造模组中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及三黄片组10只。模型对照组及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三黄片组给予三黄片研末灌胃。给药8周后,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各死亡大鼠1只,最终两组各9只大鼠。测定血糖、血脂、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切片ICAM-1及V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给药前、给药后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但模型对照组与三黄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三酰甘油高于正常组(P<0.05﹚,但模型对照组与三黄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ET-1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三黄片组ET-1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下降(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NO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三黄片组NO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ICAM-1及VCAM-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三黄片组ICAM-1及VCAM-1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三黄片能抑制糖尿病大鼠ET-1的升高及NO的降低,且能抑制ICAM-1及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片 糖尿病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正良 傅毅 +4 位作者 辛晓瑜 曾丽莉 沈介明 刘建荣 陈生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6例)和阿司匹林治疗...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6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分别在发病72h内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清中ox-LDL、TGF-β1、VCAM-1和血脂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取门诊体检者(50名)设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患者发病72h内血清ox-LDL、VCAM-1、血胆固醇和LDL的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TGF-β1的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及阿司匹林组相比,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第3个月时血清ox-LDL、VCAM-1、血胆固醇、血LDL浓度明显下降,血清TGF-β1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普伐他汀有利于降低血清ox-LDL的浓度,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治疗ACI患者的联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脑梗死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异常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永韧 陆化 +5 位作者 刘澎 谢晓艳 吴雨洁 张建富 仇海荣 杨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60例初诊AL,以及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的16例患者中采集外周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60例初诊AL,以及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的16例患者中采集外周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初诊AL患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CR组和正常对照组,CR组sICAM-1与sVCAM-1水平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1,P<0.01)。在初诊AL中,能够达到CR的患者其sICAM-1与sVCAM-1水平要低于未达到CR患者(P<0.05,P<0.05)。在高白细胞白血病(WBC>100×109/L)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和其他非高白细胞白血病无差异(P=0.059,P=0.146)。具有良好核型组和其对应组之间sICAM-1和sVCAM-1无统计学差异(P=0.262,P=0.558)。sICAM-1和sVCAM-1不同水平的患者生存期无差异。结论:AL血清sICAM-1和sVCAM-1表达水平异常且影响疗效,但无预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急性白血病 核型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尹变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73-1575,1575,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194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194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VCAM-1、ICAM-1、ET-1的表达,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的表达。结果两组治疗2 w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2 w后血清中VCAM-1、ICAM-1、ET-1和NO的表达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明显,且能更有效地下调血清中VCAM-1、ICAM-1、ET-1和NO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法舒地尔 急性脑梗死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 细胞黏附分子(ICAM-1) 内皮素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国兵 赵薛旭 +2 位作者 李作汉 朱海青 张巧全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缺血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其干预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同时应用β-七叶皂甙钠予以干预....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缺血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其干预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同时应用β-七叶皂甙钠予以干预.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点组织学改变和ICAM-1、V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 (1) β-七叶皂甙钠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损伤;(2)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表达增加,ICAM-1于再灌注后24 h表达达高峰,VCAM-1于再灌注后24~48 h表达达高峰,随后降低,但再灌注后72 h两者表达仍高于正常水平;(3)β-七叶皂甙钠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48 h缺血区ICAM-1、VCAM-1的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VCAM-1大量表达,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β-七叶皂甙钠能降低ICAM-1和VCAM-1的表达及减轻脑组织损伤,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Β-七叶皂甙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脂联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付彦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脂联素(AP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90例T2DM...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脂联素(AP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9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T2DM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T2DM合并ACI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外动脉分叉部进行扫描检查,测量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记录粥样硬化斑块数目、性质及部位,并测量血管管径,计算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狭窄≥50%)。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分析T2DM合并ACI患者血清APN与sICAM-1、sVCAM-1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1.43%(20/28)、91.94%(57/62),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6.563,P<0.05)。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36、4.178,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17.86%(5/28)、20.97%(13/62),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6±0.17)、(1.08±0.05)mm,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大于对照组(t=8.526,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APN水平显著降低,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2DM合并ACI患者血清APN与sICAM-1、sVCAM-1水平呈负相关(r=-0.294、-0.213,P<0.05)。结论T2DM合并ACI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sICAM-1、sVCAM-1水平升高;APN是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保护因素,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检测T2DM患者血清APN、sICAM-1、sVCAM-1水平有助于糖尿病病情评估,并可预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内毒素耐受对肺部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静 瞿介明 +2 位作者 何礼贤 徐金富 李倬哲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内毒素耐受(ET)大鼠血清和肺部E选择素与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非内毒素耐受(non-ET)大鼠的异同。方法ET组SD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0.6mg.kg-1.d-1,连续4d,建立ET模型。第5d两组大鼠均腹...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内毒素耐受(ET)大鼠血清和肺部E选择素与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非内毒素耐受(non-ET)大鼠的异同。方法ET组SD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0.6mg.kg-1.d-1,连续4d,建立ET模型。第5d两组大鼠均腹腔注射大剂量(6mg/kg)LPS诱导全身及肺部炎症反应。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注射大剂量LPS前(0h),以及注射后1,2,6和24h的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E选择素与VCAM-1的蛋白水平。结果ET组和non-ET组在注射大剂量LPS后血清E选择素和VCAM-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ET组BALF中的E选择素的上升滞后于non-ET组:E选择素在non-ET组接受大剂量LPS后1h即出现明显升高,之后下降;ET组高峰则在6h;1h时ET组明显低于non-ET组[(36.66±10.24)pg/mL比(89.72±16.66)pg/mL,P<0.001]。肺组织E选择素表达与BALF中的变化趋势相似。BALF中的VCAM-1表达在ET组中0,1,2和6h四个时间点均低于non-ET组,其中1h时间点差异显著(P<0.01)。在2和6h时non-ET组肺组织的VCAM-1急剧升高,而ET组几乎无上升,non-ET组6h时较ET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内毒素耐受状态下,大剂量LPS腹腔注射所致的肺部E选择素和VCAM-1早期表达被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耐受 内毒素血症 E选择素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大鼠
下载PDF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葛卫力 米亚非 +3 位作者 朱敏 陆抑非 李涛 江建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5297-5299,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38例(研究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9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19例。另选老...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38例(研究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9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19例。另选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含量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血浆水平明显升高,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E-选择素 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白藜芦醇衍生物TMS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付海燕 胡占升 +1 位作者 杜红阳 周荣斌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8期808-813,共6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衍生物TMS(trans-3,5,4′-trimethoxystilben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 ...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衍生物TMS(trans-3,5,4′-trimethoxystilben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P3代HUVECs,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TMS浓度(0、5、10、20、50、100μmol/L)对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将P6代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TMS(高、中、低浓度)+LPS组及PDTC+LPS组,Griess法检测各组细胞产生NO浓度;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1、NF-κB p65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1、NF-κB p65和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1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5、10μmol/L浓度组TMS对细胞存活率影响较小,50、100μmol/L浓度组中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低、中、高浓度TMS+LPS组与PDTC+LPS组细胞中NO浓度显著下降(P<0.05);中浓度TMS+LPS组和PDTC+LPS组细胞中VCAM-1、NF-κB p65基因m 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LPS组(P<0.05),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组(P<0.05);正常对照组细胞胞质中有弱VCAM-1蛋白荧光表达,未见NF-κB p65蛋白荧光表达,LPS组可见VCAM-1和NF-κB p65蛋白的强荧光表达,中浓度TMS+LPS组和PDTC+LPS组中VCAM-1和NF-κB p65蛋白荧光表达均弱于LPS组。结论白藜芦醇衍生物TMS可抑制LPS诱导HUVECs表达NO、VCAM-1和NF-κB p65,且其抑制VCAM-1效应可能是通过NF-κB细胞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的,本研究为临床治疗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衍生物TMS 脂多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核转录因子-ΚB
原文传递
兔颅内动脉瘤Toll样受体4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子文 赵立文 +2 位作者 张鹏飞 赵文可 于耀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0-423,共4页
目的 观察兔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形成过程中Toll样受体4(TLR4)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手术组每组各10只(术后1、4、8周).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造模,... 目的 观察兔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形成过程中Toll样受体4(TLR4)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手术组每组各10只(术后1、4、8周).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造模,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所有动物行颅内多普勒(TCD)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作流体力学分析,处死行病理染色观察血管形态、血管内膜及中弹力层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观察每组TLR4、VCAM-1表达阳性率及表达量.结果 TLR4在基底动脉尖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 (11.091±1.216)%;术后1周组:(21.109±3.227)%(t=-6.496,P=0.001);术后4周组:(22.838±2.130)%(t=-10.709,P=0.000);术后8周组:(27.480±1.981)%(t=-15.762,P=0.000);VCA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15.702±0.795)%;术后1周组: (24.414±1.523)%(t=-11.341,P=0.000);术后4周组:(28.588±1.517)%(t=-16.830,P=0.000);术后8周组:(34.196±4.196)%(t=-9.681,P=0.000).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LR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 0.156±0.001;术后1周组: 1.116±0.061(t=-102.613,P=0.000);术后4周组: 1.376±0.083(t=-19.929,P=0.003);术后8周组: 2.178±0.151(t=-23.215,P=0.002);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CAM-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2.178±0.151;术后1周组:0.525±0.027(t=-25.525,P=0.001);术后4周组:0.745±0.021(t=-49.109,P=0.000);术后8周组:0.666±0.030(t=-30.866,P=0.000);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4及VCAM-1在兔血流相关性动脉瘤中参与了动脉瘤形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炎症 TOLL样受体4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壁面剪切应力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联合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亚蓉 毛红 +1 位作者 李娜 贾婷 《现代医学》 2021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3例。72例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纳入...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3例。72例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81例为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血管内皮细胞(CEC)进行分型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EGF、ICAM-1,并比较组间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应用ROC曲线测定其联合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CE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循环祖细胞(CP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EGF、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可知VEGF与ICAM-1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32,P=0.011),VEGF与CEC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84,P=0.023),VEGF与CPC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622,P=0.041)。VEG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特异度为85.32%,灵敏度为82.16%;ICAM-1的AUC为0.821,特异度为83.74%,灵敏度为80.21%;联合诊断的AUC为0.914,特异度为88.92%,灵敏度为92.25%。结论:VEGF、ICAM-1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呈显著的同向变化关系,即VEGF、ICAM-1随着病变进展而升高,并且有较好的联合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原文传递
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莹 孙雪 孙桂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83-784,共2页
目的探讨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AQP4)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无菌性脑膜炎患儿2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目的探讨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AQP4)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无菌性脑膜炎患儿2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AQP4和sVCAM-1水平。结果无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AQP4与sVCAM-1分别为(1133.42±199.42)ng/L、(456.52±65.10)ng/L,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42.34±187.61)ng/L、(378.99±70.5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QP4和sVCAM-1可能参与了无菌性脑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 水通道蛋白4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儿童过敏性鼻炎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2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中君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第8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儿童过敏性鼻炎(AR)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收治的32例AR患儿作... 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儿童过敏性鼻炎(AR)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收治的32例AR患儿作为试验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给予相应治疗,另外再选取同一时期的3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试验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以及对照组的VCAM-1、IL-4、IL-12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前血清VCAM-1、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患儿治疗1个月后血清VCAM-1、IL-4水平均明显降低,而IL-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儿童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AR的血清VCAM-1、IL-4水平升高,IL-12水平降低,通过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后,血清VCAM-1、IL-4、IL-12水平均明显趋于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 儿童过敏性鼻炎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介素-4 细胞介素-1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