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药理活性及肝毒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周容睿 魏艳平 +3 位作者 陈威 丁倩倩 王金鑫 祖先鹏 《药学实践与服务》 CAS 2023年第8期465-471,共7页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是来源于豆科补骨脂属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干燥成熟果实的二氢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糖尿病、抗炎及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随着临床上对补骨脂用药安全的不断关注,...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是来源于豆科补骨脂属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干燥成熟果实的二氢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糖尿病、抗炎及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随着临床上对补骨脂用药安全的不断关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已被证实会造成肝细胞损伤。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关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药理活性及肝毒性研究概况,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药理作用 抗肿瘤 抗病毒 抗糖尿病 神经保护 抗炎 肝毒性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作用机制
2
作者 骆锦前 仲春 +2 位作者 陆松伟 王学彬 俞登荣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10期1179-1184,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作用靶点;分别在DisGe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作用靶点;分别在DisGe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获取AD相关靶点,再利用Venny 2.1.1绘制韦恩图获得两者共同靶点;将获得的两者共有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共有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再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利用其内置插件CytoHubba获取排序居前10位的关键靶点蛋白;利用R语言Cluster Profiler GO.R插件对关键靶点进行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干预AD的核心靶点主要有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1、MAPK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和胱天蛋白酶3(CASP3)等,主要涉及对活性氧的应答、肽基-丝氨酸磷酸化、肽基-丝氨酸修饰及细胞对化学应力的应答等生物过程,主要富集于雌激素、MAPK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与核心靶点蛋白MAPK1、MAPK3、SRC和CASP3均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网络药理学预测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干预AD可能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可为后续实验研究或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阿尔茨海默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A375细胞黑素合成及ER/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国良 于英君 +5 位作者 姚远 姜颖 张宁 张明磊 高海娜 李建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6期4-8,20,共6页
目的初步阐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通过ER/MAPK信号通路干预人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分为空白组、雌二醇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雌激素受体(ER)阻断剂(ICI182780)+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JNK抑制剂(SP60... 目的初步阐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通过ER/MAPK信号通路干预人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分为空白组、雌二醇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雌激素受体(ER)阻断剂(ICI182780)+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JNK抑制剂(SP600125)+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MTT法测定细胞活性;RT-PCR法测定酪氨酸酶(TYR)、酪氨酸相关蛋白1/2(TRP-1/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 N末端激酶(JNK)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测定TYR和JNK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10-3μmol/L的雌二醇组对细胞活性无影响(P>0.05)。10、100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能显著抑制A375细胞增殖(P<0.01)。1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可抑制A375细胞黑素合成及TYR活性(P<0.01),并可抑制TRP-1/2、TYR、ERK1/2、JNK2m RNA的表达(P<0.01),抑制TYR和JNK2蛋白的表达(P<0.01)。ICI182780+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和SP600125+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均能逆转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对黑素合成、TYR活性和TRP-1/2、TYR、ERK1/2、JNK2 m RNA表达和TYR、JNK2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能够抑制A375细胞黑素合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植物雌激素与ER结合,启动第二信使激活ER-MAPK信号通路,降低ERK、JNK的表达,从而抑制TYR活性和酶的量,最终达到抑制黑素合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雌激素 黑素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MAPK信号通路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国良 李建民 +5 位作者 姚远 张宁 姜颖 张明磊 牛春颖 于英君 《中医药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9-12,共4页
目的:研究补骨脂中植物雌激素成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作用于A375细胞,采用MTT法、NaOH裂解法、多巴氧化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黑素合成量和酪氨酸酶(TYR)活性;用RT-PCR... 目的:研究补骨脂中植物雌激素成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作用于A375细胞,采用MTT法、NaOH裂解法、多巴氧化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黑素合成量和酪氨酸酶(TYR)活性;用RT-PCR法测定控制黑素合成的关键酶TYR、TRP-1和TRP-2 mRNA表达。结果:100μmol/L、10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显著抑制A375细胞增殖(P<0.05),对细胞有毒性作用;1μmol/L、10^(-1)μmol/L、10^(-2)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1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黑素合成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1μmol/L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TYR活性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浓度为1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抑制TRP-1/2和TYRmRNA的表达(P<0.05)。结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能够抑制A375细胞黑素合成,推测其机制为抑制TYR的活性和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黑素 褐斑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诱导HepaRG细胞损伤机制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季宇彬 王敏 +3 位作者 王姗 罗云 孙桂波 孙晓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4-550,共7页
目的利用HepaRG细胞,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毒性剂量及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确定毒性及剂量。以浓度为6.25、12.5、25μmol·L^(-1)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作用于细胞24 h后,首先利用Hoechst 33342/PI及LDH的方法检测细胞死亡... 目的利用HepaRG细胞,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毒性剂量及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确定毒性及剂量。以浓度为6.25、12.5、25μmol·L^(-1)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作用于细胞24 h后,首先利用Hoechst 33342/PI及LDH的方法检测细胞死亡,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活性。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线粒体膜通道开放孔开放性及细胞色素C的含量,观察其对线粒体损伤的影响。结果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给药24 h后,凋亡蛋白Bax/Bcl-2比例、caspase-3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加,在6.25~25μmol·L^(-1)时,其凋亡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但在25μmol·L^(-1)时细胞以坏死为主。作用24 h后线粒体损伤相关指标明显加剧。结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作用于HepaRG细胞后通过损伤线粒体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药物性肝损伤 线粒体损伤 凋亡 坏死 细胞色素C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魏晨旭 朱星宇 +2 位作者 陆金兰 夏晨洁 李伟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42-947,共6页
目的 探究补骨脂中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ANKL+M-CSF诱导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在分化过程中给予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干预3 d后,根据各组细胞的抗酒石酸酸性磷... 目的 探究补骨脂中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ANKL+M-CSF诱导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在分化过程中给予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干预3 d后,根据各组细胞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EC_(50),筛选抑制作用最强的化合物进行下一步试验。采用Western blot分析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干预下的破骨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的水平,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EC_(50)分别为15.89、15.18、12.39μmol/L。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以明显下调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p65、AKT、p38、JNK、ER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中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破骨细胞的分化抑制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临床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破骨细胞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晓伟 钱珺 +4 位作者 郭夫江 谢凡 李医明 王瑞 李文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研究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 /MS)法,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色谱柱( 2. 1 mm×100 mm,1. 8 μm);流动相0. 05%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 3 mL/m... 目的研究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 /MS)法,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色谱柱( 2. 1 mm×100 mm,1. 8 μm);流动相0. 05%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 3 mL/min;柱温30 ℃;ESI 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大鼠灌胃给予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70 mg /kg)后,于不同时间点( 0. 083、0. 25、0. 5、1、4 h)测定其在心、肝、脾、肺、肾、脑、胃、小肠中的组织浓度。结果各组织中均检测到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其组织浓度依次为胃>小肠>肝>肺>肾>脾>心>脑,除胃、小肠( 0. 25 h)外其他组织在0. 5 h 达到最高浓度。结论该方法简便、稳定、可靠,可用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体内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组织分布 UPLC-MS/MS
下载PDF
基于Label-free技术分析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肝毒性作用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月 王姗 +3 位作者 徐丽娇 孙晓波 季宇彬 孙桂波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HepaRG细胞的毒性,为阐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肝毒性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Label-free(非定量法)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蛋白的提取与差异分析,并对差异蛋白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 目的:研究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HepaRG细胞的毒性,为阐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肝毒性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Label-free(非定量法)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蛋白的提取与差异分析,并对差异蛋白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诱导HepaRG细胞蛋白表达差异化,差异蛋白共372个,其中上升趋势蛋白有170个,下降趋势蛋白有202个。经KEGG信号通路分析与GO分析发现其中代谢通路中有大量蛋白改变。结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能通过影响细胞代谢通路中基因的表达而诱导肝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非定量法 蛋白质组学 肝毒性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岳苏阳 吴克俭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7期852-855,共4页
补骨脂是我国传统中药,又名破故纸,具有温肾助阳、温脾止泻、平喘等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补骨脂中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等多种化合物,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是从中药补骨脂中所提取的一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平... 补骨脂是我国传统中药,又名破故纸,具有温肾助阳、温脾止泻、平喘等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补骨脂中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等多种化合物,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是从中药补骨脂中所提取的一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平喘、抗氧化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较为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研究文献,主要从药理作用角度对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理化性质 药理作用
下载PDF
红细胞膜包裹的聚多巴胺载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
10
作者 夏晨洁 陈志鹏 李伟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2-698,共7页
利用聚多巴胺(PDA)为载体,通过物理吸附作用高效负载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VA),进一步利用红细胞膜进行修饰,构建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BC-BP),延长其在体内的驻留时间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过程。采用溶剂置换法制备负载BVA的PDA纳米粒(BP)... 利用聚多巴胺(PDA)为载体,通过物理吸附作用高效负载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VA),进一步利用红细胞膜进行修饰,构建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BC-BP),延长其在体内的驻留时间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过程。采用溶剂置换法制备负载BVA的PDA纳米粒(BP),以吸附率为评价指标,考察PDA负载BVA的影响因素;提取分离红细胞膜,采用孵育共挤出法制备RBC-BP,考察pH对膜包覆的影响,挤出次数对RBC-BP的粒径和均一性的影响;对RBC-BP的粒径、电位、形态及累积释放率进行系统表征,初步探讨其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当PDA与BVA之比为1∶0.5、溶液pH为7、孵育时间为6 h、孵育温度为20℃时,BP吸附率高达(92.08±0.17)%,载药率为(42.05±2.95)%;当pH为4时,红细胞膜可通过电荷作用成功定向包覆在BP表面。体外研究表明,RBC-BP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308.63±6.56)nm,稳定性好;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RBC-BP可以延长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红细胞膜 仿生纳米粒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调控Gamma delta T细胞消减胃癌SGC-7901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钦 吴克俭 +1 位作者 郑璐 岳苏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3040-3045,共6页
目的: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调控γδT细胞消减胃癌SGC-7901程度。方法:获取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γδT细胞,不同浓度BVC诱导γδT细胞、SGC-7901细胞24 h、48 h和72 h,CCK-8检测BVC对γδT细胞增殖率、SGC-7901抑制率影响;... 目的: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调控γδT细胞消减胃癌SGC-7901程度。方法:获取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γδT细胞,不同浓度BVC诱导γδT细胞、SGC-7901细胞24 h、48 h和72 h,CCK-8检测BVC对γδT细胞增殖率、SGC-7901抑制率影响;流式细胞术测γδT细胞GZMB、PF、CD107a产生量;LDH法测γδT细胞消减SGC-7901程度。结果:体外扩增8 d,γδT细胞比例由3.54%增至85.34%。与对照组比较,BVC诱导24 h,浓度10~80 nmol/L促进γδT细胞增殖(P<0.05)。BVC诱导48 h、72 h,浓度5~80 nmol/L促进γδT细胞增殖(P<0.05)。同样浓度,72 hγδT细胞增殖率最大。BVC作用肿瘤细胞24 h、48 h、72 h,浓度160~640 nmol/L SGC-7901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浓度10~40 nmol/L,GZMB、PF、CD107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BVC诱导γδT细胞72 h,一定浓度该T细胞消减SGC-7901程度随浓度增高而增高,浓度40 nmol/L消减程度最大,后呈下降趋势。结论:BVC适宜浓度促进γδT细胞增殖,抑制SGC-7901生长,加强γδT细胞消减SGC-7901程度,机制考虑:PF、GZMB、CD107a表达提高增强γδT细胞消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ΓΔT细胞 胃癌 SGC-7901 杀伤活性 颗粒酶B 穿孔素 CD107a
下载PDF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Aβ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柳 李爽 +5 位作者 王业秋 安丽凤 李建民 陈巧云 黄敬文 薛慧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Aβ(1.5×10-4mol·L-1)诱导的PC12细胞作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细胞模型,并以补骨脂... 目的探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Aβ(1.5×10-4mol·L-1)诱导的PC12细胞作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细胞模型,并以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1×10-6mol·L-1)、雌二醇(1×10-5mol·L-1)进行干预。实验设置空白组、Aβ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雌二醇组。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β组的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及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MDA含量以及IL-1β、IL-6、TNF-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Aβ组相比,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组的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及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MDA含量以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PC12细胞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氧化应激 炎症因子 线粒体膜电位
原文传递
在线SPE-HPLC系统在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磊 温亚彬 +2 位作者 刘康宁 卢亚欣 尹正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6-209,220,共5页
目的:探讨在线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系统在小鼠血浆中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方法:基于在线SPE-HPLC技术的Ultimate 3000系统测定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血药浓度。色谱条件:采用Venusil MPC18(150 mm×4... 目的:探讨在线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系统在小鼠血浆中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方法:基于在线SPE-HPLC技术的Ultimate 3000系统测定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血药浓度。色谱条件:采用Venusil MP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5 m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3.5),流速1.0 mL·min-1,梯度洗脱;使用Capcell MF Ph-1在线SPE柱(10 mm×4 mm,5μm),洗脱剂为5 m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3.5);检测波长238 nm。WinNonlin 5.2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线性范围为20.0~4000 ng·mL-1,最低定量限为20.0 ng·mL-1,提取回收率为90.5%~94.6%,日内、日间精密度试验的RSD均小于10%,短期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及长期稳定性准确度为92.38%~101.7%。结论:该方法工作流程简化,样品分析快速,提高了工作效能,其结果可信且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雷斯青霉ATCC10490对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奇坤 王家明 +3 位作者 申雁冰 陈曦 孙华 王敏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研究了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ATCC 10490对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生物的微生物转化,通过硅胶柱分离等技术得到转化产物BC-PC-4的纯品。在细胞水平上分析了该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产物BC-PC-4对细胞MCF-7的抗肿瘤活性I... 研究了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ATCC 10490对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生物的微生物转化,通过硅胶柱分离等技术得到转化产物BC-PC-4的纯品。在细胞水平上分析了该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产物BC-PC-4对细胞MCF-7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为9.31μmol/L,较底物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降低了7.04μmol/L,且对正常细胞HUVEC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雷斯青霉 微生物转化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葡萄黄素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颖 朱先鹏 +3 位作者 李江波 刘爽 于清平 王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14-2521,共8页
用葡萄黄素(staphyloxanthin,STX)抑制试验筛选药物并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抑制STX的有效成分,经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和生长曲线测定评价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ultidrug-resistant S.aureus,MRSA)生长的影响,通过氧敏感性试验... 用葡萄黄素(staphyloxanthin,STX)抑制试验筛选药物并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抑制STX的有效成分,经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和生长曲线测定评价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ultidrug-resistant S.aureus,MRSA)生长的影响,通过氧敏感性试验和酸碱胁迫试验验证药物在体外对S.aureus毒力的影响,并通过黏附试验进一步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在转录水平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补骨脂醇提物具有显著的STX抑制作用,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其中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在较低质量浓度即可显著抑制STX的生成(IC_(50)=0.529 mg/L);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呈剂量依赖性增强MRSA菌株USA300对过氧化氢的氧敏感性及降低其在酸碱胁迫环境中的存活率;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能够抑制USA300对A549细胞的黏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通过抑制STX降低了S.aureus的致病力;最后通过RT-PCR发现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处理后USA300菌株STX生成途径及上游途径的6种基因表达均受到抑制。结果表明,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以通过抑制STX的合成降低MRSA的毒力,为治疗耐药S.aureus感染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葡萄素抑制剂
原文传递
大孔吸附树脂结合斑马鱼评价富集纯化补骨脂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16
作者 罗利霞 葛静 +5 位作者 李佳妍 李彦东 宋捷 石子琪 宁青 韦英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4-745,共12页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法结合斑马鱼评价富集纯化补骨脂总黄酮的制备工艺。方法以补骨脂的黄酮类代表成分(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和corylifol A)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动态吸附和解吸附能力...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法结合斑马鱼评价富集纯化补骨脂总黄酮的制备工艺。方法以补骨脂的黄酮类代表成分(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和corylifol A)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动态吸附和解吸附能力,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类型;综合斑马鱼形态变化和存活率,评价大孔吸附树脂有机溶剂残留的安全性,优选不同厂家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考察上样药液质量浓度、体积流量、上样量、吸附时间、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和用量等因素对黄酮纯化工艺的影响,并对优选纯化工艺进行验证,比较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前后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corylifol A、补骨脂宁、补骨脂定、补骨脂乙素、4′-O-甲基补骨脂查耳酮、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黄酮类和香豆素类),以及补骨脂酚的含量。结果优选出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补骨脂黄酮成分同时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解吸附能力;10个厂家D101大孔吸附树脂醇浸液对斑马鱼形态和致死率的影响差别较大,其中D2和D5的大孔吸附树脂安全性较好。优化的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总黄酮制备工艺为补骨脂药液上样质量浓度为0.5 g/mL生药,上样量为1倍柱体积(BV),上样体积流量为1 mL/min,吸附时间为1.5 h,用1 BV 30%乙醇洗去未被吸附的成分,再用4 BV 90%乙醇洗脱黄酮成分,所得补骨脂总黄酮提取物中8种黄酮成分含量约是纯化前的1.3~5.1倍,黄酮成分总量约占上述所测11种成分总量的93.6%,提取物中总黄酮质量分数约为54%。结论斑马鱼评价可快速辨别大孔吸附树脂的安全性差异,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富集纯化补骨脂黄酮类成分,优选的工艺简单、稳定、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大孔吸附树脂 斑马鱼 纯化工艺 补骨脂 补骨脂甲素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corylifol A 香豆素 补骨脂
原文传递
炮制时间对盐补骨脂中10种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凯 许梦莹 +1 位作者 周宁 张振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0-713,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查耳酮、补骨脂宁、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酚10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并探讨炒制时间对...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查耳酮、补骨脂宁、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酚10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并探讨炒制时间对盐补骨脂中10种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条件:C18柱(50 mm×4.6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水,采用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结果被测定的10种成分色谱峰在15 min分析时间内均有良好的分离度,精密度RSD均小于3%;在室温条件下24 h内稳定;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 0);平均加样回收率96%~105%,RSD均小于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补骨脂的质量控制。随炒制时间的延长,香豆素类成分呈现先降后升再降趋势,黄酮类、补骨脂酚及10种成分总量有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制 盐炙 补骨脂 补骨脂 补骨脂 补骨脂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补骨脂 补骨脂 补骨脂查耳 补骨脂 补骨脂 补骨脂 UPL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