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成骨细胞表型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会丰 刘会芝 +3 位作者 卢艳 李伟 李芳 李根山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 通过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骨钙蛋白、骨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羧基端伸展肽 ,探讨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成骨细胞的功能状况。 【方法】 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检测了 1 7例佝偻病患儿和 2 0例条件匹配的对照组小儿的血... 【目的】 通过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骨钙蛋白、骨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羧基端伸展肽 ,探讨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成骨细胞的功能状况。 【方法】 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检测了 1 7例佝偻病患儿和 2 0例条件匹配的对照组小儿的血清骨钙蛋白、骨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羧基端伸展肽及 2 5羟维生素D水平。 【结果】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I型前胶原羧基端伸展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0 1 ) ,而骨钙蛋白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小儿骨碱性磷酸酶与I型前胶原羧基端伸展肽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 0 .484,P <0 .0 1 )。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蛋白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 - 0 .435 ,P <0 .0 1 )。骨钙蛋白与I型前胶原羧基端伸展肽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 - 0 .40 9,P <0 .0 1 )。 【结论】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成骨细胞的三种基因表型标志物的变化是不同的 ,骨碱性磷酸酶和I型骨胶原合成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成骨细胞 表型标志物 研究
下载PDF
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与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冯立忠 吴承先 李晓川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7期524-528,共5页
目的 :探讨胃免疫表型标志物(M UC1、M UC6、M UC5AC)及肠免疫表型标志物(M UC2、CDX2)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胃印戒细胞癌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表达情况,并根据相... 目的 :探讨胃免疫表型标志物(M UC1、M UC6、M UC5AC)及肠免疫表型标志物(M UC2、CDX2)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胃印戒细胞癌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表达情况,并根据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差异,将胃印戒细胞癌分为胃型32例,肠型26例,混合型27例,分析胃、肠免疫表型标志物与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肠免疫表型标志物MUC2、CDX2在黏膜下层浸润癌组、脉管浸润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黏膜内癌组、无脉管浸润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免疫表型标志物MUC6、MUC5AC在黏膜下层浸润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黏膜内癌组(P<0.05)。CDX2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经Cox风险模型显示,胃、肠免疫表型是胃印戒细胞癌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生存分析可知,胃型印戒细胞癌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肠型及混合型(P<0.05)。结论:肠型及混合型胃印戒细胞癌恶性程度较胃型高,预后效果较差。根据胃、肠免疫标志物对胃印戒细胞癌进行免疫分型将有助于临床对该类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及提供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表型标志物 胃印戒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Siewert Ⅱ、Ⅲ型早期胃食管癌胃肠表型标志物水平及病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郑瑞 张新 +3 位作者 徐光寰 常绪生 聂明明 文田继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第6期710-714,共5页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和Ⅲ型胃食管连接部(GEJ)早期癌患者的胃肠表型标志物表达和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SiewertⅡ型和Ⅲ型GEJ早期癌和SiewertⅡ型和Ⅲ型GEJ进展期癌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黏蛋白5AC、黏蛋...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和Ⅲ型胃食管连接部(GEJ)早期癌患者的胃肠表型标志物表达和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SiewertⅡ型和Ⅲ型GEJ早期癌和SiewertⅡ型和Ⅲ型GEJ进展期癌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黏蛋白5AC、黏蛋白2、黏蛋白6、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人白细胞分化抗原10检测。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患者进行分型,分析SiewertⅡ型和Ⅲ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早期癌患者黏蛋白2阳性率显著高于进展期癌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癌患者肠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进展期癌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Siewert分型GEJ患者黏蛋白5AC、黏蛋白6及黏蛋白2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GEJ早期癌胃型、胃肠型及肠型患者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肠化生及萎缩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GEJ进展期患者中胃型、胃肠型及肠型患者组织学分型和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GEJ早期癌黏蛋白2阳性率高,且不同Siewert分型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表型标志物 胃食管连接部早期癌 临床
下载PDF
SiewertⅡ型和Ⅲ型胃食管连接部早期癌47例的胃肠表型标志物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蒋玉涵 赵治国 +6 位作者 曹智博 周英发 刘超 任景丽 胡桂明 黄艳玲 王亚楠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3-189,共7页
目的分析SiewertⅡ型和Ⅲ型胃食管连接部(GEJ)早期癌患者癌组织中胃肠表型标志物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确诊的53例GEJ早期癌患者,检测其胃肠表型标志物黏蛋白5AC、黏蛋白6、黏蛋白2、... 目的分析SiewertⅡ型和Ⅲ型胃食管连接部(GEJ)早期癌患者癌组织中胃肠表型标志物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确诊的53例GEJ早期癌患者,检测其胃肠表型标志物黏蛋白5AC、黏蛋白6、黏蛋白2、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10(CD10)的阳性表达,并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将其分成胃型、胃肠型、肠型和未分类型,而后结合Siewert分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47例SiewertⅡ型和Ⅲ型GEJ早期癌患者的癌组织中,黏蛋白5AC、黏蛋白6、黏蛋白2、CDX2和CD10的阳性表达者分别有21例(44.7%)、19例(40.4%)、31例(66.0%)、27例(57.4%)和17例(36.2%);胃型、胃肠型、肠型和未分类型者分别有11例(23.4%)、14例(29.8%)、21例(44.7%)和1例(2.1%)。SiewertⅡ型的黏蛋白5AC和黏蛋白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19/34)和50.0%(17/34),均高于SiewertⅢ型的2/13;黏蛋白2阳性表达率为55.9%(19/34),低于SiewertⅢ型的1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40、4.679、4.053,P均〈0.05)。SiewertⅡ型中肠型占32.4%(11/34),低于SiewertⅢ型的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10)。SiewertⅡ型和Ⅲ型早期癌患者中,肠型的男性所占比例高,分化良好型多,黏膜下层癌少,肿瘤最大径多小于胃型和胃肠型;在癌周背景黏膜组织中,胃肠型和肠型的肠化生发生率分别为11/14和81.0%(17/21),高于胃型的3/11;胃肠型和肠型的腺体萎缩发生率分别为12/14和85.7%(18/21),高于胃型的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结论SiewertⅡ型和Ⅲ型GEJ早期癌可直接起源于胃型黏膜组织;也可起源于胃肠型和肠型黏膜组织,部分癌变前存在腺体萎缩和肠化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连接部早期癌 Siewert分型 胃肠表型标志物
原文传递
骨形成标志物测定及其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海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7-870,共4页
关键词 特异性标志 临床应用 骨形成 测定方 儿科 成骨细胞 代谢产 功能细胞 表型标志物 骨代谢
下载PDF
生长因子对肌腱细胞表型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邱轶伟 朱理玮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6期2414-2417,共4页
目前对于肌腱细胞体外培养的难点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难点为,肌腱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难以维持其表型的表达,继而影响其分化;另外一个难点是,在培养基内添加了大量的胎牛血清,而大量胎牛血清的使用会造成动物-人之间的疾病传播。已有研... 目前对于肌腱细胞体外培养的难点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难点为,肌腱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难以维持其表型的表达,继而影响其分化;另外一个难点是,在培养基内添加了大量的胎牛血清,而大量胎牛血清的使用会造成动物-人之间的疾病传播。已有研究显示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生长因子以减少胎牛血清的使用并促进肌腱细胞的分化。本综述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几种肌腱细胞较为重要的表型和分化标志物以及几种维持肌腱细胞表型的生长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细胞 表型标志物 生长因子
下载PDF
PCSK3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表型转化标志物的表达抑制细胞迁移
7
作者 陈娜霞 綦苗苗 +1 位作者 林恒秀 黄珊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5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3(PCSK3)调控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首先采用0、25、50、100 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通过RT-PCR检测PCSK3 mRNA表达情况。将100 mg/L的ox...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3(PCSK3)调控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首先采用0、25、50、100 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通过RT-PCR检测PCSK3 mRNA表达情况。将100 mg/L的ox-LDL刺激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模型组,将VSMCs分为对照组(NC组,0 mg/L ox-LDL刺激的VSMCs+scramble siRNA,SCR),ox-LDL组(模型组+SCR),ox-LDL+si-PCSK31#组(模型组+si-PCSK31#质粒)以及ox-LDL+si-PCSK32#组(模型组+si-PCSK32#质粒)。EdU法检测各组VSMCs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IL-1β,TNF-α,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RT-PCR检测各组SMCs细胞的Ⅰ型及Ⅲ型胶原,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00 mg/L ox-LDL处理浓度下的VSMCs中PCSK3明显增高,能够诱导VSMCs的增殖。干扰PCSK3内源性表达抑制ox-LDL刺激下的VSMCs的迁移能力与增殖能力,减少IL-1β,TNF-α,IL-6和ICAM-1水平分泌。与ox-LDL组相比,si-PCSK3处理的细胞组中Ⅰ型胶原和OPN mRNA表达明显下调,α-SMA mRNA表达明显上调。结论:下调PCSK3表达可减弱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可能与PCSK3对细胞内的炎症反应及细胞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3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迁移 细胞增殖 表型转化标志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物材料与软骨组织工程:本刊中文部③
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4660-4660,共1页
9海藻酸钠三维培养SW1353人软骨瘤细胞株:表型标志物Ⅱ型胶原的生物动力学特征及超微定位 推荐理由:①观察肿瘤软骨细胞株SW1353在长期单层培养下同样会发生表型转移。②将海藻酸钠三维培养体系用于培养SW1353细胞株,以了解该培养... 9海藻酸钠三维培养SW1353人软骨瘤细胞株:表型标志物Ⅱ型胶原的生物动力学特征及超微定位 推荐理由:①观察肿瘤软骨细胞株SW1353在长期单层培养下同样会发生表型转移。②将海藻酸钠三维培养体系用于培养SW1353细胞株,以了解该培养体系能否改善这种软骨细胞的表型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三维培养体系 表型标志物 中文 材料 瘤细胞株 海藻酸钠 动力学特征
下载PDF
采用3D胸腺培养系统产生源于肿瘤抗原特异性IPSC的胸腺移植物
9
作者 郑媛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59-2159,共1页
源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的T细胞可能在未来用于治疗癌症患者,但是由目前的方法(比如OP9/DLL1系统)产生的这些细胞表现出异常,成为临床转化的主要障碍。Vizcardo等的研究表明,这些源于IPSC的CD8单阳性... 源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的T细胞可能在未来用于治疗癌症患者,但是由目前的方法(比如OP9/DLL1系统)产生的这些细胞表现出异常,成为临床转化的主要障碍。Vizcardo等的研究表明,这些源于IPSC的CD8单阳性T细胞更像CD4+CD8+双阳性T细胞,而不是成熟的幼稚T细胞,因为它们被刺激后呈现出一些发育阻滞的表型标志物和一个先天样表型(innate-like pheno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系统 抗原特异性 移植 幼稚T细胞 胸腺 多能干细胞 表型标志物 肿瘤
下载PDF
HMGA2与胃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查郎 王子卫 +1 位作者 张能 黄镇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1-65,共5页
探讨HMGA2、E-cadherin及N-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关系.应用RT-PCR方法检测20例胃癌组织及对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HMGA2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GA2、E... 探讨HMGA2、E-cadherin及N-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关系.应用RT-PCR方法检测20例胃癌组织及对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HMGA2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GA2、E-cadherin及N-cadherin的表达情况,与临床资料做统计学分析.HMGA2 mRNA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胃癌组织中HMGA2、E-cadherin及N-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29.6%和43.7%,HMGA2和E-cadherin的表达成负相关(P<0.05),和N-cadherin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HMGA2表达和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HMGA2高表达的胃癌组织中有明显的上皮细胞间质转化表型,其表达与胃癌侵润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 上皮细胞表形标志E-cadherin 间质表型标志物N-cadherin 上皮细胞间质化(EMT)
下载PDF
微创骨代谢指标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滨 裴国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46-549,共4页
关键词 骨代谢指标 微创 骨代谢生化标志 骨碱性磷酸酶 成骨细胞活性 临床应用前景 骨钙蛋白 检测方法 实验室研究 表型标志物 功能状况 骨胶原 方法学 特异性 尿标本 尿检测
下载PDF
瘢痕疙瘩相关干细胞研究进展
12
作者 殷旭峰(综述) 布文博 +1 位作者 陈旭 周炳荣(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瘢痕疙瘩(Keloid)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极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通过对干细胞特征表面抗原鉴定,发现瘢痕疙瘩中可能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like stem cell)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后续... 瘢痕疙瘩(Keloid)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极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通过对干细胞特征表面抗原鉴定,发现瘢痕疙瘩中可能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like stem cell)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后续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下,例如:炎症反应、外界张力作用下,发生上皮-间充质改变,这就影响了正常的干细胞所处的一个由间充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和炎性细胞等共同构成的微环境(Niche),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病理微环境来促进瘢痕疙瘩干细胞的增殖。外源性干细胞用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尚处于实验阶段,对瘢痕疙瘩相关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将为探索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干细胞 微环境 表型标志物 学特性
下载PDF
瘢痕疙瘩皮损及其周边皮肤干细胞的分布和增殖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殷旭峰 张珂 +4 位作者 马委委 Lorna Martin Kasyanju Carrero 陈旭 布文博 周炳荣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皮损处、边缘处及其周边外观正常组织中来源细胞的类干细胞特性。方法分别从瘢痕疙瘩皮损处、边缘处及手术切缘外0.5 cm的外观正常组织中分离真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皮损处、边缘处及其周边外观正常组织中来源细胞的类干细胞特性。方法分别从瘢痕疙瘩皮损处、边缘处及手术切缘外0.5 cm的外观正常组织中分离真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部分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相关表型标志物。成球实验根据球体数量来评估自我增殖及形成细胞克隆能力。CCK-8法检测上述三处原代细胞对丝裂霉素C耐药性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瘢痕疙瘩皮损处、边缘处及切缘外外观正常组织来源的原代细胞均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标志物(CD13、CD44、CD90),低表达造血干细胞表型标志物CD34。qRT-PCR显示C-kit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组织,其余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等表型标志物在三处来源细胞之间均未见明显差异。此外,对铺板的6000个细胞形成的球体数量进行分别计数,瘢痕疙瘩皮损处为(22.13±5.62)个,边缘处为(16.73±4.6)个,周边外观正常组织来源为(20.42±2.01)个,三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0.0025~0.08 mg/L)对三处来源细胞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0.05 mg/L)时,瘢痕疙瘩来源细胞较周边外观正常组织来源细胞具有更显著的耐药性(P<0.05)。结论人瘢痕疙瘩皮损处、边缘处及周边正常组织来源细胞均显著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干细胞 表型标志物 成球实验 丝裂霉素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