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6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口浅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来源
1
作者 丁喜桂 叶思源 +3 位作者 苏大鹏 袁红明 王锦 郭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共11页
基于辽河口浅海湿地采集的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试其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含量,系统分析了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分子组合特征,对正构烷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双峰群分布为主,表明本区有机质受陆... 基于辽河口浅海湿地采集的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试其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含量,系统分析了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分子组合特征,对正构烷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双峰群分布为主,表明本区有机质受陆源和海源共同作用;前峰群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明显,以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来源为主;后峰群奇碳数正构烷烃占明显优势,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其中木本植物来源约占49%,草本植物来源约占39.6%;陆、海源烷烃含量之和的比值(ΣT/ΣM)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与陆、海源优势烷烃含量之和的比值(TAR)均指示本研究区域陆源有机质贡献大于海源有机质。特别是,高比值区均集中分布于辽河河口近岸区域,且显示自近岸向外呈降低的趋势,表明河口处陆源输入最强。对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特征指数的深入剖析表明辽河口浅海湿地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定量估算结果显示陆生植物贡献比例最大,平均为66.41%±10.74%。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近岸海区的碳汇贡献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正构烷烃 有机质 浅海湿地 辽河口
下载PDF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砷、镉、汞和营养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2
作者 甘华阳 林海 何海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基于2020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深圳湾(深圳管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镉、汞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富集、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特征,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6.46±3.78μg/g、0.26±0... 基于2020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深圳湾(深圳管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镉、汞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富集、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特征,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6.46±3.78μg/g、0.26±0.10μg/g、0.110±0.044μg/g、947±281μg/g、631±214μg/g和1.41%±0.41%。三种重金属含量在内湾深圳河口外和蛇口港沿岸相对较高;TN、TP和TOC含量则在内湾含量较高。排污等人类活动输入导致了TN、TP、As和Cd在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富集,其中TN在整个海湾都明显富集,后三者则主要富集于内湾的深圳河口、北部沿岸和湾口港口区。As、Cd可能主要来源于港口船只排污,而TN、TP则可能主要来源于沿岸污水溢流。虽然深圳湾大部分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d、Hg和TOC含量均低于我国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阈值,满足目前一般工业用水、滨海风景旅游的环境功能要求,但As、TN、TOC和TP含量仍可能会对某些敏感底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需持续保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营养元素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深圳湾
下载PDF
桂东南典型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
3
作者 李萍 刘春 +5 位作者 张立杰 刘钊琳 张宇恒 樊光辉 朱颖洁 左悦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研究桂东南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来源,评价其潜在风险,为西南地区矿区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流域支流——义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季节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7种重金属(Cu、Pb、Zn... 研究桂东南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来源,评价其潜在风险,为西南地区矿区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流域支流——义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季节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7种重金属(Cu、Pb、Zn、Ni、Mn、Cr、Cd)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协同评估重金属积累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Cu、Pb、Ni、Cr在秋季最高,Cd、Zn在夏季最高,Mn在春季最高;Pb、Zn、Cd含量上游>下游>中游,而Cu、Cr、Mn含量下游>中游>上游。相关性分析表明,Pb、Zn、Cd之间以及Cu、Ni之间具有相同来源,受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Cd为中度污染,Mn为偏中度污染,其余重金属为轻度或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进一步表明,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危害程度为高风险,其余重金属危害程度均为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桂东南流域
下载PDF
高位池养殖尾水排放对海滩表层沉积物横向粒度分布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高聪 莫金玲 +3 位作者 王中铎 唐杰平 李志强 祁雅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6,共11页
基于表层沉积物的特征粒径、粒级组成和粒度参数的特征值和分布特征,探讨了雷州半岛东部受高位池影响岸滩和未受高位池影响岸滩的沉积物分布信息的异同及原因.结果表明:①未受影响岸滩的采样断面样品的特征粒径(D_(10)、D_(50)和D_(90)... 基于表层沉积物的特征粒径、粒级组成和粒度参数的特征值和分布特征,探讨了雷州半岛东部受高位池影响岸滩和未受高位池影响岸滩的沉积物分布信息的异同及原因.结果表明:①未受影响岸滩的采样断面样品的特征粒径(D_(10)、D_(50)和D_(90))较为接近,而受影响岸滩的数值差异较大;②未受影响岸滩的细砂、中砂和粗砂组分含量接近,而受影响岸滩的数值无明显规律;③未受影响岸滩的粒度参数的值域较为接近,而受影响岸滩的数值差异较大;④未受影响岸滩表现出由陆向海平均粒径变细、分选更好和更加负偏的变化趋势,而受影响岸滩主要表现出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差和偏态更加正偏的逆向变化趋势.高位池养殖尾水间歇性下泄过程及其产物冲沟地形,是造成其沉积物横向分布与未受高位池影响岸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提供了一个高位池养殖活动影响海滩表层沉积物横向粒度分布特征的典型案例,结果有助于提升对人类活动与砂质岸滩沉积和地貌过程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分布信息 高位池影响岸滩 湛江东海岛
下载PDF
渤、黄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翟晓辉 王华伟 +5 位作者 夏天 高建华 聂天亦 游子骏 宋秀青 李芯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生物标志物、热重分析等,阐明了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约束机制。结果表明,受水动力条件控制,TOC和TN含量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且受沉积物比表面积显著影响。同位素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混合了陆地植物、土壤和海洋藻类有机碳。其中黄河口及辽东半岛近岸海域土壤输入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小;而南黄海海洋藻类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高。渤海及北黄海沉积物TOC与TS的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碳降解与硫酸盐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较负的δ^(34)S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的硫酸盐还原-硫化物氧化-海水硫酸盐扩散的循环过程,暗示了该区域有机质有氧到无氧的降解过程,其中色素降解潜在导致其与表层沉积物TOC之间相关性较弱。随着日益频发的藻华和水体缺氧效应,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海水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与表层沉积物元素循环的耦合关系,这对理解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硫同位素 色素 热重分析
下载PDF
曹妃甸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侵蚀特征
6
作者 佀同浩 褚宏宪 +4 位作者 孙菲菲 白大鹏 朱龙海 胡日军 林超然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4,共13页
近岸海域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沉积动力环境较为复杂。海底表层是水体和海底交互作用的关键界面,表层沉积物侵蚀特征是影响海底冲淤演化的重要因子。本文利用于2021年10月在曹妃甸南部海域获取的91个... 近岸海域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沉积动力环境较为复杂。海底表层是水体和海底交互作用的关键界面,表层沉积物侵蚀特征是影响海底冲淤演化的重要因子。本文利用于2021年10月在曹妃甸南部海域获取的9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10个原状插管样,通过粒度实验、室内U-GEMS微观侵蚀实验,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临界侵蚀剪应力及侵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潮流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潮流作用下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侵蚀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临界侵蚀剪应力介于0.3~0.6 N/m^(2),曹妃甸周边区域表层沉积物临界侵蚀剪应力为0.45~0.6 N/m^(2),研究区东部及南部表层沉积物临界侵蚀剪应力相对较小,为0.3~0.45 N/m^(2)。侵蚀速率随剪应力的增大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侵蚀速率最大值为0.059 g·m^(−2)·s^(−1)。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侵蚀特征受到潮流作用和表层沉积物可侵蚀性的影响。该研究有利于从沉积物侵蚀特征方面丰富近海冲淤演化理论,对于近岸工程建设和海岸防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可侵蚀性 微观侵蚀实验 数值模拟 曹妃甸
下载PDF
哈素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解析
7
作者 张贺玉 张静 +3 位作者 卢少勇 韩镇阳 石祖秦 张荣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003,共13页
选取哈素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3年4月(枯水期)、2023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9月(平水期)各采集19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测定了7种重金属(As、Cr、Cd、Cu、Pb、Zn和Hg)的含量(除Cr以外的重金属均检出),分析其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 选取哈素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3年4月(枯水期)、2023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9月(平水期)各采集19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测定了7种重金属(As、Cr、Cd、Cu、Pb、Zn和Hg)的含量(除Cr以外的重金属均检出),分析其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并结合相关性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解析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内蒙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平水期除As以外的5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内蒙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其中Cd和Hg含量的平均值在3个水期均超过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空间上,各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枯水期重金属含量高值集中在湖区东西部,丰水期主要集中在湖区南北部,平水期则主要集中在湖区中部;地累积指数法结果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均表明Cd和Hg是造成3个水期生态风险的主要重金属元素,各水期RI均值分别为590.42、503.73和570.07,整体表现为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Cd和Hg在3个水期对RI值的贡献率之和均超过了90%;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工业活动、自然源和采矿活动,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2.5%、22.7%、20.1%和2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分布 潜在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下载PDF
昆承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及有机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8
作者 金民 汪琦 +1 位作者 钟声 邵克强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5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基于2022年3月和8月在昆承湖采集的8个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运用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汛期和非... 基于2022年3月和8月在昆承湖采集的8个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运用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汛期和非汛期昆承湖各监测点位ρ(TN)平均值分别为0.364,1.024 mg/L;ρ(TP)平均值分别为0.119,0.058 mg/L。(2)汛期昆承湖表层沉积物ω(TN)、ω(TP)和ω(OM)的平均值分别为1099.7,584.3 mg/kg和15.45 g/kg,非汛期其平均值分别为893.9,529.3 mg/kg和23.05 g/kg。时间上,汛期ω(TN)和ω(TP)平均值均高于非汛期,汛期ω(OM)均值低于非汛期;空间分布上,ω(TN)、ω(TP)和ω(OM)均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3)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汛期TP与OM呈显著正相关(r=0.757,p<0.05),非汛期TN与OM相关性显著(r=0.928,p<0.05);(4)汛期和非汛期全湖表层沉积物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32和1.17,分别属于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水平;汛期和非汛期全湖有机污染指数分别为0.10和0.14,均属于较清洁等级,昆承湖整体有机污染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承湖 表层沉积物 营养盐 空间分布特征 污染评价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底层水组成:来自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证据
9
作者 黄子钊 乔淑卿 +4 位作者 金丽娜 李小艳 陈亮 刘强 殷征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8,共11页
作为全球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底层水是当前深水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主要由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组成。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印度洋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TOC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底... 作为全球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底层水是当前深水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主要由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组成。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印度洋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TOC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底层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与水团组成。结果表明Mn、Mo和Ni等敏感元素的富集指示研究区整体为氧化环境,在洋脊南部存在强氧化区域。εNd的分布范围为-7.16~-8,指示该区底层水团主要由AABW组成。与邻近区域的Nd同位素记录相比更重,这主要是受到一定风尘输入的影响。研究区南部较重的εNd指示了AABW贡献的增加,这可能是受到了索马里盆地内赤道强东向流的影响。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区域氧化还原状态和εNd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后续对底层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ND同位素 南极底层水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天津港东侧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10
作者 陈文良 朱颖涛 +1 位作者 尹砚军 冷星 《中国水运》 2025年第6期62-64,共3页
基于天津港东侧海域10个采样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数据,系统分析了Hg、As、Cu、Pb、Cd、Cr、Zn等重金属的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单因子指数(I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进行污染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Zn(91.2... 基于天津港东侧海域10个采样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数据,系统分析了Hg、As、Cu、Pb、Cd、Cr、Zn等重金属的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单因子指数(I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进行污染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Zn(91.2×10^(-6))>Cr(69.9×10^(-6))>Cu(32.4×10^(-6))>Pb(22.2×10^(-6))>As(10.1×10^(-6))>Cd(0.22×10^(-6))>Hg(0.03×10^(-6)),其中Hg、Cd浓度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单因子指数和生态风险评估表明,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沉积物重金属受到天津港和海河物质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港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下载PDF
江苏沿海沙脊群表层沉积物Pb同位素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
11
作者 饶文波 洪申申 +1 位作者 栗天宁 茅昌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为进一步查明江苏沿海沙脊群沉积物的来源,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酸不溶组分Pb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沉积物Pb同位素比值与近岸沙脊群相似,暗示其在潮波作用下有向岸运移的趋势。铅钕同位素分析揭示长江及周边河流沉积... 为进一步查明江苏沿海沙脊群沉积物的来源,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酸不溶组分Pb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沉积物Pb同位素比值与近岸沙脊群相似,暗示其在潮波作用下有向岸运移的趋势。铅钕同位素分析揭示长江及周边河流沉积物在长江冲淡水和东海沿岸流作用下输移至远岸沙脊群海向区域。在苏北沿岸流作用下,老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输入对近岸沙脊群及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有影响;相反,诸如现代黄河口、济州岛和韩国河流等地沉积物输入对江苏沿海沙脊群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物质来源 表层沉积物 沙脊群 江苏沿海
下载PDF
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碘含量分析
12
作者 林建荣 赵诗悦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3-86,110,共5页
于2021年5—6月对九龙江红树林保护区与非红树林保护区进行布点采样,测定其表层沉积物碘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3个采样点中,碘含量范围为3.7~24.8 mg·kg^(-1),差值最高可达7倍,平均值为12.3 mg·kg^(-1);有机碳含量范围... 于2021年5—6月对九龙江红树林保护区与非红树林保护区进行布点采样,测定其表层沉积物碘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3个采样点中,碘含量范围为3.7~24.8 mg·kg^(-1),差值最高可达7倍,平均值为12.3 mg·kg^(-1);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6~45 g·kg^(-1),平均值为30 g·kg^(-1)。不同类型样品碘含量大小依次为:长林龄林下沉积物>河道清淤沉积物>非林下沉积物>短林龄林下沉积物,其中长林龄林下沉积物碘含量范围为15.7~24.8 mg·kg^(-1),平均值为19.2 mg·kg^(-1);短林龄林下沉积物含量为5.5~6.9 mg·kg^(-1),平均值为6.2 mg·kg^(-1);二者相差3倍以上。有机碳含量最高的为长林龄林下沉积物和河道清淤沉积物,平均值均为32 g·kg^(-1);最低值为短林龄沉积物,含量为22 g·kg^(-1)。不同类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碘含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同等有机碳含量的样品,长林龄林下沉积物碘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表层沉积物 碘含量 有机碳 九龙江
下载PDF
2010-2020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淑清 杨龙 +2 位作者 唐光良 钟霆堃 宗永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2020年所取沉积物中Cd、Cr、Cu、Zn和Pb的平均含量都比2010年样本的含量显著降低,V和Ni的变化甚微,Co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也反映出2020年沉积物中Cd、Cu、Pb、Zn以及Cr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较10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超过50%的样本中Cd呈现中度—显著富集。V和Ni在2个时期的沉积物中均为轻微富集或基本无富集,但2020年属轻微富集的比例相比2010年有所增加。Co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较2010年加剧,但尚属轻微级。空间上看,伶仃洋4大口门水道,尤其是洪奇沥和蕉门水道,仍为珠江口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其中,Cd依然是富集程度最高、受人为影响最大且潜在生态风险最强的重金属,其次是Cu和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洋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风险
下载PDF
西藏定结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龚逸夫 潘美慧 +3 位作者 李娜 郝泽文 陈有桂 李晨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8-598,共11页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和中砂为主,而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以极细砂、细砂和粉砂为主。(2)不同类型沙丘粒度参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尖锐,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分选中等,正偏,很尖锐。(3)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频率分布曲线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分布,灌丛沙堆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差异较为明显。(4)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沉积环境主要以风成沉积为主,少数为河流沉积。(5)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可知,粒度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沙源、植被覆盖度和风况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环境意义 定结地区
下载PDF
渤海海峡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物源判别
15
作者 赵竺栩 熊伟 +4 位作者 王忠蕾 黄龙 密蓓蓓 王峻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细的西部和南部海域,低值区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粗的东北部海域,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通过对∑REE以及部分特征参数与粒度、化学蚀变指数和部分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REE与沉积物粒度平均粒径呈正相关,指示研究区稀土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和物源密切相关。渤海海峡稀土元素的上地壳和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与黄河及辽东湾河流物质具有相似性,表现出较强的陆源性特征,而与鸭绿江和朝鲜半岛河流差异较大,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利用球粒陨石标准化计算的δEu-(La/Yb)_(N)和(Gd/Yb)_(N)-(La/Yb)_(N)指标进行物源判别,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而研究区东北部则为黄河与辽东湾河流混合来源。辽东湾环流及渤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影响了渤海海峡的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渤海海峡
下载PDF
江苏徐圩港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16
作者 何烽 李昂 +5 位作者 程铮 董志国 唐玉泽 李镇 李加琦 毛玉泽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为科学评估江苏徐圩港区建设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2年9月测定了徐圩港区表层沉积物10种常见重金属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该港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 为科学评估江苏徐圩港区建设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2年9月测定了徐圩港区表层沉积物10种常见重金属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该港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调查区域沉积物中所有站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显示有个别站位属于中等污染,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显示,有4个站位属于轻微污染,5个站位属于中等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Cd>As>Cu>Ni>Pb>Co>Zn>V>Cr>M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仅有1个站位属于严重污染。地质累积指数显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Cd>As>Zn>Cu>Ni>Mn>Co>Pb>V>Cr,总体污染情况较轻。Cr,V,Co,Pb,Ni和Cu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Cd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无强相关性。PC1(V,Cr,Mn,Co,Ni,Cu,Pb)主要为水产养殖、工业生产、航运交通和自然源的混合源;PC2(Cd)主要为机械制造等工业活动来源;PC3(As,Zn)主要为农业和生活污染等人为来源。Cd是徐圩港区潜在污染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较高,因此应加强对徐圩港区相关重金属的监测,查清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及潜在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17
作者 陈则 唐建业 +2 位作者 刘永虎 程前 张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为研究渤海中部区域的沉积物中能参与界面交换的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潜在含量,本实验以渤海中部海域的5个区域(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为对象,采用分级浸取法,测定了23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 为研究渤海中部区域的沉积物中能参与界面交换的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潜在含量,本实验以渤海中部海域的5个区域(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为对象,采用分级浸取法,测定了23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中磷的组分、含量,并计算潜在BA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的主要存在形式,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这5个区域沉积物中,IP含量平均分别占其TP含量的78.39%、79.06%、71.46%、84.60%和81.46%,而有机磷(OP)则均占较小的比例。IP均以碎屑磷(De-P)为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分别占TP的54.02%、52.12%、33.33%、69.41%和57.28%,IP中各形态磷的含量顺序:碎屑磷(De-P)>闭蓄态磷(Oc-P)>铁/铝吸附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弱吸附态磷(Ex-P)。河流输入、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环境是影响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BAP含量平均分别占TP的44.77%、46.94%、64.87%和40.54%,具备较强的向水体中释放磷的潜力。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物质循环和补充机制及沉积物对海洋水体磷的贡献上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渤海
原文传递
钦州湾不同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8
作者 甘国娟 陈永意 +3 位作者 田红灯 李嘉佳 刘秀 覃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4,共10页
【目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索耦合元素平衡和循环的有效工具,研究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关键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外来植物科学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钦州湾滨海湿地3块不同林龄(10、15和20 a)的无瓣海桑人工林... 【目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索耦合元素平衡和循环的有效工具,研究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关键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外来植物科学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钦州湾滨海湿地3块不同林龄(10、15和20 a)的无瓣海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分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蛇形布点法采集0~20 cm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的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全硫(TS)、有效硫(AS)、全钾(TK)、有效钾(AK)等含量,研究表层沉积物C、N、P等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无瓣海桑林龄对沉积物TOC、TN、TP、TS、AS等理化性质及C/N、C/P、C/S、C/K、N/S、P/S、P/K、S/K等生态化学计量具有显著影响;2)研究区沉积物C/N均值(20.41)略高于中国湿地土壤C/N均值(18.22),C/P均值(64.91)、N/P均值(3.19)远低于中国湿地土壤C/P均值(245.22)、N/P均值(13.6),C∶N∶P均值为20.3,处于中国湿地土壤中C∶N∶P变化范围7.08~41.44之间;3)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OC、TN和TP是影响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研究区沉积物具有富C、P而少N的特点,沉积物P素矿化能力较强,无瓣海桑生长需P量大、受N限制。在无瓣海桑人工林管理过程中,建议科学调控沉积物TOC含量、降低入海口N素和P素输入来减缓无瓣海桑的扩散速度,以降低其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海桑 林龄 表层沉积物 生态化学计量 人工林管理
下载PDF
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于世磊 朱龙海 +2 位作者 胡日军 刘营 林超然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9-99,共11页
根据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5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和7条主要入海河流沉积物样品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大致呈由近岸... 根据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5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和7条主要入海河流沉积物样品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大致呈由近岸向海粒度变细的特征。研究区稀土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长江、黄河和中国黄土等地区,总体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受粒度特征、矿物成分、风化作用及物质来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矿物成分对研究区稀土元素的影响较为显著,稀土元素的高含量可能与陆源碎屑矿物(长石类矿物、含钛矿物等)的富集有关;粒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重稀土元素更容易富集在细粒组分含量较高的沉积物中;风化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多种物源混合完成。研究区稀土元素所指示的物质来源以黄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南部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稀土元素 物源
下载PDF
牛栏江(昆明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0
作者 李昕悦 杨艳 +5 位作者 洪昌海 支国强 杨健 韩镇阳 万正芬 卢少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40,48,共10页
为探明牛栏江(昆明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于3个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分别采集了流域内20个点位表层沉积物并测定了8种金属(Cu、Zn、Cr、Cd、Ni、Pb、Hg、As)含量,进行了水期和区域差异分析、潜在风险评价以及重金属来源... 为探明牛栏江(昆明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于3个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分别采集了流域内20个点位表层沉积物并测定了8种金属(Cu、Zn、Cr、Cd、Ni、Pb、Hg、As)含量,进行了水期和区域差异分析、潜在风险评价以及重金属来源解析。结果发现牛栏江(昆明段)沉积物重金属中Cd含量1.45 mg/kg和Hg含量0.23 mg/kg,分别是云南省土壤背景值(0.218 mg/kg和0.058 mg/kg)的6.7倍和4.0倍,表明Cd和Hg污染相对严重。地累积指数表明牛栏江(昆明段)3个水期均为Cd污染程度最高,Hg次之,平均污染等级分别达到了中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因此Cd和Hg是牛栏江(昆明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应予以重视。同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分布具有干流高于支流、下游高于上游和北部高于南部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 牛栏江(昆明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