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春丽 扎西草 孙燕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19期2088-2090,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4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4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8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VCAM-1、ICAM-1、ET-1与NO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VCAM-1、ICAM-1、ET-1、NO水平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VCAM-1、ICAM-1、ET-1、NO水平,用药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黏附分子-1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淋巴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孟松艳 于卫刚 +2 位作者 张一娜 杨奕 裴丽春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淋巴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关系及与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7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行实验室和超...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淋巴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关系及与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7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行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按 Hb水平又分为贫血组(27例)和非贫血组(49例);并进行心功能分级。同时选择25例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 ICAM-1、VCAM-1、Hb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应力(MW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患者 ICAM-1、VCAM-1和LVMI、MWS 明显升高,Hb 和 LVEF 降低(P <0.01),随着心功能恶化,淋巴细胞 ICAM-1和 VCAM-1的水平以及 LVMI 和 MWS 逐渐升高,而 Hb 水平则逐渐降低;心衰贫血组患者淋巴细胞 ICAM-1和VCAM-1的水平以及 LVMI 和 MWS 明显高于非贫血组(P <0.05);心衰患者淋巴细胞 ICAM-1和VCAM-1的水平与 LVMI 和 MWS 均呈正相关(P <0.01)。结论心衰患者淋巴细胞 ICAM-1和VCAM-1水平升高和 Hb 水平的降低参与了心功能不全、心室重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贫血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周琦 孙刚 +2 位作者 王劲红 苏学旭 徐伟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30-2432,共3页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25例经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Cys-C...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25例经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与心力衰竭的分级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VCAM-1和ICAM-1呈正相关,其他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高表达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VCAM-1和ICAM-1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核因子-κB与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白玉 李晋 +1 位作者 王璐 赵卫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48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特征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稳...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48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特征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VCAM-1在各组冠状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NF-κB、VCAM-1不表达,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NF-κB、VCAM-1表达增加(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NF-κB、VCAM-1在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膜区域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NF-κB、VCAM-1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核因子-KB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田风胜 王佟 +3 位作者 王霞 崔荣岗 李娟 李华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5期16-19,25,共5页
目的探讨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从造模组中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及三黄片组1... 目的探讨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从造模组中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及三黄片组10只。模型对照组及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三黄片组给予三黄片研末灌胃。给药8周后,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各死亡大鼠1只,最终两组各9只大鼠。测定血糖、血脂、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切片ICAM-1及V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给药前、给药后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但模型对照组与三黄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三酰甘油高于正常组(P<0.05﹚,但模型对照组与三黄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ET-1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三黄片组ET-1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下降(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NO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三黄片组NO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ICAM-1及VCAM-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三黄片组ICAM-1及VCAM-1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三黄片能抑制糖尿病大鼠ET-1的升高及NO的降低,且能抑制ICAM-1及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片 糖尿病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正良 傅毅 +4 位作者 辛晓瑜 曾丽莉 沈介明 刘建荣 陈生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6例)和阿司匹林治疗...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6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分别在发病72h内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清中ox-LDL、TGF-β1、VCAM-1和血脂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取门诊体检者(50名)设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患者发病72h内血清ox-LDL、VCAM-1、血胆固醇和LDL的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TGF-β1的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及阿司匹林组相比,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第3个月时血清ox-LDL、VCAM-1、血胆固醇、血LDL浓度明显下降,血清TGF-β1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普伐他汀有利于降低血清ox-LDL的浓度,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治疗ACI患者的联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脑梗死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国兵 赵薛旭 +2 位作者 李作汉 朱海青 张巧全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缺血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其干预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同时应用β-七叶皂甙钠予以干预....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缺血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其干预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同时应用β-七叶皂甙钠予以干预.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点组织学改变和ICAM-1、V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 (1) β-七叶皂甙钠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损伤;(2)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表达增加,ICAM-1于再灌注后24 h表达达高峰,VCAM-1于再灌注后24~48 h表达达高峰,随后降低,但再灌注后72 h两者表达仍高于正常水平;(3)β-七叶皂甙钠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48 h缺血区ICAM-1、VCAM-1的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VCAM-1大量表达,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β-七叶皂甙钠能降低ICAM-1和VCAM-1的表达及减轻脑组织损伤,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Β-七叶皂甙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脂联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付彦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脂联素(AP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90例T2DM...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脂联素(AP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9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T2DM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T2DM合并ACI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外动脉分叉部进行扫描检查,测量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记录粥样硬化斑块数目、性质及部位,并测量血管管径,计算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狭窄≥50%)。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分析T2DM合并ACI患者血清APN与sICAM-1、sVCAM-1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1.43%(20/28)、91.94%(57/62),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6.563,P<0.05)。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36、4.178,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17.86%(5/28)、20.97%(13/62),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6±0.17)、(1.08±0.05)mm,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大于对照组(t=8.526,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APN水平显著降低,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2DM合并ACI患者血清APN与sICAM-1、sVCAM-1水平呈负相关(r=-0.294、-0.213,P<0.05)。结论T2DM合并ACI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sICAM-1、sVCAM-1水平升高;APN是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保护因素,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检测T2DM患者血清APN、sICAM-1、sVCAM-1水平有助于糖尿病病情评估,并可预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核因子-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兴桂华 张健 +2 位作者 何静 孙筱竹 付永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19-2121,共3页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组织核因子(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胰岛素对照组和利拉鲁肽低、中、高剂量...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组织核因子(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胰岛素对照组和利拉鲁肽低、中、高剂量组(100、200和300μg·kg^(-1)·d^(-1)),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大鼠4 w后,再给予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动物模型。药物干预8 w后测定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和病理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肾组织NF-κB、MCP^(-1)和V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对照组及利拉鲁肽各剂量组大鼠血肌酐、血尿素氮、尿白蛋白/肌酐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利拉鲁肽各剂量组肾组织NF-κB、MCP^(-1)和VCAM^(-1)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利拉鲁肽通过下调DM大鼠肾脏组织NF-κB、MCP^(-1)和VCAM^(-1)表达,发挥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改善DM大鼠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糖尿病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核因子-ΚB
下载PDF
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尹变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73-1575,1575,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194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194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VCAM-1、ICAM-1、ET-1的表达,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的表达。结果两组治疗2 w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2 w后血清中VCAM-1、ICAM-1、ET-1和NO的表达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明显,且能更有效地下调血清中VCAM-1、ICAM-1、ET-1和NO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法舒地尔 急性脑梗死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 细胞黏附分子(ICAM-1) 内皮素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异常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永韧 陆化 +5 位作者 刘澎 谢晓艳 吴雨洁 张建富 仇海荣 杨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60例初诊AL,以及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的16例患者中采集外周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60例初诊AL,以及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的16例患者中采集外周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初诊AL患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CR组和正常对照组,CR组sICAM-1与sVCAM-1水平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1,P<0.01)。在初诊AL中,能够达到CR的患者其sICAM-1与sVCAM-1水平要低于未达到CR患者(P<0.05,P<0.05)。在高白细胞白血病(WBC>100×109/L)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和其他非高白细胞白血病无差异(P=0.059,P=0.146)。具有良好核型组和其对应组之间sICAM-1和sVCAM-1无统计学差异(P=0.262,P=0.558)。sICAM-1和sVCAM-1不同水平的患者生存期无差异。结论:AL血清sICAM-1和sVCAM-1表达水平异常且影响疗效,但无预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急性白血病 核型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血管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霉酚酸酯的抑制作用
12
作者 仇宇 祝青国 +2 位作者 陈照彦 高治忠 李彬彬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7-319,32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期间移植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霉酚酸酯(MMF)对移植动脉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设Wistar到Wistar大鼠的同系腹...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期间移植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霉酚酸酯(MMF)对移植动脉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设Wistar到Wistar大鼠的同系腹主动脉移植对照组、SD大鼠到Wistar大鼠的同种移植组、同种移植MMF治疗组和抗黏附分子单克隆抗体治疗组。采集移植动脉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移植动脉组织ICAM-1及VCAM-1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移植动脉组织ICAM-1、VCAM-1表达较弱;同种移植组在排斥反应期间移植动脉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ICAM-1、VCAM-1表达强度和数量明显增加,且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MMF治疗组移植动脉仅微弱表达ICAM-1、VCAM-1,同时少有淋巴细胞浸润,与黏附分子单克隆抗体治疗相似。结论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关;MMF能显著抑制移植肾ICAM-1和VCAM-1 的表达和淋巴细胞的浸润,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脉移植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慢性排斥
下载PDF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卫力 米亚非 +3 位作者 朱敏 陆抑非 李涛 江建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5297-5299,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38例(研究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9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19例。另选老...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38例(研究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9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19例。另选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含量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血浆水平明显升高,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E-选择素 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9、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赵超 陈志伟 +1 位作者 郑剑钧 李霞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10期46-49,5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在上饶市立医院就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CI分...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在上饶市立医院就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CI分为VCI组和非VCI组。检测血清sICAM-1、MMP-9、脂联素水平,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分析确定血清sICAM-1、MMP-9和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后VCI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ROC曲线参数。结果VCI组患者血清sICAM-1、MMP-9水平高于非VCI组,脂联素水平低于非V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次数(β=0.619,OR=1.857,95%CI:0.965~4.683)、血清sICAM-1(β=0.658,OR=1.931,95%CI:1.209~3.085)、血清MMP-9(β=0.625,OR=1.868,95%CI:1.160~3.008)、脂联素(β=-0.894,OR=0.409,95%CI:0.222~0.752)是脑梗死患者发生VC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ICAM-1、MMP-9水平与脑梗死患者VCI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18、0.479,P<0.05),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VCI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44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脂联素的AUC为0.818,血清MMP-9的AUC为0.793,血清sICAM-1的AUC为0.781。结论血清sICAM-1、MMP-9、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发生VCI的风险紧密相关,对预测脑梗死后VCI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性认知障碍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脂联素 相关性
下载PDF
肿瘤组织微小RNA-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特征与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15
作者 张列祥 王协峰 +6 位作者 何裕超 蔡畅 付宪华 李猛 徐进 姜宁 陈宏璘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微小RNA-542-3p(miR-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与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实施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91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43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组)、48例...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微小RNA-542-3p(miR-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与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实施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91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43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组)、48例患者手术后1年检查未出现复发病灶(非复发组),对比两组第一次手术后病灶组织标本中的miR-542-3p、VCAM-1蛋白表达差异,并分析miR-542-3p、VCAM-1蛋白表达与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miR-542-3p表达水平低于非复发组,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VCAM-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Ⅲ级患者占比、低分化患者占比、非全切手术方式患者占比、肿瘤浸润率均高于非复发组,复发组患者术后放化疗患者占比低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542-3p表达降低、VCAM-1蛋白阳性表达、手术范围非全切是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miR-542-3p表达、VCAM-1蛋白预测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84(95%CI:0.690~0.877)、0.725(95%CI:0.621~0.829)。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miR-542-3p表达、VCAM-1蛋白表达与肿瘤手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用于临床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微小RNA-542-3p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复发 预测
下载PDF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的影响
16
作者 万腾 吴晓凡 李靖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aSAH患者为研究目标,根据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aSAH患者为研究目标,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46例,观察组(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sICAM-1、sVCAM-1、HMGB1水平变化,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并评估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2.03±14.97)min、(18.73±4.41)d均短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47.92±34.21)min,术后住院时间(23.35±4.15)d(均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HMGB1、sICAM-1、sV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知期预后良好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手术耗时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免疫状态影响小,并可明降低血清HMGB1、sICAM-1、sVCAM-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术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视锥蛋白样蛋白1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研究
17
作者 常晖 陈月梨 +3 位作者 宫洪涛 任景莉 常乐军 顾腾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随访6个月内是否发生VD分为V...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随访6个月内是否发生VD分为VD组和非VD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sICAM-1、VILIP-1水平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分析血清sICAM-1、VILIP-1水平与MMSE相关性,评估血清sICAM-1、VILIP-1水平对VD预测价值。结果 VD组血清sICAM-1、VILIP-1水平高于非VD组,MMSE评分低于非VD组(P<0.05);血清sICAM-1、VILIP-1水平与MMSE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sICAM-1、VILIP-1水平对VD预测及联合预测的AUC值依次为0.721、0.892、0.919。结论 血清sICAM-1、VILIP-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发生VD密切相关,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预防VD的发生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视锥蛋白样蛋白1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及检测意义
18
作者 黄武林 辜智强 于忠英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5期683-687,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165例CRVO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是否继发黄斑水肿将患者分为CRVO继发黄斑水肿组(100例)和单纯CRVO组(6...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165例CRVO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是否继发黄斑水肿将患者分为CRVO继发黄斑水肿组(100例)和单纯CRVO组(65例)。另选取同期眼部无异常的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血清hs-CRP、ICAM-1水平。根据黄斑水肿程度将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分为轻度水肿组(32例)、中度水肿组(41例)和重度水肿组(27例)。比较不同黄斑水肿程度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血清hs-CRP、ICAM-1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hs-CRP、ICAM-1水平与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黄斑水肿程度的相关性。CRVO患者继发黄斑水肿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s-CRP、ICAM-1对CRVO患者继发黄斑水肿的预测价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hs-CRP、ICAM-1水平升高(均P<0.05)。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血清hs-CRP、ICAM-1水平随黄斑水肿程度增加依次升高(均P<0.05)。血清hs-CRP、ICAM-1水平与患者黄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CRVO继发黄斑水肿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视网膜内层结构存在紊乱的比例以及血清hs-CRP、ICAM-1水平高于单纯CRVO组(均P<0.05)。糖尿病史、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以及血清hs-CRP、ICAM-1是CRVO患者继发黄斑水肿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hs-CRP、ICAM-1两者联合预测CRVO患者继发黄斑水肿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两者单独检测的AUC(均P<0.05)。结论: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血清hs-CRP及ICAM-1水平升高,与黄斑水肿程度有关,两者联合对CRVO患者继发黄斑水肿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超敏C-反应蛋白 细胞黏附分子-1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孕晚期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纤维蛋白原、胎盘生长因子与胎盘早剥关系
19
作者 庄玉玉 林莹莹 范冬梅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孕晚期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纤维蛋白原(FIB)、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与胎盘早剥(PA)发生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4年3月本院产前检查疑似PA的孕妇200例为研究对象,以产后诊断为金标准分为PA组(150例)、... 目的:探讨孕晚期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纤维蛋白原(FIB)、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与胎盘早剥(PA)发生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4年3月本院产前检查疑似PA的孕妇200例为研究对象,以产后诊断为金标准分为PA组(150例)、非PA组(50例,正常分娩)。收集入选孕妇临床资料,检测两组血PLGF、FIB、sICAM-1水平,比较不同病情分级PA孕妇PLGF、FIB、sICAM-1水平,Spearman分析PLGF、FIB、sICAM-1与PA严重程度分级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GF、FIB、sICAM-1预测孕妇发生PA价值。结果:PA组PLGF(74.2±17.02pg/ml)、FIB(3.38±0.56g/L)低于非PA组(117.3±26.2pg/ml、4.37±0.83g/L),sICAM-1水平(967.18±242.14μg/L)高于非PA组(560.59±150.23μg/L),PA分级0级、Ⅰ级、Ⅱ~Ⅲ级孕妇PLGF、FIB、sICAM-1水平存在差异(均P<0.05)。Spearman分析显示,PLGF(r=-5.442)、FIB(r=-5.317)与PA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sICAM-1(r=6.255)与P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ROC曲线分析,PLGF(AUC=0.830,95%CI0.753~0.906)、FIB(AUC=0.760,95%CI0.672~0.849)、sICAM-1(AUC=0.940,95%CI0.908~0.973)及联合检测(AUC=0.982,95%CI0.967~0.997)预测孕妇PA发生有一定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提高。结论:孕晚期孕妇血PLGF、FIB、sICAM-1水平存在异常,且与PA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3指标对预测孕妇发生PA有一定临床价值,且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早剥 严重程度 胎盘生长因子 纤维蛋白原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相关性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