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继春 田剑华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4,共8页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强和中等地磁活动期间,存在显著的突变特征曲线;相对于丁、V2Bz、VB2和ε,行星际电场的突变特征曲线更易识别;弱的扰动磁层背景状况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及电场晨昏分量的较大波动影响着磁暴的发展,使磁暴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从而增加磁暴的强度;对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磁暴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电场 太阳风 磁暴 DST指数 地磁活动指数
下载PDF
行星际-赤道电场穿透效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魏勇 洪明华 +1 位作者 万卫星 杜爱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9-1284,共6页
电场穿透作为强烈地磁活动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电动力学耦合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在过去的近40年里人们一直关注于观测证据的寻找以及物理过程的模拟,"电场穿透效率"这一重要定量化指标... 电场穿透作为强烈地磁活动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电动力学耦合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在过去的近40年里人们一直关注于观测证据的寻找以及物理过程的模拟,"电场穿透效率"这一重要定量化指标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本文定义赤道电场增量与对应的行星际电场增量的比值为穿透效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穿透效率的地方时变化以及与中性风发电机的关系做了实验性讨论,在一定简化条件下结果表明:(1)不考虑跨极盖电势饱和的情况下,赤道电场增量与行星际电场增量呈线性关系,且中性风发电机并不影响电场穿透效率;(2)恒定重联线长度L的限定下,穿透效率具有明显地方时依赖性.例如对于L=2.6RE,在9LT至23LT之间,穿透效率维持在10%左右;0LT至7LT之间,穿透效率迅速从2%上升至30%后又迅速回落到原始水平,形成尖峰.这些结果基本符合观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行星际电场 电场穿透
下载PDF
暴时行星际穿透电场与电离层效应的卫星观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周云良 徐良 +1 位作者 马淑英 颜伟男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9-1045,1233,共8页
联合利用Geotail卫星、ROCSAT-1卫星和DMSP卫星等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行星际穿透电场的特征及低纬电离层响应。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磁暴主相期间,位于近地太阳风中的Geotail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电场晨昏分量... 联合利用Geotail卫星、ROCSAT-1卫星和DMSP卫星等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行星际穿透电场的特征及低纬电离层响应。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磁暴主相期间,位于近地太阳风中的Geotail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电场晨昏分量迅速增强达60 mV/m,与此同时,ROCSAT-1卫星在低纬电离层中几乎即时地观测到垂直于磁场的离子向上漂移速度达300 m/s以上,表征行星际电场穿透至低纬电离层。分析表明:在正午和黄昏扇区穿透电场为东向,引起低纬电离层离子向上漂移,穿透效率约为13-19%;而在午夜前扇区,穿透电场极性相反,使离子向下漂移,穿透效率高达30%;行星际电场穿透持续时间达3小时以上。2)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发生剧烈变化。GPS/TEC观测显示美洲扇区黄昏附近的中纬度电离层发生SED现象、同时DMSP卫星观测到纬度范围大大扩展的电子密度深度耗空的赤道区等离子体槽、ROCSAT-1卫星观测到暴时离子密度变化呈现较复杂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行星际电场穿透 低纬电离层 卫星协同观测
下载PDF
磁暴主相多阶发展行星际起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佟亚男 刘四清 +2 位作者 张效信 林瑞淋 龚建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9-1456,共18页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与磁云有关的80起中强磁暴(Dst*≤-50nT),对其主相期间不同发展阶数磁暴的行星际起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以及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在磁暴主相多...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与磁云有关的80起中强磁暴(Dst*≤-50nT),对其主相期间不同发展阶数磁暴的行星际起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以及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在磁暴主相多阶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并对导致磁暴主相增加一阶的行星际起因做了初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有一半以上的中强磁暴主相具有多个发展阶段,其中一阶磁暴和多阶磁暴(包括二阶和二阶以上磁暴)在中等磁暴(-100nT%Dst*≤-50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8%和46.2%,在强磁暴(Dst*≤一100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6%和57.4%;(2)随着磁暴主相发展阶数的增加,磁暴主相的平均持续时间也随之延长;(3)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磁云与其他行星际结构共同作用都可能引起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4)有46.5%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与磁云本体共同作用引起,有34.9%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单独作用和磁云本体单独作用引起,其余的多阶磁暴是由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引起;(5)在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的事件中,鞘区磁场结构是影响磁暴主相多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6)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与晨昏电场Ey、行星际磁场Bx南向分量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Ey和Bx阶段性的发展,磁暴主相也呈现多阶发展的趋势,且每阶Dst’极小值与该阶Eymax和Bxmi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耦合方程分别为Dst*min=-34.62—11.89×Eymax和Dst*min=-5.90+8.50×Bx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磁暴 DST指数 磁云 星际磁场南向分量 行星际电场
下载PDF
行星际扰动对地磁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芳 查石祥 +1 位作者 刘松涛 魏雅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3期52-61,共10页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中WIND和ACE资料,统计分析行星际扰动对不同水平地磁活动的影响,研究磁暴强度与不同行星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从长期来看,地磁活动指数Dst与太阳风速度的相关性最好,相关性在太阳活动谷年时最高;②多磁暴...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中WIND和ACE资料,统计分析行星际扰动对不同水平地磁活动的影响,研究磁暴强度与不同行星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从长期来看,地磁活动指数Dst与太阳风速度的相关性最好,相关性在太阳活动谷年时最高;②多磁暴时序叠加结果证实了导致小、中、强磁暴开始的经验行星际南向磁场条件,磁暴过程中行星际磁场B_z分量、行星际晨昏向电场E_y和Akasofu函数ε的极值出现在Dst最小值前1—3小时之间。个例分析表明,大约90%的弱磁暴、80%的中级磁暴和70%的强磁暴与经验标准相符,引起磁暴的因子中B_z强度的贡献大于其持续时间。B_z<-25 nT是第23太阳活动周中产生大磁暴的充要条件;③磁暴强度与E_y、B_z、ε的相关性很好,相关系数分别达-0.812、0.781和-0.743。E_y和ε与强磁暴相关性最好,B_z与磁暴的相关性随磁暴强度增加而增大。在所有参数中,强磁暴与E_y,大磁暴与B_z的相关性最好。弱磁暴强度与行星际参数的相关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DST指数 太阳风 星际磁场 星际晨昏向电场 能量耦合函数
下载PDF
地磁场对1999年9月空间天气大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亶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年第6期13-17,共5页
1999年 9月 2 2~ 2 5日发生一个大磁暴 (Dst=- 1 6 4 n T)。磁暴主相开始的头 1小时伴随有丰富的 Pc型地磁脉动 ,包括 Pc2 ,Pc3 ,Pc4等。在行星际磁场 Bz由北向转向南向后 ,磁暴主相开始 ;南向分量达到最大值后大约 2小时 ,地磁 H分量... 1999年 9月 2 2~ 2 5日发生一个大磁暴 (Dst=- 1 6 4 n T)。磁暴主相开始的头 1小时伴随有丰富的 Pc型地磁脉动 ,包括 Pc2 ,Pc3 ,Pc4等。在行星际磁场 Bz由北向转向南向后 ,磁暴主相开始 ;南向分量达到最大值后大约 2小时 ,地磁 H分量达到最小值 ,恢复相开始。并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地磁脉动 太阳风 星际磁场 行星际电场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 on the Magnetopause From Global MHD Simulations
7
作者 HUANG Zhaohui DING Kai WANG 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1,共7页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B_z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and 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 P_d are generally treated as th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solar wind that determine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sph...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B_z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and 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 P_d are generally treated as th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solar wind that determine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sphere.By using the 3D global MHD simulations,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IEF) on the size and shape of magnetopause quantitatively. 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firm that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pause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P_d and B_z,as expected.However,the dawn-dusk IEFs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magnetopause erosion because of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thus affecting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magnetopause.Higher solar wind speed with the same B_z will lead to bigger dawn-dusk IEFs,which means the higher reconnection rate,and then results in more magnetic flux removal from the dayside. Consequently,the dayside magnetopause moves inward and flank magnetopause moves ou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电场 磁层顶 MHD 模拟 几何形状 星际磁场 几何处理 太阳风
下载PDF
Assessing Doppler velocities of Rankin Inlet F-region echoes
8
作者 Alexander V Koustov Kale Colville +1 位作者 Robyn A D Fiori Mohsen Ghezelbash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3年第1期50-59,共10页
Doppler velocities observed by the Rankin Inlet (RKN) PolarDARN radar are assessed with a focus on data in the beams oriented roughly along the magnetic meridian. Hourly scatter plots for every month are built. They a... Doppler velocities observed by the Rankin Inlet (RKN) PolarDARN radar are assessed with a focus on data in the beams oriented roughly along the magnetic meridian. Hourly scatter plots for every month are built. They are shown to vary widely, with median values showing very clear magnetic local time variation with maximum magnitude during pre-noon and pre-midnight hours. The histograms contain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very small velocity data that dominates at farther ranges and during the daytime. Near noon data show generally antisunward flows but at large ranges/magnetic latitudes and very close to noon, sunward flows occur for periods of positive IMF B z . The reverse flows are stronger during spring equinox. The velocity magnitude was found to depend linearly on the IMF B z and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 Velocities are often found to be smaller than those expected from the statistical convection model of Ruohoniemi and Greenwald-1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多普勒速度 莱特 评估 F区 数据显示 行星际电场 对流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