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GGC-Net动作捕捉系统解析行走步态的信度与效度
1
作者 朱琳 董鹏程 +3 位作者 沈培鑫 陈浩 孙建德 宋祺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11,共7页
目的以有标记点三维运动捕捉系统(Vicon)为参照标准,比较基于SGGC-Net的动作捕捉系统(SGGC-Net系统)和SIMI系统解析行走步态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招募30名健康大学生,分析其在跑步机行走时的步态特征。应用Vicon系统12台红外摄像头及4台... 目的以有标记点三维运动捕捉系统(Vicon)为参照标准,比较基于SGGC-Net的动作捕捉系统(SGGC-Net系统)和SIMI系统解析行走步态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招募30名健康大学生,分析其在跑步机行走时的步态特征。应用Vicon系统12台红外摄像头及4台摄像机同步采集运动学数据,获取右侧参与者肩、肘、髋、膝和踝关节三维空间角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及其95%置信区间和测量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s of measurement,SEM)评估信度;采用多重相关系数(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CMC)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评估效度。结果SGGC-Net系统解析上、下肢三维空间角度最大、最小值的ICC范围为0.798~0.990,SEM范围为0.04°~0.95°;SIMI系统的ICC范围为0.650~0.967,SEM范围为0.31°~1.24°。除髋关节最小角度和膝关节最大角度外,SGGC-Net系统解析所有角度的ICC均高于SIMI系统,且SEM均低于SIMI系统。与Vicon系统得出的上、下肢主要关节角度曲线相比,SGGC-Net系统得出的曲线CMC范围为0.945~0.996,RMSE为1.44°~4.65°;SIMI系统的CMC范围为0.815~0.986,RMSE为2.56°~9.99°。除踝关节外,SGGC-Net系统在所有角度上的CMC均大于SIMI系统,RMSE均小于SIMI系统。结论SGGC-Net系统在大多数指标中的信度和效度优于SIMI系统,其在解析行走步态时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可适用于无标记点情境下的动作捕捉,如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与特殊人群的临床步态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捕捉 信度 效度 关节角度 行走步态
原文传递
双足机器人蹲式行走步态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贺才龙 赵毅红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8期200-203,共4页
双足机器人具有结构复杂、系统耦合度高的特征,步态行走易受外部环境干扰。为有效提高双足机器人的行走稳定性,设计了一种蹲式行走步态。根据结构特点进行自由度配置,并完成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文章阐述了双足机器人蹲式行走步态的过程,... 双足机器人具有结构复杂、系统耦合度高的特征,步态行走易受外部环境干扰。为有效提高双足机器人的行走稳定性,设计了一种蹲式行走步态。根据结构特点进行自由度配置,并完成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文章阐述了双足机器人蹲式行走步态的过程,对其质心及关键关节进行轨迹规划,并搭建了双足机器人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在蹲式步行过程中,运动轨迹偏差小于0.5 cm,有利于保证行走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足机器人 蹲式行走步态 轨迹规划 运动学模型
下载PDF
六足机器人行走步态的协调控制 被引量:19
3
作者 韩建海 赵书尚 李济顺 《机电工程》 CAS 2004年第4期8-10,共3页
利用光电开关作为六足机器人步态检测传感器,使机器人能够按照三角步态进行行走。介绍了六足机器人三角步态的行走原理、步态调整方法和光电开关的硬件电路。
关键词 六足行走机器人 行走步态 协调控制 硬件电路 光电开关 控制策略
下载PDF
45天-6°头低位卧床对自由行走步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谈诚 夏永明 +12 位作者 赵琦 国耀宇 曹毅 陈文娟 王靖宇 何思杨 王政 严曲 王春慧 陈晓萍 万玉民 李莹辉 白延强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头低位卧床对人体自由行走时步态特性的影响。方法 8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6°头低位45 d卧床实验。卧床前第6天(R-6),卧床后第1天(R+1)及第10天(R+10)进行自由无约束行走步态测试。使用高速摄像系统对行走过程中... 目的探讨长期头低位卧床对人体自由行走时步态特性的影响。方法 8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6°头低位45 d卧床实验。卧床前第6天(R-6),卧床后第1天(R+1)及第10天(R+10)进行自由无约束行走步态测试。使用高速摄像系统对行走过程中的步态时相参数进行分析,使用三维力台和应力板进行足底作用力的测试,同时对行走时的股直肌、腓肠肌内侧头、外侧头的肌电信号进行采集。结果头低位卧床45 d可导致步长和步速的显著降低,以及步态周期和接触时间的明显增加(P<0.05)。足底受力的结果表明,45 d的前后方向上的作用力明显减少(P<0.05),但垂直和左右方向上的作用力并未受到影响(P>0.05),足底冲量和加载速度均有显著的增加(P<0.05),除前后方向作用力外,其它指标在卧床后第10天仍未恢复正常。肌电结果显示45 d的头低位卧床后,中位功率频率有明显的降低(P<0.05),但在R+10恢复。结论 45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人体步态特性发生显著改变,R+10 d后亦不能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头低位卧床 自由行走步态 足底压力 肌电
原文传递
轮腿式自动引导小车结构设计与行走步态规划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楠 姜文通 +2 位作者 牛宝山 尹阔 梅林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为了提高自动引导小车在存有障碍物的硬质平坦地面上的工作能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轮腿式自动引导小车,并阐述了小车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对行走模式下的小车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得到足端工作空间。以足端的最大工作范围为前提规... 为了提高自动引导小车在存有障碍物的硬质平坦地面上的工作能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轮腿式自动引导小车,并阐述了小车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对行走模式下的小车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得到足端工作空间。以足端的最大工作范围为前提规划了足端的运动轨迹,同时规划了车体的运动轨迹,并基于静态稳定裕度原理规划了小车整体的行走步态。利用ADAMS软件对该小车进行运动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规划运动轨迹和行走步态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引导小车 轮腿式 运动学分析 行走步态 运动轨迹
下载PDF
基于电液直驱的动力踝足假肢对行走步态的影响
6
作者 黄其涛 李博文 刘华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27-1534,共8页
针对传统被动式踝足假肢不具备主动出力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下肢截肢患者需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液直驱系统的全主动液压驱动踝足假肢系统,并研究其对于下肢截肢患者行走步态的影响。该系统采用无刷直流伺服电机、双向齿轮泵... 针对传统被动式踝足假肢不具备主动出力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下肢截肢患者需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液直驱系统的全主动液压驱动踝足假肢系统,并研究其对于下肢截肢患者行走步态的影响。该系统采用无刷直流伺服电机、双向齿轮泵、液压缸作为核心驱动部件,通过基于神经肌肉模型的前馈控制器实时拟合踝关节阻抗特性,实现踝关节的主动柔顺和主动出力功能。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被动假肢相比,该系统可以很好地拟合人体踝关节的动态特性,能够在行走过程中提供合适的缓冲和动力,能够有效地改善截肢患者的行走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踝足假肢 电液直驱系统 神经肌肉模型 阻抗控制 行走步态
下载PDF
单曲膝行走步态对下肢力学、肌肉力和肌肉激活度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砚麟 王克义 +2 位作者 章梓星 马春龙 莫宗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63-1372,共10页
单曲膝行走步态是人体某一条腿受伤后的主要行走步态,针对目前关于单曲膝行走步态下的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较少的问题,本文对单曲膝行走步态对下肢的运动学、动力学、肌肉力和肌肉激活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FAB无线运动动作捕... 单曲膝行走步态是人体某一条腿受伤后的主要行走步态,针对目前关于单曲膝行走步态下的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较少的问题,本文对单曲膝行走步态对下肢的运动学、动力学、肌肉力和肌肉激活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FAB无线运动动作捕捉系统及力学评估系统采集下肢运动的相关数据,将在正常行走步态和单曲膝行走步态下采集到的数据作为驱动数据输入3-D人体模型,并结合建立的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力模型进行分析单曲膝行走步态和正常行走步态下的生物力学特点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行走步态相比,在单曲膝行走步态下,下肢关节角的运动范围减小;在步态周期的早期,除髋关节屈伸外,各关节的驱动力矩均显着增加;在步态周期的后期,膝关节和踝关节的驱动力矩显着降低,且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内收肌、臀大肌、髂肌、腰肌、股四头肌、股直肌和胫骨前肌的肌肉力和激活度增加明显,但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的肌肉力和肌肉激活度减小。研究结果增添了在单曲膝行走步态下下肢的生物特征数据,并为康复医疗技术和下肢康复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曲膝行走步态 运动学 动力学 肌肉力 肌肉激活度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儿童水平地面行走步态特征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袁侠 王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76-476,共1页
目的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异常步态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找出步行障碍存在的机理。为寻求更有效的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功能的康复手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美国Motion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采集10名痉挛型脑瘫儿童水... 目的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异常步态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找出步行障碍存在的机理。为寻求更有效的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功能的康复手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美国Motion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采集10名痉挛型脑瘫儿童水平地面行走运动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行走功能 康复手段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学参数 异常 三维运动捕捉 行走步态
原文传递
六足机器人横向行走步态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连蕊 张泽 高建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25-229,共5页
以一种新型的多自由度六足机器人机构为对象,研究其横向行走步态,规划一种横向行走的三角步态,并完成了足端轨迹规划和稳定性分析。最后采用Pro/E和ADAMS等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六足机器人的样机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与分析,结果证实了该横... 以一种新型的多自由度六足机器人机构为对象,研究其横向行走步态,规划一种横向行走的三角步态,并完成了足端轨迹规划和稳定性分析。最后采用Pro/E和ADAMS等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六足机器人的样机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与分析,结果证实了该横向行走步态的可行性,为接下来的物理样机实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足行机器人 横向行走三角 稳定性 虚拟样机 规划
下载PDF
躯干右倾者与正常者行走步态时间参数的差异性研究
10
作者 任璐 邓宏明 张晓宇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借助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获取人体在行走过程中肩峰的运动情况,以及行走步态中各时间参数的变化信息。研究了青年男性中躯干右倾者与正常者在正常步速(1. 1m/s)下行走时步态时间参数的差异性,并通过K... 借助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获取人体在行走过程中肩峰的运动情况,以及行走步态中各时间参数的变化信息。研究了青年男性中躯干右倾者与正常者在正常步速(1. 1m/s)下行走时步态时间参数的差异性,并通过K-means聚类算法计算单一差异性特征以及融合特征在识别躯干右倾者中所发挥的比重。结果表明:在青年男性中,躯干右倾者与正常者的行走步态时间参数,在单支撑相(左、右足)、双支撑相、摆动相占整个步态周期的百分比(左、右足)、右足M3 (第三跖骨区域)和M4 (第四跖骨区域)达到压力峰值的时间差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些具有差异性的参数特征上,通过左右足摆动相占整个步态周期的百分比,来识别躯干右倾者的准确率是最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干右倾者 正常者 行走步态 时间参数 差异性 研究
下载PDF
仿人机器人的步态行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三星 杨蒙蒙 +2 位作者 李克强 韩鑫龙 肖翔宇 《电子制作》 2023年第9期100-103,107,共5页
迈进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医疗、工业等领域对智能化产品需求越来越高,仿人机器人即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高度智能产物之一。仿人机器人的步态行走设计采用STM32F103RBT6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系统包含六个舵机、开源舵机控制器、电源电路... 迈进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医疗、工业等领域对智能化产品需求越来越高,仿人机器人即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高度智能产物之一。仿人机器人的步态行走设计采用STM32F103RBT6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系统包含六个舵机、开源舵机控制器、电源电路等,可分别进行上位机在线和脱机调试,实现直立行走、转弯、翻滚动作,动作流畅、运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人机器人 STM32F103RBT 舵机 行走 上位机
下载PDF
摩擦与滚阻对被动行走器步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郑鹏 王琪 +1 位作者 吕敬 郑旭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170,共9页
本文研究了圆弧足被动行走器支撑足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和滚阻系数对被动行走器步态的影响.首先分别利用扩展的赫兹接触力模型和LuGre摩擦模型描述了支撑足与地面接触点处的法向支撑力和切向摩擦力,并考虑了行走过程中支撑足所受的滚动摩... 本文研究了圆弧足被动行走器支撑足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和滚阻系数对被动行走器步态的影响.首先分别利用扩展的赫兹接触力模型和LuGre摩擦模型描述了支撑足与地面接触点处的法向支撑力和切向摩擦力,并考虑了行走过程中支撑足所受的滚动摩阻;其次利用第二类Lagrange方程推导出了该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通过与已有成果的对比确定了合适的LuGre摩擦模型参数;最后仿真分析了摩擦系数和滚阻系数对被动行走器步态的影响.研究发现:摩擦系数的改变虽然对被动行走器行走的平均速度、步幅,以及支撑足接触点处的最大法向接触力的影响较小,但摩擦系数的减小会改变其行走步态类型,如发生倍周期分岔甚至混沌现象;然而,滚阻系数的改变会对行走器行走的平均速度、步幅,以及支撑足接触点处的最大法向接触力的影响较大,尚未发现滚阻系数的改变会引起其行走步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行走 LuGre摩擦模型 滚动摩阻 行走步态 倍周期分岔
下载PDF
腿臂融合型在轨装配机器人运动建模与步态规划
13
作者 朱力 李团结 +1 位作者 宁宇铭 姚聪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8,共9页
针对目前机器人在轨装配存在的作业效率低、空间操作受限、环境感知不完全等问题,提出一种腿臂融合型在轨装配机器人。首先,使用D-H法建立了腿臂融合型装配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并对其单个腿部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得到单个腿各个关节角和... 针对目前机器人在轨装配存在的作业效率低、空间操作受限、环境感知不完全等问题,提出一种腿臂融合型在轨装配机器人。首先,使用D-H法建立了腿臂融合型装配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并对其单个腿部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得到单个腿各个关节角和足端之间的运动关系;其次,分析了腿臂融合型装配机器人的行走步态和装配步态,行走步态中分析了二步态和三步态,装配步态中分析了单臂装配和双臂装配,使机器人达到平稳的行走和装配;最后,基于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搭建仿真平台并对行走步态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用于该机器人的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组装 腿臂融合型装配机器人 行走步态 装配 ROS
下载PDF
欠驱动步态行走机器人基于反相同步的脉冲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勇 杜巧玲 +1 位作者 刘振泽 刘富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92-295,共4页
对机器人行走的一类混沌步态进行了修正并设计了新的运动模型,首次应用了机器人行走的反相同步控制方法,将机器人足底的碰撞等效为地面的脉冲作用力,使其产生新的对称步态。应用脉冲控制的方法实现对机器人行走步态的稳定控制,使机器人... 对机器人行走的一类混沌步态进行了修正并设计了新的运动模型,首次应用了机器人行走的反相同步控制方法,将机器人足底的碰撞等效为地面的脉冲作用力,使其产生新的对称步态。应用脉冲控制的方法实现对机器人行走步态的稳定控制,使机器人的混沌步态迅速收敛,从而实现稳定行走。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控制技术 脉冲控制 行走 反相同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双足高效行走系统
15
作者 严海鑫 李国承 +1 位作者 上官倩芡 安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08-314,共7页
提出基于模型预测的双足高效行走系统.首先,利用最优能效算法对双足行进中的最优步态进行分析,包括行进步长和步速,并以此生成参考轨迹;然后,通过模型预测控制的思路对机器人的最优能效步态进行跟踪控制;最后,结合机器人逆运动学构建高... 提出基于模型预测的双足高效行走系统.首先,利用最优能效算法对双足行进中的最优步态进行分析,包括行进步长和步速,并以此生成参考轨迹;然后,通过模型预测控制的思路对机器人的最优能效步态进行跟踪控制;最后,结合机器人逆运动学构建高效稳定的双足行走系统.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可以有效跟踪、生成高效的行走步态,探寻了双足机器人动态行走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控制 线性倒立摆 高效行走步态 零力矩点(ZMP) 支撑多边形
下载PDF
基于虚拟元件的负载型四足步行平台静步态行走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永营 晁智强 +1 位作者 金毅 王飞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0-2579,共10页
传统的基于逆运动学或逆动力学静步态行走控制方法易导致步行平台足端与地面产生较大冲击力、机体轨迹产生较大跟踪误差,使步行平台出现稳定性问题。为实现负载型四足步行平台静步态柔顺稳定行走,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元件的静步态行走控制... 传统的基于逆运动学或逆动力学静步态行走控制方法易导致步行平台足端与地面产生较大冲击力、机体轨迹产生较大跟踪误差,使步行平台出现稳定性问题。为实现负载型四足步行平台静步态柔顺稳定行走,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元件的静步态行走控制方法。将步行平台静步态行走控制分为机体运动控制及摆动腿运动控制两部分,分别在机体各自由度及摆动腿各自由度添加虚拟弹簧阻尼元件,将机体与摆动腿控制转换为虚拟力控制。运用序列二次规划方法将机体虚拟力分配到支撑腿足端。结合各腿的雅克比矩阵,得到支撑腿与摆动腿的驱动关节力矩,并设计了步行平台静步态行走状态机。运用MATLAB与ADAMS软件建立四足步行平台仿真模型,对平台静步态行走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虚拟元件控制实现了步行平台复杂地形静步态平稳行走,平台能够适应复杂地形变化,足端与地面冲击力较小,证实了所提虚拟元件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足行平台 负载型 行走 行走控制 虚拟元件
下载PDF
基于步态行走的航天服关节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东岳 杨洪瑞 +3 位作者 罗诗瑶 冉倩 尚坤 马加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0-376,共7页
基于步态行走的先进航天服是面向地外探测任务的主要防护系统。结合地外探测任务的需求分析,回顾了航天服关节技术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平地行走、慢跑等9种航天服下肢典型动作,以及适用于步态行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方法。针... 基于步态行走的先进航天服是面向地外探测任务的主要防护系统。结合地外探测任务的需求分析,回顾了航天服关节技术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平地行走、慢跑等9种航天服下肢典型动作,以及适用于步态行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方法。针对典型动作的复杂程度,归纳了不同的腰、髋、膝、踝等关节自由度配置和结构设计方案。最后,提出了短期可能实现的腰轴承、髋关节等重点研究内容,为未来航天服活动关节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服关节 行走 星际探索 低重力
原文传递
基于Simulink的仿人机器人步行运动仿真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伊强 付成龙 +1 位作者 陈恳 Cheng-long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共3页
在对仿人机器人完整步行运动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imulink建立了仿人机器人步行运动仿真模型。首先,给出了仿真模型的整体结构框架;接着,建立了仿人机器人13质量块动力学模型,分析和讨论了仿人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的作用过程,基于关... 在对仿人机器人完整步行运动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imulink建立了仿人机器人步行运动仿真模型。首先,给出了仿真模型的整体结构框架;接着,建立了仿人机器人13质量块动力学模型,分析和讨论了仿人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的作用过程,基于关节驱动力矩二次型积分最小,规划得到了一组稳定的行走步态,并基于传感反射控制实现了仿人机器人复杂环境下的应用;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INK 仿人机器人 运动仿真模型 SIMULINK base HUMANOID robot 整体结构框架 关节驱动力矩 运动分析 动力学模型 作用过程 行走过程 行走步态 讨论 控制实现 复杂环境 仿真结果 质量块 二次型
下载PDF
足履机器人的步行建模和运动仿真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微 门玉啄 陈光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34,共3页
足履机器人设计成履带和腿式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兼具了履带和腿式机器人的共同优点。利用ADAMS建立每足三自由度的双足履带简化模型机器人,根据行走步态的特点,建立了合理的步行运动方程,使足端在运动起始点和终止点避免冲击,运动平稳,... 足履机器人设计成履带和腿式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兼具了履带和腿式机器人的共同优点。利用ADAMS建立每足三自由度的双足履带简化模型机器人,根据行走步态的特点,建立了合理的步行运动方程,使足端在运动起始点和终止点避免冲击,运动平稳,根据运动方程,可逆获得关节处的运动轨迹方程。利用ADAMS对双足履带机器人进行仿真,验证机构设计运动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履机器人 行走步态 运动轨迹
下载PDF
改良动态反馈式训练对AF术后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艾秀 郁冰 刘倩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探究改良动态反馈式训练模式对踝关节骨折(AF)术后患者踝关节肿胀及踝关节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7例AF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训练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训练运动疗法,观察组54例给予改良动态反... 目的探究改良动态反馈式训练模式对踝关节骨折(AF)术后患者踝关节肿胀及踝关节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7例AF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训练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训练运动疗法,观察组54例给予改良动态反馈式训练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踝关节功能、行走步态。结果观察组训练2个月末VAS评分、踝关节肿胀评分水平低于对照组,步幅、步速、步长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6月末背伸、跖屈踝关节肌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动态反馈式训练治疗AF术后患者可通过促进渗出液吸收以改善踝关节肿胀疼痛,促进行走步态恢复,提高患处踝关节肌力,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动反馈式训练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功能 行走步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