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耳缺血对豚鼠血迷路屏障中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白杨 冯亚瑾 +1 位作者 魏运军 张学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5-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豚鼠内耳缺血对血迷路屏障中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只豚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组。采用FeCl3诱导小脑前下动脉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检测耳蜗血流量CoBF;利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豚鼠内耳缺血对血迷路屏障中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只豚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组。采用FeCl3诱导小脑前下动脉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检测耳蜗血流量CoBF;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经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检测耳蜗血流,实验组耳蜗血流量降低至手术前30%,缺血24 h后,豚鼠耳蜗组织中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有所降低。结论:内耳缺血会导致血迷路屏障中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OCCLUDIN 耳蜗 内耳
原文传递
噪声暴露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卢连军 林颖 +2 位作者 陈俊 查定军 邱建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3,共5页
为了探讨噪声暴露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ERK1/2磷酸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组又分为两组,暴露时间分别为4 h和6 h。然后用Evans蓝染色和硝酸镧示踪法检测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Western b... 为了探讨噪声暴露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ERK1/2磷酸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组又分为两组,暴露时间分别为4 h和6 h。然后用Evans蓝染色和硝酸镧示踪法检测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Western blot方法检验耳蜗组织中ERK1/2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噪声暴露后4 h和6 h,耳蜗组织Evans蓝的染色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镧颗粒仅滞留在血管纹毛细血管腔内,噪声暴露组镧颗粒分别见于毛细血管腔、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组织内;另外,噪声暴露组(4 h和6 h)耳蜗组织ERK1/2水平与对照组接近,但ERK1/2的磷酸化程度明显增加;两种噪声暴露处理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及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ERK1/2抑制剂PD98059可部分降低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以上结果提示噪声暴露可增加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ERK1/2磷酸化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血迷路屏障 ERK1/2豚鼠
原文传递
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魏运军 张学渊 黄茂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96-799,共4页
目的 研究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体外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通透性特征 .方法  1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 ;2用小池技术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并研究该模型中耳蜗、脑及肺 3种... 目的 研究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体外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通透性特征 .方法  1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 ;2用小池技术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并研究该模型中耳蜗、脑及肺 3种内皮细胞对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 ;3研究豚鼠血迷路屏障对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 .结果  1培养细胞致密融合时具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 ,经免疫组化检测其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 因子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的胞质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2耳蜗、脑及肺 3种内皮细胞的体外模型中加入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后 ,贝克 -时间变化图均呈抛物线型上升曲线 ,90 min内几乎呈直线 ;3豚鼠血迷路屏障对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曲线与体外模型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血迷路屏障通透性 体外模型 内皮细胞 清白蛋白
下载PDF
内毒素致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向召兰 张学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35-2238,共4页
目的研究内毒素(ETX)致豚鼠血迷路屏障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听泡内注入内毒素,以伊文思蓝(Evans B lue,EB)为示踪剂,测量EB通过耳蜗血迷路屏障的渗出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外侧壁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使耳蜗血迷路屏障EB渗出... 目的研究内毒素(ETX)致豚鼠血迷路屏障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听泡内注入内毒素,以伊文思蓝(Evans B lue,EB)为示踪剂,测量EB通过耳蜗血迷路屏障的渗出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外侧壁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使耳蜗血迷路屏障EB渗出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2 h开始有EB渗出,24 h达高峰,与12、72 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生理盐水组超微结构无变化,内毒素组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间的间隙增宽,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内毒素能使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由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血迷路屏障 通透性
下载PDF
内耳血迷路屏障概念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葛明 徐天舒 高下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971-974,共4页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玄府理论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内耳血迷路屏障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林颖 乔莉 邱建华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5年第6期352-355,共4页
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barrier,BLB)是保证内耳特殊功能所必需的重要系统。任何破坏血迷路屏障的因素,如自由基、压力激素、噪声暴露、氨基糖苷抗生素等均可能导致耳蜗内环境的变化,影响内耳功能。本文从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生理... 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barrier,BLB)是保证内耳特殊功能所必需的重要系统。任何破坏血迷路屏障的因素,如自由基、压力激素、噪声暴露、氨基糖苷抗生素等均可能导致耳蜗内环境的变化,影响内耳功能。本文从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生理等角度阐明血迷路屏障在内耳疾病治疗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Labyrinth) 迷路疾病(Labyrinth Diseases) 血迷路屏障 生理学意义 内耳功能 病理生理 氨基糖苷抗生素 噪声暴露 解剖结构 内耳疾病
下载PDF
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对血迷路屏障作用
7
作者 杜延顺 李颖 +2 位作者 杨军 张伟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11期578-580,共3页
目的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enhanced green f luorescence protein,GSTTAT-EGF P),并研究其是否能跨越血迷路屏障(blo o d labyrinth barrir,BLB)进入... 目的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enhanced green f luorescence protein,GSTTAT-EGF P),并研究其是否能跨越血迷路屏障(blo o d labyrinth barrir,BLB)进入内耳。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TAT蛋白11个氨基酸短肽基因和EGFP基因重组,分别构建p GEX-6p-1-TAT-EGFP和p GEX-6p-1-EGFP表达载体,将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GST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将10只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肌肉注射GST-EGFP和GST-TATEGFP;2~4 h后豚鼠经麻醉、断头取耳蜗等组织。用2%多聚甲醛固定,耳蜗经10%EDTA(p H7.4)脱钙、OCT包埋,制备颞骨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TAT短肽是否可以携带分子量55 k D的GST-EGFP跨越BLB进入内耳。结果 GST-TAT-EGFP进入内耳后主要分布于血管纹和螺旋器,而对照组EGFP不能进入内耳。结论短肽TAT可转导大分子蛋白通过BLB进入内耳,为外源性蛋白药物治疗内耳疾病提供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迷路 血迷路屏障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甘油开放血迷路屏障的研究
8
作者 葛贤锡 刘建中 沈云珍 《医学研究杂志》 1990年第4期25-26,共2页
血-迷路屏障是维持内耳内环境平衡的一个重要结构,可以调节从血液传递到内耳液体的各种物质的浓度,在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时,可使迷路液体的成分保持稳定,因此,屏障的调节功能对於保持内耳的正常功能和对於内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血-迷路屏障是维持内耳内环境平衡的一个重要结构,可以调节从血液传递到内耳液体的各种物质的浓度,在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时,可使迷路液体的成分保持稳定,因此,屏障的调节功能对於保持内耳的正常功能和对於内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实验证明甘油具有开放血-迷路屏障的作用。本实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用铁蛋白作为示综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迷路屏障 利尿酸钠 管纹 内淋巴电位 边缘细胞 内环境 耳毒性药物 内淋巴腔 突聋
下载PDF
1400W对内毒素损伤豚鼠血迷路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
9
作者 向召兰 卓贤露 +1 位作者 魏运军 张学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400W(N-(3-(氨甲基)-苄基)乙脒)对内毒素(endotoxin,ETX)所致的豚鼠血迷路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豚鼠分3组,每组分别于听泡内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ETX和ETX加1400W,光镜观察耳蜗...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400W(N-(3-(氨甲基)-苄基)乙脒)对内毒素(endotoxin,ETX)所致的豚鼠血迷路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豚鼠分3组,每组分别于听泡内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ETX和ETX加1400W,光镜观察耳蜗形态变化;以伊文思蓝(Evans Blue,EB)为示踪剂,测量EB通过耳蜗血迷路屏障的渗出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耳蜗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ETX组EB渗出量增加,同时有NO含量增加;ETX加1400W组和ETX组比较,EB渗出量减少(P<0.05),NO生成亦减少(P<0.05)。无菌生理盐水组无EB通过,亦无NO含量增加。结论ETX可能通过诱导NO生成而引起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此作用可以被1400W抑制,后者可能减轻中耳炎引起的内耳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血迷路屏障 通透性 1400W(N-(3-(氨甲基)-苄基)乙脒)
下载PDF
^(125)I—VitB_(12)放免测定法观察甘油对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0
作者 孙建军 汪磊 +1 位作者 卢妙如 孙阿成 《海军医学杂志》 1993年第1期59-62,共4页
应用^(125)Ⅰ标记 VitB_(12)(下称 VB_(12))放免测定法观察豚鼠静注甘油后血清和内耳外淋巴液中外源性 VB_(12)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血迷路屏障对于外源性 VB_(12)由血液向外淋巴系统的转运具有明显的时间延搁和浓度限定。静注甘油可... 应用^(125)Ⅰ标记 VitB_(12)(下称 VB_(12))放免测定法观察豚鼠静注甘油后血清和内耳外淋巴液中外源性 VB_(12)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血迷路屏障对于外源性 VB_(12)由血液向外淋巴系统的转运具有明显的时间延搁和浓度限定。静注甘油可以促进 VB_(12)向外淋巴系统的转运过程。提示甘油对于血迷路屏障具有可逆性开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甘油 VB12 放免测定法
下载PDF
血迷路屏障
11
作者 魏运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11期8-10,共3页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组织学 通透性 相关研究
下载PDF
噪声对豚鼠耳蜗血管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及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永翔 朱国霞 +3 位作者 刘新秦 米文娟 刘顺利 卢连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研究噪声对豚鼠耳蜗血管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及血迷路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噪声暴露组(20只),噪声暴露组给予声强为115dB SPL白噪声暴露,每天6小时,连续两天,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于实... 目的研究噪声对豚鼠耳蜗血管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及血迷路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噪声暴露组(20只),噪声暴露组给予声强为115dB SPL白噪声暴露,每天6小时,连续两天,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于实验前及噪声暴露后次日对两组豚鼠行ABR检测,第二次ABR检测后对两组豚鼠耳蜗基底膜行鬼笔环肽-异硫氰酸荧光素(Phalloidin-FITC)染色;用硝酸镧透射电镜和常规透射电镜观察两组豚鼠内耳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和紧密连接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组豚鼠耳蜗血管纹和螺旋韧带处claudin-5的表达。结果噪声暴露组豚鼠ABR波Ⅲ反应阈较正常对照组阈移40dB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膜铺片FITC染色示噪声暴露组底回基底膜毛细胞大量缺失,其余部分毛细胞纤毛排列紊乱并出现融合,而对照组毛细胞排列整齐,其纤毛呈V或W型,两组间外毛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噪声暴露组血管内皮细胞间和边缘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均遭到破坏,细胞间隙增大;硝酸镧透射电镜下,大量镧颗粒从血管腔内渗漏到管腔外的组织间隙,而对照组镧颗粒仅局限于血管腔内;Western blot结果示,两组耳蜗外侧壁血管纹均有claudin-5表达,但噪声暴露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表明,两组豚鼠耳蜗外侧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边缘细胞等处均有claudin-5阳性表达,但噪声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噪声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加豚鼠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内耳微环境的破坏,是噪声性聋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 紧密连接 噪声性聋 管纹 血迷路屏障
下载PDF
多药耐药基因与血迷路屏障外向运输研究进展
13
作者 周亚光 张学渊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4年第6期349-351,共3页
血迷路屏障通透性是耳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 ,在血迷路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边缘细胞中发现多药耐药 (multidrugresistance ,MDR)基因及编码的蛋白参与血迷路屏障的分泌、排泄和防护功能 ,揭示了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一种新的机制... 血迷路屏障通透性是耳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 ,在血迷路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边缘细胞中发现多药耐药 (multidrugresistance ,MDR)基因及编码的蛋白参与血迷路屏障的分泌、排泄和防护功能 ,揭示了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一种新的机制。本文就MDR基因及编码的蛋白在血迷路屏障外向性运输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基因 血迷路屏障 外向运输 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
下载PDF
^125I标记Vit B12放免测定法观察甘油对血迷路屏障的影响
14
作者 孙建军 汪磊 《海军总医院院刊》 1991年第2期92-95,共4页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放射免疫测定 甘油
全文增补中
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与突聋发病机制及预后的关系:在3D real IR的发现
15
作者 张呈辉 任芳芳 +2 位作者 王伟韬 郝芳 冀少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分析突聋患者的内耳钆造影MRI三维真实重建反转恢复(three dimensional real inversion recovery,3D real IR)成像上的表现,探讨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与突聋发病机制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1例单侧突聋患者行内耳钆造影MRI,测量患... 目的分析突聋患者的内耳钆造影MRI三维真实重建反转恢复(three dimensional real inversion recovery,3D real IR)成像上的表现,探讨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与突聋发病机制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1例单侧突聋患者行内耳钆造影MRI,测量患耳和健耳的耳蜗信号强度,并测量延髓信号强度,分别计算出耳蜗/延髓比值(cochlear/medulla ratio,CM ratio),以CM比值作为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标志物,分析突聋患者患耳、健耳CM比值的不对称程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41例患者中,33例(80.48%)患耳的CM比值高于健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耳CM比值为健耳的1.5倍以下者18例,治疗有效率为77.78%(14/18);患侧CM比值不高于健侧者8例,治疗有效率为100%;达到健耳的1.5倍至1.75倍之间者7例,治疗有效率为100%(7/7);达到健耳的1.75倍至2.0倍之间者2例,治疗有效率为50%(1/2);达到健耳的2.0倍以上者14例,治疗有效率为14.28%(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耳3D Real IR可显示突聋患者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改变,80.48%的突聋患者患侧耳蜗出现高信号,患耳CM比值达健耳的1.75倍以上者多数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聋 -迷路屏障通透性 内耳三维真实重建反转恢复成像 耳蜗/延髓比值 预后
下载PDF
老年C57BL/6J小鼠内皮细胞上S1PR1对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6
作者 余蒙 余苗 +5 位作者 孙诗恒 王皓阳 曾宪思 刘志丹 姜文君 李丽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8期1141-1151,共11页
该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月龄C57BL/6J小鼠血管纹上S1PR1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究老年耳蜗血管纹内皮细胞上S1PR1变化对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ABR)检测听觉功能;伊文思蓝染色检测耳蜗血迷路屏障的... 该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月龄C57BL/6J小鼠血管纹上S1PR1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究老年耳蜗血管纹内皮细胞上S1PR1变化对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ABR)检测听觉功能;伊文思蓝染色检测耳蜗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免疫荧光检测耳蜗血管纹上S1PR1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S1P的释放量;Transwell小室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EC上S1PR1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2m组小鼠听力阈值明显增高且高频听力损失明显,耳蜗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升高,S1PR1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在细胞水平,D-gal+EC组中S1P的释放量降低,S1PR1表达水平下降,加入外源S1P后,S1PR1表达水平增加;D-gal+EC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加入外源S1P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降低,给予S1PR1抑制剂干预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在衰老状态下,耳蜗血管纹内皮细胞上S1PR1表达下降,这可能会下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血迷路屏障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S1PR1 紧密连接蛋白 血迷路屏障 老年性聋
原文传递
内耳血迷路屏障变化与特发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明明 孙晓 +5 位作者 胡娜 侯志强 熊文萍 王英俊 樊兆民 王海波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37-942,共6页
目的探讨血迷路屏障破坏的特发性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单侧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内耳3D-FLAIR MRI平扫和强化扫描结果分为内耳正常组... 目的探讨血迷路屏障破坏的特发性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单侧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内耳3D-FLAIR MRI平扫和强化扫描结果分为内耳正常组和内耳异常组,内耳异常组进一步分为单纯血迷路屏障破坏(blood-labyrinth barrier breakdown,BLB-B)组和BLB-B伴渗出组,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性别、年龄、侧别、基础疾病、头晕/眩晕、前庭功能、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和疗效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共收集资料完整的特发性突聋患者150例,其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46.2±14.6)岁;内耳正常组67例,内耳异常组83例(BLB-B组13例,BLB-B伴渗出组70例)。内耳正常组和异常组间比较: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HIT)和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异常率、疗效分布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耳正常组、BLB-B组、BLB-B伴渗出组三组间比较,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试验、肌源性前庭诱发电位(VEMP)、HIT、VAT]异常率、疗效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BLB-B组与正常组间,前庭功能(冷热试验、VEMP、HIT、VAT)异常率和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LB-B伴渗出组与正常组间,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实验、HIT、VAT)异常率、疗效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LB-B组与BLB-B伴渗出组间,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耳3D-FLAIR MRI增强扫描显示血迷路屏障破坏的突发性聋患者,耳蜗和前庭功能受损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磁共振成像 内耳 血迷路屏障
原文传递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结合Imaris 3D渲染技术显示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细胞分布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英 姚红兵 +4 位作者 陈俊宏 张杰 饶郁芳 陈凯 唐玥玓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6-491,共6页
目的:明确耳蜗外侧壁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的细胞构成及分布,分析血管旁固有巨噬细胞(PVM)细胞在血迷路屏障中与周细胞(PC)、内皮细胞的接触关系。方法:分离GFP转基因小鼠(C57BL/6)血管纹铺片,双光子荧光显微镜Z轴逐层扫描并3D重建,观察血... 目的:明确耳蜗外侧壁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的细胞构成及分布,分析血管旁固有巨噬细胞(PVM)细胞在血迷路屏障中与周细胞(PC)、内皮细胞的接触关系。方法:分离GFP转基因小鼠(C57BL/6)血管纹铺片,双光子荧光显微镜Z轴逐层扫描并3D重建,观察血迷路屏障中的毛细血管走行。取Balb/c小鼠耳蜗血管纹进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经Imaris 3D渲染后观察PVM、PC细胞分布及与毛细血管基膜(BM)的接触模式。电镜下分析血迷路屏障中内皮细胞、PC和PVM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血管纹毛细血管走行与其外侧螺旋韧带中的毛细血管网络截然不同,后者平行于蜗轴而前者垂直于蜗轴。血管纹中大量PC细胞紧密缠绕在内皮细胞外侧,与内皮细胞共同包裹在血管BM内;PVM则位于BM外侧。与每个PC细胞仅缠绕单根毛细血管不同,PVM可以分出多个胞质突起而接触多条毛细血管。结论:双光子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Z轴扫描和Imaris软件3D渲染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耳蜗外侧壁血管网立体细微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血迷路屏障结构和功能。PVM细胞发出多个胞质而与多条毛细血管相接触的分布方式提示可能在血迷路屏障结构中扮演比PC细胞更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管旁固有巨噬细胞 周细胞 内皮细胞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小鼠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塞娜 张桐 +1 位作者 吴军 韩维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目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小鼠血管纹组织形态、血-迷路屏障的组成,为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快速分离出完整的小鼠血管纹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 目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小鼠血管纹组织形态、血-迷路屏障的组成,为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快速分离出完整的小鼠血管纹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血管纹上各层组织、细胞进行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详细观察其形态结构特点,观察血-迷路屏障的组成及形态特点。结果完整解剖出小鼠的血管纹组织呈自然弯曲状态,颜色为半透明淡红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层细胞,边缘细胞呈近圆形的多边形,致密排列,其紧密连接蛋白呈线性分布;基底细胞呈扁长形连成一片;毛细血管网夹于边缘细胞与基底细胞之间贯穿血管纹全程,周细胞伴行血管并包裹毛细血管;中间细胞的血管周巨噬细胞呈树枝样,其足突伸出与微血管壁紧密接触。结论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及毛细血管网构成耳蜗血管纹的基本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周细胞、血管周巨噬细胞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共同组成血-迷路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纹 -迷路屏障 管周巨噬细胞 周细胞 形态学
下载PDF
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桐 韩维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7-262,共6页
血管纹和螺旋韧带位于耳蜗中阶外侧壁,其中血管纹的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是高度分化的毛细血管网,用于调控耳蜗血液和细胞间液的物质交换。此屏障保护内耳不接触来自血液的有毒物质,并且选择性的透过离子、液体及... 血管纹和螺旋韧带位于耳蜗中阶外侧壁,其中血管纹的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是高度分化的毛细血管网,用于调控耳蜗血液和细胞间液的物质交换。此屏障保护内耳不接触来自血液的有毒物质,并且选择性的透过离子、液体及营养物质至耳蜗。血-迷路屏障对维持耳蜗内稳态有重要的作用。血迷路屏障结构上包括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周细胞(pericytes,PCs)、血管周围巨噬细胞样黑色素细胞(perivascular resident macrophage-like melanocytes,PVM/Ms)、基膜(basement membrance,BM)、复杂的紧密连接和黏合连接。ECs、PCs和PVM/Ms间的作用,类似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对控制血管渗透性及为听功能提供适宜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遗传缺陷、炎症、声损伤以及衰老的病理条件下,血-迷路屏障各组份间正常的相互作用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引发听力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管纹 -迷路屏障 耳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